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瓒简介
编辑倪瓒,字元镇,号云林,别号幻霞子、如幻居士、净名居士、无住庵主、沧浪漫士、荆蛮民、曲全叟、萧闲仙卿等。元代画家、诗人。
倪瓒出生在江南常州无锡梅里底陀村(现在的江苏省无锡市梅里镇),其出生年月有争议,有1301年和1306年两种说法。倪瓒父亲早逝,倪瓒由长兄倪昭奎抚养长大,早年过着殷实的生活。元泰定五年(1328),长兄倪昭奎去世,家庭失去政治庇佑,倪瓒不得不承担起操持家业的责任,度过了艰难的二十余年,产生归隐的想法。至正十一年(1351),元末农民起义爆发,倪瓒居宜兴重居寺,第二年倪瓒家乡陷入战火,朝廷加重对民间剥削,倪瓒最终散财弃家,泛舟湖上,偶流寓禅宫庙宇,晚年生活孤苦。
倪瓒的山水宗法董源,参以荆浩、关仝笔法,用笔方折,创“折带皴”写山石,画树木兼师李成。所作多取材于太湖一带景色,意境清远萧疏,自谓“逸笔草草,不求形似”,画风对明清文人水墨山水画影响颇大。书法从古隶入手,又以二王为宗。后人把他和黄公望、吴镇、王蒙并称为“元四家”。存世作品有《清閟阁集》《倪瓒竹枝图卷》《倪瓒林亭远岫图轴》《倪瓒古木幽篁图轴》等。
倪瓒生平
编辑倪璜一生跨越元明两朝,而主要生活在元代。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即位,1271年定国号为“大元”。元朝从1260年到1368年顺帝退出大都北逃,共传十帝,历时109年。1351年元末农民起义爆发,1368年明军进攻大都,顺帝出逃,元朝对全国的统治结束,朱元璋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后,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前期:居家读书,优游宴友
倪瓒出生在江南常州无锡梅里底陀村(现在的江苏省无锡市梅里镇),出生年月有争议,有1301年和1306年两种说法。
倪瓒父亲早逝,倪瓒由长兄倪昭奎抚养长大,过着殷实的生活。倪昭奎特别关心弟弟的教育,聘请了当时有名的儒生王仁辅为家庭教师。王仁甫于至正年间曾编修《无锡县志》,是无锡现存最早的志书。在倪瓒家中有一座三层楼高的建筑,名叫“清閟阁”,清閟阁里收藏甚富,有经史子集、法书名画、佛经道籍、钟鼎铜器、以及名琴古玩之类,倪瓒就在这样的环境中读书、写字和作画。关于他青年时代的生活情况,在他的《题清閟阁图》里有所反映。
倪瓒借父兄余阴,依附道教势力而保其产业,田亩税赋得以豁免,安享于清閟阁中十余年,过其优游生活,时为元代至元、至正初,元政权尚稳定之际。顺帝以后,极权阶级穷奢极欲,江南以富庶称,尤为统治者俎上之肉,他的生活也随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中期:家境衰败,负重难当
元泰定五年(1328),长兄倪昭奎去世,倪瓒的家庭也开始发生巨大的变化:一方面家庭失去了政治庇佑,享有的特权不复存在;另一方面,倪瓒不得不承担起操持家业的责任,让不事生产的他倍感压力,由此度过了艰难的二十余年。
他在《述怀》一诗中描述了其早年的清雅生活,和兄长文光死后的艰难境遇,兄长病逝,继母也相继去世,为了奉养生母,他每天被繁琐的事情忙碌着,勤勤勉勉已二十年,又目睹官吏苛政如虎,社会污浊不堪,一心只想归隐,但心系亲人,又不忍放弃家业,流露出作者写作时的苦闷与矛盾,既有不能守住祖业的自责,又埋怨苛政的冷酷。
晚期:弃家出走,游荡江湖
元末,统治者加紧剥削,百姓疲惫不堪,社会动荡加剧,至正十一年(1351),元末农民起义爆发。这一年倪瓒居宜兴重居寺,其所作的《义兴异梦篇》一诗中描述了他处在元末动荡的社会环境之中,心惊肉跳,寝不安席,食不甘味,噩梦联翩。
至正十二年(1352)秋,元兵与红巾军在太湖周围大战,倪瓒家乡无锡正在战火硝烟中。同年,朝廷“行纳粟补官令”,加重对民间剥削。倪瓒面对兵乱和官府的凶狠,忍耐己达极限,激发出一种愤懑之情,最终选择“弃田庐敛裳宵遁”,散财弃家,选择泛舟湖上,偶流寓禅宫庙宇。当时地主为逃避租税,家中往往备一舟,倪瓒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泛舟湖泖。
1352年春天倪攒开始漂流,1353年其夫人蒋氏奉其生母带领全家从无锡来到江诸一家人团聚。在此后的二十多年,倪攒漂泊在湖铆之间,他居住的地方据考证是吴江县的同里镇。在前四年,他寄居在南湖玄素高士宅,后常寓居陆庄蜗牛庐。倪攒弃家后,脱去俗事的烦扰,悠游于自然山水中。
1363年九月,倪攒夫人蒋氏去世,这对倪攒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打击。1366年冬。倪攒为了避兵由笠泽到柳上,常年往来于山水之中,居无定所,四处游历,偶返笠泽居住。此时的倪攒心境悲凉,思乡之情深切,悲忧天下。1374年秋天,倪攒从吴门回到无锡,在11月11日去世。
倪瓒主要作品
编辑倪瓒在绘画创作的同时,写作了不少诗文、题跋、杂文等,涉及的内容多,有表现他个人景况的,有涉及时政的,有交游赠答的,还有写景题画评画的,丰富多彩,当然包含了他的艺术思想。
画作
秋林野兴图 纸本水墨 97×68.5厘米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六君子图 纸本水墨 61.9×33.3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容膝斋图 纸本水墨 74.7×35.5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水竹居图 纸本设色 55.5×28.2厘米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雨后空林图 纸本设色 63.5×37.6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清閟阁集》
倪瓒生前没有诗文集刊行。明人蹇曦收辑倪瓒作品,编成《倪云林诗集》六卷,倪瓒八世孙倪理重刻此本后,又汇增补倪瓒作品,编成《清閟阁遗稿》十五卷,清人曹培廉在《清閟阁遗稿》基础上,重新编订,并加增补,编成《清阁集》十二卷。2010年,西泠印社出版《清閟阁集》,以清人曹培廉刊行的城书室刻本为底本,共十二卷。倪瓒的《清閟阁集》,体裁丰富,有诗、题跋、尺牍、词、像赞、杂著等。
诗词
《清閟阁集》中倪瓒的诗文多达一千多篇。
倪瓒兼擅古、近体诗。《清閟阁集》既有形式自由、不受格律束缚的古体诗,也有讲宄平仄、对仗和押韵的近体诗。古诗体:四古六首、五古一百四十一首、七古八十首;近体诗:五绝五律共一百五十九首、六绝三十四首、七绝、七律共六百九十五首。
《清閟阁集》诗多有重复,句式及诗句多相近,意象相同,意境构置类似。诗歌意象多选择风、松、竹、云、梦、鹤等物象,颜色多用白、绿、翠、碧等,清净淡雅。诗风天真幽淡、冲淡萧散,其诗近于陶渊明、韦应物、柳宗元。又如他的水墨小景山水,处处能见幽人之情怀。
题跋 、 尺牍 、 杂著 、 赞
《清閟阁集》中题跋作品有五十篇,内容有描述画面内容的,也有抒情言志的,以及阐述创作来由的,鉴赏品评等,阐述了画家丰富的绘画观点与艺术主张。
《清閟阁集》中共收录尺牍三十三首,写日常小事,语言简洁、灵动,且富机趣、情感,读来颇有情趣、兴味,字里行间显出了作者潇洒不羁的个性。如《与介石书》这封写给朋友韩众(字介石)的信,内容叙说了自已近来的行踪、动态,如“扁舟入吴”、登山览水、求访古迹等,以叙事为主,但在这些记述中寓有作者“悲世愤俗”的不平之情,使此信看似平常却奇崛。《与友人书》记叙了前一日与友人进餐、清谈、游乐等事,并向友人索要一些蔬菜。
《清閟阁集》收录杂著十二篇,内容大多是他对于诗的看法,如《拙逸斋诗稿序》《秋水轩诗序》《谢仲野诗序》《樵海诗集小引》等。
倪瓒的像赞作品在整部《清閟阁集》中所占篇幅不多,共收录九篇。其中八篇是他为友人所作像赞,有《鹤林周玄初像赞》《金粟道人小像赞》《鹤溪先生像赞》《赵士瞻小像赞》《陈天倪处士像赞》《王季野像赞》《良常先生像赞》《立庵像赞》《释迦牟尼佛赞》。
创作特点
编辑画作
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言:“云林画法,大都树木似营丘(李成),山石宗关同,皴似北苑(董源),而各有变局。”当代学者们也一致赞同这一观点。
庞鸥在《书画同源倪瓒》中分析认为,倪瓒早期绘画作品基本上处于摹习阶段,以学习传统为主。揣摩前代大师的画艺,自五代、北宋诸大家中寻求宗法,尤以董、巨画派为主。倪瓒四十岁前后的画风几乎是全学董、巨,代表作有《东网草堂图》《秋林野兴图》《水竹居图》。基本特色是山石仿董源的长披麻皴,圆润苍秀,树也以董巨法为之。一河两岸三段式平远构图尚未形成。他在1343年以前尚未形成自己的画风。
从至正五年(1345)到至正十五年(1355年)之间,这是倪瓒风格过渡的转变期,亦处于创作的旺盛阶段,对于传统,他转而师法荆浩、关仝、李成、郭熙诸家,此外南宋北宗的刘、李、马、夏一派的绘画,尤其是马、夏风格对倪瓒绘画形式与绘画风格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倪瓒在向传统学习的同时,也向同代人学习,他推崇赵孟頫、黄公望,同时,他还和吴镇、王蒙等人的关系甚为密切。
谈福兴的《倪瓒书画交游研究之关于倪瓒与赵孟頫》认为,倪瓒在艺术上深受赵孟頫影响,表现在复古、不求形似、尚简的创作思想上,形成了自己逸笔草草的独特画风;赵氏书画同源的主张也影响了倪璜,在创作中也将诗、书、画融为一体。
诗词
倪瓒诗文作品是元朝末期文坛的一个主要代表,境界不高,题材偏狭窄,风格较纤弱,但语言洒脱,清丽酣畅,笔触细腻,感情深沉,是江南文士现实生活的反映,也是诗人所处历史背景的写照。
倪瓒作为元四家中以疏体见长的画家,其画作意境大多表现为疏简清逸、古淡幽远,其题画诗也尽脱元人之秣丽,而得陶柳恬淡之情,与画作两相映发。
倪瓒题画诗具有冲淡之美,这种冲淡之美在他的题画诗里表现在诗人对无我之境的塑造,和对自身宁静的心灵、闲适的心态的描摹,以及诗歌意象的选择上。形成这种冲淡之美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与其自身生活经历密切相关,以及受佛教、道教文化的影响;二是社会文化心理与文人心态对诗人创作所起的作用。
书法
倪瓒早年书法追摹钟繇、二王与唐楷,在精美严谨,恪守法度的同时,揉以隶笔,风神秀丽、清遒而萧散。倪瓒六十岁前后的书法作品,进入中年书风的后期,变早年的精工严整为潇洒流畅,幽淡自然,摇曳多姿。其晚年的书法,完全摆脱晋、唐楷书的工细精谨,形成自己率意幽淡的风貌。这既与他的隐逸思想有关,也跟他对书法意境的追求、实践有关。
倪瓒的书法与绘画突破了时代与传统的局限,极具个性。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较难出新且选择艺术表现性较弱的小楷,但其小楷却笔画劲挺清晰,整洁健瘦;二,倪书上溯到更古老的钟繇、楷隶相合,并参以六朝写经,通过对三者的变革和升华,形成质朴的书风,从而有着不同时人的艺术品格与艺术创造力。
此外,倪瓒走了与赵孟頫、鲜于枢等不同的路,在师法钟繇、王献之中可以说是“神形兼备”。他虽然没有跳出古人怀抱,在书法形式、书体范围上还不如赵孟頫等人,显得比较狭窄,然而在元代书坛都极力摹仿赵孟頫、鲜于枢等的情势下,倪瓒另辟蹊径,不染时习,师法唐人,追晋魏并加以变化,形成古媚冷逸的书法面貌,这是十分难得的。
人物关系
编辑倪璜的先祖倪宽是汉朝御史。十世祖倪硕,曾仕西夏,宋仁宗景祐年间(1034-1037),作为西夏使者来中朝,留住不让他走。到南宋建炎初年,五世祖倪益挈家南渡,至常州、无锡,定居梅里的衹陀村。之后,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经营,倪家成为当地有名的富户。到倪瓒的祖父倪椿与父倪炳时,倪家族赀雄于乡、富甲一方。
倪瓒父亲早逝,倪瓒长兄倪昭奎是全真教的上层人物,从学于南宗白玉蟾的嫡系传人金志扬,从游于王寿衍,王寿衍是与元皇室关系密切的杭州开元宫提点,不久又受到玄教大宗师张留孙的推荐,张留孙倍受忽必烈以下历代皇帝宠任,倪昭奎也由此成为元廷重点栽培的对象,成为江南道教系统中声名显赫的人物。
主要成就
编辑倪瓒是元末明初著名画家,且诗书画三绝,他是后世画人竞相追捧的偶像,受到清代四王的顶礼膜拜。董其昌将他列为山水画南宗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画家。明清时代,江东之家以有无倪画辨雅俗。倪瓒作为文人画的代表,把山水画的高逸推到了新高峰。后人把他和黄公望、吴镇、王蒙并称为“元四家”。
人物评价
编辑“画笔萧疏简远,称其为人,诗亦如之。”(《吴江县志》 评)
王宾和周南老为倪攒写的墓志铭中都以“元处士”来称呼他。“处士”本来是指有才德而隐居不仕的文人,后指不做官的士人。
李日华评价倪瓒作品:萧疏而不凋残,旷淡而有实际。
布颜图评倪攒作品:虽无层峦叠嶂,茂树丛林,而冰痕雪影,一片空灵,剩山残水,全无烟火,足成一代逸品。
郑午昌在论述元四家绘画时说:“盖此数家之画法,皆以渴笔之皴擦,与水墨之渲染,其简淡高古之画风,实能变宋格为元格,且以启发明清二代南宗画之大辂。”元代对枯笔的运用中倪瓒无疑是最突出者,清代画家钱杜评价倪瓒:“云林惜墨如金,盖用笔轻而松,燥锋多,润笔少,以皴擦胜渲染耳。”
王宾撰《元处士云林倪先生旅葬墓志铭》曰:“性好洁。”周南老撰《元处士云林先生墓志铭》曰:“性雅洁。”张端撰《云林倪先生墓表》曰:“有洁癖。”三人在评价倪瓒时都特别指出了他的洁癖。
相关争议
编辑倪瓒的出生年月有争议:有学者根据其友人周南老撰《元处士云林先生墓志铭》记载:“洪武甲寅十一月十一曰甲子,以疾卒,享年七十有四。"推知云林生于大德五年辛丑(1301年),卒于公元1374年。又有学者根据云林诗文自述:“乙未岁,余年适五十。”认为其生年为1306年,享年六十九岁。还有学者认为若把倪瓒生年定为1306年,那么倪瓒活了六十八岁,而《清閟阁全集》卷一、三有诗表明倪瓒不止活了七十岁。因此学界关于倪瓒生年有1301年和1306年两种说法。
轶事典故
编辑爱洁成癖
倪瓒有洁癖,相传他院落的假山石和梧桐树,常叫人清洗,恐怕染上污秽,为了保持庭院内一片碧绿的苔藓,偶有树叶落下来,不用扫帚来扫,而让家仆用针将叶片挑去,擦洗时还不能损毁台阶上的青苔。
内容由suifeng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