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腹角雉(学名:Tragopan caboti),别名角鸡、吐绶鸡、寿鸡,是雉科角雉属鸟类。其体重约1.4千克、体长约60~70厘米。雄鸟上体被大型皮黄色卵圆形斑,肉角淡蓝色,脸、颊和喉部橙黄色;喉下有肉裙,中部为橙黄色,具紫红色点斑,边缘钴蓝色,左右两侧各杂有9个大形灰黄色块斑。脚粉红色或肉色,具短距。雌鸟棕褐色,夹杂黑白矢状斑,下腹有大白色三角形斑。
形态特征
编辑黄腹角雉体长约60~70厘米,体重约1.4千克。雄鸟:额、头顶为黑色;头上羽冠及两侧前黑,后深橙红;虹膜褐色,嘴呈角褐色;脸上裸露的地方为橙黄色;头上肉角淡蓝色;喉下肉裙中央部橙黄,有紫红色点斑,边缘部为钴蓝色,左右两侧各有9个较大灰黄色块斑;后颈黑,经耳后延伸至肉裙周围;颈两侧深橙红色,向下延到胸中部;上体、两翅表面均黑,羽基有白色横斑,羽端有皮黄色卵圆斑,具黑缘,各羽两侧杂以栗红色三角形斑;尾上覆羽的皮黄色斑扩大,占大部分尾羽;飞羽暗褐,羽瓣外侧掺杂黄斑;尾羽黑褐,有黄斑;下体近纯皮黄色,两胁、覆腿羽稍有与上体近似的羽色。跗蹠[zhí]粉红以至近棕色;具一短距或极短的距突。雌鸟:头顶黑色占大部分;上体为棕褐色,夹杂着棕白色、黑色的矢状斑;下体淡皮黄色,胸有黑色斑,腹部杂以明显的大形白斑;肛周羽灰白色;尾上黑色成横斑状,尾下覆羽灰白色。幼鸟:羽色与雌鸟相似,但头顶和喉多红色,上体没有白色矢状斑,有皮黄色卵圆斑,下体白斑较少。雏鸟:头被绒羽,呈棕黄色;嘴黑褐色;体褐色,具黄色斑纹;颈部斑纹呈放射状;腹部土黄色;跗蹠黑褐色。
分布栖息
编辑分布范围
中国分布黄腹角雉是中国特有种,分布于湖南东南部、浙江南部和西南部、广东北部、广西东北部以及江西、福建等地区。亚种分布英国鸟类学家霍华德和墨尔(Howard&Moore)认为黄腹角雉是单型种;还有学者认为应有2亚种,具体分布地区如下表:
栖息环境
黄腹角雉主要栖息在600~1800米的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以及针叶阔叶混交林中,其栖息海拔范围有向低海拔区域扩散的趋势,也有少数分布点位于针叶林与毛竹林中,但大都在阔叶林附近。黄腹角雉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垂直迁移现象。栖息地全年湿润温暖,平均相对湿度80%以上。其栖息生境中尤其以山茶科(Theaceae)、壳斗科(Fagaceae)、蔷薇科(Rosaceae)等树种为建群树种,较喜欢林下植被发达的生境。
生活习性
编辑觅食行为
黄腹角雉主要以植物的茎、叶、花、果实、种子为食,繁殖季节会捕食少量昆虫等动物性食物。食物种类会随季节变化,春季以蕨(Pteridium aquilinum)、交让木(Daphniphyllum macropodum)等植物的嫩叶和嫩芽为食,夏秋季节以蕨、交让木、虎皮楠(Daphniphyllum oldhamii)、山槐(Albizia kalkora)等植物的嫩叶、芽苞、浆果、坚果、种子为食,冬季以各种尖连蕊茶(Camellia cuspidata)种子以及壳斗科植物的坚果为食。黄腹角雉5~8月喜好到树上采食,其余时间基本都在地面采食。白天常在地面觅食,晚上在树上栖息,雨天或雪天在树上取食。在地面活动时,其摄食行为主要为边走边采食,刨食行为较为少见。
社群行为
入秋后,黄腹角雉常以雌鸟为核心组成5~9只左右的小群活动,每群内有一优势雄鸟以及其它数量不等的雌鸟和幼鸟;有时相邻领域的雌鸟会汇合成一个小团体,由2~3只雌鸟带领10只左右的幼鸟组成家庭混合群。冬季时也有少数为单只或成对活动。雄性黄腹角雉可以通过侧面炫耀行为来确立社群等级或吓退入侵者。
活动特点
黄腹角雉胆小、反应迟钝,其身躯较笨重,善于奔走而不善飞翔,通常不起飞。
生长繁殖
编辑求偶交配
黄腹角雉是“一夫一妻”和“一夫多妻”的混合交配制,其繁殖期为每年3~5月,雄鸟通常3月中旬出现炫耀行为,个别较早的会在12~1月就出现。早期的求偶炫耀行为会由于雌性还未发情而终止,雄鸟发情时会面对着雌性蹲伏后上下点头,喉下有折叠的肉裙,在求偶炫耀时膨大展开,垂至胸前。如果肉裙偏向一侧或没有展平时,雄鸟会摇头以将其摆平,充血的肉角竖于头顶并随之不断抖动。紧接着开始交配,雄鸟首先张开双翅,并随着点头动作进行大幅度扇动,肉裙进一步膨大,同时发出“chi......”的声音,展开尾羽并轻轻抖动。高潮来临时雄鸟会突然挺立身躯不动,两翅紧夹于体侧,头部垂向地,将天蓝色肉角展示给雌鸟,并发出长而响亮的“chi......”声,或双脚前后快速交替伸缩,或向雌鸟冲击2~3米,然后面对雌鸟蹲伏,上下点头数次,肉角及肉裙逐渐回缩,标志求偶及交配结束。
00:26
直观感受黄腹角雉的求偶行为(来源:南岭探秘)当雄鸟对着雌鸟进行求偶炫耀时,如果雌鸟静止并注视雄鸟,则会激励雄鸟兴奋,并完成求偶炫耀的全过程;如果雌鸟四周环顾、反应冷淡或离去,雄鸟则中断求偶炫耀。通常当雌鸟有允许雄鸟接近、微张双翅、蹲伏、展开尾羽、面向雄鸟扇翅、匍匐前进数步等发情行为时,雄鸟才会到雌鸟背上进行交配。
营巢孵卵
黄腹角雉常把巢筑在近山脊的阴坡或半阴坡处,多置于树上,距离地面3~9米。雌鸟独自筑巢,巢呈外方内圆的碗状,较为简陋,巢材多为苔藓和落叶。雌鸟的产卵时间约为3月末~4月初,隔1天产1枚卵,窝卵数多为3~4枚,偶见6枚,卵呈土棕色或者土黄色,有较密集的褐色或者红褐色斑点,偶见被有稀疏的灰紫色大斑点。
产卵完成后开始孵卵。孵卵期间,会有松鸦(Garrulus glandarius)、黄喉貂(Martes flavigula)等天敌盗食其卵。孵化期约为28天。孵卵初期雄鸟在巢附近活动,晚上栖于巢附近树上,后期则不见踪影。雌鸟在孵卵后期非常恋巢,每天的离巢时间与孵卵天数呈负相关。在受到威胁时,雌鸟可以用1只翅膀将卵搬走,危险解除后又将卵全部搬回巢内,继续孵卵。
哺育生长
雏鸟早成性,刚出壳时体重仅30多克,全身被有棕褐色线羽,飞羽发育较快,出壳后第三日即能跟随雌鸟下树离巢活动和觅食,且能垂直飞行1米高,水平飞行2~3米。雌鸟承担全部照顾雏鸟的任务,非常护雏,当雏鸟受到入侵者威胁时,会发起猛烈攻击。幼鸟会与雌鸟度过一个冬天,第二年新繁殖季到来,幼鸟开始独立。3龄可达性成熟。
物种保护
编辑物种现状
1995~2000年,黄腹角雉的种群数量估计为9300只,到2010年左右,成鸟的数量可能少于5000只,总体呈下降趋势。保护区内的数量相对稳定,但其他地方的数量普遍下降。
致危因素
造成黄腹角雉种群数量下降的主要因素如下:第一,栖息地的破碎化甚至丧失。人类对农业用地和木材的需求逐渐增加,城市地区、道路和铁路快速发展,大多数天然森林已经被砍伐或改造。第二,在保护区外,非法狩猎仍时有发生。第三,黄腹角雉繁殖力低、窝卵数少也是其种群数量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保护级别
1975年开始,黄腹角雉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中。1998年,黄腹角雉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鸟类卷》,级别为濒危物种。2016年,黄腹角雉被《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列入濒危(EN)鸟类。2020年,黄腹角雉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中,等级为易危(VU)。2021年,黄腹角雉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为一级野生保护动物。
保护措施
中国建立多个黄腹角雉保护区,例如浙江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中国主要的黄腹角雉保种基地与科研基地,负责种群的调查、监测等工作。另外,2001年还建立了安溪云中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并通过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封山育林、动物保护宣传等一系列措施,促进自然生态的恢复。
相关文化
编辑黄腹角雉的别名“寿鸡”是由于其胸部花纹像在红纸上的一个繁体“寿”字,被视为吉祥的象征。别名“吐绶鸡”是起源于明代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其中记述了黄腹角雉发情时的肉角和肉裙。2002年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邮政局发行的《中国鸟》(第一组)邮票上即为黄腹角雉。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415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