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菜(拉丁学名:Hemerocallis citrina Baroni),又名柠檬萱草、忘忧草、金针菜、金针花,是阿福花科(Asphodelaceae)萱草属的一种多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起源于中国的南部地区以及日本,现主要分布在欧洲的西部地区、日本以及中国的河北、山西、山东以及秦岭以南的各个省区。黄花菜根系发达,花大多数为淡黄色,最多有100朵以上。
词源由来
编辑黄花菜的属名Hemerocallis是由瑞典的博物学家林奈所命名,该词是由2个希腊语“Hemera”(意为“一天”)和“Kallos”(意为“美丽”)组成,合在一起蕴意为“一天的美丽花朵”。
形态特征
编辑根
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根系十分发达,多分布在20~50厘米的土层中,最深的可达130~170厘米。
根有三类,分别为纤细根、块根和肉质根,其中肉质根又包含纺锤根和圆柱根;纤细根大部分形成于冬苗上,可以吸收养分和水分;条状肉质根多形成于春季,不仅可以吸收养分,而且可以贮藏养分。
茎
茎为两部分,分别为假茎和地下根茎。假茎也叫地上花葶,长为80~130厘米,上端有4~6个分枝,每个分枝长为9~15厘米,每一个花葶上有15~60朵花蕾;地下根茎也叫短缩茎。每年的生根都是从新生叶的地下根茎开始;生长年数可以根据新生根的层数判断。
黄花菜的茎与花
叶
叶基生;平行叶脉;长为20~100厘米,宽为2~3厘米;呈条形或者剑形;有10~20枚;叶子的切面呈“V”字形,背面呈龙骨状突起
黄花菜的叶
花
黄花菜的每个花枝一般着生有4~6个花蕾,每株花薹可以形成30~50个花蕾,长势优良的植株可以能达到60个以上;花梗长不到1厘米;为总状或假茎二歧状圆锥花序;苞片为披针形;花被管长为3~5厘米;花被裂片长为(6)7~12厘米,其内三片的花被宽为2~3厘米;花多为淡黄色,花多数,最多有100朵以上。
参考来源
果实
果实为蒴果,长约为1.5~2.0厘米,长圆形并有棱;三心室子房,每室有3~6粒种子;每个果实含10~20粒。
黄花菜果实为长圆形并有棱
种子
种子黑色,呈不规则的菱形,光滑且有光泽;从开花到种子成熟约需40-60天。
黄花菜种子
物种分布
编辑世界分布
黄花菜主要起源于中国的南部地区以及日本,现主要分布在欧洲的西部地区、日本以及中国。
中国分布
在中国主要分布于河北、山西、山东以及秦岭以南的各个省区(包括甘肃省和陕西省的南部,但不包括云南省)。
生长习性
编辑黄花菜生长在山地、丘陵,喜沙质土壤、不耐碱、适合生长在温湿气候地区、单种或间作均可。
光照
黄花菜属于喜光照作物,对光照适应的范围很广,能在17%~100%的相对光强下正常生长;可以在半阴地中生长;也可以和较高大的作物间作。
水分
黄花菜较耐瘠,耐旱;对水分没有过多的要求,但忌土壤过湿或积水过多。
温度
黄花菜的地上部分不耐寒,地下部分可耐寒,能耐-10℃低温;旬均温5℃以上时,幼苗才开始出土;适宜叶片生长的温度为15~20℃;开花期适宜温度为20~25℃。
土壤
黄花菜对土壤的适应性很强,在酸性的红黄壤土和弱碱性的土壤中均可生长,适宜种植在中性土壤中;此外,黄花菜的根系在疏松透气、土层深厚的土壤中发育较好,最好生长在肥沃、保水及保肥能力强、排灌方便的平地上。
繁殖方式
编辑自然繁殖
黄花菜的自然繁殖的方式为自花授粉、虫媒传粉和无性繁殖。自花授粉主要是靠雌蕊上的花粉粒凭炸裂时的弹力撒落到高于花药的柱头上,由于难度较大,所以自然授粉率仅达千分之五左右;虫媒传粉主要用利用蜜蜂来进行传粉;无性繁殖主要是利用茎节上的腋芽来进行。
人工繁殖
黄花菜的人工繁殖方式多样,主要为种子繁殖、分株繁殖、切片育苗繁殖和扦插繁殖。
种子繁殖:指采取人工授粉的方式让黄花菜受精,开花结籽,在第二年时用黄花菜籽育苗。在平常繁殖时,一般不采用种子繁殖。
分株繁殖:最常用的繁殖方法,一般在春季或秋季;选择长势良好且无病害的植株进行繁殖,把母株全部挖出,然后再重新进行分栽。
切片育苗繁殖:另一个比较常用的繁殖方法。采收完黄花菜,需挖出根,将芽片分株,除去地下根茎周围的毛叶和枯叶。
扦插繁殖:选择无病虫害、生长健壮且保持绿色的花莛,在中、上部鲜绿苞片下的生长点的上下各留15厘米左右剪下,然后将剪下的花莛以上和以下的两端插到土中即可。
病虫防治
编辑常见病虫害
黄花菜较易发生病害,常见的病害有锈病、叶斑病、叶枯病、炭疽病、白绢病、褐斑病,虫害为红蜘蛛和蚜虫。
锈病:主要发生在叶片、茎秆和花薹上。发病初期,叶片和花茎上出现黄色或桔红色的泡状小点,后表皮破裂,散发出大量铁锈状粉末,后期其上产生黑色长椭圆形或线条状的冬孢子堆。
叶斑病:发生在嫩叶和苔杆上。嫩叶发病,淡黄色斑点先出现,后变为深褐色的椭圆形或梭形病斑,周围伴有黄色的晕圈,中央呈灰白色;苔杆发病,开始为褐色水渍状小点,后扩展成纺锤形的病斑,并中央凹陷;湿度大时,出现淡红色的霉层;发病严重时,茎叶枯萎、苔杆折断。
叶枯病:发生在叶片上,发病初期,叶尖出现水渍状小点,从叶尖逐渐向下蔓延,形成黄褐色长条形病斑,并产生大量的黑色霉点;严重时,全叶干枯;一般发生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
炭疽病:发生在叶片上,叶尖变为暗绿色,随后变成暗黄色,向叶基扩展,病斑边缘会变为褐色,带有小黑点;5~6月危害严重。
白绢病:发生在近地面处的叶鞘基部,发病初期,病部出现水渍状褐色病斑,后变成褐色的湿腐状,带有白色的绢丝状霉层;潮湿时,产生黑褐色的菌核。
褐斑病:发生在叶片上,发病初期,病部有水渍状的小点,后变成浅黄色至黄褐色的纺锤形或长梭形的病斑,边缘有一条十分明显的赤褐色晕纹,有一圈水渍状暗绿色的环在外层。
虫害:红蜘蛛发生在叶片上,病部带白色小点。蚜虫开始发生在嫩叶叶背,后逐渐迁移到幼嫩的花蕾和花薹上,吸收汁液,最后导致叶片发黄枯萎。
相关防治
病害
主要运用药剂防治,通常采用代森锌、百菌清可湿性粉剂、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等来进行预防和治疗;同时对于锈病、叶斑病、叶枯病、炭疽病还需要注意合理施肥、保持土壤湿润、雨后及时排水、及时松土除草和翻土。
虫害
主要运用药剂防治,通常采用双甲脒乳油、辛硫磷乳油、抗蚜威可湿性粉剂和啶虫脒乳油等来进行预防和治疗。
功用价值
编辑观赏价值
黄花菜在春季萌发较早,叶丛自春季至深秋始终保持鲜绿,可以作为布置庭院、草地或花园的观赏植物;也可以用作切花,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经济价值
黄花菜的根可以用来酿酒;老叶不仅可以作为优质的饲料,而且还可以造纸、拧绳、编织草席、草帽、提篮等工艺用品。
食用价值
黄花菜富含钾元素、维生素、胡萝卜素和多种氨基酸,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其含铁量是菠菜的20倍之多,可以作为补血佳品;其蛋白质的含量高于木耳和香菇,经过深加工之后色泽金黄,是消费者十分喜爱的食品。但食用大量没有炒熟炒透的鲜黄花菜,容易引起食物中毒,鲜黄花菜中主要是秋水仙碱,中毒时会出现腹痛、呕吐、恶心、发热、心悸及肌无力等现象,严重时直接危害生命。
鲜黄花菜
药用价值
黄花菜性平,味甘;在药用方面可以起到通经活络、消瘀散肿、祛风湿、养血平肝、利尿消肿和补虚下乳的功效,主要用来治疗跌打损伤、骨折瘀肿、风湿腰腿痛和关节痛。
药用相关研究
编辑研究进展
黄花菜含有类黄酮类、蒽醌类、萜类、生物碱、甾体皂苷和酚酸类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其根的甲醇提取物中的蒽醌类化合物可以抑制乳腺癌和肺癌细胞的增殖,并且其维生素C和维生素E可以增强蒽醌对结肠癌细胞和中枢神经系统癌细胞的细胞毒性作用,导致细胞活力下降,因此黄花菜中的药用成分在抗癌药物的研制中有较大潜力。
延伸文化
编辑别称由来
《本草纲目》中称“萱,宜下湿地,冬月丛生,叶如蒲蒜辈而柔弱,新旧相代,四时青翠,五月抽茎开花,六出四垂,朝开暮蔫,至秋深乃尽……今东人采其花跗干而货之,后名为黄花菜”。《诗经·卫风》中“焉得谖草,言树之背。”其中“谖草”即“萱草”;又因为“谖草合欢,食之忘忧。”故黄花菜被称为忘忧草。
参考资料
编辑展开[1]黄花菜的营养价值及药用功能[J]. 山东林业科技, 2000, (05): 19. [2022-10-06].
[2]黄凤耀. 黄花菜的特征特性及利用价值. 甘肃农业, 2007-03[2022-10-06].
[3]黄泰康. 现代本草纲目.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1: 2386. 9787506718219.
[4]唐玲光. 鲜黄花菜的毒性及其预防[J]. 中国农村医学, 1983, (04): 4+35. [2022-10-06].
[5]刘伟. 鲜黄花菜致秋水仙碱中毒2例[J]. 人民军医, 2006, (11): 676-677. [2022-10-06].
[6]朱准, 夏斌, 贺炜, 曾建国, 卿志星. 黄花菜与秋水仙碱的研究进展[J]. 中医药导报, 2021, 27(10): 127-131. [2022-10-06].
[7]黄花菜.中国植物数据中心. [2022-10-06].
[8]郭文场. 野菜栽培与食用.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9
[9]闫琴, 柯斧. 秦巴山区发展黄花菜产业之浅见[J]. 特种经济动植物, 2010, 13(07): 44-45. [2022-10-06].
[10]段九菊, 宋卓琴, 贾民隆, 梁峥, 张超, 曹冬梅. 大同市黄花菜产业发展历程、现状及对策[J]. 中国种业, 2021, (01): 17-19. [2022-10-06].
[11]李进, 韩志平, 李艳清, 张海霞. 大同黄花菜生物学特征及其高产栽培技术[J]. 园艺与种苗, 2019, (05): 5-10. [2022-10-06].
[12]王冬梅. 秦安县黄花菜高产栽培技术[J]. 农技服务, 2020, 37(12): 73-74. [2022-10-06].
[13]尹燕青. 新疆发展黄花菜生产大有可为[J]. 新疆农垦科技, 1987, (02): 40-41. [2022-10-06].
[14]李媛, 原雅玲, 赵冰, 高鸿永. 中国的传统花卉——萱草[J]. 现代园艺, 2021, 44(21): 47-48. [2022-10-06].
[15]何莉, 张天伦. 黄花菜的生物学特性及应用价值分析[J]. 农业科技通讯, 2012, (03): 176-178. [2022-10-06].
[16]hansbenn. 黄花菜.Pixabay. [2022-10-06].
[17]李军喜. 黄花菜的生物学特性及栽培技术[J]. 河南农业, 2020, (28): 17. [2022-10-06].
[18]申晋山, 邵有全, 李立新. 蜜蜂为黄花菜授粉的试验[J]. 养蜂科技, 1990, (02): 4. [2022-10-06].
[19]杨润芝. 黄花菜生物学特性研究与应用[J]. 河南农业, 2018, (28): 13. [2022-10-06].
[20]李兰. 大同黄花菜种植引领乡村振兴[J]. 农业灾害研究, 2021, 11(11): 186-187+190. [2022-10-06].
[21]李立新, 高德武, 王笑峰, 孙雪文, 勇力波, 李日新. 黄花菜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J]. 现代农业科技, 2019, (01): 83+87. [2022-10-06].
[22]周维平. 黄花菜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 现代农业科技, 2018, (02): 68-69. [2022-10-06].
[23]甄永胜. 黄花菜栽培技术[J]. 现代农村科技, 2019, (10): 30-31. [2022-10-06].
[24]韩志平, 张海霞. 黄花菜繁殖育苗技术[J]. 园艺与种苗, 2019, (01): 25-28+34. [2022-10-06].
[25]王玉堂. 黄花菜常见病害的发生与防治[J]. 特种经济动植物, 2005, (07): 42. [2022-10-06].
[26]张惠琴, 沈建新, 董国堃. 黄花菜主要病害及其防治[J]. 特种经济动植物, 2003, (08): 42. [2022-10-06].
[27]黄卫红, 罗康宁, 高钰, 浩立军, 颉敏昌. 庆阳黄花菜高产栽培技术[J]. 甘肃农业科技, 2022, 53(02): 91-93. [2022-10-06].
[28]汪琳. 黄花菜常见病害的发生与防治(下)[J]. 乡村科技, 2010, (04): 19. [2022-10-06].
[29]陈其睿, 陶英, 化得娟. 盐碱地黄花菜栽培技术[J]. 西北园艺(综合), 2022, (03): 17-18. [2022-10-06].
[30]刘佩冶, 李可昕, 张超凡, 赵玉梅, 曹建康. 黄花菜生物活性成分及功能研究进展[J].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2, 48(12): 330-336. [2022-10-06].
[31]蒋功成, 顾莹. 黄花遍地是金针——宿迁特产黄花菜的栽培历史及影响[J]. 长江蔬菜, 2020, (24): 40-42. [2022-10-06].
该页面最新编辑时间为 2024年4月2日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27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