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

编辑
本词条由“百科小编” 建档。
泉州市,别称“温陵、刺桐城、鲤城”,中华人民共和国福建省下辖地级市。泉州市地处福建省东南部,与中国台湾地区隔海相望,毗邻厦门、莆田、福州等市,是福建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全市陆地面积11015平方千米(含金门县),海域面积11360平方千米,海岸线长度541千米,海岸线长度居福建省第四位。截至2022年末,泉州常住人口887.9万人,下辖4个区,5个县,代管3个县级市,市政府驻泉州市庄府巷24号。 ...

泉州市,别称“温陵、刺桐城、鲤城”,中华人民共和国福建省下辖地级市。泉州市地处福建省东南部,与中国台湾地区隔海相望,毗邻厦门、莆田、福州等市,是福建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全市陆地面积11015平方千米(含金门县),海域面积11360平方千米,海岸线长度541千米,海岸线长度居福建省第四位。截至2022年末,泉州常住人口887.9万人,下辖4个区,5个县,代管3个县级市,市政府驻泉州市庄府巷24号。

名称

编辑

泉州有温陵、刺桐城、鲤城等别称。

泉州的主山是北郊的清源山,因有乳白的泉水从山上石窍间流出,又名“泉山”。唐景云二年(711年),武荣州改称泉州,州的名称即以山名而得,此后凡称“泉州”,即指今之泉州。

泉州常年雨量充沛、温暖湿润,古诗称泉州“四季有花常见雨,一冬无雪却闻雷”,故泉州有“温陵”之雅称。

唐初,刺桐树由商人传入泉州,种之成风。唐宣宗年间(847—860年),郡城已遍植刺桐。南唐保大年间,清源军节度使留从效规划拓建泉州城,环城遍植刺桐树,泉州遂称刺桐城。

至正十二年(1352年),监都偰立玉拆掉罗城南城墙,将城区扩大到翼城,并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周围三十里上宽下狭的长形城郭,城池状若鲤鱼。故泉州别称鲤城,有“泉州属鲤鱼穴”的附会之说。

历史沿革

编辑

先秦时期

距今1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泉州境域内就有人类聚居生活。

夏、商,泉州境域属扬州。西周,为七闽地。春秋末战国初,属越国。周显王四十六年(前323),部分亡越族人流入闽中,泉地属之。

秦至南北朝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泉属闽中郡,闽越族酋长无诸领。

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封无诸为闽越王,泉地属闽越国。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废闽越王号,先后封越繇王和东越王共领前闽越国地。始元二年(前85年),设立冶县,隶会稽郡,泉地属冶县,后,设东部都尉以领之。东部都尉后移浙江东安,冶县为东部都尉下侯官所治,称东部侯官,简称侯官,以之为县名。因地广,增设南部都尉以领之。泉地改属南部都尉的侯官县。建安元年(196年),孙策攻占南部都尉。

永安三年(260年),南部都尉辖地为建安郡,析侯官县地置东安县,除今德化侯官县外,其他境域大多属东安县。

太康三年(282年),析建安郡置晋安郡,改东安县为晋安县。

西晋末,晋元帝渡江,建都建业(今南京),大批衣冠士族南迁入泉,沿江而居,渔樵耕织,“晋江”因此得名。随南迁汉族人的生产技术、文化和原来闽越族文明相融合,使泉州一带经济、社会、文化迅速发展。这次中原汉人大规模入驻泉州,史称“衣冠南渡”。

梁天监中(502—519年),析晋安郡置南安郡,泉地属其辖晋安县。陈永定元年(557),置闽州,光大二年(568),晋安郡置丰州,南安郡先后属之。

隋唐至五代

开皇九年(589年),改丰州为泉州,南安、建安两郡为县,归其管辖,此为历史上首现“泉州”之名。大业二年(606年),改泉州为闽州,南安县属之。大业三年,改闽州为建安郡,领南安、建安、闽县、龙溪四县,今泉州市地除德化侯官县外,均属南安县。

武德元年(618年),改建安郡为建州。武德五年,置丰州。武德六年(623年),复于闽县置泉州。武德八年置都督府,辖泉、建、丰三州。贞观元年(627年),丰州撤销,南安、莆田二县并入泉州。垂拱二年(686年),于泉州、潮州间置漳州。久视元年(700年),置武荣州。景云二年(711年),原闽县所置之泉州改为闽州,武荣州改为泉州,隶属闽州都督府。开元十三年(725年),闽州改名福州,闽州都督府改为福州都督府。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更置福建经略使,福建之名始此。上元元年(760年),福州都督府升节度使,泉州等六州属之。大历六年(771年),罢节度使,置都团练观察处置使,泉州属之。

唐末光启元年(885年),王潮、王审邽、王审知三兄弟率义军入闽,次年,王潮除暴杀泉州刺史廖彦若,义军占领泉州,泉州生产得到恢复。景福二年(893年)五月二十一日,义军攻下福州城。王审知兄弟甚得民心,各处武装力量相继归顺,全闽统一。乾宁三年(896年),福州升威武军,泉州属之。

五代贞明六年(920年),后梁升福州为大都督府。后唐长兴四年(933年)正月,王延钧称帝,国号大闽,泉州归之。天福四年,泉州领六县。天福八年(943年)二月,王延政称帝于建州,国号大殷。开运元年(944年)末,泉州改隶大殷。开运二年(945年)正月,大殷改国号闽,后闽主降南唐,泉州归属南唐。后汉乾祐二年(949年年),南唐升泉州为清源军,兼领南州。

宋元时期

宋乾德二年(964年),清源军改为平海军。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平海军改为泉州,属两浙西南路。四年,泉州划出仙游县游洋镇和莆田县百丈镇等地设立兴化县,并于兴化县建太平军,后改为兴化军。五年,长泰县析归漳州。六年,析晋江县东北部十六里置惠安县,至此,泉州领南安、晋江、同安、德化等七县。雍熙二年(985年),泉州改隶福建路。

据史书记载,宋代澎湖已正式划归泉州,隶属晋江县管辖。

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北宋朝廷在泉州城南晋江江畔处设置了市舶司,管理着泉州诸港的海外贸易及有关事务。市舶司存续的近400年间,泉州成为繁荣的国际大港。这使得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发展进入鼎盛阶段。

宋金交战时期,赵宋皇族宗室大批南移。南宋建炎年间(公元1129年),349名宗子及其家眷乘船从海路来到泉州,皇室的加入促进了海内外贸易的快速发展。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立行宣慰司于泉州。十五年,改行宣慰司为行中书省,升泉州为泉州路总管府隶之。十七年五月,福建行省并入泉州行省。二十一年九月,泉州行省并入江淮行省。二十九年,复设福建行省。二十七年前后,在澎湖设巡检司,管辖澎湖、台湾等岛屿,隶属泉州路同安县。大德元年(1297年),为图瑁求(今台湾),改福建行省为福建平海行中书省,徙治泉州,后,罢福建平海行中书省,泉宁府复为泉州路,隶江浙行省。至正十六年(1356年),复立福建行中书省,泉州路隶之。至正十八年(1358年),设立泉州分省。

明清时期

洪武二年(1369年),改泉州路为泉州府,隶福建行省,罢录事司,领七县。九年,福建行省改为福建等处承宣布政使司,泉州府隶之。明代中叶,台湾属泉州府辖地。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又在澎湖设巡检司,派兵长期驻防。清初仍置泉州府,上隶福建行省。

南明永历十五年(1661年)三月,泉州南安人士郑成功率领25000名官兵,大小战舰数百艘,从福建金门料罗湾出发,经澎湖,于四月一日到达台湾西南的鹿耳门港外。战斗中,郑军击沉荷兰赫克托号船,击毙荷兰侵略军头目汤玛斯贝德尔和110余名官兵,后围攻赤嵌城,逼迫荷军出降。顺治十八年(1662年)十二月初,占领台湾城东的乌特利堡,逼攻台湾城,十三日(2月1日),荷兰殖民军投降,郑成功收复台湾岛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政府派军进攻台湾,郑氏后裔率众归顺,台湾由清政府直接统治。

雍正十二年(1734年),升永春县为永春直隶州,划德化县并延平府大田县归其辖,隶福建行省。乾隆四十年(1775年),析同安县部分地设巷厅。至此,泉州府即领晋江、南安、惠安、同安、安溪五县及马巷厅。

中华民国时期

民国元年(1912年),实行省、道、县制,民国2年11月,析同安县地置思明县。民国3年,南路道改称厦门道,7月,金门自思明县析出置县,隶属厦门道。

民国16年(1927),废道,实行省、县制,泉属七县直隶福建省。

民国22年(1933)11月20日,李济深、陈铭枢和十九路军将领蒋光鼐、蔡廷锴,联合黄琪翔等领导的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及徐谦、陈友仁等,在福州城南公共体育场召开“中国全国人民临时代表大会”,公开宣告抗日反蒋,发动“福建事变”。11月22日,“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正式宣布成立。12月11日,分福建为四个省。12月13日,兴泉为四省之一,辖莆田、仙游、晋江、金门等十二县,治设晋江(今泉州市区)。

1934年1月中旬,人民革命政府和十九路军总部分别迁往漳州和泉州。1月21日,十九路军主要将领毛维寿、区寿年等联名通电投降当时的南京政府,“福建事变”宣告失败。民国23年1月,所划四省取消,泉属七县重隶福建省。民国23年7月,全省设立十个行政督察区。

民国24年(1935年)10月,改为7个行政督察区、市,金门、安溪、永春等属第四区。民国26年10月,日本侵略军攻陷金门岛及烈屿,金门县政府迁到大嶝乡。12月,泉属七县归第四区。

民国27年(1938年)5月21日,第四区专署由同安移驻永春,8月,金门县政务由南安县兼摄。

1949年8月24日,福建省人民政府(省会福州)成立。8、9月间,南安、永春、惠安、晋江、安溪相继解放。9月,全省划为八个行政督察区。9月9日,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成立,辖晋江、南安、同安、金门(待统一)等九县,公署设晋江县城(今泉州市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10月9日,金门县大嶝岛、小嶝岛及角屿解放。11月24日,德化解放,归入第七行政督察区(专署驻永安县)。

1950年3月14日,第五专署改称泉州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50年11月1日,以晋江县城区和城郊八个乡设立泉州市(县级),隶属晋江区。

1955年5月,省人民政府宣布成立金门县政府。

1956年3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撤销闽侯专区和永安专区。同年5月,原属闽侯专区的福清、平潭、永泰和永安专区的大田划归晋江专区。晋江专区计领1市、14县。

1967年6月13日,中共中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中央军委批示,晋江专区实行军事管制;6月30日,晋江专区军事管制委员会成立。

1971年6月17日,晋江专区更称晋江地区,7月1日实行。

1993年5月,撤销南安县,设立南安市。

1985年5月14日,撤销晋江地区,实行市管县体制。泉州市升为地级市,设立鲤城区和郊区。

1987年12月17日,设立石狮市(县级),以晋江县石狮、永宁、蚶江三镇和祥芝乡为石狮市行政区域。1988年9月,归泉州市代管。

1992年3月6日,晋江撤县设市,由泉州代管。1997年6月3日,调整泉州市鲤城区的行政区域,增设丰泽区和洛江区。

2000年,设立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辖惠安县的山腰、后龙、南埔、涂岭、埭港5个镇。

自然地理

编辑

位置境域

泉州市地处福建省东南沿海,台湾海峡西岸,位于东经117°35'04"~119°01'38",北纬24°30'43"~25°56'45"。东与中国台湾地区隔海相望,南与厦门市接壤,西与漳州市、龙岩市毗邻,北与三明市、福州市、莆田市相连。辖区东西最大距离149.3千米,南北最大距离158.6千米,陆地面积11015平方千米(含金门县),海域面积11360平方千米。大陆海岸线长541千米,位居福建省第四位;海岛海岸线长117千米,位居福建省第二位。泉州市有岛屿270个,主要岛屿有惠屿岛、大百屿、大坠岛等。

泉州市

泉州市地图

气候

泉州属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常年雨量充沛,温暖湿润,四季如春,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季风气候显著。多年平均气温20.4℃,1月平均气温12.2℃,极端低气温-4.7℃;7月平均气温28.0℃,极端最高气温40.4℃,其特点是气温高,光热丰富。年平均降水量1566.6毫米,年平均降水日数150.5天,最多达227天,最少为75天,降雨集中在每年3~9月,6月最多,降水充沛,但时空分布不均匀。年平均日照时数1825.1小时。生长期(平均气温5℃以上)年平均365天,无霜期年平均339天,最长达366天,最短为223天。

地质

泉州市位于欧亚板块中国东南沿海陆缘近弧顶处,环太平洋岩浆活动带两侧。地质构造以北东向,北北东向构造为主体,并伴有其他方向的构造,褶皱和断裂则以断裂和断块活动为主。泉州市地层自上元古界至第四系均有出露。岩石类型有沉积岩变质岩及火山岩。中生代以前的地层,零星分布于西部及东部地区,以沉积岩、变质岩为主;中生代及以后的地展分布广泛,出露面积大,厚度大,以火山岩为主。泉州市侵入岩分布广泛,约占陆地面积的24%左右,以酸性花岗岩类为主,中一酸性的闪长岩、石英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次之,基性岩类、中性岩类及偏碱性岩类甚少。泉州大地构造位置处于闽东火山断拗带。地壳经历过多次的构造变动,尤其是中生代以来由于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板块的不断俯冲,不但产生大规模的火山喷发和岩浆侵入,而且使地壳出现断裂、断块、褶皱,大致以惠安山腰—城关—鲤城桃花山—晋江石刀山—南安石井以及德化湖头—美湖—永春曲斗—安溪潘田—祥华两线为界,地壳构造变动表现出东强西弱。此外,石牛山国家地质公园形成了火山岩、潜火山岩及火山构造等多种多样的地质遗迹。主要有石牛山复活式破火山口、晚白垩世石牛山组层型剖面等。

地形地貌

泉州市境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由中、低山丘陵向台地过渡。地貌类型复杂多样,主要有山地、丘陵、平原、台地构成,其中山地及丘陵约占约占土地面积79%,山地均属戴云山山脉及其延伸的支脉、余脉,构成西北及中部的大山带,千米以上的山峰多达455座,主要分布在德化、永春、安溪和南安的部分山区,其中,戴云山脉盘踞德化县全境,主峰耸立于中部,构成地势由中部向四周倾斜。山脊走向为北东一南西向或北西一南东向,大部分地区海拔700米,千米以上山峰多达258座(其中高于1500米的有22座),素有“闽中屋脊”之称。丘陵分布于山地外侧及河流两岸或河谷盆地的边缘,在沿海一带也有广泛分布,并逼近海岸或伸入海中,组成半岛和岛屿。境内最高山峰戴云山位于德化县中部,海拔1856米;最低点位于东南的泉州湾冲积平原和海蚀台地,海拔2-5米。此外,石牛山国家地质公园经复杂的地质作用,形成水蚀花岗岩石蛋地貌、崩塌堆积地貌。

泉州市东濒海洋,海岸线总体呈北东—南西向,迂回曲折。多港湾、岛屿、滩涂,其中,港湾大致呈西北—东南向内陆深入21—35千米,深度一般较大,掩护条件好,水域广阔,湾内包含若干支港、支湾。湾内有282.65平方千米的海滩,沿海0—20米等深线的浅海面积达739.77平方千米,分布有51个岛礁。

水文水利

水文

泉州境内河道属晋江、闽江、九龙江、独流入海和木兰溪五大水系,河流年径流总量96.6亿立方米。其中,晋江水系是境内最大的水系,流域面积5629平方千米,占51.8%。主要河道有二级河晋江主干流(双溪口至出海口),总长29千米;三级河2条,为晋江东溪(永春五里街至双溪口)和晋江西溪(安溪湖头水位站至双溪口),总长158千米;四级河11条,总长约339.5千米。境内最大的河流为晋江,从安溪桃舟乡达新村梯仔岭东南坡至丰泽区东海街道蟳埔入海,流经境内安溪、永春、南安、鲤城、丰泽、洛江、晋江等地,长182千米,流域面积5629平方千米。

泉州境域内天然湖泊较少,面积在1平方千米以上的天然湖泊有晋江县的龙湖和虺湖,均为福建省著名的淡水湖。其中,龙湖位千晋江县龙湖乡南部,水面面积1.62平方千米,湖底高程一般为13米,岸高16—16.5米,湖底宽阔、泥沙柔软、水质甘洌,盛产的鳗、鲈、鲫鱼等。

水利

截至2021年末,泉州市共有2座大型水库和18座中型水库的,水库总蓄水量6.114亿立方米。其中,大型水库分别为山美水库、惠女水库,年末总蓄水3.699亿立方米。

泉州市有1个大型灌区(山美灌区的南安丰州灌片和惠东南灌片)和2个中型灌区(菱溪灌区、罗梅灌区)。此外,泉州先后建成福建向金门供水工程、山美至惠女引调水工程、晋江市引水第二通道工程等重大项目。其中,晋江及闽江(德化段)防洪工程,累计建成堤防146.2千米,基本形成晋江防洪工程体系,使得晋江下游泉州城区段堤防达到百年一遇设防标准。

土壤

泉州市土壤包括10个土类、25个亚类、61个土属、55个土种。十大土类中红壤属中亚热带地带性土壤,是泉州市最主要的土壤资源,占总土地面积52.77%。境内各县均有分布,以南安、安溪、德化、永春等地面积较大。红壤结构间的垂直节理较不发育,结构体多呈现鳞片状或碎块状,土层厚、湿润、养分较丰富。该土类有红壤、粗骨性红壤、黄红壤、暗红壤、红土和水化壤6个亚类。此外,其他土类有盐土、风沙土、潮土、石灰岩土、紫色土、草甸土等,主要分布于低丘陵、台地、平原及沿海滩涂、沙滩地带。土壤资源整体较适合农、林、牧、渔业综合发展。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泉州市已发现各类矿产46种,已探明资源储量的矿种29种,包括能源矿产2种,金属矿产8种,非金属矿产18种,水气矿产1种。主要矿产有铁、钼、金、煤、水泥用灰岩(大理岩)、硫铁矿、银、叶蜡石、硅灰石、明矾石等,其中,铁矿保有量7906万吨;钼矿已探明保有资源量33131吨(金属量);金矿保有量(金属量)34955千克;煤炭资源保有量9074.3万吨;水泥用灰岩(大理岩)资源保有量140172万吨。矿产资源集中分布在德化(金矿、铁矿、水泥用灰岩、陶瓷土矿)、永春(煤矿、水泥用灰岩、陶瓷土矿)、安溪(铁矿、水泥用灰岩),沿海一带主要为饰面用石材和建筑用石料。

森林资源

泉州市共有森林面积63.9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58.7%,活立木总蓄积量4659.68万立方米,森林蓄积量4493.95万立方米。拥有省级以上林业自然保护区4个,林业自然保护区面积(含保护小区)4.30万公顷。拥有森林公园23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22个,森林公园总面积2.35万公顷。

土地资源

泉州市共有耕地102173.01公顷,均位于年降水量800mm以上和一年三熟制地区,其中,水田占66.30%,南安、惠安等2个县(市)耕地面积较大,占耕地39.63%;种植园用地130417.15公顷,其中,茶园占65.79%,种植园用地主要分布在安溪县和永春县,占种植园76.10%;林地620980.12公顷,其中,乔木林地占81.16%。德化、安溪、南安等3个县(市)林地面积较大,占林地的74.53%;草地11430.94公顷,主要分布在德化、晋江、惠安、安溪等4个县(市),占草地的67%;城镇村及工矿用地157253.65公顷;交通运输用地31150.71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31810.80公顷,南安、惠安、安溪等3个县(市)水域面积较大,占水域的58.52%。

水资源

泉州市水资源总量较为贫乏,水资源量为福建省的1/12。其地表水资源量53.189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19.586亿立方米,地表水和地下水不重复量0.210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53.399亿立方米,人均拥有水资源量为603立方米,全市出境水量17.007亿立方米。2022年,泉州市自来水供水总量56839万立方米。晋江流域 13 个国省控断面、闽江流域1 个跨市国控断面Ⅰ~Ⅲ类水质比例均保持 100%。

湿地资源

泉州市湿地环境典型独特,沼泽滩涂广阔。有湿地斑块885处,湿地面积96171.67公顷。其中,近海与海岸湿地有172处,湿地面积69711.98公顷,占湿地总面积的72.49%;河流湿地主要分布在晋江、洛阳江等地,面积11279.84公顷;人工湿地主要分布在山美、惠女等水库及东湖、西湖等地,面积15179.85公顷。

生物资源

泉州地区分布的珍稀野生药用植物比较丰富,共有38科52属63种,其中类植物7科7属8种,裸子植物8科9属10种,种子植物23科36属45种。主要分布于戴云山、永春牛姆林、安溪云中山等自然保护区中,海拔为800—1865m的常绿阔叶林中。多数珍稀濒危药用植物属群数量少,分布区域狭窄。泉州医药事业底蕴深厚。金线莲、铁皮石斛等中药种养殖基地已初具规模。拥有万应茶、赛霉安、养脾散、老范志神曲、正骨吊膏、正骨活络油等本地优秀品种。

海洋资源

泉州海域面积11360平方千米,500平方米以上的海岛168个,海岸线长541千米,岸线资源居福建设区市第四位,拥有湄洲湾、大港湾、泉州湾、深沪湾、围头湾等5大海湾,适宜建港的岸线113.7千米,可建各种泊位197个。近岸海域沉积物质量总体良好,海域测点汞、铜、铅、镉、砷、石油类、硫化物和有机碳均符合第一类标准。

泉州市近岸海域海洋生物物种较丰富,生物群落结构基本稳定,拥有河口、海湾、岛屿、滨海湿地等浅海生态系统。泉州市所辖海域有海洋生物种类627多种,其中各海湾内约有鱼类100多种,主要种类有黄鳍鲷、丁香鱼、日本鳀、中华须鳗、小公鱼、鳓鱼、石斑鱼、弹涂鱼、尖头银鱼、鲨鱼、鳗鲶、中华海鲶等近30种。

生物多样性

动物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2502/

(30)
词条目录
  1. 名称
  2. 历史沿革
  3. 先秦时期
  4. 秦至南北朝
  5. 隋唐至五代
  6. 宋元时期
  7. 明清时期
  8. 中华民国时期
  9. 中华人民共和国
  10. 自然地理
  11. 位置境域
  12. 气候
  13. 地质
  14. 地形地貌
  15. 水文水利
  16. 水文
  17. 水利
  18. 土壤
  19. 自然资源
  20. 矿产资源
  21. 森林资源
  22. 土地资源
  23. 水资源
  24. 湿地资源
  25. 生物资源
  26. 海洋资源
  27. 生物多样性
  28. 动物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