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朝

编辑
本词条由“百科小编” 建档。
陈朝(公元557年—589年),指的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由陈霸先在中国南部地区建立的以“陈”为国号的政权。因为其处于南北分裂对峙向隋朝统一过渡的历史阶段中,史称“南朝陈”。共传五帝,国祚三十二年。 陈朝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皇帝姓氏和国号相同的正统王朝。陈朝开国皇帝陈霸先曾被梁敬帝萧方智封为陈公、陈王,加之陈霸先号称是颍川陈氏之后,春秋陈国后裔,所以立国后建国号为“陈”。 南朝陈的建国道路与梁末侯景之...

陈朝(公元557年—589年),指的是中国北朝时期,由陈霸先在中国南部地区建立的以“陈”为国号的政权。因为其处于南北分裂对峙向隋朝统一过渡的历史阶段中,史称“南朝陈”。共传五帝,国祚三十二年。

国号

编辑

陈朝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皇帝姓氏和国号相同的正统王朝。陈朝开国皇帝陈霸先曾被梁敬帝萧方智封为陈公、陈王,加之陈霸先号称是颍川陈氏之后,春秋陈国后裔,所以立国后建国号为“陈”。

历史

编辑

侯景之乱

南朝陈的建国道路与梁末侯景之乱引发的社会动乱息息相关。南朝梁普通四年(公元523年),北魏陷入六镇起义的混乱局势中,北魏大丞相高欢趁机拥立北魏孝文帝元宏的曾孙元善见为傀儡皇帝,北魏重臣宇文泰拥立孝文帝之孙元宝炬为傀儡皇帝,北魏遂分裂为高欢控制的东魏和宇文泰控制的西魏。

陈朝

梁、东魏、西魏时期全图(出自《中国古代史地图集》)

侯景在东魏受到高欢重用,历任尚书仆射、司徒、河南道大行台等,拥众十万,专制河南,但其与高欢之子高澄不和。南朝梁太清元年(公元547年),高欢去世,高澄想要召回侯景,夺其兵权。侯景担心被高澄杀害,于是先以河南六州之地向西魏投降。宇文泰对侯景有所防备,一边派大军接收侯景的河南六州,一边召侯景入朝,示意其交出军队指挥权。 此时高澄也派东魏大将慕容绍宗征讨侯景。同年二月,侯景在东西夹击之下,遣其行台郎中丁和上表梁朝,以河南十三州之地投降梁朝为条件,请梁朝出兵援助。

南朝梁太清元年(公元547年)八月,梁武帝萧衍以豫州刺史贞阳侯萧渊明为都督,率水陆诸军进攻彭城(今江苏徐州),以牵制东魏,支援侯景。十一月,南朝梁军队在寒山(今江苏铜山)被慕容绍宗率领的东魏军打败,萧渊明被俘。次年(公元548年)正月,东魏军又在涡阳大破侯景,侯景率800余名残兵败将逃到梁朝寿阳(今安徽寿县)。

南朝梁太清二年(公元548年)八月,梁武帝为救回萧渊明,与东魏交好,侯景担心自己会成为交换萧渊明的筹码,于是在寿阳(今安徽寿县)举兵反梁。九月,侯景留下伪中军大都督王贵显守寿阳城,自己率兵攻袭谯州(今安徽滁州),占领历阳(今安徽和县),直趋长江。侯景向梁武帝之侄萧正德许诺,推翻梁武帝后拥立他为皇帝,萧正德于是反叛,暗地派数十艘大船在长江边接应侯景。此前梁武帝曾遣太子家令王质率兵三千巡江遏防,此时本可以成为侯景渡江的一大阻碍,王质却无故自退,使侯景得以顺利渡江。十月二十二日,侯景顺利度过长江,而南朝梁的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没有任何察觉。侯景率军于二十三日到板桥,二十四日到达秦淮河南岸,梁军在秦淮河北岸,双方隔朱雀桥对阵。南朝梁太清三年(公元549年)三月,在侯景率军队围攻建康五个月之后,侯景攻破建康,入觐梁武帝,开始控制梁朝军政大权。

侯景叛魏引发的动乱在江南地区持续有五年之久,直接使南朝梁政权瓦解。梁武帝诸子孙各拥强兵,均不全力驰援建康而伺机称帝。

陈朝建立

在侯景之乱引发的动荡中,各个阶层人物都想建功立业。陈霸先在这种背景下脱颖而出,成为抗击侯景势力的领头军之一。 陈霸先年少时便志向远大,意图建功立业。南朝梁大同六年(公元540年),时任太守的萧映极为器重陈霸先,萧映就任广州刺史后,陈霸先以中直兵参军随行。南朝梁大同十年(公元544年),交州的李贲自称越帝,派新州(今广东新兴)刺史卢子雄、高州(今广东阳江)刺史孙冏围攻广州,广州告急。陈霸先力战解围,受到梁武帝萧衍瞩目。南朝梁大同十一年(公元545年),梁武帝任陈霸先为交州,讨伐李贲。经过三年苦战,陈霸先收复交、爱、德、利、明等数州(均位于今越南北部)。

陈霸先回高要(今广东肇庆高要区)后,恰逢侯景之乱。南朝梁大宝三年(公元552年),陈霸先与梁朝大都督王僧辩登坛设誓,缔结盟约,共同讨伐侯景。征讨大军沿路攻克芜湖、姑孰(今安徽当涂),于同年三月在建康与侯景展开决战,彻底摧毁侯景势力。

南朝梁承圣三年(公元554年)三月,梁元帝萧绎进陈霸先为司空。九月,西魏发兵突袭江陵(今湖北荆州),王僧辩未及时救援,梁元帝被俘杀。朝臣与百姓中强壮者都被掠走,陈霸先在江陵的的儿子陈昌、侄子陈顼均被掳至长安。此时,梁元帝之侄萧詧被西魏扶为傀儡皇帝,在江陵建立后梁政权。江陵陷落后,王僧辩与陈霸先经反复商议,准备于次年二月迎接梁元帝第九子、晋安王萧方智到建康称帝。南朝梁承圣四年(公元555年)五月,萧渊明被北齐文宣帝高洋拥立为梁朝皇帝,派从前所抓获的梁将湛海珍等人跟随萧渊明归还,命令上党王高涣率部下送行。王僧辩被北齐军势震慑,屈服北齐,迎萧渊明即位。萧渊明即位后,改元天成,授王僧辩大司马、领太子太傅、扬州牧,而陈霸先则从司空降为侍中,地位低于王僧辩,使两人关系变得紧张。南朝梁天成元年(公元555年)九月,陈霸先对王僧辩发动袭击,擒杀王僧辩父子,废贞阳侯,立晋安王萧方智为帝,改元绍泰。王僧辩旧部起兵反抗,北齐大军趁机南下。陈霸先先后讨平王僧辩旧部并打败北齐大军,因此进位丞相、录尚书事,掌握朝廷大权。

陈朝

陈武帝像(清人绘)

南朝梁太平二年(公元557年)十月,萧方智禅位于陈霸先,南梁灭亡。陈霸先称帝,改元永定,国号陈,史称陈武帝。陈霸先在位期间,每临军机大事,都能确定破敌制胜之道,而处理政务则崇尚宽和简朴,注意休养生息,不轻易用兵。陈霸先天性俭素,任贤使能,政治清明,使江南局势渐趋稳定。南朝陈永定三年(公元559年)六月,陈霸先病逝,在位三年,时年57岁。谥号武皇帝,庙号高祖,葬于万安陵。

文帝粗安

陈霸先病重时,征侄子陈蒨入朝继承皇位。陈蒨抵达后,于永定三年(公元559年)六月甲寅日,在建康太极前殿即位,史称陈文帝。当初,陈霸先追谥其兄陈道谭为始兴昭烈王,并让陈道谭的第二个儿子陈顼继承封号。陈文帝即位时,陈顼还被俘在周都长安没有回来,所以陈文帝改封陈顼为安成郡王。   

陈朝

陈、北齐、北周时期全图(出自《中国古代史地图集》)

 南朝陈永定三年(公元559年),南朝梁旧将王琳拥永嘉王萧庄为南朝梁皇帝,并在得知陈霸先死后,率军东进,抵达濡须口(今安徽巢县)。北齐派大将慕容俨率军临逼长江,声援王琳。十一月,王琳进犯大雷(今安徽望江县),陈文帝以侯瑱、侯安都、徐度合兵抵御。南朝陈天嘉元年(公元560年),王琳与侯瑱在芜湖交战时,北周发兵攻打荆州,结果王琳兵败,与萧庄逃往北齐。陈朝自此成为南朝正统。

陈朝

陈文帝(出自《历代帝王图》)

南朝陈天嘉元年(560年)二月,陈文帝任命陈昌为湘州刺史,封衡阳王。三月,侯安都迎接陈昌渡汉江,结果陈昌溺死于江中。然后,侯安都上奏陈蒨,宣称陈昌渡江时遭遇不测,船坏被淹死。 南朝陈天康元年(566年)三月,陈文帝任命陈顼为尚书令。四月,陈蒨患病,同月逝世,终年四十四岁。谥号文皇帝,庙号世祖。

陈蒨起自艰难,知晓百姓疾苦,仍贯彻休养生息的策略,治国一律从俭。在位时期,励精图治,除平湘州王琳外,还相继讨定临川周迪、豫章熊昙朗、东阳留异、建安陈宝应等各地割据势力的叛乱,又整顿吏治,注重农桑,兴修水利,使江南经济得到一定的恢复。当时陈朝政治清明,百姓富裕,国势较强,史称“天嘉之治”。

太建之政

南朝陈天康元年(公元566年)四月,文帝去世后,太子陈伯宗即皇帝位,次年改元光大。南朝陈光大二年(公元568年)十一月,安成王陈顼以皇太后沈妙容的名义将陈伯宗废为临海王。陈伯宗被废后,出居别第,后世称其为废帝。

陈朝

陈废帝(出自《历代帝王图》)

南朝陈太建元年(公元569年)正月,陈顼在建康太极前殿即位,史称陈宣帝。同日,陈顼下诏封其子陈叔宝为皇太子。十月,左卫将军欧阳纥占据广州叛乱,陈顼命车骑将军章昭达率军讨伐。太建二年(公元570年)二月,章昭达擒获欧阳纥,平息广州之乱。

陈朝

陈宣帝(出自《历代帝王图》)

南朝陈太建五年(公元573年)三月,陈顼力排众议,决议出征北齐,任命镇前将军吴明彻为都督、征讨诸军事,裴忌为监军事,统率10万大军进攻北齐。四月,前巴州刺史鲁广达在大岘(今山东省临朐县)击破北齐军,仪同黄法抃攻克历阳。此后直至十二月,陈军相继攻取秦州、泾州、合州、仁州、巴州、北徐州、霍州等地。吴明彻收复寿阳,擒杀守将王琳。太建七年(公元575年)闰九月,吴明彻又在吕梁大破齐军。在此次北伐中,陈军分头作战,配合良好,淮南人民也支持陈军进入淮南,加之北齐西北危机更甚,对淮南不甚重视,所以陈朝能够顺利地取得淮南。

南朝陈太建九年(公元577年),北周灭北齐,并派将军梁士彦率军与南陈争夺淮南。十月,吴明彻在吕梁击败梁士彦所部。但在次年(公元578年)二月,陈军大败于吕梁,自吴明彻以下的诸将均被北周俘获。太建十一年(公元579年),北周军再度发动进攻,南陈北伐所得淮、泗土地丧失。此后陈顼虽再次出兵经略江北、淮南,但未取得显著战果。

陈顼在位期间,兴修水利,开垦荒地,鼓励农业生产,社会经济得到一定的恢复与发展。但太建北伐极大地消耗了陈朝的国力,暴露出陈在南北对峙中的不利地位。太建十四年(公元582年)正月初十,陈顼在建康宣福殿因病驾崩,享年五十三岁。谥号孝宣皇帝,庙号高宗。

衰颓骄奢

陈顼患病时,太子陈叔宝与始兴王陈叔陵、长沙王陈叔坚一同入宫侍疾。陈顼遗体入殓时,陈叔宝俯伏痛哭。陈叔陵乘机抽出切药刀向陈叔宝砍去,陈叔宝被砍中颈项,昏倒在地。陈叔宝生母柳皇后赶来救护,也被陈叔陵砍了数下。陈叔宝的奶妈吴氏从后面扯住陈叔陵的胳膊,陈叔宝才得以爬起。陈叔陵自知不能成功,于是杀死妻妾,准备出逃隋朝,但被陈朝大将萧摩诃斩杀。

太建十四年(公元582年)正月,陈叔宝即皇帝位,史称陈后主,立宠妃张丽华为皇贵妃。陈叔宝即位之初,在承香殿养伤,不能临朝听政。由生母柳太后裁处国事政务,直到陈叔宝伤势痊俞后,柳太后才归政于他。

陈朝

陈后主(出自《历代帝王图》)

陈叔宝在位期间,荒废朝政,耽于酒色,醉心诗文和音乐,信赖尚书仆射江总等贰臣。南朝陈至德二年(公元584年),陈叔宝在光昭殿前修建临春、结绮、望仙三栋楼阁。楼阁各高数10丈,连延数10间,窗户、壁带、悬楣、栏杆等都是用沉木和檀木制成,并用黄金、玉石或者珍珠、翡翠加以装饰,楼阁门窗均外挂珠帘,室内有宝床宝帐,极尽奢华。阁下堆石成山,引水为池并杂种奇花异草。

陈朝灭亡

南朝陈祯明二年(公元588年)十月,隋文帝杨坚派使者将玺书送到陈朝,历数陈叔宝的二十条罪状,并抄写三十万份诏书,向江南地区传播,准备发动灭陈攻势。同时从长江上、中、下游分八路出兵:杨俊率水军由襄阳进屯汉口;杨素率舟师出永安东下;刘仁恩出江陵与杨素合兵;杨广出六合;韩擒虎出庐江;贺若弼出广陵;王世积率舟师出蕲春,攻九江;燕荣率舟师出东海,沿海南下,入太湖,进攻吴县。前三路由杨俊指挥,在次要方向行动,目标指向武昌,阻止上游陈军向下游机动;后五路由杨广指挥,在主要方向上行动,目标指向建康,其中以杨广、贺若弼、韩擒虎三路为主力,燕荣、王世积军分别在东、西两翼配合。隋军此次的攻势,东起海滨,西到巴蜀,横亘连绵千里。

祯明二年(公元588年)十二月,杨俊率水陆军十余万进屯汉口,并以一部兵力攻占南岸樊北,控制长江上游。经四十余战,隋军在次年(公元589年)正月击破陈军,使战船顺利通过长江。这时,防守公安的荆州刺史陈慧纪见势不利,率兵三万和楼船千艘东撤,援救建康,但被杨俊军阻于汉口以西。上游陈军也被牵制于江夏及汉口以西,无法东援建康。

祯明三年(公元589年)正月二十二日,杨广入建康,命陈叔宝招降上游的陈慧纪等部,同时遣兵东下三吴,南进岭南等地,先后击败残存陈军的反抗,陈朝自此灭亡。陈叔宝后被掳至隋都长安,受到优待,死后获隋赠大将军、长城县公,谥号“炀”,葬于洛阳芒山。

疆域

编辑

领土范围

在南朝历代中,陈朝的疆域最小,同三国时的吴国相近。侯景之乱后,北齐占领江北淮南之地,西魏占领汉中巴蜀。西魏又受萧詧之托,率军夺下南朝梁江陵以北之地,建立附庸国西梁。陈朝建立后,陆续收复淮南及部分淮北之地,并且一度夺下北齐长江以北之地(公元573年—577年)。陈末时,北周入侵使陈朝领土减少,仅剩长江以南至交广地区。

行政区划

陈朝大体沿袭前朝郡县建置,实行州—郡—县三级政区的制度。陈朝统治期间,政区划分多有调整,至陈朝灭亡前,共有42州,109郡,438县。

人口

编辑

东晋以来,陈朝历经梁末侯景之乱及长期的宗室相争,遭到了严重的人口损耗。《隋书·地理志》称陈仅有“户六十万”。《通典·历代盛衰户口》也称陈宣帝时有户六十万。此时陈朝已经建立约二十年,所以包括了太建年间收复的江淮地区人口。至陈后主亡国时(公元589年),陈朝仅剩“户五十万,口二百万”。     

但南北朝时中原政权人口统计仅统计编户齐民,大量隐匿人口未被计入,《中国人口通史》估算陈朝人口约六百八十万,《中国人口史》则猜测南陈人口应在一千五百万至两千万,一般认为南陈人口约有一千万左右。

政治

编辑

加强皇权

南朝从刘宋开始便呈现出皇权加强、门阀士族衰落、寒人兴起的趋势,这对当时的职官制度产生重要影响。由于门阀贵族的腐朽,也由于寒人队伍的增强,南朝的实际政权开始转入寒人手中,但他们自己不能作为一种独立的力量来和上层统治集团斗争,他们不但经常利用皇室和门阀贵族间矛盾来从中获取利益 ,而且他们还不得不依靠皇室和贵族官僚的保护和提拔。中书通事舍人这样的八品小官在南朝皇帝与门阀的斗争中掌控了中书省,陈后主重用的施文庆和沈客卿二人皆起自微贱 ,担任中书舍人后,开始负责所有国家重要事件的呈奏。对皇帝而言,寒门出身的中书通事舍人比门阀士族及宗室更容易控制,且对皇权的威胁较小。故皇帝在中书省真正重用的是中书通事舍人,因而中书省的实际权力也逐渐转移到中书通事舍人手中。

重视士族

陈武帝陈霸先的出身有别于南朝的另外三位开国君主,宋武帝刘裕出于彭城刘氏,虽早年时家境贫寒,已沦落为寒门庶族,但毕竟是汉楚元王刘交之后。齐高帝萧道成与梁武帝萧衍同出于南兰陵萧氏,都为西汉名相萧何之后,皆学富五车,文采裴然,地位显赫。陈霸先是吴兴长城下若里人,出身卑微。刘裕、萧道成、萧衍起家都是有品级的军职,而陈霸先却是没有品级的小吏。从南陈皇权筹建到建立最初的一段时期里,内有王僧辩,外有萧詧、萧庄, 在士大夫眼里,他们都比出身卑微的陈霸先更为正统,所以南陈多不为士大夫所看好,致使南陈皇权一度被孤立。面对这种环境,南陈要做的除了在军事上打击对手,更重要的就是表现出对士族的各种宽容与优待,尊重士族的特权,吸引士大夫主动投靠到南陈皇权之下。为了吸引更多的士族向其投靠,南陈皇权对原先的南梁士大夫表现出极大的包容性。

官员选拔

梁陈之际,私人讲学传经之风逐渐发展,寒人凭经学、史学、文章入仕为流内官者逐渐增多。寒人可以凭借吏干、武功仕进,甚至升为高官显贵,与士族平起平坐,逐渐向士族转化。

自东晋以来,官分清浊,清官声望越来越高。齐末梁初,有不少“吏姓寒人”选为清官,甚至得到了黄门郎、散骑侍郎这样长期为高门垄断的极清之职。至梁末陈初时,清官已经占到很大比重。

监察制度

陈朝的官制基本沿袭南朝梁,其中央监察制度也采用南朝以来的二台分掌制度。但陈初并没有对二台分掌制度再确定,而梁朝时尚书左丞的纠弹职责就开始逐渐退回到尚书台内,恰逢梁末乱离,朝章废驰,其制度继承或有缺略,所以陈朝的实际监察制度基本以御史台为主。尚书左丞的“风闻弹奏”权和对御史台的监察权名存实亡,而是因循梁朝制度,主要负责尚书台内之监察事。

陈宣帝时,弹劾程序基本能自主运行,而皇帝本人的意志也开始“指导”弹劾程序,使之成为执行其意志的工具。陈朝的中央监察制度基本处于南朝梁制度的发展延长线上,制度上以御史台为主要监察机构,尚书左丞的弹劾事件不见于陈朝,监察权上一元化的趋势更加明显。

法律刑罚

南朝陈永定元年(公元557年),尚书删定郎范泉奉诏制定律令,尚书仆射沈钦、吏部尚书徐陵、兼尚书左丞宗元饶、兼尚书右丞贺朗等一同参与,编纂出陈律三十卷、科令四十卷。陈朝律法基本延续梁朝,没有创新,并且条令冗长,庞大且不精简,很快被淘汰。

教育制度

陈朝时儒学走向衰微,只继承了梁朝的一些余绪,但同时出现儒、释、道各家教育合流的情况。太学博士徐孝克博览史籍,后在钱塘与僧人讨论佛法,通晓三论。开坛授课时,既讲佛法,又讲儒家礼法,听者达数百人。南徐州刺史梁邵陵王纶讲课时,《维摩》《老子》《周易》同时讲解,并且每天出题考核,有两千人听课。在这种私人讲学风气盛行的情况下,受教育者得到儒、释、道多方面的教育。例如扶风郡人马枢六岁时就能背诵《孝经》《论语》《老子》,并且精通《周易》《老子》。

此时的学者对于不同的学术观点,能互相争鸣共存。南朝陈的教育虽然因为战乱和朝廷短作而没有大的发展,但是显示出了一种多元合流与“夷夏”之辨消融的态势,这是两晋南朝以来中外文化与国内南北文化交流融合的结果。

经济

编辑

雇借工匠

南朝梁时,为官府营造的工匠不再是征发而来,而是雇借而来。这是役法上的一个重大的进步。南朝陈太建二年(公元570年),陈宣帝下诏,官府征发的工匠去世之后,不再新增。虽然官府仍然拥有一部分“国匠”,但从此只减不增,雇借成为后世的唯一办法。随着范围的扩大,到唐朝时已发展成“和雇”制度。

劝课农桑

陈文帝为巩固政权,在经济上实行开源节流,给予百姓土地,让他们耕种,他下诏时说:菽粟比珠玉更贵重。发生战争之后,百姓失去耕作的本业,游手好闲的人增多,士族中有对务农的讥嘲。陈文帝同情百姓,试图改变陋俗,使百姓免于饥荒。于是在九秋时节,宣告天下,让百姓都去播种。命令守宰亲自鼓励农事,务必使百姓及时收种。有特别穷困的,还要酌情给予种粮。这一举措稳固了政治,也稳定了民心。

文化

编辑

文学创作

陈代的帝王、新兴贵族为了展现王室的风雅,经常举办文会、宴饮活动,进行文学交流,为文人们提供文学展示的平台。陈代的诗作中,明确作于文会的,包括全部‘赋得’之作和部分应和、侍宴、代笔、以及题目为前人诗句的诗篇,共约 153 首,约占非乐府诗作的 44%。陈代之初以豪强登上历史舞台,文化薄弱缺乏士族底蕴,不能凭空建立新的文学样式或风格,只能沿着前代的文学发展道路继续前进。文坛的主流文人大多有着侍梁的经历,因此,他们自身就带有齐梁诗歌的创作理念与方式。

陈后主时期,是陈朝宫廷诗歌创作的高峰期。陈代是宫廷诗歌在南朝发展的全盛期,陈代宫廷诗歌继承、吸收了齐梁宫体诗的发展成果,呈现出浓艳绮靡的特质。其中以陈后主创作的宫廷诗歌为代表,例如《玉树后庭花》《有所思》《自君之出矣》六首等。陈朝时诗歌集《玉台新咏》编纂完成,全书选录诗歌七百六十九首,选录的诗歌多写闺情,抒发离愁别恨,哀叹中道弃捐,生活范围狭窄,脂粉气息浓厚。也有少数表现真挚爱情,反映妇女婚姻爱情悲剧的诗篇,其中以《孔雀东南飞》《苦相篇》等为代表。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第二卷中指出:宫体诗是以皇室宫廷贵族的生活为描写对象的,通体浸透着宫廷贵族的审美趣味,是帝王文人们声色享乐的反映。

佛教传播

由于南陈历代君王的有意扶持,陈朝时佛教昌盛。陈宣帝在位时期,正值北周武帝灭佛,因而众多关中名僧渡江南下。而当周武帝统一北方后,又在关东推行灭佛政策,致使北齐故地的大批僧侣逃亡南陈。陈朝为了争取对外交往的主动权,对南逃之高僧,通常会提供优越的接待条件。在面对北周和北齐的入侵时,陈朝这样一个地狭人稀的小国,必须聚集能够团结的一切力量,壮大声势。

君王年表

编辑

庙号

谥号

名讳

生卒年

在位时间

年号

陵寝

高祖

武皇帝

陈霸先

503年—559年

557年—559年

永定(557年—559年)

万安陵

世祖

文皇帝

陈蒨

522年—566年

559年—566年

天嘉(560—566年)

天康(566年)

永宁陵

——

陈废帝

陈伯宗

552年—570年

566年—568年

光大(567年—568年)

临海王墓

高宗

孝宣皇帝

陈顼

530年—582年

569年—582年

太建(569年—582年)

显宁陵

——

长城炀公

陈叔宝

553年—604年

582年—589年

至德(583年—587年)

祯明(587年—589年)

洛阳邙山

注释

编辑

展开[a]

东魏武定八年(公元550年)五月,高洋逼迫东魏孝静帝元善见将王位禅让给自己,建立北齐。

[b]

此时西魏已被实际掌权的宇文家族夺权,建立北周。

[c]

公元581年,北周皇帝宇文阐禅让于丞相杨坚,北周覆亡,隋朝建立。

[d]

流内官:隋唐时期,九品以内的职官,称之为“流内”,九品之外的职官则称之为“流外”。

[e]

和雇:中国古代官府出钱购买人力服务,称为“和雇”,其中有“双方自愿形成雇佣与被雇佣关系”的意思。

参考资料

编辑

展开[1]郭利民. 《中国古代史地图集》[M]. 星球地图出版社, 2017-03: 第119页.

[2]徐俊. 中国古代王朝和政权名号探源[M].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11: 第149-151页.

[3]白寿彝. 中国通史第5卷中古时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上[M].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5-06: 第595页.

[4]路遇、滕泽之. 中国人口通史[M]. 济南: 山东人民出版, 2000-01: 上册.

[5]黄帅. 《北周、北齐、陈的和战关系研究》[D]. 湖南大学, 2016年

[6]韩国磐. 《魏晋南北朝史纲》[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3 年: 第 337 页.

[7]陈寅恪. 《魏书司马睿传江东民族条释证及推论》[M]. 2001 年: 第 113 页.

[8]姚思廉. 《陈书》. 唐朝: 卷一·高祖本纪上.

[9]邹纪万. 魏晋南北朝史. 九州出版社, 2010-03: 第114-116页.

[10]姚思廉. 《陈书》. 唐朝: 卷三《世祖本纪》.

[11]姚思廉. 《陈书》. 唐朝: 卷五《宣帝纪》.

[12]姚思廉. 《陈书》. 唐朝: 卷四·本纪第四.

[13]张连生. 史学论文写作[M].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2-10: 145.

[14]熊武一、周家法. 军事大辞海·上[M]. 长城出版社, 2000-5: 835.

[15]姚思廉. 《陈书》. 唐朝: 卷六《后主本纪》.

[16]杨贵仁. 《21世纪学校国防教育与学生军训工作全书》第4册[M]. 兵器工业出版社, 2001-08: 2133-2135.

[17]《隋书》. 唐朝: 卷二十九·志二十四.

[18]黄帅. 北周、北齐、陈的和战关系研究[D]. 湖南大学, 2016年

[19]李罗力等编著. 中华历史通鉴 第2部[M]. 北京: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1997.03: 1919. 7-80105-570-5.

[20]李延寿. 《陈书》. 唐朝: 卷二六《徐陵传》.

[21]熊贤君著. 中国教育管理史[M].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9.10: 139. 7-5622-0446-2.

[22]白寿彝. 中国通史第5卷中古时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上[M].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5-06: 第582-586页.

[23]李延寿. 《南史》. 唐朝: 卷八《贼臣传》.

[24]姚思廉. 《梁书》. 唐朝: 卷一《武帝》.

[25]姚思廉. 《陈书》. 唐朝: 卷二一《萧允传》.

[26]《南史》. 唐朝: 卷九《陈本纪上》.

[27]姚思廉. 《梁书》. 唐朝: 卷四十五《王僧辩传》.

[28]姚思廉. 《陈书》. 唐朝: 卷二《高祖本纪下》.

[29]朱时宇,王嘉川. 《从陈宣帝的废侄自立看陈朝的政治特征》[J].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6, (2).

[30]李延寿. 《南史》. 唐朝: 卷十《陈本纪下》.

[31]唐长孺. 《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 2011年: 第117页.

[32]姚思廉. 《陈书》. 唐朝: 卷三一《任忠传》.

[33]刘林魁. 《广弘明集》研究[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1 年: 第 243 页.

[34]李延寿. 《南史》. 唐朝: 卷七十一·孔子袪列传.

[35]李延寿. 《南史》. 唐朝: 卷七十二·周兴嗣 吴均列传.

[36]姚思廉. 《梁书》. 唐朝: 卷四九《钟嵘传》.

[37]李延寿. 《陈书》. 唐朝: 卷三六《陈叔陵传》.

[38]李延寿. 《陈书》. 唐朝: 卷《陈方泰传》.

[39]何一民主编, 冯剑, 何一民著. 中国城市通史 秦汉魏晋南北朝卷[M]. 成都: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20.08: 210. 978-7-5690-3638-1.

[40]姚思廉. 《梁书》. 唐朝: 卷三十八·贺琛传.

[41]马海英. 《陈代诗歌研究》[M]. 上海: 学林出版社, 2004: 46.

[42]李泽厚,刘纲纪. 《中国美学史•第二卷》[M]. 1987: 553—554.

[43]傅刚. 《玉台新咏》与《文选》[J]. 中国典籍与文化, 2003-01-01, (1): 15-20. [2023-10-21].

[44]张蕾. 《玉台新咏》研究述要[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1-01, 27(2): 72-76. [2023-10-21].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23720/

(34)
词条目录
  1. 国号
  2. 历史
  3. 侯景之乱
  4. 陈朝建立
  5. 文帝粗安
  6. 太建之政
  7. 衰颓骄奢
  8. 陈朝灭亡
  9. 疆域
  10. 领土范围
  11. 行政区划
  12. 人口
  13. 政治
  14. 加强皇权
  15. 重视士族
  16. 官员选拔
  17. 监察制度
  18. 法律刑罚
  19. 教育制度
  20. 经济
  21. 雇借工匠
  22. 劝课农桑
  23. 文化
  24. 文学创作
  25. 佛教传播
  26. 君王年表
  27. 注释
  28. 参考资料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