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是中国传统弹拨乐器。学术界一般认为现在流行的琵琶是由秦汉时期起源于中国境内的直项琵琶(又称“秦琵琶”或“秦汉子”),与南北朝时期经龟兹(今新疆库车一带)传入中国的曲项琵琶(又称“胡琵琶”)演变而来。现行琵琶为曲项、四弦、梨形共鸣箱,,竖抱用手直接弹奏。琵琶作为独奏乐器,音域较宽,表现力强,现代常见琵琶为六相二十四品,音域从大字组A可到小字三组的e3,音色清澈明亮,颗粒感强,发音短促,通过不同的演奏技法,既可以演奏抒情柔和情感丰富的乐曲,也可以表现战争和宏大的震撼性场面。
命名
编辑琵琶的得名一般认为是源于弹弦乐器上的两种演奏手法。东汉刘熙《释名》中说:“枇杷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枇,引手却曰杷,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意思为“枇杷”是骑在马上弹奏的乐器,向前弹时称为“枇”,向后挑时称为“杷”。东汉应劭《风俗通义》中也说:“以手批把,因以为名。”大致到了魏晋时期,“枇杷”或“批把”二字改为琴字头,称“琵琶”。秦汉至唐代,凡采用“批把”手法演奏的乐器都可称为琵琶,唐代以后,琵琶才作为一种独立乐器的专名并沿用至今。
历史沿革
编辑琵琶是中外交融的乐器,学界一般认为现在我们熟知的琵琶是由直项琵琶和曲项琵琶演变而来,直项琵琶为秦汉时候中国本土创造,曲项琵琶为南北朝时期经西域龟兹(今新疆库车一带)传入。
汉至魏晋
中国最初出现的琵琶为直项琵琶,具体出现时期说法不一,有秦末时期、秦朝筑长城时期、汉武帝时期等,有学者概称为秦汉时期。这种直项琵琶为木质、直柄、圆形共鸣箱、四弦十二柱,用手弹奏的乐器。相传是由弦鼗[táo]演变而来,后经汉族工匠参考筝、筑、箜篌等木质乐器改造而成。在唐代杜佑《通典》中称之为“秦琵琶”,《旧唐书》《新唐书》等文献也称为“秦琵琶”或“秦汉子”。直项琵琶在晋代曾经过一次改造,将原来的小腹改为大腹,十二音柱改为十三音柱,共鸣箱增大,声音宏亮,音柱增多,音域加宽,这项改造据说是魏晋名士阮咸,因此这种改造后的直项琵琶称为“阮咸”或“阮”。考古发现的陶塑、壁画上,可知秦汉到魏晋时期,出现大量由圆体、直项、四弦琵琶所变异的各种琵琶,如阮咸、丁家闸琵琶、五弦阮咸、月琴、柳琴、三弦等,都应归为“秦琵琶”这个系统。
南北朝至隋唐
大致在南北朝时期(一说东晋时期,一说北魏时期),一种曲项琵琶由波斯经新疆传入中国。这种曲项琵琶为曲项、四弦四柱、短颈、梨形共鸣箱,横抱用拨子弹奏的乐器。学者研究认为,这种曲项琵琶源于最早出现于公元前8世纪古波斯(现伊朗地区)的乌德琴。人们为了将其与本土的“秦琵琶”区别,将其称为“曲项琵琶”或“胡琵琶”。这一时期的琵琶主要有三种:圆体、直项四弦琵琶及其变体,无论长柄、短柄、体大、体小,一律称为“秦琵琶”或“直项琵琶”;曲项梨形四弦琵琶,称为“胡琴”“胡琵琶”或“曲项琵琶”;直项(或曲项)梨形五弦琵琶,称为“五弦”。
唐代以后
唐代为琵琶发展的一个高峰,多种形制的琵琶逐渐互相融合改造,保留了曲项琵琶制形和发音特点,吸收秦琵琶的优点,将曲项四柱琵琶向多柱发展,大幅度扩展了音域;逐步舍弃曲项琵琶用拨子弹奏,沿用直项琵琶用手弹奏的方式;演奏上改曲项琵琶横抱为直项琵琶的竖抱。这种新式的琵琶即“曲项四弦多柱琵琶”,它的出现标志着琵琶艺术发展质的飞跃,琵琶从色彩性的伴奏乐器基本成为独奏乐器。唐代琵琶演奏技艺的精湛与乐器改革关系密切,琵琶表现力已经非常丰富,白居易《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就是明证。唐代也出现了众多演奏名家,如段善本、康昆仑、曹妙达、雷海清、曹纲、裴兴奴、杨志姑母等。另外,根据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记载,他曾在王安石家得到唐代《贺怀智琵琶谱》一卷,可见唐时确实已有琵琶乐谱出现,同时还有《霓裳曲》《六么》《凉州》《郁轮袍》《安公子》等琵琶乐曲,说明唐代琵琶音乐发达。现藏法国国家图书馆东方部的敦煌经卷《敦煌曲谱》,是五代后唐明宗长兴四年抄写的唐乐谱,大多数学者研究认为是现存最早的琵琶曲谱实物,但也有学者认为这是筚[bì]篥[lì]曲谱。唐宋以后,琵琶形制不断改进。明、清时期是琵琶发展重要阶段,琵琶形制基本稳定,律制、定弦与现代非常接近,品位增为四相十品或四相十二品(即十四柱或十六柱,相品相合为柱),在十三音柱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了音域。
形制
编辑基本构造
琵琶由头部、颈部和腹部构成。也有将琵琶分为头部和身部两部分,相以上为头部,自相以下为身部。头部主要包括琴头、弦槽、弦轴(弦轸[zhěn])等;颈部包括山口、相、琴颈、琴枕、凤凰台等;腹部包括品、琴面、琴背、琴弦、拂手(又称复手、覆手)等。
琵琶正面和侧面图
重要构件
琴轸
琴轸又称“弦轴”,起着匝紧琴弦、调节琴弦张力的作用。琴头两侧共有四个大小各异的洞孔,即为固定四个轸子。琵琶的四个琴轸对于调音有很大作用,插进后应保持紧密,否则调音后容易出现松动、跑音的现象。用料有紫檀、红木、牛角、象牙、骨制品等。
牛角制琴轸
山口和天牌
山口是用来确定琴弦有效振动部分的上方起点,也起到保持弦距的作用。每一个弦在山口处有一个弦槽,琴弦安装好后要固定在此处。山口比第一个相略高一些,可以保证弹奏空弦时琴弦不会碰到相位。天牌与山口本为两块材料,因为常容易脱胶掉落,后用一块材料制成,叫做“连天牌山口”。后随技术完备再分开,天牌与相保持一定距离,使山口与相之间可形成半音关系。
山口
天牌
相
相为琵琶颈部所镶嵌的四块或六块山形物,用以确定音位。琵琶与相位连接的琴身处多为实心结构,没有共鸣体,故对声音的发生不产生影响,相的用料也较为丰富,通常以牛角、红木或象牙制成。
红木制作的相
琴身
琴身为琵琶发音的共鸣箱,使用质地坚硬的老红木、紫檀木、花梨木或杂色木等较硬的整块木料制作而成背板,上接颈部,呈半面椭圆形,正面以一块桐木面板覆盖。琴身木材需要经过一段时间自然干燥,如果没有干透,琴身持续收缩,会导致面板拱起,严重的会影响声音以致无法演奏。面板为琵琶重要构成部分,直接关系音量的大小、音色的好坏。因此,必须选用纹理直、木纹间隙适当、无节疤和裂纹的桐木制作。
琴身
品及拂手
琵琶、月琴上的弦枕木统称为“品”,也称“柱”“驹”。拂手在琵琶面板下方,上有四弦孔,用于挂紧琴弦。品与拂手是依靠胶水粘在琴面板上的,与面板粘接是否严密直接影响到声音的优劣。现在品的用料比较单一,基本上都是竹制品,竹青(竹的表面,且比较耐磨)向上。拂手现在也都用竹子制作,有些拂手上有制作师的落款,有些是嵌骨片拂手。
竹制品与拂手
琴弦
琵琶有四根琴弦,均为缠弦(即在钢丝琴弦外缠绕尼龙丝)。最细的为一弦,最粗的为四弦,另外两根为二三弦。琴弦上端匝系在琴轸上,下端穿系在拂手的各个弦孔内。四条弦上自山口、下至拂手的长度称作“有效弦长”。
琴弦
琵琶种类
编辑琵琶在历史发展中产生了繁多的品类,在表演中也各具特色。
响琶
在现有琵琶的基础上,将背板改薄,使之能够振动。缚弦也由固定改为可以上下移动,以增大乐器的音量。定弦采用大提琴的定弦法。它可以参加乐队演奏,最适于弹奏现代题材的大型民族管弦乐作品。
月琶
具备月琴和琵琶两种乐器的优点,定弦可以按琵琶的传统方法,也可采用小提琴定弦法。“月琶”的发音铿锵有力,音质纯净,音色清脆、音量洪大,饱满而透亮,最适合与京胡合作为京剧伴奏。
高音琵琶
乐器右上部呈新月形,面板上开有音孔和音窗,内音柱可以调节,其发音比一般琵琶高一个八度,高低音比较平衡,音色动听,其音色在琵琶和柳琴之间能够起到融合作用。
南音琵琶
南音琵琶流行于闽南和台湾一带,是演奏福建南音的主要乐器之一,在乐队中起着指挥作用。南音琵琶常和南音洞箫配在一起,共同演奏乐曲的旋律。与传统琵琶相比,南音琵琶腹宽音松,且一直保持古老的横抱姿势,因而又有“横抱琵琶”之称。
电琵琶
1979年,由邓术、田双坤首创。外形上保持了原琵琶的风格,在琴箱面板上装了一些电器元件,拾音器置于靠近缚弦的琴弦附近,经扩大器和扬声器发出声音来。为避免由于共振而造成的混响,电琵琶增加了面板的厚度,减小了共鸣箱的容积,使音质更为纯净。电琵琶的音色柔润优美、晶莹剔透,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在舞台效果方面克服了传统琵琶音量小、余音短、音色美感不足的缺点。
水晶琵琶
水晶琵琶为赵聪首创,已申请专利。乐器采用高级玻璃制成,于琴面板处装一个电扬声器,音色清澈透亮,缺点是余音不长。
五弦琵琶
五弦琵琶略小于四项曲项琵琶,琴身梨形,结构基本同于四项曲项琵琶,在宋代教坊已经不见使用。现藏日本正仓院“螺钿紫檀五弦琵琶”,用琥珀、玳瑁等物精心装饰,面板中部镶嵌有骆驼载胡人弹奏琵琶的图像,具有浓郁的西域趣味,是现存五弦琵琶的珍贵实物。
日本正仓院藏五弦琵琶正面
音域音色
编辑定弦和音域
现代琵琶经改良为六相二十四品或二十五品,从四弦至一弦(由粗到细)定弦,常用A、d、e、a定弦,《养正轩谱》称“小工调”,《瀛洲古调谱》称“工字调”,是琵琶最基本的定弦方法,音域从大字组A可到小字三组的e3,《十面埋伏》《夕阳箫鼓》《大浪淘沙》均采用这种定弦方式。个别独奏琵琶达到六相三十品,也常用A、d、e、a定弦,音域可从大字组的A到小字三组的a3。此外,历史上琵琶还有多种定弦方式,如G、d、e、a,使用该定弦法的曲目有《浏阳河》《倒垂柳》《小普庵咒》等,如A、B、e、a,使用该定弦法的曲目有《霸王卸甲》《海青拿天鹅》《清音串》等,如A、e、a、a,使用该定弦法的曲目有《将军令》等。
音色特质
琵琶音色清澈明亮,颗粒感强,发音短促,通过不同的演奏技法,既可以弹奏连绵密集的音线,也可以拥有迅敏灵动的音点,扫弦时高亢热情,吟揉时柳转莺鸣,饶有特色的音色和表现力让琵琶称为别具一格的独奏乐器。1818年,无锡华秋苹编著的《琵琶谱》中对琵琶音色做了如下概括:“间尝聆其音之微婉也,如闺中儿女枕畔言情,凄凄切切,徘徊欲绝也。其音之清越也,如花间好鸟,应声而鸣,啾啾啁啁,留连而不已也。其音之宏大也,如雄军百万,铁骑纵横,呼号震天,如雷而如霆也。其音之锐且疾也,如江涛怒飞,一泻千里,奔腾澎湃,惊心而动魄也。”琵琶总共四根琴弦,每根琴弦由于制作和位置的不同,音色各具特点:一弦清脆明亮,二弦饱满柔和,三弦醇厚有力,四弦雄壮深沉。传统认为琵琶具备“尖”“堂”“松”“脆”“爆”五大音色效果:“尖”是说高音区发音明亮;“脆”是说中音区发音清脆;“堂”是说低音区发音浑厚洪亮;“松”是说弹弦发音反应灵敏,音量强弱幅度易于拉大;“爆”是说富有金石之声,乐音传送力较强。
演奏技法
编辑琵琶的演奏技巧技法丰富多彩,基本可以分为右手技法与左手技法,以及在此基础上组合发展而来的汇组技法和特殊技法。只有将琵琶的左手和右手技法有效结合,才能完整呈现琵琶作品。
右手技法
右手技法可分为单音技法、双音技法、和音技法、持续音技法等。单音技法是琵琶演奏中最频繁、最基本的技法,主要由弹、挑、勾、抹、剔、泛音等。而弹、挑又是其中最关键的,决定琵琶总体的音响,有人说“弹、挑”是琵琶演奏的命根子,需要保证拇指和食指关节动作规范,用力准确,同时还需要对动作的快慢以及手指幅度进行相应改变,以便体现出音乐的强弱变化。双音技法主要有双弹、双挑、分,扣等。和音技法主要有扫、拂、扣双、三分、三摭、三扣、分双等。持续音技法是指使琵琶获得长音效果的技法,主要有摇指、滚奏、轮奏等,其中滚奏是指在弦上持续快速均匀弹跳的演奏方法。
左手技法
左手技法主要包括吟、揉、带、打、推、拉、颤、泛音等。另外,按弦是左手技法中一个重要的指法,在按弦当中需要保证左手四指关节呈现出自然弯曲的状态,在抬指过程中,应该把指关节作为基点,确保按指速度快,在抬到一定高度后,利用垂直弹性冲力打在弦上,把弦按实,落指位置精准,以免出现音色不准确的情况。左手技法往往配合右手所奏技法接续而成。
汇组技法
汇组技法即两种以上基本指法的接续组合在一个乐句或段落中反复应用。主要的有勾搭、摭分、摭扫、夹扫等。琵琶传统乐曲中,应用“汇组指法”有特点的乐曲有《霸王卸甲》《平沙落雁》《龙船》等。
特殊技法
一般指非音乐类指法,如煞弦、绞弦、并弦、拍、提、摘等,依靠左、右手配合弹弦后发出非音乐声的噪音,在乐曲中造成特殊的艺术效果,特别是琵琶传统武曲善于运用各种特殊技法进行形象性的描绘或渲染气氛。
重要流派及人物
编辑明末清初琵琶演奏艺术产生了两大派系,即北派和南派。南派以浙江人陈牧夫为代表,北派以河北人王君锡为代表,清代姚燮《今乐考证》中,分别记载陈牧夫49首小曲、6首大曲的琵琶曲目和王君锡12首小曲、2首大曲的琵琶曲目。近代以来,北派琵琶逐渐衰落,南派琵琶不断发展,形成五大流派:
无锡派
代表人物华秋萍、吴畹卿、华彦钧(瞎子阿炳)、杨荫浏、曹安和等,有曲谱《南北二派秘本琵琶谱真传》,为中国最早刊行的琵琶曲集,综合南北两派,为后来琵琶演奏艺术研究奠定了基础。
浦东派
代表人物鞠士林、陈子敬、沈浩初、林石城等,留有《鞠士林琵琶谱》《陈子敬琵琶谱》《养正轩琵琶谱》三本曲谱,相比其他流派,浦东派注重技术,但更注重感情和内容。
平湖派
代表人物李芳园、吴梦非,有曲谱《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平湖派演奏家均极具个人风格,前期整体风格还比较典雅朴素,到李芳园时风格华丽、指法花簇。
崇明派
代表人物沈肇洲、刘天华、徐立荪等,有曲谱《瀛洲古调》。崇明派与其他派系交流较少,更具特色。刘天华积极吸收西洋作曲法和理论,创作了《虚籁》《改进操》《歌舞引》,影响较大。
汪派
唯一以个人立派得到公认的流派,又称上海派。由汪昱庭所创,代表人物有汪昱庭、李廷松,有曲谱《汪昱庭琵琶谱》。汪昱庭在乐曲方面大胆创新,先后改编《浔阳琵琶》《阳春古曲》《十面埋伏》《灯月交辉》等古曲,对琵琶艺术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其他名家
刘德海,著名琵琶演奏家。先后师从浦东派林石城,后跟随无锡派曹安和、汪派孙德裕以及平湖派杨大均学习,综合各家之长。刘海德的系列作品都在传承传统弹跳、扫弦、滚轮等演奏技法基础上,开发出了新技术,开发的“正反弹”使琵琶性能达到了更高阶段。创作了大量优秀经典的琵琶曲目《天鹅》《一指禅》《滴水观音》《春蚕》等。
代表曲目
编辑根据表现上不同的手法特点和格调,琵琶曲可分为武曲、文曲,又称文套、武套。《养正轩琵琶谱》对文武曲的不同进行了区分:“文套宜缓弹,武套宜紧,文套长于表情,武套长于状物,文套可以涵养性情,武套可以激发志气。”另外还有综合文曲、武曲而形成的大曲。
武曲
琵琶武曲表现的形象比较生动,音乐比较写实,气势雄伟,多表现战争和宏大的震撼性场面。代表作有《十面埋伏》《霸王卸甲》《海青拿天鹅》《汉将军令》《满将军令》《水军操演》等。
文曲
琵琶文曲是以抒情的方式来表达人们的精神情感,多为慢曲。代表作有《夕阳箫鼓》《月儿高》《出水莲》《汉宫秋月》(又名《陈隋》)《塞上曲》《青莲乐府》《飞花点翠》《诉—读唐诗<琵琶行>有感》等。
大曲
琵琶大曲是综合应用文曲、武曲的表现手法和演奏风格,不受传统文、武曲格调的束缚,表演较为自由,风格新颖,多为活泼、欢畅的乐曲。代表作品有《阳春古曲》《灯月交辉》《普庵咒》《水龙吟》《闹场》等。
对外传播
编辑曲项琵琶在唐朝经过本土化吸收改造后,随着对外文化交流,也逐渐传播到日本、越南和朝鲜半岛等地。
日本
日本在古代经常派遣“遣唐使”来中国进行文化交流,整个唐朝时期从公元630年(唐太宗贞观四年)到公元894年(唐昭宗乾宁元年)共派遣19次“遣唐使”。这些“遣唐使”中就有善弹琵琶和精通音律者,比较知名的有藤原贞敏,他在公元838年(唐文宗开成三年)以遣唐使判官身份入唐,学得中唐时代的琵琶新说,归国后移植于日本,在日本雅乐的琵琶上开一新风气,后世盛传为日本琵琶之祖。在今天日本正仓院中还珍藏着唐代从中国传到日本的唐嵌螺钿紫檀琵琶和成品于唐玄宗时期的《太平琵琶谱集》,都是中国琵琶艺术向日本传播的见证。
朝鲜半岛
公元664年(唐高宗麟德元年)新罗派遣乐师星川、丘日等28人前往唐朝学习唐乐并带回了包括琵琶在内的12种中国乐器,琵琶传入朝鲜半岛,逐渐演变成乡琵琶和唐琵琶。根据《三国史记》记载,唐琵琶即唐代最为普遍的曲项四弦琵琶。乡琵琶的起源学者有不同见解,有人认为是新罗统一朝鲜半岛后吸收百济、高句丽音乐形成,有人认为是唐琵琶在新罗地区本土发展演变而成,也有人认为是中国五弦琵琶经朝鲜半岛改良后的乐器。
越南
在越南早期历史记载中,至少14世纪以前没有涉及到琵琶这一乐器。但是通过对寺院雕刻画像版和《见闻小录》《安南志略》记载推断,琵琶大约在13、14世纪从中国传到越南,并且主要在宫廷“小乐”和佛教乐队中使用。从15世纪初期的黎朝(公元1428—1789年)到19世界中叶的阮朝(公元1802—1945年),越南有组织地输入中国明朝的宫廷音乐,黎朝是越南宫廷琵琶发展的重要时期,当时出现的乐器都来自中国,与明朝洪武年间乐器使用情况基本一致,其中雅乐中就有琵琶的使用。从形制上看,越南初期的琵琶形制与中国明代琵琶十分接近。
发展与传承
编辑现代发展
现代琵琶是继清代以后,对品柱及形制进一步改革后形成的。20世纪初,演奏家刘天华在第七品与第八品之间,加了一个半音,以十二平均律的标准,对品位进行了小的调整,改曲项多柱琵琶为六相十三品。20世纪40年代,杨荫浏等琵琶演奏家补全品位半音,改为六相十八品或六相十九品。到20世纪60年代,更进一步增为六相二十四品或二十五品。这一时期,指甲和琴弦的改良推广,也使得琵琶形制走入新阶段。很长一段时间,琵琶都是使用真指甲直接弹奏,二十世纪初,曾试用过各种金属制假甲。1956年,北京建筑文工团梁世侃采用合成塑料“赛璐璐”(celluloid)制指甲片,后演变为今天通用的琵琶指甲。琴弦也先后经历了最初的肠衣弦、丝弦,到尼龙弦,再到钢丝尼龙弦和银尼龙弦的发展轨迹。
入选非遗
2008年6月,国务院公布琵琶艺术(瀛洲古调派、浦东派、平湖派)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为II-119,其中瀛洲古调派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为殷荣珠,浦东派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为林嘉庆,平湖派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为朱大祯。此外,琵琶制作大师高占春2011年5月成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民族乐器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395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