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城市自治
- ▪ 法律
- ▪ 司法
- ▪ 阶级关系
- ▪ 国王
- ▪ 祭司
- ▪ 阿维鲁(Awilum)
- ▪ 穆什钦努(Muskenum)
- ▪ 奴隶(Wardum)
- 5 经济
- ▪ 农业
- ▪ 畜牧业
巴比伦(英文名:Babylon,约公元前1894年—前539年),是位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古国,“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公元前1894年,塞姆族阿摩利人苏谟布姆在巴比伦城建国,开创了巴比伦第一王朝。巴比伦的都城为巴比伦城。
国名
编辑公元前1894年,阿摩利人酋长苏谟布姆选择了一座城市作为首都,这座城市在苏美尔语中被称为KA.DINGIR.RA,在阿卡德语中称为Bab-ilani,两者都意为“众神之门”。“巴比伦(Babylon)”是希腊语。
历史沿革
编辑建立背景
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由南部的巴比伦尼亚和北部的亚述组成;巴比伦尼亚又可以分为北方的阿卡德地区和南方的苏美尔地区。巴比伦正式建国前,经历了阿卡德帝国、拉伽什复兴王朝、乌鲁克第五王朝和乌尔第三王朝。
公元前2028年,乌尔王朝国王舒辛去世,伊比辛继位,此时王朝开始走向衰亡。东部的行省自埃什努那和苏撒开始,接连宣布脱离乌尔王朝独立,同时在外部还遭受到了阿摩利人的攻击。阿摩利人酋长纳波拉努姆在乌尔城相距不远的拉尔萨城加冕为王。此时,乌尔王朝还遭到了埃兰人的进犯。直到公元前2004年,乌尔第三王朝末期,乌尔城失守,埃兰人占领并洗劫、焚毁了乌尔城,伊比辛被掳至埃兰并死去。至此,乌尔第三王朝终结,古巴比伦在此时期建立。
古巴比伦时期
古巴比伦时期一般指的是乌尔第三王朝灭亡之后,自伊新-拉尔萨时期开始,到巴比伦第一王朝结束的这一历史时期。
伊新-拉尔萨时期
乌尔第三王朝覆灭后,苏美尔各城邦动作不断,美索不达米亚成为了众多王国的组合,其中重要的王国有南方的伊新和拉尔萨,北方的玛里、亚述和埃什努那,这些王国并存的时间大约有两个世纪。伊什比伊拉在伊新创立的王朝十分繁荣。部分苏美尔城邦受阿摩利人的统治,阿摩利人纳波拉努姆创立的拉尔萨王朝成为了当时最强大的国家。因此时伊新和拉尔萨地位较高,历史上称其为伊新-拉尔萨时期。
伊新的强势统治持续到李必特伊什塔尔统治时期之前,大约为公元前1934—1924年。李必特伊什塔尔在位期间编撰了法典,被称为《李必特伊什塔尔法典》。法典流传的内容包含43条正文和部分前言与结语,佐证了伊新王朝的统治。
巴比伦第一王朝
阿摩利人是西塞姆人的一支,在公元前第3千纪下半叶向美索不达米亚迁徙。乌尔王朝灭亡后,埃兰人退出,阿摩利人开始久居在此。伊新王朝式微后,阿摩利人又大规模迁往巴比伦尼亚,各首领在基什、乌鲁克、西帕尔等诸多城市称王。约在公元前1894年,阿摩利人酋长苏谟布姆选择在巴比伦城建国,开创了巴比伦第一王朝,与亚述人在美索不达米亚北部地区建立的亚述王国等多个政权共存,美索不达米亚进入多民族并存的时代。
巴比伦第一王朝的前五位国王苏谟布姆、苏姆拉埃尔、萨比乌姆、阿匹尔辛和辛穆巴里特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在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发展壮大巴比伦王朝的疆域,征服整个阿卡德地区。公元前1835年,巴比伦与伊尔萨进行战争,巴比伦方杀死拉尔萨王。公元前1794年,巴比伦领导的联盟被占领拉尔萨的埃兰官员之子,拉尔萨现统治者里姆辛打败,里姆辛占领了伊新。两年后,汉谟拉比在巴比伦登基即位,成为巴比伦第一王朝的第六代国王。巴比伦采取军事和外交并用的手段向外扩张,成功消灭伊新、拉尔萨,吞并玛里,后消灭埃什努那,使巴比伦国成为美索不达米亚的霸主,近东地区的强国,巴比伦王国达到鼎盛。汉谟拉比在位期间,结合以往苏美尔和阿卡德的法典,并加入阿摩利人的习惯法,编纂了《汉谟拉比法典》,汉漠拉比法典是美索不达米亚的第一部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它对于西亚以至其它地区法律制度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汉谟拉比之后,巴比伦王朝逐渐走向衰落,国内动荡,又遭受了外部的入侵与掠夺。南部苏美尔地区建立了海国王朝,也叫巴比伦第三王朝。伽喜特人多次入侵,并逐渐在巴比伦王国周围定居。公元前约1594年,小亚半岛的赫梯人入侵两河流域,攻占巴比伦城,古巴比伦王国灭亡。
巴比伦时期的近东地区
巴比伦第三王朝
巴比伦第一王朝末期,伽喜特人不断进入巴比伦尼亚定居,伽喜特人首领卡什提里亚什一世在距巴比伦城不远的哈纳建立立足点。公元前1595年,赫梯人洗劫巴比伦后,美索不达米亚的历史进入“黑暗时代”。赫梯人攻入巴比伦后并未久留,伽喜特人趁机获得了统治权,建立伽喜特王朝,也称作巴比伦第三王朝,定都于巴比伦城。
中巴比伦时期,伽喜特人在巴比伦尼亚确立了统治地位,建立伽喜特王朝,并在公元前约1375年—前1235年短暂控制了亚述人,并征服了美索不达米亚东南部的埃兰和苏撒,与埃及新王国和赫梯王国成为近东地区三大强国,并保持了良好的外交关系,此时的巴比伦处于长期稳定发展的时期。
公元前13世纪后半期,伽喜特巴比伦衰落,埃兰人和亚述人趁机入侵,控制了伽喜特巴比伦王国。伽喜特巴比伦虽然摆脱了亚述的统治,但又遭到了埃及的不断进攻,巴比伦再次受到重创。公元前约1158年前后,埃兰人打败伽喜特巴比伦王国并俘虏国王恩利尔纳丁阿基,伽喜特巴比伦王国灭亡。
亚述时期
公元前811年,亚述国王沙马什阿达德五世进入巴比伦城,沙马什阿达德五世之子阿达德尼拉里三世统治时期,迦勒底巴比伦向亚述称臣,向亚述缴纳贡物和赋税。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即位后,将巴比伦从阿拉米人的统治下脱离。公元前731年,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杀死巴比伦的篡位者后,决定亲自管理巴比伦。三年后,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被宣布为巴比伦之王。公元前693年,辛那赫里布为防止埃兰人插手巴比伦事务,对埃兰发起攻击。四年后,巴比伦城沦陷,辛那赫里布大肆破坏巴比伦城。辛那赫里布之子埃塞尔哈东即位后重修了巴比伦城,以及重修巴比伦的神庙、河道和城墙。埃塞尔哈东死后,其子之一沙马什舒姆乌金继承了巴比伦的王位。
新巴比伦王国
伽喜特巴比伦灭亡后数百年间,巴比伦一直处于分裂和混乱的状态之中,先后兴起了伊新第二王朝、海国第二王朝和巴兰王朝,同时并存着其他小国。公元前8世纪中期,阿拉美亚人入侵并在巴比伦建立统治,公元前729年,亚述人征服美索不达米亚。
公元前626年,塞姆族迦勒底人领袖那波帕拉萨尔为反抗亚述人的暴力统治,控制了巴比伦尼亚,在巴比伦城建立了新巴比伦王国,也称为迦勒底王国,自立为巴比伦王。纳拉帕波萨尔的儿子尼布甲尼撒二世继位后,不断向外征战,并攻陷了腓尼基商港、埃及,洗劫了耶路撒冷,使上万犹太人成为“巴比伦之囚”,将巴比伦的势力进一步扩展。尼布甲尼撒二世还重建了巴比伦城、马尔杜克神庙、伊什塔尔门以及巴比伦空中花园。在尼布甲尼撒二世统治时期,新巴比伦王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进入全盛时期。
缺乏军队作为支柱,迦勒底统治的巴比伦强盛期较短暂。公元前539年,波斯王居鲁士二世攻入巴比伦尼亚,巴比伦城不战而降。巴比伦末代国王纳波尼德被俘,新巴比伦王国灭亡,两河流域的独立历史消失,开始长期受外族统治。
人口和疆域
编辑巴比伦位于两河流域文明的中心地带,是最接近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地方,催生了人类历史上的古老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即“巴比伦文明”。巴比伦当时的人口据估计大约为20万人。在鼎盛时期,巴比伦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其面积范围最大达到了890—900公顷。
汉谟拉比时期,巴比伦的疆域已经扩大到了诸多城邦,占据了巴比伦尼亚北部地区,面积大约为9600平方公里。此时巴比伦的北部为埃什努那和上美索不达米亚王国,西北有玛里王国,南部有伊新和拉尔萨王朝,东部是埃兰王国。
政治
编辑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产生了人类最早的城市文明和政府形式,产生了议会制(两院制)的最原始形态,在中央集权的统治形式下实行城市自治。
中央集权
国王是上天的神在人间的代表或代理人,也被称作“恩”(EN)、“恩西”(ENSI)或“卢伽尔”(LU.GAL)。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统一国家甚至帝国的形成,国王的权力越来越大,最后发展成为专制君主,城邦会议的作用逐渐削弱。阿卡德王国时期,不仅结束了苏美尔城邦争霸的局面,还结束了城邦统治的政治体制,开创了与统一国家的统治和管理要求相适应的中央集权制度。
巴比伦时期,中央政府对城市自治机构有一套监控机制,表现在:城市的最高行政长官名义上由国王和中央政府任命和委派,需执行王室和中央政府的命令;城市的部分官员由国王任命;国王可以直接任命自己的官员来监督城市自治机构,是国王授予特权的人。国王经常从巴比伦城派遣官员外出办案或下达国王的命令,甚至直接监督地方法庭的审理。国王和中央政府还经常派遣高级官员去私访巡视。
巴比伦还建立了公民申诉制度,如果公民在城市公社内受到不公正对待,有权直接上诉到中央政府或国王本人。国王还可以直接控制军队,密切关注军队建设。
城市自治
巴比伦在传统上被认为是专制统治社会,国王既是最高行政长官,也是最高法官。但在中央政府之下,存在着地方城市自治机构和地方城市法院,在城市自治机构中起最高行政和司法职能的是城邦会议。城邦会议包括三种公民组成的会议,即长老会议、公民大会和商会。
巴比伦的地方政府称省或市,在省市中,有长老或贵族组成的议会。议会对中央有相当的约束力,由于组织较为强大,即使在亚述统治时期,巴比伦地方政府仍处于一种地方自治形态。
法律
汉谟拉比统治时期制定了《汉谟拉比法典》,法典的宗旨是明确而永久地调整一切社会关系。法典的特点有:实行同态复仇法;阶级歧视,社会地位低下的人能得到的赔偿要低于社会地位高的人;严格保护商业社会财产;颁布类似“福利国家”政策的规定;具有现代社会之前各民族的共同特点,即认为过去、现在和将来是静止不变的,法典是转达神的命令;法典还规定了男人相对于女人的优越地位——主要应用于婚姻关系。
巴比伦的当政者需要熟悉《汉谟拉比法典》,并确保法典的有效推行。巴比伦的法律一般具有三大趋向:由天断到人断;从严酷到温和;从坐牢到罚金。在人断的初期,祭师就是法官,神庙就是法庭,到汉谟拉比时期,法官由政府指派,但法庭仍设在神庙。
复仇法是巴比伦刑罚法的开端。复仇法的特色为同态复仇,即受害者对施害者采取同样的报复手段是正当合法的。随着巴比伦的发展,复仇法逐渐发展为与损害相当的赔偿。最后,罚金成为巴比伦唯一的刑罚。刑罚的轻重除与伤害程度有关外,还与当事人的身份、地位有关。
司法
虽然国王既是最高行政长官,又是最高法官,但在中央政府下还存在地方法院,由公民大会决定各项事务。公民大会的司法管理作用一直持续到新巴比伦时期。汉谟拉比时期,公民会议在司法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在西帕尔城,另一个重要的司法机关是由商人、商人头领和商人塔木卡组成的,构成城市管理的核心。
阶级关系
国王
国王是国家最高的统治者和管理者,具有国家领导者和自己的家庭王室组织的头领。因此国王是国家所有臣民的国王,臣民拥有不同的地位,包括王室的依附民、村社的村民和部落的部民,还包括城市的公民。国王在人民面前是神灵的代表,而在神灵面前则是人民的代表,在这些方面享有无限的权威。
祭司
祭司组织是一个特殊阶层,是专门从事和主持宗教活动的专业人员,参与完成宗教活动,享有特殊的地位和权利。祭司多出身于名门望族,且任职要求严格,分为30多个种类,负责不同的职能,且职业世袭,称号也代代相传;只有国王才有权不经过最高祭司同意而执行某些祭祀的职能。祭司作为神庙的侍奉人员,拥有神庙大量的财产,地位显赫并且还通过设学校等,垄断教育和知识。祭司还能参与许多重大政治事件,甚至可与国王争权夺利。
阿维鲁(Awilum)
阿维鲁是在公社中享有全权的自由民,来源于传统氏族,属于城市公社,是构成古巴比伦王国的主体,在公社中拥有土地所有权,并因此享有公社中的全权,处于公社自治机构的司法管辖之下。阿维鲁还享有参政的权利,可以担任城市公社管理机构的官员,参加长老会和公民大会,中央政府的官吏、商人首领、商人塔木卡和高级女祭司纳第图也出自阿维鲁。
穆什钦努(Muskenum)
穆什钦努被排斥在氏族和城市公社集体之外,靠为王室提供服务获取王室土地的使用权,并因此成为王室仆从,受王室的特殊保护和限制,处在王室的司法管辖之下。穆什钦努没有土地所有权及参与政治的权利。
奴隶(Wardum)
奴隶是社会的最底层,但享有与阿维鲁公民和穆什钦努通婚的权利,男女奴隶在婚姻中所生子女都享有自由的身份,且只要得到阿维鲁父亲的承认,可与其他子女一样享有同样的财产继承权。
经济
编辑古巴比伦时期,王室经济(包括神庙经济)与私人经济并存,王室经济占主要地位。
农业
巴比伦在已开发的土地上,除少许自耕农以外,大部分是佃农或农奴。早期的巴比伦人耕田用的工具是石头。因河水易泛滥,巴比伦人都以土作堤;为了灌溉,巴比伦人修建了水库和水道,在水库和水道上设有水闸;在水流不到的高处使用水车。
巴比伦人总结了长期以来的农业经验,公元前1700年左右出现了一部以苏美尔语写的农人历书,是目前已知的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农人历书,提到庄家轮作的原则等。巴比伦的主要农作物种类多,但粮食作物品类较单调,只有谷物,即大麦和小麦。巴比伦其他的农作物还有芝麻、椰枣、豆类作物、洋葱、打算和亚麻等。
巴比伦的农具主要由木料制作,主要的农具包括耕犁、木柄石刃的镰刀、打谷用的木槌和筛粮食用的器具等。到古巴比伦时期,已经开始广泛使用青铜工具。
畜牧业
巴比伦驯养和饲养的动物主要有公牛、驴、马、羊、母牛和猪等。牲畜的作用主要有生产和生活两类。牛、羊是畜牧重要的支柱性家畜,是该地区农业的重要补充。畜牧业还包括了驴、马等家畜的饲养,除作为交通工具外,还可以用作战车的配备或用于农业播种。
手工业
巴比伦的纺织品的原料为棉花、羊毛,染色及刺绣技术成熟。巴比伦还出现了机器,即织布用的布机及制陶的转盘。砖是巴比伦的主要建筑材料。各行各业发展了各种工会组织,在技术的传授上采用学徒制。
商业
巴比伦虽然以农业为主,但商人阶层逐渐兴起,甚至表现出了“全民皆商”的重商倾向。“全民皆商”指古巴比伦的各个阶层和各个职位的人都可以从事商业活动。
地方性的交通运输的发展促进了巴比伦地区的商业的发展,使巴比伦的商务由国内市场推广到了国际市场,巴比伦成为了近东地区的贸易中心,并进一步与地中海诸国产生商业上的直接联系。巴比伦巅峰时期的商务总额占世界的一半,并在尼布甲尼撒时代达到极点,巴比伦的郊区也成为了外国人的投资对象。巴比伦的商务兴盛的原因在于:国道安全宽广;水路畅通;还与一项财政制度有关,即除米、麦之外,巴比伦已经开始使用金作为交易媒介。
古巴比伦时期的商人出现了较为明细的分工,并达到了一定程度的专业化。商人可分为三类:从事国内贸易的;从事对外贸易的;从事贩运业务的。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从事远途贸易和对外贸易的大商人塔木卡。
货币
古巴比伦时期,银钱成为向雇佣劳动力支付工资的首要形式。银钱的借贷也较为普遍,此时的银钱已经具备了货币的功能。但此时,银不是唯一的货币,铜和锡偶尔也会充当货币进行使用。古巴比伦的货币还包括实物货币,通常有大麦、羊毛和油等,但金属货币中的银币在汉谟拉比时期已经成为了主要支付手段。
土地制度
古巴比伦时期的土地分为由王室依附民耕种的土地,称为贡赋田,最底层的依附民的报酬只是粮食和食物配给;还有一类是国家根据国家工作人员为国家提供的服务而分配的土地,称为服役田。服役田又分为供养田和持有田。国有土地的耕种方式是按照私有经济的规律进行的,多数采用雇佣劳动或租赁式的生产方式。
古巴比伦时期可以进行土地买卖,土地买卖的性质为以赢利为目的的经营性行为,即土地买卖具有商业性质。
军事
编辑古巴比伦时期的军队组织以国王为核心,汉谟拉比时期建立了制度严密,权力分层的军事组织。军队的最高军事长官成为将军,军队中还设有队长、士官、军事书记官及传令官。将军由国王从巴比伦直接选派,士兵既可以在当地人中招募,也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雇佣。皇家军队还会驻扎在王城中。所有军队的给养都来自王室粮库。在和平时期,军队还需要充当警察、运输公司和劳动力公司的保安等。古巴比伦时期还盛行雇佣军制度,雇佣军主要来自于外邦人。外国雇佣军的主要职责为驻守哨所和要塞地区。
古巴比伦时期军队组织的官僚体系分为武官军官体系和文官军官体系两部分。该时期的军队组织结构在汉谟拉比时期发展起来,在阿米迪塔纳和阿米萨杜卡统治时期达到全盛。
古巴比伦时期的主要兵种有战车兵、步兵、骑兵、海军等。
文化
编辑语言
公元前2000年后,北方的亚述语和南方的巴比伦语之间的差异逐渐明显,在每一种方言内部确立了如早期、中期和晚期的连续阶段。古巴比伦语(约前2000—前1500年)的古典形式,主要与汉谟拉比和巴比伦第一王朝有关。中期巴比伦语大约为公元前1500年—前1000年。文学巴比伦语的标准形式起源于中期巴比伦语时期,但是使用于种类繁多的文学和技术著作中,直到公元前500年。新巴比伦语指的是公元前1世纪实际生活中的口语,晚期巴比伦语专指大约公元前600年以后的几个阶段。新亚述语专指北方与新巴比伦语同时期。
文字
象形文字(Pictography)
巴比伦最初出现在泥板上的文字,主要是平面图画,而后来的楔形文字则起源于这种图画式的象形文字。在这种最早的文化体系中,一个或更多具体事物的图画构成一个符号,代表一个词,其意义与所画物品本身基本一致或近似,也被称为表词字(Logograph)。
部分象形文字
楔形文字(Cuneiform)
由于巴比伦人使用的文字符号在外形上像钉子或楔子,因此这种文字最初被阿拉伯人称为“钉头字”(mismari),后来英国人将它称为“楔形文字”。最早的楔形文字指的是美索不达米亚南部早期苏美尔人发明的苏美尔语和阿卡德人使用的阿卡德语。阿卡德语还可以分为巴比伦语和亚述语两种语言,在公元前第三千纪末期开始处于语言的支配地位。
教育
公元前3000年左右,苏美尔已经出现了学校,到公元前3千纪的中期,学校已经十分普遍。苏美尔学校制度在公元前3千纪的下半期走向成熟和繁荣。20世纪30年代法国考古学家安德烈·帕罗特在两河流域上游的名城马里发掘出一所学校,时间为公元前2100年左右。苏美尔人的学校称为“埃杜巴”原意为“泥板书屋”。其目的首先是为王室和神庙培养书吏或书记员,以适应管理土地和经济的需要,它始贯穿着苏美尔学校存在的全部历程。书吏学校的学生毕业后,就有资格成为正式的书吏或书记员。他们有的为王室、神庙和私人庄园管理土地、充当会计师,有的专门从事某一行业的管理工作,还有的在国家和政府部门担任高官。古巴比伦王国文化繁荣,学校在其兴盛中起到很大作用,尼普尔成为了书吏学校的中心,因此也成为了王国教育的中心。巴比伦的书吏及其学校为保存苏美尔和巴比伦的文化遗产做出了贡献。
由于巴比伦人的文字是刻在泥板之上的,因此他们的书实际上是泥板文书,最早的图书馆就是存放和收藏泥板的所在地。根据目前的考古发掘成果,巴比伦的图书馆包括三种类型,即神庙图书馆、王室图书馆或国家图书馆及私人图书馆。最早的神庙图书馆之一发现于苏美尔人的宗教圣地和中心尼普尔城,时间大约在公元前第3000年的初期。其他较重要的神庙图书馆还包括英国著名考古学家伍利在乌尔发掘出的一座神庙图书馆,时间也在公元前3000年前后。王室或国家图书馆无疑占有重要的地位,古巴比伦时期著名的汉谟拉比国王就拥有许多国家图书馆或档案馆,它们遍及每座重要的城市。亚述帝国的国王们更是热衷于图书馆事业。在亚述帝国时期,私人藏书成为一种时尚,私人图书馆也十分普遍。巴比伦的图书馆,尤其是亚述巴尼拔图书馆,为保存和保护人类最早的文化遗产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如果没有它们的存在,人类的文化和文明史很可能出现断层。这些图书馆的重见天日奠定了亚述学的基础,使我们今天能够在文化上寻找诸多根源。
文学
苏美尔-巴比伦文学包括神话、史诗、诗篇和谚语等,这些文学作品已经具有现实主义色彩。
古巴比伦时期是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文学发展的第二个繁荣期,也是巴比伦文学的第一个繁荣期。古巴比伦的文学活动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抄写古苏美尔文献并附有阿卡德译文,同时编纂新的苏美尔文文献;用巴比伦方言进行创作。
《吉尔伽美什》是巴比伦时期的重要史诗著作之一,被称为“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史诗”。目前已知的《吉尔伽美什》包括12块泥板,每块泥板大约载有300行,总共约3500行。史诗分为前言和正文两部分,正文情节包括七部分。
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文学的第三个繁荣期和巴比伦文学的最后一个繁荣期为伽喜特王朝时期,但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情况记载与流传下来的较少。这一时期的文学活动具有“复古”倾向和维护传统的倾向,伽喜特人主要从事的文学活动为转写和编辑前人的文学作品。
艺术
巴比伦出土的文物中,有花砖、宝石、青铜和刺绣等,且巴比伦将黄金制成神像。巴比伦的乐器种类繁多,有笛、萨泰利琴、竖琴、风笛、七弦琴、角、鼓、牧笛、喇叭、铙钹和手鼓等,巴比伦宫廷、神庙和富贵人家在祭典、婚丧喜庆时均会有乐队。巴比伦在绘画上尚未发现独立存在的作品,多为墙壁雕像的装饰品,雕塑也停留在较为原始的阶段。
古巴比伦时期的陶艺主要体现宗教文化和艺术价值。这一时期的人物雕像除陶像外还有石像、金属雕像和象牙雕像等形式,雕塑的背景和主题多为君王雕像、普通男人像、普通女人像、祭司像和达官贵人像,与神有关的雕像数量较少。
古巴比伦时期唯一保留下的绘画文物是玛里王宫中的壁画,是公元前18世纪早期,玛里国王在其王宫中进行的装饰。
玛里王宫壁画
建筑
巴比伦的宫殿或神庙都没有雕刻或绘画点缀,住宅一半以泥筑成,富裕的人家才会用砖。住宅也很少开窗,门不向着街道而是向院子开。普通人家一般为平房,富有的则有楼房。
科技
编辑古巴比伦时期书吏教育的中心是尼普尔,至今发现的载有数学表格的楔形文字泥板多数出土于尼普尔城。巴比伦人编撰了数学用表,包括乘法表、除法表、平方表、平方根表、立方表、立方根表、倒数表及对数表等,并将这些表格运用于实际运算。巴比伦在几何学方面也有成就,认识到了圆的部分特性,能够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还掌握了计算直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面积的方法等。
巴比伦时期,由于数学和宗教的发展要求,诞生了天文学,主要由祭师负责。一年分为360天也是巴比伦首先使用,后世由此引申出了六十进位法和十二进位法。
巴比伦还掌握了蒸馏和萃取的技术,且有阿卡德文泥板的文字记载。在公元前第3千纪,巴比伦人已经可以将锌化物和易挥发的氧化物进行区分并发现了水银和从朱砂中提取红色。
传说故事
编辑创世神话
巴比伦创世神话中,神卢旮勒-杜勒-阿扎旮居住在深渊中央的埃萨吉勒庙,兴建了巴比伦城;阿努那基他同时创造了诸神;马尔杜克在水面上放下芦苇席,在芦苇席上和泥塑型,使诸神拥有了居住地,创造了野兽及土地上的一切生灵,创造了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并和女神阿如如一起创造了人类的种子。
已故埃及与亚述文物部助理金先生(L. W. King)仔细研读七块创世泥板,找出了其中包含的信息,首次整理出了泥板排列的自然顺序,发现神话的主旨是赞颂埃亚(恩基)之子马尔杜克神,征服天龙提亚玛特的事迹,而不是叙述创造天地人的故事。确切地说,创世只在第六块泥板作为马尔杜克的功绩被提及,而第七块泥板完全是在列举马尔杜克的封号。很有可能在那时,巴比伦所有的大型城市同时接受了统一形式的创世神话,使得巴比伦城的保护神成为了最伟大的英雄。
其中最为著名的《埃努玛·埃里什》主要讲述了在洪荒时期,“当上界天宇尚未存在,当下界大地尚未存在”,只有咸水提亚马特及其丈夫阿普苏。随后,其他许多神相继而生。新神的活动和喧闹使老一辈之神无法安眠,阿普苏盛怒之下决定将他们消灭。智慧之神埃阿借助于法术咒语杀死了阿普苏,使众神免遭厄难。随后,埃阿在阿普苏的尸骸上营造居所,他的妻子在此生下马尔杜克神。丈夫被杀以后,提亚马特纠集了众多妖魔,意欲为丈夫报仇。威武勇敢的马尔杜克与提亚马特展开了格斗,并最终取得了胜利。他杀死了提亚马特,把她庞大的尸体一分为二,一半造天,一半造地。之后,他又为众神建造了居所,设置星辰,建造太阳所由升落之门,并强迫明月隐其光辉。他还释放了那些为提亚马特而战的俘虏,他们甘愿承担修建巴比伦城及其神庙的劳动,这使马尔杜克大受感动。为了使众神免除繁重的体力劳作,马尔杜克在父亲埃阿的帮助下,又以金古之血创造了人。相传,金古为一叛逆之神,曾成为提亚马特军队的首领。众神对马尔杜克的救命大恩感激不尽,在巴比伦城为马尔杜克修建庙宇“埃萨吉拉”,举行盛大庆典,并宣布授予马尔杜克50个头衔,即巴比伦神庙一切主神的权力,马尔杜克遂成为至上之神。
洪水神话
《圣经》中的洪水故事来源于苏美尔神话,众神因为人间喧闹曾几次试图毁灭人类,智慧之神恩奇事先通知了虔诚的阿特拉哈西斯,阿特拉哈西斯提前准备好船,因此他和他的家人还有饲养的动物得救了。
巴比伦之囚
尼布甲尼撒二世统治时期曾两次远征巴勒斯坦,围困耶路撒冷。在第二次远征时耶路撒冷陷落之后,尼布甲尼撒二世彻底洗劫和毁灭了耶路撒冷,拆毁城墙,焚烧神庙、王宫和民宅,并再次将犹太人掳至巴比伦尼亚地区,史称“巴比伦之囚”。
空中花园
空 中 花 园(Hanging Garden), 也称巴比伦空中花园,被列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它是公元前 6 世纪由新巴比伦王国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为其患思乡病的王妃、米底公主安美依迪丝(Amyitis)而建造的,据说花园采用立体造园的方法,将花园建在四层平台之上,平台由25米高的柱子支撑,并配有灌溉系统。园中各种花草树木,远看犹如花园悬浮在空中,故名。德国考古学家罗伯特·科尔德威认为巴比伦城遗址的“拱形建筑”即“空中花园”,但这一观点遭到了亚述学学者戴丽的质疑,其认为“空中花园”不在巴比伦,而是在亚述尼尼微。
空中花园想象图
空中花园被誉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说法源自于希腊化时代的一位旅行家的记录,但由于目前缺乏考古发掘的确实依据,因此“空中花园”存在的真实性存疑。
君主
编辑古巴比伦第一王朝
在位时间(公元前) | 名称 |
1894—1881年 | 苏谟布姆(Sumu-abum) |
1880—1845年 | 苏姆拉埃尔(sumu-la-El) |
1844—1831年 | 萨比乌姆(Sabium) |
1830年—1813年 | 阿匹尔辛(Apil-Sin) |
1812年—1793年 | 辛穆巴里特(Sin-Muballit) |
1792—1750年 | 汉谟拉比(Hammurapi) |
1749—1712年 | 萨姆苏伊鲁纳(Samsuiluna) |
1711——1684年 | 阿比舒(Abi-esuh) |
1683—1647年 | 阿米迪塔纳(Ammiditana) |
1646—1626年 | 阿米萨杜卡(Ammi saduqa) |
1625—1595年 | 萨姆苏迪塔纳(Samsuditana) |
以上内容参考资料来自
伽喜特王朝王表
时间(公元前) | 名称 |
约1730年 | 甘达什(Gandas) |
阿古姆一世(Agum) | |
卡什提里亚什一世(Kastiliash) | |
乌尔兹古鲁玛什(Urzigurumas) | |
哈尔巴什胡(Harbashihu) | |
提普塔克兹(Tiptakzi) | |
约1570年 | 阿古姆二世(Agum-Kakrime) |
布尔纳布里亚什一世(Burna-Burias) | |
1500年 | 卡什提里亚什三世(Kastiliash) |
乌拉姆布里亚什(Ulamburiash) | |
阿古姆三世(Agum) | |
约1413年 | 卡拉因达什(Kara-Indash) |
卡达什曼哈尔博(Kadashman-Harbe) | |
卡兰达什(Karaindash) | |
库里伽尔祖一世(Kurigalzu) | |
卡达什曼恩利尔一世(Kadashman-Enlil) | |
1375-1347年 | 布尔纳布里亚什二世(Burna-Buriash) |
卡拉哈尔达什(Kara-hardash) | |
1333年 | 纳兹布伽什(Nazi-Bugash) |
1345-1324年 | 库里伽尔祖二世(Kurigalzu) |
1323-1298年 | 纳兹马鲁塔什(Nazi-Maruttash) |
1297-1280年 | 卡达什曼图尔古(Kadashman-Turgu) |
1279-1265年 | 卡达什曼恩利尔二世(Kadashman-Enlil) |
库杜尔恩利尔(Kudur-Enlil) | |
1255-1243年 | 沙伽拉克提舒里亚什(Shagarakti-Shuriash) |
卡什提里亚什四世(Kashtiliash) | |
亚述总督(1235-1227年) | |
恩利尔纳丁舒米(Enlil-nadin-shumi) | |
阿达德舒马伊丁纳(Adad-Shuma-iddina) | |
1218-1189年 | 阿达德舒马乌苏尔(Adad-Shuma-usur) |
1188-1174年 | 美里施帕克(Meli-Shipak) |
1173-1161年 | 马尔都克阿普拉伊丁那一世(Marduk-apla-iddina) |
1160年 | 扎巴巴舒马伊丁纳(Zabab-shuma-iddina) |
1159-1157年 | 恩利尔纳丁阿西(Enlil-nadin-ahi) |
以上内容参考资料来自,部分王名丢失。
新巴比伦王国王表
在位时间(公元前) | 名称 |
626年—605年 | 那波帕拉萨尔(Nabopolassar) |
604—562年 | 尼布甲尼撒二世(Nebuchadrezzar) |
伊维尔-比罗达(Evil-Merodach) | |
涅利格里萨尔(Neriglissar) | |
555—539年 | 纳波尼德(Nabonidus) |
波斯王居鲁士(Cyrus)征服巴比伦 |
以上内容参考资料来自
遗址
编辑1899年到1917年,德国考古学家科尔德威领导考古队在伊拉克发掘出了“通天塔”、伊什塔尔门和“空中花园”等巴比伦遗址。
巴比伦城遗址(1932年)
巴比伦城遗址平面布局
通天塔(Tower of Babel),或译为巴别塔,又叫马尔杜克塔庙。《圣经·创世纪》中记载,当时的人类希望兴建能够与天沟通的高塔,上帝为了阻止人类的这一计划,于是让人类说不同的语言,使他们之间无法沟通,阻止通天塔的建造。“巴别”一词源于“巴比伦”(阿卡德语bābilim),因此又叫“巴比伦塔”。
伊什塔尔门(Ishtar Gate)是巴比伦内城的第八个城门,与圣典大道相连。公元前 575 年,新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建成此门,献给女神伊什塔尔(苏美尔的伊南娜女神),故名伊什塔尔门。现存城门高 14 米、宽 30 米。
伊什塔尔门
“空中花园”被誉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相传为国王为王妃所建,据说花园采用立体造园的方法,将花园建在四层平台之上,平台由 25 米高的柱子支撑,并配有灌溉系统。园中各种花草树木,远看犹如花园悬浮在空中,故名。科尔德威认为巴比伦城遗址的“南城”东北部发掘的“拱形建筑”就是传说中的“空中花园”,这一观点及发现立刻轰动了当时世界。然而,1994 年,牛津大学亚述学学者戴丽质疑了科尔德威的观点, 认为空中花园不在巴比伦,而是在亚述首都尼尼微。
巴比伦遗址受到包括非法建筑、垃圾倾倒和焚烧、小规模工业污染、城市侵占和其他环境因素等多种威胁。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世界遗产之前,尽管2008 年以来在国际合作下开展了保护工作,但遗址的总体情况仍处于危急状态。
巴比伦之狮
注释
编辑展开[a]
苏美尔的最古老城邦之一
[b]
马尔杜克在埃利都城被供奉时使用的名字。
参考资料
编辑展开[1]于殿利. 巴比伦与亚述文明[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10: 764-765.
[2]于殿利. 巴比伦与亚述文明[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10: 127-143.
[3]于殿利. 巴比伦与亚述文明[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10: 337-344.
[4]于殿利. 巴比伦与亚述文明[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10: 610-612.
[5]于殿利. 巴比伦与亚述文明[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10: 202-207.
[6]于殿利. 巴比伦与亚述文明[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10: 148-152.
[7]于殿利. 巴比伦与亚述文明[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10: 170-189.
[8]白献竞, 高晶. 永恒的伊甸园:正说古代巴比伦文明[M]. 北京: 海潮出版社, 2005: 11-14.
[9](美)斯塔夫里阿诺斯. 全球通史 从史前史到21世纪[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01: 62-64.
[10](美)威尔·杜兰. 世界文明史 东方的遗产[M]. 北京: 东方出版社, 1998.10: 184-188.
[11]于殿利. 巴比伦与亚述文明[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10: 640-660.
[12]于殿利. 巴比伦与亚述文明[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10: 359-371.
[13]白献竞, 高晶. 永恒的伊甸园:正说古代巴比伦文明[M]. 北京: 海潮出版社, 2005: 28-41.
[14]于殿利. 巴比伦与亚述文明[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10: 373-385.
[15]于殿利. 巴比伦与亚述文明[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10: 531-539.
[16]于殿利. 巴比伦与亚述文明[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10: 564-577.
[17]于殿利. 巴比伦与亚述文明[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10: 114-125.
[18]于殿利. 巴比伦与亚述文明[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10: 293.
[19]于殿利. 巴比伦与亚述文明[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10: 170-187.
[20]付娜. 永恒的伊甸园 巴比伦[M]. 长春: 时代文艺出版社, 2012-01: 25-42.
[21]陈晓红, 毛锐. 失落的文明 巴比伦[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06: 29.
[22](美)Tertius Chandler. Four Thousand Years of Urban Growth: An Historical Census[M]. St. David's University Press, 1987: 11.
[23]Boiy. T. Late Achaemenid and Hellenistic Babylon[M]. Leuven: Peeters Publishers, 2004: 233.
[24](英)Mieroop, Marc van de. The Ancient Mespotamian Cit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95.
[25]于殿利. 巴比伦与亚述文明[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10: 190.
[26]于殿利. 巴比伦与亚述文明[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10: 223-242.
[27]于殿利. 巴比伦与亚述文明[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10: 331-333.
[28]于殿利. 巴比伦与亚述文明[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10: 446-465.
[29]于殿利. 巴比伦与亚述文明[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10: 632.
[30]于殿利. 巴比伦与亚述文明[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10: 259-267.
[31][英]I.E.S. 爱德华兹, C.J. 嘉德, N.G.L. 哈蒙德. (电子书)剑桥古代史 第一卷第一分册[M]. 汪连兴.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20-3: 157.
[32]于殿利. 巴比伦与亚述文明[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10: 55-69.
[33]郑殿华、李保华. 探索巴比伦文明[M]. 陕西: 太白文艺出版社, 2011-11: 77-85.
[34]于殿利. 巴比伦与亚述文明[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10: 703.
[35]于殿利. 巴比伦与亚述文明[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10: 747-748.
[36](英)沃利斯·巴奇. (电子书)巴比伦创世神话[M]. 北京: 中信出版社, 2018-01: 8-13. (2)
[37]于殿利. 巴比伦与亚述文明[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802.
[38]刘昌玉. 科尔德威与巴比伦城的考古发掘[J]. 大众考古, 2015, (03): 33-36.
[39]于殿利. 巴比伦与亚述文明[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10: 485.
[40]于殿利. 巴比伦与亚述文明[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10: 765-766.
[41]于殿利. 巴比伦与亚述文明[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10: 770.
[42]陈晓红, 毛锐. 失落的文明 巴比伦[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06: 3.
[43]Babylon.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2023-09-04].
[44]Babylon.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2023-09-04].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20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