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

编辑
本词条由“G1343225080” 建档。
康熙(穆麟德转写:elhetaifin),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即康熙帝使用的年号,共计六十一年,是中国封建王朝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帝王年号。 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初二,顺治帝患天花。同月初六日,顺治帝病危,召原内阁学士麻勒吉、翰林院掌院学士王熙至养心殿撰写遗诏,立皇三子爱新觉罗·玄烨为皇太子;次日,顺治帝崩逝。同年正月初九(1661年2月4日),玄烨即位于太和殿,颁诏大赦。次年(1662...
目录
  1. 1 改元原因
  2. 2 年号释义
  3. 3 在位皇帝
  4. 4 大事记
  5. 康熙元年(1662年)
  6. 康熙二年(1663年)
  7. 康熙三年(1664年)
  8. 康熙四年(1665年)
  9. 康熙五年(1666年)
  10. 康熙六年(1667年)
  11. 康熙七年(1668年)
  12. 康熙八年(1669年)
  13. 康熙九年(1670年)
  14. 康熙十年(1671年)
  15. 康熙十一年(1672年)
  16. 康熙十二年(1673年)
  17. 康熙十三年(1674年)
  1. 康熙十四年(1675年)
  2. 康熙十五年(1676年)
  3. 康熙十六年(1677年)
  4. 康熙十七年(1678年)
  5. 康熙十八年(1679年)
  6. 康熙十九年(1680年)
  7. 康熙二十年(1681年)
  8.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
  9.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
  10.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
  11.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
  12.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
  13.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
  14.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
  15.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
  16.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
  17. 康熙三十年(1691年)
  1. 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
  2. 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
  3. 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
  4. 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
  5.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
  6.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
  7.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
  8.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
  9.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
  10. 康熙四十年(1701年)
  11.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
  12.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
  13. 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
  14.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
  15. 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
  16. 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
  17.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
  1.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
  2. 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
  3. 康熙五十年(1711年)
  4.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
  5.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
  6. 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
  7. 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
  8. 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
  9.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
  10.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
  11. 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
  12.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
  13. 康熙六十年(1721年)
  14.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
  15. 5 出生人物

康熙(穆麟德转写:elhe taifin),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即康熙帝使用的年号,共计六十一年,是中国封建王朝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帝王年号。

改元原因

编辑

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初二,顺治帝患天花。同月初六日,顺治帝病危,召原内阁学士麻勒吉、翰林院掌院学士王熙至养心殿撰写遗诏,立皇三子爱新觉罗·玄烨为皇太子;次日,顺治帝崩逝。同年正月初九(1661年2月4日),玄烨即位于太和殿,颁诏大赦。次年(1662年),改元康熙。

年号释义

编辑

康熙,满文为elhe taifin。《御制清文鉴》将elhe解释为广兴教化、天下安宁、五谷丰收、人民乐业,并引用了《尚书·太甲上》中的释义,即“上天看到汤的善政,因此降下重大的使命,以安定天下”;根据《清文总汇》分析,elhe还有“太平安定”之意。《御制增订清文鉴》将taifin解释为天下平定、各家富足,《新满汉大字典》将之译为“安宁、安稳”。总之,elhe taifin直译为“社会太平安宁”,表达了统治者对天下安定的期盼。

在位皇帝

编辑

爱新觉罗·玄烨即康熙皇帝,庙号清圣祖,顺治帝爱新觉罗·福临的第三子。

清顺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1654年5月4日),玄烨出生于北京紫禁城景仁宫,生母为孝康章皇后佟佳氏。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顺治帝逝世,年仅八岁的康熙帝即位,由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位辅政大臣辅佐朝政。康熙八年(1669年),康熙擒拿鳌拜一党,正式亲理朝政。康熙帝在位的六十一年间,对内在政治上平定三藩之乱、统一台湾、平定准噶尔叛乱、出兵西藏,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团结;在经济上康熙帝宣布永远停止圈地、永不加赋,并通过修治漕运,治理直隶、江南等地区的水患问题;在文化上尊崇孔儒、多次开办博学鸿儒科招揽士子文人,并对西学秉持着较为开放的态度。对外康熙帝始终与日本朝鲜等国保持密切联系,与俄国签订《尼布楚条约》,确定中俄东段边境。康熙帝晚年,由于皇太子允礽曾两立两废,其他皇子开始通过各自结党、培植个人势力等方法进行储位之争,再加上其“政宽事省”的施政思想,导致吏治废弛、国库亏空。最终,康熙帝玄烨于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1722年12月20日)在畅春园因病去世,终年六十九岁,葬于清东陵景陵,谥号为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

康熙

康熙皇帝画像

大事记

编辑

康熙元年(1662年)

三月 遣官安辑浙江、福建、广东新附官民。

七月 以车克为大学士,宁古礼为户部尚书,张杰为浙江提督,施琅为福建提督。

十月 以成克巩为大学士。

十二月 命三桂总管云南、贵州两省。

康熙二年(1663年)

二月 命曹玺以内务府郎中首任江宁织造。慈和皇太后,即孝康章皇后佟佳氏逝世,终年二十四岁。

三月 荷兰国派遣使臣上贡,请求派出船队讨伐台湾。

五月 规定自康熙三年起,所有杂项赋役均称地丁钱粮,除每年正月扣拨兵饷外,均归户部。明史案结案,重刑者七十人,凌迟者十八人,作序者、校阅者及刻书、卖书、藏书者均牵连其中,主犯庄廷鑨被戮尸示众。

六月 葬清世祖章皇帝于清孝陵,孝康皇后、端敬皇后与其合葬。

十月 耿继茂、施琅会荷兰师船剿海寇,攻克厦门,夺取浯屿、金门二岛。

十一月 郑芝龙之子郑袭、郑鸣骏之弟郑赓率部投降。

康熙三年(1664年)

四月 鳌拜以内大臣费扬古之子倭赫擅骑御马、用皇帝弓矢射鹿一事上奏康熙,倭赫议罪问斩,费扬古与其子尼侃、萨哈连俱绞死。江南松江人民拥明后裔朱光辅、朱拱起义,兵败,被凌迟处死者八十余人。

六月 添设奉天府丞,设承德、开原、铁岭三县,改辽阳为州,与海城、盖平均属奉天府。改广宁为府,添设通判等官,设广宁县、宁远州,与锦县属广宁府,令奉天府府尹管辖。

七月 任命福建水师提督施琅为靖海将军,以周全斌、杨富为副将,征讨台湾郑经。江南徽州府新安卫官生发表《辟邪论》《不得已》,控告传教士汤若望、南怀仁等人内外勾结。

十一月 礼部判决汤若望革职,除潘尽孝(汤若望义子)系武职交兵部处置外,其余人员交刑部议处。

康熙四年(1665年)

正月 致仕大学士洪承畴病逝。

二月 汤若望案结案,认定西洋新法有错,拟将汤若望及钦天监官员杜如预、杨弘量等皆凌迟处死,上述官员之子及潘尽孝等斩立决,南怀仁等各省传教士杖百拘禁或流放充军。

三月 大赦天下,南怀仁等俱免罪释放,汤若望等人罪再议。

四月 汤若望、杜如预、杨弘量免罪释放,免其族人流放。钦天监李祖白、朱可成、宋发、朱光显、刘有泰处斩,族人责打流放。

五月 福建总督李率泰宣布禁止荷兰人与中国人之间的一切贸易。

六月 改直隶、山东、河南、山西、江西提督驻地。

八月 清廷命令除汤若望、利类恩、安文恩、南怀仁外,其余各地集中在京之传教士二十五人(其中耶稣会士二十人,多明我会士三人,方济各会士一人),一律驱逐出京,限期南下广东。

九月 册立辅臣索尼之孙女、领侍卫内大臣噶布喇之女赫舍里氏为皇后。

康熙五年(1666年)

正月 辅臣鳌拜与苏克萨哈因镶黄旗、正白旗换地相争,户部尚书苏纳海上奏称两旗之地不便更换。

二月 设置平远、大定、黔西三府。

四月 户部重议镶黄、正白二旗换地一事。

五月 以孙延龄为广西将军,接管驻扎桂林的定南部军。

八月 给事中张维赤奏请康熙帝亲政。

十一月 大学士管户部尚书苏纳海、直隶总督朱昌祚、巡抚王登联等因弹劾鳌拜改拨圈地,皆被逮捕下狱。

十二月 鳌拜矫旨绞杀苏纳海、朱昌祚、王登连,家产籍没。

康熙六年(1667年)

正月 封顺治第二子爱新觉罗·福全为和硕裕亲王。

二月 以辅国公领侍卫内大臣班布尔善为内秘书院大学士,都统图海为内弘文院大学士。规定各部院宫员品级仍照顺治十四年以前旧例。

三月 索尼等四辅臣奏请康熙亲政,康熙未允。

五月 吴三桂奏请解除云贵两省事务。同月,在京候补官孔元章自请入台招抚,郑经要求清廷以朝鲜例对待台湾,招抚失败。

六月 索尼病故,谥号文忠。

七月 康熙皇帝亲政。苏克萨哈奏请卸任守陵,鳌拜拟苏克萨哈罪二十四款,杀苏克萨哈及其子,其兄弟等斩立决。

八月 令河南、山东、山西、江南、浙江现驻投诚官兵开虽荒地。

九月 命修《清世祖章皇帝实录》。

康熙七年(1668年)

正月 加授鳌拜、遏必隆为太师,吴应熊为少傅兼太子太傅。

四月 福建水师提督施琅上《尽陈所见疏》,建议派大军胁迫郑经招抚。清廷招施琅进京,裁撤水师提督,授施琅为内大臣。

七月 恢复乡会试八股取士。

九月 升内弘文院学士明珠为刑部尚书。康熙拟巡边,侍读学士熊赐履、给事中赵之符疏谏阻止,并请设起居注官,康熙允其所奏。

十二月 南怀仁劾奏钦天监监副吴明烜历法计算错误,康熙帝命议政王、贝勒、大臣、九卿科道等共同测验。

康熙八年(1669年)

二月 杨光先被革职,授南怀仁为钦天监监副,历法之争宣告结束。

五月 康熙命少年侍卫逮捕鳌拜。议政王大臣康亲王杰书定鳌拜三十大罪,拟诛杀全族;定遏必隆罪十二款、班布尔善罪二十一款,拟革职绞杀。康熙帝念及鳌拜屡立战功,免死拘禁,免去遏必隆太师、一等公之职,其党班布尔善等伏法诛杀,曾倚附鳌拜的官员免罪。

六月 苏克萨哈平反,给还抄没家产,其子苏常淑承袭其二等精奇尼哈番世职。升礼部右侍郎米思翰为户部尚书。下令永远停止圈地。

七月 苏纳海、朱昌祚、王登连平反。

八月 汤若望、李祖白等平反。升一等侍卫索额图为内国史院大学士。

九月 以原任刑部尚书明珠为都察院左都御史

十一月 改授施琅为精奇尼哈番,加伯爵衔。

康熙九年(1670年)

正月 恢复遏必隆公爵爵位。

四月 故郑亲王济尔哈朗之孙、和硕简亲王德赛去世,其弟喇布袭封。以新科进士李光地、王瑛、陈梦雷、张鹏翻等二十七人为庶吉士,教习满书。

五月 加孝康章皇后尊谥,升祔太庙。

七月 以王辅臣为陕西提督。奉祀孝康章皇后于奉先殿。

八月 改内三院为内阁。

十月 复设中和殿、保和殿、文华殿大学士。康熙帝谕礼部举行经筵日讲。

康熙十年(1671年)

正月 封清世祖第五子常宁为和硕恭亲王。

二月 首次举行经筵。以熊赐履为总裁官,编纂《孝经衍义》。

四月 首次举行日讲。命续修《清太祖圣训》《清太宗圣训》。

六月 靖南王耿继茂去世,其子耿精忠袭封,仍镇福建。

八月 设立起居注,以日讲官兼任起居注官。

十一月 以明珠为兵部尚书。

康熙十一年(1672年)

九月 康熙帝阅遵化兵、三屯营兵。

十月 命范承谟为福建总督。

十二月 裕亲王爱新觉罗·福全、庄亲王爱新觉罗·博果铎、惠郡王爱新觉罗·博翁果诺、温郡王孟峨辞议政王大臣之职,康熙帝允许。康亲王杰书、安亲王岳乐亦辞,不被允许。

康熙十二年(1673年)

二月 以吴正治为左都御史。赐八旗官学翻译大学衍义。

三月 平南王尚可喜请老,许之;请以其子之信嗣封镇粤,不许,令其撤藩还驻辽东。

四月 遣官封暹罗国王。

六月 命张朝珍为湖广巡抚,李之芳为浙江总督。

七月 平西王吴三桂疏请撤藩,许之;嗣靖南王耿精忠疏请撤藩,许之。

八月 遣侍郎折尔肯、学士傅达礼往云南,尚书梁清标往广东,侍郎陈一炳往福建,经理撤藩。

九月 京师地震。

十一月 故明宗室朱议潀以蓄发论死。

十二月 吴三桂反,杀云南巡抚朱国治,贵州提督李本深、巡抚曹申吉降于吴三桂。康熙帝召梁清标、陈一炳回京,停撤二藩。命加孙延龄抚蛮将军,线国安为都统,镇守广西,命西安将军瓦尔喀进守四川。命顺承郡王勒尔锦为宁南靖寇大将军,前往征讨吴三桂。将吴三桂之子、额驸吴应熊下狱。

康熙十三年(1674年)

正月 于太和殿举行出师仪式。封清世祖第七子爱新觉罗·隆禧为纯亲王。

二月 南怀仁新造天文仪完成,升南怀仁为钦天监监正,加太常寺卿。授陕西提督王辅臣三等精奇尼哈番,其子王继贞授任大理寺少卿。广西将军孙延龄反叛。原辅政大臣、一等公遏必隆去世,谥号恪僖。太皇太后博尔济吉特氏以内库银两,犒赏平三藩的前线将士。

三月 耿精忠得到吴三桂书信,举兵反叛。

四月 准尚可喜奏请,其次子尚之孝承袭平南王爵位。下诏削孙延龄爵。吴应熊及其子吴世霖处绞刑,其余幼子入官为奴。下诏削耿精忠爵。

五月 皇二子胤礽出生,皇后赫舍氏因难产逝于坤宁宫,年二十二岁,康熙帝辍朝五日。

六月 清廷招降耿精忠,不成。以多罗贝勒尚普为安远靖寇大将军,率领旗下一半兵马及蒙古兵四干开赴岳州。以和硕康亲王杰书为奉命大将军,多罗贝勒董额为定西大将军,分别前往浙江、四川督师。

七月 尚之孝辞袭王爵,清廷命尚可喜仍管理旧事。

八月 孙延龄兵陷梧州。

九月 李之芳于金华县大败耿军。因尚之信捐弓一千张、箭一万枝,加封少傅兼太子少保。

十月 吴军进入陕西,宁羌被围,清廷令经略莫洛救援。

十一月 命移西安军守汉中,河南军守西安。

十二月 陕西提督王辅臣杀经略莫洛,举兵叛乱。康熙皇帝拟前往亲征三藩叛乱,诸大臣力谏乃止。

康熙十四年(1675年)

正月 加封尚可喜为平南亲王。

二月 王辅臣攻兰州,抚标官兵叛乱。

三月 蒙古察哈尔部布尔尼举兵反叛。以信郡王鄂札为抚远大将军,大学士都统图海为副将军,挑选八旗家奴勇健之人,率兵讨伐布尔尼。以翰林院掌院士熊赐履为武英殿大学士。

四月 蒙古奈曼部首领札木山举兵叛乱。清军于达禄大败布尔尼,布尔尼仅率三十骑逃走。

五月 札木山请罪归降,免死,革去郡王。

六月 毕力克图收复吴堡、绥德、延安。

七月 耿精忠之弟耿昭忠、耿聚忠释放,官复原职。

八月 耿聚忠招降耿精忠,不成。

九月 王辅臣归降,清廷命其急攻平凉。 康熙帝首谒明陵,致奠明长陵,遣官分祭诸陵。

十一月 命简亲王喇布自江西支援广东。

十二月 立皇子爱新觉罗·胤礽为皇太子,昭告天下。

康熙十五年(1676年)

正月 以王进宝为陕西提督,驻扎秦州。

二月 以大学士图海为抚远大将军,奔赴陕西总辖全省满汉兵马,尽收各将军敕印。尚之信投降吴三桂,尚可喜愤而自杀不成,后病逝。尚之信与郑经议和。

三月 王进宝、佛尼勒大败吴之茂于北山。

四月 马雄、祖泽清进攻广东。尚可喜向清廷求援。

五月 议政王大臣奉旨拒绝俄罗斯使臣尼古拉开放两国往来贸易的要求。图海大败王辅臣,王辅臣退守平凉。

六月 王辅臣归降,献军民册。复王辅臣原官,加太子太保,升为靖寇将军,立功赎罪。

七月 大学士熊赐履因票签错误又委过于大学士杜立德,被革职。

九月 耿精忠请降。

十月 大将军杰书抵达福州,耿精忠归降。

十一月 清军攻长沙,吴三桂亲往岳麓山救援。

十二月 尚之信请降。

康熙十六年(1677年)

三月 授李光地为额外侍讲学士。

五月 噶尔丹杀鄂齐尔图,自称博硕克图汗,胁迫厄鲁特诸部听从其调令。

六月 命将军莽依图所部速回韶州,准备进剿湖南。

七月 加封故慈和皇太后之父、原任都统、精奇尼哈番佟图赖为一等公,世袭罔替,继而其子佟国纲承袭。以吏部尚书明珠、户部尚书觉罗勒德洪伟内阁大学士。

八月 册立遏必隆之女、贵妃钮祜禄氏为皇后,佟佳氏为贵妃。

十月 吴军进攻梧州,大败。设南书房,命侍讲学士张英、中书高士奇入值。

十一月 耿精忠属下参领徐红弼等赴京,状告耿精忠仍有谋逆之举,康熙帝留中不发。孙延龄被吴三桂诱杀。

康熙十七年(1678年)

正月 命内外官举荐博学鸿儒。

二月 大将军简亲王喇布进兵湖南,命大将军尚善、勒尔锦进攻岳州。皇后钮祜禄氏崩于坤宁宫,谥曰孝昭皇后,后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与皇后赫舍里氏同葬于景陵。

三月 吴三桂在衡州(今湖南衡阳)称帝,国号周,年号昭武,改衡州为定天府。

五月 以姚启圣为福建总督,吴兴祚为福建巡抚,杨捷为福建水陆提督。

六月 刘国轩攻取海澄、南安等地,围攻泉州。

八月 吴三桂病死于衡州,年六十七,其孙吴世璠继位,改元洪化。清军攻下定海,泉州解围。

九月 清军击败刘国轩部将,收复惠安、永兴、德化、漳平等城。

十月 皇四子胤禛出生。

康熙十八年(1679年)

正月 清军收复长沙。

二月 清军收复湘潭、常德。

五月 以内阁学士徐元文为《明史》监修总裁宫,掌院学士叶方霭、右庶子张玉书为总裁官。

七月 和硕纯亲王隆禧因病逝世。

十月 王进宝收复凤县,赵良栋收复两当。

十一月 图海收复甘肃文县,兵抵四川边界。

十二月 太和殿因火灾被焚。

康熙十九年(1680年)

正月 清军收复成都。

二月 以于成龙为直隶巡抚。徐治都收复巫山,进取夔州。杨茂勋收复大昌、大宁。

三月 定远平寇大将军、和硕安亲王岳乐回师返京。

六月 故平南王尚可喜妻子舒氏、胡氏状告其子尚之信谋逆,尚之信押解京城。

七月 皇七子胤祐出生。

八月 尚之信被赐死,免尚可喜妻子舒氏、胡氏死罪,免尚之信之弟尚之孝、尚之璋、尚之隆株连。

闰八月 撤平南王藩下官兵,其标下十五佐领入上三旗。

九月 图海擒获诈称杨起隆之人,凌迟处死。

十月 和硕康亲王杰书回师返京,康熙帝率诸王大臣亲迎于卢沟桥。

康熙二十年(1681年)

正月 郑经病逝,终年三十九岁。侍卫冯锡范与郑经诸弟合谋杀害郑经之子郑克𡒉。

二月 冯锡范、刘国轩扶植郑经次子郑克塽继延平王位。皇八子胤禩出生。

三月 葬仁孝皇后、孝昭皇后于清东陵昌瑞山陵。

四月 收复武定、大理、临安、永顺、姚安。

五月 俄罗斯有二十余人入侵雅克萨地区,驻房居住,清廷下令驱逐。

七月 命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总兵官、右都督,加封太子太保,赴福建协商收复台湾事宜。

八月 王辅臣逝世。

十月 清军攻云南省城,吴军余从龙、吴成鳌投降。吴世璠自杀,吴国柱等开城投降。

十二月 吴三桂之子吴应麒等九人、孙六人一并处死。图海逝世,谥号文襄。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

正月 耿精忠凌迟处死,其子耿显祚处斩,其党徒刘进忠等凌迟处死,陈梦雷等免死为奴。

五月 以王熙为大学士。

七月 施琅上《决计进剿疏》。

十月 命重修太祖实录,纂修三朝圣训、平定三藩方略。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

三月 索额图被革去议政大臣、太子太保、内大臣之职。

五月 姚启圣主张招抚,施琅主张进兵,各自上疏。

六月 施琅进兵澎湖,澎湖周围三十六岛皆归顺。

七月 郑克塽请降,命兵民削发,上交延平王册印、招讨大将军印及公侯伯将军都督印,台湾回归。

八月 施琅抵达台湾。皇九子胤禟出生。

九月 加授施琅为靖海将军,封靖海侯,世袭罔替。

十月 皇十子胤䄉出生。清廷派遣官员赴广东、福建、浙江、江南开沿海边界。

十二月 施琅上《台湾弃留疏》。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

正月 命郑克塽、刘国轩、冯锡范等入京。

六月 以汤斌为江苏巡抚。

九月 康熙帝启程南巡。

十一月 康熙帝谒明孝陵。康熙帝至孔子庙,亲书“万世师表”四字。

十二月 郑克塽等抵京。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

五月 清军水陆官兵夹围雅克萨,收复后焚城,返回瑷珲。

九月 编辑《平定罗刹方略》。

十二月 皇十二子胤裪出生。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

正月 俄军再次侵据雅克萨。

三月 于成龙升直隶巡抚。

七月 兵部致信俄国沙皇,命其军撤离雅克萨。

九月 以陈廷敬为工部尚书,马齐为山西巡抚。

十月 皇十三子胤祥出生。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

三月 并浙江总督、福建总督为浙江福建总督。

四月 加于成龙为太子少保。

十一月 因太皇太后博尔济吉特氏病,大赦天下。

十二月 太皇太后博尔济吉特氏病逝,终年七十五岁。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

正月 皇十四子胤禵出生。

二月 南怀仁逝世。御史郭琇参奏明珠、余国柱等结党营私,康熙帝革勒德洪、明珠大学士之职,余国柱免职,命李之芳休致回籍。

五月 索额图赴尼布楚与俄罗斯谈判。

六月 因厄鲁特与喀尔喀交战,康熙帝召索额图回京。

八月 噶尔丹与土谢图汗交战,土谢图汗大败,奔至泽卜尊丹巴处。

九月 喀尔喀部请降清廷。

十月 故太皇太后博尔济吉特氏上谥号为孝庄文皇后,升祔太庙。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

正月 为督办河工,康熙帝第二次启程南巡。

三月 安亲王岳乐逝世。增设八旗火器营。

四月 索额图、佟国纲等赴尼布楚。

七月 贵妃佟佳氏病危,册立为皇后,逝世后谥为孝懿皇后。《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确定中俄东段边界。

十月 葬孝懿皇后于清东陵。

十二月 以张英为工部尚书。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

三月 命都统额赫纳、护军统领马赖、前锋统领硕鼐率师征厄鲁特。

六月 命盛京将军绰克托等率三千兵马与科尔沁部达尔汉亲王班弟合并,攻噶尔丹。康熙帝派遣使臣,携上谕命噶尔丹休战。

七月 康熙帝亲征噶尔丹,以裕亲王福全为抚远大将军,皇长子胤禔为副将,出古北口;以恭亲王常宁为安远大将军,简亲王雅布、信郡王鄂札为副将,出喜峰口。内大臣佟国纲、佟国维、索额图、明珠等参赞军务。后康熙帝因病还京。

八月 福全率军于乌兰布通大败噶尔丹,噶尔丹派遣达赖喇嘛济隆请和。

九月 内大臣公佟国纲战死于乌兰布通之战

康熙三十年(1691年)

正月 以马齐为兵部尚书。

二月 厄鲁特策旺阿拉布坦派遣使者来京。

五月 康熙帝于行宫举行多伦会盟,受喀尔喀汗、台吉等三十五人朝见。

十月 命甘肃提督孙思克征讨策妄阿拉布坦。

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

三月 遣内大臣阿尔迪、理藩院尚书班迪赴边外设立蒙古驿站。命府丞徐廷玺协理河工。以阿席坦为满洲都统。置云南永北镇。

五月 将喀尔喀部划分为三路,土谢图为北路,车臣为东路,紥萨克图为西路。

十月 以佛伦为川陕总督,宗室董额为满洲都统,熊赐履为吏部尚书,张英为礼部尚书。

十二月 召科尔沁蒙古王沙津入京,面授征讨噶尔丹事宜。

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

二月 策旺阿拉布坦遣使进京,报告噶尔丹杀害朝廷使臣及其他密事。

五月 颁“万世师表”匾额于国子监。

六月 增加八旗科举中式名额。

十月 曲阜阙里孔庙落成,康熙帝作“重修阙里孔子庙碑文”,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致祭。

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

二月 于成龙被革职留任。

四月 在籍翰林官徐乾学逝世。

五月 李光地请求丁忧之心不诚,命其解任,不准回籍,在京守制。

十一月 温僖贵妃钮祜禄氏逝世。以张旺为江南提督。起用陈廷敬为户部尚书。

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

六月 册封石氏为皇太子胤礽之妃。

七月 黄宗羲逝世,终年八十五岁。

八月 恢复于成龙为河道总督。噶尔丹率军三万人沿克鲁伦河而下,进至巴颜乌兰。

十月 命内大臣索额图、明珠视察噶尔丹。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

二月 康熙帝第二次亲征噶尔丹,命皇太子胤礽留京处理政务。

四月 前哨报噶尔丹在克鲁伦,命蒙古兵先进据河。

五月 噶尔丹连夜逃跑,康熙帝命领侍卫内大臣马思喀为平北大将军,与费扬古追击噶尔丹,至巴颜乌兰为止。

六月 西路费扬古大败噶尔丹。喀尔喀郡王善巴尽因借予军队马匹,晋封亲王;贝子盆楚克因在战争中侦查敌情,封为郡王。康熙帝班师。

十一月 派遣员外郎博什希等招抚噶尔丹。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

二月 康熙帝第三次亲征噶尔丹,皇长子胤禔随行。

三月 噶尔丹之子塞卜腾巴尔珠被押解京城,交由理藩院拘禁。

闰三月 和硕康亲王杰书逝世。噶尔丹仰药自尽,终年五十二岁。

四月 康熙帝班师,于行宫行庆贺礼。

六月 纂修《平定朔漠方略》,以大学主伊桑阿、阿兰泰、王熙、张玉书、李天馥,尚书熊赐履、张英为总裁官。

七月 加封抚远大将军伯费扬古为一等公。

九月 因膳房人花喇、额楚,哈哈柱子德住,茶房人雅头等人私自在皇太子处行走,康熙帝命将花喇、德住、雅头处死,额楚交由其父圈禁家中。

十一月 和硕恪靖公主下嫁喀尔喀郡王敦多布多尔济。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

三月 封皇长子胤禔为多罗直郡王、皇三子胤祉为多罗诚郡王,皇四子胤禛、皇五子胤祺、皇七子胤祐、皇八子胤禩为多罗贝勒。

八月 策妄阿拉布坦派遣使者,献噶尔丹尸骨,康熙帝命悬尸示众。

十月 康熙帝为纪念平定噶尔丹,于昭莫多等地立碑,亲作碑文。

十二月 以李光地为直隶巡抚。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

二月 康熙帝第三次南巡。

四月 康熙帝亲奠明太祖陵。

六月 以郭琇为湖广总督。

闰七月 康熙帝敏妃章佳氏逝世。

九月 诚郡王胤祉因在敏妃之丧不及百日剃发,降为贝勒。

十一月 以户部尚书马齐为武英殿大学士,礼部尚书佛伦为文渊阁大学士,吏部尚书熊赐履为东阁大学士,吏部尚书张英为文华殿大学士。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

三月 于成龙逝世。

九月 册封孝懿皇后之妹、佟国维之女佟佳氏为贵妃。

十月 皇太后博尔济吉特氏六十岁万寿节,康熙帝制《万寿无疆赋》。

十二月 改萧永藻为广西巡抚,彭鹏为广东巡抚。

康熙四十年(1701年)

五月 永定河工告竣。

九月 费扬古逝世。和硕简亲王雅布逝世。

十月 以宗室特克新为满洲都统,迓图布尔塞为蒙古都统。以梁鼐为福建陆路提督。改普奇为满洲都统,孙渣齐为蒙古都统,以华显为四川陕西总督。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

正月 康熙帝西巡五台山,胤礽、胤禛、胤祥等皇子随行。

五月 和硕显亲王丹臻逝世。

九月 康熙帝第四次南巡,皇太子胤礽、皇四子胤禛、皇十三子胤祥随行。

十月 皇太子胤礽有疾,康熙帝及随行人员回宫。以郭世隆为广东广西总督,金世荣为浙江福建总督。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

二月 康熙帝再次南巡,抵达江宁府,派遣大学士马齐祭明太祖陵。

三月 康熙帝五十岁万寿节,停止庆贺筵宴。信郡王鄂札逝世。

四月 升李光地为吏部尚书。

五月 索额图因结党营私,其党徒子孙皆革退,不久后逝世。

六月 恭亲王常宁逝世。裕亲王福全逝世。

十月 康熙帝启程西巡,皇太子胤礽等随行。

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

正月 命将八旗汉军人员酌情调回京城。

十月 以李振裕为礼部尚书,徐潮为户部尚书,屠粹忠为兵部尚书,王掞为刑部尚书,吴涵为左都御史。

十二月 天津总兵官蓝理请求沿海屯田,清廷允许。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

二月 康熙帝第五次南巡,皇太子胤礽等人随行。

六月 李光地弹劾云南布政使张霖贩卖私盐,后判处张霖秋后处斩。

十一月 李光地升任文渊阁大学士。新修国子监落成,康熙帝亲书“彝伦堂”匾额。

十二月 以阿灵阿兼理藩院尚书。

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

六月 康熙帝下令修《功臣传》。

七月 山西平遥平民郭明奇举报巡抚噶礼包庇知府王绶贪污。

十月 以温达为吏部尚书,希福纳为工部尚书。以迓图为满洲都统。诏免山西、陕西、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十省逋赋。

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

正月 康熙帝开始第六次南巡,胤礽及皇子四人随行。

七月 康熙帝开始巡视蒙古地方。

八月 镇压贵州三江苗人叛乱。

十一月 因台湾受灾,康熙帝允许居住于台湾的福建人回归原籍。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

正月 重修南岳庙告成,康熙帝御制碑文。

四月 以徐潮为吏部尚书,以齐世武为四川陕西总督。山东巡抚赵世显报捕获朱三父子,解往浙江。内大臣明珠逝世。

六月 “朱三太子”案审结,处死者多达七十余人。《清文鉴》编纂完成,康熙帝作序。

七月 康熙帝亲自撰写《平定朔漠方略》序文。

九月 康熙帝召集文武大臣于行宫,正式废黜太子胤礽,将其送京幽禁,昭告全国。皇长子胤禔、皇八子胤禩因废太子一事被拘禁。皇十八子夭折。

十月 皇长子胤禔因魇镇胤礽、无故杀人之事事发,被革去王爵,幽禁于府中。

十一月 康熙帝因建储之事召诸王大臣于畅春园,阿灵阿、鄂伦岱、王鸿绪等大臣保奏皇八子胤禩,康熙帝不允。康熙帝以太皇太后博尔济吉特氏托梦为由,释放胤礽,后恢复胤禩为贝勒。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

正月 康熙帝以诸臣保奏皇八子胤禩一事问责群臣,拘禁马齐,其族人俱革退。

二月 康熙帝因保奏胤禩一事问责佟国维。

三月 复立胤礽为皇太子,昭告全国。

四月 《平定朔漠方略》修成,颁行全国。

六月 和硕康亲王椿泰逝世。

七月 以殷泰为四川陕西总督,噶礼为江南江西总督,江琦为甘肃提督,师懿德为江南提督。

八月 熊赐履逝世。加陕西提督潘育龙镇绥将军。

九月 以内阁学士年羹尧为四川巡抚。

十月 册封皇三子胤祉为和硕诚亲王,皇四子胤禛为和硕雍亲王,皇五子胤祺为和硕恒亲王,皇七子胤祐为多罗淳郡王,皇十子胤䄉为多罗敦郡王,皇九子胤禟、皇十二子胤裪、皇十四子胤禵为固山贝子。熊赐履之侄熊本因伪造熊赐履遗书,处斩监候。

十一月 安郡王马尔浑逝世。

十二月 因俄罗斯人来京贸易,释放原大学士马齐,命其管理俄罗斯事务。

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

三月 开始纂修《康熙字典》。

四月 调任萧永藻为吏部尚书,王掞为兵部尚书。

六月 罢免刑部尚书张廷枢。

七月 因巡抚提督互讦案,康熙帝命俞益谟退休,赵申乔革职留任。

康熙五十年(1711年)

五月 学者王士祯逝世。

八月 胤禛第四子弘历(即乾隆帝)出生。

十月 江南科场案爆发,命张鹏翮严查。戴名世《南山集》之案案发。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

正月 戴名世案结案,戴名世立斩,方苞、汪灏免罪。命大臣以奏折上书请奏之事。

二月 张伯行、噶礼互参案案发。康熙帝宣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四月 大学士陈廷敬逝世。以嵩祝为大学士,黑硕咨为礼部尚书,满笃为工部尚书,以王掞为大学士,陈诜为礼部尚书,起张廷枢为工部尚书。

六月 张鹏翮审理噶礼、张伯行互参案,认为应将张伯行革职,噶礼降一级留任,康熙帝不允,命户部尚书穆和伦、工部尚书张廷枢前去审理。

七月 江宁织造曹寅逝世。

九月 皇太子胤礽再次被废。

十月 命马齐为内务府总管。噶礼、张伯行互参案结案,噶礼免职,张伯行革职留任。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

正月 册封后藏班禅胡土克图喇嘛为班禅额尔得尼。

三月 康熙帝六十寿辰,行庆贺礼,举行千叟宴。

七月 内务府奉旨,将从前革退的宗室子孙分别系红带、紫带,载入《玉牒》。

九月 李光地举荐方苞入南书房。

十月 以张鹏翮为吏部尚书。

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

五月 朝鲜刊刻《仪象志》完成。

十一月 皇八子多罗贝勒胤禩派人将将死之鹰上呈康熙帝,胤禩属下人雅齐布因此伏诛。

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

正月 康熙帝停胤禩本人及属官俸银、俸米。

四月 康熙帝谕令警告策妄阿拉布坦,命其服罪。

七月 右卫将军费扬古起兵前往吐鲁番。大学士李光地因老病,请求解任回籍葬亲,康熙帝给假两年,命其葬亲后回京。

八月 右卫将军费扬古因病请求解任,康熙帝命都统穆赛接替军务。

九月 博贝招抚乌梁海部归顺清廷。

十一月 废皇太子胤礽以矾水写字,命大臣普奇举荐自己为大将军,事不成,普奇被监禁。

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

闰三月 《康熙字典》编纂完成。

五月 马齐复为武英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穆和伦为户部尚书。皇二十四子胤祕出生。

七月 康熙帝谕令刑部,以后八旗命案由八旗大臣会同刑部审理。

九月 皇八子胤禩患病,释放回家。

十月 恢复皇八子胤禩病俸银俸米。

十一月 领侍卫内大臣兼理藩院尚书阿灵阿逝世。策妄阿拉布坦入侵西藏。

十二月 册封青海已故亲王罗布臧丹津为亲王。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

三月 命富宁安为靖逆将军,袭击准噶尔之兵。

五月 大学士王掞请求立太子,不允。

七月 策妄阿拉布坦入侵西藏。

九月 拉藏汗不敌准噶尔兵,退守拉萨。

十月 准噶尔兵攻入拉萨,拉藏汗被杀。

十二月 皇太后,即孝惠章皇后博尔济吉特氏逝世,终年七十七岁,谥为“孝惠仁宪端懿纯德颐天翊圣章皇后”,葬于孝东陵。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

正月 翰林院检讨朱天保因奏请复立胤礽为皇太子,被捕。

二月 朱天保被斩。

三月 为大行皇太后上谥号,为孝惠仁宪端懿纯德顺天翊圣章皇后。

五月 李光地逝世,终年七十七岁。

七月 打箭炉外墨里喇嘛归附清廷。

九月 添设蒙古旗。

十月 命皇十四子胤禵为抚远大将军,率大军援藏。升年羹尧为四川总督。命皇七子胤祐、皇十子胤䄉、皇十二子胤裪分别办理正黄、正白、正蓝满蒙汉三旗事务。

十二月 抚远大将军胤禵启程。孝惠章皇后升祔太庙,位于孝康章皇后之左,颁诏天下。

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

二月 《皇舆全览图》绘制完成。

三月 胤禵抵达西宁。

四月 康熙帝前往热河避暑,胤祉、胤禛、胤禩、胤禟等随行。

九月 陕西临洮知府王景灏派算命人张瞎子前往西宁为胤禵算命,称其“贵不可言,将来定有九五之尊运气”。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

正月 命抚远大将军胤禵移师穆鲁斯乌苏。以宗室延信为平逆将军,领兵进藏,以公策旺诺尔布参赞军务。命西安将军宗查木驻西宁,平郡王讷尔素驻古木。

二月 封嘎桑嘉措胡必尔汗为“弘法觉众第六世达赖喇嘛”。

三月 命靖逆将军富宁安进师乌鲁木齐,散秩大臣阿喇衲进师吐鲁番,祁里德率领七千兵、傅尔丹率领八千兵同时进击准噶尔。

七月 富宁安属下阿喇衲于皮禅城大败准噶尔。

八月 定西将军噶尔弼、平逆将军延信率军进藏。

九月 平逆将军延信等率军护送达赖嘲嘛噶桑嘉措至西藏,于布达拉宫行坐床礼。

十一月 遣官致祭朝鲜国王李焞,特谥僖顺,册封世子李昀为朝鲜国王。以田从典为户部尚书,朱轼为左都御史,以杨名时为云南巡抚。以隆科多为理藩院尚书,仍兼步军统领。

十二月 封皇三子胤祉之子弘晟、皇五子胤祺之子弘昇为世子。

康熙六十年(1721年)

三月 大学士王掞、御史陶彝等人因奏请建储,被发往军中效力(因王掞年老,由其子王奕清代往)。

四月 朱一贵于台湾起义。

五月 命抚远大将军胤禵移师甘州。命四川总督年羹尧兼理四川陕西总督事务。

闰六月 朱一贵及其部众被擒。

七月 策妄阿拉布坦派遣使者携信至俄国圣彼得堡,请求订盟;清廷向俄国提出抗议,此事未成。

八月 命副都统庄图率领二千兵马进驻吐鲁番。

九月 因西藏平定,康熙帝立碑于西藏,并亲作碑文。

十月 命抚远大将军胤禵返京。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

二月 朱一贵案审理完毕,朱一贵凌迟处死,族灭。

四月 命皇十四子胤禵仍回军中。

五月 施世纶逝世,以张大有总理漕运总督。

十月 命雍亲王胤禛、弘昇、延信、孙渣齐、隆科多、查弼纳、吴尔占察视仓廒。康熙帝赴南苑行围。

十一月 康熙帝病,自南苑回驻畅春园,命皇四子雍亲王胤禛代行十五日南郊大祀,胤禛赴致斋,于初十日、十一日、十二日均遣护卫至畅春园请安。十三日,康熙帝病危,命速召胤禛于斋所,召皇三子诚亲王胤祉、皇八子贝勒胤禩、皇十三子胤祥、理藩院尚书隆科多等人至榻前,谕曰:“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着继朕登基,即皇帝位。”胤禛赶到后亦三次觐见问安。当日,康熙帝逝世。七日后,胤禛即位,封胤禩、胤祥为亲王,废太子胤礽之子弘皙为郡王,命皇十四子胤禵回京奔丧。

十二月 封胤裪为郡王。以辅国公延信为西安将军,署抚远大将军事。诏直省仓库亏空,限三年补足,逾限治罪。命富宁安为大学士,隆科多为吏部尚书,廉亲王胤禩管理藩院尚书事。以张廷玉为礼部尚书。上皇太后乌雅氏徽号为“仁孝皇太后”。

出生人物

编辑

人名

出生时间

简介

田文镜

1662年

字抑光,清汉军正黄旗人,祖居奉天广宁(今辽宁省北镇县)。是清代雍正年间著名的“模范督抚”。

田文镜监生出身,后官至河南山东总督,加兵部尚书衔、太子太保。其任职期间,协助雍正推行新政,着手清查积欠、实行耗羡归公,在河南地区推行绅民一体完粮、一体当差和摊丁入亩政策,打击了地方上的贪官污吏和不法绅衿,得到了雍正帝的格外信任。雍正九年(1731年),田文镜隐匿河南水灾一事事发,雍正帝不予追究。雍正十年十一月(1733年1月),田文镜去世,享年71岁,谥号“端肃”。田文镜著作有《抚豫宣化录》《州县事宜》《河南通志》。

方苞

1668年

字凤九,一字灵皋,晚年自号望溪,安徽桐城人,清代年间散文家、经学家,桐城古文的开派宗师,曾中康熙朝举人。康熙五十年(1711年),方苞因戴名世“《南山集》案”被牵连入狱,幸得李光地搭救,入南书房,后历任武英殿修书总裁、翰林院侍讲学士、内阁学士、礼部右侍郎等职。乾隆七年(1742年),方苞辞官返回南京,晚年著书立说。乾隆十四年(1749年)八月,方苞病逝,享年82岁。其著作有《春秋通论》《周官集注》《周官析疑》等,另有《方苞集》流传后世。

蒋廷锡

1669年

字酉君,号南沙,又号西谷,江苏常熟人,清代官员、画家、文献学家和藏书家,时任云贵总督蒋陈锡之弟。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蒋廷锡中进士,后历任翰林院编修、礼部侍郎、户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等,曾担任《古今图书集成》总裁、《大清会典》副总裁和《圣祖仁皇帝实录》总裁等职,晚年加太子太傅,累封一等阿达哈哈番。雍正十年(1732年),蒋廷锡逝世,享年64岁,谥号“文肃”。其著作有《破山集》《青铜轩集》《秋风集》《尚书地理今释》等,另有《牡丹图》《花鸟鱼虫图》等画作存世。

爱新觉罗·胤禔

1672年

清圣祖康熙帝长子,生母为惠妃乌拉那拉氏。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和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胤禔曾两次随康熙帝征讨噶尔丹;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封为多罗直郡王。康熙四十七(1708年)年十一月,因魇镇皇太子胤礽、结党营私、谋夺储位,胤禔被康熙帝削爵圈禁。雍正十二年(1734年)十一月,胤禔逝世,享年63岁,死后以贝子之例下葬。

张廷玉

1672年

字衡臣,号砚斋,安徽桐城人。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进士,历任刑部侍郎、文渊阁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保和殿大学士,兼任吏部尚书,加太保。张廷玉在任期间,完善了奏折保密制度和军机制度,为官清廉勤恳,深受雍正帝信任,赞其为“赞猷硕辅”。张廷玉晚年因身陷“鄂张党争”,失去乾隆帝信任,屡遭打击。乾隆十四年(1749年),张廷玉被削去伯爵爵位,免去配享太庙的荣誉。乾隆二十年(1755年),张廷玉逝世,享年88岁,谥号“文和”,重新配享太庙,是清代唯一配享太庙的汉臣。张廷玉曾参与修纂《清圣祖实录》《明史》《大清会典》《清世宗实录》《玉牒》《国朝官史》等重要典籍。

沈德潜

1673年

字碻士,号归愚,江苏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清代大臣、诗人、学者。乾隆三年(1738年),沈德潜中举人,后因诗才迅速获得乾隆帝欣赏,历任左中允、侍读、侍讲学士、礼部侍郎、礼部尚书等职,官至光禄大夫、太子太傅。乾隆十四年(1749年),沈德潜致仕回乡,仍与乾隆帝交往密切;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沈德潜逝世,享年97岁,谥号“文悫”。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因卷入徐述夔案,沈德潜遭削谥罢祠。

爱新觉罗·胤礽

1674年

清圣祖康熙帝第二子,生母为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康熙十四年(1675年),刚满周岁的胤礽即被立为太子。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康熙帝亲征噶尔丹,曾命太子胤礽在京监国。胤礽成年后性格暴戾,广结党羽,引起康熙帝的强烈不满;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五月,胤礽因夜窥皇帐、有弑逆之嫌,被康熙帝废黜幽禁。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胤礽被复立为皇太子,并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再次被废。雍正二年(1724年)十二月,胤礽逝世,享年51岁,追谥为理密亲王,死后以亲王之例下葬。

爱新觉罗·胤祉

1677年

清圣祖康熙帝第三子,生母为荣妃马佳氏。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三月,胤祉被封为诚郡王;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九月,因其在敏妃丧百日中剃头,降为贝勒;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封为诚亲王。雍正六年(1728年)六月,因向苏克济索要贿赂事发,胤祉被降为郡王;雍正八年(1730年)二月,复封为亲王。同年(1730年)五月,因于怡亲王胤祥丧礼中无悲戚神色,胤祉被革爵圈禁。雍正十年闰五月十九日(1732年7月10日),胤祉病逝,享年55岁,死后以郡王之例下葬。乾隆二年,追谥其为诚隐郡王。胤祉在康熙年间多次参加修书工作,有其参与修纂的《律历渊源》存世。

爱新觉罗·胤禛

1678年

清世宗雍正帝,清圣祖康熙帝第四子,生母为孝恭仁皇后乌雅氏。胤禛童年时期由孝懿仁皇后佟佳氏抚养。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胤禛被封为贝勒;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封和硕雍亲王。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十一月二十日,胤禛即位,次年改元雍正。胤禛在位期间励精图治,对内积极整顿吏治,设军机处,实行改土归流、火耗归公、摊丁入亩等一系列新政改革,大力整顿财政,对外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出征准噶尔。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三日,胤禛逝世,享年58岁,谥号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葬于清西陵之泰陵。

年羹尧

1679年

字亮工,号双峰,祖籍安徽怀远,隶属汉军镶黄旗,清世宗敦肃皇贵妃之兄。清康雍时期名将。

年羹尧为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进士,后官至川陕总督、抚远大将军,加封太保、一等公。其任职期间,平定西藏乱事、击溃青海罗卜藏丹津,深得雍正信任;雍正二年(1724年)因跋扈无礼、贪污受贿,逐渐为雍正帝所忌惮;雍正三年(1725年)四月,被贬为杭州将军,后在五月内被削官夺爵,列大罪九十二款。雍正三年十二月十一日(1726年1月13日),雍正帝赐年羹尧自尽。年羹尧所著兵法《治平胜算全书》流传于世。

鄂尔泰

1680年

字毅庵,姓西林觉罗氏,满洲镶蓝旗人,清朝名臣。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鄂尔泰中举人;雍正元年(1723年),被钦点云南乡试副考官,后历任江苏布政使、广西巡抚、云贵总督,官至保和殿大学士、军机大臣、领侍卫内大臣。鄂尔泰在职期间,在云、贵、广西三省大力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剿抚苗疆,积极推进当地生产发展。乾隆十年(1745年),鄂尔泰逝世,享年66岁,谥号文端,配享太庙,入祀京师贤良祠。乾隆二十年(1755年),因胡中藻狱牵连,鄂尔泰被撤出贤良祠。

爱新觉罗·胤禩

1681年

清圣祖康熙帝第八子,生母为良妃卫氏。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胤禩被封为贝勒。胤禩在诸大臣中颇有声望,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因康熙帝首废太子,胤禩积极谋求储位,引起康熙帝的强烈不满,同年被革去贝勒。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十一月,胤禩派遣太监将死鹰上呈康熙,引起康熙帝极度愤怒,后被停止官俸银俸米。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雍正即位后,胤禩被封为和硕廉亲王,其党羽被逐渐遣散。雍正三年(1725年),胤禩被革爵圈禁;雍正四年(1726年),胤禩被议罪40款,革去黄带子,改名为“阿其那”,同年逝世,享年45岁。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恢复其本名,其与其子孙之名复归玉牒。

爱新觉罗·胤禟

1683年

清圣祖康熙帝第九子,生母为宜妃郭络罗氏。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胤禟被封为贝子,与皇八子胤禩交往甚密。雍正三年(1725年),胤禟因行事不端,被革爵圈禁。雍正四年(1726年),胤禟被议罪28款,革去黄带子,改名为“塞斯黑”,同年逝世,享年43岁。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恢复其本名,其与其子孙之名复归玉牒。

爱新觉罗·胤祥

1686年

清圣祖康熙帝第十三子,生母为敬敏皇贵妃章佳氏,与皇四子胤禛交往甚密。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胤祥被废太子事件风波牵连,遭到幽禁。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胤禛即位,胤祥被封为怡亲王,总理户部三库。胤祥办事勤恳,在财务、水利、法律、人事任免等方面都颇有建树,深受雍正帝信任。雍正八年五月初四(1730年6月18日),胤祥因病逝世,享年44岁,谥号为“贤”。胤祥死后,雍正帝极为悲痛,将其名由“允祥”恢复为“胤祥”,并使其配享太庙。

岳钟琪

1686年

字东美,号容斋,四川成都人,清代著名军事将领。康熙五十年(1711年),岳钟琪任四川松潘镇中军游击,后历任四川提督、川陕总督等职,加兵部尚书衔,加太子太保,封三等公。岳钟琪在职期间,曾参与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袭击准噶尔、大小金川之战,在川滇地区推行改土归流,战功赫赫;雍正十年(1732年)因攻准噶尔不利,被雍正帝罢官拘禁,直至乾隆十三年(1748年)重领军务。乾隆十四年(1749年),岳钟琪接受大金川土司莎罗奔父子归降,并继续推进四川地区的改土归流政策。乾隆十九年(1754年),岳钟琪逝世,享年68岁,谥号襄勤。

爱新觉罗·胤禵

1688年

清圣祖康熙帝第十四子,生母为孝恭仁皇后乌雅氏,清世祖爱新觉罗·胤禛的同胞兄弟,与皇八子胤禩交往甚密。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九月,胤禵在康熙帝怒斥皇八子胤禩有谋逆之心时当面顶撞康熙,被打二十大板。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胤禵被封为固山贝子。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胤禵被封为抚远大将军,赴青海讨伐策妄阿拉布坦。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帝去世后,胤禵回京奔丧,见雍正帝不跪,后被派往景陵。雍正元年(1723年),胤禵被升为郡王。雍正三年(1725年),胤禵被降为贝子,后被幽禁于景山寿皇殿,直至乾隆帝即位后将其释放。乾隆二年(1737年),胤禵被封为辅国公;乾隆十二年(1747年),被封为多罗贝勒;乾隆十三年(1748年),晋为恂郡王。乾隆二十年(1755年)正月初六日,胤禵去世,享年67岁。

李卫

1688年

字又玠,世居江南徐州丰县,寄籍铜山(今徐州市),清朝大臣,雍正朝“模范三督抚”之一。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李卫捐资员外郎,后历任浙江巡抚、浙江总督、兵部尚书、署理刑部尚书、直隶总督等职,官至兵部尚书、刑部尚书,加太子太傅。李卫在职期间,积极整理江南地区的盐政、查处私盐贩卖、缉捕盗贼、修整直隶水田河工,深受雍正及乾隆二帝信任。乾隆三年十月(1738年12月),李卫因病去世,年51岁,谥号敏达。

全祖望

1705年

字绍衣,号谢山,自署“鲒埼亭长”,浙江酆县(今宁波市)人,清代经史学家,浙东学派的代表人物。乾隆元年(1736年),全祖望中进士,选为庶吉士,入翰林院庶常馆,后因得罪张廷玉而辞官,终身不仕。全祖望推崇黄宗羲的治学思想,推崇经世务实,并致力于收集明末清初的历史文献,注重文学作品的校勘辑轶。乾隆二十年(1755年),全祖望病逝,享年51岁。其曾著有《鲒埼亭集》《困学纪闻三笺》《七校水经注》《古今通史年表》《经史问答》等著作。

富察·傅恒

1722年

字春和,满洲镶黄旗人,清代大臣、名将,康熙朝户部尚书米思翰之孙,清高宗孝贤纯皇后之弟。乾隆五年(1740年),傅恒任侍卫;乾隆八年(1743年)擢为户部侍郎,后历任户部尚书、吏部尚书、兵部尚书、保和殿大学士、领侍卫内大臣等职,加太子太保,授一等忠勇公。傅恒在职期间,曾平定大小金川叛乱、平定准噶尔、征讨缅甸,战功卓著,深受乾隆帝信任。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富察·傅恒因病逝世,享年48岁,谥号文忠,赠太傅,入祀贤良祠。嘉庆元年(1796年),因其子福康安战功,傅恒赠贝子衔,后又推恩赠郡王衔,配享太庙。富察·傅恒著有《平定准噶尔方略》。

内容由G1343225080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3562/

(60)
词条目录
  1. 改元原因
  2. 年号释义
  3. 在位皇帝
  4. 大事记
  5. 康熙元年(1662年)
  6. 康熙二年(1663年)
  7. 康熙三年(1664年)
  8. 康熙四年(1665年)
  9. 康熙五年(1666年)
  10. 康熙六年(1667年)
  11. 康熙七年(1668年)
  12. 康熙八年(1669年)
  13. 康熙九年(1670年)
  14. 康熙十年(1671年)
  15. 康熙十一年(1672年)
  16. 康熙十二年(1673年)
  17. 康熙十三年(1674年)
  18. 康熙十四年(1675年)
  19. 康熙十五年(1676年)
  20. 康熙十六年(1677年)
  21. 康熙十七年(1678年)
  22. 康熙十八年(1679年)
  23. 康熙十九年(1680年)
  24. 康熙二十年(1681年)
  25.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
  26.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
  27.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
  28.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
  29.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
  30.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
  31.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
  32.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
  33.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
  34. 康熙三十年(1691年)
  35. 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
  36. 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
  37. 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
  38. 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
  39.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
  40.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
  41.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
  42.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
  43.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
  44. 康熙四十年(1701年)
  45.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
  46.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
  47. 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
  48.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
  49. 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
  50. 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
  51.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
  52.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
  53. 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
  54. 康熙五十年(1711年)
  55.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
  56.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
  57. 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
  58. 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
  59. 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
  60.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
  61.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
  62. 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
  63.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
  64. 康熙六十年(1721年)
  65.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
  66. 出生人物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