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英语:Chongqing),简称“渝”,别称山城。是中国西部的直辖市、国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国家重要中心城市之一、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核心城市、西部金融中心、西部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和国际门户枢纽。
地名来历
编辑南宋隆兴元年(1163年),宋孝宗赵眘封他的第三子赵惇为恭州恭王。淳熙十六年(1189年)二月,宋光宗赵惇即位后,按照当时宋朝潜藩升府的惯例,于当年八月改恭州为“重庆府”。之后,“重庆”的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历史沿革
编辑史前时期
重庆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史前时代。重庆市境内最古老的原始人是在巫山县庙宇镇龙骨坡发现的“巫山人”,迄今已有200余万年。从在巫山县大溪镇发现的新石器文化“大溪文化”推断,长江、嘉陵江带来的“舟楫之便”,使主要靠水生活的史前人类,在约6000—5000年之前就开始在重庆市沿长江两岸形成比较稠密的原始村落。
巴王国
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封宗姬于巴,其疆域最盛时“东至鱼复(今重庆市奉节县),西至僰道(今四川省宜宾市),北接汉中(今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西极黔涪(今重庆市彭水县、黔江区一带以至贵州东北和湖南省西北等地)”,其范围大致包括今陕南、鄂西,湘西北、黔北和渝东一带。
战国、秦、汉、三国
周慎靓王五年(前316年),秦国灭巴国,屯兵江州,筑江州城,城址在今渝中区长江、嘉陵江汇合处。是为史载重庆建城之始。秦于战国周赧王元年、秦惠文王后元十一年(前314年)置巴郡,郡治为江州县。秦朝分天下为36郡,巴郡为其一。
西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巴郡仍置,同年置涪陵县。次年,江阳县改属广汉郡。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置十三刺史部,巴郡属益州刺史部,郡治仍为江州县,辖11县。
王莽新朝(公元9年~23年)时巴郡仍置,郡治为江州县,辖11县。
东汉初年,王莽手下大将公孙述割据巴蜀称帝(25~36年),在瞿塘峡口地势险要的高地筑子阳城屯兵,因城中一井常冒白气,宛如白龙,他便借此自号白帝,并名此城为“白帝城”。
东汉末兴平元年(194年),益州牧刘璋将巴郡一分为三,垫江以北为巴郡,江州至临江为永宁郡,胸䏰至鱼复为固陵郡。建安六年(201年)永宁郡复称巴郡,郡治江州县,并分涪陵县置巴东属国校尉(郡级政区),巴郡辖5县: 江州、垫江、枳县、平都、临江。
东汉末建安十九年(214年),刘备定蜀,称益州牧 ; 二十四 年( 219 年)称汉中王;二十六年(221年)刘备即位,建国称汉,史称蜀汉。 巴郡,蜀汉仍置,属益州。巴郡治江州县。
蜀章武元年至章武二年(221-222年),夷陵之战(又称猇亭之战)蜀国惨败,刘备驻扎白帝城直到去世,在此留下了“白帝城托孤”的典故。
蜀建兴四年(226年),蜀汉都乡侯李严任前将军,以江州都护身份移屯江州城。在这里,李严组织了江州历史上的第二次筑城。
两晋、南北朝、隋
此后的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国家分裂,战争频繁,重庆的隶属统辖也多次变化。
成玉衡元年(311年)置荆州,州治为巴郡江州县,州辖3郡。
梁大宝元年(550年)武陵王萧纪改巴郡置楚州,州治为巴郡垫江县,辖6郡。
西魏废帝二年(553年)改梁朝楚州置巴州,州治为巴郡垫江县,辖3郡。
北周闵帝元年(557年)改巴州复为楚州,并分巴郡汉平县复置涪陵郡,州治先为巴郡垫江县,后为巴郡巴县。楚州辖4郡。
隋开皇三年(583年)对东晋以来的滥设州县加以整顿,悉罢全国诸郡,以州直接统县,形成州县二级制。今重庆市辖区内设有渝州、涪州,并有遂州、资州部分地区。渝州(因嘉陵江又名渝水),辖巴县、江阳(今江津区)、汉平(今涪陵区)三县。下迄唐、前后蜀及北宋,管辖区域和隶属关系虽多有变化,但重庆地区皆名“渝州”,且一直沿用到北宋末年,时间长达500余年。重庆市至今仍简称为“渝”,即源于此。
隋大业三年(607年),改渝州为巴郡,改涪陵县为镇。巴郡郡治仍为巴县,郡辖2县:巴县、江津(治今江津县顺江乡);1镇:涪陵(今涪陵市)。
唐、五代十国、两宋
唐朝统治长达289年,在政区建置上变革很大,武德元年(618年)改郡为州,贞观元年(627年)建立道制,武德贞观年间、开元至德 年间、乾元大历年间屡建新县,今重庆市辖区内先后置县30余个,政区建置历经数变。先后置渝州、合州、涪州、南州、南平州、溱州、昌州、遂州、普州。
五代十国时期,四川地区先后建立前蜀、后唐、后蜀政权。今重庆市辖区内地方政区建置,一切遵循唐制,无所变更。
宋朝建立后,于乾德三年(965年)灭后蜀,在原剑南东川、剑南西川两节度使范围设置西川路,开宝六年(973年)又在原山南西道及山南东道部分地区设置峡西路,正式确认了唐天宝以来的三级政区制,即路(道)、州、县。咸平四年(1001年)分西川、峡西两路为益州 路、梓州路、利州路、夔州路等四路,总称川峡四路,后简称四川。今重庆市辖区内各州军分属梓州路、夔州路。
两宋时期,今重庆市辖区内共有3州:渝州、合州、昌州;1军:南平军;另有涪州、遂州2州部分区域在今重庆市辖区范围内。
北宋末年,北宋统治者以渝州人赵谂图谋造反被杀,取“恭行天罚”之意,于崇宁元年(1102年)改渝州为“恭州”,迄于南宋。南宋隆兴元年(1163年),宋孝宗赵眘封他的第二子赵惇为恭州恭王。
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二月,宋光宗即位后,按照当时宋朝潜藩升府的惯例,于当年8月改恭州为“重庆府”。之后,“重庆”的名称一直沿用至今,已有800余年。
南宋端平二年(1235年),蒙军兵分两路攻宋,东路下襄阳,西路出四川。次年,蒙军大举入蜀,横扫四川全境。南宋嘉熙二年(1238年),彭大雅任重庆知府。全面经营川东防务,为防御蒙古南侵之需,拓修重庆城,向北扩至嘉陵江边,向西扩至今临江门、通远门一线,范围大致比李严扩建的江州城扩大了两倍,奠定了此后直至明清重庆古城的大致格局。
南宋淳祐二年(1242年),南宋政府任命余玠为权兵部侍郎四川安抚制置使兼知重庆府。余迁川峡四路制置司到重庆,全面经营四川防务。
南宋宝祐六年(1258年),蒙哥兵分三路,南下攻宋。同年十一月,蒙古军抵重庆附近地区。开庆元年(1259年)七月,蒙哥亲到钓鱼城下督战时受伤,次月卒于钓鱼城下,蒙古军遂放弃重庆撤围北还回师争夺汗位,战事告一段落。之后,直到1279年南宋灭亡前,蒙古军队始终未能攻下钓鱼城。
南宋德祐元年(1275年),元军再次合攻重庆。景炎三年(1278年)二月,重庆被攻破,元军继而征降夔州(治奉节),纳入元廷陕西四川行省(治西安)管辖。
元、明、清
元朝建立后,在各地置行中书省,下设路府州县。重庆曾一度是四川行省的驻节地,四川行省西迁成都后,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改置重庆路总管府,作为四川南道宣慰司驻地,下辖一司(录事司)、三县(巴县、江津、南川)、四州(合州、涪州、忠州、泸州)。
元朝末年,农民起义军领袖明玉珍于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率部由湖北进攻四川,先后占领重庆及四川各地,并于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在重庆称帝,定国号为“夏”,改元天统,建都重庆。这是重庆历史上的第二次建都。
夏,仍置重庆路总管府,为国都。重庆路总管府驻巴县。复置资州,由成都路改属重庆路管辖。先后置长寿、昌宁2县,复置大足、垫江、内江3县。重庆路直辖4县:巴县、江津、綦江、南川。 所辖5州: 合州、涪州、忠州、泸州、资州。
明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灭大夏国,复改为重庆府,府治巴县,下领合州、忠州、涪州3州;又置重庆卫,辖石柱、酉阳宣抚司;成化年间又置璧山、安居(今铜梁区)两县,其区域与现在重庆市的区域大致相当。
明初,重庆卫指挥使戴鼎主持重修了重庆城。据乾隆时期的旧志《巴县志》记载:“明洪武初,指挥戴鼎因址砌石城。”重庆城是从明升手中接收的。当时重庆作为大夏国的国都,已具备了一定规模和基础。因此,戴鼎“因址”筑城,在大夏国国都的基础上对重庆进行修整,依照山势砌城,基本恢复了宋代重庆城的形态。
洪武六年(1373年)复置永川县,同年置荣昌县,洪武七年 (1374年)撤销昌宁县,其地并入荣昌县。成化十七年(1481年)以铜梁县部分地区及遂宁县部分地区置安居县。成化十九年(1483年)复置壁山县。洪武四年、六年先后将大足、綦江、长寿3县改为重庆府直辖。洪武五年(1371年)撤销黔江县,其地并入彭水县;洪武十一年(1377年)置黔江守御千户所,洪武十四年(1381年)复置黔江县,由重庆府直辖。重庆府治为巴县。
洪武七年(1374年),重庆府直辖9县:巴县、江津、永川、荣昌、 大足、綦江、长寿(治今长寿区境内)、南川(今南川区)、彭水(今彭水县)。所辖三洲:合州、忠州、涪州。
成化十九年(1483年),重庆府直辖11县:巴县、江津、壁山、永川、荣昌、大足、安居(治今铜梁区安居镇)、綦江、长寿、南川、黔江。 所辖3州: 合州、忠州、涪州。
明末清初,张献忠农民起义军控制四川,建立大西政权,但未能建立巩固的根据地,对地方政区,少有建置变动。
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重庆被纳入清朝统治之下。清袭明制,仍于重庆地区设重庆府,辖厅一,即江北厅;州二,即合州、涪州;县十,即巴县、江津、长寿、永川、荣昌、景江、南川、铜梁、大足、定远(今武胜),并于重庆建镇,置总兵署,设分巡川东道署。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辖3府:重庆府、夔州府(今奉节县)、绥定府(今达县);2直隶州:忠州(今忠县)、酉阳州(今酉阳 县);2直隶厅:石砫厅(今石柱县)、太平厅(今万源市)。
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中英签订《烟台条约续增专条》,重庆开为商埠。次年三月,重庆海关在朝天门附近设立,标志着重庆的正式开埠。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日本驻重庆领事山崎桂与清政府川东道尹宝棻几经谈判,签订《重庆日本商民专界约书》,取得了在重庆南岸王家沱设立租界的特权。
清宣统三年(1911年)十月初二(11月22日),重庆蜀军政府成立,蜀军政府驻巴县。
中华民国
民国元年(1912年)3月,重庆蜀军政府与四川军政府合并,重庆设重庆镇抚府。重庆镇抚府驻巴县。 重庆镇抚府所辖川东南54州、厅、县。民国三年(1914年),重庆镇抚府撤销后,又设东川道,下辖川东36县。
民国五年(1916年)8月,在重庆设立四川省长行署,民国六年(1917年)8月,在重庆设立四川督军公署,民国九年(1920年)10月,再次在重庆设立四川督军公署。
民国十年(1921年)7月,刘湘在重庆就任四川各路军总司令兼四川省省长,11月设立重庆商埠督办处,由川军第二军军长杨森兼任督办,此即重庆市政的萌芽。
民国十一年(1922年),川军第三师师长邓锡侯进驻重庆,民国十二年(1923年)2月,改重庆商埠督办处为重庆市政公所,自兼督办。
民国十五年(1926年)6月,刘湘以四川善后督办和川康边务督办的身份再次进驻重庆,又改市政公所为商埠督办公署,初委第32师师长唐式遵兼任督办,唐不久去职,又改委第33师师长潘文华兼任。潘文华于同年7月任职,于公署之下设总务、财务、公安、工务四处,暂以原商埠区域为市行政范围。
广东国民革命军北伐后,刘湘以商埠督办名义定自北洋政府,遂改重庆商埠督办公署为市政厅。民国十八年(1929年)2月15日,又改重庆市政厅为重庆市政府。至此,重庆市正式建市,定为省辖市(即普通市)。但鉴于重庆地位的重要,即按特别市的规模分官设职并重划市区,至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正式划定,水陆总面积93.5平方千米,人口280449人。
重庆建市到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重庆市的基层行政区划仍然沿袭明清以来的厢坊制,共设22坊,其中老城区(重庆城,今重庆市市中 区通远门、临江门以东地区)7坊、新城区(新市区,今重庆市市中区临江门、通远门以西地区)3坊,南岸4坊、江北8坊。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重庆市基层政区改为分区设署,共设5个区和6个直辖乡。同年底,又调整为6个区。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1月,中华民国政府颁布《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起,日本凭借其空中优势,对中国抗战大后方进行狂轰滥炸。战时首都重庆市成为其重要轰炸目标。日本对重庆市的大轰炸持续6年又10个月,使重庆市蒙受了历史上最大的灾难。史称“重庆大轰炸”。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5月5日,国民政府决定改重庆市为行政院直属甲种市,并改组重庆市政府,任命前重庆行营代主任贺国光为直辖后的首任重庆市市长;同时扩大市区,将原巴县、江北两县政府迁出市区办公,市属基层组织也由原来的6区增为12区。这是重庆第一次成为中央政府直辖市。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8月15日,国防最高委员会第38次常务会议决定定重庆市为陪都。同年9月6日,国民政府发布了特定重庆市为陪都的命令。
民国三十年(1941年)12月,中华民国政府在重庆市对纳粹德国宣战,德国大使馆关闭;同年12月至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重庆成为大韩民国(流亡政府)临时驻地。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1月3日,同盟国在重庆市设立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国战区统帅部,以蒋介石为统帅,美国人史迪威将军为参谋长。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15日,抗日战争结束,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在其后的制宪国大中,以法律形式规定重庆市为中华民国永久陪都。同年,抗战胜利后,为避免内战、争取和平,国民政府与中国共产党在重庆市进行了为期43天的和平谈判,史称“重庆谈判”。
1949年8月,蒋介石在重庆市亲自布置了对渣滓洞、白公馆的共产党人和革命人士进行大屠杀的计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11月27日,国民党制造了规模更大的血腥屠杀,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一一·二七”大血案。
1949年11月30日下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十一、十二、四十七军的五个营进入市区,重庆市宣告解放。
重庆市解放后,中共中央为加强军事管制,建立新的社会秩序,发展社会生产力,统筹经营西南,决定参照其他地区的经验,在西南地区实行大区一级的行政区划建制,重庆改为西南军政委员会直辖市。
1949年12月11日,重庆市人民政府正式成立。1949年12月,重庆市人民政府接管原北碚管理局,成立重庆市人民政府北碚行政管理处。
1950年4月,重庆市人民政府决定将原18个区合并为7个区,加上北碚行政管理处所改建的第八区,共8个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八区为地级区,第五、第六、第七区为县级区。
1951年1月,西南军政委员会决定将重庆市第八区(北碚)划归川东行署,建立北碚市,将川东行署璧山专区的巴县划归重庆市,同时将巴县的第四区(青木区)所辖的青木、凤凰、同兴、井口、蔡家、歇马等7个乡划归北碚市。6月和次年4月,又将璧山县接龙、青木(后更名关口乡)两乡划归北碚市。重庆市辖7区1县。
1952年9月27日,西南军政委员会发出命令,将江津专区的綦江县、江北县和涪陵专区的长寿县划归重庆市。 1952年8月,重庆市人民政府决定将第七区并入第六区,但因长江分隔,管理不便,随即于10月初撤销其合并决定。10月,重庆市各区行政区划进行了调整,调整后设5区(均为地级区)4县。
1953年,西南行政委员会在重庆市成立,其后,中央决定重庆市等10个行政区改为中央直辖市。这是重庆市历史上第二次直辖。同年,巴县、綦江县、江北县划归四川江津专区,长寿县划归四川涪陵专区。
1954年6月22日,中共中央做出撤销大区一级行政机构和合并若干省、市建制的决定,重庆市与四川省合并,由中央直辖市改为四川省辖市。实行国家计划单列体制,时间为1954年到1958年。
1955年,设立南桐矿区,重庆市辖市中区、江北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南岸区、北碚区、南桐矿区7区。1959年,四川江津专区的巴县、綦江县和四川涪陵专区的长寿县划归重庆市。
1964年9月,国家成立了重庆地区“三线建设”规划小组,编制出《重庆地区三线建设规划》,提出以重庆市为中心的工业布局项目。
1965年,设立重庆市大渡口区。1974年,设立重庆市双桥区。1976年,四川江津专区的江北县划入重庆市。1981年7月,江津地区更名为永川地区,荣昌县隶属未变。
1983年2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在重庆市进行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对重庆市实行计划单列,并决定将四川省永川地区所属八县全部并入重庆市。4月1日,永川地区正式撤销,并入重庆市。实行市带县的新体制。永川地区并入重庆市后,重庆市辖区由市辖9区4县,增加到市辖9区12县。
1992—1993年,撤销永川县、江津县、合川县,设立由四川省直辖、重庆市代管的永川市、江津市、合川市,并改南桐矿区为万盛区。
1992年,重庆市被国务院批准为沿江开放城市。
1995年,经四川省政府批准,将重庆市区划调整为11个区、3个代管县级市、7个县的建置,其中新设渝北区、巴南区,撤销巴县建置,市中区改名为渝中区。
1996年9月,中央批准重庆市代管万县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区。
1997年3月14日,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批准设立重庆直辖市,撤销原重庆市。重庆直辖后辖原重庆市、万县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区,共43个区市县。
1997年6月18日,重庆直辖市政府机构正式挂牌。重庆至此在历史上第三次成为直辖市。
2009年1月26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确定为“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2010年2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重庆市国家中心城市的规划和定位。
2011年,撤销双桥区、万盛区,分别并入大足区、綦江区。至2018年,重庆市辖26个区、8个县、4个民族自治县。
2010年6月18日,重庆市两江新区正式挂牌成立。这是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之后,中国第三个副省级新区,我国第三个国家级新区、内陆唯一国家级新区。
2017年3月15日,国务院批复成立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
2021年10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发布。
2022年8月22日,重庆市人民政府网发布《重庆市人民政府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都市圈发展规划的通知》,《重庆都市圈发展规划》正式出炉。
行政区划
编辑重庆市现辖38个区县,包括26区、8县、4自治县。重庆市是中国唯一辖有民族自治地方的直辖市,分别是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重庆市人民政府设在渝中区上清寺街道人民路232号。
分省(区、市)地图—重庆市
重庆市行政区名称 | |||||
区 | 渝中区 | 万州区 | 涪陵区 | 开州区 | 梁平区 |
江津区 | 合川区 | 黔江区 | 永川区 | 南川区 | |
大渡口区 | 九龙坡区 | 南岸区 | 北碚区 | 江北区 | |
璧山区 | 铜梁区 | 沙坪坝区 | 渝北区 | 巴南区 | |
长寿区 | 綦江区 | 大足区 | 潼南区 | 荣昌区 | |
武隆区 | —— | —— | —— | —— | |
县 | 奉节县 | 巫山县 | 城口县 | 丰都县 | 垫江县 |
忠县 | 巫溪县 | 云阳县 | —— | —— | |
自治县 | 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 |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 |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 —— |
参考资料: |
地理
编辑位置境域
重庆市位于中国西南部,长江上游。地跨东经105°17′~110°11′、北纬28°10′~32°13′之间,东西长470千米,南北宽450千米。辖区面积8.24万平方千米。东邻湖北省、湖南省,南接贵州省,西靠四川省泸州市、内江市、资阳市、遂宁市,北连陕西省以及四川省广安市、达州市。
分省(区、市)地图—重庆市
地质
地质包括地层和地质构造。地层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环境条件下形成的具有某种统一特征和属性的并和上、下层有明显区别的岩层。重庆市各时代地层发育比较齐全,沉积类型多样,化石保存完好。古生界地层有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和二叠系;中生界地层有三叠系、侏罗系和白巫系;新生界地层,即第四系。重庆地域的地质构造由渝西褶皱带、渝东褶皱带、渝东南褶皱带和大巴山弧形褶皱带组成,具有古老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地形地貌
重庆市地貌结构复杂,展现出四大特点:一是地势起伏大,东部、南部、东南部地势高,大多为海拔1500米以上山地,最高处大巴山的阴条岭海拔2796.8米;西部地势低;东部最低处巫山长江水面海拔73.1米,大多为海拔300~400米的丘陵。二是重庆市地貌类型多样,以山地为主,有中山、低山、高丘陵、中丘陵、低丘陵、缓丘陵、台地和平坝等八大类。三是地貌形态组合的地区分异明显。华蓥山—巴岳山以西为丘陵地貌;华蓥山一方斗山之间为平行岭谷区;北部为大巴山山区;东部、东南部、南部则属巫山、大娄山山区。四是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发育有巴渝特有的喀斯特槽谷景观,典型的有石林、峰林、洼地、残丘、溶洞、暗河、峡谷、天坑地缝等喀斯特景观。
土壤
重庆市境属亚热带暖湿季风气候,这样的气候条件下形成了地带性的黄壤、红壤。但是境内自然成土条件相当复杂:首先,地貌条件复杂,既有大面积中低山地与深切河谷,也有广阔丘陵、平坝,山高谷深、地势高低起伏悬殊。这在很大程度上重新分配了境内的水热状况,导致气候、生物等成土因素产生了明显的垂直变化和区域差异。其次,地表构成有从前震日系到第四系的大部分地层出露,岩性复杂、母质多样。加之水文地质条件和人类生产利用形式的差异,使成土条件更为复杂,从而导致本市土壤种类的多样化。据统计,全市土壤共有5个土纲,9个十类,17 个亚类,40 多个土属,100 多个土种,变种更多。
气候
重庆市境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热量丰富,冬暖夏热,春早秋短,四季分明,无霜期长,雨量充沛,云雾多,日照少,风力小。年平均气温18.2℃(以主城区沙坪坝气象站资料为代表),最冷月1月为7.8℃,最热月8月为28.5℃。常年降水量为1100毫米左右,主要降水时段在4月至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70%。春夏之交夜雨甚多,素有“巴山夜雨觅闲情”之佳景。年日照平均数为1000~1400小时,是全国日照最少的地区之一。全年平均风速为0.9~2米/秒。年平均相对湿度80%左右。夏天暑季气候炎热,与长江沿岸的南京、武汉齐名“三大火炉”城市之一。重庆年平均雾日是104天,有世界雾都之称的英国伦敦年平均雾日只有94天,秋冬时节,雾天长达100天左右,有“雾都”之称。
水文
重庆市境内流域面积8.23万平方公里,流域面积在3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449条,河流大部分为降水补给型。径流量受降雨分布不均的影响,夏季降雨较丰,径流量大,秋末至春季径流量小。由于地质构造复杂,断层多,热水、温泉多,优质矿泉水特别丰富。
重庆市市(区)内江河众多。长江干流自西向东横贯全境,在重庆境内流程665千米。以长江干流为轴线,集起嘉陵江、乌江、寨江、大宁河及其他大小支流上百条。据统计,流域面积大于5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374条,其中流域面积50~1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167条,流域面积100~5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152条,流域面积500~10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19条,流域面积1000~30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18条。流域面积大于30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18条。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重庆复杂多样的自然条件,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土地资源类型。按地貌构成:山地类型面积特别大,约占市域土地面积的75.8%;次为丘陵类型(包括缓丘、浅丘、深丘),面积占18.2%;台地和平原类型的土地资源很少,仅占3.6%和2.4%。由此构成的重庆市土地资源的主体类型是山地和丘陵。山地对耕作、交通等建设造成一些不利影响,但却为林、牧业和多种经营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