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手目

编辑
本词条由“百科小编” 建档。
翼手目(Chiroptera),又称“蝙蝠”。隶属于脊索动物门哺乳纲,其种类和数量仅次于啮齿目(Rodentia),是哺乳动物纲的第二大目,也是哺乳纲下唯一能够真正飞行的一目。根据全球物种名录(COL),翼手目下分为2亚目4超科21科235属1449种。蝙蝠出现于古新世(距今约6600万年~距今约5600万年)晚期或者更早的时期,其祖先可能是食虫类小型树栖哺乳动物。经过始新世(距今约5600万年~...
目录

翼手目(Chiroptera),又称“蝙蝠”。隶属于脊索动物门哺乳纲,其种类和数量仅次于啮齿目(Rodentia),是哺乳动物纲的第二大目,也是哺乳纲下唯一能够真正飞行的一目。根据全球物种名录(COL),翼手目下分为2亚目4超科21科235属1449种。蝙蝠出现于古新世(距今约6600万年~距今约5600万年)晚期或者更早的时期,其祖先可能是食虫类小型树栖哺乳动物。经过始新世(距今约5600万年~距今约3390万年)的进化,蝙蝠具备了飞行和回声定位功能,其身体结构也具备了现代蝙蝠的典型特征。蝙蝠分布广泛,除两极和某些大洋岛屿外,东西半球均有所见,以热带亚热带地区的种类和数量为最多。它们占据着陆地上的各种环境,包括寒带温带和热带的森林、草地、灌丛、荒漠以及人造景观。

起源演化

编辑

起源

北美、欧洲、非洲、亚洲澳大利亚等地都相继发现了形成于始新世(距今约5600万年~距今约3390万年)早期的蝙蝠化石,这些化石大多是孤立的牙齿、牙列或者部分颅骨,没有完整的骨骼。从这些最原始的化石上可以看出,始新世早期的蝙蝠已经具备了现代蝙蝠的许多特征。这就表明,更原始的蝙蝠在古新世(距今约6600万年~距今约5600万年)晚期或者更早一些时期就已经出现了。

蝙蝠的骨骼脆弱,保存下来的化石很少,化石记录有限,其起源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未知的。分子生物学技术表明,蝙蝠可能起源于劳拉西亚大陆的劳亚兽目(Laurasiatheria)。大多数研究者认为,蝙蝠是单系的,即所有的蝙蝠都有一个共同祖先。对于蝙蝠的祖先,有两种假设:一是生活在陆地上的哺乳动物,这些哺乳动物手上有蹼,并且有初级的翅膀。在捕捉飞虫时,它们会跳跃起来,也会短暂地盘旋飞行。在后来的进化过程中,它们具备了真正的飞行能力;另一种假设是小型树栖哺乳动物,这些哺乳动物手上有蹼,身体上有翼膜,帮助它们在树木之间滑翔,最终进化出真正的飞行能力。由于出土于始新世的蝙蝠化石都是小型的,并且具有食虫类动物的牙齿,因此大多数研究者认为,蝙蝠的祖先可能是在夜间活动的、食虫类小型树栖哺乳动物,它们手脚并用地挂在树上,能够在树林中滑行,以树叶上的昆虫为食。

演化

5600万年前,古新世至始新世极暖时期,全球植物、昆虫空前繁盛,从而促成了包括蝙蝠在内的食虫哺乳动物的快速演化。美国怀俄明州绿河地层发现了距今约5250万年的保存完整的芬氏爪蝠(Onychonycteris finneyi)化石、食指伊神蝠(Icaronycteris index)化石、冈氏伊神蝠(Icaronycteris gunnelli)化石。芬氏爪蝠是一种由树栖哺乳动物过渡到蝙蝠的中间形态,两翼相对较短,解剖构造显示它已经具备飞行能力。伊神蝠(Icaronycteris)的脑袋较长,口中长有功能分化的牙齿,身体较短,胸骨突出,前肢和手部较长,后肢比前肢短得多,膝关节向后,长有五趾。这些特征与现代蝙蝠的典型特征非常相似,表明伊神蝠具备了飞行能力。根据伊神蝠的基本颅骨结构来看,它已经可以支持喉部回声定位功能。

到始新世中期,蝙蝠的种类越来越多,化石上出现的很多蝙蝠与现代蝙蝠非常相像。德国麦塞尔湖湖床层发现了七种保存完整的始新世中期的蝙蝠化石,包括两种始祖翼蝠(Palaeochiropteryx)、两种古翼蝠(Archaeonycteris)、两种海思亚蝠(Hassianycteris)及迅翼蝠(Tachypteron),这些化石表明,始新世中期的蝙蝠具有现代蝙蝠的所有独特特征。欧洲、北美、非洲、亚洲和澳大利亚等地也发现了始新世中期、末期的蝙蝠化石。这些化石表明,很多现代蝙蝠在始新世中期开始出现,并在始新世末期占据主导地位。这说明古代蝙蝠向现代蝙蝠的演进至少在始新世中期就开始了。直至上新世(距今约530万年~距今约260万年),从这一时期所形成的化石来看,这个时期出现的蝙蝠几乎都是现代蝙蝠。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25880/

(5)
词条目录
  1. 起源演化
  2. 起源
  3. 演化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