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子观音

编辑
本词条由“百科小编” 建档。
送子观音又称白衣送子观音,不在观音菩萨三十三应化身之内,是由中国民间创造出来的观音菩萨化身,是汉族民间信仰的佛教神祗,其尊号有“天仙圣母碧霞元君”“子孙圣母广嗣元君”“痘疹圣母葆和慈幼元君”“送生圣母锡庆保产元君”等,俗称“子孙娘娘”“催生娘娘”“授儿娘娘”“奶母娘娘”等。 第一阶段:称名救难型观音信仰 送子观音前身观音信仰在印度发展和流传的情况都可视为《普门品》救难思想在宗教信仰实践领域的延伸和...

送子观音又称白衣送子观音,不在观音菩萨三十三应化身之内,是由中国民间创造出来的观音菩萨化身,是汉族民间信仰的佛教神祗,其尊号有“天仙圣母碧霞元君”“子孙圣母广嗣元君”“痘疹圣母葆和慈幼元君”“送生圣母锡庆保产元君”等,俗称“子孙娘娘”“催生娘娘”“授儿娘娘”“奶母娘娘”等。

送子观音源流

编辑

印度佛教

第一阶段:称名救难型观音信仰

送子观音前身观音信仰在印度发展和流传的情况都可视为《普门品》救难思想在宗教信仰实践领域的延伸和体现,经历了从救海难到救一切难的过程,最终以《普门品》为总结,形成完整的观音救难信仰体系。芨多王朝时期,在阿旎陀、奥兰加巴德、坎赫利等石窟中,可以看到表现《普门品》和观音救难诸图,有观音八难解救图和观音十难解救图,有表现观音八难救济的浮雕等。特别是发现于印度奥兰加巴德石窟第窟前廊正壁的“普门品变相图”,观音左手持莲花,右手则表示“施无畏”,是典型的救苦救难型的观音造像

第二阶段:净土往生型观音信仰

随着多佛多世界思想的形成,在佛教内部逐渐形成了对他方世界的构想。在对这个世界的构想中,在人世间从事救难活动的观音也被拉了进来,形成净土往生型的观音信仰。主要经典有《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等,而《观世音菩萨授记经》等经典从宗教理论上为净土型观音信仰同称名救难型观音信仰的融合奠定了基础。净土型观音只是阿弥陀佛的弟子,处于附属地位。以前的观音多是以化身的形象出现,可以是动物,也可以是人,观音的法身形象是含糊不清的,没有标志的,而净土类经典中却对观音的法身形象进行了详细地说明,其头顶宝冠中始终有一个其本师阿弥陀佛的小像。观音被赋予了接引往生者的功能,并在西方极乐世界中充任导师和教主。

三阶段:智慈解脱型观音信仰

公元前后时期,佛教内逐渐出现了讲“性空”“无住”的经典,自称是释迦摩尼佛当年所讲的“般若法门”。般若经典最早是于公元前世纪左右从印度南方产生的,后来又传播到西方,到了公元二三世纪,遂遍及整个印度。《般若心经》的出现使得观音成为大乘般若智慧的化身,取得了和文殊菩萨同等的地位,观音的功能进一步增加:救难型观音拯救现实的苦难是一次性的,这次救渡完了,就只有等到下一次灾难到来时才能再次拯救;而“智慧解脱型观音”解决的却是永恒的解脱问题,观音“在解救众生当下的苦难之后,再引导众生修习般若法门,以便得到无上智慧,获得‘永不退转’的终极解脱境界。”

第四阶段:密教化观音信仰

在7世纪纯密产生之前,随着咒术与印契向佛教内的不断引进,观音信仰中开始夹杂进许多密教的成分。从密教型观音在印度发展的历史看,从听闻神咒到护持神咒,再到形成自己的神咒,陀罗尼观音信仰才算真正成型。密教最终形成了六种著名的形态:千手千眼观音、头观音、十一面观音、准胝观音、如意轮观音、不空罥索观音等六种,伴随着这六种密教类观音的出现,也出现了“六字大明咒” (唵嘛呢叭嘧吽) 和著名的“大悲咒”。这些密教类观音的出现,观音不再只是关心“三善道”的苦难,也开始进入地府,拯救那些在地府里受难的众生。

汉传佛教

送子观音形成

中国汉传佛教观音信仰的传播经历了初传期、兴盛期、普及期、演变期和持续期等五个阶段,而送子观音也在传播期间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由中国民间创造出来。由于她能够很好地切合中国文化的特点,满足人们解难救苦的需要,在民间历来就有很大的影响。送子观音在刚传入中国的六朝时期,人们就特别注意到观音送子的功能。在早期翻译出的关于观音的佛经《妙华莲花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就有称念观音名号能“求男得智慧之男,求女得瑞相之女”的说法。

初传期:东汉三国到东晋十六国

东汉三国东晋十六国为初传期,其显著特点是称观音为光世音,所修法门只是称念观音圣号,祈求救苦救难,尚未形成完整的观音信仰体系,传播范围仅限于以洛阳、长安为中心的中原个别地区。三国时期,祖居大月氏的在家居士支谦翻译了《佛以三车唤经》,此经为《法华经》之异译,其中当有观音普门救难的内容。支谦在他所译的《维摩洁经》中以“窥音”之名指代观音菩萨,这是现有资料可以证实的观音向中国的最早输人。西晋竺法护所译的《正法华经·光世音菩萨普门品》,观音以“光世音”之名,始得广泛流传于中国,由于观音菩萨能够很好地切合中国文化的特点,满足人们解难救苦的需要,送子观音也因此中国民间传承。

兴盛期:南北朝到隋代

北朝到隋代为兴盛期,其主要特点是在《普门品》之外又翻译出许多观音类经典,所修法门虽仍以称念圣号为主,但造像、礼拜、供养、诵经、念咒等修持方式也日益流行起来,智慧解脱、往生净土等终极追求开始兴起,观音信仰体系的基本框架业已形成,观音信仰已流行于社会的各个阶层。随着观音信仰的播撒,人们逐渐主动诵读观世音经求子。如《冥祥记》载:“宋代居士卞悦之,50岁了还没有儿子,发愿诵读观音经千遍,后来家里就有了一男孩。”那得到武则天重用的高僧万廻,俗姓张,是其母“祈于观音像而生的”,万廻八九岁时还不会说话,但因有观音的庇护,最终还是出人头地;唐宋以后,开始大量出现祈求观音送子的灵验故事。送子观音信仰,在民间已是比较流行。一些民间信仰的神灵,为了增加其神性,也往往附会上观音送子的传说,把他们的身世和观音联系起来。

普及期:唐代到宋代

从唐代到宋代为普及期,其显著特点是先期传人的观音类经典继续完善,密教观音经典大量输人,除救难之外的各种送子观音信仰形态纷纷盛行,阐释观音信仰的著述大量涌现,汉传佛教送子观音信仰的内在理论体系最终完善,送子观音信仰为各宗各派普遍接受,在社会上的传播也更加深人,更加普及。

演变期:元明清时期

元明清为演变期,主要特点是印度观音信仰向中国的传人彻底终止,送子观音信仰迅速地中国民间化,特别是宋代开始萌芽的、宣传女性观音身世的妙善公主的传说,经元代的加工完善而定型并迅速普及,女性观音信仰成为汉传佛教观音信仰的主流。与此同时中国式的“三十三观音”等造像作品纷纷出现,值得注意的是送子观音不在观音菩萨三十三应化身之内,送子观音是由中国民间创造出来的观音菩萨的化身,表示观音菩萨能满足众生的各种美好愿望,保佑众生求子得子,心想事成。中国的观音主道场普陀山逐渐成为朝拜的中心,观音信仰成为民间信仰的一个主要崇拜对象,汉传佛教观音信仰的外在表现体系最终形成。

持续期:民国以来

民国以来为持续期,主要特点是送子观音信仰与现实人生的结合更加密切,在依靠观音救度的被动型修行实践继续盛行的同时,效法观音的精神与行为、人人争作观音的主动型修行实践开始兴起,观音宗教文化和观音世俗文化得到进一步弘扬。

送子观音演变

编辑

传统思想融合

在古印度佛教中,观音满足人们生育的渴望时是没有男女区别的,观音送男送女都可以。由于中国文化早在《易经》时代,就有男女有别、天尊地卑的说明。长期的封建男权社会历程,使得这种重男轻女的思想更加根深蒂固,男子的社会地位极其凸显,而女子只有在家生儿育女、相夫教子。这种失调的男女地位影响到生育上,表现为人们不愿意生育女孩,而特别渴望生养儿子。佛教中的观音菩萨进入中国文化以后,也改变了印度佛教中送男也送女的本义,逐渐演变成一位主要送男的生育神。

古印度的观音信仰中本来就有“求男得男,求女得女”的内涵,而中国文化中历来就有“重生”“贵生”的思想,由此在民间形成了庞杂的生育神信仰,传入中国以后,迅速与中国文化中的生育文化交融、叠合,观音送子的功能越来越突出,逐渐成为观音信仰的主要功能之一,并形成了专职的形象-送子观音。随着送子观音信仰的不断传播,在各地形成了各种不同的送子观音信仰习俗。

民间观音送子信仰有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观音初入中土的时候,观音信仰还不是很普及,人们向观音求子的行为并不是那么主动,大都是受出家僧人的指点才跪拜观音求子的。如六朝唐临的《冥报记》中记载,信行的母亲久不得子,有沙门“劝念观世音菩萨。其母日夜祈念后有了身孕,于是生了信行”。此类故事在《太平广记》卷100和卷101中收集更多。

自古以来,人类就有“重生”“贵生”的传统,对生命充满着崇敬和期待。这种重生的思想亦贯穿于中国文化的始终,诸如“生生之谓易”“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之化,自然生生不穷”“心譬如谷种,生之性便是仁也”等,都从不同的层面说明了“生”的重要性。具体而言,儒家文化讲究家族香火的永恒延续和族类生命的无限传递;道家思想则从女性生殖崇拜而推及大地万物的产生和成长,婴儿姹女成为其炼丹成仙的主要概念,其最终落着点都是在对“生”的开拓上。在民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多子多福”“母以子贵”等耳熟能详的谚语亦都是对“贵生”文化最通俗的注解。由于中国长期以来都是男权制社会,女性没有任何权利,更没有财产的继承权。因此,传宗接代不仅关系到父系生命的延续,更决定了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和她们未来生活的依靠,这就使得中国妇女同男人一样,期盼生子的愿望非常急切。重生、贵生文化又以“求子”为其最世俗、最直接的表现。求子行为,作为一种习俗,已经渗透到了岁时风俗、人生礼仪、神话传说乃至器物佩饰、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贯穿着整个中国文化的历史。

主管生育的神明往往是女性,民间往往俗称其为娘娘。这些娘娘有细微分别的,笼统而言则叫“子孙娘娘”。娘娘们的数量相当多,数以十计。广州著名的金花庙里,除主祀金花夫人,配祀张仙、华佗、月老、花王、桃花女、斗姆等以外,还有二十位娘娘,求子者便是随机拈香以向她们祈求应验的。这二十位娘娘名目如下:保痘夫人胡氏,梳洗夫人张氏,教食夫人刘氏,白花夫人曹氏,养育夫人邓氏,血刃夫人周氏,转花夫人宁氏,送子夫人谢氏,大笑姑婆祝氏,剪花夫人氏,红花夫人叶氏,小笑姑婆黄氏,羊刃夫人苏氏,濑花夫人林氏,保胎夫人陈氏,教饮夫人梁氏,教行夫人黄氏,腰抱夫人万氏,栽花夫人杜氏,送花夫人蒋氏。

子孙娘娘一般被供奉在娘娘殿。旧时北京东岳庙内就有供奉九位夫人的娘娘殿,南城的药王庙娘娘殿也供奉同样的娘娘。这九位娘娘是:天仙圣母永佑碧霞元君,眼光圣母惠照明月元君,子孙圣母育德广嗣元君,痘疹圣母立毓隐形元君,癍疹圣母保佑和慈元君,送生圣母锡庆保产元君,催生圣母顺度保幼元君,乳母圣母哺婴养幼元君,引蒙圣母通颖导幼元君。

观音送子是如此灵验,人们向观音求子的形式更是多种多样。有观观音像而得子的,有许以灯油钱以求子的,而礼敬、诵经则是最常见的求子行为,各种灵验故事集中多有记载。与人们这种多样化的求子方式相对应的是,观音送子的方式也十分神奇。有以明珠入口而生男的,如尊式的母亲;有给与金色木龙而得子的,如许洄妻;还有梦观音授与红儿而得子的,如何隆等。这些神奇的送子方式实际是人类文化中“交感巫术”思维的衍生。

人们至诚礼拜、祈祷,观音就会给他送来儿子。有时也会出现一些波折,如《转劫论》中记载了白衣观音本来要送一儿给虔诚祈祷她的翟楫,却被一头牛挡住,结果其子没能长大成人,原来是翟家嗜好牛肉。翟家继续祈祷观音送子,观音托梦告知,翟家不再食用牛肉后,观音又送了一个儿子给翟家,得以如愿。当人能改过而最终得子时,彰显了观音的慈悲心怀。在重男轻女的社会里,以此来激励人们向善,有着很大的号召力。

民俗分流

在这些灵验故事的宣传之下,人们对于送子观音的崇拜更为虔诚了,千百年来在中国各地形成了各种不同的风俗习惯。比如,在顾禄《清嘉录》卷二记载:二月十九日为观音诞辰,士女骈集殿庭炷香,或施佛前长明灯油,以保安康,或供长幅,未育向观音求子,得子后向观音寄名,保佑子女健康成长。

有偷观音身边的什物以求子的,在江苏等江南地方流传着偷观音的绣花鞋以求子的习俗;青浦黄渡镇妇女没有男孩,必往镇东祖师东堂之送子观音前,烧香告祷,并暗中将送子观音之绣鞋,偷去一只,生子以后,须寄给与观世音为干儿子。在妇人怀孕,倘将雄黄配在身畔,方可转女为男;据《吉林奇俗谈》记载,还可以偷取观音像前的纸糊童子以求子。

广州等地方的生菜会,也是祈求观音送子的主要活动,只是在后来还伴随着观音开库的民俗活动,这里折射出人们对观音的祈求目的从单纯求子到求子、求财兼顾的变化。在1956年正月二七日的《星岛日报》中,对香港当时慈云山观音庙的“观音借库”有记叙:昨为世俗所谓观音开库日子,上环太平山街之观音庙,保良局新街之水月宫,九龙黄大仙侧之慈云山观音古庙等,昨天由早至晚前往膜拜的人很多,一般女多于男拜观音“借库”,来求财求子,返家时多携有生菜,生姜,茨菇等物,并手持风车,取其运程有如风车之转。

山东聊城供“观音大士,手把一孩,旁有金童玉女,还有一男子,背褡子,前后装婴儿,头露于外,称‘送子哥哥’”。江西的傩面具中有一种叫和合的傩面具,有些和合傩面具是胖娃娃的样子,如南丰傩、广昌傩,这样的傩神又具有了送子的功能,称之为“送子和合”,这种傩舞在新婚洞房中经常表演,唱词为:“十朵莲花九朵开,离了南海到此来,手中抱定长生子,积善人家去投胎。”这是送子观音信仰在民间的另一种存在方式。在古代戏曲演出中,还有专门求子的“求子戏”,有专门的《观音送子》剧目,大都结合各地的风俗,对观音送子进行了形象演绎。送子观音信仰从古到今在大江南北都是盛行的,而且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地方习俗。

相关传说

编辑

妙善公主的故事

相传送子观音原是春秋时期楚庄王的第三个女儿,名叫妙善。楚庄王为大女儿妙清、二女儿妙音、分别选文、武状元为婿,又打算为三女儿妙善招一位夫婿进宫,以继承王位。妙善从小吃斋信佛,根本不愿成婚,一心想削发为尼。楚庄王施之家法,妙善宁死不从。楚庄王怒气之下,命她饮剑自刎。但剑在她的脖子上,不仅没有伤害她,反而自断成上千节。十恶不赦狠心的父亲又下令把她闷死,让她的灵魂意外下了地狱。掌管地狱的阎罗王好心却又使她在南海普陀山复活,复活时站在普陀山一水池中的莲花上。终于妙善在普陀山修成佛。在《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众人爱敬。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力。《楞严经》中载有:“求妻得妻,求子得子,求三昧得三昧,求长寿得长寿,如是乃至求大涅槃得大涅槃。”《妙法莲华经》中也载有:“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是故须常念。念念勿生疑,观世音净圣,于苦恼死厄,能为作依怙,具一切功德,慈眼视众生,福聚海无量。”所以,经过一些应验故事的不断演化,观音送子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观世音菩萨成为了送子神,也就出现了送子观音的信仰。后来,楚庄王病重,生命垂危。妙善不念旧恶,化为僧人前来献治病药方,药方要求用亲人的手和眼入药。僧人指示可到南海普陀山寺庙去取这种药引子。派去香山寺取亲人的手和眼的人竟然获得了菩萨施给的手和眼。这种药果然灵验,楚庄王终于获得救治。楚庄王病愈后,亲自到普陀山香山寺谢恩,才知道献出手和眼的菩萨正是三女儿妙善,内心万分愧疚。为了弥补自己的过错,表达对女儿的怀念,竟令天下最好的能工巧匠为女儿塑造一尊“全眼全手观音像”。可是工匠们听成了“千眼千手观音像”,竟雕塑出了一座千眼千手观音像,也就是我们常见到的那种观音塑像。关于千眼千手观音像,还有一种说法:观音在过去“无量量劫”从千光王静住如来受“大慈悲心陀罗尼”,发誓要发大慈大悲,普度天下众生于水火之中,超脱生死,于是长出多眼多手,手中各有一眼,共四十眼四十手,左撇子,背向阳光,右倾思想,各配所谓三界中二十五种有情,贪嗔痴慢疑存在环境,包括四洲、四恶趣、欲界,而成千眼千手观音。

送子观音

妙善公主

诃利帝母的故事

现在还有一种观点认为送子观音不是从观音信仰系统中逐步分离出来,而是由佛教中的诃利帝母演化而来的。诃利帝母(Hariti)是梵文音译,又称鬼子母、欢喜母、爱子母,是佛教二十诸天的第十五位,据《佛说鬼子母经》、《大药叉女欢喜母并爱子成就法》、《昆奈耶杂事》、《杂宝藏经》等佛经记载,诃利帝母本是一个药叉鬼女,有五百个儿子,她在王舍城中专食人子,释迦摩尼佛为了点化她,把她最喜爱的儿子藏了起来,药叉女找不到儿子非常悲痛,“佛告诃利底药叉女,汝有几子,答言我有五百儿。佛言诃利底五百子中,一子若无有何所苦。答言世尊,我若今日不见爱儿,必吐热血而取命终。佛言诃利底,五百子中不见一儿受如是苦,况他一子汝偷取食此苦如何。答言此苦倍多于我。佛言诃利底,汝既审知爱别离苦,云何食他男女耶。答言唯愿世尊,示诲于我。佛言诃利底。可受我戒。”药叉女被佛感化,诚心修行,终成正果,成为了守护幼儿和送子的佛教护法神诃利帝母。据唐代义净的《南海寄归内法传》中“受斋轨则”载“有疾病无儿息者,飨食荐之,咸皆遂愿”,诃利帝母因为其有送子功能而曾经在中国古代被广泛信奉,但是现在却很少有人了解,影响力远远不及送子观音,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怪的问题。因此有学者认为,可能是鬼子母的送子职能在历史的进程中,逐渐被观音信仰吸收和同化了,最终产生了送子观音。最早提出送子观音是由诃利帝母演化而来观点的是胡适先生,他在文章《魔合罗》认为送子观音疑似为鬼母子演化而来。

送子观音

诃利帝母

相关典籍

编辑

《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成具光明定意经》

《正法华经·光世音菩萨普门品》

《魔合罗》

《楞严经》

《妙华莲花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妙法莲华经》

《德化白瓷何朝宗款送子观音像》

《妙华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古籍书》

《光世音普门品》

《大正新修大藏经》

《南海寄归内法传》

《八琼室金石补正·北齐王三娘造像记》

《白雪遗音·玉蜻蜓·访庵》

《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

《莽秀才造反记》

以上参考资料来源:

衍生作品

编辑

艺术形象

佛教文化一直都是艺术创作的重要题材。观音是慈悲的象征,也是救苦救难的菩萨。观音的形象,从最初中土对外来造像之粉本的模仿,到北魏的融合与初创,在北齐与隋唐呈现出佛教造像之辉煌。观世音形象在艺术和文学作品中有着丰富留存,目前在一些绢画、壁画、年画、雕塑、刺绣、饰品,以及文学、影视、戏剧等作品中可以见到观世音菩萨法相。

部分历代送子观音艺术形象

送子观音

送子观音绢画

送子观音

送子观音壁画

送子观音

送子观音年画

送子观音

送子观音雕塑

送子观音

送子观音刺绣

送子观音

送子观音饰品

相关影视作品

部分影视作品

名称

类型

时间

饰演者

相关图片

妙善公主

电视剧

1998

陈若萍

送子观音

观世音传奇

电视剧

1995

陶慧敏

送子观音

妈祖

电视剧

2012

林心如

送子观音

《新白娘子传奇》

电视剧

1992

阮虔芷

送子观音

影响

编辑

在诸多的生育神信仰中,尤以送子观音的信仰最为普及和执着。送子观音能够在中国出现并如此深入人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传统的“生”的观念和儒家孝德思想起了很大作用,她适应当代社会发展形势和民众的心理需求,弘扬观世音经典、观世音信仰供奉和修行方法,倡导大乘菩萨之道的慈悲为怀、救苦解困的精神。

送子观音

送子观音画像

评价

编辑

送子观音在国人心目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是因为她象征着生育与家庭的繁荣,更是因为她寄托了人们对于家庭和子女的深深期盼,她的形象在各类佛教经典和民间传说中都有所出现,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送子观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已经成为了家庭繁荣和子女幸福的象征。

后世纪念

编辑

若有妇女,想要生子,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想要生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受到人们的喜欢和尊敬。观音在其救苦救难的大慈悲下,对于生育竟然是如此的有求必应,她迅速地与中土文化融合。蕉岭龙潭寺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圣僧普庵禅师曾在此驻锡修行。龙潭寺历史上屡建屡毁,一直到2016年,仁炟长老住持恢复重建,才让这座普庵祖庭重现人间。龙潭寺恭请“送子观音”圣像安座。

送子观音

龙潭寺恭请“送子观音”圣像

参考资料

编辑

展开[1]观音菩萨三十三应身全图(三).华阳湖拈花寺. [2024-03-01].

[2]子孙娘娘.郑州日报. [2024-02-28].

[3]催生娘娘.《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 [2024-02-29].

[4]View | 你能知道在中国,香火最鼎盛的庙宇是哪里吗?. 陕西黄陵国家森林公园服务号. [2024-02-28].

[5]“妙善公主”模式的观音信仰的“中国化”探讨.中国知网. [2024-03-03].

[6]观音 神圣与世俗.读秀网. [2024-03-05].

[7]胡适古典文学研究论集.读秀网. [2024-03-05].

[8]杨曾文. 中国佛教的观世音菩萨信仰试论[J]. 佛学研究, 2018-12-31: 157-158. [2024-01-01]. (15)

[9]民国时期的观音信仰研究.中国知网. [2024-03-01].

[10]古代印度观音信仰的演变及其向中国的传播.中国知网. [2024-03-01].

[11]李利安. 古代印度观音信仰的演变及其向中国的传播[D]. 哲学与人文科学, 2003, (3). [2024-01-30]. (29)

[12]佛教信仰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评李利安《观音信仰的渊源与传播》.中国知网. [2024-03-01].

[13]李利安等. 四大菩萨与民间信仰[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 301-428. 978-7-208-10320-7..

[14]慈悲之美:普庵祖庭安座“送子观音”圣像.凤凰网佛教. [2024-03-02].

[15]李海波. 佛教信仰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观音信仰的渊源与传播》[[J]]. 五台山研究, 2011,: (02). .

[16]如何称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才更圆满!.南普陀寺. [2024-03-03].

[17]民间送子观音信仰的形成及其习俗-周秋良-中南大学文学院.中国知网. [2024-03-04].

[18]无量寿经.豆瓣读书. [2024-03-02].

[19]观音名号发微.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 [2024-03-02].

[20]妙善公主 (1998).豆瓣电影. [2024-03-02].

[21]观世音传奇 (1995).豆瓣电影. [2024-03-02].

[22]妈祖 (2012).豆瓣电影. [2024-03-02].

[23]新白娘子传奇 新白娘子传奇 (1992).豆瓣电影. [2024-03-02].

[24]送子观音信仰民俗的源流与形态.中国知网. [2024-03-03].

[25]送子观音的传说故事.青岛法海寺. [2024-03-02].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26156/

(30)
词条目录
  1. 送子观音源流
  2. 印度佛教
  3. 第一阶段:称名救难型观音信仰
  4. 第二阶段:净土往生型观音信仰
  5. 三阶段:智慈解脱型观音信仰
  6. 第四阶段:密教化观音信仰
  7. 汉传佛教
  8. 送子观音形成
  9. 初传期:东汉三国到东晋十六国
  10. 兴盛期:南北朝到隋代
  11. 普及期:唐代到宋代
  12. 演变期:元明清时期
  13. 持续期:民国以来
  14. 送子观音演变
  15. 传统思想融合
  16. 民俗分流
  17. 相关传说
  18. 妙善公主的故事
  19. 诃利帝母的故事
  20. 相关典籍
  21. 衍生作品
  22. 艺术形象
  23. 相关影视作品
  24. 影响
  25. 评价
  26. 后世纪念
  27. 参考资料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