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

编辑
本词条由“百科小编” 建档。
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位于中国湖南省张家界市武陵源区西南部,地处武陵山脉东段,属于张家界武陵源风景区的核心景区,正式成立时间为1982年,总占地面积48.1平方千米。 张家界地域在中国古代属于朝天山,明代崇宗祯邑人张再弘“蒙恩赐官团”设衙于此,逐渐成为张姓聚集地,张家界由此得名,当时张家界的主要地点在今张家界市武陵源区的锣鼓塔街道。中华人民解放战争胜利之后,周围的山区建立了乡镇,张家界这一地名对应的区...

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位于中国湖南省张家界市武陵源区西南部,地处武陵山脉东段,属于张家界武陵源风景区的核心景区,正式成立时间为1982年,总占地面积48.1平方千米。

命名

编辑

张家界地域在中国古代属于朝天山,明代崇宗祯邑人张再弘“蒙恩赐官团”设衙于此,逐渐成为张姓聚集地,张家界由此得名,当时张家界的主要地点在今张家界市武陵源区的锣鼓塔街道。中华人民解放战争胜利之后,周围的山区建立了乡镇,张家界这一地名对应的区域有所扩大,成为张家界乡。1982年,中国国务院正式批准在此建立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由此而来。

自然地理

编辑

位置境域

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位于中国湖南省张家界市武陵源区西南部,地处武陵山脉东段,东连索溪峪,西达神农架、北部与天子山相邻,是武陵源山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纬度上介于东经110°20'30"~110°41'15"、北纬29°16'25"~29°24'25"之间,总占地面积48.1平方千米。

气候

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属于中热带山原型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园内年平均温度在16.4摄氏度与16.8摄氏度之间,冬暖夏凉。但由于山峰地势高低不同,山上与山下气温也有所不同,山上如黄石寨年平均气温在12摄氏度左右,山下如纸塌年平均气温在16.8摄氏度左右。因地势高低而不同的,还有日照时间,山上日平均日照为10至14小时,山下特别是峡谷内的日平均日照时间则不到5小时。此外,园内全年湿度较大,平均湿度可达77%。年平均降雨量为1480毫米,无霜期。景区森林覆盖率达98%,因而空气负氧离子含量丰富,部分核心景点空气中每立方厘米的负氧离子含量可达10万个。

地质

地质构造

约3.8亿年前(泥盆纪中期),大量陆源碎屑物流入当时还是海滨环境的张家界,经过亿万年的沉积压实,形成今日形成张家界地貌的母岩——石英砂岩。约3.5~2.9亿年(泥盆纪晚期)的造山运动,使张家界变海为陆,砂岩长期风化,形成红色铁质风化壳——俗称“铁帽”大约在2.9-2亿年的二叠纪、三叠纪时期,地壳下降使张家界再次变为海洋,沉积了石灰岩。这是张家界地质公园的岩溶地貌的原岩。约2亿年前(三叠纪晚期)的印支运动使张家界升为陆地。此前形成的石灰岩出露地表,张家界地区自此脱离海洋环境。约1.8~0.8亿年(侏罗纪白垩纪)的燕山运动使张家界的岩石发生断裂、变形,内部形成许多节理和裂缝,为今后的风化和流水的切割提供了条件。约0.65~.3亿年(古新世、渐新世)地壳相对稳定,隆起的山体经风化剥蚀、削高填平,形成了海拔1200米左右的湘西期夷平面。约2300~260万年(新近纪第四纪初),喜马拉雅山运动使张家界强烈抬升;流水不断下切中受到坚硬“铁帽”的阻挡,迫使下切转为侧蚀、拓宽作用,最终在“铁帽”层顶部形成了海拔800米左右的“武陵源期剥夷面”。260万年以来的新构造运动,使张家界地壳抬升;近80万年来,流水顺着节理和裂缝将石英砂岩初期切割成方山、平台、峰顶、峰林、残林等地貌景观。张家界地区的地壳还在缓慢上升。

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

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地质构造

地质成因

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的石英砂峰林地貌发育于中生代泥盆系云台观组和黄家磴组,是在特定的地质构造部位、特定的新构造运动及外力作用的条件下形成。数亿年前,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地区为一片汪洋,海下沉积着大量流水携带而来的氧化硅,成为石英砂峰林的物质基础。后来海水退却,形成宽广开阔的褶皱陆地,大部分为泥盆纪石英砂岩裸露区。经过喜马拉雅的构造运动,地壳持续隆起,而张家界区域在近东西向三组向力的组合作用下,控制了各异的石林、石峰以及溪谷形成的发展方向。而千万年来流水的侵蚀,则让原本大块大的石英砂岩被分裂成方山、石壁与石柱,造就了当今的石英砂峰林地貌。

平台、方山的形成

距今300万年以来,张家界地区的地壳一直处于缓慢的间歇性抬升的状态。于是,地表的流水不断地侵蚀河床的底部和侧部,致使河流不断加深,水系不断拓宽。当地壳长期缓慢的抬升时,流水不断侵蚀切割,形成了如今在张家界武陵源的天子山、黄石寨等景区里看到的顶面平坦、边缘陡峭的平台、方山。

峰墙的形成

后来,张家界地区水流侵蚀作用加剧,以及岩石中广泛分布的裂隙不断扩大,原来的“豆腐块”被切割成“豆腐片”,形成两侧陡峭的峰墙,杨家寨、天子山等景区就是这类遗迹的典型。

峰林的形成

再后来,张家界地区峰墙裂隙进一步增多,峰墙被切割成石柱、石峰。流水的侧蚀往往会在石柱、石峰的底部掏出洞穴,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一些柱体纷纷倒塌,只剩下了抗冲力极强的石柱、石峰,形成由无数挺拔峻峭的石柱、石峰构成的峰林地貌,构成如今张家界砂岩峰林景观的主体。

岩石信息

张家界的石英砂岩呈紫红色,硬度较大,有很强的抗风化能力。并且,形成的岩层稳定性较好,岩层倾斜的角度小(一般小于8°),有利于柱峰的保持,从而形成峰林地貌。柱峰上的植被在生长过程中,根系深深的扎进岩石裂隙之中,并且分泌有机酸,使得岩石发生崩解,使得柱峰姿态更加峥嵘。

地形地貌

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地形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地貌是砂岩地貌的一种特殊类型,它在中国华南板块大地构造背景和亚热带湿润区内,由产状近水平的中、泥盆统石英砂岩为成景母岩,以流水侵蚀、重力崩塌、风化等作用力形成的以棱角平直的、高大石柱林为主的地貌景观。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内的石峰形状各异、数量繁多,从山崖向远处望去,无论是高山之上,还是群山之间,都耸立着大大小小、奇形怪状的石峰。据统计,海拔三百米以上的石峰共有三千余根。由于石英砂岩的特殊岩质,石峰色彩多为红色山体、绿色山顶。而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所具有的红色石英砂岩数量规模,也为世界所独有,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具有不可替代的世界性地质价值,该地貌也被国际学术界认定为“张家界地貌”。

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

生物多样性

植物

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园内森林覆盖面积有11.33平方千米,覆盖率达90%以上。从树木种类上看,森林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针叶和落叶阔林为辅。从树木分布情况来看,海拔800米以下,分布着人工杉木林、针阔混交林与阔叶混交林;海拔800米至1000米之间为阔叶林带,海拔1000米以上则以团状或小片状针阔混交林为主。拥有木本植物517种,观赏植物720种。其中,包含银杏、紫茎、白豆杉、篦子三尖杉、水青树、金钱槭、香果树、钟萼木等稀有珍贵树种。观赏植物包括杜鹃花、紫荆花、五色花、白玉兰、山荷花与桃花、李花、菊花、山茶花、龙虾花、红玉兰花等等。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4131/

(10)
词条目录
  1. 命名
  2. 自然地理
  3. 位置境域
  4. 气候
  5. 地质
  6. 地质构造
  7. 地质成因
  8. 平台、方山的形成
  9. 峰墙的形成
  10. 峰林的形成
  11. 岩石信息
  12. 地形地貌
  13. 生物多样性
  14. 植物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