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公权简介
编辑柳公权(778年—865年),字诚悬,京兆华原柳家原(今陕西省铜州市耀州区)人。唐朝官员、书法家、诗人,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柳”,又与欧阳询、颜真卿、赵孟頫并称“楷书四大家”。
柳公权出身于一个士族官宦之家,幼年好学,善于辞赋,懂韵律。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达13年,后赴夏州任李听幕僚。元和十五年(820年),柳公权的书法才能得到穆宗赏识,授翰林院侍书学士,后于穆宗、敬宗、文宗三朝长期任侍书一职,未受重用。唐文宗大和八年(834年),柳公权第三次入翰林院任侍书学士,文宗十分欣赏柳公权的才学,对他多加提拔,从文宗朝开始,至武宗、宣宗、懿宗三朝,柳公权日益受到重用,一路升迁,官至工部尚书、太子少傅、太子少师,封河东郡公。唐懿宗咸通六年(865年),柳公权以88岁的高龄卒于太子少师之位,追赠太子太师。
柳公权书法以楷书著称,他的书法初学王羲之,后遍观唐代名家书法,吸取了颜真卿、欧阳询之长,自创独树—帜的“柳体”,以骨力劲健见长,“柳体”与“颜体”齐名,并称“颜筋柳骨”。书法代表作有《玄秘塔碑》《神策军碑》《蒙诏帖》等。柳公权的书法对后世书法的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书法初学入门者多选择“柳体”。
柳公权生平
编辑家学渊源
唐代宗大历十三年(778年),柳公权出生于京兆华原柳家原(今陕西省铜州市耀州区)。其祖父柳正礼,曾任邠州(今陕西彬县)士曹参军;父亲柳子温,官至丹州(今陕西宜川)刺史;伯父柳子华,曾任池州(今安徽贵池)刺史。
生活在这样的家庭,柳公权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诗文教育,对他有着直接影响的是其兄长柳公绰。柳公绰比柳公权大11岁,曾于贞元年间两次登贤良方正科,在朝廷担任要职,并且擅长楷书,代表作有《武侯祠堂记》《紫阳先生碑》等。柳公绰不仅教授公权德行礼法、史论经学等综合学识,还注重培养柳公权的书法特长,柳公绰对柳公权的书法启蒙起了良好的导向作用。
由于受家庭环境的熏陶和兄长的影响,柳公权从小就很聪慧,他未入仕之前,就开始为人书写碑文。唐德宗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柳公权28岁时即书写有《符元亮碑》。
入仕为官
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29岁的柳公权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正九品上),开始了仕途生涯。柳公权在入仕之初并不顺利,一直在校书郎任上长达13年。柳公权长期不受重用,这使得他有充裕的时间研习书法,进行书法创作,这一时期留下了不少的书法作品。元和十二年(817年)十月,柳州大云寺重修,柳公权应族人柳宗元之邀书写了《柳州复大云寺记》,此件作品初步显示了柳公权的书法才能。
元和十四年(819)五月,42岁的柳公权被其兄长柳公绰的朋友,夏州(今陕西横山附近〉刺史、夏绥银青节度使李听提拔为幕僚,掌书记兼判官、太常寺协律郎(正八品上),脱离了校书工作。元和十五年(820年),柳公权自夏州入京奏事,得蒙刚刚即位的唐穆宗召见,因“佛寺笔迹”得到穆宗的赏识,随即被任命入翰林院任右拾遗侍书学士。柳公权虽然受到喜爱文才的穆宗的赞赏,可并没有受到重用,仅是在长庆二年(822年)从右拾遗迁为右补阙(正七品上)。
忠君笔谏
穆宗只做了五年(820年—824年)的皇帝,长庆四年(824年)太子湛即位,是为敬宗。同年十二月,柳公权出翰林院,升官为起居郎(从六品上)。一上任,柳公权就与谏议大夫独孤朗等人一起上殿,向敬宗奏报了淮南节度使王播重金贿赂宦官求领盐铁转运使一事,可见柳公权的“谏臣”风采。
唐文宗大和二年(828年)五月,柳公权奉诏二入翰林院,仍任侍书。直到大和五年(831年),已经五十四岁的柳公权,却连起草文书的资格都还没有。无奈之下,他只好让时任检校左仆射兼刑部尚书的哥哥柳公绰写信给当朝宰相李宗闵求助。由于兄长柳公绰出面为其说情,大和五年(831年)七月十五日,柳公权二出翰林院,迁为上右司郎中(从五品上)。大和七年(833年)又迁任兵部郎中(从五品上)、弘文馆学士。
致力书艺
作侍书的这一段时间里,柳公权虽然在仕途方面没有多大的发展。但正是由于政治上的不如意,使得柳公权这一时期将主要的精力放在了书法创作上。这一时期,柳公权创作了不少书法作品:如长庆四年(824年)所书的《金刚经》和《唐大觉禅师塔铭》,宝历元年(825年)所书的《<洛神赋>跋》,大和二年(828年)所书的《<送梨帖>跋》和《涅槃和尚碑》,大和三年(829年)所书的《唐西平郡王李晟碑》,大和四年(830年)所书的《唐太尉王播志》,大和五年(831年)所书的《唐将作监韦文恪墓志》和《唐太清宫钟铭》等。当时他攻于临习古帖,从魏晋的钟繇、王羲之入手,同时也不忘吸取同朝人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陆束之等人的楷法,学习传统的优秀楷书作品,为形成自己独特的“柳骨”风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恩宠日增
大和八年(834年)十月,柳公权第三次入翰林院充侍书学士。由于文宗好风雅喜诗文,柳公权的才华得到了赏识,颇受恩宠,一路升迁。大和九年(835年)加知制诰,充学士,兼侍书;开成元年(836年)迁中书舍人,充翰林书诏学士;开成三年(838年)转工部侍郎(正四品下),迁学士承旨,位居亚相。
至武宗、宣宗、懿宗三朝,柳公权日益受到重用,恩宠日增。开成五年(840年)唐武宗即位,63岁的柳公权被授于右散骑常侍(从三品)充集贤院学土兼判院士。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年)被封为河东县开国伯,同年十月授太子詹事,又改太子宾客。会昌六年(846年)三月,唐宣宗即位。唐宣宗大中元年(847年),柳公权迁官太子少师(从二品)。大中二年(848年),柳公权任左散骑常侍,封爵“河东郡公”。大中八年(854年),柳公权迁为太子少师(正二品)。大中九年(855),迁工部尚书。直到唐懿宗咸通六年(865年),柳公权去世,终年88岁,被追赠为太子太师。
柳公权主要作品
编辑书法作品
柳公权传世的书法作品中以碑刻为多,只有少量的墨迹,其中包括大量楷书作品,也有行书、行草书和篆书作品。有明确记载的有94件,其中题碑铭文62件、墓志铭文6件、题跋2件、题额3件、帖札15件,但绝大部分已失传,目前能够见到的仅20余件。
楷书代表作有《神策军碑》《玄秘塔碑》,《神策军碑》结体中宫收紧,主笔舒长清健,其余笔画紧缩,于谨严中呈疏朗、开阔和放射之势,用笔规矩中有变化,方劲中更见圆厚丰腴;《玄秘塔碑》结体狭长,看似大而实小,字形紧而实宽,疏密自然,点画粗细反差明显,点画间看似无关,结构却浑然一体,尽显善巧佳构。与《玄秘塔》结体偏取纵势相比,《神策军碑》结体多呈宽博之态。
行书代表作有《蒙诏帖》,此帖风格豪放雄逸,体势遒劲流丽,字形长短宽窄不一,或断或连,构成章法上的变化;笔墨浓淡轻重有致,形成层次上的错落。
书法特点
柳公权致力于书法创作,集前贤楷书之大成。他所创造的“柳体”楷书骨雄力健、法度森严、兼有众美、自成一家,与颜真卿楷书并称“颜筋柳骨”。书法初学入门者,多选择“柳体”。
“柳体”的用笔特点是方圆兼并,既方峻劲利、又含厚圆润。在每一画的起、收转折处用方笔折锋,有雄强方峻、爽利劲峭之感;在笔画的收束处多用圆笔裹锋,不使笔毫铺开,消迹灭棱,运笔不折不顿,因而字体丰润圆浑,内含质朴。
柳公权的书风特点鲜明,以“遒劲峭拔”的风格书写行草书,线条流畅,气势张扬,圆润豪纵,打破了晋人所创立的“平和简静、秀丽柔美”的行草书规范。“柳字”避开了“颜字”肥壮的竖画,把横竖画写得大体均匀而瘦硬;吸取了北碑中方笔字斩钉截铁、棱角分明的长处;融汇了虞、欧楷书结体的紧密,颜真卿楷书结体的纵势,写出了独树一帜的柳体。
人物评价
编辑宋代书法家米蒂在《海岳名言》中赞曰:“(柳公权)如深山道士,修养已成,神气清健,无一点尘俗。”
《式古堂书画汇考》中辑有明初文学家宋濂对其的评价:“楷书之擅名者,自魏钟繇而至于宋,仅得四十四人,而唐柳诚悬实铮铮乎其间。”在从魏晋钟繇、王羲之开始,到宋代的擅长楷书的四十四位书家中,柳公权不仅可以跻身其中,更独秀于林,可见柳公权的影响并不仅限于唐代。
明代书画家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提到:”柳诚悬书,极力变右军法,盖不欲与《禊帖》面目相似。所谓神奇化为臭腐,故离之耳。凡人学书,以姿态取媚,鲜能解此。余于虞、褚、颜、欧,皆曾仿佛十一,自学柳诚悬,方悟用笔古淡处。自今以往,不得舍柳法而趋右军也。“指出柳公权的书法摆脱了“二王”的习气,有“柳体”的鲜明特色。
明代文学家王世贞云:“柳法遒媚劲健,与颜司徒媲美。”认为柳公权的书法风格遒媚劲健,可堪与颜真卿相媲美。
清代收藏家孙承泽评价道:“书法端劲中带有温恭之致,乃其最得意之笔。”柳公权的书法端正劲健中带有温和恭顺,这是“柳体”最大的优势。
轶事典故
编辑笔谏穆宗
据《资治通鉴》《旧唐书》《新唐书》记载:唐宪宗元和十五年(820年),刚刚即位的唐穆宗见到柳公权的书法很喜欢,于是提拔他担任侍从官——翰林侍书学士。有一次,唐穆宗问柳公权:“爱卿的书法为什么能写得这么好?“柳公权回答:“书法的用笔由写字人的心来掌控,人心正,书法用笔就会正,书法就会尽善尽美。“皇帝一听变了脸色,明白柳公权是在以用笔的道理劝谏自己。“笔谏穆宗”这一记载,被人们传颂为千秋佳话,柳公权“铮臣”美誉由此传来。
进谏文宗
据《旧唐书》《新唐书》记载: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四月,唐文宗在同柳公权等几个亲近大臣闲聊时,忽然指着自己略显黯然的衣衫袖子说:“我这件衣服已经浆洗过三次了。”学士们于是纷纷赞叹皇帝的节俭之德,独有柳公权没说话。于是文宗把柳公权留下询问,他回答:“陛下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应该把精力放在选拔任用贤能官员、黜免奸佞和不称职官员、采纳好的治国理政谏言、严明国家赏罚规定上,穿着浣濯了多次的衣服以示节约,对于国君来说是细枝末节的事情。”文宗认为他说得有理,当面夸他有诤臣风采,第二天便下令让他在原官的基础上再兼任谏议大夫一职,以示褒扬。
语犹未尽
据《旧唐书》记载:唐文宗喜欢诗文和书法,十分欣赏柳公权的文才,经常召其入翰林院一同谈论,每每延至深更。两人谈到高兴的时候,连蜡烛点完了都不让换,怕谈话被打断,总是会让宫人以蜡屑揉纸继续使用,使交谈继续下去。
三步成诗
据《旧唐书》《新唐书》记载:一日,唐文宗要求柳公权以“边赐春衣”为内容做诗道贺,柳公权三步而作诗文《应制贺边军支春衣》:去岁虽无战,今年未得归。皇恩何以报,春日得春衣。挟纹非真纹、分衣是假衣。从今貔武士,不惮戍金微。柳公权才思敏捷,出口成诗,诗文婉约清丽,于是文宗赞叹道:“曹子建七步成诗,公权却无须七步,三步便妙词巧成,真是奇才!”
顺意续诗
据《旧唐书》《新唐书》记载:一年夏天,文宗与几位学士联句对诗,文宗先出上句:“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柳公权顺诗意而续:“熏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当时另外五个学士也分别续了文宗皇帝的诗,但由于公权诗句含意丰富,词句捭阖又恰到好处,文宗对公权的对诗情有独钟,赞扬道:言辞清妙,语意丰足,是难得的好句。后又让柳公权把这首诗题在殿壁上,每个字五寸见方。柳公权不慌不忙,一挥而就。文宗看完,感慨地说:“即使是钟繇、王羲之复生,也不过如此呀!”
独辟蹊径
在文宗朝,柳公权和当时的兵部尚书王起、礼部尚书许康佐被并称为“三侍学士”,文宗十分喜欢和他们三人一起讨论学问。文宗得到一本《周易》,在闲暇的时候会拿出品读,每当有疑问的时候,他便会把“三侍学士”叫来一起讨论。柳公权的看法经常与王起和许康佐不同,往往独辟蹊径,却又持理甚正,将进谏寓于分析易理之中,深得文宗喜爱。
瓜田李下
据《旧唐书》《新唐书》记载:柳公权在做官期间,时常有匡益时政的举动。唐文宗开成三年(838年),柳公权任工部侍郎。一天,柳公权向文宗进谏:人们对郭玟去邠宁任地方官的事多有微词,都认为郭玟是由于进献了两个女儿入宫,才得到这个官职。文宗说:“郭玟的两个女儿进宫是参见太后的,并不作嫔妃。郭皎是郭子敬的二儿子、太皇太后的叔父,做官时没有什么过错,以他金吾大将的身份管辖邠宁,是完全合情合理的。”但是,柳公权说:“瓜田李下,普通人家哪里知道这些事呢?”然后又引了王珪谏唐太宗遣返庐江王妃的故事,劝谏皇帝遣二女出宫回家,由此平息了议论。
诗救宫嫔
据《尧山堂外纪》记载:唐德宗曾迁怒于一个宫嫔,并对柳公权说:“如果能得到你的一首诗,我就不再责怪她。”然后,德宗便把视线移向桌上的几十幅蜀产诗笺,示意让柳公权题作。柳公权提笔凝思,略作踌躇,便作成一首七绝:不忿前时忤主恩,已甘寂寞守长门。今朝却得君主顾,重入椒房拭泪痕。德宗看后心中大悦,当即赐柳公权锦彩二百匹。
书因人重
柳公权晚年的书风完全成熟,炉火纯青,加上皇帝恩宠,官居高位,应酬之作比较多。据《旧唐书》载:当时许多公卿大臣的墓碑和墓志非柳公权书写不可,如果得不到柳公权的墨宝,人们会认为其子孙不孝;当时许多国外来唐朝访问和交流的学者和官员,也都重金购买柳公权的书法作品。
内容由suifeng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