蟾蜍

编辑
本词条由“百科小编” 建档。

蟾蜍,也叫蛤蟆háma(蟆单独读má)。两栖动物,体表有许多疙瘩,内有毒腺,俗称癞蛤蟆、癞刺、癞疙宝。在我国分为中华大蟾蜍和黑眶蟾蜍两种。从它们身上提取的蟾酥以及蟾衣则是我国紧缺的药材。 蟾蜍是无尾目、蟾蜍科动物的总称,属蟾蜍科的两栖动物。最常见的蟾蜍是大蟾蜍,俗称癞蛤蟆。皮肤粗糙,背面长满了大大小小的疙瘩,这是皮脂腺。其中最大的一对是位于头侧鼓膜上方的耳后腺。这些腺体分泌的白色毒液,是制作蟾酥的...

蟾蜍,也叫蛤蟆há ma(蟆单独读má)。两栖动物,体表有许多疙瘩,内有毒腺,俗称癞蛤蟆、癞刺、癞疙宝。在我国分为中华大蟾蜍和黑眶蟾蜍两种。从它们身上提取的蟾酥以及蟾衣则是我国紧缺的药材。

物种简介

编辑

蟾蜍是无尾目、蟾蜍科动物的总称,属蟾蜍科的两栖动物。最常见的蟾蜍是大蟾蜍,俗称癞蛤蟆。皮肤粗糙,背面长满了大大小小的疙瘩,这是皮脂腺。其中最大的一对是位于头侧鼓膜上方的耳后腺。这些腺体分泌的白色毒液,是制作蟾酥的原料。蟾蜍一般是指蟾蜍科的300多种蟾蜍,它们分属26个属。白天,大蟾蜍多隐蔽在阴暗的地方,如石下、土洞内或草丛中。傍晚,在池塘、沟沿、河岸、田边、菜园、路边或房屋周围等处活动,尤其雨后常集中于干燥地方捕食各种害虫。大蟾蜍冬季多潜伏在水底淤泥里或烂草里,也有在陆上泥土里越冬的。它不但是捕食害虫的农业卫士,而且集药用、保健、美食于一身,因而被誉为“蟾宝”,是经济价值很高的药用动物。

蟾蜍

蛙类间区别

蝌蚪的区别:青蛙的蝌蚪颜色较浅、尾较长;蟾蜍的蝌蚪颜色较深、尾较短。

卵的区别:

青蛙的卵堆成块状,蟾蜍的卵排成串状。

蟾蜍实际上是蛙类的一种,所以从科学的角度看,所有的蟾蜍都是蛙,但不是所有的蛙都是蟾蜍。两栖纲无尾目的成员统称蛙和蟾蜍,蛙和蟾蜍这两个词并不是科学意义上的划分,从狭义上说二者分别指蛙科和蟾蜍科的成员,但是无尾目远不止这两个科,而其成员都冠以蛙和蟾蜍的称呼,一般来说,皮肤比较光滑、身体比较苗条而善于跳跃的称为蛙,而皮肤比较粗糙、身体比较臃肿而不善跳跃的称为蟾蜍,实际上有些科同时具有这两类成员,在描述无尾目的成员时,多数可以统称为蛙。无尾目包括现代两栖动物中绝大多数的种类,也是两栖动物中唯一分布广泛的一类。无尾目的成员体型大体相似,而与其它动物均相差甚远,仅从外形上就不会与其它动物混淆。无尾目幼体和成体则区别甚大,幼体即蝌蚪有尾无足,成体无尾而具四肢,后肢长于前肢,不少种类善于跳跃。

蛙科是无尾目的第三大科,有50余属650余种。蛙科的分布比其它任何两栖动物都要广泛,几乎遍及各大洲,也出现在一些岛屿上,最北可达到北极圈。蛙科在非洲最为繁盛,光是特有的属就有18个,其中在达加斯加岛就有3个以上的特有属,而蛙科也是无尾目的最大成员巨蛙Conruagoliath(右图)也分布于非洲。蛙科在亚洲东部、南部和东南部也比较丰富,如中国常见的黑斑蛙和各种林蛙。但欧洲和美洲的蛙科则只有蛙属Rana的成员,其中在南美洲只见于北部地区。蛙科在澳洲也只有极北部才有,而在临近澳洲的一些大洋洲岛屿上却能见到,而这些地方几乎没有其它的两栖动物,蛙科成员在这里则占据了不同的生态地位。在斐济岛有两种扁手蛙Platymantis,分别为路栖和树栖,其中树栖扁手蛙看起来与树蛙科或雨蛙科的成员非常相似,树栖扁手蛙有多种色型,看起来好像不同的种。扁手蛙的其它种类也均局限于亚太地区的海岛上,其中包括不少树栖的成员。扁手蛙在卵中完成变态,孵化出来的就是小蛙。

蟾蜍

蟾蜍科有24~31属340~360种,分布广泛,遍布大洋洲和马达加斯加以外的世界各地。蟾蜍是适应力很强的动物,可以生活于密林、高山、草原、甚至荒漠,中国最常见的两栖动物大概也要属蟾蜍了。蟾蜍科中超过一半的种类都属于同一个属,即蟾蜍属Bufo,这个属的成员几乎遍及本科的所有分布区,而在北方则是本科唯一的代表。蟾蜍属的成员体型差别很大,最大的美洲的海蟾蜍身长达到25厘米,而有些小型的非洲蟾蜍的身长只有其1/10。蟾蜍虽然大小差别很大,但是相貌和习性均比较相似,都是些行动缓慢不擅跳跃的路栖动物,皮肤粗糙而高度角质化,使得蟾蜍有较强的耐旱能力,蟾蜍能分泌毒素,可以制成蟾酥。蟾蜍非常贪食,人们用其来消灭害虫,但是也带来了一些生态灾害。澳洲引进了海蟾蜍来防治蔗田的害虫,但是海蟾蜍却对当地生态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海蟾蜍排挤本土的龟蟾类,捕食当地的小动物,其分泌的毒素又对想捕食它们的当地的捕食者造成了威胁,海蟾也被引进了其它很多种植甘蔗热带地区,大多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蟾蜍科的其它属多只有少数成员,有些外表和习性与蟾蜍属有一定差距,比如东南亚的浆蟾Pedostibes是树栖的蟾蜍,身体轻盈纤细,与地栖的粗壮笨拙的蟾蜍属略有不同。

蟾蜍

物种对比

对比维度

蟾蜍

青蛙

中华蟾蜍

外观

蟾蜍

蟾蜍

青蛙

蟾蜍

中华蟾蜍

蟾蜍

分布区域

除了马达加斯加、波利尼西亚和两极以外的世界各地区

世界各大洲的水域、湿地等地区

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蒙古自治区、河北省等地

--

食性

杂食性

杂食性

肉食性

肉食性

蟾蜍科

蛙科

蟾蜍科

--

无尾目

无尾目

无尾目

无尾目

生活习性

编辑

喜隐蔽于泥穴、潮湿石下、草丛内、水沟边。皮肤易失水分,故白天多潜伏隐蔽,夜晚及黄昏出来活动。成年蟾蜍多集群在水底泥沙内或陆地潮湿土壤下越冬。停止进食,以体内贮布在肝糖来维持最低的新陈代谢,到翌年气温回升到10~20℃时,才结束冬眠。夜间捕食、活动,以甲虫,蛾类,蜗牛,蝇蛆等为食。人工饲养繁殖比其他蛙类容易。

蟾蜍

雄性蟾蜍接生员身上,背着许多刚刚产出的蟾蜍卵。它的责任就是保护这些蟾蜍卵不被其他捕食者吃掉。

分布范围

编辑

蟾蜍主要分布在除了马达加斯加、波利尼西亚和两极以外的世界各地区。(澳大利亚原来无蟾蜍,后来从其他地区引进了蟾蜍,但繁殖太快,并且有毒,因此成为了澳大利亚目前最为严重的问题之一)。

蟾蜍在全国各地均有分布。从春末至秋末,白天多潜伏在草丛和农作物间,或在住宅四周及旱地的石块下、土洞中,黄昏时常在路旁、草地上爬行觅食。多行动缓慢笨拙,不善游泳,多数时间作匍匐爬行,但在有危险的时候也会小步短距离小跳(也有例外,如蟾蜍类中的雨蛙科、树蛙科、丛蛙科比蛙类善跳而且灵活,滑趾蟾蜍类则可以像蛙类一样跳跃)。

环境特点

1.生活在泥土中或栖居在石下或草间,夜出觅食。

2.栖息于潮湿草丛,夜间或雨后常见。捕食多种有害昆虫和其他小动物。

资源分布

1.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及陕西、甘肃、青海、四川、贵州等地。

2.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生长繁殖

编辑

养殖技术

蟾蜍俗名癞蛤蟆,过去在农村野生蟾蜍遍布都是,一只母蟾蜍每年可产卵3000~5000粒,经过人工饲养一年后,每只蟾蜍可达75g左右。人工养殖蟾蜍采集中药材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通过在稻田、水库、池塘、菜园,荒地等场地养殖蟾蜍,以蟾治虫,以虫养蟾,即降低养殖成本,又达到经济、生态及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可谓一举多得。

基本技术

蟾蜍种源可从野外捕获,也可以捞取卵块或蜊蚪进行饲养。每年春末夏初,5~8月份为蟾蜍的产卵季节。在气温升至6~8℃时,蟾蜍即开始雌雄抱对,人工养殖时雌雄比例比3:1为宜,受精率可达90%以上。温度在16℃时便可产卵。每次产卵量大约在5000枚左右。一般呈双行排列在管状胶质带内,卵带可长达几米,缠绕在水生植物上。人工孵化时水温应控制在10~30℃之间,以℃为宜。并随时注意调节水温。苦遇寒流或暴雨天气,可用塑料薄膜覆盖。经过3~4天即可孵化出小蝌蚪。小蝌蚪生活在水中常成群向一个方向游动。

蟾蜍

养殖要点

蟾蜍俗称癞蛤蟆,是一种极有药用价值的经济动物。蟾蜍耳后腺分泌的白色浆液叫“蟾酥”,是一种重要的中药材,它可以治疗心力衰竭、口腔炎、咽喉炎、咽喉肿痛、皮肤癌等。药市上蟾蜍价格曾达每千克2000元以上且呈继续上升趋势,环境污染使野生蟾蜍越来越少,蟾赊应用范围日益扩大,国内外厂家对蟾酥的需求量不断增加,所以人工繁养蟾蜍、采集蟾蜍是致富的好途径。

现将人工饲养蟾蜍的方法介绍如下。

(1)养殖场的建立

蟾蜍为水陆两栖动物,因此养殖场宜建在靠近池塘、水沟且有杂草、水源的地方,养殖场四周设围墙,以防蟾蜍逃跑和畜禽进人。

(2)种蟾及卵块的收集

可先捕野生体大、健壮、无病、无伤的蟾赊做种蟾蜍,每平方米放养种蟾赊1~2对。雌雄比例为3:1;也可到池塘、河流收集蟾蜍卵块,把卵块放于水温为10~30℃的池水中,经过3~4天即可孵化出小蟠鲜。

(3)蟾蜍的饲养管理

刚孵化出的小蝌蚪2天内靠卵膜内残留营养的物质生活,3天后开始摄食,人工饲养可投放米糠、麦鼓、厨房下脚料、蚯蚓、蝇蛆等,每天投饵1~2次,水温保持在16~28℃,水质要清新,水深以0.2~0.4米为宜。

养殖步骤

1.建蟾蜍养殖场:场周围设围栏1米高。内设养殖池、产卵孵化池。面积大小以规模而定。保证水源充足,排灌方便,池中或池边留空地种植草坪或蔬菜,池中适量投养水生植物。饲养黄粉虫、蝇蛆、蚯蚓或安灯诱虫增加饵料。

2.人工繁殖蟾蜍:捕养中华大蟾蜍、花背蟾蜍和黑眶蟾蜍做种。成蟾在10℃产卵,每次产卵约5000粒,放孵化池中,水温18~24℃经3~4天孵出蝌蚪,加强饲养。

3.蟾蜍放养密度:每平方米小蝌蚪2000~4000只;20天减为500~1000只,幼蟾蜍30~40只。按不同发育阶段分池分群饲养。

4.蟾蜍饲料配制:刚孵出的小蝌蚪5天后以熟蛋黄、水蚤等新鲜适口饵料,日喂2次。幼蟾饲喂蝇蛆、蚯蚓、黄粉虫、球藻饵料。成蟾蜍食量大,可采用豆饼、糠麸、面粉、鱼粉、槐叶粉配合饲

5.蟾蜍病害防治:蟾蜍病少,主要是防止老鼠、蛇、鸟等危害。搞好围栏、巡查,冬天将其转移到地洞或水下泥土中安全越冬。

管理技巧

建立蟾蜍饲养场要靠近水源,四周有草,可利用池塘、水沟或田埂作为饲养池。场地四周应筑围墙,墙内留有草坪、菜地,以供蟾蜍栖息及活动。池中有水草生长,稀必适宜。另外,在棉田和稻田中也可以散养。蟾蜍的蝌蚪在孵出2~3天内开始吃食,先以卵膜为食,以后吃一些植物碎屑、水中的微生物和浮游生物。蝌蚪的食物有腐殖质、猪牛粪、糠麸、蔬菜、嫩草、鱼类及畜禽类、生熟废弃物等。蝌蚪变态成幼蛙后,即以活饵为食。可以培养蚯蚓、蝇蛆等各种昆虫,也可以用诱虫灯诱引各种昆虫。供蟾蜍食用。

蟾蜍

蝌蚪池水深要保持在0.2~0.4m深,注意及时排水,水温在16~28℃时为生长发育最适温度,随着蝌蚪的生长变大,要注意及时分池,一般经过2个月后开始变态幼蛙。幼蛙饲养要注意密度不宜过大,每1㎡放养30~50只为宜。要防止逃失和天敌侵害。在阳光强烈时,可以喷洒水以防皮肤干燥。在秋末即要为蟾蜍准备好越冬场所,可以在饲养池的角落处堆放干草使其越冬,北方寒冷可另建越冬温室或越冬深水池,池水应比冰冻层大1倍为宜。

主要品种

编辑

中文名

拉丁名

命名人

花背蟾蜍

Buforaddei

Strauch

形态描述:体长平均60毫米左右,雌性最大者可达80毫米;头宽大于头长;吻端圆,吻棱显著,颊部向外侧倾斜;鼻间距略小于眼间距,上眼睑宽、略大于眼间距,鼓膜显著,椭圆形。

前肢粗短;指细短,指长顺序3.1.2.4,第1.3指几等长,第4指颇短;关节下瘤不成对;外掌突大而圆,深棕色,内掌小色浅。后肢短,胫跗关节前达肩或肩后端,左右跟部不相遇,足比胫长,趾短,趾端黑色或深棕色;趾侧均有缘膜,基部相连成半蹼;关节下瘤小而清晰,内跖突较大色深,外跖突很小色浅。

雄性皮肤粗糙,头部、上眼睑及背面密布不等大的疣粒,雌性疣粒较少,耳后腺大而扁;四肢及腹部较平滑。

雄性背面多呈橄榄黄色,有不规则的花斑,疣粒上有红点;雌性背面浅绿色,花斑酱色,疣粒上也有红点;头后背正中常有浅绿色脊线,上颌缘及四肢有深棕色纹。两性腹面均为乳白色,一般无斑点,少数有黑色分散的小斑点。

雄性皮肤较粗,前肢粗壮,内侧三指基部有黑色婚垫,有单咽下内声囊。

生态资料:白昼多匿居于草石下或土洞内,黄昏时出外寻食,冬季成群穴居在沙土中。

地理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北和山东等地。

黑眶蟾蜍

黑眶蟾蜍是很可爱的癞蛤蟆,眼睛周围有一圈黑色突起,好像带黑眶眼镜,所以称之为黑眶蟾蜍。它很时髦,脚趾末端呈黑色,像是擦了黑色指甲油。身体肥胖,大小约6~7公分。体色变异颇大,有黄棕色、黑褐色及灰黑色,有些具有不规则的棕红色花斑。皮肤粗糙,除头顶外全身布满粗糙大小不等的疣粒,疣上都有黑棕色的角质刺。鼓膜大而显著,在眼后有一对特别大的突起腺体,这是耳后线,也就是它们有名的毒腺。

蟾蜍

它们广泛分布于平地及低海拔地区,是最乐于和人类相处的两栖类,常出现在住宅附近、稻田、空地等地方。繁殖期是2月到9月,在春夏夜晚很容易在平地长有水生植物的水池内,听到它们一长串快速的“咯咯咯咯咯咯…”叫声,一口气可以连续鸣叫一分钟以上;尤其当雄蟾蜍碰到雌蟾蜍的时候,叫声会变得更加急促。但是当雄蟾蜍被其它雄蟾蜍抱错的时候,叫声则变成短促而尖锐的“嘎、嘎”,好像在警告对方:“我也是公的,不要碰我”。

成体对环境的适应力很好,在遮蔽性比较好的水池,例如荷花池,不到百平方公尺的水池,可能聚有上百只黑眶蟾蜍。由于每晚出现的雌蟾数目不多,雄性之间的竞争很激烈,也会出现五六只雄蟾同时抱一只雌蟾的现象。雌蟾每次产卵数千颗,成双地排列于长形胶质卵串中,一长串可长达8公尺以上。蝌蚪亦有毒,身体菱形棕黑色,尾鳍色浅散有细纹。

红眼蟾蜍

红眼蟾蜍是一个新的蟾蜍种类,在2010年9月发现于哥伦比亚地形陡峭的雾林地区,一度让科学家困惑不已。它具体属于哪个蟾蜍种类仍然是个谜,原因就在于其眼睛的颜色好似红宝石摩尔在上周的一份声明中称:“我以前从未见过长着如此醒目红眼睛的蟾蜍。对于两栖动物来说,这种特征极不寻常,它的发现让我们有机会对红眼蟾蜍独特进化的过程和原因了解更多。”

红眼蟾蜍种源可从野外捕获,也可以捞取卵块或蜊蚪进行饲养。

在哥伦比亚地形陡峭的雾林地区发现有红眼蟾蜍。

中国树蟾

小型细长,吻端平直向下,头宽大于头长。鼓膜圆而清晰。从吻端经眼睛、鼓膜到肩上方有一条深棕色眼罩。颞褶斜直明显。背部草绿色,皮肤光滑。体侧:白色略带黄色,散布一些大小不一的黑色斑点。腹部白色,密布扁平疣。前肢背面绿色,指端具吸盘及横沟,指间有微蹼,掌部有小疣粒,后肢背面绿色,股部内侧黄色有一些小黑点,趾端也有吸盘,趾间有半蹼。内跖突卵圆形,无外跖突。

蟾蜍

主要价值

编辑

药用价值

从蟾蜍身上采集到的檐酥、蟾衣均具有很高的医药价值。蟾酥是用蟾蜍的头部耳后腺和背皮肤腺分泌的白色乳浆加工而成的,是我国传统的名贵药材,有强心利尿、兴奋呼吸、消肿开窍、解毒治病、麻醉止痛等功能。

蟾蜍是一种药用价值很高的经济动物。其全身是宝!蟾酥、干蟾皮、蟾衣、蟾头、蟾舌、蟾肝、蟾胆等均为药材。

蟾蜍的耳后腺、皮肤腺分泌的白色浆液的干燥品叫蟾酥,是珍贵的中药材,内含多种生物成分,有解毒、消肿、止痛、强心利尿、抗癌、麻醉、抗辐射等功效,可治疗心力衰歇、口腔炎、咽喉炎、咽喉肿痛、皮肤癌等。德国已将蟾酥制剂用于临床治疗冠心病,日本以蟾酥为原料生产“救生丹”。中国著名的梅花点舌丹、一粒牙痛丸、心宝、华蟾素注射液等50余种中成药中都有蟾酥成分。蟾酥有利有弊,毒性很强,不能直接服用,需要提炼加工!

蟾蜍

入药加工

1.蟾酥为蟾蜍耳后腺所分泌的浆液。4~8月捕捉,捕后洗净,刮浆。刮浆时,大拇指放在蟾蜍颈部,余指握住蟾体,再用铜镊子夹其耳后腺,不要过分用力,一、二次即可将白浆汁夹出,用40目筛过筛,除去杂质,将筛滤过的浆摊在玻璃板上,厚度以3~4毫米为宜,或将筛滤过的浆汁晒至七成干后,再揉细腻做成薄饼,置于阳光下晒干或烘干。温度在40~60℃为宜。

因各地加工方法不同,药材形状亦异。一般分片蟾酥、团蟾酥两种。

片赡酥呈不规则片状,大小不一,厚约2~3毫米,上面粗糙,下面平坦。黄褐色或淡棕色,质脆易折断。遇水即泛出白色乳状液。

团蟾酥一般多为扁圆形团块或饼状。直径约7~8厘米,厚约1厘米。呈棕紫色或紫黑色,表面平坦光滑,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胶质样而光亮。

2.干蟾的生药性状,体形较中华大蟾蜍为小,腹部无黑斑。

3.蟾蜍胆为蟾蜍的胆囊,春至秋捕蟾蜍,剖腹取胆囊,鲜用。

应用

1.蟾酥有解毒、消肿、止痛、强心之功。主治疔疮发背、无名肿毒、咽喉肿痛、龋齿痛、小儿疳疾、心力衰竭等。用量0.01~0.03克,外用适量。

2.干蟾有解毒散肿之功。主治痈肿疮毒、小儿疳积等。也有用于治疗胃癌的。用量0.12~0.18克。

3.蟾蜍胆有镇咳、祛痰、平喘、消炎之功。用治气管炎。用量1~3只。

蟾蜍除去内脏的干燥尸体为干蟾皮,性寒、味苦,可用于治疗小儿疳积、慢性气管炎、咽喉肿痛、痈肿疗毒等症。来用于多种癌肿或配合化疗、放疗治癌,不仅能提高疗效,还能减轻副作用,改善血象。

蟾衣是蟾蜍自然脱下的角质衣膜,对慢性肝病、多种癌症、慢性气管炎、腹水、疗毒疮痈等有较好的疗效。

此外,蟾蜍的头、舌、肝、胆均可入药;同时蟾蜍的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还是营养丰富的保健佳肴。

医用功效

上海科技出版社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材《中医学》载:

蟾蜍,味腥、温,有毒。归心经,具有解毒、止痛、开窍等功效。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编《癌症独特秘方》中载:蟾皮性味腥、凉、微毒,功能解毒、利水、消胀、主治各种肿癌。1999年经上海交大量子医学检测,特别对癌症、肝硬化、疼痛诸症的治疗有效含量成分超8千量价上(凡有8千量价以上有免疫功能成分)。华夏出版社《中华医药全典》中载:蟾衣毒较轻,主要用于疮疡肿毒及小儿疳积,现代常用治肿瘤。远方出版社《中草药大全》中介绍,蟾衣可治癌、白血病、淋巴瘤等。

据民间应用调查,蟾衣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镇静、利尿、壮阳、抗感冒病毒的功效,并对肝腹水、癌症有显效,对乙肝大三阳、小三阳可转阴,还能迅速有效地增强体质和提高免疫功能,促进人本代谢自然平衡。服法请遵医嘱。

蟾衣是蟾酥浆液的表皮包衣,孙思邈称:“蟾蜕(衣)除恶肿,神也”。李时珍本草纲目》称:“蟾衣乃其蓄足五脏六腑之精气,吸纳天地阴阳之华宝,如若获之一,一切恶疾,未有不愈”。中医认为蟾衣具有解毒消肿、止痛、辟秽浊之功效,广泛用于疮痈肿毒、咽喉肿痛等的治疗。现代研究认为:蟾衣主主含蟾蜍二烯醇化合物,包括蟾毒配质及蟾蜍毒素,具有强心、升压、抗炎作用,蟾毒配质还有较强的麻醉作用。科研人员发现蟾衣还有抗肿瘤、抗病毒等多种神奇功能,可用于治疗多种恶性肿瘤、肝炎、带状疱疹、肝腹水、肾病、乳腺增生、子宫肌瘤等疑难杂症。

据医圣张仲景称:“蟾皆拾,衣不现,奇也”。几千年来,人们只知道蟾蜍能蜕衣,但始终拾不到蟾衣。科研人员通过观察终于发现,蟾蜍在盛夏暴热的夜晚,借雷鸣电闪可蜕衣一次,且边蜕边吃,蜕完吃尽,极难采获,故而难于应用于临床。

蟾蜍

各地先后开展人工养殖蟾蜍取得成功,养蟾取酥,养蟾取衣已变成现实,只要饲养者掌握了蟾蜍的蜕衣规律,利用特殊的蜕衣工具,可顺利地获得一张纯天然蟾衣。为此,人工大规模采集天然蟾衣资源再也不是神话。

蟾衣是中药宝库中一味新兴药物。通过对蟾衣有效成分的提取及深加工,可研制出一批新型成药及注射剂,其临床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食用价值

吃蟾蜍要剥皮,捉它还要小心喷出毒液。若只是吃的问题,只要你能嚼,能咽,能消化的东西都能吃,肉可以吃,但是皮有毒,但是采取蟾蜍的外衣,传统的方法是将蟾蜍直接剥皮,然后加工成蟾衣。一只蟾蜍只能加工成一张干蟾衣,这样,既浪费了资源,又降低了经济效益,且费事费时。采用新技术,使蟾蜍像蛇一样,年年可脱皮,而且每年可脱3~4次,并且丝毫不影响蟾蜍的健康生长。据《本草纲目》等记载,蟾皮是一种能治恶肿等疑难杂症的天然妙药。特别能抵制癌细胞扩散,抑制癌细胞生长,另外对乙肝、肝硬化、肝腹水、白血病、疔、疮、乳房瘤、骨结核、骨髓炎、小儿疳积、痨热等数十种疾病都有显著治疗。

中药解释

为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或黑眶蟾蜍等的全体。夏、秋捕捉,捕得后,先采去蟾酥,然后将蟾蜍杀死,直接晒干(东北、华北);或杀死后除去内脏将体腔撑开晒干(华东、中南、华南)。这种干燥蟾蜍,商品称为“干蟾”,除去内脏的商品习称“干蟾皮”。

【出处】

出自《名医别录》。

  1. 陶弘景:此(蟾蜍)是腹大、皮上多痱磊者,其皮汁甚有毒,犬啮之,口皆肿。

  2. 《本草拾逝》:虾蟆、蟾蜍,二物各别,陶(弘景)将蟾蜍功状注虾蟆条中,遂使混然,采取无别。今药家所卖,亦以蟾蜍当虾蟆。且虾蟆背有黑点,身小,能跳接百虫,解作呷呷声,在陂泽间,举动极急;蟾蜍身大,背黑,无点,多痱磊,不能跳,不能作声,行动迟缓,在人家湿处。《本经》虾蟆一名蟾蜍,误矣。

【拼音名】chánchú

【英文名】DriedToad

【别名】蟾诸、去甫;蟾、癞虾蟆、石蚌、癞蛤蟆、癞格宝、癞巴子、癞蛤蚆、蚧蛤蟆、蚧巴子

【来源】

药材基源:为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或黑眶蟾蜍的全体。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BufobufogargarizansCantor2.BufomelanostictusSchneider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捕捉。捕得后,先采去蟾酥,然后将蟾蜍杀死,直接晒干。

【原形态】

2.中华大蟾蜍,体长一般在10cm以上,体粗壮,头宽大于头长,吻端圆,吻棱显著;鼻孔近吻端;眼间距大于鼻间;鼓膜明显,无犁骨齿,上下颌亦无齿。前技长而粗壮,指、趾略扁,指侧微有缘膜而无蹼,指长顺序3.1.4.2,指关节下瘤多成对,常突2,外侧者大。后肢粗壮而短,胫跗关节前达肩部,左右跟部不相遇,趾侧有缘膜,蹼常发达,内跖变形长而大,外跖突小而圆。皮肤极粗糙,头顶部较平滑,两侧有大而长的耳后膜,其余部分满布大小不等的圆开瘰疣,排列较规则的为头的之瘰疣,斜行排列几与耳后腺平行。此外,沿体侧之瘰疣排列亦较规则,胫部之瘰疣更大,个别标本有不明显这跗褶,腹面皮肤不光滑,有小疣。颜色亦异颇大,生殖季节雄性背面多为黑绿色,体侧有浅色的斑纹;雌性背面色较浅,瘰疣乳黄色,有时自眼后沿体侧有斜行之黑色纵斑,腹面乳黄色,有棕色或黑色细花纹。雄性个体较小,内侧三指有黑色婚垫,无声囊。

2.黑眶蟾蜍,体长7~10cm,雄性略小;头高,头宽大于头长;吻端圆,吻棱明显,鼻孔近吻端,眼间距大于鼻间距,鼓膜大,无犁骨齿,上下颌均无齿,舌后端无缺刻。头部沿吻棱、眼眶上缘、鼓膜前缘及上下颌缘有十分明显的黑色骨质棱或黑色线。头顶部显然下凹,皮肤与头骨紧密相连。前肢细长;指、趾略扁,末端色黑;指长序为3.1.4.2;指关节下瘤多成对外常突大,内侧者略小,均为棕色,后肢短,胫跗关节前达肩后方,左右跟部不相遇;足短于胫;趾侧有缘膜,相连成半蹼,关节下瘤不明显;内跖突略大于外跖突。皮肤极粗糙,除头顶部无疣外,其余布满大小不等之圆形疣粒,疣粒上有黑点或刺;头两侧为长圆形之耳腺;近脊中线由头后至臀部有2纵行排列较规则的大疣粒。体大的黑眶蟾蜍腹面满布小棘。生活时体色变异较大,一般为黄棕色略具棕红色斑纹。雄性第1.2指基部内侧有黑色婚垫,有单咽下内声囊。

【性状】性状鉴别,全体拘挛抽皱纵向有棱角,四足伸缩不一,表面灰绿色或绿棕色。除去内脏的腹腔内面为灰黄色,可见到骨骼及皮膜。气微腥,味辛。以个大、身干、完整者为佳。

化学成分】

花背蟾蜍(Bufovaddeistrauch)耳后腺分泌物含胆甾醇(cholesterol),南美蟾毒精(marinobufagin),日本蟾毒它灵(gamabufotalin),远华蟾毒精(telocinobufagin),沙蟾毒精(arenobufagin)。

耳腺分泌物中的挥发性成分含壬酸(nonanoicacid),癸酸(decanoicacid),少量正十八烷,正十九烷,正三十烷,二十一烷,十八碳二烯酸。

【药理作用】

  1. 蟾蜍制剂可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搏出量,减低心率并消除水肿与呼吸困难,类洋地黄样作用。

  2. 升压作用,该品繁荣昌盛压作用迅速而平稳,维持时间长且能使肾、脑、冠脉血流量增加,优于肾上腺素缩血管药。

  3. 局麻作用,用豚鼠角膜进行试验,眼内滴入等量药物后,每隔5min刺激6次,共30min,统计30min内刺激角膜不发生反应的次数,以无反应的百分率作用为局麻过程指标,发现其局麻作用大部分比可卡因强。

  4. 抗肿瘤作用,蟾蜍制剂具有增高小鼠脾脏溶血空斑形成细胞(PEC)活性率,促进巨噬细胞功能及增高清溶菌酶浓度等作用,另外蟾蜍对免疫系统及循环系统等方面也有作用。

【炮制】

蟾蜍:刷去灰屑泥土,剪去头爪,切成方块。炙干蟾:将铁砂倒入锅内烧热,取切好的干蟾放人拌炒,至微焦发泡时取出,筛去铁砂,放冷。民间有以活蟾蜍,用黄泥徐裹,放火灰中煨存性后,研细人药者。

  1. 《蜀本草》:《图经》云,取日干及火干之。一法到去皮爪,酒浸一宿,又用黄精自然汁浸一宿,涂酥炙干用之。

  2. 《纲目》:今人皆风干,黄泥固济,煅存性用之。

  3. 《得配本草》:阴干,酒浸三日,焙干用。

【性味】味辛;性凉;有毒

【归经】心;肝;脾;肺经

【功能主治】解毒散结;消积利水;杀虫消疳。主痢疽;疔疮;发背;瘰疬;恶疮;症瘕癖积;膨胀;水肿;小儿疳积;破伤风;慢性咳喘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烧存性研末敷或调涂;或活蟾蜍捣敷。内服:煎汤,1只;或入丸、散,1~3g。

【注意】《广西药用动物》:表热、虚脱的人忌用。

【附方】

  1. 治一切疮肿、痈疽、瘰疬等疾,经月不瘥,将作冷瘘:蟾蜍一枚(去头用),石黄(别研)、乳香(别研)、木香、接(去粗皮)各半两,露蜂房一枚(烧灰用)。上六味,捣罗为末,用清油一两,调药末,入瓷碗盛,于桃子内重汤熬,不住手搅,令成膏,绢上摊贴之。候清水出,更换新药,疮患甚者,厚摊药贴之。(《圣济总录》蟾蜍膏)

  2. 治发背肿毒未成者:活蟾一个,系放疮上半日,蟾必昏债,再易一个,如前法,其蟾必跟将;再易一个,其蟾如旧,则毒散矣。若势重者,以活赡一个,或二三个,被开连肚乘热台疮上,不久必臭不可闻,再易二三次即愈。(《医林集要》)

  3. 治早期瘭疽:蟾蜍,将其腹切开一厘米创口,不去内脏,放入少许红糖。将患指伸入其腹内,经二小时后,可另换一只蟾蜍,共用十只左右可愈。治其他炎症也有效。(广西名中草药新医疗法处方集》)

  4. 治疗毒:蟾蜍一个,黑胡椒七粒,鲜姜一片。将上药装八蟾蜍腹内,再放砂锅或瓦罐内,慢火烧焦研细末。每次五厘,日服二次。(《吉林中草药》)

  5. 治胸壁结核和淋巴结结核破溃成漏孔:癞蛤蟆一个,白胡椒三钱,硫黄二钱。先将胡椒、硫黄塞入蛤蟆腹内,后用黄泥包裹蛤蟆厚约一、二寸,火内煨透,取出去泥,研细末,香油调成糊状,灭菌后,涂于无菌纱布条放入漏孔内,外盖纱布,每二至四天换药一次。(辽宁《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6. 治气臌:大蟾蟆一个,砂仁不拘多少。为末,将砂仁装人蟆内令满,缝口,用泥用身封固,炭火煅红,候冷,将蟆研末,作三服,陈皮汤送下。(《绛囊撮要》蟾砂散)

  7. 治腹中冷癖,水谷阴给,心下停痰,两胁痞满,按之鸣转,逆害饮食:大蟾蜍一枚(去皮及腹中物,支解之),芒消(大人一升,中人七含,瘦弱人五含)。以水六升,煮取四开,一服一升,一服后,未得下,更一升;得下则九日十日一作。(《补缺肘后方》)

  8. 治破伤风:虾蟆二两半,切烂如泥,入花椒一两,同酒炒热,再入酒二盏半温热,去渣服之,通身汗出效。(《奇效良方》)

  9. 治五疳八痢,面黄肌瘦,好食泥土,不思乳食:大干蟾蜍一枚(烧存性),皂角(去皮、弦,烧存性)一钱,蛤粉(水飞)三钱,麝香一钱。为末,糊丸粟米大。每空心米饮下三、四十丸,日二服。(《全婴方论》五府保童丸)

  10. 治小儿疳瘦成癖几危者:蟾蜍去头皮脏腑,以桑叶包裹,外加厚纸再裹,火内煨熟,口啖二支,十余日愈。若口混,咽梨汁解之。(《本草蒙筌》)

  11. 治大肠痔疾:蟾蜍一个,以砖砌四方,安于内,泥住,火殿存性,为末;以猪广肠一截,扎定两头,煮熟切碎,蘸蟾末食之,如此三、四次。(《纲目》)

  12. 治小儿走马疳,牙臭烂,侵蚀唇鼻,亦治身上肥疮:蚵皮(黄纸裹,煨焦)、黄连各末一两,青黛一钱。为末,入麝香少许研和。先以甘草汤统去皮,令血出涂之。疮干好麻油调,湿则干用。(《全婴万论》蟾酥散)

  13. 治癣:干蟾蜍烧灰,以猪脂和涂之。(《僧深集方》)

  14. 治舌口生疮:胆矾一分,干蟾一分(炙)。上研为末,每取小豆大掺在疮上,良久,用新汲水五升漱,水尽为度。(《圣惠方》蟾矾散)

【各家论述】

  1. 《纲目》:蟾蜍入阳明经,退虚热,行湿气,杀虫,为疳病、痈疽、诸疮要药也。《别录》云,治制犬伤,《肘后》亦有方法。按沈约《宋书》云,张收为制犬所伤,人云宜啖虾蟆脍,食之遂愈,此亦治痈疽、疗肿之意。大抵是物能攻毒拔毒,古今诸方所用虾蟆,不甚分别,多是蟾蜍,读者当审用之,不可因名迷实也。

  2. 《本草经疏》:虾蟆、蟾蜍,本是二物,《经》云一名蟾蜍者,盖古人通称蟾为虾蟆耳。经文虽名虾蟆,其用实则蟾蜍也。今世所用者皆蟾蜍,而非虾蟆,其功益可见矣。昧辛气寒,毒在眉棱皮汁中。其主痈肿、阴疮、阴蚀、疽疬、恶疮、制犬伤疮者,皆热毒气伤肌肉也。宰寒能散热解毒,其性急速,以毒攻毒,则毒易解,毒解,则肌肉和,诸证去矣。凡瘟疫邪气,得汗则解。其味大辛,性善发汗,辛主散毒,寒主除热,故能使邪气散而不留,邪去则胃气安而热病退矣。破瘀、坚血者,亦以其辛寒能散血热壅滞也。近世治小儿疳疾多用,以其走阳明而能消积滞也。

  3. 《四民月令》:治恶疮疽。

  4. 《别录》:疗阴蚀,疽疬,恶疮,制犬伤疮。

  5. 陶弘景:人得温病,斑出困者,生食一两枚。烧灰敷疮。

  6. 《药性论》:杀疳虫,治鼠漏恶疮。烧灰敷一切有虫恶痒滋胤疮。

  7. 《本草拾遗》:主温病生斑者,取一枚,生捣绞取汁服之,亦烧末服;主狂犬咬发狂欲死,作除食之,额食数顿。

  8. 《日华子本草》:破瘀结,治疳气,小儿面黄癖气。

  9. 《本草蒙筌》:治小儿洞泻下痢,炙研水调吞之;疗大人跌扑损伤,活捣泥烂敷上;风淫生癣,烧灰和猪脂敷;煨熟啖,杀腐蚀成癖。

  10. 《纲目》:治一切五疳八痢,肿毒,破伤风病,脱肛。

  11. 《本草正》:消癖气积聚,破坚,消肿胀。

  12. 《本草备要》:发汗退热,除湿杀虫。

  13. 《医林篡要》:能散,能行,能渗,而锐于攻毒,主治痈疽疗毒,杀小儿疳积。别其腹合肿毒上,三易则毒可字消。

  14. 《本草再新》:治疮疽发背,小儿脾胃不和,肝旺火甚,动风惊厥。

  15. 《随恳居饮食谱》:清热杀虫,消痕化毒,平惊散癖,行湿除黄。

  16. 《山东中草药手册》:强心利尿,镇痛。治水肿腹水。

防治方法

编辑

病害防治

蟾蜍病害的预防方法:

  1. 切断传播途径,保持环境的清洁卫生,加强蛙类的饲养管理,是病害防治的重要原则。

  2. 定期对栖息环境消毒,禁止使用有污染的水源及饲料。

  3. 在引进种蛙前,要调查种源场是否有病情,绝不在有疫情时引种蛙。在蛙的购入、捕捞放养、转池时,对其使用的器具、放养的环境及要放养的蛙体均要进行消毒。

  4. 对进入场内的物资、车辆、用具等,要严格消毒,以免带进病原引发疾病。

  5. 保证提供营养全面、充足的饲料,不饲喂霉败变质饲料,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如水温、水质等条件,提高蛙体自身抵抗疾病的能力,防止疾病的发生。

  6. 发生疫情时,要迅速更换池水,对栖息环境封锁消毒,切断传播途径,防止疾病扩大蔓延。在治疗上,要收集各方面有价值的材料,正确诊断,对症下药。

有关事件

编辑

2022年8月,中国检察网公布的一份起诉书显示,吉林省敦化市一名男子使用猎捕工具狩猎野生蟾蜍共计59斤520余只,获利360元,涉嫌非法狩猎罪被起诉。

参考资料

编辑

展开[1]关于蟾蜍的动物行为观察.中国知网. [2021-06-09].

[2]吉林一男子猎捕中华蟾蜍520余只被起诉,系国家保护动物.澎湃新闻. [2022-08-10].

该页面最新编辑时间为 2024年3月25日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27754/

(45)
词条目录
  1. 物种简介
  2. 蛙类间区别
  3. 物种对比
  4. 生活习性
  5. 分布范围
  6. 生长繁殖
  7. 养殖技术
  8. 管理技巧
  9. 主要品种
  10. 黑眶蟾蜍
  11. 红眼蟾蜍
  12. 中国树蟾
  13. 主要价值
  14. 药用价值
  15. 医用功效
  16. 食用价值
  17. 中药解释
  18. 防治方法
  19. 病害防治
  20. 有关事件
  21. 参考资料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