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目山

编辑
本词条由“百科小编” 建档。
天目山(英文名:TianmuMountains),古称浮玉山、天眼山,地处浙江省和安徽省交界处,隶属于中国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天目山镇。其东邻临安市太湖源镇夏村,南连天目山镇白鹤村、徐村,西接於潜镇朱湾村、杨洪村与安徽省宁国市,北靠湖州市安吉县龙王山,距浙江省会杭州94千米,经纬度范围为东经119°23'47"~119°28'27",北纬30°18'...

天目山(英文名:Tianmu Mountains),古称浮玉山、天眼山,地处浙江省安徽省交界处,隶属于中国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天目山镇。其东邻临安市太湖源镇夏村,南连天目山镇白鹤村、徐村,西接於潜镇朱湾村、杨洪村与安徽省宁国市,北靠湖州市安吉县龙王山,距浙江省会杭州94千米,经纬度范围为东经119°23'47"~119°28'27",北纬30°18'30"~30°24'55"。总面积约为180平方千米。

命名

编辑

天目山古称浮玉山、天眼山,包括东天目山和西天目山。天目之名始于汉代,因东天目山与西天目山的主峰峰顶各有一池,且池水常年不枯,形如天眼而得名。

位置境域

编辑

天目山地处浙江省和安徽省交界处,在行政区划上隶属于中国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天目山镇。其东邻临安市太湖源镇夏村,南连天目山镇白鹤村、徐村,西接於潜镇朱湾村、杨洪村与安徽省宁国市,北靠湖州市安吉县龙王山,距浙江省会杭州94千米。地理坐标为东经119°23'47"~119°28'27",北纬30°18'30"~30°24'55"。其地域总面积约180平方千米。

成因

编辑

天目山区域属于江南古陆的一部分,为扬子准地台南缘钱塘凹陷褶皱带,古生代为广阔海域。志留纪末与泥盆纪初晚加里东运动后,海水东移,天目山首次露出海面。泥盆纪至三叠纪中期,海水数次进退,该区长期处于海陆交替状态,陆地面积逐步扩大。天目山主体形成于中生代,主要受火山活动影响。晚二叠纪至三叠纪末,印支运动使地壳隆起成陆,结束漫长海浸历史,进入陆相地史发展时期。在燕山运动之前,天目山区域可能已侵蚀至接近准平原状态。燕山运动致使本区在加里东褶皱的基础上又重新褶皱隆起,亦可能伴随有断层错动产生,并发生酸性火山岩的喷发,使山体上升,形成了两条主要断裂,一条断裂从后山门至大觉寺,另一条断裂从朱陀岭至乌子岭第三纪至第四纪拉雅运动,形成天目山地貌基本格局。第四纪期间,天目山经历数次冰期,留有冰斗、U谷、冰盆、冰碛等冰川遗迹,冰川作用使天目山形成复杂地貌。

地理特征

编辑

气候

天目山位于热带季风气候区,其细分气候类型为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冬季温和少雨,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的特点。

该地区年平均气温在8.9℃~15.8℃之间,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为2.7℃,极端最低温为-17.4C℃,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为28.1℃,极端最高气温为40.8℃。受地形影响,气候垂直差异显著。从海拔不足300米的山麓至约1500米的仙人顶,其年平均气温由16℃降至9℃,年温差7℃。

天目山为多雨地区,每年5~9月,太平洋暖湿气流为该区带来丰富降水。6月至7月上旬为梅季暴雨,7月中旬至9月为台风暴雨。10月至次年2月为相对干季,5个月总雨量约为352.6毫米,约占年降水量的20.4%。天目山区域年平均降水量为1822.2毫米,年平均降水日为181.4天,相对湿度为76%~82%

天目山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005.5小时,无霜期为200~226天。此外,天目山山麓全年风向以东北风居多,春季多西南风,秋季风向最不稳定,山顶春夏多西南风,秋冬多西北风。

地质

天目山位于天目山火山构造盆地南缘。天目山火山盆地属下扬子陆块江南隆起带北东端,晚中生代为一大型复活破火山,其西侧边界明显受北东向绩溪断裂带和学川—湖州断裂控制。区内次级火山构造主要为中心式火山机构,主要为破火山和穹状火山,且在穹状火山中还发育有大小不等的火山口。火山喷发晚期还发育大量次火山岩和侵入岩,其中侵入岩以盆地中南部的指南山和东坑为典型代表。

天目山主体部分为中生代侏罗白垩纪的火山喷出岩系的流纹岩所组成,岩性比较坚实,垂直节理发育。受火山活动影响,岩石呈酸性至中酸性。山势作东北一西南走向,其两侧自中心向外之沉积地层,由老至新,依次为寒武纪常山石灰岩与下奥陶纪印诸埠系页岩,及中奥陶纪砚瓦山系页岩

该区有铅锌矿、钨矿、金矿等矿产资源。西天目门口、坞山口一带有铅锌矿,是弯金山多金属矿向东延伸部分。其下盘为杨柳岗组灰岩与硅质岩产生大理石化与角岩化,西南 3000 米有花岗岩枝,围岩以碳酸盐化、硅化为主,与矿体关系密切。成矿条件较好,东部有铜、铅二级异常分散流。西天目天目村、周家坦有钨、金矿,是弯金山多金属矿向西延伸部分。在横路乡周家坦东西向断裂带复合处,出露地表为杨柳岗组、华严寺组和西阳山组,其下盘为奥陶系印渚埠组。天目山非金属矿主要为石灰岩

地形地貌

天目山山区地形为蹄形盆地,东、南、西三面环山,包括东天目山和西天目山,海拔1000米以上山峰较多。其中,西天目山,主峰仙人顶,海拔1505.7米,东天目山,主峰大仙峰,海拔1479.7米。东南部是天目山主体,在800~1000米以上。由此向东西两侧延展,东部盆缘山体600米以下,西部盆缘山体800米以下,中部为500米以下的丘陵起伏并逐级向东北部递降。南北两侧山麓丘陵坡度和缓,宽谷与山间小盆地错列其间。

天目山地貌按成因可分为火山岩地貌、岩溶地貌(喀斯特地貌)和堆积地貌。火山岩地貌分布于七里亭至开山老殿―带,形成悬崖、陡壁、深涧,构成四面峰、倒挂莲花峰、狮子口、象鼻峰等奇峰。岩溶地貌分布于海拔450米以下,华严洞是典型的自然溶洞之一。堆积地貌在金鸡石以东、五里亭以上地带,岩块可达数十立方米,形成东西堆玉涧、钟楼石、眠牛石等。

水文

天目山是长江(太湖)水系和钱塘江水系的分水岭,亦是两大水系部分支流的发源地。东天目山诸水流经南苕溪、东苕溪注入太湖,汇入长江,西天目山诸水经天目溪汇入钱塘江。

南苕溪,古称南溪、苕溪,位于临安市境东部,为东苕溪主源,属长江(太湖)水系。其发源于东天目山马尖岗南麓的水竹坞,干流自源头至浪口称浪口溪,在浪口汇南溪后称南苕溪,流至余杭通济桥,其下称东苕溪。南苕溪临安境内段长55千米,天然落差895米,河床最宽处118.8米,最狭处21.5米。

天目溪,古称西溪,纵贯临安市中部,为分水江主要支流,属钱塘江水系。其发源于西天目山北与湖州市安吉县交界的桐杭岗。其支流正清溪、双清溪、东关溪和西关溪等为天目山区域内主要溪流。正清溪全长10.5千米,流域面积约为15平方千米,从大有村汇入双清溪;双清溪全长6.2千米,流域面积约为20平方千米,从白鹤村汇入天目溪;东关溪全长为36千米,流域面积约为173.3平方千米,是天目溪的主源;西关溪全长9.5千米,流域面积约为27.2平方千米,经西关至钟家汇入东关溪。

此外,天目山地下水质多为重碳酸型水,矿化度小于0.1克/升,pH值约为7。

土壤

天目山土壤垂直分布规律明显,自山脚至山顶分为4个土壤带:山前红壤带,分布于海拔500米以下山前低丘、阶地和河谷;山麓黄化红壤带,分布于海拔500~800米;山地黄壤带,分布于海拔800~1200米,与山麓黄化红壤带交错相接;黄棕壤带分布于海拔1200米以上山岭。主要土壤类型有黄壤、黄红壤、红壤、岩性土、潮土和水稻土6种,10个亚类、33个土属、65个土种。其中分布较广的是黄红壤和水稻土,前者分布于西部的低山丘陵地区,后者为构成平原区的主体。

山前红壤带,植被和土壤深受人为活动影响,天然林木几无复存,一般为次生灌从和杂草;山麓黄化红壤带,森林保存良好,林下翠云草和苔藓繁多,杉木林和毛竹林大面积分布;山地黄壤带,林木高大而稠密,林内阴暗潮湿,树上有云雾草垂挂;黄棕壤带,植被大部分保持天然林状态,属亚高山落叶阔叶杂木矮林,局部有以草本为主的次生杂草一灌丛分布。

山地土壤与成土母质有明显继承性特点。天目山地区土壤的成土母质类型可分为5种基本类型,包括凝灰岩类风化残坡积物、花岗岩类风化残坡积物、砂泥质岩类风化残坡积物、碳酸盐岩类风化残坡积物和红色砂砾岩类风化残坡积物。其中,砂泥质岩类和碳酸盐岩类成壤较好,而砂砾岩类成壤较差。而平原区土壤的母质,与下部或深部基岩无继承性关系,大多为外来的冲海积和冲湖积物。

酸碱性上,红壤酸性度最大,水稻土酸性度最小。而且,河谷平原区小于低山丘陵地区。天目山地区土壤总体酸碱度处于酸性土壤范围内。

生物多样性

植物

天目山区域有高等植物约2351种,分属249科1042属。种子植物1882种,隶属于155科827属;类植物约184种,隶属于35科72属;苔藓植物约285种,隶属于59科143属。天目山特有种17种,天目铁木、天目朴树、天目蝎子草、天目木兰、天目木姜子等均以“天目”命名。天目铁木、鹅掌楸为二级濒危保护植物,羊角槭为三级濒危保护植物,其中,天目铁木、羊角槭均仅分布于天目山。此外,珍稀孑遗植物银杏的野生种也仅分布于此。

植被区系上,植被基本属于亚热带阔叶林,植被的种类的分布呈现垂直的地带性。在海拔870米以下的主要是常绿阔叶林为主;在海拔870米~1100米之间的主要以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为主;位于海拔1100米~1300米之间为落叶阔叶林;海拔1300米~1500米则以落叶矮林为主。

动物

天目山区域有动物约5018种,分属67目507科。哺乳类75种,隶属于8目22科;鸟类171种,隶属于14目42科;爬行类50种,隶属于3目11科;两栖类22种,隶属于2目8科;鱼类55种,隶属于6目13科;昆虫类4467种,隶属于33目380科。

以“天目”命名的动物135种,如天目山巴螈、天目山小蜉、天目山原螳等。其中,云豹、金钱豹、华南虎﹑黑麂、梅花鹿等被列为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猕猴、穿山甲、豺、黄喉貂、大灵猫等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人类活动

编辑

战争

太平军征战

咸丰十年(1860)初,清军江南大营包围天京(今南京),太平天国形势危急。太平军计定虚攻杭州,牵引江南清军,然后对江南大营实施骤歼。天目山为其屯兵之所,进军之途。太平军首克杭州,清王朝派江南大营总兵张琅援杭。后太平军主动撤离杭州,回师过天目山以西的千秋关、昱岭关,合军于安徽建平,增援对江南大营实施围歼,歼敌10万,解天京之围。

同治元年(1862),清军大举进攻杭州,太平军退守余杭、临安。太平军入浙增援,在天目山屯兵。太平军和清军数度出入浙皖,天目山一带战事频繁,损失惨重。禅源寺被焚,仅存药师殿,告岭等村民房被毁殆尽。

抗战活动

天目山抗战活动开始于1937~1938年间,结束于1945年7月。1937年秋,日军占领浙西部分地区,侵略至天目山地区。1939年,浙江省政府浙西行署建立,为浙西抗战指挥机构,1941年迁至西天目山,大批党、政、军和文化、教育机构齐聚于此,天目山一度成为浙西抗战的中心。七架敌机先后轰炸天目山,投弹30余枚,其中包括燃烧弹,行署办公地址禅源寺除山门、天王殿、官客堂、尊客堂一小部分偏房外,500余间禅堂寮社全部被毁,全山公私房屋被毁达90%,并烧毁全山二分之一面积的山林,给天目山一带带来严重损失。期间,日本在进行军事和政治进攻的同时,对天目山地区的文化进行了文化殖民和文化渗透。在浙北、浙西沦陷区,日本侵略者用武力的方式摧毁文化教育机关,抢夺和焚毁大量图书、文物、文献以及报纸杂志。

旅游开发

1929年,民国政府在东天目山开设了省立第一林场第一分场,并于1934年设立了浙江省建设厅天目山风景名胜管理处。1936年,在西天目山留西门,还新辟苗圃,并配有森林警察。

1949年后,中央政府对天目山的保护和建设给予了高度重视。1949年,派解放军保护天目山森林。1953年,建立天目山林场,之后将天目山划为全国最早的森林禁伐区之一,并于1960年成立天目山管理委员会。

西天目山开发于1986年5月29日,省政府批准《浙江省临安西天目山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04年8月,编制《浙江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该《规划》指出要以保护为前提,保护森林生态系统,保持自然特色,并在规划区内划分4个游览区,包括禅源寺景区、大树王景区、西关景区和东关景区(天目大峡谷)。

东天目山开发于1998年,政府编制《东天目山高山森林度假旅游总体规划》明确景区范围。2007年,重新整合资源,编制《临安东天目山旅游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开辟平溪谷、古树行道等旅游景点和线路。

科考研究

天目窑遗址群分布于西天目山南麓凌口、绍鲁等地域。20世纪40年代,天目书院院长张天方在《浙西古迹》中记载天目窑:“大有村,白滩溪,绍鲁,磁街头,二十里长之宋磁窑基,磁片、整器、工具,随地可得。日本曾于宋时派人来学习,故彼中有天目窑之名。”1982年,杭州市文物考古所会同临安县文物馆考古发现其均为南宋至元时窑。2005 年3月16日,省政府公布其为第五批浙江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41年,天目书院一行人在黄泥冈和白滩溪,拣得石毓、石斧、石渔具、石工具等亚新石器多件。1978年,西天目公社沈村发现双孔石刀、有孔石斧等新石器时代石器14 件。

1983年5~6月间,浙江自然博物馆专家张明华等在西天目山华严洞考古,从堆积物中采集到15种动物化石,分属于脊椎动物门的7目15种。

2004年,中国旧石器研究专家在临安进行旧石器考古调查,在苕溪、天目溪、昌化溪流域发现 20余件打制石器,包括石核、石刀、石砸器的典型特征,其年代可追溯到1.2万~10万年前间。天目山地区在旧石器时代就有古人类活动。

宗教活动

天目山自古就是宗教圣地,道教、佛教先后择地建址于此。东晋永和年间(345~356年)始建道宫。唐宋时期,道教将天目山列为第三十四洞天和第五十七福地,建有张公舍、至道宫、紫阳宫、万寿宫等宫观。清代,天目山道教渐呈衰退之势。至民国年间,宫观均已坍塌。当地民众崇尚佛教,历代多建寺院。主要寺院有狮子正宗禅寺、禅源寺、大觉正等禅寺、昭明禅寺等。1941年,禅源寺被侵华日军飞机炸毁后,佛教衰落。之后陆续恢复重建,复建工程基本完成。

环境问题与保护

编辑

环境问题

水土流失

天目山一带,农民经济主要来源于竹笋。天目山保护区外的山林,坡度允许的情况下,几乎均种植了竹子。保护区内农户的自留山、承包山及周围也基本辟成竹园。劈山种竹需要把坡地辟成梯田,原有的乔木、灌木和草本植被连根清除。亦有少量农民在保护区种植高山蔬菜,致原生植被的破坏,造成水土流失。

生物多样性下降

天目山药用植物资源丰富,有药用植物约1120种。部分村民受利益诱惑进入保护区滥挖药材,给生物多样性保护带来威胁。同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劳动力成本升高,毛竹价值下降,许多竹林无人管理,逐渐蔓延,对周边植被构成了潜在威胁。特别是在自然保护区内,不允许人为采伐干扰,竹林能够迅速扩张,形成单优群落,导致区内生物多样性下降。

环境保护

1986年,天目山自然保护区建立,为全国首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一。1996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其主要保护对象为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总面积为4284公顷,其中核心区1191公顷,缓冲区381公顷,过渡区2712公顷。

1987年7月,天目山自然保护区联合保护委员会成立。第一次会议议决:开辟石鸡塘5公里防火线,教育群众不在国有山上砍柴、放牧、采药,保护自然资源;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少数人擅自进入核心保护区,从组织、制度、设施等方面加强保护工作。会议还通过了《天目山自然保护区联合保护公约》。

2005年至2006年,天目山开展了柳杉古树群防治工作,从增强柳杉树体抗性、控制病虫害发生程度等方面,全面开展柳杉病虫害防治及复壮工作。此外,还开展了松材线虫病、柳杉病原菌、陆生野生动物疫情疫病、酸雨等六个项目的自然生态监测工作。

2006年,天目山管理局划定森林防火责任区,建立相关队伍,编制实施《天目山森林灾害远程视频预警监控与资源管理信息系统项目建议书》,提高预防管理科技含量和灾害处置应急能力。

2015年,对天目山保护区内部分毛竹林进行皆伐作业,来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恢复。

2022年,天目山管理局严守森林防火底线,推动建立“保护区-属地镇-联防村-驻山单位”“四位一体”党建联建机制,推动自然资源建档工作,建设保护区“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体系,并进行监管执法和宣传工作。

风景名胜

编辑

天目山自然风光优美,天目山景区、太湖源景区等坐落于此。

天目山景区

天目山景区包括西天目山和东天目山景区及周边村镇,为国家AAAA级景区。景区以自然风光为主,同时兼具人文建筑。

峡谷、瀑布、森林、云海、奇峰是景区的主要自然景观,如东崖瀑布、九连瀑、四面峰、倒挂莲花峰、七星石、华岩洞等。东瀑大峡谷全长1.2千米,是天目山脉中最为典型的峡谷。

天目山宗教文化源远流长,景区内还有宗教建筑。禅源寺为佛教建筑,建于清康熙四年(1665年),占地2.67公顷,禅堂寮舍500余间、周边还有16座子院。1941年,遭日军飞机轰炸,后陆续恢复重建,1947年复建韦驮殿,2000年陆续建成大雄殿、药师殿、弥陀殿等。2012年,建成藏经楼、方丈院、禅念佛堂、居士楼等。狮子正宗禅寺,亦称开山老殿,元代高峰禅师及其弟子断崖、中峰于至元二十二年至二十四年间(1285~1287年)建立,为临济宗中兴祖庭—狮子正宗禅寺旧址,天目山长期以来都是临济宗的首要道场。

太湖源景区

太湖源景区,亦称龙须沟景区,位于天目山南麓的太湖源镇,是典型的南方丘陵景观。太湖的主源头坐落于此,也因此名为太湖源。太湖源生态旅游景区于1998年成功开发,为国家AAAA级景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景区。

太湖源主景是长谷龙须峡,景区内有华东地区最大的玻璃观景桥,还有龙须壁、云碧潭、思源廊、嬉猴坪、千仞崖、神风谷、双龙潭、古佛院、百丈漈、仙人台、祭源坛等十五个景点。景区有黑麂、猕猴等多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植被覆盖率达98%,有三角枫、柳杉、金钱松、野生石楠等国家珍稀植物,并拥有国家保护级千年古树群,因其生态坏境良好,也被誉为小九寨沟。

相关文化

编辑

宗教文化

道教文化

道教创始人张道陵出生于天目山,并在此讲学修炼。东汉魏伯阳,晋代葛洪、许迈等曾在天目山隐居修行。魏伯阳于东汉桓帝年间(147~167年)在天目山炼丹,东、西天目山有葛洪丹炉药灶遗迹,其所著《周易参同契》2卷、《抱朴子》是道教炼丹术的重要著作。

佛教文化

天目山为佛教名山,韦驮菩萨应迹道场,禅门临济宗祖庭,高僧辈出,形成了深厚的佛教文化。佛教文化始于晋,东晋竺法旷与梁宝志先后到两山开坛讲经,创建寺庙,被称为开山始祖。昭明太子萧统隐居天目山,取《金刚经》分32节,尚存遗迹。梁代宝志、唐代慧忠、元代中峰、清代玉林4位国师先后在天目山传经布道。宋代始,日本、韩国、印度等地均常有僧人、信众到天目山参学。

典故传说

昭明太子来游历至东天目山时,想找地方休息,与路边一破茅棚主人打招呼,但主人不理睬他,只顾自己念经。至第二天天亮,主人才回应他施主恕罪,因其念的是《金刚经》,共有32卷,中间不能停顿,若停便会冒犯佛祖。昭明太子听后,连续批点七天七夜,32卷《金刚经》批点完毕后,昭明太子双眼失明了。为纪念昭明太子批点《金刚经》的劳苦和功绩,此地就被称为为分经台。

诗词歌赋

历代文人墨客游历天目山时,留下众多诗词歌赋。

仙人炼玉处,羽化留馀踪。——李白《送温处士》

东西峰对峙,麋鹿日成群。——张羽《登天目山》

东目高高八百寻,夜来一榻包千岑。——徐渭《东目山诗》

影视作品

2013年4月18日, 正值杜立特尔轰炸机编队营救事件71周年之际,风光叙事电影《天目山传奇》在天目山景区拍摄。影片以美国空军杜立特尔轰炸机编队在空袭日本东京后,返航时坠机天目山,被民众营救的历史事件为背景,展示天目山的抗战文化。

参考资料

编辑

展开[1]俞飞. 基于感知评价的天目山森林景观格局对森林文化价值影响的研究[D].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9

[2]《浙江通志》编纂委员会编. 浙江通志 第101卷 天目山专志[M]. 2017-04: 1.

[3]张雪林. 天目山竹资源优势与地理环境分析[J]. 浙江师范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4, (03):9-12.

[4]《浙江通志》编纂委员会编. 浙江通志 第101卷 天目山专志[M]. 2017-04: 35-36.

[5]《浙江通志》编纂委员会编. 浙江通志 第101卷 天目山专志[M]. 2017-04: 36-40.

[6]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2023-05-11].

[7]西天目山志编纂委员会编. 西天目山志.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1: 259-260.

[8]《浙江通志》编纂委员会编. 浙江通志 第101卷 天目山专志[M]. 2017-04: 399-406.

[9]杨彬彬,张建国. 基于网络文本分析的天目山旅游形象感知研究——以携程网游记与点评为例[J]. 福建林业科技, 2017, 44(04):118-125.

[10]太湖源.杭州市临安区人民政府. [2023-05-10].

[11]《浙江通志》编纂委员会编. 浙江通志 第101卷 天目山专志[M]. 2017-04: 343-344. (2)

[12]《浙江通志》编纂委员会编. 浙江通志 第101卷 天目山专志[M]. 2017-04: 259-260. (2)

[13]《浙江通志》编纂委员会编. 浙江通志 第101卷 天目山专志[M]. 2017-04: 371-386.

[14]东天目山·志公禅师小传
[M]. 临安:临安政协文史工作委员会, 1998: 2-23.

[15]景才瑞. 天目山第四纪冰川遗迹初步研究[J]. 地质论评, 1959, (06):259-261+2.

[16]《浙江通志》编纂委员会编. 浙江通志 第101卷 天目山专志[M]. 2017-04: 7.

[17]《浙江通志》编纂委员会编. 浙江通志 第101卷 天目山专志[M]. 2017-04: 13-15.

[18]姜彤. 天目山地区山地丘陵的合理利用问题——以浙江省安吉县为例[J]. 地域研究与开发, 1990, (S3):63-65.

[19]《浙江通志》编纂委员会编. 浙江通志 第101卷 天目山专志[M]. 2017-04: 23-26.

[20]《浙江通志》编纂委员会编. 浙江通志 第101卷 天目山专志[M]. 2017-04: 8.

[21]张建芳,刘远栋,蔡晓亮等. 浙江临安指南山-东坑晚中生代侵入岩地球化学、岩石成因及构造环境. 地质与勘探, 2022, 58(06):1179-1195.

[22]《浙江通志》编纂委员会编. 浙江通志 第101卷 天目山专志[M]. 2017-04: 12-13.

[23]李向远,蔡子华,任荣富等. 浙江天目山地区土壤地质与地球化学特征[J]. 甘肃农业, 2005, (10):43-44.

[24]《浙江通志》编纂委员会编. 浙江通志 第101卷 天目山专志[M]. 2017-04: 41-49.

[25]《浙江通志》编纂委员会编. 浙江通志 第101卷 天目山专志[M]. 2017-04: 68-71.

[26]刘鹏,陈立人. 浙江天目山自然保护区珍稀濒危植物及其利用与保护[J]. 山地研究, 1996, (01):45-50.

[27]《浙江通志》编纂委员会编. 浙江通志 第101卷 天目山专志[M]. 2017-04: 170.

[28]章绍尧,丁炳扬. 浙江植物志总论[M]. 1993: 21-32.

[29]《浙江通志》编纂委员会编. 浙江通志 第101卷 天目山专志[M]. 2017-04: 173.

[30]廖涛. 天目山抗战文化研究[D]. 浙江农林大学, 2022

[31]储胜金,许刚. 浙北山区土地利用与生态保护的冲突与协调机制研究——以天目山自然保护区为例[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4, (01):24-29.

[32]王铮屹,戴其林,柏宬等. 天目山皆伐毛竹林自然更新群落类型与多样性分析[J].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20

[33]天目山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 [2023-06-18].

[34]西天目山志编纂委员会编. 西天目山志.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1: 117.

[35]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杭州市临安区人民政府. [2023-05-11].

[36]“一把手”谈落实|天目山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陈国权:严守森林防火底线,持续推进“五个一”工程.杭州市林业水利局. [2023-05-11].

[37]临安区内A级景区免票啦.杭州市临安区人民政府. [2023-05-10].

[38]《浙江通志》编纂委员会编. 浙江通志 第101卷 天目山专志[M]. 2017-04: 319-328.

[39]东天目.杭州市临安区人民政府. [2023-05-10].

[40]开山老殿.天目山景区. [2023-05-10].

[41]杨玉义,严力蛟,施美芬等. 贫困地区发展生态旅游的社区参与平台构建研究——以浙江省临安市太湖源景区为例[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8(03):50-53.

[42]临安太湖源森林峡谷.浙江省林业局. [2023-05-10].

[43]临安县志编纂委员会. 临安县志
[M]. 1992: 30.

[44]抗战题材电影 《天目山传奇》在天目山开拍.杭州市临安区人民政府. [2023-05-10].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4280/

(36)
词条目录
  1. 命名
  2. 位置境域
  3. 成因
  4. 地理特征
  5. 气候
  6. 地质
  7. 地形地貌
  8. 水文
  9. 土壤
  10. 生物多样性
  11. 植物
  12. 动物
  13. 人类活动
  14. 战争
  15. 太平军征战
  16. 抗战活动
  17. 旅游开发
  18. 科考研究
  19. 宗教活动
  20. 环境问题与保护
  21. 环境问题
  22. 水土流失
  23. 生物多样性下降
  24. 环境保护
  25. 风景名胜
  26. 天目山景区
  27. 太湖源景区
  28. 相关文化
  29. 宗教文化
  30. 道教文化
  31. 佛教文化
  32. 典故传说
  33. 诗词歌赋
  34. 影视作品
  35. 参考资料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