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报

编辑
本词条由“百科小编” 建档。

《新民晚报》是1929年创办于中国上海市的综合性晚报。现由上海报业集团主办、新民晚报社编辑出版,以报道上海和“长三角”地区新闻为主。其前身为1929年9月9日在南京创刊时为《新民报》,1958年改名为《新民晚报》,是中国创刊时间最早,出版时间最长的晚报。“新民晚报”四字由孙中山书稿辑集而成。1929年9月9日,南京秦淮河畔,陈铭德、吴竹似、刘正华三位年轻人创办了《新民报》,社址在洪武街。创刊初期,...

新民晚报》是1929年创办于中国上海市的综合性晚报。现由上海报业集团主办、新民晚报社编辑出版,以报道上海和“长三角”地区新闻为主。其前身为1929年9月9日在南京创刊时为《新民报》,1958年改名为《新民晚报》,是中国创刊时间最早,出版时间最长的晚报。“新民晚报”四字由孙中山书稿辑集而成。

历史发展

编辑

创办

1929年9月9日,南京秦淮河畔,陈铭德、竹似、刘正华三位年轻人创办了《新民报》,社址在洪武街。创刊初期,报纸在经济上依赖当时四川省主席刘湘的资助。“新民”二字来自“作育新民”,寄予了开启民智、新其民风的意义。寓意继承自同盟会时期《民报》的革命传统,创办日期9月9日是孙中山第一次领导武装起义的纪念日,报头字体也是孙中山的墨迹。

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时期

抗日战争期间,《新民报》迁至四川重庆出版,得到周恩来的关心和众多进步文化人的支持,成为国统区揭露黑暗、追求光明的一家进步报刊。抗战胜利后,发展成为5个分社,8个日、晚报,是当时最大的民间报业集团。除了在南京出版日、晚两报(1946年年初),同年又在北平出了日报、上海出了晚报(即今天硕果仅存的新民晚报),连同成都、重庆日晚各两张,共五个分社、八个报纸。1946年5月1日,《夜光杯》创刊。《夜光杯》是《新民晚报》众多副刊中特具风格的一个,且发展较为成功。是由“副刊圣手”张慧剑在与赵超构等举杯劝饮时的突发奇想,其义取自东方朔《十洲记》:周穆王时西域出产光常满杯,杯以白玉琢成,夜间发光,空杯放在庭院中,次日已盛满美酒。然而好景不常,随着国共和谈的破裂,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中共代表团于1947年3月撤退,上海新民报于1947年5月被封(7月底启封,条件是接受国民党派来的一个总编辑和两个特务记者的监视),1948年7月南京新民报又接到蒋介石“永久停刊”的手令;北平、重庆、成都的新民报连遭国民党反动派摧残,各分社人员被捕的有十多人,在重庆渣津洞牺牲的就有五人,其中有中国共产党员四人。1949年6月16日《新民晚报》由四开半张二版扩为四开一张四版,为了适应广大店员和一般居民的阅读水平,新增副刊《夜店》,由蒋文杰主编(不久改名《晚会》,由张慧剑编辑)。侧重政治宣传,即用通俗的语言,谈心的方式向广大读者讲革命道理,介绍革命事迹、革命人物。1949年7月9日起,夏衍在这个副刊上开辟个人署名的专栏,每天撰写杂文《灯下闲话》,另有《虹彩》副刊。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实践,发行有所起色。

新中国成立初期

新中国成立初期,《新民报》由于在解放前饱受国民党反动派的摧残迫害而元气大伤,无法维持,各地《新民报》先后停刊,能够继续发行报纸的仅剩下上海《新民报》。1951年1月16日,《新民晚报》扩版时,对副刊又作了调整,除了每日出版的“社会服务”、“读者来信”、“工商园地”等外,新创办了六种副刊,即“夜校”、“新家庭”、“新上海”、“新影剧”、“新音乐”、“新评弹”,轮流出版。还特约著名作家秦瘦鸥作长篇小说《云开月现》。这次改版后《新民晚报》内容充实,丰富多彩,更大范围内满足了读者的要求。到1951年下半年,全国性政治运动出现高潮,除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运动外,党中央又提出“增产节约”,以及轰轰烈烈的“三反”“五反”运动。《新民晚报》同其他报纸一样,全力投入政治运动的宣传,许多专刊、专栏停刊。1952年,上海新闻界开展思想改造运动。运动讨论了报纸的办报思想问题:“以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为读者对象,并非代表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发言,也不是以小资产阶级思想来改变社会面貌,……而是以工人阶级思想来改造小资产阶级,以《共同纲领》去教育资产阶级。”“明确了人民报纸的经营方针要服从编辑方针。决不能容许资产阶级唯利是图的营业方针来统治编辑方针。”1953年《亦报》并入《新民晚报》后,报纸的销量有了大幅度的增加。接下来,报纸的销量稳定在20000份以上。1954年,通过研究《莫斯科晚报》,《新民晚报》第一版上海市市政建设的新闻多了起来,有时也将点滴新闻拼凑起来,冠以《上海新事》的名目。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同年,《新民晚报》改版两次。前一次是1956年春天,当时还没有“双百”方针,改版是为了挽救发行量上不去的局面。形式上改得多,内容上改得少,办报思想没有突破。6月以后“双百”方针的文件下达,赵超构的设想落实到了版面上。从这一时期开始,地方新闻、社会新闻和文化新闻,花色品种大大增加,副刊和其余各版,都有改进。1957年3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会议期间毛泽东接见了主持上海《新民晚报》工作的赵超构。针对他提出的软些”的办报方针提出了批评。毛泽东说,软些,软些,软到哪里去呢?报纸文章,对读者要亲切些,平等待人,不摆架子,这是对的,但是要软中有硬。1958年4月1日,《新民报·晚刊》正式更名为《新民晚报》。

“文革”期间停刊

大跃进”时期,《新民晚报》日出四开六版,第五、六版为副刊性文字,五版侧重于综合性,六版侧重于文艺性。1966年8月18日,被称为“封资修黑报”的《新民晚报》社被文革小组砸烂,《新民晚报》被迫宣布停刊。从1966年开始,《新民晚报》由于“文化大革命”运动,被迫停刊长达16年,直至1982年正式复刊。

复刊及发展

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随着改革开放时代的到来,在党中央和上海市委的关怀下,终于在1981年末,《新民晚报》迎来了将要复刊的消息,1982年1月1日《新民晚报》正式复刊,《新民晚报》的复刊,成为当时的“盛事”,复刊当天,就引起广大读者的关注。复刊的编号为7257,与1966年8月22日停刊那天的编号7256相连。头版头条是赵超构以编辑部名义撰写的《本市街道工业大有作为 涌现四个“百万富翁”》。在这之后,是《新民晚报》较为蓬勃的发展时期。 复刊以后的报纸发行量节节上升,《新民晚报》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1982年9月1日,中共十二大召开,当天下午《新民晚报》抢先发出十二大开幕的独家消息,新华社专门发条消息称《新民晚报》发行100万份。从那以后,新华社开始重视《新民晚报》,把许多消息提供给《新民晚报》,又促进了发行量的上升。1989年9月9日,《新民报》创刊60周年。新民晚报开始举行以“继承传统、求实创新”为主要精神的系列纪念活动。是日召开南京座谈会,许多老《新民报》同人出席,赵超构同志到会发言,23日、24日分别召开重庆、成都座谈会。当地《新民报》老同志张友鸾(书面)、赵纯继、刘正华、陈理源、周绶章等分别发了言,新民晚报总编辑丁法章、顾问束纫秋分别主持了这三个座谈会,汇报复刊后新民晚报的情况,并问老报人慰向致意。1991年12月,当时的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曾为《新民晚报》题词:“宣传政策,传播知识,移风易俗,丰富生活。”对《新民晚报》的办报方针和10年实践予以充分肯定。1992年,《新民晚报》复刊十周年,《新民晚报》从此跨入黄金时期,90年代日发行量最高达到了187万多份,在全国排第二位,仅次于《人民日报》。邓小平南方谈话以后,经济越来越红火,不但报纸的发行量上去了,广告收入随之大幅增加。1994年8月,上海《新民晚报》在美国洛杉矶注册成立新民国际有限公司,全权代理该报在美国的发行、广告等和报业有关的业务。同年11月1日该报通过卫星同步传真,在美国印刷、发行,受到数万在美华人的欢迎。

新的发展阶段

在国内发展取得一定的基础之后,《新民晚报》开始将发展目光放置于世界舞台。不仅在国内“飞入寻常百姓家”,还飞出国门,飞入海外华人百姓家。1994年8月,上海《新民晚报》在美国洛杉矶注册成立新民国际有限公司,全权代理该报在美国的发行、广告等和报业有关的业务。同年11月1日该报通过卫星同步传真,在美国印刷、发行,受到数万在美华人的欢迎,开创了海外版《新民晚报》的先河。1998年7月25日,中共上海市委宣布成立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同天出版的《新民晚报》,报头上出版者由以往的“新民晚报社”改为“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新民晚报独立经营的历史就此结束了。2007年3月2日,《新民晚报·社区版》诞生,这是中国第一张获得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社区周报,有独立刊号的且能全国公开发行。经过拓展,由于其内容贴近社区,目前已经有徐汇、闵行、浦东、杨浦等5个社区分众报在当年实现赢利。2016年,新民晚报客户端上线;2017年,获得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颁发的“全国百强报纸”荣誉。如今,新民晚报海外版覆盖全球5大洲,总发行量达8万份。其中“上海味道”是新民晚报海外版的重要特征,该板块致力于在世界华人舞台发好中国声音,讲好上海故事,展示上海改革开放的新形象、创新创业的新热潮,讲述市民与城市共同发展的梦想和生活。

现状

编辑

新民晚报

2023年7月9日《新民晚报》头版

《新民晚报》至今一直秉承着“宣传政策,传播知识,移风易俗,丰富生活”的办报方针和“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办报宗旨。现任党委书记、社长、总编辑由笑虹担任。《新民晚报》现设有上海本部和美国记者站、北京记者站、深圳记者站等,有北京、美国洛杉矶等21个全球分印点,在香港、澳门发行,同时在美国等全球23个国家和地区出版《新民晚报》海外版。《新民晚报》主要有上海新闻、社会新闻、国际新闻、文体新闻等新闻版面,以及夜光杯、健康园、金色池塘、晚晴风景等其他版面,以其特色的内容和风格吸引了各个年龄层次的读者。《新民晚报》面对互联网与信息时代,也做出了自己的应对之策。2006年9月9日,《新民晚报》投资创办的新媒体项目——新民网正式上线。2012年《新民晚报》建立了官方公众平台,后续又开通“夜光杯”“侬好上海”等平台。在多年的发展中,《新民晚报》线上公众平台获得了一定的成功。 目前公众平台已经发布几千篇原创内容,每篇阅读量在万次以上。2016年9月9日《新民晚报》87周年报庆,《新民晚报》推“新民邻声”App。2019年2月25日,《新民晚报》推出其“融媒体产品”,完成其从传统媒体向融媒体转型的尝试。

重要事件

编辑

赵超构与《延安一月》

1944年6到7月间,《新民报》主笔赵超构参加历时43天的“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对延安进行访问。随后赵超构写下了长达10万多字的长篇通讯《延安一月》,在报上连载,向外介绍了一个真实的、充满希望的延安。毛主席评价:“我看过《延安一月》,能在重庆这个地方发表这样的文章,作者的胆识是可贵的。”

刊登《沁园春·雪》

毛主席的《沁园春·雪》是被大家广为熟知的词作之一,收录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几乎人人都能吟诵。而第一次公开刊登这首词的正是重庆《新民报》。1945年9月,毛泽东将《沁园春·雪》赠送给柳亚子,柳亚子也和了一首词。当时重庆《新民报》副刊《西方夜谭》主编是著名剧作家吴祖光。吴祖光读到《沁园春·雪》后,为之激赏,于1945年11月14日在报上公开发表,是《新民报》的勇气之举。

报道海湾战争

1991年1月17日,海湾战争爆发。《新民晚报》在16日就以第一版的大半个版面报道了海湾局势,17日又以一个整版刊登了海湾战争爆发的消息。海湾战争期间,《新民晚报》五次以国际新闻作为一版头条,受到读者的欢迎。这次报道为《新民晚报》后来搞好国际版、加强与新华社国际部的协作关系打下了基础。

战地重访

1994年9月,为迎接共和国成立45周年,《新民晚报》策划了一项重大题材的报道,派出特稿记者四人,重走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的昔日战场,报道了这些旧战场的新变化。四位记者历时40天,纵横八千里,从白山黑水到天涯海角,连续发回30篇报道,在报纸上形成分量很重的一个通讯系列《战地重访》。

建党百年报道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创刊 92 年的《新民晚报》,以“90 后,再出发”的昂扬精神,以创新的视角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收获了丰硕成果。其中《百年大党——老外讲故事》百集全媒体系列报道是最大亮点。100 集系列报道,历时半年精 心制作而成,包括 100 集每集 3 分钟的视频、100 篇 文字专访和 100 张海报。视频以中英文两个版本发 布,每天在各端口同步更新,包括推特、脸书、油 管等海外社交平台。得到 了社会各界高度评价,创下新民晚报新媒体产品史 无前例的数据新高。

知名人物

编辑

赵超构

赵超构(1910—1992),中国知名报人,1938年任重庆《新民报》主笔,1946年起任上海《新民报》总主笔。上海解放后,继续主持《新民晚报》工作,长期担任新民晚报社社长。赵超构在长期的晚报实践中,提出了办好晚报的许多重要观点,他认为晚报要在“晚”字上做文章,突出娱乐性和社会性,使读者能够在晚上轻轻松松阅读新闻,同时受到教育;他还提出“短些,短些,再短些”“软些,软些,再软些”“广些,广些,再广些”的写作纲领;同时,他提出要重视读者,晚报要让8到80岁各行各业、各种身份的人都能看懂,这些观点对《新民晚报》的发展影响十分深远。

陈铭德

陈铭德(1897-1989),四川省重庆市长寿县新市乡人。1929年9月创办《新民报》并担任社长。1937年7月,成立南京《新民报》股份有限公司,改任总经理。1943年9月,在重庆成立《新民报》管理处,仍任总经理。1952年北京《新民报》并入《北京日报》,任上海《新民晚报》副社长。在中国报业历史上,陈铭德有“中国报业巨子”之称。他所擅长的不是写文章一类的案头工作,而是善于经营与管理,这也是他白手起家而能创立《新民报》的原因之一。他与妻子邓季惺的合力经营管理,后在南京、重庆等五地出版报纸共八种,号称“五社八版”,创造了《新民报》的全盛时期。陈铭德除善于经营之外,还秉持一种“文人论政”的理想,同时又能够脱离单纯“言论报国”的模式,他对《新民报》的创立和发展带来了不小的改变。

邓季惺

邓季惺(1907—1995)是陈铭德的妻子,他们的共同办报经历是中国报业史上的一段佳话。1936年,邓季惺正式参加南京《新民报》工作,担任副经理。《新民报》是家民间报纸,为了增强《新民报》的生存和竞争能力,她到任后立即着重于经营管理。她拍板去日本购进一部旧轮转印刷机,提早了出报时间和印报质量,此举也促进了中国自制轮转印报机的生产;她在报社内实行企业化管理,建立了一系列严密的经营管理制度,一改过去经营管理的松散局面;她请来会计专家,建立一套财会制度;广告方面,她派人专司其职。由于她的经营,使《新民报》走上了自给自足的道路。经济上的独立为晚报摆脱了私人办报的困境,带来了经营上的自主权,晚报于是有能力做到尽可能公正、客观的报道,处于一种较为超然的立场上。1958年晚报正式更名《新民晚报》后,邓季惺一直担任该报的顾问。

夏衍等作家

夏衍《新民晚报》的一路走来,与剧作家、文学家夏衍与《新民晚报》有着较深的缘分,夏衍多年来对于晚报的发展也比较关注。1988年,《夜光杯》副刊主编严建平去北京时登门访夏衍时,夏衍对他说:“我每天都看你们报纸,这次汉城奥运会的足球队名单未全。还有柯灵的‘访欧日记’,标题应该根据不同的内容来作,不要每篇都用一个相同的标题”等等。老年时,夏衍还多次为《夜光杯》供稿。吴祖光剧作家吴祖光40年代曾担任《夜光杯》主编,在他毫臺之年,对《夜光杯》仍然情有独钟,多次为《夜光杯》副刊提供稿件。他不仅自己经常写稿,他的妻子、评剧表演大师新凤霞也曾给晚报写稿,记录下数十年经历的风雨岁月。钱钟书学者钱钟书喜欢读《新民晚报》,对赵超构写的时评、杂文很是赞赏。钱钟书的晚报情结,一直保持到晚年。不爱投稿的他,每年都要写上几首诗词寄给《新民晚报》,还特别说明不要稿酬。钱钟书闭门谢客是出了名的,但1988年,赵超构委托报社的严建平赴京登门拜访钱钟书时,钱钟书和妻子杨绛曾热情接待。巴金作家巴金写于“文革”后的《随想录》文集,其中最重要的两篇文章《说真话》《“文革”博物馆》首次发表都是在《夜光杯》上面。季羡林国学大师季羡林曾应编辑之邀请为《夜光杯》写稿,后来也结集出版为《漫谈人生》。

荣誉和奖励

编辑

2017年,《新民晚报》获得全国“百强报纸”荣誉。2020年,新民晚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朱国顺获中国长江韬奋奖。2020年,“上海市五一新闻奖”评选中,新民晚报《守沪者》等5篇作品获一等奖。2021年,中国晚报协会第36届年会在浙江嘉兴召开,《新民晚报》获多项新闻大奖。

影响

编辑

对中国报业发展的影响

《新民晚报》历史悠久,自1929年创刊以来,贯穿整个中国近代历史。其走过的近百年历程,是中国新闻业的一个缩影。其创办人赵超构所提出的晚报思想和办报实践,以及对中国晚报的创办和发展都影响较大。赵超构的“短些、广些、软些”理论,对全国晚报风格的形成与确立,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他抓住了晚报不同于党报的显著特点,力求走出一条办晚报的新路子。从各晚报的实践来看,这一理论是行之有效的,也是符合晚报规律的。尽管有关人士对“软些、软些、再软些”有不同看法,认为应该“有软有硬,软中带硬”,这样就更全面一些。但这一理论对推动中国晚报的发展所起的巨大作用还是不可忽视的。

海派市民文化标签

20世纪50、60年代上海街头里弄流传着这样一句歌谣:“新民夜报,夜饭吃饱,看好夜报,早点困觉。”,多年来,晚报正如歌谣中所表达的那样,是上海市民文化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新民晚报》的报道范围主要涉及上海和“长三角”地区,还兼顾更年龄层、各种职业的读者,贯彻晚报的社会性和娱乐性。上海人民对于《新民晚报》具有深厚的感情,而晚报也是上海市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陪伴。尽管如今的《新民晚报》已经走向国际,但他的文化根源始终在上海。

海外影响

新民晚报在海外也取得了一定的影响力,经过多年的发展,海外版在海外逐渐积累起一批读者,也获得了相应的口碑。海外版的发行范围遍及各大洲,共达到18家。其中3家为每日出版,日发行量达到4、5万份;另外15家则为周刊,周发行量超过20万。西班牙的《欧华报》与《新民晚报》达成了合作,泰国版和菲律宾版发行之后,甚至成为当地人学习汉语的教材。

评价

编辑

《上海艺术史图鉴》中称:“《新民晚报》已成为我国内地连续出版时间最长的报纸之一,成为市民百姓喜闻乐见的灯下之友。《新民晚报》是一张“飞人寻常百姓家”的报纸,市民情怀,朴素文字,一直到现在,依然吸引着大家。一张报纸,几代报人,记录了国家的沧桑变迁,城市的发展进步,百姓的喜怒衰乐,它是上海城市的骄傲。”《晚报新闻学》:“《新民晚报》是上海市委直接领导下的综合性晚报,着眼于“飞人寻常百姓家”,面向8岁到80岁的各个层次的广大读者。日发行量最高曾达到170多万份,还发行到了美国。1998年和《文汇报》组成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文化对外传播 理论与战略》一书:“《新民晚报》是最早走出去的报纸之一。从1994年《新民晚报》在美国设立新民国际有限公司,开始同步发行《新民晚报》起,目前已在美国、澳洲、加拿大、西班牙、泰国、日本等25个国家和地区创办了28个海外版。”

其他媒体形式

编辑

博客

2006年,《新民晚报》利用《夜光杯》副刊的影响力以及网络的传播优势,在新民网上建立了专栏“夜光杯博客”。“夜光杯博客”的独特之处在于,这是一个双向交流平台,具有开放性和动态性。读者可以自由在博客中下载或者上传文章,优秀的作品则具有发表的可能。如此,读者与编辑之间,读者之间的互动也变得非常容易。这种交流方式,是对于过去纸质媒体单向信息接收的突破。在博客时代,“夜光杯”博客在传统媒体的转型与互联网技术的革新方面,完成了较为重要的转变。

新民网

2006年9月9日,《新民晚报》投资创办的新媒体项目——新民网正式上线,这是面向web2.0时代的全新新民网。新民网目前已拥有12个新闻频道,除用户制造内容的开源新闻外,还在国内首次推出总编早餐会节目,新民晚报值班总编以视频形式和网友直接互动,另有新民记者会客厅、夜光杯博客、新民网在线直播等全新互动形式。依托新民品牌,组成的新民晚报、新民晚报海外版、新民晚报社区版、新民周刊和新民网的新民报系。

新民晚报

新民网logo

网络公众平台

2012年,随着网络公众平台的推出,《新民晚报》也顺应形势,建立了自己网络公众平台账号,开通“夜光杯”“侬好上海”等栏目。在多年的发展中,《新民晚报》的线上公众平台收获了较好的读者口碑。 “夜光杯”公众平台目前已经发布几千篇原创内容,曾连续两年获得上海主流媒体发展新媒体专项资金的扶持。

新民晚报

新民APP

客户端

2016年9月9日,《新民晚报》推出“新民邻声”App,对于《新民晚报》来说,这是一个重要的转型产品。在之前纸质晚报所提供的新闻资讯之外, “新民邻声”还为上海市民提供了投诉、 交通、日常缴费等服务。一年后,客户端做出技术调整并重新上线,重新命名为“新民”。

融媒体

作为传统纸媒的《新民晚报》,新民晚报社近年来积极尝试转型融媒体。2019年 2 月 25 日,新民晚报社推出工作室机制,建立了融媒体指挥中心,意在做出原创的“融媒体产品”。推出新民眼、金海岸、深海区、海上客共四个新媒体工作室,且在新民晚报客户端上发布信息。这种方式是对传统报纸编辑以及新闻生产的突破与创新,能够使新闻编辑的创造力和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摆脱传统制约,赋予作品生命力。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395453/

(863)
词条目录
  1. 历史发展
  2. 创办
  3. 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时期
  4. 新中国成立初期
  5. “文革”期间停刊
  6. 复刊及发展
  7. 新的发展阶段
  8. 现状
  9. 重要事件
  10. 赵超构与《延安一月》
  11. 刊登《沁园春·雪》
  12. 报道海湾战争
  13. 战地重访
  14. 建党百年报道
  15. 知名人物
  16. 赵超构
  17. 陈铭德
  18. 邓季惺
  19. 夏衍等作家
  20. 荣誉和奖励
  21. 影响
  22. 对中国报业发展的影响
  23. 海派市民文化标签
  24. 海外影响
  25. 评价
  26. 其他媒体形式
  27. 博客
  28. 新民网
  29. 网络公众平台
  30. 客户端
  31. 融媒体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