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泥

编辑
本词条由“百科小编” 建档。

封泥又叫做“泥封”,它不是印章,而是古代用印的遗迹──盖有古代印章的干燥坚硬的泥团──保留下来的珍贵实物。由于原印是阴文,钤[qián]在泥上便成了阳文,其边为泥面,所以形成四周不等的宽边。后世的篆刻家从这些珍贵的封泥拓片中得到借鉴,用以入印,从而扩大了篆刻艺术取法的范围。封泥是一种官印的印迹,为古代缄封简牍[dú]钤有印章以防私拆的信验物,其主要流行于秦汉时期。王国维《简牍检署考》云:“古人以泥...

封泥又叫做“泥封”,它不是印章,而是古代用印的遗迹──盖有古代印章的干燥坚硬的泥团──保留下来的珍贵实物。由于原印是阴文,钤[qián]在泥上便成了阳文,其边为泥面,所以形成四周不等的宽边。后世的篆刻家从这些珍贵的封泥拓片中得到借鉴,用以入印,从而扩大了篆刻艺术取法的范围。

名词解释

编辑

考释

封泥是一种官印的印迹,为古代缄封简牍[dú]钤有印章以防私拆的信验物,其主要流行于秦汉时期。王国维《简牍检署考》云:“古人以泥封书,虽散见于载籍,然至后世其制久废,几不知有此事实。……封泥之出土,不过百年内之事,当时或以为印范。及式芬之《封泥考略》出,始定为封泥。”封泥的使用最早见于先秦文献,如《周礼》、《左传》中关于“玺之”、“玺书”等几处记载。但它的实物发现是近二百年的事。清道光二年1822年,四川农民挖山药时发现一批封泥,约百余。其中若干为当时著名学者龚自珍所得。吴荣光也得到6枚,1842年,他将其摹入《筠清馆金石》中,这是对封泥的最早著录。但时人并不明其用,误以为“汉世印范子”。后刘喜海根据《后汉书·百官志》守宫令下本注“主御纸笔墨及尚书财用诸物及封泥”,最早 为封泥正名,并于咸丰二年1852年《长安获古编》摹入西安所得“东郡太守章”、“同心国丞”等封泥30枚。对封泥使用的系统透彻研究始于国学大师王国维的《简牍检署考》。1913年,他帮助罗振玉辑成《齐鲁封泥集存》,对封泥的功用及价值的论述是十分精辟的。从此对封泥的编订与考证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封泥

皇帝信玺封泥

依古制,官吏去官,须将原官印上交销毁。故存世古官印绝大多数是为殉葬而仿制的明器。所以封泥作为官方郑重颁发或私家日常使用印章的遗蜕,具有不容忽视的学术价值。

历史由来

编辑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大建咸阳宫,其中一处名章台,秦始皇曾在这里“躬操文墨,昼断狱,夜理书”。于是,中央各公卿机关、全国各郡县的奏章便向这里源源汇集。一本奏章就是一捆竹简,作为当时的一种保密措施,上奏官员要将竹简捆好,并糊上泥团,再在泥上钤上自己的玺印,然后放在火上烧烤,促其干硬。奏章被送到章台,值守吏要呈送秦始皇亲自验查,封泥完好,确未被奸人私拆偷阅,才敲掉泥封壳御览。

外形

编辑

封泥的正面是印文,背面有绳迹,形状不定,大多是不规则圆形,少数呈方形。由于施行封泥时,软泥入槽多少不一如正好填满方槽

文献记载

编辑

封泥之用见于先秦文献,封泥制度亦见于两汉文献。

封泥卫宏《旧汉仪》中有“天子信玺皆以武都紫泥封”的记载。临淄封泥的著录主要见于《铁云藏封泥》、《郑厂所藏封泥》、《封泥考略》、《齐鲁封泥集存》、《澄秋馆藏古封泥》、《续封泥考略》、《再续封泥考略》、《封泥存真》、《临淄封泥文字》、《封泥汇编》、《古封泥集成》、《秦封泥集》等。

背景知识

编辑

封泥,又称泥封。是印章按于泥上作为实物和木制牍函封缄的凭证。卫宏《旧汉仪》中有“天子信玺皆以武都紫泥封”的记载。长沙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硬陶罐口部的封泥盒,封泥文字“軚[dài]侯家丞”。甘肃金塔县汉代肩水金关遗址出土的封存文书的封泥装置上的封泥盒,封泥文字“居延右尉”,是古人使用封泥形式的珍贵物证。我们见到的这一时期的印章几乎全是白文(阴文),就是因为阴文钤于泥土变为阳文,易于辨识。封泥与古玺相表里,它可以说是秦汉印章在泥上的“印蜕”实物。隋唐以后,纸张的盛行,替代了简牍,印色取代了泥,封泥丧失了它的社会功能而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封泥

马王堆軚侯家丞封泥

封泥,不仅具有非同寻常的考古学术价值,更具有丰富的艺术内涵。经学者考证,现存的秦汉印实物,多半是殉葬用的明器,并非那个时期的实用印章,它的制作技术和艺术水平都难以和实用印章相比,而封泥则是由官方正式颁发的玺印,或者私家常用的玺印钤出的。因此封泥上的印文,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印章艺术的实际情况,无疑它是古代印章文化不可多得的宝贵遗产。

艺术价值

编辑

印章在盖印过程中,由于软泥入槽多少不一,如正好填满方槽,则泥块干后呈方形,如软泥多而溢出方槽,则这块泥干后呈不规则的圆形,加之年代久远,自然剥蚀脱落致使封泥的边缘残缺破损,这种宽厚的边栏,粘连断续,极富变化,给人以古拙质朴,自然率真的美感,其美妙在于实中见虚,虚中见灵,气格壮伟雄强而意味纯朴谐和,天然去雕饰。封泥在篆刻艺术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清末篆刻大师吴昌硕印作中,那种高古雄浑,大气磅礴的风貌,无不留有封泥的气质和古韵。他是从封泥中吸取养份,最有成就的一代宗师,吴氏在《聋缶[fǒu]》一印的边款中曰:“力拙而锋锐,貌古而神虚,学封泥者宜守此二语。”又说“方劲处兼圆转,古封泥时或见之”。

相关著作

编辑

《齐鲁封泥集存》罗振玉、王国维编辑。1913年影印。罗振玉以得之纪王城之封泥中选出64枚,合以郭申堂、刘鹗两家拓本,计449枚,由王国维编次,罗振玉做序。这是最先按照封泥分域编录的专谱。《徵秋馆藏古封泥》陈宝琛辑。四册。录入242枚。大多为关中、齐鲁两地所获,拓成于1924年。陈氏并有《徵秋馆封泥考》三册,所收同于前书,或为待考之稿。《续封泥考略》周明泰辑。六册。收录454枚(其中两枚重见),成书于1928年。有唐兰、柯昌泗序及周明泰自序各一,体例一仍吴、陈的《封泥考略》。周氏封泥本从兄周进旧藏,由黄县丁树桢[zhēn]转来,以临潼、剧县出土为主。周进并有《建德周氏藏封泥拓影》一册行世,收封泥487枚。周氏封泥,后归孙鼎。70年代末,孙氏举其所藏捐赠上海博物馆。《古封泥集成》孙慰祖主编/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11月出版《秦封泥集》周晓陆/路东之/三秦出版社/2000年5月出版《新出土秦代封泥印集》/傅嘉仪/西泠[líng]印社出版社/2002年10月出版《封泥发现与研究》孙慰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11出版《中国古代封泥》(“上海博物馆藏品研究大系”首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12月出版《秦封泥汇考》傅嘉仪/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8月出版

其他相关

编辑

田博史所捐秦封泥日本收藏家太田博史于2004年9月在北京,将他收藏的250枚秦代封泥捐赠给南京艺兰斋美术馆。据专家鉴定,这批捐赠的封泥出土于陕西西安相家巷遗址。相家巷封泥是中国古代封泥最集中的一次发现,这里出土的封泥涉及的官名多,有不少在史籍上也不见记载。由于其中中央官署、职官比例很高,专家因此推断相家巷一带可能是秦时官署所在地。据介绍,此次赠由艺兰斋收藏的秦代封泥中出现的未见于文献记载的官名达几十种。出现的“尚佩”、“尚惟”、“尚卧”、“尚浴”等字样都是典籍记载未见或者名目不同的。上海博物馆研究员孙慰祖认为,这批封泥的文字多而且比较完整,所涵的职官在相家巷封泥中具有代表性,品目较多,有若干职官也是此前各家藏品中没有的。印文中有中央官印100多种,丞相之印、郡县官印20多种,特设官6种。封泥中前所未见的“郎中左田”“郎中西田”证明了秦时郎中令有管理公田之责。“造工”“铁兵工丞”“弩弓室”等封泥表明秦代工官系统复杂而且分工专门。“高栎苑丞”“橘府”“南郡府印”“蜀大府丞”等封泥都是此前未见的新品。所捐秦封泥背景1995年夏,西安北郊汉长安城遗址北的相家巷村村民在农田中挖粪坑时,突然间,成批成批的、上边有文字的圆坨坨泥块呈现在人们眼前。时隔不久,在北京琉璃街文物市场,发现有人在出售秦封泥。北京古陶文明博物馆馆长路东之先生不惜重金,收藏了其中的1000余枚,另有250余枚流入日本。

封泥

秦封泥

1996年12月,西北大学文博学院周晓陆教授向秦俑博物馆研究室主任张文立通报了这一重要消息,随后将之在该馆举办的学术演讲会上公布。尔后,部分封泥原件在西北大学亮相。按照国家文物保护的有关法规,封泥“不论年代一律不出口”,当务之急是动员珍藏者将这些文物交给国家。随后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接受当地村民捐赠的700多枚秦封泥,经初步整理,秦封泥上显示的秦中央及地方官署及职员名称达300多个,成为“镇馆之宝”。接着西安市文物局对原出土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又发现了部分秦封泥,总数达2000多枚。其数量之多、品种之全、文化价值之高,创中国印章史和中国封泥史之最。2004年9月23日,南京艺兰斋美术馆经过一年的努力,终于摸清了流入日本的秦封泥的去向,后日本收藏家太田博史将自己收藏的250枚秦封泥全部捐赠给南京艺兰斋美术馆,国宝封泥终于回归祖国。

汉语典故

编辑

详细释义

典源《后汉书》卷十三〈隗嚣公孙述列传·隗嚣〉~524~初,嚣与来歙、马援相善,故帝数使歙、援奉使往来,劝令入朝,许以重爵。嚣不欲东,连遣使深持谦辞,言无功德,须四方平定,退伏闾里。五年,复遣来歙说嚣遣子入侍,嚣闻刘永、彭宠皆已破灭,乃遣长子恂随歙诣阙。以为胡骑校尉,封镌羌侯。而嚣将王元、王捷常以为天下成败未可知,不愿专心内事。元遂说嚣曰:「昔更始西都,四方响应,天下喁喁,谓之太平。一旦败坏,大王几无所厝[cuò]。今南有子阳,北有文伯,江湖海岱,王公十数,而欲牵儒生之说,弃千乘之基,羁旅危国,以求万全,此循覆车之轨,计之不可者也。今天水完富,士马最强,北收西河、上郡,东收三辅之地,案秦旧迹,表里河山。元请以一丸泥为大王东封函谷关,此万世一时也。若计不及此,且畜养士马,据隘自守,旷日持久,以待四方之变,图王不成,其弊犹足以霸。要之,鱼不可脱于渊,神龙失埶,即还与蚯蚓同。」典源译文起初,隗嚣与来歙、马援相好,所以帝几次派来歙、马援奉使往来,劝隗嚣入朝以重爵相许。隗嚣不愿归东,连连遣使带着深表谦辞的奏章入见,说自己没有功德,要等到四方平定,再告退回乡。五年,帝再次派来歙说服隗嚣派儿子入侍,隗嚣听说刘永、彭宠都已经破灭,就派遣长子隗恂随来歙到京晋谒[yè],被封为胡骑校尉,封镌羌侯。而隗嚣将领王元、王捷常常以为天下成败还是未知数,不愿一心一意归顺光武。王元就对隗嚣说“:过去更始西都长安,四方响应,天下景仰归向,说是天下太平了。一旦更始失败,大王几乎没有安身之所。现在南有公孙述,北有卢芳,江湖海带,有张步、董宪等王公十多位各据一方,而想迁就马援的意见,放弃千乘的基业,寄居作客于危险的国度,以求万全,这是循着覆车的轨道而进,不是好计啊。现在天水完整富裕,兵马最为强盛,北攻西河、上郡,东收三辅之地,按照秦的旧迹,外山内河互为表里。王元请以少数兵力为大王扼守险要函谷关,这是万世一时的良机。如果现在不能采用此计,那么暂时畜养兵马,据险自守,坚持下去,以等待四方的变化,即使图王不成,退一步也足以称霸一方。总之,鱼是不能脱离深水的,神龙失去了依托,就与蚯蚓没有两样了。”释义“元请以一丸泥为大王东封函谷关。”用一小团小泥丸就可把函谷关封闭住,后遂以“封泥”喻据守雄关。

同源典故

一丸 一丸封 一丸泥 一泥丸 丸封 丸泥塞险 丸泥封 丸泥封函关 函谷丸 函谷泥 函谷泥封 封函谷 封泥 封泥古 泥一丸 泥丸封 泥函谷 隗嚣泥

运用示例

唐 太宗 《入潼关》诗:“弃襦怀远志,封泥负壮情。”

参考资料

编辑

展开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385948/

Like (445)
词条目录
  1. 名词解释
  2. 考释
  3. 历史由来
  4. 外形
  5. 文献记载
  6. 背景知识
  7. 艺术价值
  8. 相关著作
  9. 其他相关
  10. 汉语典故
  11. 详细释义
  12. 同源典故
  13. 运用示例
  14. 参考资料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