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成立
- 4 重要报道
- ▪ 《致读者》
- ▪ 《党与党报》
- ▪ 《本报创刊一千期》
- ▪ 《庆祝抗战最后胜利》
- ▪ 《祝上海解放》
- 5 知名人物
- ▪ 博古(秦邦宪)
- ▪ 范长江
《解放日报》是1941年5月16日,由中共中央在陕北根据地创办的大型党中央机关报。每日出刊,以经济建设作为宣传重点兼及党的建设、文化、教育、科技工作以及社会生活各方面。
历史沿革
编辑创刊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随着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和抗日武装力量的日益发展壮大,共产党中央亟需主办一个大型日报,以加强对各地的宣传和工作指导。1941年春,中央政治局决定停办三日刊的中央机关报《新中华报》,将该刊与新华社编发的《今日新闻》合并,在延安出版大型日报《解放日报》,作为中央机关报。5月15日,毛泽东为中央书记处起草了“中央关于出版《解放日报》等问题的通知”,指出:“一切党的政策,将经过《解放日报》与新华社向全国宣达,《解放日报》的社论,将由中央同志及重要干部执笔。各地应注意接收延安的广播。重要文章除报纸刊物上转载外,应作为党内学校内机关部队内的讨论与教育材料,并推广收报机,使各地都能接收,以广宣传,是为至要。”1941年5月16日,《解放日报》正式创刊,这是抗日民主根据地出版的第一个大型日报,毛泽东题写报名并撰写发刊词,发刊词指出:“团结全国人民战胜日本帝国主义,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总路线,也就是本报的使命”。阐明了报纸创刊的宗旨和任务,论证了党报使命与中国共产党使命的一致性,党报就是要准确地宣传党在不同时期的政治任务及为了完成政治任务而制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成为教育人民群众、指导革命工作的武器。
1949年5月28日《解放日报》创刊号
改版
1941年9月16日,《解放日报》对版面作了第一次调整,由两版扩充为四版。在版面形式上,取消了“天天有社论”的出版要求,对版面编排也作了相应调整,将报刊的头版由国际版改为国内要闻版,第二版的国内版改为边区版,第三版的边区版调整为国际版,第四版的本地版调为综合副刊。至第二次调整之前,先后创办了“文艺”“青年之页”“中国工人”“敌情”“中国妇女”“科学园地”“军事”“卫生”八大专刊,满足了青、妇、工等多样化的阅读需求。1942 年 3 月 16 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宣传部颁布《为改造党报的通知》,直接吹响了党报改革的号角,要求当时各地根据“整风”精神检查和改造报纸。同年 4月1日,延安《解放日报》在“整风”运动期间实行了改版,此次改版行动直接走在新闻界“整风”改革的前头。1942年3月31日,毛泽东在《解放日报》改版座谈会上讲话,强调“我们今天来整顿三风,必须好好利用报纸”。1942年4月1日,《解放日报》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进行改版,除了版面的显著变化,在内容方面积极宣传共产党的方针政策,紧密联系群众,实事求是,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传达群众的呼声。1944年6月1日,《解放日报》发表《本报创刊一千期》,标志着该报的改版完成。
新生
1947年3月,国民党军进犯延安。3月27日,《解放日报》停刊。报社编入党中央队伍序列,跟随毛泽东转战陕北。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党中央决定恢复 《解放日报 》并把报名交给上海 ,作为中共中央华东局机关报和中共上海市委机关报。1949年5月27日, 在原申报馆三楼社长办公室 ,恽逸群,魏克明等带着一支渡江南下的新闻队伍,同原上海地下文委系统的上海同志会师,接管《申报》。上海的《解放日报》由范长江同志担任第一社长。5月28日黎明,《解放日报》在解放的土地上诞生,当日创刊号发行10万余份。这是中国共产党在28年历程中,主办大型日报的发行数,首次突破10万份。同年5月29日,由上海图书馆、延安大学图书馆、解放日报社合作,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红色视域下的上海——中共中央早期机关报<解放日报>上海新闻整理汇编》在沪举办首发座谈会。1953年后《解放日报》建立在读报组基础之上的宣传员继承和发扬了读报组的宣传和动员功能。宣传员往往采用 “读报” “座谈” “讨论” 等形式,准确、及时地传达上级机关的方针和政策。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解放日报》在华东乃至全国,开创了十个“第一”。1988年一月起,《解放日报》率先进行了改版扩版的新闻改革,从每日出版4个版,扩大为8各版。1992年起,《解放日报》又独创每逢星期六出版彩色《周末版》。1993年元月起,《解放日报》再次扩版为12个版,成倍增加新闻容量和经济信息。1994年,上海《解放日报》创刊45年,坚持”立足上海,兼顾华东,面向全国,发行世界“的办报方针,及时、全面、翔实地向读者报道上海以及华东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科教等方面的新闻信息,报道了上海的变化。2000年10月9日,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正式成立。2013年10月,经中共上海市委批准,上海报业集团由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和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整合重组正式成立。2014年,《解放日报》推出“上观新闻”客户端。2016年,《解放日报》探索“一支队伍、两个平台”,率先实现“主力军”向互联网舆论主阵地战略转移。
现状
编辑定位
《解放日报》是中国共产党上海市委机关报,以上海的经济建设作为宣传重点兼及党的建设、文化、教育、科技工作以及社会生活各方面。聚焦中心工作,服务发展大局。
采编方针
政治方向
在政治方向上,《解放日报》持续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精心策划全国两会报道,在重要版面推出专版,开设“深读两会”“现场直击”“聚焦两会”“两会近距离”“长三角圆桌”“两会日历”“网友评两会”“两会上的上海品牌”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栏目,创新形式和文风表达,紧扣热点,多角度全面宣传报道。以专稿、专版、短视频等多种形式,形成宣传合力。精心制作推出《百姓话思想》系列视频、“非凡十年·百姓话思想”特刊等,通过不同领域、不同行业普通百姓朴实鲜活的工作和生活故事,形象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上海的生动实践与理论意义。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app截屏
舆论引导
在舆论引导上,《解放日报》注重打造观点和思想高地,围绕热点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及时主动发声加强舆论引领。 在疫情防控期间,第一时间宣传阐释中央和市委、市政府有关疫情防控以及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重要精神。数百篇时评、言论,在关键时刻理性客观立场鲜明地发出市委机关报声音,及时回应、正面引导社会舆情。《同向而行,一起守护好这座城市》《用担当服务大局》等文,立意高远、入情入理,发挥党报的舆论引领作用。
舆论监督
在舆论监督上,《解放日报》聚焦城市建设、社区治理、公共交通等民生关注领域,科学、准确、依法、建设性开展舆论监督报道。有理有据有节开展建设性舆论监督。“解放热线·夏令行动”联合上海市人民建议征集办推出“我为上海献一计”活动,积极为申城发展建言献策。《高杆路灯与林荫道如何相得益彰》《深夜,泡沫垃圾被偷倒高架下》《道路开挖大半年,何时才能完工》等报道,有理有据有节,推动解决问题、改进工作。与上海市网信办合作的网络平台“上海辟谣平台”,在服务疫情防控工作中,及时发布权威信息,遏制谣言传播。全年发稿400余篇,并借助今日头条、网易等媒体平台传播,在传播科学知识、澄清事实真相、维护社会稳定。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app实时截屏
报纸特色
党性原则
在《解放日报》的发刊词中,毛泽东明确了该报的基本定位,即中国共产党的党报,并要求它始终坚持党性原则这一根本性办报方针。《解放日报》始终遵循“党报姓党”的原则,与党和人民同心同德,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党报办报理念和传播模式,从而形成了“全党办报,全民办报”的党报理念。坚持用纪律来规范新闻宣传工作,坚持在落实“三审制”的前提下推进改革,确保网上、网下两个平台在政治上同一标准,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并在考核制度上杜绝“唯点击量论”、杜绝“标题党”,确保不出现“两个舆论场”,而是在两个平台上同时传递放大主流声音。
本土化报道
《解放日报》在宣传报道上立足上海,突出本土化报道特色。据统计,《解放日报》对党的十九大关于上海的相关议题报道比重占68%,占比较大。2017年10月18至25日每天都对上海市民喜迎党的十九大进行报道,据统计,对于上海代表团以及关于上海动态的本土话题共40篇。例如,《不忘初心,夺取新时代伟大胜利——上海要以更加自觉和强烈的责任感,努力当好新时代排头兵先行者 》 充分表明了上海在新时代建设中的重要性。报道中许多议题围绕社会保障,包罗了居民安居、食品、土地、脱贫等老百姓关注的话题,如 《脱贫攻坚战,我们有必胜信念》的报道。
贴近群众
《解放日报》在办报特色上,坚持贴近群众,提高内容亲和力、塑造精英,打造意见领袖、把握时机,增强传播实效、受众本位,突出群众主体。《解放日报》一方面将报道视角转向普通群众,缩减新闻战报比例,加大战地通讯、文艺副刊、生活通讯等内容,刊发了一大批普通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报社要求编辑记者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实际,进一步增强“四力”。开设“新春走基层”专栏,挖掘基层普通市民春节期间辛勤工作、敬业奉献、欢度佳节的鲜活故事,涉及社区治理、小镇交通、假日生活、旅游经济等方方面面,展现上海和各地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进行时”,立意高、接地气。
代表性副刊
文艺副刊《朝花》
文艺副刊《朝花》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是解放日报的一片文学园地。2005年10月,《朝花》获得上海市委宣传部颁发的首批“上海市媒体优秀品牌”。近年来,在全国报纸副刊的评选中连续获得多个奖项。“朝花”的编辑撰文写道:我们的变革内核是解放思想,突破传统和窠[kē]臼,在思想观点的敏锐展示上,努力站在社会思潮的前沿,并且形成一点风格。“朝花”的立论,就是始终意识到自身的社会责任和思想责任。《朝花》副刊编辑齐铁偕和徐蛀民曾说过 “我们愿意尽其所能地以文学的笔触,以思想的散文,对生活发言,对社会现象和社会热点发言,并且努力使之成为“朝花”的特点。”
《解放周末》
《解放周末》诞生于1992年1月4日,是全国第一张定期出版发行的彩色报纸,一度在全国掀起“周末刊”热潮的典型代表,是一份有别于文艺副刊的综合性副刊,曾经获得“上海市媒体优秀品牌”“中国新闻名专栏”等业界肯定,并多次获得中宣部阅评表扬。自2004年起,《解放周末》伴随着“文化讲坛”的开办,刊发了大量的文化访谈,对全国各个领域有社会知名度的人士进行深度专访,每周以一个整版近6000字的大篇幅展现其人生感悟及思想观点,兼具可读性与思想性。
《解放周一》
《解放周一》诞生于2014年,原本是一份综合性副刊,解放日报在2016年改版后关闭了《解放周一》原有的侧重提供生活信息与服务信息的一系列版面,将其重新定位为一份“智库副刊”,针对党报的重要读者——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公务员等,提供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分析与对策思考。近年来多次获得上海市委领导的批示。
重要事件
编辑“整风运动”与《解放日报》改版
1941年5月,以毛泽东同志在延安高级干部会议上作《改造我们的学习》报告为标志,拉开了延安整风运动的帷幕。延安整风是要从思想上系统地彻底改正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错误带来的影响,其次是使新入党同志组织上入党,思想上未入党,破除党内部分人对国际的迷信盲从,确立和巩固党独立自主原则的需要,是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现实需要。随着延安整风运动的开展,《解放日报》整治教条主义、主观主义等不良风气的整风运动被提上了日程。毛泽东认为党报对党内党外影响极大,“ 要达到改造党的目的,必须首先改造党报的工作。”延安《 解放日报》 作为中央机关报在整风运动中将“ 党报是集体的组织者和宣传者” 这一观念发挥得淋漓尽致。 为了突出党的中心工作,《 解放日报》 把整风运动作为报道的重点,积极推出相关社论,创办专栏或专版。1944 年 6 月 1 日,《 解放日报》 发表《 本报创刊一千期》,标志着该报改版的完成。 经过整风改版,《 解放日报》 肃清了报社内的教条主义和主观主义残余,将外来的报刊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成为一张合格的党报。至1945年4月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使全党尤其是党的高级干部对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问题的认识达到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上的一致,整风运动宣告胜利结束。这次整风学习不仅对中国共产党有重大的意义,对于全国及当代社会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通过整风运动,我们党实现了全党新的团结和统一,是加强党的建设、增强党的战斗力的一次成功实践,是我们党的历史上的一个伟大的创举。《解放日报》也在整风改版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成立
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正式成立于2000年10月9日,是以中共上海市委机关报《解放日报》为龙头组建的一个具有相当影响力和综合实力的媒体集团。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实行党委领导下的社长负责制,党委会是集团的政治核心和领导核心。新闻采编实行总编辑和主编负责制,经营管理实行总经理负责制。解放日报报业集团自集团成立第二年起全面采用广告总代理制,《解放日报》作为市委机关报,经集团党委研究后采取果断措施,把党报的广告经营交由集团和上海中润广告集团合资创办的中润解放广告有限公司总代理。2005年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广告签约到款额10.246亿元 ,比 2004年净增 2亿多元。自集团成立以来,广告到款总额每年以 20%以上的速度持续增长。 同年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开始了新媒体的布局,推进“4i工程”:手机报(i-news)、数码杂志(i-mook)、电子报纸(i-paper)、公共视频(i-street),相继于次年1月、3月、6月和9月问世,以不同的终端形式对各个细分市场的受众实现无缝覆盖。至2013年10月,经中共上海市委批准,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和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整合重组为上海报业集团。
重要报道
编辑《致读者》
《致读者》共10个自然段,全文1972 字,发表于1942 年4月1日《解放日报》一版,这一天是《解放日报》正式启动改版的日子。相当于《解放日报》的改版宣言,内容是在检讨问题的基础上阐明为什么要改版,以及改版的方向、思路、目标,并根据《解放日报》的改版需要,进行了中国化的阐发。提出党报应具备四个特性——党性、群众性、战斗性与组织性。
《党与党报》
《党与党报》由社长博古(秦邦宪)执笔,经毛泽东修改定稿,全文共2519字,分为13个自然段。社论主要围绕如何使党报成为集体宣传者与集体组织者这一问题展开叙述,并指出要达成这一目标需要从两方面同时入手。一方面,报纸要成为党的喉舌,“按照党的意志办事”;另一方面,要重视全党办报,“党必须动员全党,来参加报纸的工作。”《党与党报》首次提出党报是“党的喉舌”,以党报“四性”为依据,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中国共产党党报理论的内容与体系。
《本报创刊一千期》
《本报创刊一千期》共15 个自然段,全文 2552 字,发表于从《解放日报》创刊算起的第一千期。系统地总结了《解放日报》创刊,尤其是改版后取得的宝贵经验,强调“办报是全党的一件大事,是人民大众的一件大事,是治国的本领之一”。集中反映并阐明了“全党办报”和“群众办报”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又一经典文献。
《庆祝抗战最后胜利》
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通过广播发表《停战诏书》,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代表在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正式签署投降书。1945年9月5日,《解放日报》发表社论《庆祝抗战最后胜利》,社论呼吁:“让我们全中国人民在和平、民主、团结的大纛[dào]下,万众一心,迈步前进,扫除一切障碍,把中国建设成为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民主主义国家!”
《祝上海解放》
1949年5月29日,新华社发表毛泽东亲自修改审定的社论《祝上海解放》,5月31日,解放日报头版刊发了新华社社论《祝上海解放》。该篇社论从推翻三座大山的高度审视上海解放的特殊意义,社论指出“上海是一个世界性的城市,所以上海的解放不但是中国人民的胜利,而且是国际和平民主阵营的世界性的胜利。”
1949年5月31日,解放日报刊发社论《祝上海解放》
知名人物
编辑博古(秦邦宪)
1941年5月,党中央决定将当时延安出版的《新中华报》和《今日新闻》 两张报纸合并,改出大型党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博古任社长,杨松任总编辑。《解放日报》创刊之际,正值解放区经济极端困难的时期。 在 5月14日召开的报社第一次编委会上,博古向大家讲了党中央要出版 《解放日报》的重要意义,他指出:“党报工作者对党报重要性要有认识。《解放日报》是党中央机关报,要以党的立场来分析认识世界。”面对报纸出现的问题时,博古敢于面对现实,敢于正视错误并及时纠正错误,他在1942年3月17日召开的编辑部全体人员大会上,主动清理反省了《解放日报》办报以来的主要缺点 ,并且提出了今后办报的方针:贯彻党的路线 、宣传党的政策、反映群众状况 、报导国内外动向和整顿三风,并且提出了改版的初步方案。1942年4月1日,《解放日报》经过多次编委会研究讨论,最终发表了一篇由博古执笔,经过毛泽东等人修改后定稿的社论《致读者》。至1944年,《解放日报》执行全党办报,群众办报方针已经取得了重大成绩。1946年 4月 8日由重庆返回延安途中,因飞机失事在山西兴县黑茶山不幸遇难,以身殉国。尽管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博古曾是王明“左”倾路线的倡导和执行者,给中国革命事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但在担任社长期间,严格遵循党中央的指示,对《解放日报》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加强新华社的机构建设和业务管理。为中国共产党早期新闻事业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为中国新闻理论和新闻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范长江
1949年5月27日, 在原申报馆三楼社长办公室 ,恽逸群,魏克明等带着一支渡江南下的新闻队伍,同原上海地下文委系统的上海同志会师,迅速开展华东局和上海市委的机关报——《解放日报》,由范长江同志担任第一社长。为了能在进城后第一时间出报,范长江凡事亲力亲为。他对制版印刷环节提出了三项任务:一是要求制作毛泽东书写的延安“解放日报”报头;二是提前印刷《解放日报》的发行宣传广告;三是刻印解放日报社印章和“钤[qián]记”。5月28日《解放日报》正式发行,当日创刊号发行10万余份。这是中国共产党在28年历程中,主办大型日报的发行数,首次突破10万份。创刊日后,报纸遇到了严峻的考验。日报发行数10天内逐日下跌至不足8万,引起了华东局的关注。对此,范长江指出,我们的报纸是人民的报纸,不是少数人的报纸。他提出了新闻事业的群众性,并认为概而言之主要有三,即:基础在群众,前途在群众;考虑群众的需要和大家办报,大家用报。解放日报社据此也对宣传内容迅速作出调整,明确要求贴近上海实际,贴近群众生活进行报道。新中国成立不久,范长江被任命为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副署长,并兼任人民日报社社长,离开奋战了150个日日夜夜的解放日报。他不仅是解放日报的开报元勋,更是党报党性风格的奠基人。1900年,中国新闻界设立“范长江新闻奖”并于第二年开始评奖,以表彰业界内作出贡献的中青年记者,以怀念范长江,激励众人“做记者当如范长江。”
杨松
1941年5月,《解放日报》开始筹办,杨松任第一任总编辑。1941年5月16日正式出刊。创刊一个月,杨松就写了20多篇社论,这些社论正确分析了国内外形势,批判了国民党顽固派的错误政策,号召人民群众反对分裂,反对投降。坚持抗战,为宣传党的总路线起了较好的作用。为了办好《解放日报》,杨松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工作,每天只休息三四个小时,他办公室的油灯 ,经常从黄昏亮至深夜 ,又从深夜亮到黎明。即使在这样繁忙的情况下,他还致力于写作,著有《论民族》、《东北抗日斗争经验教训点滴》、《今日苏联》等书,与吴亮平一起合编《社会科学概念》,该书在东北解放后被东北行政委员会教育部规定为初中和高中政治课本参考书 ;他与邓力群合作编辑了近百万字的《中国近代史参考资料》,该书连续3次再版,直到现在还为史学家们所推崇。由于繁重的工作和艰苦的斗争环境,杨松患上了肺结核,终因病情恶化,不幸于1942年11月23日病逝,年仅35岁。1942年杨松逝世后,毛泽东送的挽联上写道:“杨松同志办事认真,有责任心,我们应当记住他,学习他。”
所获荣誉
编辑影响和评价
编辑影响
推动革命宣传
延安《解放日报》的创办正值陕甘宁边区经济极为困难的时期,在革命斗争形势严峻,物资匮乏的条件下,延安《解放日报》承担革命宣传任务,为陕甘宁边区群众进行新闻传播,满足受众对信息的需求。报刊中动态性的消息为受众呈现了国内外的革命形势,并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为主撰写的大量评论性文章,阐发了革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为受众指明了革命的方向,消除了民众萦绕在内心的困惑。
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延安《解放日报》主要通过马克思主义实践资讯报道、革命导师生平事业介绍、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传播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现实解读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延安时期《解放日报》不仅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前提条件,同时也通过宣传工作的有效开展,使毛泽东形象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深入民间,使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促进新闻事业的发展
延安《解放日报》是中国共产党党报理论和新闻事业的奠基之作。它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党报办报理念和传播模式,从而形成了“全党办报,全民办报”的党报理念,对中国共产党的新闻传播事业起到了很大的影响。1942年经过改版后的《解放日报》合理配置版面,具有了现代成熟报纸样态。在办报实践中探索出党报发展模式,成为中共党报的经典范例。《解放日报》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建的一份成熟的党报,其本质特点是其高度的党性和组织性。其传播实质上是一种在大众传播基础之上形成的一种强有力的组织传播。它的组织传播效力使中国共产党的新闻传播事业保持了强劲的生命力。
评价
新中国新闻研究史奠基人方汉奇表示,“延安《解放日报》是中国革命根据地出版的第一张大型的、每日出版的中共中央机关报,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贡献最大、影响最大的一个革命报纸。”曾任上海市委书记的李强表示,解放日报是一份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报纸。70年来,解放日报始终遵循“党报姓党”的原则,与党和人民同心同德,与上海这座城市休戚与共,始终为城市发展鼓与呼、同人民群众心连心、与时代潮流同步伐,形成了独有的党报特色,创造了光荣的办报历史,充分发挥了党和人民的喉舌作用。
其他媒体形式
编辑解放日报是全国率先实现媒介深度融合、整体转型的省市级党报之一。2014年起,解放日报启动了“深度融合、整体转型”的探索。2018年,解放日报获全国党报网站媒体“深度融合的探索与突破”优秀案例一等奖。《解放日报》同时依托内容生产、技术创新、运营开拓,覆盖约三十个主流传播渠道,同时借助抖音、小红书、微信视频号等新兴平台传播主流声音,积极探索具有党报特色的音视频产品发展路径。“党报党端“朋友圈”进一步扩大,融媒精品传播能力不断提升。
上观新闻
2014月1月1日,解放日报社推出的新闻客户端“上海观察”正式上线(2016年3月1日起更名为“上观新闻”)。上观新闻APP前身为“上海观察”,是由解放日报社推出的新闻阅读客户端。2014年上线初依靠报社采编资源优势,内容以原创和独家为主,收获多方好评,同时依靠组织资源优势,建立了以上海党政干部和公务员群体为主的核心用户群体。2015年其进一步提升内容质量、扩大自采稿件、加强管理运营,逐步向免费下载的新闻客户端目标过渡。2016年3月1日,解放日报社开启深度融合、整体转型改革,努力“成为一家以互联网传播为主要渠道、以报纸传播为重要依托的新型媒体机构”。实施“一支队伍、两个平台(解放日报、上观)”的一体化运作,采访力量全部迁入上观,同时向上观和解放日报供稿,实现报、网采编链无缝衔接、24小时全天候的融媒体内容生产。以“上海观察”为标志,解放日报率先走出了传统媒体从“相加”到“相融”的关键一步,成为全国省级党报转型发展先行者。
“上观新闻”APP实时截图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395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