澜沧江-湄公河

编辑
本词条由“百科小编” 建档。
澜沧江—湄公河(Lancang-MekongRiver),也叫大湄公河,是世界第九长河,发源于中国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吉富山,后流经云南省后于南阿河口出国境,后流经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等国后于湄公河三角洲流入南中国海,中国境内名为澜沧江,长度2198千米,境外名为湄公河,长度2711千米。澜沧江—湄公河流域面积81万平方千米,年流量475立方千米,主要的支流有子曲、拉萨河、流沙河、...

澜沧江—湄公河(Lancang-Mekong River),也叫大湄公河,是世界第九长河,发源于中国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吉富山,后流经云南省后于南阿河口出国境,后流经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等国后于湄公河三角洲流入南中国海,中国境内名为澜沧江,长度2198千米,境外名为湄公河,长度2711千米。澜沧江—湄公河流域面积81万平方千米,年流量475立方千米,主要的支流有子曲、拉萨河、流沙河、蒙河、锡河等。

命名

编辑

澜沧江—湄公河分为中国境内和东南亚境内两端,其中中国境内叫澜沧江,东南亚境内叫湄公河。

  • 澜沧江

澜沧江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名称。先秦时期,《禹贡》和《山海经》分别记载澜沧江为“黑水”和“洛水”。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澜沧江称“劳水”,又名“兰沧(仓)水”。《华阳国志·南中志》行者歌:“汉德广,开不宾。度博南,越兰津。渡兰沧。为他人。”黄懋材的《澜沧江源流考》便认为“澜沧之名始于此”。又《水经注》:“永昌郡有兰仓水,出西南博南县。”兰沧(仓)水即澜沧江中游干流流经博南山一段的名称。国瑜先生考证汉朝时期流经益州郡、牂牁郡、交趾郡而入南海的劳水为澜沧江。

唐朝时期,发源于昆仑山脉之诸水,山北者一般称河,山南者一般称江,兰沧水源于昆仑以南,故被称作“兰沧江”。明朝时期,李元阳称:“澜沧江,俗名浪沧,源出金齿,流经府西南二百余里,南至车里。”胡蔚按:“兰沧江,即黑水也,源出吐番鹿石山,本名鹿沧,流入滇境,首过丽江府,今废兰州,故名兰沧,讹名澜沧,今又讹为浪沧。”因此可认为澜沧江之名源自本名“鹿沧”与地名“兰州”的结合,原为兰沧,后因同音异写,讹化为澜沧。

澜沧江在西藏境内又称扎曲,藏语意为月亮河。

  • 湄公河

湄公河的正式名称“Mekong”来源于高棉语中的“Mekongk”,其中“Me”意为“母亲”,而“Khongk”则被认为是一个高棉语中的梵语借词“Ganga”,也就是恒河的名字,所以湄公河的字面意思也就是恒河母亲。

位置境域

编辑

澜沧江—湄公河是一条位于亚欧大陆东南部的河流,流域范围介于8°33′N—33°45′N,94°40′E—108°55'E之间,北靠长江流域源头,东临长江流域上游、红河流域和越南沿海地区,南接南中国海,西靠怒江流域、湄南河流域。澜沧江—湄公河源自中国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吉富山,向南流经中国西藏自治区、云南省以及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和越南五国,最后在湄公河三角洲注入南中国海。流域范围囊括中国西南部、老挝、柬埔寨大部分地区、泰国东北部和越南南部。澜沧江—湄公河落差为5500米,在中国境内称为澜沧江,全长2198千米,流域面积16万平方千米。中国境外名为湄公河,全长2711千米,流域面积81万平方千米。

澜沧江-湄公河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

成因

编辑

澜沧江—湄公河的具体演化历史有待进一步研究。其流域内不同河段形成的时间和所遭遇的构造运动均有所不同,总体来看上游河段形成时间较早,而下游河段较晚。澜沧江—湄公河的河谷可能是由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导致喜马拉雅山脉隆起、挤压所形成的。在上游的澜沧江河段,根据河谷中花岗岩的沉积岩的形成时间推测,其成形时间大致在古生代。中国边境至万象河段,发现有暴露的火山,沉积岩和变质岩的形成时间与河流上游相近,因此可以推测该河段的形成时间大致在中生代和古生代,并且受到过火山运动的影响。万象至柬埔寨边境一段,其河道在中生代时期形成,随后在第四纪时期被一层薄薄的冲积层所覆盖。在柬埔寨境内,河段形成时间可以精确到三叠纪,并且越靠近下游地区来自晚近时期的冲积层便越厚,河段的形成越来越依靠河流的冲积作用。在第三纪时期,泰国境内的地堑和半地堑的运动导致了一个新盆地的抬升,导致这一地区的河段为适应地形变化而发生了大幅变化。河口三角洲及其海岸线最早的形成时间大约在更新世,其现代形态的形成则更晚,大约在6000年以前才形成的。

地理特征

编辑

气候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气候整体受到西南季风和东北季风的影响,形成了长度大致相等的雨季和旱季,雨季盛行西南季风,旱季盛行东北季风,越靠近下游地区受季风影响越大,但因为纬度、海拔的变化而形成了不同类型的季风气候,包括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

德钦县以上的澜沧江上游地区属温带季风气候,夏季温和湿润,冬季寒冷干燥。以德钦为代表,年平均气温在10℃以下,最冷月为1月,平均气温为-4℃,最热月为7月,年平均气温为13℃。年降水量638毫米,旱雨季不明显,仅在6、7、8月降水稍多,在100多毫米左右,其他月份稍少。日照时数为2118.2小时,无霜期为150多天。

德钦县以下至景洪的澜沧江中下游流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干燥。以景洪为代表,年平均气温在10℃以上,最冷月为1月,平均气温为15℃,最热月为7月,平均气温为25℃。年降水量1193毫米,6~10月为雨季,11月~次年5月为旱季,雨季占全年降水量的73%。年日照时数为2126.6小时。

景洪市至湄公河河口的广大流域属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降水集中在雨季。以万象为代表,年平均气温在25℃以上,且每月的平均气温不低于20℃,最冷月为12月,平均气温为23℃,最热月为5月,年平均气温为29℃。年降水量1714毫米,5—10月为雨季,11月到次年4月为旱季,雨季占全年降水量的90%。在老挝境内由于地形影响存在几个雨量高值区,其波罗芬高原的北松年降雨量最多达3987毫米。

澜沧江-湄公河

湄公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分布图

地质

地质构造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在地质构造上是西南三江构造带和华南加里东褶皱带的向南或南西的延伸。该区的大地构造单元可分为中缅马陆块、印支陆块和华南陆块3个一级单元。中缅马陆块介于西部雅鲁藏布江-印缅山脉结合带和东部可可西里-澜沧江—文冬—劳勿结合带之间。它由4个微陆块及其间规模较小或南延趋势不清的结合带构成,具有亲冈瓦纳的特性,这四个微陆板块覆盖了澜沧江流域的西部地区,其中的腾冲—毛淡棉微陆块的南段为实皆断裂;中段为潘隆(Panlaung)断裂,均为地质活跃地区。印支陆块西界为澜沧江—清莱—文冬—劳勿结合带,东界为金沙江—哀牢山-马江结合带,陆块核部结晶基底见于南东的昆嵩地块和北西的昌都地块,覆盖了澜沧江流域的东部地区和湄公河流域北部、西部、南部在内的广大地区。印支陆块也由4个微陆块和介于其间的结合带构成,其中的长山微陆块或褶皱带更可能是华南加里东褶皱带的向南西延伸。哀牢山—马江结合带则是南部印支陆块和北部华南陆块的分界,其中作为印支陆块的长山微陆块(或褶皱带)相当于华夏微陆块,充当着湄公河流域在中南半岛的东部边界。

地层

澜沧江一湄公河流域拥有古生代、中生代、三叠纪、新近纪、第四纪时期的地层。古生代和中生代地层在澜沧江流域和湄公河中上游均有分布,上游澜沧江流经的河谷便是古生代和中生代花岗岩、沉积岩构成的狭窄峡谷,中国边境至老挝万象地带的湄公河流域中,也分布着古生代和中生代时期的沉积岩、以及中生代时期的火山岩。三叠纪、新近纪时期的地层除了在上述地区均有发现外,三叠纪还是柬埔寨境内河段埋藏最深的地层,上面覆盖着露头的新近纪地层。而第四纪地层普遍分布在整个流域,其中湄公河三角洲的地层几乎全部为第四纪地层。这种地层构造使湄公河的河床主要为基岩河床,较少形成大面积的曲流、牛轭湖、断流区和广阔的洪泛区。

矿产资源

澜沧江流域是中国重要的成矿带,这里拥有蕴藏量可观的石色金属、黑色金属、贵金属、稀有金属和作金属矿藏等现已发现矿产154种,探明储续的80多种,其中以铅锌矿为主,主要分布在云南南部。钨、锡、汞、锑矿其次,主要分布在三江流域地区。

澜沧江-湄公河

湄公河流域已开发矿产区域

湄公河流域的矿产资源包括黄金、铜、铅、锌、锡、煤、宝石(主要是刚玉,即红宝石和蓝宝石)、石灰石、油气。其中大部分并未被开发利用。泰国境内的莱伊带黄金资源丰富,位于此地的同坤(Tungkum)公司可以年产17485盎司黄金。

地形地貌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地势整体北高南低,在不同流域地区分布着山地、河谷、平原、高原等不同类型的地貌,大致可以划分为澜沧江上游、澜沧江中游、澜沧江下游、湄公河北部山地、呵叻高原、东部山地、滨河平原等7个地貌区。最高点为中国青海省的果宗木查雪山顶峰,海拔为5514米,最低点为湄公河三角洲入海口,海拔为0米。

澜沧江上游地区指昌都以上的流域地区,其中的河源附近地区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属高原草甸区。主要地貌类型有:河谷平原、高山和冰川,又以高山地貌为主,其最高点为怒山山脉的太子雪山主峰,海拔6740米。而在杂多一昌都段则是高山一河谷平原地貌向高山一峡谷地貌的过渡类型,两岸山地海拔5000~5500米,河床高程3150~3500米,形成一些深切500~1000米的“V”型峡谷。

澜沧江中游地区指昌都以下至云南功果桥区域。该地区为典型的高山一峡谷地貌。高山与峡谷相间,地形起伏大,流域狭窄,高山与峡谷的相对高差为3000~4000米,流域最狭窄地段两岸分水岭只有20~25千米,是全流域相对高差最大的区段又是全流域最窄区段。

澜沧江下游地区为功果桥以下至南阿河口区域。攻果桥至景云桥段为中山宽谷区,是青藏高原向云贵高原的过渡带。该区域地形破碎,河谷切割强烈,主河谷仍为“V”型,高山峡谷相对高差为3500~1000米。景云桥至南阿河口,呈中低山一宽谷(盆地)地貌景观,海拔500~1000米,河谷底宽150~300米,最大可达800~1200米。同时还有一些小盆地散布在山间。

北部山地包括缅甸掸邦高原东部区、泰国北部与老挝交界附近山地及老挝北部山地,由群山和山间盆地组成,是中国云南高原向南延续的部分。这一地区流水侵蚀强烈,使这一地区的地形支离破碎,许多山岭与河谷相对高差达600多米,海拔最高的山超过2800米。

呵叻高原位于泰国东北部,西界为碧差汶山脉的丘陵,与泰国中部平原毗邻,南部边缘为泰柬边境的扁担山脉,高原东部和北部分别与其东部和北部山地的山麓丘陵接壤。高原海拔150~300米,地势由西向东倾斜较平坦,高原西部和南部边缘较高为100~800米。

东部山地通常被称为长山山脉,其东西坡分别在越南和老挝境内,位于湄公河左岸流域内。区内地形复杂,山地北部狭窄,愈南愈宽;其东坡陡峻,急速下降到狭窄的沿海平原;其西坡较缓,大部分流域面积汇到湄公河。长山山脉西麓自老挝川圹高原南端向南由几个连绵的波状高原组成,这些高原自北向南分别为老挝的甘蒙高原、波罗芬高原、越南的昆嵩高原和多乐高原。

滨河平原指万象以南沿湄公河干流分布的一连串河滨平原,这些平原通常左岸面积较大,由北而南主要有:万象平原、北汕平原、沙湾拿吉平原、巴色平原、柬埔寨境内湄公河左岸的向东部山地过渡平原,以及大湖盆地和湄公河三角洲地区。湄公河三角洲指以金边为顶点,湄公河河口海岸线为底的三角形地带,向西扩展到泰国海湾,东至韦科河东边支流。河流泥沙淤积和海水的综合作用使三角洲淤积继续向金瓯半岛的南和西南方向扩展,每年扩展约60~80米。

土壤

湄公河—澜沧江流域中的澜沧江流域土壤具有种类繁多,分布广泛,地域类型变化大等特点。流域分布有18个土类,其中主要有红壤、棕壤、赤红壤、砖红壤、石灰岩土紫色土、棕色针叶林土、高山草甸土、水稻土等土类。北部高山区主要以棕壤、棕色针叶林土及高草甸土为主;流域中部以红壤、石灰岩土、棕壤为主;南部则以赤红壤、砖红壤等为主。水稻土广泛分布于各坝区、河谷。土壤母质主要为片麻岩、大理岩、滨海—浅海相沉积的砂砾岩、白色砂岩夹紫色砂页岩、褐煤层及泥岩,以及河流两岸的洪积母质,土壤质地黏重,养分贫瘠,通透性差。

湄公河流域土壤种类则相对较少,有低活性强酸土、变性土、黏绨土、薄层土等9组土壤。其中以低活性强酸土分布最广,基本在湄公河三角洲以外的地方均有分布,构成湄公河流域土壤类型的主体部分。其次为潜育土和冲积土,前者主要分布在柬埔寨境内,尤其是金边一带,后者主要分布在湄公河三角洲,构成当地主要土壤类型。

生物多样性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因其独特的地理条件而成为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当地的气候、地质、地形和河岸塑造了河流生态系统的各种类型。据统计有20000种植物物种,430种哺乳动物、1200种鸟类、800种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以及1300种鱼类。并且持续有新物种被发现,在1997年至2007年期间,至少发现了1068个新物种。

虽然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生物多样性丰富,但随着流域内经济活动的发展,其生物多样性也受到了多方面的威胁。该地区野生动植物和栖息地面临的威胁包括水电大坝的建设、气候变化、非法野生动植物贸易和自然栖息地的丧失。湄公河委员会认为,虽然对湄公河流域的过度开发可能会导致一些野生动植物灭绝,但威胁湄公河流域生物多样性的最主要因素是环境的污染。例如湄公河三角洲地区河流的营养物质水平相对较高,一些地区出现了富营养化,导致伊洛瓦底江豚等动物体内的重金属含量不断增加,如果这种污染持续增加,将会对流域内的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威胁。

针对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存在的生物多样性问题,世界自然基金会、湄公河委员会和各国政府通过森林监测、推动可持续生产、加强野生动植物非法贸易的执法工作、科学修建水利工程等措施来保护该流域的生物多样性。2015年的大湄公河次区域领导人峰会上,中国、老挝、缅甸、柬埔寨、越南、泰国6国发表了一份部长级联合声明,表示“湄公河次区域未来的繁荣将取决于及时有效的投资,以保护和提高其自然资源。”

植物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定义的24个“植物多样性中心”之一,其维管植物多达20000种,仅云南省境内的木本植物便超过5000种,缅甸、老挝、柬埔寨、泰国、越南等国树木种类达200多科、7000余种。能组成森林的树种大约有2000多种,包括流域内针叶阔叶混交林中常见的杉木、樟木、冷杉、云杉等,以及季风雨林中常见的柚木、花梨木、榕树等。流域内还有多达11,000种开花植物,其中估计约50%的开花和结实植物都是该地区特有的。在2002年越南森林中发现的金柏(Xanthocyparis vietnamensis)被认为是一种针叶乔木,与北美的努特卡柏木密切相关,并在同年被列入IUCN红色名录。2004年发现的Anisochilus harmandii可以在柬埔寨、老挝和泰国找到。湄公河流域的老挝地区被认为是人类探索最少植物国家,时常有新植物发现,例如2007年在老挝甘蒙省发现的精致的蓝色花卉Gentiana khammouanensis和Aeschynanthus mendumiae等。

湄公河流域多数地区被森林覆盖,其植被类型为常绿和半常绿森林,主要分布在越南、老挝和柬埔寨。在柬埔寨、老挝中南部和越南中部的平原地区,也分布有一些落叶低地森林。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19320/

Like (20)
词条目录
  1. 命名
  2. 位置境域
  3. 成因
  4. 地理特征
  5. 气候
  6. 地质
  7. 地质构造
  8. 地层
  9. 矿产资源
  10. 地形地貌
  11. 土壤
  12. 生物多样性
  13. 植物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