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说书

编辑
本词条由“百科小编” 建档。

浦东说书,又称钹[bó]子书、沪书、农民书等。浦东说书说唱并重,注重情节,节奏较快。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曲目有《施公案》《包公》等。浦东说书发源于上海浦东,流布于上海市郊全境及浙江省平湖市等地。2008年6月14日,上海市浦东新区申报的“浦东说书”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Ⅴ-59。浦东说书是钹子书的一支,有“小书”和“大书”之分。又说又唱、用钹子敲打的浦东说书,一般称为...

浦东说书,又称钹[bó]子书、沪书、农民书等。浦东说书说唱并重,注重情节,节奏较快。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曲目有《施公案》《包公》等。浦东说书发源于上海浦东,流布于上海市郊全境及浙江省平湖市等地。2008年6月14日,上海市浦东新区申报的“浦东说书”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Ⅴ-59。

历史沿革

编辑

浦东说书是钹子书的一支,有“小书”和“大书”之分。又说又唱、用钹子敲打的浦东说书,一般称为“小书”;只说不唱的浦东说书谓“大书”,又称沪书、上海评话。浦东说书起源于宣传佛教的因果教义,生活在浦东的唱导法师手敲小钹,用浦东语言、语音、语调,自击、自说、自唱,其内容都是佛法和经文,其旋律既汇集了浦东的山歌、田歌、盐歌、渔歌,又融入了源于佛教音乐的莲花落,逐渐变成摆脱“梵呗”即传统佛教音乐的“因果调”,故浦东说书最初称为“说因果”或“因果书”,至今崇明和流传到浙江平湖、嘉兴等地的浦东说书仍称“因果书”。20世纪初光绪年间的《图画日报》曾载有“说因果画”,并题打油诗“手敲小钹说因果,口唱还将手势做,多人环听笑迷迷,只为乡音说得真清楚”。可见当初浦东说书已经吸引了不少观众,其表演环境不是在茶馆里,而是在街巷坊间;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颐安主人所著石印本《沪江商业市景词》记载:“茶寮[liáo]每有说书人,海市蜃楼幻作真,一扇一瓯聊佐讲,偷闲争听味津津”,证明当时“说书”的环境已经进入小茶馆;“一扇一瓯”说明浦东说书的道具已经有所增添;“偷闲争听味津津”,一个“争”字道出听众之多。另据1936年《川沙志》记载,清朝乾隆年间,高桥镇就有浦东说书的书场了;浦东《三灶镇志》记载,清末民初,“三灶集镇上某些宽敞茶园,为招徕茶客,就邀请唱钹子书者增辟书场”;《周浦镇志》曰,“此种说唱特别盛行于抗日战争前”;《康桥镇志》《彭镇镇志》《坦直镇志》《三墩镇志》等对浦东说书都有相似的记载。《中国曲艺音乐集成·上海卷》编辑时,从老艺人以师承上推回忆的传人谱系看,浦东说书当始于清道光五年至十六年间(1825~1836),创始人为顾秀春。1932年浦东有两个沪书行会组织。一个叫“大团开智社”。设在南汇县大团镇;一个叫“上海永裕社”,设在川沙县洋泾顺风茶园。那时浦东说书艺人占领了浦东绝大部分茶园书场,在浦西南市老城厢也时有演出,抗日战争爆发后,两个组织因战乱全都解散。

浦东说书

1979年上海市南市沪书队建队合影

新中国成立后,成立了“上海市沪书改进协会”;1958年上海浦东县建制时,成立了上海市浦东县沪书演出队;1961年浦东县建制撤销时,划归南市区后改名上海市浦江沪书队;1978年,施春年受命复建浦东说书组织,并于1979年5月成立上海市春江沪书团;1987年上海市春江沪书团全体转业。从此,浦东说书职业演出团体不复存在。

艺术特点

编辑

演唱形式

浦东说书以浦东方言表演,用钹子伴奏,以醒木、折扇、手帕为辅助道具。传统的表演形式一般为单人坐唱,演员身着长衫,演出开始用竹筷敲钹子唱四句诗或词,再唱开篇,后说长篇正本,在长篇时开头也是唱一段,长篇以说为主,时有穿插唱。解放后经过改革,增添弦乐伴奏,并有群唱、表演唱等形式出现。

浦东说书

施春年表演《林海雪原》

表演特征

浦东说书说唱时敲钹子以渲染气氛,增加美感。钹子声的轻重缓急随着情节的发展和人物感情的变化而变化,语言通俗生动,富有生活气息。

曲调唱腔

浦东说书的曲调朴素,节奏明快,有“长调”“慢调”“急调”“哭调”等。唱腔分“西乡调”和“东乡调”两大类,松江以“西乡调’为主,川沙、南汇等县以“东乡调”为主。浦东说书说唱并重,注重情节,节奏较快,原以唱为主,目前有说重于唱的。唱词一般以七字句为基础。

经典剧目

编辑

浦东说书书目大多是以说历史、论忠孝、赞侠义、讲尽忠报国、述因果报应为主要内容,解放后也有了一些改编和创作。

流行地区

编辑

浦东说书流行于上海市松江,川沙、南汇、奉贤、崇明和浙江省平湖县。

历史传承

编辑

流传现状

浦东说书的专业演员已不多见,这一民间曲艺正逐渐走向衰微,急需加强保护传承。

保护措施

浦东区北蔡镇正在逐渐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浦东说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使珍贵、濒临灭亡的浦东说书得以传承和保护。

浦东说书

2008年上海电视台演出《养猪阿奶》

2007年8月设立了浦东说书陈列馆,陈列馆集中展示了浦东说书过去和现在的历史文化积淀,展示了几百年来民间艺人辛勤劳动的智慧遗产,尽最大努力充实陈列馆的馆藏。陈列馆长年对群众开放,对参观者进行讲解,宣传浦东说书特色文化,让参观者更深一步了解浦东悠久民间曲艺的历史,扩大社会影响。2008年10月上旬正式挂牌成立北蔡镇中心小学浦东说书传承基地,挑选35名优秀学生参加培训,配置专业老师授课,经过一段时间培训,小学生演出队能配合社区、学校在节庆期间进行演出,使浦东说书后继有人。积累两年多实践经验,浦东说书传承基地上海海事大学附属北蔡中学于2011年4月授牌,使培训向高层次发展。2008年12月举办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浦东说书专家论坛上,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所长文科先生“以国家层面为主体,要打破区域壁垒,在上海全市开展普查与挖掘老艺人的人文资源,通过举办曲艺邀请赛等活动扩大社会影响,有效地保护浦东说书。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持续健康地发展”的讲话,对北蔡镇“传承、保护、发扬”浦东说书,起到了引领和推动作用。2009年和2013年,北蔡镇分别举办了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浦东北蔡杯”长三角地区曲艺邀请赛,以加强地区文化交流,传承优秀民族文化,打造北蔡文化品牌。来自上海、江苏、浙江等地的评弹、独角戏、绍兴莲花落、湖州三跳、浦东说书、锣鼓书、温州鼓词、唱春牛等纷纷登台亮相,各领风骚,由北蔡镇文广服务中心选送的浦东说书《嫁女歌》《浦东婚嫁》《分段承包》等深受好评。

代表人物

石耀亮,1926年生,浙江平湖县全塘乡秀明桥人。石耀亮曾在绸缎店当学徒,后拜师于民间艺人沈阿龙,学唱钹子书。沈阿龙先生说书语言诙谐,“外插花”故事多多,这对石耀亮后来说唱风格、个性特色的形成都产生了极大影响。后来,石耀亮说书跑码头离开平湖,来到了上海金山卫金丝年桥茶馆说唱《七侠五义》,后又被邀请到松江的书场演出。解放后,被说书艺人推举为“上海市沪书改进协会松江分会”组长。1963年起担任了上海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1958、1960、1963年三度前往北京,两次参加全国文代会,一次参加全国曲艺汇演。文革中遭批斗,于1982年7月14日病逝。张桂汀,1922年生于南汇康桥镇康桥,出身太保书、浦东说书世家。1936年,14岁的张桂汀随父学唱太保书和浦东说书,到处跑码头。他习惯在书中穿插佛理、放噱头、卖关子来吸引观众,所到的茶馆常常爆满。张桂汀一生心血倾注在作品《小八义》上,《小八义》一些主要人物都处于忠奸、善恶、美丑、是非的矛盾之中,在这些人物中,他倾注着自己从小闯荡江湖、坎坷生活的体验所产生的强烈爱憎。北蔡镇文广服务中心成为浦东说书基地后,为了收集浦东说书影像资料,录下了张桂汀说唱的《小八义》达23小时。

浦东说书

2007年申请非遗时张桂汀录像表演《小八义》

陆文仙,1931年生于南汇新场乡。陆文仙8岁时辍学,为供弟弟读书跟随父亲陆关福说浦东说书去跑码头。9岁时代替父亲上台唱《十二月名花》赢得满堂叫好。1961年,根据当时文艺政策,陆文仙被下放家乡劳动,从此不再唱浦东说书。

浦东说书

陆文仙复出后演出《白蛇传

施春年,1936年生人,祖籍上海川沙县。曾拜季凤山为师,季凤山在浦东说书艺术上是卓然独立的一家,颇有名望。施春年在说书中不断创新,除了武功几可乱真外,他又善于出噱头,将武打书与噱头有机地结合起来。他说的《飞比双枪》作为短篇浦东说书,说40分钟,观众可以笑35分钟,而且都是“肉里噱”。1995年,浦南文化馆为施春年举办了浦东说书个人演唱会。陈建纬,1960年12月生人,1981年4月考入上海市春江沪书团担任演员,同年拜沪书艺术表演名家施春年为师。学习书目《三看御妹》《海瑞》《西厢记》等。近年来在社区、学校运用浦东说书的曲调,创作编排了许多优秀的文艺节目。她的表演风格以开篇和表演唱为主,嗓音圆润,表情丰满,说表细腻。2008年列入第一批上海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康毅,1960年2月生人,1980年7月由川沙县文化馆曲艺老师张少培推荐拜浦东说书艺人施春年为师。在表演上颇有其先生的技艺风格,在说、噱、演、唱中均见功力。说书口齿清楚,条理清晰,一人能演多种角色,模仿精准,既能说和唱,又能表演,会恰当地放噱,用眼神,面部表情和手势动作等多种手段来刻画人物。擅长现代短篇书目(评话)和表演唱,说表细腻,表情丰满。1982年,参加上海市曲艺汇演,《一篮鸡蛋》节目获得二等奖。在北蔡公社文艺小分队工作期间,经常下乡演出,受到了村民的热烈欢迎。2010年4月开始参与浦东说书传承基地的培训教学工作开展传承。2014年列入第四批上海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眭朝晖,1947年6月生人,1961年初中毕业后考入上海海燕滑稽剧团学艺,进团后即入黄埔区戏曲学校学习,1962年黄浦区戏曲学校停办后回剧团继续学艺,1964年转为见习演员、正式演员。80年代起从事群众文化辅导工作。2008年列入第一批浦东新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入选非遗

2008年6月,上海市浦东新区申报的“浦东说书”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上海市浦东新区北蔡镇文化服务中心获得“浦东说书”保护单位资格。

曲艺价值

编辑

浦东说书是上海土生土长的曲艺形式,深受当地群众喜爱,对于研究地方曲艺的发展历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395550/

Like (397)
词条目录
  1. 历史沿革
  2. 艺术特点
  3. 演唱形式
  4. 表演特征
  5. 曲调唱腔
  6. 经典剧目
  7. 流行地区
  8. 历史传承
  9. 流传现状
  10. 保护措施
  11. 代表人物
  12. 入选非遗
  13. 曲艺价值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