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香

编辑
本词条由“百科小编” 建档。

油香是一种中国传统食品,拼音为yóuxiāng,是用小麦粉和面,发酵后,擀成片状。当锅里的油达到几乎冒烟的时候,捏着圆面片扔进去,到略微焦黄时,用一双特制长筷子,夹出来。公元六百一十年,穆圣奉真主的命令,在阿拉伯半岛的麦加城开始宣传,“信仰安拉为独一无二的主宰。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的伊斯兰教义,遭到当地贵族、富绅、商贾及多神教徒的强烈反对和残酷迫害。历经十三年时间,最后穆圣奉主命,率领穆斯林分批...

油香是一种中国传统食品,拼音为yóu xiāng,是用小麦粉和面,发酵后,擀成片状。当锅里的油达到几乎冒烟的时候,捏着圆面片扔进去,到略微焦黄时,用一双特制长筷子,夹出来。

传说来源

编辑

历史起源

公元六百一十年,穆圣奉真主的命令,在阿拉伯半岛麦加城开始宣传,“信仰安拉为独一无二的主宰。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的伊斯兰教义,遭到当地贵族、富绅、商贾及多神教徒的强烈反对和残酷迫害。历经十三年时间,最后穆圣奉主命,率领穆斯林分批迁移到麦地那。穆圣一到麦地那,就受到麦地那人的热烈欢迎。人们都抓住穆圣骑驼的缰绳,请求穆圣住到自己的家里。穆圣感到很为难,不知先到谁家为好。于是穆圣就示意他们放开驼缰,让骆驼自己走。并说骆驼卧在谁家门前,他就住在谁家。于是,穆圣的骆驼在前边走,人们簇拥着穆圣走在后面,看看骆驼会停在谁家的门前,看看谁有幸成为接待穆圣的第一个东道主。最后骆驼来到艾布·安优布家门前卧下不走了,人们发出一片欢笑声,纷纷给艾布·安优布恭喜。穆圣高高兴兴地走进了艾布·安优布家里。艾布·安优布欢迎穆圣说:真主的使者啊!欢迎您!为了迎接您的到来,我准备了上好的面粉,最香的清油,为您做了最好吃的饭食,以表达我们对您的敬意。”穆圣向艾布·安优布表示了谢意,接过艾布·安优布的食品,一看原来是油炸的面饼。穆圣拿了一些分给周围的人,然后和大伙儿一块坐下来品尝着这美味的食品。艾布安优布请求穆圣给今天吃的食品起个名字,以作纪念。穆圣考虑了一下,问大家道“这饼子香不香啊!”大家都说:“我们老远都闻到香味了。”穆圣说“这饼子吃起来香甜可口,非常好吃,又是用油炸的,就叫它“油香”吧。大家一阵欢呼,都说,这名字起的好,“油香”。这件事很快传遍阿拉伯半岛,成为佳话。后来,穆斯林们都仿效艾布安优布,用炸油香来招待尊贵的客人,代代相传。

象征意义

油香不仅仅是美食,还是一个文化符号。油香有普通油香、糖油香、肉油香三种,有的地方把油香叫"香气"香香锅"。油香"被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看作是象征真诚信仰的美食。"油香"现已成为团结、友谊、幸福的象征,成了回族穆斯林传统的圣洁食品。

土家风味

编辑

土家美食

武陵山区土家族及苗族人民将油香又名油香粑、油粑粑、油层儿,是土家族独特的风味小吃,多用作早点。多数油香儿呈圆状,深黄色,清香可口,甚至有一些外地人因为其美味,将其送上“中国汉堡包”之美称。

油香油香是油锅里“滚”出来的美味,将大米、黄豆按一定比例浸泡后磨成细浆,放入模具中(底层为米浆,中间放肉丝、葱、辣椒等佐料,上面复米浆),投入油锅炸熟,香喷喷、脆生生的油香即可食。油香的另一种吃法是,根据个人喜好在米浆里渗入豌豆或红薯丁、豆豉、豆腐颗、肉末、腌菜、泡菜、渣辣椒等,装入模具炸熟后食用。重庆酉阳家家户户都喜欢制作的美食。油粑粑外观焦黄酥脆,诱人食欲;掰开来,内陷细嫩洁白,香气扑鼻,更是让人垂涎欲滴;如果咬上一口,其美味会着实让人一下子就喜欢上了它。淳朴厚道的酉阳人每到春节、端午、中秋、重阳、除夕等重大节日,都要一家子其乐融融地制作这道美食,美食制作好后,还要带上一些走亲串朋,让亲朋好友共享这道美食。

制作流程

1.选优质大米加上少许黄豆,用温水泡一个晚上。2.将泡胀的优质大米和黄豆淘洗干净。3.将淘洗干净的优质大米和黄豆用石磨磨成浆,注意浆不能过稀,要黏稠适度。4.将一斤左右的菜油倒在铁锅中煎熟。5.用皮模具盛一半米浆放入油锅中煎,同时还可以加进一些肉浆、煮熟的红豆、鲜菜丝等作馅,使味道更加鲜美,各具特色;注意要让菜油充分淹住模具。6.待油粑粑煎制九成熟后,把油粑粑从模具中倒出,放在油锅里继续煎熟为止。7.将煎熟的油粑粑拈出来放在铁支架上晾干,这样美味的油粑粑就做成了。

程序做法

油香有普通油香、糖油香、肉油香三种,有的地方把油香叫香气、香香锅。

油香各地回族制作油香的方法和用料大同小异,以面粉、盐、碱、植物油为主要原料,具备这几种原料就可以做出味道鲜美的油香了。也可根据不同的口味或需要而选择辅料的种类,辅料主要有红糖、鸡蛋、蜂蜜、香豆粉、薄荷叶粉、肉馅等。制作油香时首先要和面、醒面。回族人和油香面讲究“三光”——面光、手光、盆光。也就是说,面和好后,面团要筋道光亮;手上不能沾很多面粉;面盆里外也要干干净净。和好的面揪或切成小面团,每个小面团擀成直径约10厘米,厚约1厘米的饼坯,在擀的过程中一般不需要翻过来擀,变换面杖的滚动位置擀一面即可。将油上锅烧热,放入擀好的饼坯,待锅中油香略有变黄后,翻一个个儿,当两面鼓起焦黄后,即可捞出。炸制过程中的火候不宜过大,油温太高,油香表皮容易炸焦,所以有“慢火炸油香,两面都发亮”、“爆油炸油香,里生皮焦不发亮”的说法。回族在炸油香时,一般都要请年长的、有经验的人来掌锅。吃油香的时候也有讲究,如一些地方的回族在吃油香时,拿在手中面儿要向上,一块块儿掰着吃,而不能用口直接咬(据说是圣行)。大部分只需用手撕成两半儿即可咬着吃。以面粉加酵母,用温开水和好。发酵后的面用碱水中和后掺进鸡蛋等辅料,在案板上揉好后摊成碗口大小的圆饼,表面划二三条刀纹,然后放在锅内用香油炸熟,色红松软,味美醇香。

适用情况

编辑

诞生礼俗

在诞生礼俗中,“孩子出生第三天,乡亲朋友给月婆于送长寿面、油香、锅盔、鸡蛋和肉。”这天也是给孩子命名的日子,“有条件的要宰牲,一般也要炸油香、撒子、花花等,请阿訇,送左邻右舍,亲戚朋友。”当孩子满月时,主人要做饭菜,炸油香等,款待亲朋好友和孩子的舅舅、外爷、外奶奶以及左邻右舍在回族的成年仪式——家庭经济条件好的,要给孩子换一身新衣服,家里一般要宰羊、鸡、炸油香,请阿訇念经,过‘尔麦里’,左邻右舍要给小孩散‘也贴’”。

婚姻礼俗

在婚姻礼俗中,油香也是不可或却的。定亲这天,当男方送来聘礼时,“女方家还要炸油香、宰羊,过‘尔麦里’,即由男女双方请的阿訇或懂得伊斯兰教义的人,诵读《古兰经》有关章节,其余人聆听”。结婚前一两天,“由男方带一只羊,一百斤大米和半斤重的大蒸馒头、油香若干个,送到女方家去,这叫催妆礼。”而且在婚礼中要“摆上油香”。

油香

丧葬礼俗

在丧葬礼俗中油香也得到广泛的使用。一般情况下,“纪念从人‘无常’后,埋葬的当天晚上开始,丧主家要煮‘米粥’,炸油香或烙油香,请操办丧事的人和阿訇吃。回族称当日晚上这种纪念活动为霄夜”。“人死后的三、五、七、四十天、一百天、周年时,死者的家属要炸油香分送亲朋好友、邻舍,请阿洪念经,搭救亡人,俗称出香气”。就人生礼俗中油香的使用来看,对每一位回族成员来说,油香似乎以其“先人为主”的姿态,在诞生、命名、满月、抓岁、割礼、婚姻、丧葬的整个人生旅程中,伴随每个人走过其人生的每一阶段。这便使油香在每个人的生命中具有了“迎来送往”和“生死与共”的意义。

传统节日

在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法图麦节等节日中,油香更是不可不有的食品。此外,在待客礼仪中,油香往往是招待贵客的食品。习俗分析大体上,这一习俗有两个主要功能。首先是显示信仰的虔诚。油香习俗的宗教性表现可以证明此点。甚至“教中人不得呼(油香)为油饼,后则为大不敬”。而掰着吃是作为逊乃(圣行),被严格遵守的。其次是社交与联谊的功能。这主要从众人共食的特点中表现出来。由于油香是共食的,人们在相互馈赠、分送的往还中,加强了亲戚之间、邻里之间、朋友之间的情感联系,更重要的是促进了民族的亲和力和凝聚力,协调民族内部的关系。同时这一功能,还有利于协调回族与兄弟民族的关系。在南方回族中,“也有赠送部分(油香)给和睦相处的汉族邻居”,就是典型的说明。这两个功能中,后者重在协调社会关系,加强社区内在联系,前者重在价值归宿,但是两者在油香习俗中合力而为,共同作用,使回族与伊斯兰教在这一习俗中同样得以维系与发展。

宗教特点

编辑

不论油香使用的场合有多大差异,经民族专家从民族志的资料中研究发现,各地回族在油香的制作和食用上所共有的特点。不请阿訇不动油锅在许多场景中,都有“油香”与“阿訇”二词并现。而且有的地区回族中传有“不请阿訇不动油锅”之语。这是由于在回族的命名、割礼、婚姻、丧葬、节日等习俗中,阿訇往往以主持者的身份参与各种仪式。所以,如果哪家准备炸油香,必先将阿訇邀请回家念嘟哇,然后再动油锅。制作时务必清真洁净回族人制作油香十分讲究,掌锅人“炸前要洗大、小净,以保持清真;一般都要年长的,有经验的人掌锅,锅旁要点香,道过‘太思米’才下锅。炸时,忌讳未洗过大净的人接近锅头,为防止未洗大净的人闯入屋,要在锅旁放一碗清水,意在清净”且“油香炸好后,要把面子放在上面”。食用时掰着吃炸好的油香,拿在手中,不允许直接咬,第一口必须掰下来吃或切开吃。最好是与人分食。今这也是各地回族吃油香共有的特点,意在与人分享。食用时的共食制回族人以油香分送或馈赠亲戚、朋友、邻合,是较为明显的共食现象。这在节日习俗中,尤为典型。湖南隆回县的回族在开斋节时“要炸油香送清真寺,给礼拜的人吃”海南三亚的回族在圣纪节时,“预备大米、面粉、花生油等炸油香。同时宰杀牲畜,招待来清真寺举行纪念活动的人”。西北回族过法图麦节时,大家“凑钱凑粮、一起做吃,请人、送人吃,大家尽情吃,直到把肚皮胀圆”。仔细分析油香制作和食用的特点,油香习俗中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可以称之为宗教性。如制作前请阿洪念经,掌锅人的洗大小净,下锅前道“太思米”,忌讳未大净的人接近锅头,以及油香在各大宗教节日中的使用,无不与回族所信仰的伊斯兰教有关。所以总体上宗教性是油香习俗的主要特点,而且油香习俗的民族性便由其特点上充分地展现出来,从而揭示出回族与伊斯兰教的密切关系。

研究价值

编辑

综合全面考察油香习俗,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提供了且有人类学价值的启示。首先,宗教与民族饮食往往有不解之缘。油香习俗是宗教在民族饮食习俗的形成中的作用和表现。其次,文化的传播与适应的过程中,某一民族的文化成份是同步进行的。油香习俗是因回族信奉的伊斯兰教之传人而传人,因伊斯兰教被中华文化的接纳而融人中华饮食文化体系的,这同时也说明:“只要这些外来因素最后不是反功能的,或破坏生态环节的,就有可能被接纳”。但是,由于回族分布广泛,使油香习俗有南北差异,恰恰与“东南沿海伊斯兰教观念淡薄及甘宁青回族宗教观念固化”有同步适应的表现。显示出东南回族与西北回族在习俗与信仰方面差异并非是惟一的。更体现文化适应中的多样性。第三,最关键的是,油香习俗为透视回族与伊斯兰教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在这个争论已久的话题上,有人认为在回族形成中,伊斯兰教起了决定性作用;有人认为只是纽带作用;有人以为是重要作用。虽是见仁见智,但都是要给回族与伊斯兰教的密切关系以明确的界定。现就油香习俗的起源看,伊斯兰教在宗教习俗的传人及演化成民族习俗中有一定的决定作用。由此推论出伊斯兰教对回族的决定作用。就其此一习俗本身来看,其特有的功能在维系回族与伊斯兰教的关系上功不可没。这个有机的结构表明:伊斯兰教以油香习俗赋予回族,而回族又通过油香习俗的保持来维系其宗教信仰。可见起纽带作用的是各种活生生的社会习俗。同时,这一结构在社会生活中的运行也说明了“每一个民族的饮食都有它一套内在的文化观念的背后运作”。

参考资料

编辑

展开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387355/

(458)
词条目录
  1. 传说来源
  2. 历史起源
  3. 象征意义
  4. 土家风味
  5. 土家美食
  6. 制作流程
  7. 程序做法
  8. 适用情况
  9. 诞生礼俗
  10. 婚姻礼俗
  11. 丧葬礼俗
  12. 传统节日
  13. 宗教特点
  14. 研究价值
  15. 参考资料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