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诏(738年—902年),是在公元8、9世纪期间崛起于今中国西南部至缅甸、老挝一带的古国,其国民主要由乌蛮和白蛮组成,首都主要在羊苴咩城(今云南大理市大理镇),以今云南洱海周边的平原为统治中心。
国号
编辑南诏的前身是蒙舍诏,是当时在洱海地区的六个比较大的王国(或部落联盟)之一,“蒙舍诏”在彝文典籍里写作ꂷꏂꌅ(ma shy nzy),意为“金竹王”,“诏”即为“王”的意思。这六个王国合称“六诏”,而蒙舍诏在六诏最南部,故称“南诏”。794年,南诏国王异牟寻被唐朝封为南诏王,至此南诏国成为了唐朝对其的正式称呼,此外,南诏又有“鹤拓”,“龙尾”、“苴咩”,“阳剑”等别称,吐蕃人则称其为“姜域”。南诏对内使用的国号有多处变更。蒙舍诏立国之初,细奴逻自称“大蒙”。公元784年,异牟寻将国号改为“大礼”(一说大理云),是“大理”一词的渊源。794年,异牟寻归附唐朝,使用唐朝所赐国名“南诏”。860年,世隆叛离唐朝,将国号改回“大礼”。878年,隆舜改国号为“大封民”,此国号一直使用至南诏灭亡。
历史
编辑早期起源
南诏王族起源于哀牢地区(今云南保山一带,古哀牢国核心区),其始祖舍龙(又名龙伽独)因躲避仇家而自哀牢迁居巍山地区,其部众日益繁盛,逐渐发展成为蒙舍诏部落。唐朝时期,洱海一带的居民分为“乌蛮”和“白蛮”。白蛮居住在坝间平原,经营农业,汉化程度较高,经济较为发达;乌蛮居住在山地,保留了较多原始风俗,战斗力较为强悍。蒙舍诏属于乌蛮,在蒙舍诏附近,有白蛮建立的白崖诏。648年(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唐朝将军梁建方南征,迫使白崖诏首领张乐进求归附。白崖诏经此一战国势大衰,为求自保,张乐进求于是与蒙舍诏首领细奴逻联姻,归顺蒙舍诏。白崖诏与蒙舍诏合并后,细奴逻于649年正式建国,称“大蒙国”,自号“奇王”,并在巍山垅[lǒng]圩图山(今云南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西北大仓镇团山村西)建设都城。这一时期,在洱海地区除蒙舍诏外,还有蒙巂诏、越析(巂)诏、浪穹诏、邆[téng]赕诏、施浪诏这五个王国,与蒙舍诏合称“六诏”。
统一建国
吐蕃帝国崛起后,其势力伸入西南,唐朝因此希望联合洱海地区的国家以对吐蕃进行牵制。洱海地区的其它五诏在唐朝与吐蕃之间立场反复,而蒙舍诏国力强大且与吐蕃素无往来,就此成为了唐朝支持的对象。653年(唐高宗永徽四年),细奴逻派王子逻盛前往长安朝拜,得唐册封。此后蒙舍诏各代诏王多次遣使入唐,与唐朝建立了稳定的臣属关系。713年(唐玄宗开元元年),蒙舍诏王子皮逻阁被唐朝封为登郡王。依靠唐朝支持,蒙舍诏日益强大,至第四代国王皮逻阁于728年(唐开元十六年)继位后,逐步开始统一六诏的战争。737年(唐开元二十五年),唐朝派御史严正诲、中使(宦官)王承训协助南诏击败河蛮(洱海西部白蛮部落),夺取太和城(今云南大理市太和街道)。738年(唐开元二十六年),皮逻阁在严正诲、王承训协助下,先后灭亡了蒙嶲、越析二诏,此后又先后攻灭剩余三诏,实现了洱海地区的统一。同年九月,唐朝派遣中使李思敬持节对皮逻阁进行册封,重申了蒙归义的赐名(此前唐朝已为皮逻阁赐名蒙归义),并封皮逻阁为云南王。739年,皮逻阁迁都太和城。学术界通常将738年,即皮逻阁统一六诏的时间定为南诏国正式建立的时间。
天宝战争
唐朝天宝初年,唐朝为获取滇东地区的控制权而与滇东地区的爨[cuàn]氏诸部爆发冲突,南诏在唐朝支持下击败爨氏,又乘机对爨氏进行笼络,使自身势力开始向滇东地区拓展。745年(唐玄宗天宝四年),剑南节度使章仇兼琼派遣使者会见皮逻阁,但使者言语不周,引起皮逻阁不满,唐朝和南诏的关系出现嫌隙。后唐朝姚州(今云南姚安县)都督李宓用反间计挑起爨氏内讧,致使滇东局势陷入混乱,皮逻阁乘机继续在爨氏领地中扩大印象里,通过联姻、怀柔和武力相结合的方式逐步控制整个滇东,并将爨地的二十余万户白蛮迁往永昌一带(今云南保山市一带)。南诏兼并爨氏诸部的行动导致了南诏与唐朝之间关系的紧张,748年,皮逻阁病逝,唐朝意图扶持王子阁罗凤异母兄弟诚节即位,未果。阁罗凤成功即位后流放诚节,与唐朝的关系进一步紧张。750年(唐天宝九年),阁罗凤携妻子前往成都谒[yè]见唐剑南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即以副职实领剑南道节度使职)鲜于仲通。途经姚州时,姚州太守张虔陀侮辱阁罗凤妻子,并向阁罗凤勒索贿赂,遭阁罗凤拒绝。张虔陀派人辱骂阁罗凤,并上奏诬告阁罗凤谋反,阁罗凤因此大怒,起兵攻陷姚州都督府,杀死张虔陀,占领了姚州和周边的三十二个小羁縻[mí]州。751年(唐天宝十年),鲜于仲通率八万大军进攻南诏,拉开了唐与南诏之间的天宝战争的序幕。阁罗凤将军队撤回洱海地区,并派遣使者向唐朝谢罪,主动请求将所有的掳获和俘虏归还唐朝,称一切猜忌都源于张虔陀挑拨,希望与唐和好,同时威胁唐朝若执意进军则自己将与吐蕃结盟。鲜于仲通囚禁南诏使者,继续挥师进军,阁罗凤于是再次前使求和,直陈利害,再遭鲜于仲通拒绝。鲜于仲通率领的唐军一路进军,逼近洱海,陈兵西洱河一带,唐将王天运奉命率精兵控制点苍山西侧,意图与鲜于仲通的主力两相配合,令南诏都城太和城腹背受敌。阁罗凤一面借助太和城坚城动员军队和民众防守,一面向吐蕃求援。在吐蕃的支援下,南诏军趁夜袭击唐军,鲜于仲通大败,丢下军队只身逃回成都。包括鲜于仲通之子鲜于昊在内的六万唐军在此战中阵亡。阁罗凤为唐军修建万人冢,在太和城中立德化碑,在碑上记述自己叛唐原因,以表述自己叛唐并非本心。
南诏德化碑
取得胜利之后,阁罗凤派遣使团前往吐蕃答谢,与吐蕃结为“兄弟之国”,至此,南诏成为吐蕃盟国。753年(唐天宝十二年),唐朝欲重修姚州城,结果遭遇南诏军袭击,恢复姚州都督府的计划失败。754年(唐天宝十三年),唐剑南留后李宓率军十余万,再次大举进攻南诏,但因途中水土不服,在太和城下又遭遇南诏坚壁清野战术,补给断绝,被迫撤军。南诏与吐蕃的联军乘机追击,在太和城外与唐军激战,使唐军全军覆没,李宓沉江而死。
弃蕃归唐
天宝战争后不久,唐朝爆发安史之乱,无力顾及西南边陲,南诏趁这一时期与吐蕃联合入侵唐朝西南地区。756年(唐天宝十五年),为配合吐蕃对唐朝西北地区的进攻,阁罗凤派遣将领洪光乘、杜逻盛等人,率军与吐蕃联合攻打越巂(今四川西昌市),自己则亲自率军进攻会同(今四川会理市)。此时唐朝在西南的兵力基本被调至中原镇压叛乱,边境空虚,南诏此次进攻基本未受阻碍,轻取越巂、会同,大掠而归。757年(唐肃宗至德二年),阁罗凤又派长子凤伽异、将领杨传磨侔[móu]率军再度进攻四川南部地区,彻底控制越巂一带。762年,阁罗凤率军征伐寻传地区。寻传地区为中国云南德宏州至缅甸克钦邦北部一带,当时尚属未开发地区,居住有寻传蛮等民族,是景颇族和阿昌族等民族的起源地。南诏控制寻传地区后,在当地设立丽水节度,使其被纳入自己的统治范围中。与此同时,阁罗凤又在南方进一步扩张,使南诏统治范围到达今老挝及泰国北部一带。779年(唐代宗大历十四年),南诏国王阁罗凤去世,其孙异牟寻继位。异牟寻继位后,将国都由太和城迁至羊苴咩城(今云南大理市大理县)。同年,南诏派出大军二十万,兵分三路,与吐蕃联合入侵西川(今四川一带),兵锋直指成都。唐将李晟率近万精兵从后方突袭南诏,大败南诏军,又与其余唐军汇合,在多处战场击败南诏、吐蕃联军。南诏、吐蕃联军全线溃退,在败退途中阵亡八、九万人。此战惨败后,吐蕃将战败归咎于南诏,处死了请求吐蕃出兵的南诏官员,将南诏原本的封号“东帝”降为“日东王”,取消双方兄弟之国的关系,将南诏降为藩邦。此后吐蕃对待南诏日益严苛,在南诏征收重税,并在南诏国土险要处设立营堡,且要求南诏每年出兵协防,南诏国王异寻牟由此对吐蕃日益不满。南诏清平官(宰相)郑回原为唐人,在阁罗凤时期被南诏俘虏,被委以高官。异寻牟重视郑回,事事都与郑回商议,郑回劝异寻牟归附唐朝。788年(唐德宗贞元四年),唐剑南节度使韦皋派判官崔佐时前往南诏,劝异寻牟弃蕃归唐,异寻牟态度积极,请求派遣使者至唐朝朝贡。同年,吐蕃再度进攻西川,要南诏出兵协助,却中了韦皋的反间计,对南诏产生猜疑,派兵阻断南诏军的北进。异寻牟至此大怒,至此愈发心向唐朝。793年(唐德宗贞元九年),异牟寻派遣三名使者携黄金、丹砂等礼物出访成都,正式表达归唐意愿。794年(唐德宗贞元十年)初,韦皋再派崔佐时前往南诏首都羊苴咩城,宣读了唐德宗的诏书,并要异牟寻杀死仍在羊苴咩城的吐蕃使者,除去吐蕃给的封号并交出吐蕃金印,异寻牟全部照办,并与唐朝使团在点苍山共同盟誓。之后,异牟寻趁吐蕃向南诏征兵之机,率军突袭吐蕃的神川(今云南香格里拉市塔城镇),大胜,吐蕃势力被南诏逐出西南地区。同年八月,异牟寻派其弟凑罗栋、清平官尹仇宽等率领使团前往长安朝贡。十月,唐朝使团抵达羊苴咩城,册封异牟寻为南诏王,并设云南安抚司。800年(唐德宗贞元十六年),吐蕃派军五万进攻南诏,被唐朝和南诏的联军击败。802年(唐德宗贞元十八年),唐军在西南方向再度击败吐蕃,南诏军跟随唐军,在战场上获得了大量缴获。
入掠西川
808年,异牟寻病逝,其子寻阁劝继位仅一年即病逝,其子劝龙晟继位时年仅12岁,大权落在弄栋节度使王嵯巅之手。816年,王嵯巅以“淫肆不道,上下怨疾”为由杀死劝龙晟,改立其弟劝利晟,并自任清平官。劝利晟继位时年仅15岁,他赐王嵯巅“蒙”姓,封其为“大容”(意为长兄),使王嵯巅在事实上把持了朝政。823年(唐穆宗长庆三年),南诏国王劝利晟病死,其弟劝丰祐继位。同年,唐朝宰相杜元颖出任剑南西川节度使。杜元颖虽然擅长文辞、熟知朝廷典章而受唐穆宗宠幸,但他不善军务,又贪婪媚上,致使所辖地区税赋繁重,民生凋敝;军队武备废弛,甚至连粮饷衣被也被收刮,军民嗟怨。南诏重新臣属于唐朝后,西南地区的边境长期稳定,边防因此废弛,饥寒交迫的唐军于是到南诏境内乞求衣食。劝丰祐[yòu]在继位后非常希望有所作为,于是下令接济这些乞食的唐军,乘机向他们打探到了西川的虚实。西川边境的官员对杜元颖发出了多次警告,但杜元颖不相信这些消息。829年(唐文宗太和三年)冬,劝丰祐命王嵯巅集中全国兵力进攻西川,在许多西川当地唐军的向导下,南诏军迅速攻占了巂州(原属南诏,南诏归唐后归还)和戎州(今四川宜宾市),威胁成都。杜元颖命令军队在邛州(今四川邛崃市)南部迎战,结果惨败,邛州也被南诏攻陷。南诏军乘胜追击,攻占成都外城,杜元颖一面急求援军,一面退守成都牙城死守。唐朝于是调集大军救援,南诏在成都掠夺了包括蜀锦工匠在内的数万人口和大量财物后撤回南诏。此次南诏的入侵间接导致了次年的兴元兵变。南诏在此次入侵后并未断绝与唐朝之间的关系,830年(唐太和四年),南诏上书请罪,并把责任归咎于杜元颖。唐朝罢免杜元颖,并任命李德裕为剑南西川节度使,此后西川局势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南诏与唐朝之间的关系再度回归平稳。
唐诏战争
859年(唐宣宗大中十三年),劝丰祐去世,其子祐世隆继位。世隆继位后数月,唐宣宗李忱驾崩,长子李漼即位,是为唐懿宗。唐懿宗怨恨世隆在唐宣宗驾崩时没有遣使吊祭,又认为世隆二字犯了唐太宗和唐玄宗的名讳,于是下诏命令世隆须改名避讳后才可得册封。祐世隆对此事极其愤怒,再加上唐朝的安南(今越南)经略使李琢对安南人十分苛刻,剥削无度,部分部落首领请求南诏出兵相助。祐世隆于是叛唐自立,自称皇帝,国号大礼(理),改元建极。不久后,祐世隆便派兵攻陷唐播州(今贵州遵义)。860年(唐咸通元年),安南唐军越境收复播州,祐世隆乘机派南诏军进军安南,攻克交州(今越南河内市),之后又屡次击败唐军,于861年(唐咸通二年)七月攻克邕[yōng]州(今广西南宁),掳掠而还。862年(唐咸通三年)年初,南诏再度进攻安南,并于863年(唐咸通四年)二月第二次攻克交州。864年(唐咸通五年)春,南诏军又再度进攻邕州,大败前来迎击的唐军。865年(唐咸通六年),唐朝委派高骈为安南都护。高骈到任后率军反攻,于同年九月在邕州击退南诏军队,并于866年(唐咸通七年)收复交州。在进军安南的同时,864年,祐世隆派南诏军进攻巂州,被唐西川节度使萧邺名和巂州刺史喻世珍所率领的蛮部击败。次年,南诏军再度进攻巂州,由于这一次巂州的林蛮人不满喻世珍贩卖林蛮人口,因而杀死守军开城投降,南诏攻克巂州,俘虏喻世珍。869年(唐咸通十年)十月,祐世隆亲率大军进攻西川,再度兵临巂州,唐朝新组建的定边军被南诏击溃。南诏趁胜进军,一路上攻陷西川多个州府,兵临成都。870年(唐咸通十一年)正月,南诏尝试攻打成都城,但因守城士兵坚决抵抗,唐朝援军又抵达城下,战事不利,于是全军撤退,在撤退途中又尝试进攻邛州,未能成功。873年(唐咸通十四年),南诏再次进攻西川,这次唐朝准备完善,南诏未能得手,于是转而进攻黔南(今贵州南部),唐黔中经略使弃城而逃,南诏在黔南大肆劫掠后撤军回归。874年(唐僖宗乾符元年),南诏又组织大军进攻西川,在大渡河沿岸击败前来迎战的唐军,攻克黎州(今四川雅安市汉源县),又趁胜攻克雅州(今四川雅安市)、 邛州,将两个州府焚烧劫掠一空。南诏军本欲进攻成都,但发现成都防御坚固,唐朝援兵将至,于是撤军。875年(唐乾符二年)春,曾在安南击败南诏的高骈受命节制西川,仍在西川境内的南诏军被高骈派出的军队击败。此后由于西川在高骈主持下防守严密,南诏不再进攻西川。
南诏遗址
衰落灭亡
唐诏战争对唐朝和南诏双方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唐朝的西川、安南等地的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国库因为战争开支而空虚,大量将士被迫在远离家乡的南方边疆守边,埋下了黄巢起义的隐患;南诏因为长期战争,国力枯竭,甚至开始征发十五岁以下男子从军,因为大量青壮年男子被征发入军队,使得许多地方的农业耕种不得不由妇女完成。在此情形下,双方都有尽快结束战争的愿望。876年(唐乾符三年),南诏送还攻陷安南时俘虏的唐朝宗室之女李瑶,并托付李瑶转交表达求和意愿的文书。高骈收到文书后,派佛教僧侣景仙率使团访问南诏,得到南诏热烈招待,双方开始商议和亲一事。南诏在议和时提出与唐结为兄弟之国的要求,而唐朝坚持双方为君臣关系,致使谈判一度陷入僵局,但在此期间双方保持了和平状态。879年(唐乾符三年),黄巢起义爆发 ,唐朝无力经营西南边疆,于是又欲答应南诏的议和要求。但883年(唐僖宗中和三年)黄巢起义平定,唐朝再度反悔,和亲之事终未成行。祐世隆于877年去世,其子隆舜继位。隆舜继位时,因长期战争消耗,国力日趋衰弱,君主大权旁落,世袭清平官的汉人郑氏家族(郑回后代)逐渐把控朝政。隆舜为夺回权力,大量任用内臣,结果因为他经常因为谗言而诛杀大臣,自己愈发奢侈暴虐,反而让朝政更加腐败。897年,清平官郑买嗣指使隆舜近臣杨登杀死隆舜,之后立隆舜之子舜化贞为帝,实际上掌握了南诏的国政。舜化贞登基后不满郑买嗣专权,于是派遣使者去长安求和亲,以图借唐朝之力牵制郑买嗣,结果被唐朝摄政朱温拒绝。舜化贞又于901年秘密联系缅甸以求派兵相助,缅甸应允,但在缅甸军队尚未来得及出征时,舜化贞便于902年被郑买嗣暗杀。杀死舜化贞后,郑买嗣又杀死了舜化贞之子,之后南诏王室八百余人全被郑买嗣所杀。郑买嗣自立为帝,定国号为大长和国,南诏灭亡。未央元年(902年),唐高宗李治朝16朝老臣杜柯太傅同南诏末帝舜化贞连军攻陷南诏,收回失地。杜柯太傅、唐凤翔节度使李忠归属汝南郡郡首。杜柯太傅攻城、夺城20余座。让隋管辖渤海郡、大月氏、突厥各部、奚朝、吐谷浑(未攻)、汝南郡、琅琊[yá]国、江左、楚、越、幽云等重镇千余处与南诏化归杜国始帝。902年末,杜柯攻下南诏。
疆域
编辑南诏以云南洱海一带为统治中心,后随着不断扩张,其鼎盛时期的疆域,东面包括两爨,直达贵州西部一带;东南到达安南(今越南),西北连接吐蕃,南面和女王国(女王国的国都在今泰国的南奔)接界,西南和骠国(骠国的政治中心在今缅甸曼德勒一带)接界,北抵大渡河,东北抵黔、巫(今贵州和四川的长江南岸)。
政治
编辑中央官制
南诏政治制度深受中原影响,其初期官制有“六曹”,即兵曹、户曹、客曹、法曹、士曹和仓曹,基本是模仿唐朝地方官制。后期改六曹为“三托”、“九爽”。“三托”是:乞托,主马;禄托,主牛;巨托,主仓。“九爽”是:幕爽,主兵;琮爽,主户籍;慈爽,主礼;罚爽,主刑;劝爽,主官人;厥爽,主工作;万爽,主财用;引爽,主客;禾爽,主商贾。每三爽有一督爽管辖。其相称为清平官,决国事轻重,有大军将与王共同决策大政。
地方行政
南诏国的地方军政制度则有六节使、二都督,在原六诏地区设置睑。在被南诏征服的地区则设置军事性质的节度。“𫎨”(后期改称“睑”),设置于南诏的统治中心、原六诏地区洱海地区,相当于唐朝内地的州级行政结构。南诏前期设有六𫎨:大和𫎨(治今大理市太和,迁都后并入阳苴咩𫎨)、阳苴咩𫎨(亦名阳𫎨,后期称苴咩睑,亦称阳睑,治今大理古城)、大釐𫎨睑(前期又称史𫎨,后期又称史睑,治今大理市喜洲)、邆川𫎨睑)(又称赕𫎨睑,治今大理州邓川)、蒙舍𫎨睑(治今大理州巍山县)、白崖𫎨睑(又称勃弄,治今大理州弥渡县红岩)。后期南诏又增设五睑:云南睑(治今大理州祥云县云南驿)、品澹睑(治今大理州祥云县云南驿)、蒙秦睑(治今大理州漾濞县)、矣和睑(治今大理州洱源县三营)、赵川睑(治今大理市凤仪)。南诏在“𫎨”或“睑”地区之外的新征服地区,另有节度、都督的设置。 南诏前期(贞元十年,794年)设置有八节度:云南、拓东、永昌、宁北、镇西、开南、银生、铁桥。南诏后期设置有六节度:弄栋、永昌、银生、剑川、拓东、丽水;二都督:会川、通海。
经济
编辑农业与畜牧业
南诏的农业以洱海地区和滇池地区为中心,这两个地区也是南诏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南诏的农业生产以水稻为主,兼种豆、麦、粟、稷;多数地区实行稻麦复种制,一年两熟。由于土地多山,因此南诏人长于治理梯田。早在南诏统一以前,农业在西洱河蛮的经济生活中已占主导地位,农作物有稻、麦、粟、豆等,耕种方式、收获产量与中原大体相同。蒙舍诏和蒙嶲诏虽属生产较落后的乌蛮,但社会经济也以农业生产为主,他们所在的阳瓜州(今巍山)土地肥沃,适宜稻禾的生展,又有大池塘,周围达数十里,盛产鱼及菱芡等物,当地“邑落人众,蔬菜水菱之味,则蒙舍尤殷”。南诏国的畜牧业也颇为发达,有牛、马、羊等牲畜,出产的著名马种“越睒[shǎn]骢[cōng]”名闻遐迩,是南诏骑兵的主要马种。
土地制度
南诏国的土地制度模仿唐朝均田制,国家将土地按照人头数分给农民耕种。南诏每家每户按“双”(即为唐亩五亩)授田,上户授田三十双,中户下户依次递减,与唐朝均田制十分类同。
手工业与商业
南诏的手工业较为发达,尤以兵器制造最为著名。现存云南省弥渡的南诏铁柱,柱高三米,分五次铸造,然后衔接,反映出南诏较高的冶炼水准。南诏后期,从西川俘获大批工匠南来,带动了纺织、雕漆等行业的发展,工艺水准接近中原。
南诏铁柱
货币制度
南诏国的主要货币是贝币。贝币在云南一带流通已有数千年历史,流通的贝币多为小贝,出自沿海地区。除贝币外,丝绸、金银、盐亦可作为货币。来自中原地区的铜钱也有少量流通。
贝币
军事
编辑南诏在军事制度上模仿唐朝府兵制,军队一般分为常备军、乡兵与夷卒。常备军数量不大,但战斗力很强,被称为“罗苴子”,是南诏国的精锐。乡兵是南诏军事力量的基础,战时临时从各村邑抽调,成员类似唐府兵,平时为民,战时为兵。夷卒是少数民族武装,属临时性质,战时方从少数民族地区征调。夷卒骁勇善战,常与“罗苴子”并为前驱。南诏对于士兵有严格的选拔制度,只有达标者才可被选中为乡兵,其中最优秀者方可被选为常备兵“罗苴子”。南诏的武器锻造技术十分先进,有“铎鞘”、“浪剑”和“郁刃”这样的宝剑,枪、箭的质量也均属上乘。南诏国不仅擅长山地步兵作战,也有强大的骑兵部队。南诏主管军事事务的高级官员称大军将,属于一种荣誉职务,节度使、都督、清平官、曹长均可领有。其下则有演习、演览、缮裔、缮览、澹酋、澹览、幕伪、幕览等职。南诏的军队编制为“府”,按照府的规模,可以分为大府、中府、下府、小府四个等级。大府主将称演习,副将称演览;中府主将称缮裔,副将称缮览;下府主将称澹酋,副将称澹览;小府主将称幕捴[zǒng],副将称幕览。府还设有陀酋,类似唐朝的管记;设有陀西,类似唐朝的判官。
外交
编辑唐朝
南诏早期立国时便得到唐朝大力援助,但双方的关系于750年破裂,并因此爆发天宝战争,致使双方陷入长期战争,南诏还曾多次入侵西川地区,掳获大量物资和人口。793年,南诏又重新臣服于唐朝,此后南诏虽然于829年入侵西川地区,但双方总体维持良好关系。859年,因册封等矛盾,南诏与唐朝决裂,爆发唐诏战争,持续至876年方才议和。唐诏战争同时削弱了南诏和唐朝的国力,对双方的灭亡均埋下了隐患。南诏与唐朝的经济、文化交流密切。南诏在与唐交好时常派学生前往唐朝学习,其政治制度、建筑技术、社会文化等均受唐朝影响。 南诏与唐朝有长期的贸易往来,是东南亚、印度等地与唐朝之间贸易的中转站。
吐蕃
南诏建国早期,与唐朝关系密切,同吐蕃关系冷淡。750年,因与唐朝决裂,南诏与吐蕃定为兄弟之国,保持密切关系,并多次携手入侵唐朝。后因吐蕃态度严苛,掠夺无度,双方关系破裂。793年南诏臣服于唐朝后,对吐蕃发起进攻,基本驱逐了吐蕃在云南西北部的势力。后南诏长期游走于唐蕃之间,直至吐蕃灭亡。
中南半岛
南诏时期,由于南诏强大的军事和经济实力,在中南半岛地区处于主导地位。南诏曾多次对东南亚地区发起劫掠战争,也多次出兵介入东南亚事务。南诏时期缅甸有骠国,曾多次遭南诏入侵,于832年被南诏攻陷国都,史料多以此为骠国之终结。但此后缅甸地区的政权依旧以南诏属国的形式继续存在,858年缅甸遭中南半岛的狮子国(今斯里兰卡)入侵,南诏出兵援救,于859年击败狮子国。南诏在与唐朝的战争中,也曾召集缅甸军队援助,缅甸史料中“骠国击败中国”的记载,大致源于骠国军队加入南诏军击败唐军的史实。除缅甸外,南诏还曾多次介入东南亚事务,如安南诸部发起反对唐朝的起义时,便曾引南诏军入侵。南诏时期,与东南亚的经济、文化往来密切,东南亚的商品多经南诏进入唐朝,而佛教也经由东南亚在南诏广为传播。
宗教
编辑南诏建国以前,普遍信仰原始宗教,尤以鬼教较为盛行。建国以后,历代诏王多推崇佛教,晚期特别兴盛,兴建了不少佛寺与佛塔。家家户户,都以敬佛为其首务。南诏佛教以阿利僧派为主,后期每以阿利僧为国师,反映出阿利僧教的影响很大。除阿吒力教外,南诏也有禅宗等派流传,但多限于王室贵族之中。南诏兼奉道教,劝丰佑时曾一度加以禁废。此外,南诏还信奉一些别的宗教,如巫教、景教等。
民族
编辑南诏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蛮书》例举的以“蛮”为分的民族多达十几个,很多民族与今天的民族有承传关系。从影响力和人数上看,白蛮(白族先人)和乌蛮(一部分彝族的先民)是南诏的主要族群。白蛮主要分布在滇西,滇中一带的平坝地带,交通发达。乌蛮主要分布在滇东一带和山地林谷中。此外,另有“和蛮”(今哈尼族先民)、“顺蛮”(今傈僳族先民)、“磨些”(今纳西族先民)、“寻传”(今阿昌族先民)、“裸形”(今景颇族先民)、“金齿”“望蛮”(今傣族先民)、“朴子蛮”(今德昂族、布朗族、佤族先民)等少数民族广泛分布各地。南诏是一个由多民族共同组成的联合政权。南诏的王室为乌蛮,上层统治阶层则以洱海地区的白蛮为主。白蛮汉化较深,语言近于中原汉语,只是四声讹重,有的名物称呼不同。唐樊绰于《云南志》记载:“言语音白蛮最正。”所谓正,是以唐代中原语音为准则。南诏建立后,以洱海白蛮语言为主,融合成为新的白语。
文化
编辑文学
南诏文学受到汉文化的影响颇重,但也呈现出自身的特色(如引白语入诗),散文、诗赋成就显著。民间复以汉字为白语注音,形成白文。南诏后期,派遣大批贵族子弟到成都留学。受到汉文化的影响,南诏文人多善诗赋,成就突出。除诗赋外,南诏文人也长于散文写作,《南诏德化碑》是其代表之作。
南诏德化碑
民俗
南诏统治区内民族众多,习俗各异。所谓南诏习俗,即使仅就其主体民族而言,也因乌蛮、白蛮之分而有所不同。白蛮受到汉族习俗的影响较多,而乌蛮习俗则保留了更多的传统特色。它们中的许多至今仍在白族、彝族等少数民族中沿袭不变。南诏人奉行父子连名,其形式是以父亲名字的末字作为儿子名字的首字,世代相连不断。此一命名制度渊源于氐族羌族的传统,有助于财产继承和政统维系。南诏男子服饰与汉人略同,女子短衣着裙,习惯披毡、跣[xiǎn]足(赤脚)。南诏人饮食以稻米为主,喜欢生食食物,许多饮食习惯至今依旧在云南等地流行。南诏丧葬火、土葬并行,乌蛮多行火葬,白蛮多行土葬,形式同于汉族,唯三年以上时,须捡骨重葬。南诏节祭主要有盛会客、星回节和火把节。别的节祭则与汉族相似,只是不过寒食和清明节。
名画中的南诏人服饰
艺术
南诏音乐舞蹈丰富多彩。同时南诏乐舞则受云南少数民族与东南亚影响较多,《南诏奉圣乐舞》与《骠国乐舞》是其代表。公元745年,唐玄宗曾赐南诏胡部、龟兹二乐。公元800年,南诏亦献《天南滇越俗歌》四章于唐,后被改编成《南诏奉圣乐》,参加演出的人数多达百人。南诏还盛演一种骠国乐舞,内容属于佛教性质,袁滋出使南诏时曾经见过。南诏民间歌舞以“踏歌”“壶芦笙”较为普遍,少年子弟也喜欢吹树叶表达感情。南诏绘画留存至今的不多,而以《南诏图传》最具代表,被誉为“滇南瑰宝”。南诏雕塑以剑川石窟最受称道,技艺精湛,造型生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受到人们的普遍赞誉;除此之外,南诏雕像还有分布云南各地的大黑天神摩崖造像等。
《南诏图传》局部
建筑
编辑南诏的建筑业十分发达,南诏善于向唐朝学习建筑技术,又数次攻破唐朝城市,掳获众多建筑工匠。南诏建筑布局严整,亭、台、楼、阁浑然一体,除了具有显著的唐朝风格外,也充分吸收了吐蕃、东南亚等地的影响。南诏盛行佛教,佛教寺庙、雕像众多,其代表便是劝丰祐时期南诏修建的崇圣寺三塔中的主塔千寻塔。千寻塔通高69.13米,分十六层,轮廓端庄素雅,外观和西安小雁塔、登封永泰寺塔、洛阳白马寺塔相似。
千寻塔
国王年表
编辑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395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