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河(Subterranean river)是地下岩溶地貌的一种,也是地表水系组成部分,暗河是指由地下水汇集或地表水沿地下岩石裂隙渗入地下,经过岩石溶蚀、坍塌以及水的搬运而形成的地下河道。
发现历程与命名
编辑2000多年前,中国古书《山海经》对溶洞、暗河(伏流)等现象已有提出。中国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和周去非的《岭外代答》对暗河的岩溶现象也有较多记载。1689 年,卡尼奥拉(今斯洛文尼亚地区)的科学家约翰·魏克哈德·冯·瓦尔瓦索尔 (Johann Weikhard von Valvasor) 发现了切尔克尼察湖的暗河,向伦敦皇家自然知识改进协会介绍其情况。
对暗河的系统研究始于前南斯拉夫国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Istria),现为克罗地亚(Croatia)与斯洛文亚(Slovenia)两国交界处,一个由石灰岩组成的高原,名叫Karst高原。以斯洛文亚(Slavenia)为参照区,喀斯特则是斯洛文亚西南部河谷以南,并延伸到意大利东北角大城的邻近狭长地带一片高地,当地称为Kras。该处基岩祼露,灰岩地面高低起伏、石芽洞隙遍布、暗河纵横,暗河系统成为喀斯特地貌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暗河又称地下河,英文名为Subterranean river,地方百姓称之为“阴河”,顾名思义是常人在一般条件下“看不见的河流”。暗河的命名格式一般为某某暗河或暗河系统,如中国最著名的“暗河”系统:广西都安的“地苏暗河”。
定义
编辑暗河又称岩溶地下河,是由地下水汇集,或地表水沿地下岩石裂隙渗入地下,经过岩石溶蚀、坍塌以及水的搬运而形成的地下河道。
定义暗河需满足四大条件:
暗河本身具有一定的长度,并且发育有配套的暗河支流。
地面发育有线形、串珠状汇水洼地-落水洞-竖井-天窗,通过它们与地下联通,长期获取降雨与地表水渗入,形成暗河中的长年地下径流。
除特干旱年外、一般长年有可观的水量从暗河出口处流出。
在暗河河道中的某些位置可能找到如同地表河流的沉积物:如河床底积物、漫滩、波浪痕、磨圆度很好的“鹅卵石”、或大型管状洞穴等表征河流的特征遗迹。
形成
编辑形成机制
由于石灰岩地区的岩溶作用,暗河发育于其所形成的溶洞和地下通道中。
岩溶作用是指在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化学过程(溶解与沉淀)和物理过程(流水的侵蚀和沉积、重力崩塌和堆积)的共同作用下,对可溶性岩石进行破坏和改造。岩溶作用的本质是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和沉淀作用。
在岩溶作用与地质变迁下,石灰岩体容易形成大量断层裂隙,加上充足的水源补给,地下暗河便从地下复杂的结构裂隙及被溶蚀的岩石缝隙孔管发展起来。
形成条件
基本条件
存在可溶性岩石和充足的水源补给,是形成地下暗河最基础的必要条件。
影响因素
暗河的发育是多种因素相加的结果,包括有气候、地质构造、岩组结构等方面。气候上,由于暗河的水流主要由地表降水沿岩层渗流或由地表河流经落水洞进入地下河组成,因此,高温多雨的热带及亚热带气候有利于暗河的形成;地质构造上,在地层褶皱的轴部、裂隙和断裂部位、可溶岩同非可溶岩的接触处和排水基准面附近常发育暗河;岩组结构对地下河发育的影响体现在岩性、岩层厚度和组合关系及分布面积等方面。例如,寒武系地层以白云岩地层为主,其溶解速率远远低于灰岩,抗压、抗拉、抗剪强度也都低于灰岩,孔隙较灰岩发育,含水性比较均匀,多具有孔隙水的特征,导致地下河不发育。
发育过程
一开始,暗河是沿着细小的裂隙流动的,伴随着水流不断地溶蚀冲刷,裂隙逐渐扩大,并形成地下孔道。随着时间的推移,地下水量不断增加,流速加快,溶蚀、侵蚀作用也日益加强,地下孔道进一步发展成为地下管道或通道。当地下通道和地下水流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地下水流就可以发展为具有自由水面的暗河。暗河有自己的补给、径流和排泄系统之后,大的暗河也可形成地下河系,主要沿构造破裂面发育,最终,暗河的水流直接流入附近的地表河。
分类
编辑按照形态特征划分
暗河按其形态特征,可分为树枝状、锯齿状、线状、网状等。
按照河管管道特征划分
暗河按照河管管道特征又可以分为单一管道状类型、平行管道状类型、侧枝状类型、叶脉状类型、网状类型、树枝状类型等。其中树枝状暗河的主要形态为两侧向中心汇流,受控于东西向走滑断裂和向斜式古地貌,沿两侧高地向伏流、峡谷区中心汇流,在均质灰岩褶皱平缓的地区,暗河常常发育成树枝状。
按照分布区域划分
暗河系统按照其形成区域可分为低丘平原地区暗河系统、中山深切峡谷地区暗河系统、高峰丛斜坡地区暗河系统、高原低丘浅谷地区暗河系统等。
在低丘陵、低峰丛以及近平原地带发育的暗河系统,由于低山丘遭受侵蚀切割而破坏其连续分布状况,因而形成的暗河系统的主干长度与控制的面积都有限。
中山深切峡谷地区的暗河系统显示多层特性,由于强烈构造上升,河流急剧下切,控制的流域面积也不太大。
高峰丛斜坡地区相对地形坡降大而且地表渗流易于汇聚,暗河系统发育规模较大。
在高原低丘浅谷地区,由于后期的暗河系统多继续早期洞穴通道而继承发育,加上地形切割的影响,因而暗河的规模在长度上不是很大,但洞身的大小规模较大,也呈现层次性,并多有伏流出现。
特征
编辑形态特征
地表形态
暗河是以盲谷、伏流与沿地苏“向斜轴”或垂直“向斜轴”分布的串珠状天窗、落水洞或洼地连线为标志。暗河通过它们与地下联通、长期获取降雨与地表水渗入,从而形成暗河中的长年地下径流。
地下形态
暗河首先是“暗”,埋藏于地下数十米甚至上百米深。而“河”与日常的河有着极大的差别,地下暗河比地表河复杂得多,暗河本身具有一定的长度,并且发育有配套的暗河支流,在一条大的地下暗河中,除了具有地下主河道外,暗河还有众多的地下支流,在主河道上除了可见地下流水外,不少地段还可见数百米落差的地下瀑布跌水、平坦的地下深潭巨湖,有时,暗河中还有可怕的虹吸管流。
结构特征
暗河包括有岩溶管道、岩溶洞穴、岩溶裂隙和岩溶空隙等部分,完整的岩溶暗河系统还包括岩溶地表水部分。暗河的结构有一个重要特征,也就是暗河往往有出口而无入口,有“灰岩大泉”出露的地方就是暗河的出口。
暗河结构上的深度常和当地侵蚀基准面相适应。具体表现为:在河流两岸,暗河分布与地方侵蚀基准面相应时,其规模大,水量丰富;假如有隔水层的阻挡,或者第四纪地壳上升幅度大于溶蚀深度,暗河则高于当地侵蚀基准面,形成悬挂式的暗河;在两个相邻溶蚀盆地间的山地,往往发育穿山式暗河。
水文特征
暗河具有河流主要特性,常具紊流运动特征,并有自己的汇水范围,其动态变化明显受当地大气降水影响。
暗河的水流主要由地表降水沿岩层渗流或由地表河流经落水洞进入暗河组成,少数地下河水流由深源和远源地下水补给。一条暗河常具有单独的补给径流与排泄条件,有时在同一含水层中,可发育多条不连通的暗河。和地表河一样,暗河也具有主流、支流组合的流域系统,水文状况也随地表河洪枯水期的变化而变化。
暗河的水位、流量不稳定,旱季与雨季流量差数可达10倍或100多倍。有些暗河水流湍急,有跌水,甚至有瀑布,有的可形成地下湖泊。
暗河河段可长达十几千米,有的甚至可以行船。大的暗河系统可形成地下水系,有的流域面积可达一千平方千米以上。最终,地下河的水流直接流入附近的地表河。
生物特征
暗河中的地下生命非常繁茂,由于地下暗河管道-洞穴长期处于黑暗世界中,在暗河里可发现一些适应了黑暗世界的生命体,如地面见不到的昆虫、眼睛退化了的通体透明的鱼类、蝌蚪等。
通体透明的鱼类
主要分布区
编辑中国
中国的暗河主要分布在大西南热带—亚热带岩溶地区,展布于高山峡谷、高原斜坡、溶丘谷地、峰丛洼地、峰林平原、峰林洼地等多种地貌单元之上,分布面积约100万平方千米,中国广西、贵州两省较为常见,其中广西分布有445条,是中国暗河最集中分布的区域。
其他国家分布
在世界各地,存在大面积石灰岩出露区都可能找到暗河的踪迹。暗河发育在具有厚度达数十米甚至上百米大面积的灰岩出露区,如英国、法国、前南斯拉夫与意大利等地。喀斯特地区发育有石灰岩,因此,也常常发育有暗河,全球喀斯特区总面积约为2200万平方千米,约占地球陆地面积的15%。世界喀斯特主要连片集中分布在地中海沿岸、东亚和拉丁美洲。
代表景观
编辑重庆蒲花暗河
重庆蒲花暗河位于中国重庆市黔江区蒲花河濯水段,为中国AAAA级旅游景区,系阿蓬江的一条支流,暗河部分长1千米多,河水最深处达20余米。蒲花暗河上150多米高空三桥飞架,蔚为奇观,名为“黑龙潭“的大漏斗神秘莫测。暗河两岸,富有钟乳石笋。蒲花暗河发源于重庆濯水镇的天门山,由三塘盖、关口村、千丘田、张家盖四条山溪以及无数飞湍的瀑布,在暗洞里积累成潭。天门山上下,尽是无人区,广阔达数十平方千米。蒲花河上游来水临近暗河时,被一块莲花形状的巨石挡住,飞湍的流水分剖成两股,绕过这块石头才能平静。满河都是石头,露出水面部分,被流水镌刻成类似花瓣的形状。
重庆蒲花暗河
普林塞萨地下河
普林塞萨港地下河位于菲律宾南部巴拉望岛上普林塞萨港市以北约50千米处,是世界上“可航行距离最长”的地下河,航道长达8.2千米。地下河穿过的多个布满钟乳石和石笋的地下洞窟,最后流入大海。2012年01月28日中在瑞士的民间组织“新七大奇观”基金会正式宣布,菲律宾的普林塞萨港地下河当选“世界新七大自然奇观”。
普林塞萨地下河
开发与利用
编辑暗河在一些落差大的地段,可建造地下水电站,例如中国云南六郎洞地下水发电站、加拿大的拉格朗德二级水电站、美国底诸尔维克水电站。暗河水还可用于供水,在岩溶地区是重要的水源。例如,日本冲绳总局建造地下水坝,其地下水坝分两种类型,第一是在地下建造阻止天然含水层流动的地下水坝,第二是将水蓄在大坝本身堆积的沉积物中的地下水坝,两者都是利用地下水坝进行水资源开发;尼泊尔巴格马蒂河流域特莱南部地区开发了巴格马蒂灌溉项目,当地农民使用的主要含水层单元则是地下河的浅层含水层;中国山东建造了大武水源地,是特大型地下水源地,主要用于城市供水,它位于淄博市东北部临淄区的大武、辛店、南仇三个地下水水源地的闭合富水区域。
环境问题与保护
编辑环境问题
人类活动容易造成暗河系统的水源污染和水源枯竭问题,最常见的暗河污染源是扩散性的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来自硝酸盐化肥、杀虫剂和其他农用化学品。未经处理或部分处理的工业废水排放或渗漏至地下,是地下水污染的另一个重要来源。在城镇居民生活区,污水管网的渗漏是地下水污染的主因。在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公共卫生设施不足且污水管网覆盖率低,粪便会直接排入地面挖掘的简易便池,对地下水造成污染。截至2022年,全球有超过一半的地下含水系统处于超采状态,有些国家的地下水位正在以十分危险的速度下降,世界上约有20%的地下水开采井面临枯竭,新井的钻井深度相较旧井明显增加。
保护
为了保护水资源的质量,减少在地下水补给区内施用有毒物质、化肥、植物保护剂、化学品等,世界上不同国家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并且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例如,1998年,约旦颁布了《国家地下水管理政策》,该政策强调必须保护地下水资源免受过度抽取。2002年,以色列颁布《地下水控制附则》,《地下水控制附则》规范了地下水井的许可、钻探和取水。截至2008年,德国根据含水层脆弱性的分区定义,已经划定了数千个地下水保护区,在德国巴登-符腾堡州,超过25%的地表是地下水保护区域,2009年,德国联邦地质和罗斯托夫公司与约旦水利灌溉部合作,在约旦不同地区进行了地下水脆弱性测绘和地下水保护区划定。2023年,中国坪桥地下河系统污染防治试点项目顺利通过工程验收,湘江河打秋坪国控断面水质稳定在地表三类水标准。
相关研究
编辑地貌景观
许多地质学中的地貌景观都与暗河有关,如天坑、地缝和石柱群,它们都是由暗河发展而来,重庆兴隆天坑、广西大石围天坑、云南的路南石林和四川兴文石林是比较著名的岩溶地貌。当地下洞穴、暗河由于地壳抬升,河水的流动溶蚀河床底部,或本身地下洞体塌陷,就可能形成巨大的岩石深坑,地质学上称为“天坑”;这一过程也可能形成一条很窄很深两岸很陡的深溪沟,地质学上称为“地缝”。迷宫状的暗河系统或洞穴群由于地壳运动出露于地表后,就会形成一种石林状地貌。如果地下水活动十分强烈,就会形成巨型石柱,这种以巨型石柱为主体的峰丛地貌十分罕见。这在岩溶地貌研究领域无疑具有重要价值。
板桥巨型岩溶石柱群与云南路南石林和四川兴文石林相比,不仅分布面积更大,而且石柱的高度更高,直径却较小,有的石柱高达近百米,相当于30层的摩天大楼,但直径仅4到6米。这种单体石柱巨大而且分布密度很高的独特地貌,是常规地质学和力学理论难以解释的奇观。对于地质科学家来说,暗河的研究更为复杂,它可以揭示许多特有的地质演化过程和许多独特地貌的成因。
云南昆明路南石林
龙桥暗河研究
1995年,中法联合探险队将龙桥暗河的探测列为重大课题,并进驻龙桥河畔安营扎寨,首次对暗河进行探险考察。20多天中,探险队从龙桥河云龙洞进入,在进洞5000米左右时,发现一个宽100米,长300米的大厅,地下河在此形成一个深不可测的湖泊,通过水下拍摄,发现了珍奇鱼种。随后在1997年、1999年和2001年,中法探险队连续3次进入龙桥暗河,探寻暗河出口,均无功而返。2004年7月29日,中法探险队第5次来到这里。通过12天的艰苦探险,运用GPS卫星定位仪和示踪试验,终于在板桥发现了暗河出口,从而准确地测出暗河长50千米,比过去公认的最长暗河——地苏暗河系统(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安县境内)长10多千米。龙桥暗河由此成为迄今为止地球上发现的最长暗河。
洞穴珍珠-芬妮石
芬妮石是一种大理石质的纯白色,局部有斑点溶洞珍珠,直径2.5厘米,球形,镶嵌在钙华体中,此珍珠可以在钙华体中转动,可拿不出来,有如中国传统的蛟龙含珠的工艺品,珠可在龙咀里活动,可无法取出龙珠,此天然形成的活动“珍珠”非常令人不解。此珍珠的发现是刚跨入大学的法国芬妮小姐发现的,所以戏称“芬妮石”。该“珍珠”的形成机理非常独特,推测其形成过程是在地下先有一个似球状的小石块,如地下河中的微型鹅卵石成为核粒,在水流作用下此小粒在不断滚动,形成一层钙华膜,在地质时间的长河中一层又一层的包裹,使其不断滚动“长大”,然后滚动中长大的球体不断重新结晶,由土黄色变成白色,形成今天的大理石石质的珠体,同时由于它形成过程中不断滚动,使其能象人工艺雕一样,镶嵌在钙华体中可活动,而不能取,令人称奇。
镶嵌在钙华体中可活动,而不能取出的溶洞珍珠-芬妮石(由法国P.芬妮发现)
参考资料
编辑展开[1]别有洞天的阴河——岩溶区地下水.中国水利. [2023-07-14].
[2][科普文章]科学保护“南方岩溶区生命之源”:岩溶地下河.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 [2023-08-06].
[3]曹明达. 贵州绥阳阴河洞洞穴壶穴的演化过程. 地理学报, 2016-11-15
[4]暗河.河北省自然资源厅(海洋局). [2023-07-14].
[5]别有洞天的阴河——岩溶区地下水.中国水利报. [2023-08-22].
[6]地下河的形成原来并不简单,它的出现,总和喀斯特“形影不离”.中国科学技术馆. [2023-08-22].
[7]广志. 著名的地下暗河及其成因. 水利天地, 2007-10-15 [2023-07-14].
[8]贵州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 贵州百科全书.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5-12-1: 35-36. [2023-07-11].
[9]地球日“云游”:南江队带你暗河" 泛舟" 与猎奇——揭秘“地下河、大泉、喊泉”.重庆地矿. [2023-07-14].
[10]The Kras Region: Basics of Karst Geology in Slovenia.Slovenia Tour
. [2023-12-07].
[11]刘南威, 杨世洪, 刘宏杰, 等. 自然地理学(第三版)[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4.1: 250-257.
[12] 什么是喀斯特作用?.高考网. [2023-11-17].
[13]徐一帆 蔡婷婷. 贵州喀斯特地下河分布特征及开发利用研究. 地下水,
2017-09-01 [2023-08-09].
[14]广西地下河发育的几个主要特征.中国地质. [2023-09-07].
[15]蒲俊兵. 重庆地区岩溶地下河发育与分布的基本特征. 中国岩溶, 2013-09-15
[16]地下河的形成原来并不简单,它的出现,总和喀斯特“形影不离”.中国科学技术馆. [2023-07-21].
[17]张长建. 塔河油田岩溶峡谷区伏流坍塌型古暗河缝洞系统. 新疆石油地质, 2023-02-01[2023-07-18].
[18]自然资源部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资源部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2023-08-09].
[19]韩凯. 利用高精度示踪技术和大功率充电法确定地下河系统的管道分布特征——以毛村地下河系统为例. 中国岩溶, 2021-10-15
[20]“别有洞天”的溶洞,与地下水有何关系?.中国水利报. [2023-09-08].
[21]地下河的形成并不简单.陕西科技报. [2023-09-07].
[22]侯学渊,范文田. 中国土木建筑百科辞典,隧道与地下工程.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11-1[2023-07-11].
[23]中国,喀斯特大国.中国国家地理. [2023-09-06].
[24]喀斯特洞穴重视保护生物多样性.中国经济网. [2023-09-06].
[25]杜伊路. 喀斯特风景地貌及其吸引力. 重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1-04-02 [2023-08-14].
[26]洪四烨. 全球喀斯特类世界自然遗产的影响因素及
其威胁强度. 硕士电子期刊, 2020-05-30[2023-08-15].
[27]全国网媒记者穿越阿蓬江蒲花暗河秘境.宁夏新闻网. [2023-08-09].
[28]chinanews. 菲律宾普林塞萨港地下河入选世界新七大自然奇观-中新网.中国新闻网. [2023-08-11].
[29]Ishida S, Tsuchihara T, Yoshimoto S, et al. Sustainable use of groundwater with underground dams[J]. Jap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quarterly: JARQ, 2011, 45(1): 51-61.
[30]Gupta A D, Onta P R. Sustainable groundwater resources development[J]. Hydrological sciences journal, 1997: 565-582.
[31]易世友. 西南岩溶山区地下河系统污染模式研究——以遵义市燕子洞地下河系统为例. 地下水, 2022-11-24 [2023-07-18].
[32]全球地下水问题及应对策略探讨.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 [2023-12-07].
[33]成胜. 隧道工程作用下华蓥山中部岩溶水流场演化历程研究. 硕士电子期刊, 2021-03-16——2021-04-15, (4). [2023-07-14].
[34]El-Naqa A, Al-Shayeb A. Groundwater protection and management strategy in Jordan[J].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2009: 2379-2394.
[35]Zhu Y, Balke K D. Groundwater protection: What can we learn from Germany?[J].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SCIENCE B, 2008: 227-231.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23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