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雪芬

编辑
本词条由“百科小编” 建档。

袁雪芬(1922年3月26日—2011年2月19日),原名袁雪雰[fēn],浙江嵊[shèng]县(今嵊州市)人。中共党员,国家一级演员,曾任华东越剧实验剧团团长、华东戏曲研究院副院长兼越剧实验剧团团长、上海越剧院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上海市白玉兰戏剧奖评委会主任、全国政协常委等职,是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越剧代表性传承人。被誉为“越剧新后”。1922年...

袁雪芬(1922年3月26日—2011年2月19日),原名袁雪雰[fēn],浙江嵊[shèng]县(今嵊州市)人。中共党员,国家一级演员,曾任华东越剧实验剧团团长、华东戏曲研究院副院长兼越剧实验剧团团长、上海越剧院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上海市白玉兰戏剧奖评委会主任、全国政协常委等职,是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越剧代表性传承人。被誉为“越剧新后”。

人物生平

编辑

早年经历

1922年3月26日,袁雪芬出生于浙江绍兴嵊县普义乡杜山村(今属嵊州市甘霖镇桂山村),是家中第三个孩子。因为袁雪芬降生时适逢大雪纷飞,身为乡村私塾先生的父亲袁茂松,看到窗外的景色诗悄勃发,为女儿取名“雪雰”,取其傲雪凌霜之意境。后在进科班学戏时,这个“雰”字常被弄错,剧场写戏牌则将错就错,将其演变成芬芳的“芬”。在袁雪芬出生的那一年,嵊县施家岙有个叫王金水的人,某天王金水走进上海新世界红宝剧场,这里上演着京剧儿戏都是小女孩。出于生意人的敏感,王金水决定回乡招人,组建女科班。袁雪芬8岁那年,外婆家所在的崇仁镇,办起“高升舞台”女子科班。袁雪芬的母亲裘水仙瞒着丈夫,将雪芬偷送去“高升舞台”。临行时,裘水仙花两块银元,买了一只银镯子给女儿,并叮她好好学戏。袁雪芬到科班一看里全是陌生小孩,便整天哭闹着要回家。师傅还没开始管教她,就先被她给降服了,最终师傅实在对她没辙,央求班长将她送回家。

袁雪芬

青年时代的袁雪芬

一转眼,袁雪芬11岁了,她听闻去学戏要能唱上主角,每月能赚30块大洋,袁雪芬便打定主意去学戏。袁雪芬想去四季春越剧科班,但作为私塾先生的袁茂松,即使日子过得清贫,也不愿意女儿去唱戏,甚至放狠话要和她断绝父女关系。无奈倔强的袁雪芬铁了心要学,于是11岁的袁雪芬入了四季春越剧科班,工青衣、闺门旦,兼学武戏。

演艺经历

初入科班

1933年7月,11岁的袁雪芬成为四季春科班门徒,文戏师傅鲍金龙,武戏师傅李真木,武功师博相华。袁雪芬性格活泼,原本奔着武生行当去的,师傅见她眉眼冷清,指定她工青衣旦角。袁雪芬跟绍兴大班师傅学过《盗仙草》《双金》,也跟水路徽班师傅学过武生戏《火烧濮[pú]阳城》《嘉兴府》全本戏《走麦城》等。袁雪芬的开笔戏,是师傅教她的是《三仙炉》,袁雪芬戏中扮演小家碧玉。另一边,袁茂松见到女儿已入戏半年,木已成舟,才将对女儿百般关心、千般可惜、万般无奈的爱,化成了一句最朴实无华的叮嘱:“不求你成名,但愿你成人。爹只希望你日后能清白做人,认真演戏。”正是父亲的这几句深沉而内敛的关爱之语,成为了袁雪芬此后一生的坚守和执着。

初露头角

1936年春季,袁雪芬随四季春越剧科班到绍兴、萧山、杭州等地,初次挂头牌是杭州老贸商场演出《百花台》时,为王杏花垫戏;9月,首次到上海,在大老闸大戏院与王杏花同台,演出《文武香球》《梁山伯》;11月4日,为高亭唱片公司灌制唱片,与钱妙花演唱女子越剧的第一张唱片《方玉娘哭塔》。1937年春季,再次到上海演出,并担任三肩花旦。“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逃难回家乡。

袁雪芬

青年时代的袁雪芬

1938年2月1日,随四季春越剧科班第三次到上海,袁雪芬作为头肩旦与竺素娥、王杏花为首的“素凤舞台”及绍兴大班“同春舞台”在上海四路小剧场、老闸大戏院等剧场合作演出了《宝莲灯》《盘夫索夫》等剧目。同年7月,对传统骨子戏《梁祝哀史》进行了初步去芜存菁,并在电台播唱越剧。11月10日,参与为上海时疫医院筹款而举行的女子越剧“七班会串”,出演《三堂会审》。1939年2月13日,袁雪芬参加上海难民救济协会与绍兴旅沪同乡会,在黄金大戏院联合举行的女子越剧大会串义演,筹募捐款。1940年8月1日至8月2日,袁雪芬参加绍兴七县旅沪同乡会在卡尔登大戏院举行的“劝募绍属平粜[tiào]捐”女子越剧八班大会串;12月30日,袁雪芬在大来剧场演出根据《聊斋志异》改编的越剧《恒娘》。1941年1月3日,袁雪芬参加中国救济妇孺总会募捐运动在上海新新电台举办的“全市女子越剧大会串”。1月22日,袁雪芬参加嵊新女子越剧团劝募故乡灾款游艺大会,在上海更新舞台演出越剧《孟丽君》。

果敢坚持

1942年3月7日,袁雪芬因病回乡休养。同年10月,袁雪芬脱离科班,在大来剧场开始进行越剧改革,首次建立正规编戏、排戏制度,并对舞美、服装等进行改革。10月28日,袁雪芬在大来剧场重新登台,演出新编剧目《古庙冤魂》。11月12日,根据陆游、唐琬故事改编的剧目《断肠人》正式上演。12月3日,袁雪芬与张桂莲共同主演改编自《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剧目《情天恨》。此后,袁雪芬还在大来剧场排演了《长恨天》《就是他》《木兰从军》《明月重圆夜》等新编剧目。1943年11月1日,袁雪芬在演出《香妃》时,袁雪芬与琴师周宝财合作,创造了尺调唱腔。后被其他越剧演员吸收、不断丰富,发展成越剧主唱腔。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期间,袁雪芬演出了《香妃》《红粉金戈》《木兰从军》《黑暗家庭》《王昭君》等表现爱国思想、歌颂民族气节、反对封建礼教的剧目。1944年2月17日,《明月重圆夜》在大来剧场上演,第一次全剧使用 【尺调腔】,剧中袁雪芬、徐天红、戚雅仙的三人合唱,作为经典唱段而广为传唱。百代唱片公司邀请袁雪芬、徐天红,将剧中一段“父女对唱”灌制成唱片。1945年12月24日,袁雪芬参加为筹募嵊县善后救济的经费而举行的全沪越剧大会串。1946年5月,把根据鲁迅名著《祝福》改编的《祥林嫂》首次搬上越剧舞台,被舆论称为“新越剧的里程碑”。1947年7月29日,袁雪芬与尹桂芳、徐玉兰、竺水招、筱丹桂、张桂凤、小楼、傅全香、徐天红、范瑞娟等人在上海四马路大西洋西菜社聚会,为联合义演签订合约,人称“越剧十姐妹”。同年8月,在《山河恋》联合义演及同年10月筱丹桂之死事件中,同国民党当局进行了坚决斗争。

袁雪芬

“越剧十姐妹”合照,袁雪芬(左边第3位)

1948年3月24日,袁雪芬出演的国产电影《鸡鸣早看天》正式上映。9月18日,袁雪芬与范瑞娟二度合作,恢复“雪声剧团”,在大上海电影院演出由田汉编剧的新编越剧《珊瑚引》。同一天,袁雪芬、范瑞娟主演的越剧影片《祥林嫂》在国际、大上海等5家影院上映。12月,雪声剧团解散。

袁雪芬

雪声剧团越剧训练班,袁雪芬(第1排右2)

再接再厉

1949年9月,袁雪芬作为戏曲界特邀代表参加了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并出席了10月1日的开国大典。1950年初,拍摄16毫米彩色越剧影片《相思树》,并与刘如曾合作创造了新的【男调】腔。1950年1月31日,袁雪芬就任上海影剧业工会越剧分会筹委会和越剧界折实公债推销支会的筹委会主席。1951年3月5日,华东戏曲研究院成立,袁雪芬任副院长。3月10日,率华东越剧实验剧团赴杭州演出,主演越剧《借红灯》。8月至9月,与范瑞娟等发起上海越剧界为抗美援朝捐献“越剧号”飞机的义演,担任剧目《杏花村》的主角,因排练时大量咯血,住院就医。1952年,袁雪芬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展演剧目《白蛇传》,并获荣誉奖。1953年与范瑞娟合作主演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拍摄成中国第一部大型彩色戏曲影片;同年,排演了根据王实甫原著改编的《西厢记》,成功地塑造了崔莺莺一角。1953年4月,袁雪芬当选为中华全国民主妇女职合会第二届执行委员会委员。1954年,袁雪芬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袁雪芬随许广平率领的中国越剧团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和苏联访问演出;同年被缅甸总理吴努授予金质奖章。1956年10月19日,袁雪芬在大众副场主演《祥林嫂》,该演出按鲁迅原著精神进行了重新改编;同年获文化部颁发的“1949-1955优秀影片奖”荣誉奖,同年当选上海戏剧家协会第一届副主席。

袁雪芬

《梁山伯与祝英台》剧照,袁雪芬(右)

1957年,为在嵘县建立“越剧之家”,成立了“越剧之家”上海市经济委员会,袁雪芬任常委会主任。1958年,6月至9月,袁雪芬率上海剧院一团赴福建前线慰问出演《梅花魂》《打金枝》《穆桂英》等剧目。同年9月至11月,袁雪芬主演了大型现代戏《壮丽的青春》《红花绿叶》《纺纱闯将》。1959年,袁雪芬携《双烈记》参加上海市戏曲会演首演于大众剧场,并与琴师周柏龄共同研究,创造了新腔【C调】,即【6字调】。同年9月24日至10月25日,为庆祝新中国成立10周年,袁雪芬与男女合演实验剧团合作,所主演的《秋瑾》在人民人舞台首演。

名誉加身

1960年3月,袁雪芬赴北京参加中国戏曲学院举办的表演艺术研究班。5月,上海越剧院学馆成立,袁雪芬担任院长兼任学馆主任。1961年9月8日至10月18日,随中国上海越剧团赴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访问演出。1962年5月30日,在人民大舞台主演《祥林嫂》;7月,作为上海越剧院院长主持举办文史进修班;10月,主持“越剧改革20周年纪念会”。1964年2月,主演根据同名话剧移植的剧目《接旗》。1965年,演出《火椰村》时与琴师周柏龄合作创造了【降B调】唱腔。1966年4月26日,电影《舞台姐妹》遭到批判,袁雪芬受到牵连遭批判。从1966年下半年,至1973年5月28日,遭关押隔离审查。从1973年下半年至1976年下半年,被控制使用,担任越剧院学馆负责人。

袁雪芬

《舞台姐妹》剧照,袁雪芬(左)

1977年1月,袁雪芬参加中国音乐家代表团访问联邦德国。1978年,袁雪芬主演的《祥林嫂》拍摄成宽银幕彩色影片。同年3月,袁雪芬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1978年底,袁雪芬重新受命担任上海越剧院院长,主持和组织了一系列新剧目的创作演出,并大力培养青年演员。1979年,袁雪芬参加全国人大代表团访问日本。1986年,袁雪芬以“艺术指导”的身份与上海越剧院演出团参加巴黎第15届秋季艺术节,获格诸布尔市、里昂市、勒阿弗尔市荣誉奖章和荣誉公民称号。1988年7月,袁雪芬担任越剧折子戏宝灵杯“三新奖”评委会主任。1989年,袁雪芬率团去美国演出,同年获中国唱片总公司颁发的首届“金唱片奖”。1989年2月6日至10日,袁雪芬参加上海越剧院“六代同堂迎春晚会”的演出。

袁雪芬

《祥林嫂》袁雪芬演出照

1994年5月2日,以名誉团长身份,随上海越剧院演出团赴台湾访问演出。2006年3月27日,袁雪芬参加“百年流声———纪念中国越剧诞辰100周年电视文艺晚会”。2006年4月,第十六届白玉兰戏剧表演奖全体评委,将组委会首次设立的“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终身成就奖”颁给了袁雪芬。2008年2月,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日越代表性传承人”。2009年10月11日,中国戏剧家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大会在北京召开,袁雪芬获得首届中国戏剧奖一一终身成就奖。2011年2月19日下午2点,袁雪芬在上海病逝,享年89岁。

其他经历

袁雪芬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表,第一、二、三、五、六、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创作特点

编辑

唱腔

袁派唱腔的特点是质朴平易,委婉细腻,深沉含蓄,意味醇厚。袁雪芬擅长依照人物的特定性格和感情创腔,不追求曲调的花梢,而注意以情带声,以真情实感和润腔意味扣人心弦。在演唱上,她气息饱满,运腔婉转、喷口有力,吐字坚实而富有弹性,运腔中运用欲放又收,抑扬有致的处理,形成特有的韵味美。袁雪芬代表剧目等的唱段,展现了袁派唱腔艺术形成的过程,同时也展现了越剧音乐唱腔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今后学习、研究越剧音乐和袁派唱腔艺术的很有价值的艺术作品。例如,《西厢记》中的“若不是张解元他识人多”,在“若不是”后面的拖腔中运用了后起半拍的特殊的节奏形式,形象地显露了崔莺莺一提到意中人难以掩饰的喜悦。同样在《祥林嫂》中,袁雪芬通过对唱词的理解,将祥林嫂这个悲剧人物善良、朴实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在《洞房》中,她用了较多的甩腔。袁雪芬在四十年代的唱腔音调较低沉,叙述性、倾诉性较强。她打破了越剧严格的上下句对仗的格式,使唱腔音调平中出奇、柔中有刚。这时期的代表性唱段是“三哭”,即“香妃哭头”“梁祝哭灵”“一缕麻哭夫”。此外,袁雪芬演出《相思树》的时候,袁雪芬与刘如曾合作,吸收越剧早期男班艺人支金相的唱腔因素,创造了能表达热烈、急切、犹豫、不安等复杂感情的“男调”。

袁雪芬

《祥林嫂》剧照

表演

在表演上,袁雪芬博采众长,将话剧、电影重视刻画人物性格和内心活动的写实主义表演特点,与昆曲载歌载舞、重视形体动作美化的长处吸收到越剧中,加以融化、创新,形成了写意与写实相结合的表演形式。袁雪芬以塑造沉静的大家闺秀或妇女形象见长,一生创造了一系列脍炙人口、令人难忘的经典人物形象,如香妃、祝英台、崔莺莺、祥林嫂、白素贞等,无不是前述表演风格的实践。尤其是为塑造好祥林嫂这个人物形象,她反复阅读鲁迅原著《祝福》,研究出了祥林嫂17种不同的眼神,可见其对人物的理解之精深。

妆容

最初,即便是京昆等大剧种,生旦的面妆也较为简单:用水粉或铅粉把脸涂白,稍微描一下眉眼,再略上些胭脂即可。1942年,受话剧化妆的启发,袁雪芬尝试用油彩替代水粉来化妆,这使得底妆厚重、滋润,妆面愈加鲜丽且有光泽。

袁雪芬

《西厢记》剧照,袁雪芬(右一)

技法

袁派十分讲究重点唱句的演唱,擅用喷口、气口、加虚词以及强音、顿音等技巧进行特殊处理,达到演唱上的高潮。如《梁山伯与祝英台》“楼台会”中,连续用了两个“可记得”、两个“我叫你”,三个“我与梁兄难成对(婚、偶)”,起到了强调的作用。

演剧思想

编辑

在袁雪芬的演剧思想中,她对越剧的男女合演、舞台的神圣性、如何塑造好人物形象、老艺术家的作用发挥、重视对越剧的理论研究和总结等方面均有深入思考和独到见解,形成了相应的演剧思想。袁雪芬越剧音乐发展思想是发韧于1942年发起的“越改”,而后又在新中国成立初期(1953年 )官方进行的全国性“戏改”的背景下逐渐形成的。袁雪芬的这些思想观点,不仅仅是对当下的越剧,对各戏曲剧种、戏曲工作者同样起着十分重要的指导和帮助作用,实践意义不可忽视。

主要作品

编辑

越剧剧目

唱片

编导作品

影视作品

图书作品

荣誉与成就影响

编辑

获奖作品

个人荣誉

人物影响

袁雪芬创造了尺调唱腔。尺调腔的产生加强了越剧唱腔的表现力,现已形成当今越剧的主腔,越剧的其他流派唱腔,可说也都是在尺调基础上发展而成。此外,袁雪芬还创立男调(亦名南调),六字调则是袁派唱腔的新发展。对于戏曲剧种来说,一个新腔的出现,其意义是极为深远的。在“尺调”上建立起来的“袁派”唱腔,旋律淳朴,感情深沉,委婉缠绵,韵味醇厚,不仅在越剧表演艺术上独标高格,更对越剧流派的丰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戚雅仙的“戚派”、张云霞的“张派”、金采风的“金派”、吕瑞英的“吕派”等,均由“袁派”脱化发展而来。袁雪芬在越剧界首次建立起正规的编戏、排戏制度;废除幕表制,使用完整的剧本;废除衣箱制,参照古代绘画,根据人物身份设计服装;打破传统的舞台形式,采用立体布景、油彩化装、灯光、音响,逐步形成综合的艺术机制。在表演上,则博采众长,将话剧、电影重视刻画人物性格和内心活动的写实主义表演特点,与昆曲载歌载舞、重视形体动作美化的长处吸收到越剧中,并加以融化、创新。

人物评价

编辑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评价:袁雪芬老师为首的越剧人,以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态度,从结构到内涵透取各种艺术养分,使越剧焕发了崭新的面貌,成为了戏曲改革中的排头兵,袁雪芬是一位真正的人民艺术家。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尚长荣评价:袁雪芬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也是一位优秀戏剧表演团体的管理者,同时还是一位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戏剧活动家。袁雪芬就似上海戏剧界的一面旗帜,是中国戏剧界的骄傲。戏剧理论家刘厚生评价:袁雪芬为一代中国戏曲伟人,她率先发起了越剧改革,体现了她坚持创新、不畏艰难的性格和勇气,这种勇气是袁雪芬出于对越剧事业的责任心和文化历史使命。《光明日报》评价:袁雪芬数十载艺术生涯中,形成了独创的“袁派”艺术,其唱腔旋律淳朴,感情真挚深沉,韵味醇厚,委婉缠绵。同时,袁雪芬是新越剧的创始者和践行者,袁雪芬发起越剧改革,改造越剧旧戏班制度,把崭新的舞台演出形式引入越剧。

后世纪念

编辑

2011年2月19日下午2点,袁雪芬在上海病逝,享年89岁。同年2月25日,袁雪芬遗体告别仪式在上海龙华殡仪馆举行,俞正声、韩正、刘云耕、冯国勤、殷一璀、沈红光、屠光绍、杨振武、叶公琦等人参加了告别仪式。2011年4月6日,以袁雪芬生前名言“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演戏”为主题的第六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论坛在上海文艺活动中心举行。当天晚上,以“品洁如雪,艺传芬芳”为主题的越剧专场在上海大剧院上演。同年4月22日,为纪念和缅怀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沪浙两地文化主管部门、越剧界代表、袁雪芬亲属、“袁派”弟子代表等在杭州举行追思会。2022年3月,为纪念人民艺术家袁雪芬诞辰100周年,上海广播电视台七彩戏剧频道自3月22日起连续5天,每晚播出袁雪芬大师经典作品与珍贵影像。

袁雪芬

纪念晚会海报

轶事典故

编辑

联合义演1947年1月,袁雪芬因肺病复发,再度吐血,暂时退出舞台。在治疗、休养期间,她看了上海各越剧团的不少演出,深为越剧的前途担忧,觉得演员每天日夜两场疲于奔命,没有进修的机会,生了病也难以休息,也无法培养新的一代。.经与韩义、南微、成容、汤蒂茵等人商量,她提出通过越剧界联合义演,建造一座自己的剧场,使志同道合的姐妹轮流演出,以期真正推进越剧改革,另外再办一所越剧学校培养新人。袁雪芬的提议,得到越剧界各位名演员的支持。同年7月29日,在四马路大西洋菜社,上海越剧界一批“头牌”聚会商议联合义演的具体事宜。为郑重起见,她们特意请了平衡做证明律师,起草了一份“合约”,在“合约”上签宁作为“发起人”的共10位演员: 尹桂芳、徐玉兰、然水招、筱丹桂、袁雪芬、张桂凤、吴小楼、傅全香、徐天红、范瑞娟。这10位发起人,后来被称为“一姐妹”,联合义演的剧目为《山河恋》。公演开始后,每天日夜两场,场场客满,上海的报纸发表了大量报道和评论,田汉在《新闻报》上以《团结就是力量》为题发表文章,认为“此次联合公演的实现便是一个伟大成就。”8月28日晚上,国民党上海警察局嵩山分局派人来到后台,送来一纸公文,勒令《山河恋》立即停演,理由是社会局认为“手续不完备”。第二天星期六,“勒令停演”的布告已经贴出,剧场门口人山人海,这时已近下午一点,离日场开演仅有两个小时。袁雪芬等赶到社会局,据理力争,撤消了停演令。袁雪芬拒绝为宋美龄唱堂会袁雪芬自40年代初期致力于新越剧改革后,自立规矩不唱堂会。1946年6月,袁雪芬演出《祥林嫂》后,声名远扬,其时蒋介石夫人宋美龄抵沪,转托上海闻人王晓籁代为邀请袁雪芬到她住处去唱“堂会”。王晓籁是浙江峡县人,与袁雪芬同乡,曾任上海市商会会长,在辛亥革命和北伐战争期间,与落介石从其密。他以为凭第一夫人的身份和自己的面子去请,袁雪芬不会不答应,于是,就支使一姓陈之人持自己的名片去请袁雪芬。哪料袁雪芬不买他们的帐,回说:“我是不唱堂会的,她要看我的戏,请到剧场里来看吧,”王晓篷没有想到袁雪芬竟会一口回绝,只得连忙亲自打电话央求袁雪芬:“袁小姐,大家都是峡县人,你无论如何要给同乡一个面子。”袁雪芬不为所动,加以拒绝。就这样,宋美龄要袁雪芬唱堂会之事彻底告吹。1946年6月8日上海《联合晚报》在头版头条刊登了“袁雪芬谢绝唱堂会”这一新闻,隐含地披露了这一事情。

公益活动

编辑

1995年,袁雪芬与巴金、夏衍、阳翰笙、冰心、曹禺、吴作人、贺绿汀、周巍峙等十五位著名文艺家共同发起的田汉基金会,报经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批准成立。田汉基金会成立二十年来,根据本会《章程》,依靠社会各界支持,积极致力于修缮田汉故居;塑建田汉纪念铜像;搜集、整理田汉手稿、遗物及有关田汉的中外图书资料,举办了国内、国际田汉学术研讨会;在有关艺术院校中设立了“田汉教学奖励金”、参与全国十四家省市级戏剧刊物联合举办的“田汉戏剧奖”评奖活动,以及组织中国古老戏曲剧种或地方小剧种出访海外演出等等,均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个人生活

编辑

家庭

袁雪芬的父亲袁茂松是一名乡村私塾先生,母亲叫裘水仙。袁雪芬排行老三,在她出生之前,哥哥姐姐都已天折了。母亲裘水仙相继生下八个孩子,在袁雪芬之后,接二连三全生的女孩。袁雪芬离世后三位儿子将其生前留下的“白玉兰”纪念奖杯、手稿等珍贵文物无偿捐赠给了越剧博物馆。袁雪芬的大儿子郑海芽在接受采访中表示,母亲生前一直很关注家乡的建设,特别是越剧的发展,越剧博物馆是她的心血之一,他们是根据母亲生前的遗愿,整理了她的一些遗物,希望在博物馆里陈列,以教育后人。

师徒

1933年7月,11岁的袁雪芬成为四季春科班门徒,文戏师傅鲍金龙,武戏师傅李真木,武功师博相华。1974年上海越剧院学馆招收了一批新的男女合演学员,袁雪芬等一辈越剧表演艺术家花了大量精力在这批年轻的越剧演员上,培养出赵志刚、许杰、张承好等新一代优秀男演员。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395393/

(850)
词条目录
  1. 人物生平
  2. 早年经历
  3. 演艺经历
  4. 初入科班
  5. 初露头角
  6. 果敢坚持
  7. 再接再厉
  8. 名誉加身
  9. 其他经历
  10. 创作特点
  11. 唱腔
  12. 表演
  13. 妆容
  14. 技法
  15. 演剧思想
  16. 主要作品
  17. 越剧剧目
  18. 唱片
  19. 编导作品
  20. 影视作品
  21. 图书作品
  22. 荣誉与成就影响
  23. 获奖作品
  24. 个人荣誉
  25. 人物影响
  26. 人物评价
  27. 后世纪念
  28. 轶事典故
  29. 公益活动
  30. 个人生活
  31. 家庭
  32. 师徒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