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

编辑
本词条由“百科小编” 建档。

除夕,为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民间习惯将这一天称为岁除、除夕、除夜、腊月三十(如“腊月”为小月亦需提前至二十九)、大年三十,是中国汉族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与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共同构成了中国民间传统的祭祖大节。大年三十为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因为与春节的正月初一首尾相连,所以又叫除夕,既可泛指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也可实指最后一天的夜晚。而除夕的起源则要追溯到先秦时期,起初除夕并不是一个喜...

除夕,为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民间习惯将这一天称为岁除、除夕、除夜、腊月三十(如“腊月”为小月亦需提前至二十九)、大年三十,是中国汉族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与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共同构成了中国民间传统的祭祖大节。

历史

编辑

大年三十为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因为与春节的正月初一首尾相连,所以又叫除夕,既可泛指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也可实指最后一天的夜晚。而除夕的起源则要追溯到先秦时期,起初除夕并不是一个喜庆节日,而是与腊祭有关。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大雄”仪式,会击鼓驱逐疫病之鬼,由乡人戴上面具,跳着具有仪式性的傩舞祛邪驱疫,被称为“逐疫”;到了北魏时期则演变成岁除大傩[nuó]之礼。根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有击鼓驱逐疫痨之鬼的习俗,也叫“逐除”,这便是除夕的由来;而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则是西晋时期周处的《风土记》等文献中,并且它还具有除傩、除夜、逐除、岁除、大除、大尽等雅称;唐朝时傩祭发展至顶峰;元代之后,傩祭渐微,渐渐衍变为傩戏;时至今日,一些地区仍然保存着一些完整的傩戏。

节日习俗

编辑

驱邪

除夕起初是一个驱邪的节日,有以禳[ráng]恶气的桃符、可避凶魅的门神、避山臊恶鬼的爆竹、逐瘟驱疫的烟火等,其中以大傩为最隆重的驱邪仪式,它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腊日傩祭时,由乡人戴上面具,跳着具有仪式性的傩舞祛邪驱疫,被称为“逐疫”;到了北魏时期则演变成岁除大傩之礼;唐朝时发展至顶峰;元代之后,傩祭渐微,渐渐衍变为傩戏;时至今日,一些地区仍然保存着一些完整的傩戏。

祭祖

祭祖是除夕一项重要活动,大户人家年前便会开宗祠,打扫收拾卫生,布置祖宗牌位、画像,摆放香烛、供器、祭品,在当年三十的傍晚在祠堂内进行祭祖仪式。

贴年红

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形成于后蜀时期,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古代文献《玉珠宝典》《燕京岁时记》中对其均有记载。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到大年三十时,每家每户都要将精心准备的大红春联贴在门上,烘托喜庆的节日氛围。春联的种类较多,按照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

春联(共3张)

除夕

除夕

除夕

贴门神

在民间,人们认为门神心地善良,有着非凡的本领守护着人间的平安,是正义和武力的象征,人们将门神贴在大门上,会使一些妖魔鬼怪望而却步,保护家庭里的每一个成员平安健康。

贴门神(共3张)

除夕

除夕

除夕

贴福字

贴福字是中国汉族传统的民间风俗,除夕每家每户都会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规格不一的福字,福字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各种各样的图案。福字代表福气、福运,更有甚者将福字倒贴,表示幸福已到,以此来表达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贴福字(共3张)

除夕

除夕

除夕

贴窗花

民间一些地区还会在窗户上贴造型各异的窗花,这是一种以纸张为原材料,用剪刀或刻刀为工具,剪刻出人物、鸟兽、花卉等多种图样具有镂空效果的造型艺术,它题材多样,内容丰富,造型形象夸张洗练、生动传神、家喻户晓,有着吉祥美好的寓意,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显示了中国百姓浪漫的想象力和优异的创造力,表达了人们美好的愿望。

窗花(共3张)

除夕

除夕

除夕

燃放爆竹

爆竹又称“爆仗”“炮仗”“鞭炮”,是中国的特产之一,由黑火药制作而成,它的起源较早,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国汉族民间自古就有“开门爆竹”一说,人们会在新年到来之际,每家每户燃放爆竹,它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也寄托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

爆竹(共3张)

除夕

除夕

除夕

挂灯笼

灯笼起源于西汉,统称为灯彩,已有1800余年的历史。每年的大年三十,一些人家就会在屋檐下挂上红灯笼,象征着一家团圆的意义,并增加节日的喜庆氛围。

挂灯笼(共3张)

除夕

除夕

除夕

除夕

吃年夜饭

年夜饭也称为“团圆饭”,汉代时就有这一习俗,古时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只有在迎接新年的时候才能吃一顿大餐来改善生活,所以大年三十的年夜饭准备的较为丰盛。年夜饭不仅是一顿饭,也代表团圆和祈福,出门在外的人无论在哪,到了大年三十都要赶回来一家团聚吃年夜饭;即使没有赶回来的人,家人也会为他摆一只碗、—双筷,象征着他也回家团圆了。年夜饭的名堂较多,在说法上也各不相同,摆上热气腾腾的火锅,寓意家运红红火火;放一只完整的鸡,寓意为金鸡起家;鱼与余谐音,寓意为吉庆有余、年年有余;生菜表示生财;年糕代表年高;腐竹寓意富足;发菜象征发财。中国南北方的年夜饭也有一定的差异,南方地区的年夜饭通常有糍粑、年糕饺子、馄饨、长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讲究;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有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同时因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的寓意。有的包饺子时,会把几枚用沸水消过毒的硬币包进去,称为“抢金”“抢银”,谁先吃着硬币,谁就能多挣钱。有的煮饺子时加几根面条,称为“金丝穿元宝”,象征着来年多财好运。总之,大年三十的年夜饭较为丰盛,一家人团聚围坐在桌旁,共吃团圆饭,人们享用着丰盛的美味佳肴,享受着节日的氛围和难得的团聚和放松之日。

年夜饭(共4张)

除夕

除夕

除夕

除夕

压岁钱

压岁钱又叫“押岁钱”“压胜钱”“代岁钱”“岁岁钱”“利是”或“碛[qì]年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这一年俗起源于汉朝。起先在除夕或大年初一时,长辈通过不同形式发给晚辈的压岁钱,到了现代融入了新的元素,通过微信、支付宝红包等方式来发压岁钱。寓意着长辈送给孩子的护身符辟邪驱鬼,保佑孩子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吉利。

压岁钱(共3张)

除夕

除夕

除夕

守岁

守岁,又叫“除夕守岁”,俗称“熬年”,即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到来的仪式,是春节重要的习俗之一。。守岁最早的文献记载是在西晋时,在中国有近两千年的历史。每年除夕夜时,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过以围炉夜谈,通宵不寐的形式熬夜迎神,迎接新一年的到来,既有对逝去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将临新年寄有美好希望的吉祥寓意。

节日禁忌

编辑

大年三十在中国民间长期的发展流传过程中,为了表达除旧迎新的意思,存在一些约定俗成的节日禁忌。如在家族祭祀祖先时供桌两旁的座位任何人不能占用,也不能随便吵闹、骂人,否则便是对祖先的不尊敬;忌讳出现破、死、光、鬼、输、穷等充满晦气的字眼,需要用别的字来代替,可以把打碎的碗碟说成岁岁(碎碎)平安或落地开花等代表吉祥的话;忌讳在节日期间打扫卫生、倒除杂物,为的是不把财富扫出门,因为民间传说过年期间倒掉这些东西,就是把家里的财气倒掉了,这一年要受穷;忌讳打骂孩子,即使小孩子犯错都不能平时那样生气责骂,只为图个吉利;还有不煮新饭,要吃除夕留下的过年饭,寓意去年的东西吃不完,到今年还有剩余。进入21世纪后,节日的习俗还增加了禁止酒后驾车、一些地区禁放烟花爆竹等与时俱进的新“禁忌”,这些禁忌,反映了人们对年的敬畏和对来年的期望,也是千百年来的一种民俗文化的反映。

价值寓意

编辑

民间俗称的大年三十又叫“除夕”“除夜”“岁除”,“除”字的本义是“去”,引申为“易”,即交替;夕”字的本义是“日暮”,引申为“夜晚”。“除夕”即含有旧岁到次夕而除,指的是因为旧岁年末这天就要过完了,新的一年从明天就要开始了,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腊月三十中午开始,店家商贩关门收市,工厂作坊停工歇业,出门在外的人都赶回家团聚,不论是在城市或农村,鞭炮之声四处响起,陆续有人开始吃团年饭了。为了让群众更好的欢度大年三十,中国先后在2007年、2014年、2022年、2023年对除夕假期的情况进行过调整。其中,2023年10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2024年部分节假日安排的通知》中称,2024年的春节假期为2月10日至17日(大年初一至初八),鼓励各单位结合带薪年休假等制度落实,安排职工在除夕(2月9日)休息。古往今来,中国民间在大年三十这一天有很多富有积极意义的习俗,如祭祖、贴年红、燃放爆竹、挂灯笼、吃年夜饭、发压岁钱、守岁等,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家家户户看春晚也成了除夕节一项新的习俗。这是人们回顾旧岁、憧憬新年的一种形式,这些习俗不仅增添了节日气氛,也反映出人们的一种美好愿望,期望来年更比今年强。

文化影响

编辑

大年三十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相关部门也对其的放假情况先后进行过调整,2007年,依据《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除夕正式成为中国的法定节假日;2014年,根据《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对除夕放假决定进行了调整,不在作为中国法定节假日;2022年,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2023年部分节假日安排的通知》规定,2023年除夕又与春节一起成为法定节假日放假,一定程度是为了让群众们更好的欢度佳节。进入21世纪后,大年三十与春节作为一个整体节日,随着海外华侨的增多而增大了节日的影响力,逐渐被其他国家认同并吸引越来越多当地人参与其中,如今在美国、加拿大韩国日本、菲律宾等20个国家和地区,先后把除夕与春节定为整体或部分城市的法定节假日;世界各地会在节日期间推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会、年俗表演和体验活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也会推出中国春节特别活动;中国政府也会组织对海外华人的慰问演出;中国驻外使领馆向海外同胞发放“春节包”等一系列活动,既与时俱进丰富了节日活动,也增强了节日氛围。这一节日在向世界展示中国多彩文化的同时,也逐渐在海外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除夕

01:03

中国驻外使领馆向海外同胞发放“春节包”(来源:外交部发言人办公室)

相关传说

编辑

中国民间关于大年三十习俗的传说较多,且具有一定的神话色彩。除夕的传说:相传在远古时期,有一个凶残的的叫做“夕”的妖怪,专门吃各个村落里的小女孩,一个叫七郎的猎人听说后决定设计除掉夕。这年的三十晚上,夕又来到村庄准备抓小女孩,七郎和村民们按照提前商量好的响起震天的敲击声,夕没有防备被吓的到处乱跑,此时七郎放出猎狗追及,并趁机用弓箭射死了夕。从此以后,人们就把腊月三十叫作“除夕”,以此纪念七郎的英勇果敢,每年的这天晚上,每家每户都要放鞭炮、守岁,以此来驱除邪气和不祥,迎接幸福安康。压岁钱的传说:相传古代时有一个妖怪叫“祟”,每年腊月三十的晚上等小孩熟睡后就出来伤害他们,在他们的额头上摸来摸去,被摸过的孩子就会发高烧,高烧退去后小孩就变成痴癫的样子,不会好转。大人们为了保护孩子不遭“祟”的侵害,每到大年三十就守着孩子一起不睡觉。有一户老夫妇,为了防止“祟”来伤害孩子,把包好的几枚铜钱放在他的枕边,一直守护着孩子,却在四更时睡着了,“祟”就趁机溜进屋子准备摸孩子的头,突然枕边发出一道金光,“祟”就尖叫着逃跑了。这件事很快被传开了,众人纷纷效仿在大年除夕夜用红纸包上钱放在孩子枕边,让“祟”不敢来伤害孩子,于是就把这种钱叫“压祟钱”,因为“祟”与“岁”谐音,后来就被称为“压岁钱”了。守岁的传说:在古代,有一个妖怪叫“祟”,每年腊月三十这一晚就专门出来伤害小孩,等小孩熟睡后,会在他们的额头上摸来摸去,被摸过的孩子就会发高烧,高烧退去后小孩会变成痴癫的样子。大人们为了保护孩子不遭“祟”的侵害,他们每到大年三十就守着孩子一起不睡觉,还要把出门在外的孩子召回来在自己身边守着他们。时间长了,在民间就形成了“守祟”传统,因为“祟”与“岁”谐音,后人就叫守岁,也就就有了年三十夜里守岁的习俗。贴门神的传说:相传,唐朝时,泾河龙王因为与算命先生打赌,滥用权力而触犯了天条,玉帝委派唐朝大臣魏征监斩龙王。龙王向李世民求情,希望其能拖住魏征,以期能躲过一劫,李世民也满口答应。行刑当天,李世民想用下棋拖住魏征,魏征却借瞌睡,灵魂出窍梦斩龙王。被斩了的泾河龙王恼羞成怒,阴魂不散,夜夜到宫中讨命,李世民被扰得无法入睡。秦琼和尉迟恭见状,请命着戎装立门外以待,李世民应许,那一夜果然无事。但这也非长久之计,李世民也不忍二将辛苦,便令宫廷画家将二人的形象描在画布上,并张贴于宫廷的正门上。后来传入民间,遂演变成俗。

相关作品

编辑

除夕

05:16

除夕夜,一碗汤面的故事(来源:小开简影)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395246/

(494)
词条目录
  1. 历史
  2. 节日习俗
  3. 驱邪
  4. 祭祖
  5. 贴年红
  6. 春联
  7. 春联(共3张)
  8. 贴门神
  9. 贴门神(共3张)
  10. 贴福字
  11. 贴福字(共3张)
  12. 贴窗花
  13. 窗花(共3张)
  14. 燃放爆竹
  15. 爆竹(共3张)
  16. 挂灯笼
  17. 挂灯笼(共3张)
  18. 吃年夜饭
  19. 年夜饭(共4张)
  20. 压岁钱
  21. 压岁钱(共3张)
  22. 守岁
  23. 节日禁忌
  24. 价值寓意
  25. 文化影响
  26. 相关传说
  27. 相关作品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