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巾军是元朝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韩山童、刘福通等以宗教组织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因起义军以红布为旗,红巾裹头,故称红巾军或红军,又因烧香礼拜弥勒佛被称作香军。
名称由来
编辑白莲教首领韩山童,自称是宋徽宗第八世孙,宣扬“弥勒佛下生”“明王出世”,与刘福通等在颍上组织农民起义。起义军均以红巾包扎头部和红布为旗,故被时人称为红巾军或红军。又因烧香礼拜弥勒佛被称作香军。历史学教授胡阿祥认为,红色既有象征赵宋火德之意,又符合“弥勒佛属红色”的宗教信仰。
历史背景
编辑元朝统治者为了便于控制汉族和其他各族人民,在军事、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进行民族分化和民族压迫。到元朝中后期,政治腐败,政府征收各类苛捐杂税,官员贪污成风。元顺帝时,为解决财政困难,朝廷滥发钞币,造成了经济混乱。土地则高度集中,被皇帝赐给蒙古贵族、色目、汉人官僚及寺院,地主阶级也从中巧取豪夺,再加上灾荒不断,粮食歉收,各地出现大量饥民,逐渐形成反抗元朝统治的民间力量。
此外,自南宋时期,民间开始兴起白莲教。进入元朝以后,民间松散的宗教形式得到元朝统治者的默认和支持而发展迅速,演变成白莲教、明教、弥勒教的混合宗教。在教义方面,白莲教信奉弥勒佛,宣扬人间的苦难和黑暗即将过去,因此得到众多教徒的信仰和尊奉。元朝初年,白莲教徒杜万一、高仙道等人利用传教的名义组织教徒反元,均被朝廷镇压并被明令禁止,由此也导致一些白莲教组织对于官府的敌对态度。元朝末年,社会矛盾更加激化,赵州栾城县人(今河北栾城区)韩山童利用白莲教结社,借机宣言“天下当大乱,弥勒下生,明王出世”,在河南及江淮地区颇受百姓的推崇,为后来韩山童等人利用白莲教聚众起义奠定基础。
历史沿革
编辑起义爆发
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丞相脱脱派工部尚书贾鲁出任河防使治理黄河,征用汴梁、大名等地十五万民工,同时调派两万军队负责监工。治河官员克扣民工钱财,引起民工极度不满。适逢民间流传民谣: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于是韩山童借势开凿独眼石人,并刻“莫道石人一只眼,此物一出天下反”,预埋在黄陵冈。等到民工挖出石人后大受鼓舞,纷纷跟从韩山童、刘福通及杜遵道等人在颍州(今安徽阜阳)颍上县密谋起义,以红巾为标志,韩山童被推拥为明王。不料韩山童因消息泄漏被捕杀,其妻及儿子韩林儿逃到武安山。同年五月,刘福通带领起义军占领颍州,因其头裹红巾为标识,被时人称为红巾军。与此同时,徐寿辉、彭莹玉、倪文俊在蕲州起义;芝麻李、彭大、赵均用攻占徐州;布王三建立“北琐红巾军”和孟海马建立“南琐红巾军”,在南阳、襄阳、荆门一带活动;以及濠州(今安徽凤阳西北)的郭子兴、孙德崖等五人统称元帅起事。这些起义军都以红巾为标志,但各自为政,互不统辖。
各自为政
龙凤政权
红巾军起义爆发后,元廷立即派出枢密院同知赫斯虎赤率精兵前去颍州镇压,但元军见到红巾军却不战自退。而后红巾军在刘福通的带领下,攻下朱皋(今属河南固始县)、罗山、确山和光州、息州等地。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二月,刘福通等人在亳州(今安徽毫县)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政权。国名为宋,年号龙凤,史称韩宋。刘福通奉韩林儿为帝,韩林儿母亲为皇太后。韩宋政权建立后,以杜遵道、盛文郁任丞相,刘福通、罗文素为平章政事,刘六为知枢密院事。
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六月,刘福通率军逼退四川行省左丞相答失八都鲁至中牟,而后攻下邓、许、嵩等郡县。同年十二月,答失八都鲁又将刘福通击溃,使其退守安丰(今安徽寿县)。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年)刘福通兵分三路北伐元军,东路由毛贵率领,一路向北进攻。接连攻克东昌(今山东聊城)、济南、益都、蓟州(今河北蓟县),逼近大都。中路由关先生等率领,转战于山西、河北,接连攻下辽州(今山西昔阳)、冀宁路(治所在今山西太原)、保定,十二月,攻陷上都,两度攻入高丽。西路由大刀敖等率领,由湖北进军关中,相继攻下商州、兴元、巩昌等地。同时刘福通也将都城迁至汴梁(今河南开封),巴蜀、荆楚、江淮、甘肃等地红巾军都归其指挥作战。
而三路参与北伐的红巾军因各自为战,军事力量分散,被元军和地主武装逐个击破。元廷派察罕帖木儿在关陕、荆襄、河洛、等地驻兵,尤以太行地区调重兵把守,毛贵带领的东路军在柳林遭到元军袭击,只得带军返回济南。之后毛贵被其部将赵均用谋害,察罕帖木儿趁机占领了山东各地。中路军被高丽军击溃,损失惨重。西路军在凤翔遭到察罕帖木儿夹击,数万人被斩首。察罕帖木儿还联合关中地主武装围攻汴梁,四个月后,城内粮尽援绝,刘福通只得弃城撤至安丰(今安徽寿县)。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三月,叛投元军的武装首领张士诚带兵攻占安丰,刘福通阵亡,韩林儿出逃,以韩山童、刘福通为首的北方红巾军起义失败。
天完政权
白莲教徒彭莹玉,以符水治病传教,早年在袁州领导农民起义失败,转战淮西继续布道。刘福通领导红巾军起义后,彭莹玉联合徐寿辉、倪文俊等人在蕲州发动起义。两个月后,攻占了蕲水(今湖北浠水)和黄州路,推拥徐寿辉称帝,建立天完政权。并效仿元廷,设置中书省和六部等机构,彭莹玉任军师,邹普胜任太师,倪文俊任元帅。之后红巾军向江西、浙江、湖南、湖北发展,相继占领了江州(今江西九江市)、杭州、常德、沔阳(今湖北沔阳西南沔城)各地。红巾军所到之处,推行“摧富益贫”政策,将没收财物救济贫民,受到当地百姓的拥护,上万人纷纷加入,军队继续壮大。
其后红巾军与地主武装和元军频繁交战,红巾军相继失陷饶州、安陆,又被阿鲁辉接连攻克武昌及汉阳。彭莹玉在元军围攻下,退军江西瑞州(今江西高安)被杀,到年底时,蕲水也不敌元军失守。起义军接连失利,只得退守沔阳湖和蕲春。后元军与武装首领张士诚的军队在高邮交战,徐寿辉率红巾军趁机再起,夺回沔阳、襄阳、武昌、汉阳、饶州。迁都汉阳后,继续向四川、陕西进军,取得湖广、江西大部。此时却发生内讧,倪文俊谋杀徐寿辉未遂,被陈友谅火并,陈友谅又谋杀了徐寿辉,在武昌称帝,改国号为汉。徐寿辉部下明玉珍对陈友谅表示不服,遂在重庆自立为陇蜀王,建国大夏。
江南政权
郭子兴、孙德崖等五人聚集上千人,在濠州组建红巾军起义。不久后朱元璋参加红巾军,因屡立战功,受到郭子兴的重用。淮北红巾军彭大和赵均用被脱脱击败,带领余部前来与其会合。但因其内部不和,朱元璋回家乡招募兵马并占领了滁州,后郭子兴带兵加入。郭子兴死后,朱元璋接受韩林儿的任命,充任左副元帅,然而他并不效忠龙凤,而是暗中独立发展。朱元璋利用巢湖红巾军水师渡江后,郭子兴的次子郭天叙和郭子兴的妻弟张天佑战死,郭子兴的军队都归朱元璋接管。朱元璋攻下集庆路(今江苏南京),将其改名应天府,在此设立江南行中书省,并建枢密院、理问所、提刑按察司、营田司等机构。此后三年,朱元璋先后攻克江阴、常熟、池州、徽州、扬州等战略要地,占领江、浙两省大部分地区。同时朱元璋采纳名士朱升的建议,整肃军纪,实行屯田制,起义军迅速发展到十余万人。
相互兼并
陈友谅想要联合张士诚,灭掉在江南势头正旺的朱元璋。朱元璋先发制人,派陈友谅的老友康茂才向陈友谅诈降,陈友谅中计,独自率军攻打应天府。朱元璋待陈友谅的军队进入埋伏圈后内外夹击,陈友谅的士兵死伤无数,两万余人被俘,陈友谅逃走。 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四月,朱元璋前去安庆营救被张士诚围攻的韩林儿,陈友谅趁机攻打洪都。七月朱元璋率水军二十万驰援,与陈友谅在鄱阳湖交战。陈友谅中箭而亡,其部将张定边在武昌立陈友谅之子陈理为帝。次年正月,朱元璋自立为吴王,二月陈理投降,汉政权灭亡。
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五月,朱元璋在讨伐张士诚的檄文中称白莲教是“妖术”,与红巾军正式决裂。同年十二月,小明王韩林儿溺死瓜步江,韩宋灭亡。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张士诚被朱元璋的军队俘获,方国珍也向朱元璋投降,至此红巾军彻底覆灭,朱元璋统一了东南地区。次年正月,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
组织结构
编辑人员构成
白莲教首领韩山童、刘福通密谋起义时,参加人员都是信奉白莲教的教徒,其后是治理黄河的民工。起义爆发后,广大的农民群众纷纷加入。在《元史·魏中立传》中记载,遍野都是身着短衣草鞋,手持竹枪,头包红布的人。
口号
北方红巾军领袖刘福通起义时,针对元朝贫富不均的现实,提出“贫极江南,富称塞北”的口号。
起义军民歌
杀不平之歌
天遣魔军杀不平,“不平人”杀不平者。不平人杀不平者,杀尽不平方太平。
松江谣
滿城都是火,官府四散躲。城里无一人,红军“府”上坐。
天雨线
天雨线,民起怨。中原地,事必变。
货币
韩林儿建立龙凤政权后,即铸带有年号“龙凤通宝”铜钱。建立天完政权的徐寿辉将年号改为天启后,铸造铜钱“天启通宝”。后陈友谅替代徐寿辉称帝,改年号为天义,铸造铜钱“天义通宝”。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6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