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内

编辑
本词条由“百科小编” 建档。
河内(越南语:HàNội,英语:Hanoi),是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首都、中央直辖市、特别城市之一,位于越南北部、红河三角洲中心,北部毗邻太原省和永福省,南部与河南省和和平省接壤,东部与北宁省、兴安省和北江省接壤,西部与和平省和富寿省接壤,总面积3359.82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4月,河内人口为8053663人,居民使用越南语-河内方言。 河内三面被红河及其支流急流江的大堤所包围,因而得名。河内...

河内越南语:Hà Nội,英语:Hanoi),是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首都、中央直辖市、特别城市之一,位于越南北部、红河三角洲中心,北部毗邻太原省和永福省,南部与河南省和和平省接壤,东部与北宁省、兴安省和北江省接壤,西部与和平省和富寿省接壤,总面积3359.82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4月,河内人口为8053663人,居民使用越南语-河内方言。

名称

编辑

河内三面被红河及其支流急流江的大堤所包围,因而得名。河内在历史上曾有过不同的名字。最初被称为古螺城。河内在隋唐时期被称为“宋平”,唐末称为“大罗城(Dai La 或Dai La Thanh)”,后称“升龙(Thang Long)”,《大越史记》记载,升龙中的“升”字不仅有“升起的龙”的意思,还有“旭日中飞翔的龙”的意思。后又被称为“东都(Đông Đô)”,明时称为“东关城(Đông Quan)”,黎朝为“东京(Toan Thu)”,西山王朝时期为“北城(Bac Thanh)”,1831年更名为河内(Hà Nội),1888年河内成为法国租界,河内省会迁往沙巴(Cau Do),新的省命名为河东省。

越南民间对河内有多个称谓,有长安(Trang An),被古代越南儒家用作普通名词来指代首都;芳清(Phung Thanh),意为芳清春色,对升龙春天景象的描述。Phung Thanh或Phuong Thanh在越南文献中用来指升龙城堡;龙边(Long Biên),汉魏晋北朝时期的称谓,被用在诗歌中来指代升龙—河内;龙城(Long thành),升龙城堡的缩写;河青(Hà Thành),在诗歌中经常用来指代河内。此外,在民间语言中,有很多词语用来指代升龙-河内,如柯卓(Ke Cho)、上京(Thuong Kinh)、开间(Kinh Ky)。

历史沿革

编辑

远古时期

距今20000至10000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河内市境内已有居民居住,曾在东莫湖北部出土山维文化(văn hóa Sơn Vi)遗迹,该遗迹发现大量手斧和磨刀器等狩猎和农业工具。此后经历和平文化(văn hóa Hòa Bình)、冯原文化(văn hóa Phùng Nguyên)、东山文化(văn hóa Đông Sơn)等史前文化时期。新世中期海侵期间,海平面上升,淹没了低洼地区,约10000年前到约4000年前,河内地区被海洋淹没。

北属时期

古代越南北部属于百越中的雒越之地。貉龙君长子称为“雄王”,继承王位,建立“文郎国(Văn Lang)”,历18代,共2000多年,河内属文郎国辖地。前257年,中国蜀国末代王子蜀泮率领族民灭文郎国建立瓯雒国(Âu Lạc),自称为安阳王,并在河内建立首都,被称为古螺城。

河内

骆越青铜

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军越过岭南征服百越诸部族,设立3个郡,河内属象郡的一部。前203年,秦朝南海尉赵佗自立为南越武王,越南中北部包括河内是南越国的一部分。前111年,汉武帝灭南越国,并在越南北部和中部设立了交趾、九真、日南三郡,河内及其所属的越南中北部为中国直属领土。40年,雒越人领袖雒将征侧被太守苏定“以法”惩治,征侧不服与其妹征贰起事反抗,史称“二征起义”,一度攻下交趾、九真、日南等地六十五城。42年,汉武帝命援率军镇压起义,于次年平定起义。东汉中平四年(187年)至东黄武五年(226年)交趾太守士燮长期控制交州全境,河内地区亦隶属交州管辖。

刘松孝武帝时(453年~464年),河内地区置宋平县,属九德郡,后改为宋平郡。南梁时期,当地人李贲起兵据有交州,于梁大同十年(544年)称帝,改年号为“天德”,为“前李朝”,河内为其辖地。后被南梁陈霸先平定。

隋时置宋平县,属交州。大业初为交趾郡治。 唐贞观年间,交州的治所迁往宋平县,并修筑城池,永隆二年(681年),直属安南都护府,为府治。至德二年(757年),直属镇南都护府,仍为府治。永泰二年(766年),直属安南都护府,并复置南定县。大历二年(767年),移治新城。大历五年(770年),省南定县来属。贞元七年(791年),析置南定县。

唐咸通年间,南诏与唐朝反复争夺河内地区,并两次攻破南定县。咸通七年(866年),唐将高骈收复,仍属安南府,并兴建大罗城,城墙长6344米,部分城墙高达8米多,筑望敌楼55所,造屋40余万间,并疏浚江道,此后成为唐朝重要的贸易中心。唐朝后期成为静海军节度使的驻地,唐末废。大罗城约有25000名居民,其中包括波斯人、阿拉伯人、印度人、占族人、爪哇人和景教基督徒。

封建时期

吴朝及丁朝

南汉大有十一年(938年),吴权控制越南当地,南汉出兵讨伐,吴权在白藤江大败南汉军队。战后,吴权自立为王,建立吴朝,河内为其辖地。吴朝后期发生内乱。968年,华闾峒豪族丁部领击败各地使君,统一国家,建立国号大瞿越,定都华闾,宋太祖册封丁部领为“交趾郡王”,河内为其辖地。

河内

吴朝

李朝及陈朝

前黎景瑞二年(1009年),李公蕴建立李朝,顺天二年(1010年),将国都自华闾迁都大罗城,改称升龙(Thăng Long),天成二年(1029年)分为61个区。神武二年(1070年),李朝在升龙设立文庙,为太子开课,这一时期佛教也开始在河内盛行。

河内

李公蕴雕像

李朝末期,内乱频生,多次爆发王室骚乱和党派战争,河内也多次遭到火灾。1226年,陈朝建立。1230年,陈朝重建升龙城,重新划分界区,分为左、右。元丰七年(1257年),蒙古对越出兵,攻破国都升龙。其后忽必烈于绍宝六年(1284年),遣脱欢率军再次攻破升龙,但越南重兴四年(1288年)白藤江之战中击败元军。陈朝时期,河内成为越南的佛教中心,儒学教育得到重视和发展。

胡朝及明属时期

陈朝后期,君主昏庸,走向衰微,呈现不稳状态。圣元元年(1400年),胡季嫠废黩陈朝少帝而自立,建立胡朝,陈朝灭亡。胡朝建立后侵犯明朝边地。明永乐四年(1406年),明朝派大军南下,在永乐五年(1407年)接连攻陷东都等地,胡朝灭亡,越南国土被明朝吞并,设交阯承宣布政使司,治升龙城,改称“东关城”(Đông Quan)。

后黎朝及阮朝

明永乐十六年(1418年),清化蓝山豪族黎利(Lê Lợi)起事反明,史称“蓝山起义”,顺天元年(1428年),黎利称帝建立黎朝,定都升龙,并更名为东京(Đông Kinh)。光顺七年(1466年),黎圣宗重划黎朝行政区划,以昇龙城为中都奉天府,下辖永昌县、广德县2县。15世纪末,黎朝日渐衰弱,莫登庸于明德元年(1527年)逼恭皇退位,登基为帝,建立莫朝,迁都清化,称“西都”,旧都升龙被称为东都城堡。明朝于元和元年(1533年)拥立黎昭宗少子黎维宁为帝,后黎朝恢复帝统。光兴十五年(1592年),后黎攻破北朝升龙,后黎朝迁回升龙以作国都,北方莫朝终结。17世纪华侨大规模迁入升龙。

后黎朝末期,越南爆发西山起义,归仁西山邑阮氏三兄弟在越南北方建立西山朝,河内为西山朝辖地,改东京为“北城”(Bắc Thành),阮光垂驻守北城,统辖原郑主统治的北河地区,这一时期,升龙的农业、工商业得以恢复和发展。嘉隆元年(1802年),阮福映灭西山朝即位,建立阮朝,并迁都顺化,升龙改为“升隆”,改奉天府为怀德府,广德县为永顺县,但升龙仍然北方省份的首府,拆除旧皇城,另建皇城。1831年,阮朝建立河内省,包括升龙及周边一些地区。19世纪河内的贸易和手工业中心位于城市和红河沿岸之间的地区,这一时期,河内仍保持其作为越南主要经济、工商业中心的地位,城市被划分为皇城和平民区。

殖民地时期

1858年,法国殖民主义者开始入侵越南。1873年,刘永福率黑旗军援越抗法,取得河内大捷,但法军随后于11月20日占领河内。1883年4月21日,法军第二次进攻并占领河内。5月,黑旗军纸桥大捷,但在8月,法军攻占越南都城顺化,迫使越南签订《顺化条约》,法国成为越南的保护国。同庆三年(1888年),阮朝正式割让河内、海防和岘港给法国。同年,法国总统签署命令,在法属印度支那设立河内市,建立以印度支那总督为首的行政机构。

河内

河内战役

成泰二年(1890年),殖民政府以里仁府设河南省。河内省先后改名为梂多省和河东省。成泰后期,殖民政府将河内外城(郊区)设为环龙县,划归河东省管辖。成泰十四年(1902年),殖民政府将首府从西贡迁到河内,河内省会迁至草岛,称草岛省,后改称河东省(1904年)。1914年,法国将河内内城划分为8户(quartier),将“河内郊区”更名为还龙区,直属河东省。法国人在原升龙城南部填塞水系湖泊,占用农田和村庄,迁移人口,规划和推进新的棋盘格的路网系统和放射形广场,完善基础设施,设立教育文化机构,开辟外国人聚集的法国区。这一时期,大量法国人、中国人和越南人涌入河内。从1898年到1902年,河内的人口从30000人增加到120000人,增加了75%。20世纪40年代,该市人口为132145人。同时河内的资源和人口向四周蔓延,丁田(Thuong Tin)和富里(Phu Ly)等地因铁路的修建使得该地区的经济得到增长,人口得到增加,成为重要的制造业中心和行政中心。

河内

1873年法国绘制的河内地图

1929年3月,越南第一个共产党支部在河内成立,同年6月17日,印支共产党在河内正式成立。1940年9月,河内被日本占领,法国殖民者同意日军驻扎,越南成为法日双重统治的殖民地。1942年,河内城区面积为130平方千米,人口30万。1945年3月,驻印支日军发动政变推翻法国殖民统治,扶植保大帝为 “越南皇帝”。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次日越南越南代表大会通过了“起义总指挥部”,在越南发动了“八月革命”。盟军最高统帅部于8月17日发布第一号命令,河内及其越南北方、老挝大部及泰国北部由中国托管。9月28日,中国入越受降部队60军在越南总督府受降大厅举行仪式,接受侵越日军的投降。

河内

19世纪末的河内

独立后

1945年9月2日,胡志明在河内河内巴丁广场正式宣读《独立宣言》,越南民主共和国成立。1946年1月6日举行的第一次会议上,国民议会决定以河内为首都,11月越南划分为12个行政区,河内为第十一区,直属中央政府。

河内

1944年河内鸟瞰

法国于1946年返回越南。1946年12月,越盟与法军在河内地区爆发争夺战,越盟不敌被迫撤出河内退往越南北部山区,法国暂时占领河内,将内城划分为16个街区。1948年5月,河内与河东合并。奠边府战役后,越南与法国于1954年7月签署了《日内瓦协定》。1954年9月,河内政治军事委员会成立。同年10月9日,越南人民军第308旅和平占领河内。越南战争期间,美军先后两次大规模轰炸河内桥梁和铁路。1961年4月20日,河东省丹凤县5社、怀德县3社2村、河东市社1村、青池县1市镇10社3村、北宁省嘉林县15社、慈山县1市镇10社、仙游县2社、顺成县2社、永福省东英县16社、安朗县1社、金英县1村部分区域和兴安省文江县1社划归河内市管辖,城市面积扩大到584平方千米。

河内

1960年,河内1号线有轨电车

1976年4月,越南国会选定河内为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首都。1978年12月29日,越南国会将河山平省山西市社、河东市社和巴位县、福寿县、石室县、丹凤县、怀德县5县,永富省朔山县和麊泠县2县划归河内市。

1991-1995年期间,河内首次实施五年计划,经济增长约为12.5%,形成工业-服务业-农业的新经济结构。1991年8月12日,越南国会拆分河山平省为和平省和河西省,同时将河内市山西市社以及巴位县、福寿县、石室县、丹凤县、怀德县5县划回河西省,麊泠县划回永富省。1999年,河内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和平之城”,并被选为发起“2000国际和平年”活动的城市。

2000年,越南国家和越南共产党授予河内“”英雄之都”称号。2008年8月1日,越南将邻接的河西省、永富省迷灵县、和平省梁山县4个乡划归河内市,扩建后河内面积位居世界面积最大的17个首都之列。此后,随着河内经济的快速发展,河内城区逐渐向郊区迁移,集中在慈廉、嘉林、青池等地区,城市扩展到红河右岸,20世纪末开始新建大量摩天大楼和商业区,如AON河内地标大厦高344米,位居世界第五。

河内

自然地理

编辑

位置境域

河内位于越南北部,红河三角洲中部地区,经纬度范围在东经105°44'~106°02',北纬20°53'~21°23'之间,距中国云南省河口口岸100多千米,北部毗邻太原省和永福省,南部与河南省和和平省接壤,东部与北宁省、兴安省和北江省接壤,西部与和平省和富寿省接壤,东西最长距离30千米,南北最宽跨度超过50千米,总面积3359.82平方千米。

河内

气候

河内地处热带季风区,属热带季风气候,其特点为降水充足,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受季风影响,年平均气温23.4℃,平均气温最高30℃,平均气温最低15℃,春季为2月至4月,平均气温为15°C~20°C,夏季5月至8月,平均温度为30°C~36°C,秋季9月至11月,平均温度为25°C~36°C,冬季从12月到1月,温度最低从10°C~15°C 。河内年平均降雨量为1800毫米,日雨量最高568毫米,多年平均下雨日数144天。平均辐射量为每平方厘米122.8大卡;年平均湿度80%~82%,年平均蒸发量989毫米,年平均光照时数1464小时。夏季平均风速2.2米/秒,冬季为1.8米/秒。

地质

河内地处第三纪盆地红河盆地(松洪盆地)的西北端,属华南地块南缘。河内地处的红河三角洲形成于全新世,从距今9000年前开始形成,西北端表现为河内地堑,其西南面受斋河断层和西北面洛河断层控制,两条断裂属于区域性红河断裂带,是华南地块和印度支那地块之间的边界。由于构造活动,红河床被分异并显示为第四纪沉积物的不均匀分布。在河内第四纪沉积物剖面中,从下到上分为以下五个地层:早更新世冲积沉积物(乐池组),主要为粘土砂、砾石等;中-晚更新世冲积层和冲积-洪积层沉积物(河内组),主要为砂质粘土、砾石、粗粒沙等;晚更新世冲积层、湖泊沉积物和湖沼沉积物(Vinh Phuc组),主要为硬质粘土、沙质粘土等;早至中全新世湖相、海相和沼泽沉积物(海洪组),主要为极软至软砂质粘土;全新世晚期冲积层和冲积湖沼沉积物(Thai Binh组),主要为粘土砂、砾石等。

河内地处的红河三角洲演化与上新世-第四纪构造密切相关,特别是末次盛冰期后的海侵时期。海底区域沿着红河三角洲地区的东北沉降区和西南沉降区推进,形成了两泻湖,同时中部阻挡海侵过程,形成了一个凸起区自晚中新世以来,红河断裂带左旋走滑停止后,该地区至少发生了两次构造运动:分别是北东-南西向挤压和北东-西南向断裂带下方的北东-西向伸展运动。红河断裂带总体右旋走滑。

河内

河内市及周边地质

地形地貌

河内位于越南北部平原地区,地势自北向南、自西向东逐渐降低,其中平原占该市自然面积的3/4,平均海拔5~20米,丘陵和山脉主要位于城市的北部和西部地区。最高峰是巴维峰(BaVi),海拔1281米,最低点为嘉林县Gia Sweet公社,海拔12米,境内主要地貌为由河流形成的平原、泥滩和台阶,在大牛仔海滩和牛仔海滩之间,有带湖泊和沼泽的洼地,为古代河床的痕迹。河内大部分地区位于红河三角洲,平均海拔15米~20米。境内山脉有巴维山脉、香山山脉、赛山脉,松山县北部和西北部的丘陵地区为三岛山脉南部边缘的朔山山脉,该山脉包括许多位于美灵县和朔山县的小山,海拔从20米~400米以上,其中鸟脚峰(Chan Chim)为462米,有东大丘、农山等低矮山丘。

水文水利

水文

河湖

河内的河湖水系属于红河和太平河水系,河流主要有红河(Red River)、阳河(Duong River)、利奇河(Lich River)、锐江(Nhue River)、卡罗河(Ca Lo River)、戴河(Day River)、迪克河(Tich River)7条,境内有100多个湖泊和池塘,大部分是天然潟湖、旧河段的遗迹,少部分为由沼泽地改造成湖泊的人工湖,主要有西湖(Hồ Tây)、还剑湖(Hồ Hoàn Kiếm)、竹北湖(Hồ Truc Bạch)等。

  • 红河

红河发源中国云南省,从巴维区丰文县流入河内,向北绕过古都、新洪,向东、向南延伸至富川县广朗公社,流经该市的红河长度为163千米,占越南境内长度的三分之一,年平均水流量2640立方米/秒,总水流量8350万立方米。

河内

洪湖河内段

  • 阳河

阳河阳河旧称天德河、同银河、北江河,是红河的支流,全长65千米,连接红河和太平河,阳河与红河从嘉林县玉水乡分离,流入东部和东南部,流经北宁省的顺清县和嘉良县,在帕莱(Pha Lai)附近的戴坦(Dai Than)与太平河(Thai Binh River)汇合,穿过河内的路段长17.5千米。

  • 西湖

西湖位于河内市中心西北部,湖岸线17千米,面积超过500公顷,是河内内陆最大的湖泊,曾是洪河遗址,11世纪时被命名为达姆达姆(Mu Suong lagoon),15世纪称为西湖,李朝和陈朝时期,在湖边建立了许多宫殿,环湖有寺庙、宝塔61座。

河内

西湖

地下水

河内地下水主要集中在上更新世含水层,由中等大小的沙子、卵石和鹅卵石组成,及下更新世含水层,主要由砾石组成,合计占地下水总产量的98.7%,其中97%来自上更新世含水层。下更新世含水层以上是无承压全新世含水层,由细粒砂和粘土组成,平均厚度为13米。最底层是新近纪含水层,顶部位于地表以下约80米。上更新世含水层顶部深度在东南部和西北部均较浅,低于海平面约20米,河内中部较深,低于海平面约40米。

水利

河内市境内有12大水厂和水站开发地下水,境内红河堤为主要水利防洪工程,始建于1108年,宜蚕至清池段称为基舍堤,河内的堤坝高度为海平面以上14米。境内建有黃梅泵站,是从中心地区排水的主要站,建于1998年,包括6个宽3米的闸门,最高水位11米,设计抽水量为490立方米每秒。

土壤

河内有24种土壤类型,总面积为197696公顷,主要土壤为粘土,在市域南部的几处是淤泥质土、灰色土,河内市范围的土壤类型主要有冲积土、水稻土、沙土、黄红土。冲积土分布面积最广,分布主要在各条河两岸,水稻土次之,沿江两岸以呈块状的水稻土和冲积土分布最广。水稻土是最主要的农业土壤,经过生产利用,熟化程度比较高。沙土多见于红河的河滩和红河沙洲。黄红土主要分布在海拔15米以上的丘陵区域,多见于北部丘陵和低丘岗。

河内

河内土壤适宜性地图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河内自然土地总面积92097公顷,其中农业用地占47.4%,林业用地占8.6%,住宅用地占19.26%。河内市有土地利用划拨面积332889公顷,其中农林渔业用地188601.1公顷,非农业用地134947.4公顷,未使用土地9340.5公顷。

水资源

河内主要地表水源为红河、达河和阳河,靠近红河的地下水主要由河流本身补给,内陆低含水层通过来自红河或周围山脉的横向流入进行补给。河内市每天开采地下水供水量超过100万立方米,有10个主要供水站和11个供水站。

生物多样性

植物

河内境内已统计鉴定高等植物655种,为157科247属,大型真菌(低等植物)569种,浮游植物476种,有13种珍贵稀有植物物种和150个非本地物种,属于54科78属。河内的街道上种植着67种植物数万株,其中比较常见的有榕树、马利筋、凤凰木、铁木、栎树等25种。境内巴维国家公园属越南-华南地区的原生植物区系,记录8种特有植物,其中包括八角莲等物种。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20017/

(27)
词条目录
  1. 名称
  2. 历史沿革
  3. 远古时期
  4. 北属时期
  5. 封建时期
  6. 吴朝及丁朝
  7. 李朝及陈朝
  8. 胡朝及明属时期
  9. 后黎朝及阮朝
  10. 殖民地时期
  11. 独立后
  12. 自然地理
  13. 位置境域
  14. 气候
  15. 地质
  16. 地形地貌
  17. 水文水利
  18. 水文
  19. 河湖
  20. 地下水
  21. 水利
  22. 土壤
  23. 自然资源
  24. 土地资源
  25. 水资源
  26. 生物多样性
  27. 植物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