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头鹤(学名:Grus monacha),别名锅鹤、修女鹤、玄鹤,是鹤科鹤属大型涉禽。体长91-100厘米,体重3284-4870克。成鸟两性相似,头白色、前额黑色,头顶裸露皮肤红色;虹膜深褐色;嘴黄绿色;颈较长、白色;上体自后颈下部至背以及翅的覆羽呈灰黑色;翅为灰黑色,次级和三级飞羽延长并弯曲成弓状,覆盖于尾上,羽枝松散如毛发;脚较长;腿和脚为灰黑色。幼鸟体羽为灰黑色,头、枕及上颈淡棕黄色,头顶无红色裸皮,眼周黑色,虹膜淡褐色,脚铁黑色。
物种演化
编辑白头鹤属于鹤科,鹤亚科,鹤属,美洲鹤组。鹤亚科出现在距今2400万年前的新生代第三纪中新世,共有13个物种,鹤亚科可以分成蓑羽鹤属(Anthropoides)、肉垂鹤属(Bugeranus)和鹤属(Grus),鹤属可分为4个组,即白鹤组、沙丘鹤组、赤颈鹤组和美洲鹤组,其中美洲鹤组包含白头鹤、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灰鹤(Grus grus)、美洲鹤(Grus americana)和丹顶鹤(Grus japonensis),白头鹤与黑颈鹤的关系最近。在第四纪的中国内蒙古北部大兴安岭中,永冻层的存在导致出现了大片森林沼泽,白头鹤和其它鹤的共同祖先迁居而来,在长期的自然选择压力下发生分化,各自占有不完全相同的生态位,第四纪冰期又迫使它们南迁,最终演化成现在的白头鹤。
形态特征
编辑外部形态
白头鹤体长91-100厘米,体重3284-4870克。成鸟两性相似,雌鸟略小。头白色、前额黑色,头顶裸露皮肤红色;虹膜深褐色;嘴黄绿色;颈较长、白色;上体自后颈下部至背以及翅的覆羽呈灰黑色,各羽羽轴黑色,羽端黑色,其边缘沾有暗棕褐色,因此形成鳞状斑;翅为灰黑色,次级和三级飞羽延长并弯曲成弓状,覆盖于尾上,羽枝松散如毛发;脚较长;腿和脚为灰黑色。幼鸟体羽为灰黑色,头部、枕部及上颈为淡棕黄色,头顶无红色裸皮,眼周黑色,虹膜淡褐色,嘴基肉色,尖端灰青色,脚铁黑色。
白头鹤成鸟与幼鸟
量度 | 雌鸟 | 雄鸟 |
体重 | 3397-3737克 | 3284-4870克 |
体长 | 92.0-94.0厘米 | 95.0-97.0厘米 |
嘴峰 | 8.9-10.1厘米 | 9.3-10.7厘米 |
翅 | 45.3-56.0厘米 | 47.9-52.5厘米 |
尾 | 17.9厘米 | 16.9-17.1厘米 |
跗蹠 | 19.9-20.7厘米 | 20.2-21.0厘米 |
生理构造
白头鹤的气管发达,成鸟的气管总长度约为124厘米。气管盘曲3次,在体内部分比在颈内部分更长。在体外的气管截面为扁圆形,在龙骨突起内的气管截面为直径1-1.2厘米的圆形。气管附近的软骨环已经骨化,支撑着气管,软骨环内具有骨髓腔。两条支气管演化为鸣管,鸣管为侧扁状,有软骨片支撑。在鸣管与气管的交接处,有外鸣膜,为半透明状。鸣管的内侧壁有透明的鸣膜。鸣管的后端以膜质管的形式进入肺部当中,当白头鹤鸣叫时,鸣膜振动,气体通过长而盘曲的气管,发生共鸣,所以白头鹤能发出响亮的鸣声。
分布栖息
编辑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中国分布
白头鹤在中国繁殖于东北和内蒙古,冬季南迁至华北、华中和东部地区。
栖息环境
白头鹤繁殖期偏好营巢于长有稀疏落叶松和灌木的沼泽地和较高海拔的森林湿地;越冬生境较广,包括河岸、浅湖、沼泽和稻田等。
生活习性
编辑节律行为
白头鹤是候鸟,有迁徙行为。白头鹤繁殖地位于俄罗斯的西伯利亚、中国内蒙和黑龙江等地,每年秋季,从俄罗斯南下的白头鹤经过中国东北地区后分成两支,大部分经过朝鲜半岛飞到日本越冬,小部分经过北戴河、渤海湾飞到中国长江中下游越冬。在俄罗斯达乌尔斯基自然保护区繁殖的白头鹤秋季迁徙到中国鄱阳湖越冬。在日本,白头鹤在每年10月下旬到达越冬地,次年的3月下旬至4月上旬北迁。在中国升金湖,白头鹤每年11月上旬迁来,次年4月上旬北迁,停留时间150天左右。
在中国黑龙江大沾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白头鹤繁殖地,交配期白头鹤全天(5:30-18:30)在觅食地活动,每日有3个活动高峰,分别出现在5:30-6:30、10:30-11:30和17:00-18:00,低谷出现在中午12:00-13:00。求偶行为主要出现在10:00和16:00左右。在孵卵期,白头鹤每日4:00-6:00和17:00-19:00单独在觅食地活动,其中4:30-5:30和17:00-18:00是取食高峰期。
在中国升金湖白头鹤越冬地,每天上午9:00-11:00和下午15:00-17:00为白头鹤的活动高峰,中午如果没有人为干扰,白头鹤就在觅食地就近休息,一次休息近1-2个小时不等,傍晚约17:00飞往夜宿地,有时也在觅食地附近过夜。
社群行为
白头鹤多以一个家庭为单位活动,家庭的形式有2只鹤(雌雄配偶),3只鹤(雌雄双亲与一只幼鸟),4只鹤(雌雄双亲与两只幼鸟),也有独自活动的孤鹤,其中3只鹤是最常见的家庭形式。在越冬季节多个家庭结成群体,常见30-50只左右,也有几百只的大群,觅食时各家庭之间保持一定距离,未见有斗殴和争食的行为。
白头鹤结群行为
觅食行为
白头鹤常边走边在泥地上挖掘觅食,冬季也常到农田觅食。白头鹤既吃植物性食物,也吃昆虫等动物性食物,取食的具体食物种类根据环境不同而改变。在俄罗斯繁殖地,白头鹤主要取食植物性食物,也取食蛙类、昆虫等动物性食物;在中国内蒙古繁殖地主要以甲壳类、小鱼、软体动物及昆虫为食,兼食植物性食物;在中国升金湖越冬地,白头鹤主要取食苦草(Vallisineria spiralis)、马来眼子菜(Poiamogeton malaianus)、肉根毛(Ranunculus polii)的地下根茎;在中国江西鄱阳湖,主要取食莎草(Cyperus sp.)的根茎和稻谷、小麦等农作物;在中国湖北龙感湖,主要取食稻田中撒落的谷物,春天吃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的根;在中国湖南的东洞庭湖,主要以稻谷、蚌肉和幼嫩的植物根为食;在日本,由于栖息地丧失,白头鹤主要以人类供给的稻谷、玉米和泥稣等食物为食。
白头鹤觅食行为
防御行为
白头鹤休息时多采用单腿站立的姿势,有的也双腿站立,将头向后插在翅膀下面,面向逆风方向。鹤群休息时,会有两三只警戒鹤在群体边缘观察,一旦发现敌害干扰,警戒鹤立即发出”可乐一可乐一”的短促叫声,群鹤听到叫声立刻抬头张望,进入戒备状态。如果干扰停止,群鹤张望4-5分钟后,恢复正常休息状态,有的开始觅食。如果干扰继续,警戒鹤鸣叫并第一个带头飞起,群鹤鸣叫飞起,在空中盘旋,飞到另一处觅食地躲避。
在白头鹤孵卵期,当有大嘴乌鸦落在巢附近的树上,向白头鹤发起俯冲攻击时,白头鹤全身的羽毛蓬起,保持着随时发起回击的姿势,发出低沉的叫声。当普通鵟、雀鹰、燕隼飞临巢上空,白头鹤单眼注视,表示关注。当金雕飞临时,坐巢成鸟十分紧张,压低头颈、紧缩羽毛,巢外的成鸟也停止活动,紧缩羽毛,头颈随着金雕的飞行而转动,直到金雕飞远,成鸟才恢复正常。
鸣叫与鸣唱行为
白头鹤鸣叫行为分为一般的鸣叫和鸣唱。一般的鸣叫伴随着游走、觅食等日常行为而发生。在冬季越冬期傍晚,白头鹤集群时会鸣叫,声音数里之外都能听到,4-5分钟后,鹤鸣逐渐停止。当负责警戒的鹤发现危险,或群鹤起飞时也会鸣叫。鸣叫声音为短促而低沉的重复音节,似“咕一咕一咕”,每小时约有15次左右,每次持续时间比较长,波动较大,呈减缓趋势。
白头鹤的鸣唱为雌雄配偶双方相互配合,有节奏的依次鸣叫,一般发生在交配前后、战斗胜利等场合,具有兴奋、炫耀的性质。一次对鸣持续时间一般为8-15秒,雄鸟鸣唱响亮、冗长,雌鸟鸣唱尖而短促,鸣声时间间隔具有规律性和节奏感。
嬉闹行为
白头鹤有互相嬉闹的行为,在寒流过后,早春2月阳光充足、气温回升的时候,白头鹤昂头长鸣,拍展翅膀互相追闹,两腿快速的跑动。
活动特点
白头鹤群飞时常排列成“人”字形或“一”字形。
白头鹤结群飞行
生长繁殖
编辑求偶交配
白头鹤繁殖期为4-7月。白头鹤4月发情,雄鸟伸颈挺胸,朝雌鸟方向稳步行走,发出“ko-ko-ko”的单音节渐强的连续性鸣声,雌鸟听到雄鸟鸣声,跟随发出“kuku-kuku”的多音节鸣声,音调较低,随着雄鸟的鸣声渐强,雌鸟双翅慢慢展开等待交尾,雄鸟从后侧跳到雌鸟背上,雌鸟腿蹲曲,翅稍下垂,头颈伸向前上方约45度。交配中,雄鸟张开双翅,缓慢扇动以保持平衡,同时身体后部下压;雌鸟身体前倾,头颈弯曲,身体后部上翘,随后两鹤泄殖腔对接,持续约5秒钟,交配结束,雄鸟从雌鸟的侧前方跳下,交尾结束后,两鹤对鸣,雄鸟仰头朝向天空鸣叫,雌鸟挺胸朝前方鸣叫;随后对舞,扇动翅膀并跳跃,最后进入休整状态,有时交配结束后没有对鸣直接对舞,有时结束后直接进入休整状态。
筑巢
白头鹤喜欢在泰加林中海拔中等、面向东北的缓坡筑巢,营巢于森林湿地中水深12-30厘米的小片水塘,巢附近的木本植物主要以落叶松(Larix gmelinii)、辽东桤木(Alnus sibirica)和白桦(Betula platyphylla)为主。巢以塔头为基础,在塔头上搭上从水中捞出的枯草茎叶,再往上是落叶松和毛赤杨的细枝条和枯草,最上面是6-14厘米长的细碎干草。在幼鸟离巢前,成鸟会多次修补巢,有时成鸟站在巢边的水中,往巢上拉拽巢材,或坐在巢中时,用细碎干草来修巢。
产卵孵化
每窝产卵2枚。卵为淡土黄色,具有不规则、深浅不一的褐色斑点,卵的钝端斑点较密集,尖端斑点较稀疏。卵的大小约为9.1-10.6厘米×5.9-6.2厘米,重约为149.6-173.0克。野外孵化时间不少于30.5天,雌雄都参与孵卵,夜间雌鸟孵卵,清晨雌鸟离巢去觅食,换雄鸟孵卵,在50-90分钟后,雌鸟觅食结束回来接替雄鸟孵卵,每天换孵约4次。
育雏
幼鸟出壳后,眼睛半睁,趴卧在巢穴中,全身长有浅黄色绒羽,带有少量灰色绒毛,绒羽潮湿,幼鸟出壳6-7小时后,全身绒羽风干,出壳11小时后,成鸟开始饲喂幼鸟,成鸟几分钟或十几分钟回巢一次,带来蚯蚓、蝌蚪和螺类等喂养幼鸟。第2只幼鸟出壳的次日,成鸟便带着幼鸟离巢,不再回巢过夜。
人工养殖
编辑饲养场地
白头鹤是受保护的珍稀野生动物,禁止私人非法养殖。
白头鹤饲养场地可采用动物园笼舍或模拟野生环境。在动物园饲养时,笼舍地面为沙土地,设有木质避风棚,避风棚及附近地面放置大量干草,有条件的可以修建水池。在模拟野生环境饲养时,可设置越冬室和野外繁殖笼舍,在不同季节使用不同笼舍,越冬室模拟野外越冬条件,可用砖结构,设置电暖气;野外繁殖笼舍建在野生白头鹤繁殖区域中,可用钢结构,笼舍中布置水坑,种植杂草和灌丛,充分模拟自然环境。
养殖技术
在人工饲养环境中,白头鹤在4月发情交配,4月底5月初产卵孵化,孵化期约1个月,幼鸟在5月末6月初孵出,可采取人工投放黄粉虫、蚯蚓等饲料,让成鸟自行拾取食物喂养幼鸟,也可采取人工育雏。当人工育雏时,幼鸟孵出后应移入育雏箱,用面包虫、泥鳅鱼和软料等喂养,并保持箱内适宜的温度和卫生,幼鸟7日龄后可转移到育雏室,80日龄后可与成鸟采用相同饲喂方式。
疾病防治
白头鹤人工育雏时,易引发腿部疾病,应控制饲喂量,关注体重变化并补充维生素,防治腿部疾病和脚趾弯曲等症状的发生,一旦发生症状,应及时通过捆绑进行矫正,并减少饲料特别是动物性饲料的饲喂量。
物种保护
编辑物种现状
2004年,韩国约有成熟白头鹤个体114只。2006年,在日本和韩国两处越冬地,白头鹤数量有所增加,但在其他七个越冬地,白头鹤数量减少。2012年,中国有成熟白头鹤个体1050-1150只,日本约有10500只,总数在增加。2016年,白头鹤的成熟个体数量为6000-15000只。
致危因素
威胁白头鹤种群数量的因素有建设开发工程对环境的破坏、人类活动干扰、水域污染、农药毒害、偷猎等。白头鹤种群的遗传多样性降低,不利于适应环境变化。
保护等级
1979年,白头鹤被列入保护野生动物迁徙物种公约(CMS)附录II。
2002年,白头鹤被列入保护野生动物迁徙物种公约(CMS)附录I。
2016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将白头鹤列为易危(VU)。
2021年,白头鹤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属于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2023年,白头鹤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I。
保护措施
多个国家在白头鹤分布区建立了保护区,如俄罗斯诺斯基、乌尔斯基、大兴安岭地区;蒙古国达斡尔和乌格泰拉;朝鲜的蒙多;韩国的顺天湾;日本的出水高尾野;中国的升金湖、龙感湖、东洞庭湖、鄱阳湖和澄湖等。
种间关系
编辑天敌
金雕(Aquila chrysaetos)、普通鵟(Buteo japonicus)、雀鹰(Accipiter nisus)、燕隼(Falco subbuteo)和大嘴乌鸦(Corvus macrorhynchos)等对白头鹤的幼鸟和卵有威胁,马鹿(Cervus canadensis)等有蹄类动物可能踩踏巢和卵。
寄生
在越冬地白头鹤的粪便中发现有瑞氏艾美尔球虫(Eimeria reichenowi)等11种寄生虫,寄生虫感染与环境压力结合往往会导致宿主虚弱、消瘦,甚至可能引起迁徙鹤类死亡。
物种对比
编辑白头鹤与灰鹤(Grus grus)都是鹤科鹤属鸟类,形态相似。
中文名 | 图片 | 形态差异 | 分布 |
白头鹤 | 眼先及额黑色,头顶中央有一小块红色裸皮,喙浅黄绿色,虹膜深红色,头部其他区域和颈白色,身体余部石板灰色,飞羽颜色较深,白色的头、颈和深色的双翼、下体对比明显,腿伸出尾羽部分较短 | 俄罗斯、日本、韩国、朝鲜、中国等地 | |
灰鹤 | 虹膜黄色或橙色,头顶红色,喙黄色,眼后白色延伸到颈部,前额、眼先、脑后、喉和颈前黑色,通体灰色,飞羽末端发黑 | 俄罗斯、印度、英国、法国、匈牙利、中国等地 |
参考资料
编辑展开[1]中国生物物种名录EB/OL.物种2000中国节点. [2023-05-30].
[2]Grus monachaEB/OL.iucnredlist. [2023-05-30].
[3]刘阳, 陈水华. 《中国鸟类观察手册》[M].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2021: 148-149. (3)
[4]赵正阶. 《中国鸟类志 上 非雀形目》[M]. 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 415-416.
[5]王岐山, 马鸣, 高育仁. 《中国动物志 鸟纲 第五卷 鹤形目鸻形目鸥形目》[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6: 45-48. (3)
[6]《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2023-05-30].
[7]Appendices I, II and III valid from 23 February 2023EB/OL.cites. [2023-05-30].
[8]杨兆芬, 王岐山. 鹤科鸟类的系统分类和气管进化[J]. 武夷科学, 2004, (00): 130-135. [2023-05-30]. DOI:10.15914/j.cnki.wykx.2004.00.028.
[9]邢莲莲,杨贵生,潘艳秋. 内蒙古地区的鹤类研究[C]. // 中国动物学会鸟类学分会. 第八届中国动物学会鸟类学分会全国代表大会暨第六届海峡两岸鸟类学研讨会论文集. 2005: 105-111. [2023-05-30].
[10]周璐璐. 安徽沿江湖泊越冬白头鹤(Grus monacha)食性的季节变化[D]. 安徽大学, 2013[2023-05-30].
[11]徐纯柱, 郭玉民, 赵文阁. 繁殖期白头鹤觅食地活动的时间分配和日节律[J].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06, (04): 533-536. [2023-05-30].
[12]刘政源. 白头鹤在升金湖越冬习性初步观察[J].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 (04): 79-81. [2023-05-30].
[13]郭玉民. 小兴安岭白头鹤(Grus monacha)繁殖行为生态学研究[D]. 东北林业大学, 2005[2023-05-30].
[14]刘淑华, 吴志勇, 石全华, 田秀华. 白头鹤、蓑羽鹤、灰鹤鸣声谱图的比较分析[J]. 野生动物, 2007, (04): 13-15. [2023-05-30]. DOI:10.19711/j.cnki.issn2310-1490.2007.04.004.
[15]张玥. 笼养白头鹤繁殖期行为及空间利用的研究[D]. 东北林业大学, 2015[2023-05-30].
[16]黄建. 黑龙江流域白头鹤繁殖栖息地分布模型及其应用[D]. 北京林业大学, 2014[2023-05-30].
[17]何相宝, 李晓敏, 张欣茹. 白头鹤人工育雏的研究[J].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4, (08): 106-107. [2023-05-30]. DOI:10.13881/j.cnki.hljxmsy.2014.0838.
[18]刘宝财, 白晓洁, 杨士凤, 侯林祥. 新青白头鹤人工饲养种群的建立及其繁育[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11, 33(S2): 31-34. [2023-05-30]. DOI:10.13332/j.1000-1522.2011.s2.019.
[19]Grus monacha.cms. [2023-05-30].
[20]黄威. 长江中下游越冬白头鹤(Grus monacha)肠道寄生虫多样性研究[D]. 安徽大学, 2014.1
[21]Grus grus.IUCN. [2023-05-30].
该页面最新编辑时间为 2024年3月25日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6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