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

编辑
本词条由“百科小编” 建档。
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闻家骅,原名亦多,字友三,号友山,笔名有夕夕、屠龙居士、T·L、H·C、风叶等,出生于湖北浠水县巴河镇望天湖畔闻家铺。闻一多是中国现代爱国主义者、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著有《七子之歌》等多篇爱国作品。 闻一多,本名闻家骅,号友山,“友山”是出自儒家《论语》《季氏篇》:“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闻家骅,原名亦多,字友三,号友山,笔名有夕夕、屠龙居士、T·L、H·C、风叶等,出生于湖北浠水县巴河镇望天湖畔闻家铺。闻一多是中国现代爱国主义者、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著有《七子之歌》等多篇爱国作品。

名字由来

编辑

闻一多,本名闻家骅,号友山,“友山”是出自儒家论语》《季氏篇》:“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五四时期,闻一多提出废除封建字号甚至废除姓,主张朋友之间直呼其名。他有个同学给他起外号叫“onetwo(一二)”和“widow(寡妇)”,两个英文单词读音都有汉语“闻多”的谐音。他表示想改成一个简单的双名,不要光叫“多”。同学潘光旦、泽霖等开玩笑说,不如在前面加个“一”字吧,这样又简单又好记,他遂改名闻一多。

人物生平

编辑

早年生活

1899年11月24日,闻一多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市蕲水县(今浠水县)下巴河镇的一个书香门第家庭,其父闻固臣是清末秀才,闻一多是其第四个孩子。受家庭影响,闻一多自幼便爱好古典诗词及美术。闻一多5岁时便进入私塾学习,十岁时入武昌考入两湖师范附属高等小学校读书。

革命思想萌芽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在武昌爆发,闻一多为表示对反对封建统治的决心,剪辫明志。次年闻一多考入北京清华学校,一年后又进入中等科学习。1915年5月,袁世凯复辟称帝,公然承认日本灭亡中国21条,16岁的闻一多以及大批爱国学生极度愤慨,严厉抨击与揭露主和派出卖国家的恶行。1916年起,闻一多担任了以反映学校生活和学生思想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刊物《清华周刊》的编委,后选为总编辑。他认为《清华周刊》应发挥典论作用,成为学校进行教育改良的阵地。

1919年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被迫把德国在青岛及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消息传回中国,激起各界人士的强烈义愤。5月4日北京数千学生集会游行,火烧签订“21条”时的外交次长、卖国贼曹汝霖的家――赵家楼,痛殴驻日公使章宗祥,这样导致部分学生被抓。闻一多愤怒之下手书岳飞《满江红》,表达了他驱逐外寇收复山河的愿望。6月16日,全国学生联合会在上海成立,闻一多任常委,分工编辑学联日刊。8月5日全国学联第一次代表大会闭幕,孙中山出席并发表演讲,他回顾了十几年来的革命生涯,并对学生寄以厚望,闻一多备受鼓舞。

赴美留学

1921年6月,闻一多因声援索薪斗争受到留级一年、推迟出洋的处分。次年春,闻一多回乡结婚,随后赴美留学,先后在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阿罗拉多大学美术学院和纽约艺术青年联盟学习。留美学习期间,闻一多遭遇了多次不公平待遇,对此他心怀愤慨。加之在中国时,闻一多因受过五四运动洗礼,身处国外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旧中国被列强压迫奴役的现实,下决心要改造旧中国。1923年闻一多创作了其第一部诗作《红烛》并于9月7日在中国国内出版。

闻一多

闻一多亲自设计的《红烛》封面

1925年1月,闻一多联合罗隆基、潘光旦等29名中国留学生,在美国波士顿成立大江学会,学会以提倡和鼓吹“国家主义”为宗旨,闻一多是其中的重要骨干。他积极工作,发展会员,壮大组织,筹办刊物,扩大影响,决定从文化入手来复兴祖国。

步入创作

1925年3月,闻一多创作了《七子之歌》,闻一多在该诗中把中国的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岛、旅大(旅顺-大连)等七个被割让、租借的地方,比做与母亲分离的孩子,受尽异族欺压,渴望回到母亲怀抱。诗歌一方面抒发了对祖国的怀念,一方面表达了对列强的愤恨。同年5月14日,闻一多踏上了归国的航程,抵达上海。随即五卅反帝爱国运动爆发,闻一多创作爱国诗篇《祈祷》《一句话》等。同年在北京艺术专科学校任教务长,并在北京大学教授外国文学。

1926年3月18日,三一八惨案发生,闻一多意识到群众运动是真正的爱国时代潮流,遂创作《唁词——纪念三月十八日的惨剧》一诗,4月1日,其又在北京《晨报》副刊《诗镌》创刊号上发表《文艺与爱国——纪念三月十八日》一文,进一步主张将文艺运动与爱国运动结合起来。同年六七月间,闻一多于北京艺术专科学校辞职回到老家。不久,他又前往上海吴淞国立政治大学担任训导方面的工作。次年春,闻一多接受邓演达的邀请,前往武汉担任北伐军总政治部艺术股长,期间亲自绘制了一幅反军阀的壁画,但由于不适应军队生活,一个月后又离职回到吴淞政治大学。不久,北伐军占领上海,接收了政治大学,闻一多接受朋友推荐,临时在南京土地局谋生。同年秋,国立第四中山大学聘请闻一多任外文系教授兼主任,闻一多在此处工作了一年后,前往了武汉大学担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兼系主任。

研究古典文学

1928年1月闻一多的诗集《死水》出版,3月10日,资产阶级的文学团体新月社在上海创办了《新月》杂志,闻一多参加了编辑部的工作。次年4月10日,闻一多辞去了《新月》的编辑职务。

1930年4月,受武汉大学内部派系斗争及人际关系复杂原因影响,闻一多离开了武汉大学,前往青岛大学任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教授中国文学史、唐诗以及名著选读,在这里他继续研究杜甫,《全唐诗》《诗经》《楚辞》,并不断扩大研究范围。随后武汉大学在《文哲季刊》上连载了闻一多的《少陵先生年谱会笺》。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中国掀起抗日救亡运动。平津学生纷纷南下赴南京请愿,青岛大学也发生学潮。由于针对请愿态度与学生相左,闻一多遭受攻击,校园里甚至出现了“驱逐不学无术的闻一多”的标语,于是他因一时心怀忧愤怒而辞职。次年8月,闻一多被清华大学应聘为中文系教授,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在此期间,他对于《易经》《诗经》《庄子》《楚辞》、乐府、唐诗、古代神话、古文字学(甲骨文和钟鼎文)、古音韵学、民俗学以及绘画理论等的研究上,都取得了相当辉煌的成就,并提出了自己独到见解,成为举世公认的著名学者。

思想转折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开始全面进攻中国。闻一多与200余名学生徒步前往当时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联合组成的国立临时大学(后改为西南联合大学),一行人徒步两个月抵达昆明。在此期间,他看到了但当时的社会现状,认清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腐败,开始反省自己文化复兴是否实际可靠,其思想逐渐转变向了五四时期那种昂扬奋进、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精神。

1938年5月4日,临时大学改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联大),是当时中国规模最大的高等学府。1942年冬,闻一多与华岗、吴晗、楚图南等人成立了“西南学术研究会”,一起谈论时事,评论时政,讨论克思主义。从1943年开始,闻一多陆续阅读了《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整风文献》《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深受启发,称赞《新民主主义论》是他所见过的最好的著作。通过学习马列主义著作和毛泽东的著作,闻一多还明白了一个真理:艺术救国、教育救国都不可能真正救国;要救中国必须从根本上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在中国的统治。于是,闻一多决定加入中国共产党,但党组织认为闻一多参加中国民主同盟更有利于在民主运动中发挥作用,他经过考虑后答应了。此后,闻一多积极参加民盟活动,促进了昆明民主运动的蓬勃发展。在党所领导的抗日救亡及争取民主、反对独裁的群众斗争中,闻一多为民主运动奔走呼号,成为一名杰出的民主斗士。

1944年2月20日,闻一多在《云南日报》撰文《复古的空气》批评蒋介石《中国之命运》恢复传统的主张,他认为这是“知识和领导分子”的倒退。同年,国民党政府突然宣布将青年节由5月4日改为3月29日,引起了西南联大进步师生的强烈愤慨。5月3日,历史系举行“五四”座谈会,闻一多发表演讲,回忆了自己参加五四运动的情景,提出了要继承和发扬“五四”爱国的民主的传统,中国人民应该团结起来,共赴国难。5月4日,特务分子与“三青团”分子破坏了中文系组织的题为“五四运动与新文艺运动”的文艺晚会。闻一多协助维持秩序,并勉励大家要继续斗争,要科学,要民主,要打倒孔家店和封建势力。这一年纪念“五四”的活动成为闻一多由一个诗人、学者变为民主斗士的转折点。

反对内战

1944年10月10日,昆华女中纪念大会召开,闻一多为大会主席团成员。面对昆明各界5000多人,闻一多发表了题为《组织民众与保卫大西南》的演讲。他抗议国民党军队包围解放区制造摩擦,谴责蒋介石专制独裁。闻一多强烈要求和参与民众活动的行为,引起了国民党统治者的极大恐慌。国民党先是晓以利弊试图收买闻一多,却遭到他的训斥。此后,国民党又试图请他到重庆教育部做官,再次遭拒。国民党阴谋失败后,直接采取了威胁与恐吓,甚至放出话来,特务将暗杀他和其他民主人士。1945年8月14日日本投降,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次日,西南联大、云南大学、中法大学联合举办“从胜利到和平”时事晚会,主题是争取和平、反对内战。闻一多在会上提出中国人民要团结起来,要密切注意美国反动派在中国制造内战。闻一多的发言,表明他对美国的扶蒋反共政策早有警惕,八年的抗战历史告诉他,真正有力量制止内战的是发动起来的中国人民。

闻一多

1945年,闻一多与西南联大师生同游云南路南县石林

1945年11月25日,西南联大、云南大学、中法大学、英语专科学校等四所学校的学生,合计6000余人联合召开了反内战时事晚会。会议主要内容是通过了制止内战及吁请美国青年反对美军参加中国内战的通电。大会结束后,闻一多与同学一起坐在草地上,高唱反内战歌曲,情绪十分饱满。11月26日昆明发生西南联大等九所大中学校学生为反对内战和抗议军警暴行罢课行动,28日昆明学生成立联合罢课委员会,发表《为反对内战及抗议武装干涉告全国同胞书》。29日到30日,学生开始游行并到街头宣传,“反对内战,要和平;反对独裁,争民主”的呼声响彻了昆明全城。国民党反动当局对学生采取暴力手段。12月1日一二一惨案发生。西南联大学生潘瑛、李鲁连,昆华工校学生张华昌,南菁中学教员于再等四人被反动派特务与军警恶意杀害,20多人受重伤。血腥屠杀引发全国人民的愤怒,西南联大的教授决定罢教一周,并要求政府严惩凶犯。1946年3月17日,闻一多参加了为四烈士举行的葬礼,他走在队伍的前面,对死者表示深切的哀思,对敌人发出了强烈的控诉。

遭遇刺杀

1946年5月4日,即五四运动27周年纪念日,西南联大正式宣布解散。师生们欢欣鼓舞,准备返回北方。就在这时国民党发动了全面内战,同时在昆明加紧加快了对共产党员、民主人士和进步青年的镇压与迫害。1946年7月11日,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民盟中央委员李公朴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杀害,闻一多闻讯后,悲愤万分。7月15日,李公朴治丧委员会在云南大学致公堂举行悼念大会,到会者1000多人,特务混杂其中。闻一多在大会上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讲演》,演讲中闻一多说出那句震撼人心的话:“你们杀死了一个李公朴,会有千万个李公朴站起来!你们将失去千百万的人民!我们有这个信心,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打倒的!”会后不久,闻一多便遭到特务刺杀,时年47岁。

1948年8月,闻一多的遗著——《闻一多全集》出版,其主要由朱自清主编,雷海宗、潘光旦、吴晗、浦江清、许维啭、余冠英协助完成。解放后,闻一多的骨灰安葬于北京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在昆明“一二一”四烈士公园墓地有其衣冠冢。

闻一多

闻立鹏创作的闻一多像

主要作品

编辑

个人作品(部分)

体裁

作品名称

出版时间

出版社(刊物)

论文

《名誉谈》

1914年6月15日

《课余一览》

《辩质》

1919年2月22日

《清华周刊》第101期

《读沈尹默(小妹)!想起我的妹来了也作一首》

1919年11月16日

-

《建设的美术》

1919年11月

《清华学报》第五卷第一期

《时间的教训》

1920年10月8日

《清华周刊》第193期

《对于双十祝典的感想》

1920年10月10日

《清华周刊》第195期

《黄纸条告》

1920年11月12日

《清华周刊》第198期

《电影是不是艺术》

1920年12月10日

《清华周刊》第203期

《警告落伍的诗家》

1921年3月3日

《清华周刊》第211期

《中文课堂的秩序的一斑》

1921年4月1日

《清华周刊》第214期

《恢复伦理演讲》

1921年4月29日

《清华周刊》第218期

《公共机关的威信》

-

《痛心的话》

1921年5月13日

《清华周刊》第219期

《清华周刊的地位一个疑向》

1921年8月10日

《清华周刊》第223期

《恢复和平》

1921年11月19日

《清华周刊》第226期

《律诗底研究》

1922年3月

-

《女神之时代精神》论文

1923年4月23日

《创造周报》第四号

诗歌

《雨夜》

1919年11月14日

《清华周刊》第101期

《月亮和人》

-

《雪》

1920年

-

《朝日》

1920年5月12日

-

《雪片》

-

《率真》

1920年5月14日

-

《忠告》

-

《一个小囚犯》

1920年5月15日

-

《伤心》

1920年5月17日

-

《志愿》

-

《黄昏》

1920年5月22日

-

《所见》

1920年7月1日

-

《晚霁见月》

-

《西岸》

1920年7月13日

《清华周刊》第191期

《印象》

1920年9月13日

《清华周刊》第195期

《美与爱》

1921年2月28日

《清华周刊》第211期

《夜来之客》

1921年8月15日

《清华周刊》第223期

《志愿》

1921年9月1日

《清华周刊》第224期

《进攻者》

1922年4月4日

《清华周刊双四节特刊》

《死》

《深夜的泪》

《晚秋》(后改为《秋之末日》)

1922年9月18日

《清华周刊》第269期所附文艺增刊第四期

《笑》

《长城下的哀歌》

1923年2月18日

《清华生活》(清华建校12周年纪念号)

《园内》

1923年3月16日

-

文集

《古瓦集》

1920年

-

《真我集》

-

散文

《旅客式的学生》

1920年4月24日

《清华周刊》第185期

《爱的风波》散文

1921年5月20日

《清华周刊》第220期

《初夜一夜的印象》

1922年4月26日

《清华周刊》第249期

论著

《〈冬夜〉〈草儿〉评论》

1922年

清华文学社

演讲稿

《最后一次演讲》

1946年7月-

-

翻译作品

体裁

时间

作品名

原作者

文集

1919年7月

《台湾一月记》

莫尔斯

诗歌

1919年

《渡飞矶》

马修阿诺德

《台湾一月记》

莫尔斯

1921年

《节译阿诺底〈纳克培小会堂〉》

马修阿诺德

1922年

《莪默伽亚谟之绝句》

RubáiyátofOmarKhayyám

1925年

《沙漠里的星光》

劳伦斯·霍普

1927年

《我要回海上去》

Sea-Fever

《礼拜四》

EdnaSt.VincentMillay

希腊之群岛》

拜伦

《樱花》

郝思曼

《像拜风的麦浪》

莎拉·蒂丝黛尔

《春斋兰》

郝思曼

1928年

《白朗宁夫人的十四行诗》

白朗宁夫人

《幽舍的麋鹿》

哈代

《情愿》

郝思曼

1929年

《山花》

创作特点

编辑

主题思想

抒发个人感情

闻一多的作品注重表达自己情感,如乡情、爱情、亲情、友情、离情等,在这些方面皆有其创作的经典诗篇。如《秋深了》和《太阳吟》即是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诗作,《红豆》则是表达其多爱情的理解及传达对爱人的思念之情,《忘掉她》和《也许》两首诗则是书写其对逝世亲人情感的诗。《忘掉她》全诗七节,每节句首和句末都是“忘掉她,像一朵忘掉的花!”,全诗反复十四次,随着诗歌旋律的回环推进,哀伤的情绪在诗人的心中也在回环往复。

反映社会情况

闻一多的作品注重刻画现实与时代意义,揭示社会的黑暗面,如《死水》中的“死水”象征着社会的腐朽和黑暗。而其在美国留学期间,目睹了部分华侨寄人篱下的生活,靠洗衣为生且得不到温情,于是他写下了《洗衣歌》来揭示旅美华侨在美国社会所受到的歧视,并为他们鸣不平。回国后,又发表《荒村》《飞毛腿》《长城下之哀歌》等反映当时中国底层劳动人民悲惨生活的诗。其中一篇《罪过》则写的是一个卖水果的老头儿的悲惨遭遇:

老头儿和担子摔一交,

满地是白杏儿红樱桃。

老头儿爬起来直哆嗦,

“我知道我今日的罪过!”

“手破了,老头儿你瞧瞧。”

“唉!都给压碎了,好樱桃!”

“老头儿你别是病了吧?

你怎么直楞着不说话?

“我知道我今日的罪过,”

一早起我儿子直催我。

我儿子躺在床上发狠,

他骂我怎么还不出城。

“我知道今日个不早了,

没有想到一下子睡着了。

这叫我怎么办怎么办?

回头一家人怎么吃饭?”

老头拾起来又掉了,

满地是白杏红樱桃。

该诗是描述一个接近人生终点的老人,还要承担一家的生活重担,面对生活中的意外,老人却将所有的责任归结于自己。闻一多通过一件平凡小事的描述,控诉不合理的社会现状。

追寻生命价值

闻一多的作品中,还有对理想与光明的向往与追求的作品,比如,在《李白之死》中,闻一多则是借助太白捉月,描绘出了一个梦幻般的绮丽世界,而这也从侧面衬托出了现实社会的不堪,体现了其对美好世界的向往。《红烛》则是通过人对红烛进行礼赞来赞扬生命,表达出其愿意用生命去创造一个美好世界的意愿。

爱国主义的传达

在闻一多全部作品中,有相当数量属于爱国内容的范畴。如《晴朝》《忆菊》《发现》《我是中国人》等作品,从不同角度表现闻一多不同时期的爱国之情,具体表现为赞扬和想要挽救中国的诗作。如闻一多在《我是中国人》中歌咏了伟大民族的民族性格和不朽的民族精神,这民族精神中有尧舜的谦让、仁爱,有荆轲、聂政的不畏强暴,重义轻生。而在《长城下之哀歌》中,闻一多在当时救国无门的心境下,只能追问造物主,表达其愿用自己的生命来祭奠崩溃中的中华文化,亦是为当时的中国寻找一个出路。

长城啊!老而不死的长城啊!

你还守着那九曲的黄河吗?

你可听见他那消沉的脉搏?

你的同僚怕不就是那金字塔?

金字塔,他虽守不住他的山河,

长城啊!你可守得住你的文化!

······

长城!你为我们的睡眠担当保障;

待我们睡锈了我们的筋骨,

待我们睡忘了我们的理想,

流贼们忽都爬过我们的围屏,

我们哪能御抗?我们只得投降

······

哎呀!神州啊!你竟陆沉了吗?

长城啊!让我把你也来撞倒,

你我都是赘疣,有些什么难舍?

哦,悲壮的角声,送葬的角声,

──画角啊!不要哀伤,也不要诅骂!

我来自虚无,还向虚无归去,

这堕落的假中华不是我的家!

写作手法

运用色彩

闻一多在诗歌创作中注重色彩的运用,强调色彩的生动和丰富性,以及诗画带给人的温暖感受。他在美国学习绘画的经历使他更加注重诗歌中嵌入绘画特点,以更丰富的传达诗歌的审美感受。他选择绘画因素来表达情感,例如在《红烛》这部诗集中,他运用了红色作为主打色,如“红烛”“红豆”“太阳”“火”等,这与诗集想要传达的主旨——信仰、意志、斗争和牺牲相吻合。他对色彩的运用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审美体验,而且更好地传达了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结构规整

在闻一多作品创作中,最大的特点是追求节的匀称与句的均齐,其强调视觉上的整齐和对称,通过精心设计的诗歌结构来创造出和谐、优美的艺术效果。在闻一多的诗集中,大部分诗歌的间隔以及每个节、每个句的词数都是相同的,形成了完全对称的结构。然而,均齐并不意味着刻板单一,闻一多在整齐的基础上加以变化,如《死水》等诗的排列格式,既规范又灵活,既凝重又放逸,创造出一种章节对应、回环摇曳的对称型均齐的“建筑美”。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拨你的剩菜残羹。

以上即为《死水》一诗的选段,该诗每一音尺包含着大体相等的音节,朗读时占据一定时间;音尺连续排列就是数个大致相同的时间段落的反复再现。二是音节的延续,即音尺之间的间隔,往往是声音并不完全停顿,只是略延长让力的关系发生作用。三是音长、音重、音重的变化,每个音尺的末字读得重、高、长。这三者综合,音尺连续排列的诗,在语流中形成声音有规律的波动,节奏油然而生。

融情于文

闻一多在作品以其独特的情感抒发方式而著称,其作品中经常将想要抒发的情感隐匿于在每一个文字之中、每个句子中。在闻一多美留学期间,由于远离故土加之文化隔阂及文化差异,致使其在异国他乡深感孤寂失落,在这种情境下他只能用写诗和给友人写信地方式来抒发内心的孤独和失落。在闻一多《十一年一月二日作》一诗中,开头主体意象是太阳,而“太阳”就像是诗人的内心一样火热,一直在燃烧快要爆炸一般。到了最后却写道“死!你要来就快来”“来断送这无边的痛苦”,从这里可以发现诗人内心火热的情感想要得到发泄却不得其所,找不到合理的方式排解,只能寄托在生死的无奈上面。

哎呀!自然底太失管教的骄子!

你那内蕴的灵火!

……

如今已经烧得太狂了,

只怕有一天要爆裂了你的躯壳。

……

死!你要来就快来,

快来断送了这无边的痛苦!

口语化

闻一多后期的作品中,充满了显在或潜在的对话和独白,有较明显的戏剧色彩,如闻一多的《飞毛腿》一诗,通过一位与“飞毛腿”相当熟识的普通北京市民的口吻,讲述一位“身为下贱,心比天高”的小伙子一生的故事,其内容方面使用了许多对白及口语化表述:

我说飞毛腿那小子也真够别扭,

管包是拉了半天车得半天歇着,

一天少了说也得二三两白干儿,

醉醺醺的一死儿拉着人谈天儿。

他妈的谁能陪着那个小子混呢?

“天为啥是蓝的?”没事他该问你。

还吹他妈什么箫,你瞧那副神儿,

窝着件破棉袄,老婆的,也没准儿,

再瞧他擦着那车上的俩大灯罢,

擦着擦着问你曹操有多少人马。

成天儿车灯把且擦且不完啦,

我说“飞毛腿你怎不擦擦脸啦?”

可是飞毛腿的车擦得真够亮的,

许是得擦到和他那心地一样的!

那天河里漂着飞毛腿的尸首,……

飞毛腿那老婆死得太不是时候。

意象运用

闻一多的诗歌创作里意象较多,善于运用特有的想象力将掌握的意象进行整合建构,在作品中运用并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如闻一多的《死水》一诗,每个直抒胸臆的句子也同时是意象展现的集结,直抒胸臆要求感情的扩张,而意象的组合又产生一种压力,这样就构成了诗作的内在张力,情感因压力变得更炽烈,感情表达又显得愈蕴藉。再如《夜歌》一诗,癞哈蟆、黄土堆、妇人、远村的荒滩等意象都是在有序的时空之中组合,体现了意境的深远。

人物思想

编辑

文学思想

诗歌要用生命写

作为诗人、学者的闻一多,主张诗“最好是用血肉来写,用整个生命来写”。他认为“拜伦最完美、最伟大的一首诗,也便是这一死”。因此,他用华章丽句礼赞拜伦的战死沙场;并在最后以自己的牺牲,谱写了诗人、学者人民英烈的乐章,是真正用整个生命完成了“最完美、最伟大”的史诗的人。

新诗要具备“三美”

闻一多结合英国19世纪浪漫主义诗歌的特点,对中国新诗提出了“格律”的这一命题。1920年闻一多发表第一首新诗《西岸》,1922年出版《冬夜草儿评论》,主张艺术应讲究唯美。1926年他发表了著名论文《诗的格律》,在这篇论文中,他系统的提出新诗的创作需要注重“三美”,包括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

闻一多在“三美”中认为诗歌的音乐美是最为重要的,因为诗歌能够通过其节奏(格律)来激发人们的情感。格律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是视觉上的格律,即句子的匀称和排列的均衡;另一方面是听觉上的格律,包括诗歌的格式、音尺、平仄和韵脚等。同时,闻一多认为整齐的字句是调和的音节所必然产生的结果。绘画美理论则是闻一多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继承,绘画美主要指诗歌中所选用的词语,要求诗歌语言美丽、富有色彩,注重诗歌的视觉形象和直观性。在闻一多的诗作中,经常出现表现色彩的词语如红、黄、青、蓝、紫、金、黑、白,还注重色彩的对比,使诗歌与绘画相呼应。而建筑美理论则是闻一多依据汉语的特点提出的。从诗歌的整体外观来看,节与节之间要保持匀称,行与行之间要均衡,虽然并不要求每行的字数都相等,但各行之间的差距不能太大,以便给人以整齐的感觉。通过注重建筑美,可以使诗歌呈现出合乎规律和秩序的结构,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和美学价值。

“三美”学说,对后世新诗产生了较大影响。1928年出版的诗集《死水》,在艺术上感情炽热深沉,想象丰富神奇,结构严谨,音韵和谐;内容上表现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这也成为他对艺术主张的代表作之一。

学术思想

学术方面,闻一多反对“经学的”“历史的”“文学的”三种旧读法,他主张使用“社会学”“考古学”“民俗学”等新方法进行研究,力图在文本的时代和读者时代之间建立互动,提出要用“《诗经》时代的眼光,以“诗”的角度去读,要“求真求美”。同时闻一多也要求“应该还其历史的本来面目”。比如他所论的《屈原》,就还原其“朝廷弄臣”而又“沽身自好”的狂狷诗人形象。除此,其还在学术研究中使用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借鉴朴学方法。

教育思想

教育思想方面,闻一多重视美育,提倡将美育发扬光大,认为美育可以培养人的审美能力,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时重视文化教育,认为文化应该“中西结合,以本民族为主”,主张在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鼓励学生提高自学能力、重视家庭教育、言传身教等等。除此,闻一多还重视女性教育,认为女性不比男性差。他鼓励女性学习,认为女性在学习上面是有大的可塑性的。他还强调教育应该注重实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人物成就

编辑

文学成就

闻一多是理解新诗历史走向的关键人物,他与徐志摩携手开创的新月派对后世影响巨大,被归属为新诗建设时期的代表。而从当代诗的眼光来看,闻一多超越了其时代的局限,他的新诗兼顾了古与今、东与西、世界性与民族性、时代与地方、当下与未来等诸多层面,赋予新诗源源不断的活力与创造机能,为新诗的创作和完善提供了多种道路。闻一多的诗歌创作不仅继承了中国古典美学精神的精髓,而且广泛地吸收了西方现代派诗歌的观念与技巧,上世纪一二十年代,美国新诗运动出现“中国热”潮流。闻一多正是这一潮流的助推者,回到中国后,他还将意象派的影响扩大至中国诗坛,对中国现代诗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闻一多提出新诗创作不应当废除格律,必须讲求“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必须戴上新的镣铐跳舞的主张,不仅改变了“五四”以来打破一切传统规范却又陷人了文学性全面丧失、浅白无味、混乱无序的新诗创作局面,而且为中国新诗理论的建设奠定了极其富有启示性的基础。

学术研究

闻一多的成就并不限于新诗创作和提倡新格律诗理论。他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和古代文化研究方面所取得的创造性重大成就,引起了学术界和思想界的强烈震动。在青岛时期,闻一多全面展开《唐诗》研究,旁及《诗经》和《楚辞》,构成他古典文学研究的基本格局,奠定了他学术生涯的基础。而后,他的唐诗研究全面展开,短短两年完成了一批研究成果,如撰写了《全唐诗人小传》,编订《唐文学年表》《说杜丛抄》,校勘《全唐诗》,选编《唐诗大系》等。闻一多是现代当之无愧的经学研究大师,其研究成果尤其引人入胜。除唐诗研究外,他在《诗经》新训诂学及文化人类学取向上的影响是也是极其深远的。《匡斋尺牍》是他研究《诗经》的第一批重要成果。标志着他的学术研究由唐诗上溯至《诗经》,自此构成了他研究古典文学较完备的格局(先秦至唐)。

政治影响

闻一多在目睹社会的动荡和严峻的形势后选择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成为积极的民主斗士。当昆明发生国民党当局镇压学生爱国运动的“一二·一”惨案,闻一多亲自为死难烈士书写挽词: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在民盟云南支部举行社会各界招待会上,他宣布民盟决心响应中共的号召,坚持“民主团结、和平建国”的立场,号召“各界朋友们亲密地携起手来,共同为反内战、争民主,坚持到底!”在李公朴追悼大会上,闻一多即兴发表《最后一次演讲》,其舍生取义的事迹深为全体知识分子所敬仰。

闻一多通过自己的作品及行动,传达着他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励着人们的爱国情怀及报国之志,同时也激励着新时代的文化文艺工作者及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把个人的艺术追求、学术理想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紧紧结合在一起,同人民福祉紧紧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有贡献的艺术家和学问家。

闻一多

闻一多(左一)和梁实秋(左四)、老舍(右三)等人的画像

人物评价

编辑

当代著名社会学家、中央民族大学名誉校长孝通认为闻一多是诗人、学者、斗士。

中国现代作家朱自清评价闻一多:抗战以前,闻一多差不多是唯一有意大声歌咏爱国的诗人。

中国现当代散文家梁实秋评价闻一多:他是一个不是研究政治经济的人,他是一个重情感的人,在国内面对着那种腐败痛苦的情形他看不下去,到了国外又亲身尝到那种被人轻蔑的待遇他受不了,所以他对于这一集会感到极大的兴趣。

中国现代艺术家闻立鹏(闻一多三子)评价:闻一多短暂的一生是把他的艺术与人生都当作美来追求的。他用画笔表现美,用诗句歌唱美,用文字赏析美,用生命追求美、创造美。

现当代诗人、作家臧克家认为闻一多:“作为美术家、诗人、学术家的闻一多先生,与作为政治家、革命家的闻一多先生,是一个卓然独立的统一体。”

中国历史学家吴晗评价:闻一多一生在追求美,不止是形式上的美,而且是精神上的美、真、善。

人物关系

编辑

关系

名字

简介

父亲

闻邦本

闻邦本(字固臣)是清末的秀才,他较早接受了新时代潮流的影响,主张送他的儿子出去学习新的文化科学知识,掌握新本领

妻子

高孝贞

高孝贞生于1903年,湖北黄冈人,和闻一多属姨表亲,小闻一多4岁,1922年与闻一多结婚后改名为高真1983年11月,81岁的高孝贞病逝,后与闻一多合葬,墓碑改建为“闻一多·高真”墓

长子

闻立鹤

闻立鹤生于1927年,其又名高克。1946年,闻一多遇害当日,闻立鹤与父亲一起,身中5弹,右腿被打伤,肺部被打穿,其中有一颗子弹从他背部穿过时,离心脏仅半寸。虽经多方抢救,仍留下残疾。1981年病逝

次子

闻立雕

闻立雕生于1928年,其又名韦英。他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党的优秀宣传思想工作者。闻立雕早年受父亲闻一多先生影响,曾参加学生运动。在其父被害后,对国民党反动派更加仇恨,遂于1948年3月到晋冀鲁豫边区参加革命,从此走上革命道路。2020年闻立雕病逝于北京

三子

闻立鹏

1931年10月5日出生于湖北浠水。196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研究班。1983年至1991年任该院油画系主任,现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油画学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主要出版画册有:《大陆美术选—闻立鹏》《闻立鹏油画选集》《闻立鹏油画风景写生选集》等

长女

闻立瑛

早夭

次女

闻铭

1933年出生于北京,闻一多次女,离休前系北京师范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副教授

三女

闻立燕

早夭

幼女

闻惠羽

闻惠羽生于1936年2月,1948年闻惠羽随母奔赴华北解放区,1956年她从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毕业后,被保送到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1966年闻惠羽毕业,1968年她自愿到外地工作,后得疾病,严重到生活无法自理时调回北京。退休之后凭借坚强意志,整理闻一多残稿并出版,于2005年因病去世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6033/

(43)
词条目录
  1. 名字由来
  2. 人物生平
  3. 早年生活
  4. 革命思想萌芽
  5. 赴美留学
  6. 步入创作
  7. 研究古典文学
  8. 思想转折
  9. 反对内战
  10. 遭遇刺杀
  11. 主要作品
  12. 个人作品(部分)
  13. 翻译作品
  14. 创作特点
  15. 主题思想
  16. 抒发个人感情
  17. 反映社会情况
  18. 追寻生命价值
  19. 爱国主义的传达
  20. 写作手法
  21. 运用色彩
  22. 结构规整
  23. 融情于文
  24. 口语化
  25. 意象运用
  26. 人物思想
  27. 文学思想
  28. 诗歌要用生命写
  29. 新诗要具备“三美”
  30. 学术思想
  31. 教育思想
  32. 人物成就
  33. 文学成就
  34. 学术研究
  35. 政治影响
  36. 人物评价
  37. 人物关系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