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獒

编辑
本词条由“suifeng” 建档。
藏獒(英文名:TibetanMastiff),是一种古老的大型獒犬,也是世界猛犬的祖先,别称羌狗、蕃狗、松蕃狗。成年藏獒体长为70~82厘米;体重为45~70kg。藏獒头部较大、额部较宽;两耳下垂并紧贴头部;眼睛的形状为杏仁状或三角形,颜色为褐色或黑色;眉心侧有对称的黄色圆点;鼻部较宽大,鼻孔呈圆形;鼻和唇多呈黑色,也有粉红色。藏獒的被毛有双层,底层被毛细密柔软,外层被毛粗长。藏獒的毛色有黑背黄腹...

藏獒简介

编辑

藏獒(英文名:Tibetan Mastiff),是一种古老的大型獒犬,也是世界猛犬的祖先,别称羌狗、蕃狗、松蕃狗。成年藏獒体长为70~82厘米;体重为45~70kg。藏獒头部较大、额部较宽;两耳下垂并紧贴头部;眼睛的形状为杏仁状或三角形,颜色为褐色或黑色;眉心侧有对称的黄色圆点;鼻部较宽大,鼻孔呈圆形;鼻和唇多呈黑色,也有粉红色。藏獒的被毛有双层,底层被毛细密柔软,外层被毛粗长。藏獒的毛色有黑背黄腹、黑色、黄色或棕红色和白色等多种颜色。

藏獒原产于中国西藏、青海、甘肃高原3000~5000米的高寒地带,由于藏獒的狩猎能力强逐渐由牧民饲养用来狩猎。1873年,英国养犬俱乐部(The Kennel Club,KC)正式将来自中国西藏的獒犬称为藏獒,并于1992年颁布第一个藏獒准则。美国、中国分别于2004年和2006年颁布了藏獒准则。

藏獒因对危险的警觉性和极富忠诚性,在其原产地和被引入的北美草原上,一直被牧民训练成护卫犬和伴侣犬,用来担负看守、护卫、巡逻、防暴、牧畜等工作。另外,藏獒在牧民家庭中常作为陪伴儿童成长的伴侣动物存在。鉴于藏獒的这些特性,2005年,中国公安部将其列为备用警犬。同时,藏獒是举世公认的古老且稀有的犬种,对世界许多犬种的改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藏獒

藏獒起源历史

编辑

演化

藏獒已在地球生存了800~1300万年,是地球上没有被环境时代所改变而顽强生存下来的古老犬种,并认为其祖先很可能是远古时代的巨鬣犬。藏獒来源应当是“在距今8000~10000年前活动在青藏高原的野犬和狼”,商周时期藏族中即有以犬为族名者,如犬戎,犬戎多次与周王朝发生战事,从历史记载中可知,犬戎已培育出了大型獒犬,而且该犬为露天饲养,能飞食虎豹。

驯化培育

藏獒的近祖是羌狗。在被称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生存条件极端恶劣,牧民们过着原始的游牧生活。野生獒天性凶猛,极具攻击性和警戒心,可以有效地保护人类栖息地不被大型猛兽侵袭;同时野生獒本能的狩猎欲望也对于追逐猎物很有帮助,因此逐渐开始被人们驯养。在公元前7世纪左右,经过长时间的人工培育,并逐渐演化成现在的藏獒,并进入中亚、西亚。13世纪初藏獒随成吉思汗的蒙古大军进入西方国家,是当地改良犬种的祖先,许多欧洲的著名犬种如瑞士的圣伯纳犬(Saint Bernard)、法国的大白熊犬(Great Pyrenees)、英格兰的英国老式牧羊犬(English Shepherd)以及德国的大丹犬(Great Dane)等都可能含有藏獒的血统。

发展

中国最早关于藏獒的记载出自《尚书》中的《旅獒》篇,早在春秋时期藏獒就被用作护卫犬。到了汉代,人们将一种来自西部、传说曾经咬杀过人的狗称为“獒”。在东汉末年的汉灵帝时期,豢养这种有杀伤力的猛犬已经成了一种风尚。公元13世纪,马可·波罗(Marco Polo)在的游记中也描述了藏獒的凶猛形象。1873年,英国养犬俱乐部(KC)正式将来自中国西藏的獒犬称为藏獒。1982年,英国养犬俱乐部颁布了第一条藏獒标准,并于1988年被世界犬业联盟(FCI)采用。2004年,美国养犬俱乐部(AKC)颁布了《藏獒标准》。2006年,中国工作犬管理协会将藏獒划归为大型犬,并完成了《藏獒标准》的制定。

藏獒形态特征

编辑

体型

藏獒体形较为高大,体格强壮,肌肉发达,整体结构协调。成年藏獒的体重为45~70千克,体高为60~72厘米,体长为70~82厘米。藏獒背腰平宽;胸宽且深至肘位,肋骨部分有弹性且开张;腹部微收;臀部宽短;侧观背线,髂关节比前肩胛骨峰部略高。

被毛

藏獒的双层被毛是其与其他品种犬类的显著特征之一。底层被毛柔软细密,外层被毛粗,被毛长度为8~30厘米。颈毛、臀毛、尾毛、背毛、体毛、腿毛、脸毛按照长度排列逐渐递减。

藏獒的毛色类型较多,主要包括黑背黄腹(铁包金)、黑色、黄色或棕红色以及白色,其中黑背黄腹(铁包金)是最为典型的一种,所占比例70%以上。在外观上,黑背,黄色或棕红色腿毛,两眼上方有两个明显对称的黄色或棕红色圆点(俗称四眼);头部、前胸部及四肢的黄色或棕红色对称分割;前后爪部黄色或棕红色或覆有黑斑(点);毛色齐,颈下方或胸前有白色斑块(胸花),胸花小为佳,白爪为缺点。

藏獒的各种毛色中,名贵者为红棕色和纯白色,红棕色主要是人工选择的结果,纯白色则是大自然所选育。

头颈

藏獒的头部特点显著,包括较大的头部和宽阔的额部。顶骨略为圆形,宽阔而平整。其吻部较为粗短且丰满,近似方形,上唇贴着犬腭,并呈微微的吊唇状。而下唇不吊垂。牙齿排列整齐呈剪刀状,且极有力。藏獒的两耳下垂且贴近头的两侧,长宽比例接近,并呈现 “V” 字形。耳背的饰毛贴着颊部。藏獒的眼睛较小,呈杏仁状或三角形。眼球通常为褐色或黑色,而眼眶的外侧有对称的黄色斑点,但眼睑外翻或眼球下陷。藏獒的鼻形较大,鼻孔呈圆形。通常鼻和唇均呈黑色,白色藏獒的鼻子和唇则呈现粉红色。藏獒颈部具有皱领状颈毛,由肩部开始延伸到前襟,长且浓密,而颈下的松弛下垂更形成了环状皱领。

四肢

藏獒的前肢非常粗壮且端直,肩位与地面垂直。后肢非常有力,关节坚实,后膝关节角度适当略微倾斜,脚跗关节位置较低。从后面观察,其两肘垂直平行。藏獒前后肢可以有饰毛,脚趾要靠拢且大小适度,趾拱和足垫要厚实而坚韧,并呈猫爪状。可有趾毛增加其美观度。

尾部

藏獒的尾巴根部覆盖着粗密的毛发,卷曲在臀部上方,尾尖下垂时呈现曲线状。理想的尾巴形态为菊花形。

藏獒分布栖息

编辑

分布范围

藏獒原产于中国西藏、青海、甘肃高原3000~5000米的高寒地带,后随牧民足迹活跃于喜马拉雅山麓和青藏高原地区,公元7世纪后,逐渐被被引入到中亚、西亚,以及欧洲。20世纪末期开始,藏獒传布于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英国对藏獒进行了纯种繁育改良,美国成立有“美国西藏猛犬协会”,藏獒也活跃于中国香港及东南亚市场,其他亚洲国家如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国也有藏獒分布。

标准的纯种藏獒多见于广大牧区,主要分布在中国西藏自治区的喜马拉雅山南侧及藏北地区,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及周边地区,河曲地区(黄河的第一弯曲部,包括青海省久治县、甘肃省玛曲县、四川省若尔盖县)等三个地区。另外在中国新疆、陕西、宁夏、云南和贵州等地也有藏獒分布。其中名贵品种——纯白色藏獒极为稀少,仅分布于青海省玉树、果洛和海北3个藏族自治州及与其毗邻的祁连山南麓,包括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等处。

栖息环境

藏獒是适应性极强的大型犬种,主要栖息在海拔2000~5000米的高寒地带。它们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能够坦然面对严寒酷暑、高原缺氧、暴风、雨雪及食物短缺等恶劣环境。藏獒在高温45℃、低温零下45℃、海拔5000~6000米等极端情况下生存。藏獒的耐乏力、耐饥饿和自力更生能力极强,幼犬满双月后不需要垫草或垫木板保暖。

习性特点

编辑

性格特征

忠于主人,对主人百般温顺,对外人或生人有高度的警惕、强烈的敌意,是藏獒最典型的性格特征之一。因其对主人具有极高的忠诚度,藏獒也会本能地将主人“视为己有”,表现出强烈的“嫉妒心”。在主人对某一犬只表示爱抚夸赞时,其他犬往往会表现出强烈不满,并对被夸赞的藏獒群起而攻之,或大声吠咬,表示愤怒,发泄不满。

藏獒和人们的相处主要取决于人们第一次对待藏獒的态度,若态度较差,藏獒会把这个人声音、气味、举动记下来,下次见面会采取报复行为。

觅食行为

藏獒属于食肉目犬科动物,在被驯化以后,藏獒的食物构成也发生了改变,在保留着野生祖先的遗传性,喜吃肉、嚼骨的同时,因与人类生活在一起,逐渐演化成为杂食性动物。食物来源的不均衡,养成了它暴食暴饮的食性,迫使藏獒饲必食、食必净,有时食入量几乎达到正常的饮食的好几倍。在食物匮乏的情况下,藏獒表现出强烈护食性,甚至会因争食而发生恶斗。藏獒的护食还表现在对暂时不吃或吃不完的食物,会本能地将食物掩埋或藏匿。

藏獒是一种天生的猎犬,其狩猎行为主要分为三种情况:一是专业的狩猎犬,为牧民们提供猎物;二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食物需求主动扑杀猎物;三是为保护牛羊而去扑杀猎物。藏獒可以单独狩猎,也可以群体协同狩猎。不论是小如老鼠(Muroidea)还是大如狼(Canis lupus)、豹子(Panthera)、藏马熊(Ursus arctos pruinosus),藏獒都能够准确地选准对方的颈部致命。藏獒的最大咬合力可达300千克,具有极高的打斗本领。

睡眠特点

藏獒都有嗜睡的特点,成年藏獒白天睡眠时间达10小时以上,晚上在没有活动的情况下大部分时间在睡眠,一旦有微小的动静藏獒都会被惊醒。成年藏獒每天的睡眠时间占全天的93%,幼犬也达到了83%~87%。该特性的形成可能与其生活环境海拔高、氧分压低有关。

藏獒在睡觉时多是处于浅睡状态,始终保持着警觉的状态,因此,藏獒总是喜欢把嘴藏在两个前肢的下面,以保护其鼻子的灵敏嗅觉,且头总是朝向房门、院门的方向等,以便可随时敏锐地察觉到周围情况的变化。其不易被熟人和主人惊醒,但对陌生的声音很敏感。

清洁行为

藏獒有爱好整洁、保持身体清洁的本能和厌恶潮湿的习性。藏獒不在吃睡的地方排粪排尿,喜欢排在墙角、潮湿、荫蔽、有粪便气味处,而且会经常用舌头舔身体,并用打滚、抖动身体的方式去掉身上的不洁之物等。

争斗行为

藏獒的争斗行为主要发生在同性别个体之间,有时也会指向异性。争斗的对象包括生物的和非生物环境,如配偶、食物、栖身住所、交配场地等。这种争斗是一种竞争行为,用于建立种内的次序和社会结构。通过争斗,藏獒群体内的优胜个体可以获得在交配、食物等方面的优先权,但同时也需要承担保卫领地、护卫群体等责任。

争斗有不同的性质,种内争斗多会造成伤残,而在群内争斗中,大多采取一种无害的形式,也被称为形式化的争斗。群内争斗一般会有规则性的表现,例如发声威吓,一旦对方退让,争斗即告结束。

争斗对于藏獒个体的配偶选择和栖息地的分布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它促使藏獒个体以个体配偶或小群为单位,在栖息地保持均匀的分布,同时在群体过大时迫使多余的成员转移疏散。

需要指出的是,在人工选配时,争斗不会产生以上作用,因为这是自然界中为了生存和繁衍而形成的行为,而不适用于人工干预的繁殖过程。

领域行为

藏獒具有领地性,会将主人的草场、棚圈和帐房等地视为自己的领地,不容许除主人以外的人和牲畜进入。这种行为是藏獒作为护卫犬几千年来所发展出的典型品质和守卫性能。

藏獒会使用不同的标记行为来显示自己所占有的领域,包括视觉性标记、声音标记和嗅觉标记。视觉标记是以占有者的姿态、活动来显示其领域位置和距离;声音标记是靠发出声音显示对某一区域的占领;嗅觉标记在藏獒中最为常见,主要通过排泄物和唾液等产生持续较长时间的气味物质,用以标示对领地的占有。藏獒既有可能标记其采食、居住和繁殖的所有领域,也可能只单独标记一项领域,如:采食区域、交配区域或者繁殖区域等。

学习行为

藏獒都有模仿的行为,一般是模仿同龄幼犬,从而可以间接地增加经验。这种行为主要通过观察动作或听取声音而对个体产生作用。藏獒的扑咬、攻击、躲避等行为都是模仿母犬学来的。

藏獒对于新奇事物总会表现出好奇,用看、听、嗅、接触等去了解陌生的环境,从而很好地适应新环境,这是它潜在学习能力的表现。

饲养用途

编辑

藏獒因对危险的警觉性和极富忠诚性,无论在其原产地青藏高原,还是被引入的北美草原上,一直被牧民训练成护卫犬和伴侣犬,用来担负看守、护卫、巡逻、防暴、牧畜等工作,是一种用途十分广泛的工作用犬。另外,藏獒具有出色的记忆力,且极具服从性,在牧民家庭中常作为陪伴儿童成长的家庭伴侣存在。鉴于藏獒的这些特性,2005年,中国公安部将其列为备用警犬。

藏獒是世界公认的古老且稀有的犬种,也是世界猛犬祖先,其对许多品种的改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圣伯纳犬等都带有藏獒的血统。20世纪60年代开始,大量优良的藏獒繁殖种源被引入美国,对北美犬种的改良工作做出了许多贡献。

人工繁育

编辑

饲养照料

饲喂

饲养者应选择和调制适口性好、多样化、易消化的饲料进行饲喂。藏獒饲料中的蛋白质含量必须保持在30%以上,处于哺乳期、断奶期、配种期和生长期时,饲料蛋白质的水平必须达到40%左右。因其是杂食性偏肉食性的动物,动物性蛋白质饲料应当超过饲料总蛋白质的1/3以上。另外,藏獒对饲料粗纤维的消化利用能力极差,其粗纤维摄入量宜占总食物量的5%左右。

藏獒每次饲喂时间以15分钟为宜。幼獒每日饲喂3~4次,成年藏獒每日饲喂2~3次。饲喂的食物温度一般在40℃左右为好,炎热的夏季可喂冷食,冬季要加温,食物温度超过50℃犬会拒食。

日常护理

獒舍冬季应加强采光,注意防寒防潮防湿,及时排除舍内污浊空气;夏季则应加强通风散热。

成年藏獒要有充足的日光浴和适度的运动,每日保证1小时的运动量。夏季应经常给藏獒洗冷水浴,除使其多余的体热散失以外,还可起到清洁躯体、及时发现皮肤病、驱除体外寄生虫的作用。

饲养方式

鉴于藏獒的领域性行为,其不适合大规模密集饲养。根据藏獒场的条件,除成年公犬、妊娠母犬和哺乳期母犬外,其他犬可以按品种、年龄、体重、强弱、性情和吃食快慢进行合理分群饲养。经过一段时间的饲养,群内会出现体重大小和体况不匀的现象,需要随时加以调整。为了避免合群初期相互咬斗的现象,可以采取“留弱不留强,拆多不拆少,夜并昼不并”的办法。即将较弱的犬留在原犬舍,把较强的犬并进去;犬少的群留在原犬舍,把犬多的群拆开并进去。在夜间进行并群,也可在并群的犬身上喷药液(如来苏儿),使彼此气味不易辨别。并群的初期需要多加看护。

常见疾病

编辑

犬瘟热

犬瘟热是一种狗最严重的病毒性传染病,由犬瘟病毒引起,具有高度接触传染性。主要发生在3-12个月龄的幼犬,这一时期幼犬失去母源抗体保护后极易感染。犬瘟热的早期症状类似于重感冒,因此不易察觉。这种疾病的病程较长,一般在2个月以上,死亡率高达70%~90%。如果能幸存,犬瘟瘤痊愈后便终身免疫。在獒场等犬只密集的场所,一只患病的犬只就可能引起大面积的传染病流行。

螨病

螨病是又叫犬疥癣,犬类常见的寄生性皮肤病之一,其病原体为犬疥螨和犬耳螨。病原体寄生于犬的表皮层,通过机械刺激和排泄物、分泌物引起皮肤过敏而导致瘙痒。该病可发生于各个年龄阶段和品种的犬,特别是在犬的眼区和四肢中较为常见。犬蛛螨病的全部发育过程均在犬体内完成。

配种繁育

编辑

配种

藏獒的最佳配种年龄在2~5岁。种公犬的等级不应低于一级,主配公犬一般应达到特级。首选年龄在2~4岁的种公犬,其体质强健,体型发育完全,配种能力强。加强饲养管理,对日粮进行科学配比,加强活动是进入配种期种公犬饲养管理的核心任务。良好的饲养管理可以确保种公犬的体况和性欲,避免出现配种问题。通常用来配种的母藏獒按品种等级评定标准应不低于二级,毛色、毛型和体质的要求应与配公犬一致。母犬还应具备良好的母性,善于护仔,泌乳力强,这样幼犬断奶后成活率高。

繁育

母獒每年冬季时发情一次,发情期一般分为发情前期、发情期、发情后期和泛情期四个阶段。发情前期为准备阶段,时间为7~13天;发情期一般持续15天左右;发情后期约持续10天;泛情期约为40~42周。

母獒在性兴奋期时,应进行重复交配,一般以3次为宜,以提高受孕率和产仔率。

母獒妊娠期平均为58~63天,产仔多集中在冬季的12月至次年2月,此时天气寒冷,需要做好产房及幼仔的防寒保暖工作。藏獒为多胎动物,每胎产仔数一般为4~8只,少则1~2只,多则12只。

生长发育

藏獒生命周期可以分为仔獒期、幼獒期、成体獒三个阶段。

仔獒初生重一般在500~600g,15日龄左右最高日增重为130g,15~30日龄日增重可达260g,45日龄仔獒断奶,进入幼獒期。

45日龄至6月龄为幼獒期。3月龄后,幼獒胃肠机能开始发育完善,食量大增,公幼獒3~6月龄日增重220g左右,母幼獒则为193g左右。

6月龄后,藏獒生长速度下降,性腺发育加快,进入成体獒阶段。雌性藏獒在约八个月时性成熟,一岁半时身体成熟。雄性藏獒在一岁半时性成熟,在两岁时身体才会成熟。年龄超过6岁的雌性藏獒的产仔数、仔犬断奶后成活数以及断奶窝重均呈下降趋势。藏獒的有效繁殖年限最长可达10~12岁。

藏獒的寿命约为16年左右,20年以上的藏獒非常罕见。

主要类群

编辑

青藏高原的藏獒按地域可以分为西藏型、青海型和河曲型三个类群。

西藏型

西藏型即西藏喜马拉雅山南侧及藏北区类群,该地区藏獒个体高大雄壮,毛长中等,头部大且方正,四肢粗壮。公犬最大体高可达78厘米,骨量充实,最大管围可达16厘米,代表了藏獒的基本型。西藏型藏獒毛色以黑背黄腹毛色最多,其中黑背而腹部红棕色的藏獒最为名贵。

青海型

青海型即省玉树、果洛及周边地区类群,该地区的藏獒体型偏小,公犬平均体高仅为64.3厘米,体短,骨量相对较小,头部狭窄,嘴多呈楔形,吻短,下唇微有皱褶。毛色较为杂,有纯黑色、黑背黄腹色(四眼)、杂黄色(杂色)和狼青色等。该地区藏獒最大的特点在于颈毛发达、丰厚,呈环状分布于头颈部。这使得该地区的藏獒在外观上增加了几分雄姿,颇似雄狮。因此,这种毛型被群众称为“狮头型”。

河曲型

河曲藏獒是广泛分布于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藏獒中最优秀的品群。河曲藏獒拥有双层被毛,短毛型为主,周身毛发丰厚,绒毛密软;体型高大威严,公犬的体高平均在70.1~72.1厘米,管围在15.6~16.3厘米,体格粗壮,体型协调,体质结实,略显粗糙。毛色有纯黑色、黑背黄腹色(四眼)、红棕色、杏黄色、狼青色和纯白色等。其中,纯白色个体被认为是最为珍贵的。纯白色个体的皮肤呈粉红色,目睛粉红色或淡黄色,鼻镜粉红,全身雪白,异常稀有。

内容由suifeng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243/

(30)
词条目录
  1. 藏獒简介
  2. 藏獒起源历史
  3. 演化
  4. 驯化培育
  5. 发展
  6. 藏獒形态特征
  7. 体型
  8. 被毛
  9. 头颈
  10. 四肢
  11. 尾部
  12. 藏獒分布栖息
  13. 分布范围
  14. 栖息环境
  15. 习性特点
  16. 性格特征
  17. 觅食行为
  18. 睡眠特点
  19. 清洁行为
  20. 争斗行为
  21. 领域行为
  22. 学习行为
  23. 饲养用途
  24. 人工繁育
  25. 饲养照料
  26. 日常护理
  27. 饲养方式
  28. 常见疾病
  29. 犬瘟热
  30. 螨病
  31. 配种繁育
  32. 配种
  33. 繁育
  34. 生长发育
  35. 主要类群
  36. 西藏型
  37. 青海型
  38. 河曲型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