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武大帝又名玄天上帝、玉虚师相、无量祖师、披发祖师,为道教北极四圣之一,被奉为北方主宰之神与水神。唐贞观二年,封为“佑圣玄武灵应真君”。圣号:佑圣真武玄天上帝,终劫济苦天尊。
历史沿革
编辑玄武帝君乃先天始轰,太极别体。上三皇时下降为太初真人,下三皇时下降为太素真人。到黄帝时,下降托胎净乐国善胜皇后。孕育一十四月,岁建甲辰三月初三日庚寅午时,产母左胁。
开皇元年三月三日,真武大帝降生于王宫,长大后舍家弃国,辞父母入武当山修道,度世济人,四十二年,功成果满,白日升天,玉帝封其为“玄武真君”。唐贞观二年,封为“佑圣玄武灵应真君”。圣号:佑圣真武玄天上帝,终劫济苦天尊。
真武本名玄武,宋真宗时,因避赵氏族祖赵玄朗之讳,将“玄武”改名为“真武”。对真武大帝的信仰源于古代的星辰崇拜和动物崇拜。我国古代的星象学家为了观测天象及日、月、五星在天空中的运行,在黄道带与赤道带的两侧绕天一周,选取了28个星座作为观测时的标志,称为“二十八宿”。战国后,逐渐把二十八宿分为东、南、西、北四方,每方七宿,据其形象分别以东方青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四灵命名。《楚辞·远游补注》释云:“玄武,谓龟蛇,位在北方,故曰玄,身有鳞甲,故曰武。”汉代以来,龟蛇便作为北方七宿玄武神的象征而受到人们的奉祀。玄武信仰被道教吸收后将其人格化,逐渐成为道教的大神。《元始天尊说北方真武妙经》宣称:真武神君原是净乐国太子,长而勇猛,誓愿除尽天下妖魔,不统王位。后得真人传授无极上道,入太和山修道,功成德满。玉帝敕镇北方,统摄真武之位,并将太和山改名武当山,意为“非玄武不足当之”。自宋以来,统治者对真武大帝不断加封。
元末明初,由于丘处机、张三丰等人的发扬光大,道教得到了极大发展,加之明初洪武、永乐两代帝王的神化与加封,使真武大帝信仰达到了历史的巅峰。传元朝末年,朱元璋战败遁入武当山,幸得真武大帝庇佑而躲过敌军追杀。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不但册封真武大帝为玄天上帝,而且“初,诸王来朝还藩,祭真武等神于端门,用豕九、羊九、制帛等物”将信仰提高。到了官祭的层面。永乐登基后,对真武信仰更是推崇,史载“成祖靖难时,真武玄帝屡示灵助。靖难之后,上感神庥,为玄帝大立宫观于武当,名其山日太和。”
明初统治者一方面通过神灵的塑造来强化真武大帝在国家信仰中的地位,另一方面通过一系列祭祀,使其祀典官方化、常规化与系统化。明代朱棣发动“靖难之变”夺取王位,传说在整个行动中真武曾多次显灵相助,因此朱棣称帝后特加封其为“北极镇天真武玄天上帝”,并在真武的发祥地武当山的天柱峰顶修建“金殿”奉祀真武神像,在北京也修真武庙奉祀真武,并在紫禁城南北中轴线上修钦安殿奉祀真武。由于帝王的提倡,真武崇拜在明清时期达到高峰。真武庙祀遍天下。
清承明制,虽在真武大帝的宣教力度上不如明,但对普通民众的信仰却不加阻止,真武信仰逐渐与民间秘密宗教相结合,被普通商业、手工业、服务业利用与改造,与基层社会的联系日趋密切。
信仰崇拜
编辑神格
北方之神
《楚辞·远游》注云:“玄武,北方神名。”《史记·天官书》曰:“北宫玄武,虚危,危为盖屋。”《重修纬书集成》卷六《河图》:“北方黑帝,神名叶光纪,精为玄武。”而汉代人认为北方之神不只一位,而有三位,《淮南子·天文训》称其为颛顼、辰星、玄武,因较为复杂,民众不易把握,故仍以玄武为北方之神。
水神
根据阴阳五行来说,北方属水,故北方之神即为水神。五逸《九章怀句》云:“天龟水神。”《后汉书·王梁传》曰:“玄武,水神之名,司空水土之官也。”《重修纬书集成》卷六《河图》:“北方七神之宿,实始于斗,镇北方,主风雨。”因雨水为万物生存所必需,故玄武的水神属性,深受人们的信奉。
万物象征
真武大帝为阴阳交感演化万物的象征。东汉魏伯阳《周易参同契》曰:“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雄不独处,雌不孤居,玄武龟蛇,蟠虬相扶,以明牝牡,毕竟相胥。”就是利用龟蛇纠缠的例子来说明阴阳必须相合的观点。
司命之神
龟因其寿命长而成为长寿和不死的象征,《史记·龟策列传》称其能导引咽气。《抱朴子》亦称其能导引,并曰:“城阳郄位少时行猎,坠空冢中,饥饿,见冢中先有大龟,数数回转,所向无常,张口吞气,或俛或仰。乃试随龟所为,遂不复饥。”此外,北方玄武首宿即为斗宿,俗称南斗。《星经》曰:“南斗云星,主天子寿命,亦宰相爵禄之位。”晋干宝《搜神记》中引用管辂的话曰:“南斗注生,北斗注死。”继而人们相信祭拜南斗就可以增寿。
真武的这些特性,不但赢得了社会各阶层的普遍信奉,而且还为唐宋以后真武演变成道教大神奠定了基础。
职能
真武大帝是“专司水之神”,主要功能即主管降水。“盖龙之为龙,方其旱也,固奋然升天行雨以显诸仁;及其涝也,则又幡然蹈海潜渊以藏诸用。行雨者,致水也;潜渊者,伏水也。然则水也者,龙之所以神其变化者也。而真武者,则又专位乎北,而为司水之神也。龙既不能外水以自神,水又必由真武以神其主。大哉青龙,吾知其不能不降于真武矣”。因此龙属真武管辖。所以古代百姓祈雨方式众多,除向龙王、雷神等祈祷外,还经常去真武庙中焚香膜拜,希冀得到神的怜悯。诗曰:“真武为元冥,职水位居北。春阳旱且乾,云霓望孔棘。匍匐向元宫,卜珓喜动色。云行施字,分明见副墨。是时开朝暾,晴空净如拭。”这首诗形象地刻画了干旱时节百姓虔诚地前往真武祠祈雨的场景,将祈雨前的忧虑与降雨后的喜悦形成鲜明对比,从而进一步突出神的灵应与恩惠。
人物形象
编辑宋以前真武大帝多以龟、蛇等动物之体出现,而明清则塑造成以人为主体、龟蛇为辅助的形象。明代真武神“黑衣翩翩,披发按剑而坐,脚踏龟蛇”。明人陆粲则通过一个故事,将真武大帝刻画得栩栩如生,“乡人郭铠素狠傲,不信神佛,尝七月中浴罢,抱琵琶行,举首见屋头云际现真武形,披发按膝,蹑龟蛇,左右二神人执旗捧剑,若世间画像。铠急索衣冠,呼家人焚香设拜,久之云气一涌,乃不见”。清代清凉道人《听雨轩笔记》载:“吾邑小南门外际风桥西有东圣堂,内塑真武像,披发丈剑而蹈龟蛇。”
人物关系
编辑其母净乐国善胜皇后。
艺术形象
编辑在道教经书中描绘的形象是披发黑衣,金甲玉带,仗剑怒目,足踏龟蛇,顶罩圆光,十分威猛。起初在道教中的地位并不高,因后世王朝的政治需要而被尊崇为真武大帝。真武大帝像长发披肩,面目威严,身着垂足长衫,袒露胸肌,双手垂膝,跣足外露,端坐于方形坐榻之上,前面脚间塑有一小玄武相伴。此尊铜像铜质细腻,造型简洁古朴,帔帛、配饰、衣袖极具动感,更加烘托出勇武、威猛之势。
相关典籍
编辑记载书籍
《楚辞远游补注》 | 《赵子昂记》 | 《道藏·洞神部玄天上帝启圣录》 |
《道藏·洞神部真武本传神咒妙经》 | 《历代神仙通鉴》 |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 |
以上参考资料
相关文化
编辑中国古代社会的神灵信仰多产生于民间,或经民众的传播,或经政府的宣教,逐渐发展兴盛。真武大帝之所以在明清得到推崇,就得益于明初政府与道家对这一信仰的发扬光大,使其逐渐融入基层社会的神灵文化中,与当地的文化土壤相结合,不断得到培育与宣传,逐渐在中国古代神灵文化体系中占据了重要位置。真武大帝信仰发展到明清产生了诸多功能,但其最主要的作用是“水神”,所以明清两朝,大量庙宇修建于山岭、城楼之上,河畔之边,就是为了祈雨、镇水、厌火之便。这种情况,一方面说明中国的神灵信仰往往是与民众的生产、生活结合在一起的,注重神的实用性,敬神、祀神是为了获得神的庇佑,完成难以实现的心愿。另一方面,在基层社会神灵崇拜中,往往夹杂着地方官员的影子,作为连接民众与中央的中介,地方官员是民之“父母”,其一举一行都是百姓效仿的榜样,他们对真武大帝的尊崇,他们的建庙、祀神活动,都会将这一信仰广泛地推广于所管区域,吸引更多的百姓加入其中。
建筑
编辑明清两朝,真武祠、庙遍天下,祈雨是百姓信奉这一神灵的重要原因。如广西怀集县“真武宫在县北,为祈雨所”;广东徐闻县“孤超岭在县南三十里,高三丈余,上有真武庙,乡人于此祷雨”;湖南永顺县“蟠龙山,城南八十里,山峰高耸,蜿蜒如龙,上建真武庙,雨呖叩之多应”,另一县泸溪“玄天殿,在邑西二十里天桥山顶上,有龙池,万历癸未居民祷雨有应,创真武庙祀之”;云南通海县“邑城外东南畅春街有风云雷雨庙,庙之中殿供真武七宿”;福建永定县“真武祈雨辄应”;邵武府“古有真武像,泉出岩上,祷雨辄应”。
宝诰
编辑志心皈命礼。混元六天,传法教主。修真悟道,济度群迷。普为众生,消除灾障。八十二化,三教祖师。大慈大悲,救苦救难。三元都总管,九天游弈使。左天罡北极,右垣大将军。镇天助顺,真武灵应。福德衍庆,仁慈正烈。协运真君,治世福神。玉虚师相,玄天上帝。金阙化身,荡魔天尊。
相关评价
编辑不晚于两宋交替之际,真武大帝即开始被视为战神;而其勇猛力量的表现,除了如《元始天尊说北方真武妙经》这样的基本经典描述外,更多显著于道教雷法之中。《道法会元卷八十》的《欻火律令邓天君大法》,署名“领籍上仙披云杨耕常传授”,实为神霄一派的正宗雷法。其中即有:“主法北极佑圣真君玉虚师相玄天上帝”之神位。《道法会元卷九十五》的《雷霆使者飞捷大法》,在其雷法科仪的檄文之中,有“教主北极镇天真武玉虚师相玄天上帝,祖师三天扶教大法天师泰玄上相张,祖师高上神霄玉清真王南极长生大帝”的神位列法。《道法会元卷一百三十》的“北真水部飞火击雷大法”更是专门以“教主北极佑圣真君玄天上帝”作为唯一的主法神灵。《道法会元卷一百三十一》的“石匣水府起风云致雨法”,也是需要法师启奏并变身为真武大帝的雷法。由此可知,真武大帝堪称宋元时期较早融入雷法信仰及其神灵谱系的道教神祇,而且其“掌兵伐魔”的战神色彩非常突出。
真武大帝非仅是武当清微派斩妖除魔的战神,更且是宫观主奉之神。包括其座下的神将部属,亦成为清微雷法道士所经常召请的护法将帅。这个传统在元明以后的武当山道教中,被很好地保留下来,并显诸各宫观的真武戎装造像中。随着清微雷法在宋元以后流传至全国各地,受其影响的道教宫观也日益深化了对真武大帝的信仰和祭祀。根据现存方志文献的记载,明以后全国各地与雷法有关的正一、全真道观,其所奉祀的主神有相当大部分即是真武大帝,或至少供奉了真武大帝。由此可见,作为战神的真武的信仰传播与法术传承,在元明以后逐渐结合成为一种具有代表性的“共生现象”。真武神的勇猛刚强与雷法的气吞八极,在精神上恰好形成了一种完美的契合,从而深刻影响了道教的某些面貌。
参考资料
编辑展开[1]郑民德. 明清时期山东运河区域的真武大帝信仰[J]. 中国道教, 2020: 33-39. DOI:10.19420/j.cnki.10069593.2020.04.007.
[2]【道教神仙】——真武大帝.微信公众平台. [2024-02-21].
[3]郑民德. 明清道教神灵真武大帝的水神功能研究[J].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4444 (2)
[4]真武.故宫博物院. [2024-02-21].
[5]勇刚. 真武大帝[J]. 中国道教, 1988, (2): 18-.
[6]郑民德. 明清道教神灵真武大帝的水神功能研究[J].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4444
[7]郑民德. 明清道教神灵真武大帝的水神功能研究[J].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4444
[8]道教神仙——真武大帝.邵阳玉清宫官网. [2024-02-21].
[9]真武大帝像.湖南省博物馆. [2024-02-22].
[10]郑民德. 明清道教神灵真武大帝的水神功能研究[J].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4444
[11]郑民德. 明清道教神灵真武大帝的水神功能研究[J].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4444
[12]王驰:从战神信仰到尚武精神——以道教真武大帝为中心的思考.玉清宫官网. [2024-02-22].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5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