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白鹳(学名:Ciconia boyciana),俗称白鹳、老鹳等,是鹳科鹳属的一种大型涉禽。
分类地位
编辑东方白鹳的认识历史较短,1873年发现并命名,但当时被多数鸟类学家认为是白鹳(Ciconia ciconia)的亚种。直到100多年后,科学家在形态学基础上又比较研究了东方白鹳和白鹳在生态学和行为学上的差异,认为东方白鹳应作为一个独立的物种从白鹳种下划分出来。从1983年开始已被公认,定名为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中国多数学者从80年代后期开始,已经接受并且使用东方白鹳这一名称。
形态特征
编辑全长约120厘米,体重3.9-4.5千克,翅长为59-62厘米。虹膜粉红色,外圈黑色。嘴峰平均长度为23-24厘米,喙粗大侧扁,长而直,黑色,先端稍淡,微向上翘,嘴中部咬合不严。裸露的眼周和眼先及喉等均朱红色。体羽主要为白色,肩羽较长,黑色,并有紫铜色金属光泽。大覆羽、初级覆羽、初级飞羽和次级飞羽均黑而沾铜绿色。初级飞羽基部白色,内侧初级飞羽和次级飞羽外翈除羽缘和羽端外,均为银灰色,向内渐转为黑色。颈下羽毛呈长矛状。腿细而高,跗蹠平均长度为25-26厘米,跗蹠红色,足具4趾,分布在同一水平上。
幼鸟羽色和成鸟相似,但肩羽和飞羽羽色较淡,呈褐色,金属光泽亦弱。幼鸟的嘴、眼周、眼先和喉均为橙黄色。跗蹠为肉色。
分布栖息
编辑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东方白鹳仅在亚洲分布,历史上东方白鹳分布范围广泛,分布国家有中国、俄罗斯、日本、蒙古、朝鲜、韩国、印度、孟加拉、缅甸、泰国、菲律宾。目前东方白鹳仅繁殖于中国东北部和内蒙古及俄罗斯西伯利亚东南部地区,越冬期间在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偶见于朝鲜半岛和日本。
中国分布
东方白鹳在中国繁殖于吉林省、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如三江平原、大兴安岭、小兴安岭、松嫩平原等地区。越冬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及河北,天津及山东等省。迁徙时经过辽宁、河北及山东等省。
栖息环境
东方白鹳繁殖期主要栖息在开阔而偏僻的平原、草地和沼泽地带,特别是有稀疏树木生长的河流、湖泊、水塘以及水渠岸边和沼泽地上,有时也栖息和活动在远离居民区,具有岸边树木的水稻田地带。迁徙时常集聚在开阔的草原湖泊和沼泽地带活动。
东方白鹳生境
生活习性
编辑觅食行为
东方白鹳在选择觅食地时,首先以安全因素为主,其次才是食物资源。宽阔的明水面和芦苇沼泽是主要的觅食地点。觅食主要在白天,多成对或成小群觅食。在地面上寻觅食物主要依靠视觉,常常伸长颈部,低垂着头,一边大步而缓慢地在地面上行走,一边四处寻觅,发现食物后急速向前,迅猛的进行啄食。在水中觅食则主要通过触觉,通常单独漫步在水边的浅水处,有时也进到齐腹深的水中,一边缓慢地向前行走,一边不时的将半张着的嘴插入水中。
食性
在冬季和春季主要采食植物种子、叶、草根、苔藓和少量的鱼类。夏季的食物种类丰富,以鱼类为主,也吃蛙、鼠、蛇、蜥蜴、蜗牛、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甲壳动物、环节动物、昆虫和幼虫,以及雏鸟等其他动物性食物。秋季捕食大量的蝗虫,此外也会吃一些沙砾和小石子来帮助消化食物。
东方白鹳觅食
社群行为
东方白鹳除了在繁殖期成对活动外,其他季节大多组成群体活动,特别是迁徙季节,常常聚集成数十只,甚至上百只的大群。如2019年冬季,在中国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湿地鸟类保护区约两千多只东方白鹳大规模集结和迁徙。
东方白鹳群飞
节律行为
季节性节律
东方白鹳具有迁徙行为,迁徙期是东方白鹳往返于越冬地与繁殖地的时期,包括繁殖迁徙(春季迁徙)和越冬迁徙(秋季迁徙)。秋季迁徙时于10月中下旬开始南迁,至11月初到12月末之间陆续到达越冬地。每年3月初至3月中旬到达中国东北繁殖地。迁徙主要沿两条路线进行:一条在东方白鹳在松嫩平原汇聚后,沿松嫩平原经吉林省莫莫格、向海,沿辽河流域经双台河子和河北北戴河、天津南迁;另一条是东方白鹳在三江平原聚集后,穿越长白山脉,到达辽东半岛,然后与松嫩平原迁徙的东方白鹳汇合,沿渤海湾向南迁徙,到达越冬地。春季迁徙开始于3月下旬,5月上旬到达繁殖地,与秋季迁徙路线及停歇点基本相同。
日节律
东方白鹳在繁殖期,不同阶段行为时间分配存在一定的节律,主要有繁殖、觅食、静栖、游走、理羽、补巢和警戒等行为。孵化期孵化行为与游走行为日节律呈相反的趋势,育雏期育雏行为与静栖行为呈相反趋势。东方白鹤越冬期时间分配比例差异很大,主要有静栖、避风、觅食、理羽和游走等行为。日节律中,在14:30~15:30之间,有一个明显的觅食高峰。笼养条件下的东方白鹤,由于人工供给充足的食物,表现出觅食时间较少而静栖时间较长。
东方白鹳理羽
防御行为
东方白鹳性机警而胆怯,常常远离人群,并时时警惕地注视着四周,显得极为小心翼翼。如遇入侵者,则表现出一种恐吓状态,即通过上下嘴的激烈叩打而发出一种“嗒嗒嗒”的声音,同时伴随着头颈向前伸直、左右摆动、两翅半张、尾竖直向上、两脚来回移动等动作威吓入侵者,但遇人则很快就起飞。
东方白鹳飞行
行动方式
东方白鹳休息时多集中在水边或草地上,常单足站立,将喙插入翅膀内。飞行或步行时举止缓慢,在地上起飞时需要先在地上奔跑一定距离,并不停的扇动两翅,待获得一定的上升力后才能起飞。飞翔时颈向前伸,脚向后伸直成一条线,腿明显伸到尾羽之后。既能扇动两翅飞翔,也能像鹰一样利用热气流在高空盘旋和滑翔。
东方白鹳飞行
生长繁殖
编辑每年东方白鹳于3月中旬左右开始从越冬地迁往繁殖地,3月下旬左右到达中国东北地区。4月初至4月中旬完成筑巢,4月中旬至5月初完成求偶、交配和产卵行为。4月末至5月末完成孵化过程,6月至7月末为育雏时间,8月初幼鸟出巢。9月下旬至10月初开始离开繁殖地迁往越冬地。
筑巢
东方白鹳一般选择4月左右进行营巢,约8天完成。营巢地生境选择为人烟稀少的湿地,通常营巢在榆树、柳树和杨树上。巢通常位于树顶端枝叉上,也会选择筑巢于高压线电塔、水泥电线杆甚至屋顶等人工建筑上,距地高度视环境和树高而异,通常在3.5-17米。东方白鹳的巢呈平台状,结构庞大,外径为120-230厘米,内径50-74厘米,巢深15-35厘米。巢由干树枝堆集而成,里面铺垫有枯草、茅草、绒羽和苔鲜。东方白鹳有沿用旧巢进行繁殖的习性,但每年雌雄亲鸟都要对被利用的旧巢进行修理和加高。雌雄亲鸟共同参与营巢活动。通常由雄鸟外出寻找和运送巢材,雌鸟留在巢上筑巢。营巢活动多在上午进行,下午多在巢上休息或在巢域上空盘旋和觅食。
东方白鹳的巢
交配
东方白鹳的交配多在巢上进行。在整个营巢和产卵期间,均有交配行为发生。在交配前,雄鸟先用颈部在雌鸟上摩擦。雌鸟则通过颈向前伸等行为作出反应,雌鸟蹲下,雄鸟跳到雌鸟身上,并不停地扇动两个翅膀以保持平衡,尾部下压,两只东方白鹳的泄殖腔对接在一起,交尾的时间大约在15-30秒。交配完成后,两鹳多伴随出现理羽和整巢两种行为。
交配行为
产卵孵化
东方白鹳多数在4月中旬产卵,窝卵数4—6枚,偶尔也只有2-3枚。东方白鹳的卵呈纯白色,钝端与尖端不甚明显。异步孵化,在鸟卵由于其他原因损坏后,有补卵的习性。
东方白鹳孵卵
孵化期为31-34天。孵卵由雌雄亲鸟轮流进行,当其中一只亲鸟在巢时,另一只亲鸟常在巢旁警戒或在巢附近觅食。在整个生殖期间,雌性将较多的精力花费在照顾后代上,而雄性将较多的精力花费在警戒上。
育雏、生长
东方白鹳幼鸟孵出后由雌雄亲鸟共同抚育。东方白鹳为晚成鸟,发育周期长。幼鸟出壳后亲鸟仍有一段时间在巢维持幼鸟体温,之后以站立看护幼鸟为主。育雏前期,总有一只亲鸟在巢。到中后期,亲鸟离巢时间开始延长,但有外来干扰时,迅速回巢,表现出较强的护雏行为。
雏鸟的生长发育迅速。初生雏的全身为白色绒羽、纤羽,眼周、喙基、下颌呈橘黄色,喙淡灰黄色;脚趾同喙色,腿部皮肤几乎光滑裸露。6日龄出现正羽黑色羽芽,17日龄出现正羽,喙灰黄色,眼周、下颌、喙基桔红色、肩羽、三级飞羽羽轴先端黑色,三级飞羽长20毫米,胫下露出腿、趾灰黄色。30日龄时三级飞羽长度可达100毫米。40日龄飞羽长度为150毫米,喙灰褐色,腿部鳞片明显,呈淡红色,勉强能够站立。55日龄时,就能在巢附近短距离飞翔,60-63日龄以后则随亲鸟飞离巢区,不再回巢。体重50-80日龄开始增重缓慢,80日龄之后停止增长。东方白鹳性成熟时间为2-6年,成鸟寿命可达48岁以上。
物种保护
编辑物种现状
东方白鹳在2018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东方白鹳被列为濒危物种,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统计有效种群数量为1000~2499只(2018年数据)。根据中国央视2022年的报道,东方白鹳种群增长至9000余只。对东方白鹳的保护使其物种数量增加。
致危因素
导致东方白鹳的野外种群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栖息地的减少及人为干扰等。
为农业发展而砍伐森林和湿地排水是其繁殖地减少的主要原因。由于东方白鹳筑巢于高大乔木,所以繁殖地树木的砍伐对东方白鹳的生存是一个巨大的威胁。东方白鹳主要栖息于原始湿地中,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适于东方白鹳栖息的大面积原始湿地正逐渐被分割成一个个小的斑块,导致东方白鹳栖息生境的破碎化和不断萎缩消失。
人类活动、过度捕鱼、非法狩猎等都会对东方白鹳产生影响。东方白鹳性机警而胆怯,燃放鞭炮、航班噪音和汽车鸣笛噪音等人为干扰都会对东方白鹳的繁殖活动产生影响。鱼类是东方白鹳的主要食物,鱼类资源的减少,会出现人与鸟争食的现象。在尽管受到法律保护,但在俄罗斯和中国,仍有鸟类被猎杀。在中国,偷猎曾经是东方白鹳致危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上个世纪80年代曾经有人进行大规模的狩猎活动,造成了东方白鹳种群的严重破坏。2012年,在中国天津北大港水库发现,超过30只东方白鹳遭遇集体中毒。
保护级别
东方白鹳在2015年发布的《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中列入,等级为濒危(EN)。
在2021年中国发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白鹳被列入,为一级野生保护动物。
东方白鹳在2018年发布的《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被列入,等级为濒危(EN)。
保护措施
东方白鹳已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一,《保护野生动物迁徙物种公约》(CMS)附录一。在俄罗斯,蒙古,中国,朝鲜,韩国和日本受到法律保护。
保护人员救助东方白鹳
搭建人工巢
中国在东方白鹳的保护上采取了诸多措施:
设立人工巢址进行人工招引:如三江平原地区从1990年开始人工招引工作,洪河自然保护区从1993年开始开展东方白鹳的人工招引工作,也取得进展,均成为中国东方白鹳的繁殖中心。
建立自然保护区:如黑龙江洪河自然保护区、扎龙保护区、兴凯湖自然保护区,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
物种对比
编辑东方白鹳和白鹳同属鹳属(Ciconia),有很多共同特征,但也有很多差别可进行区分:
- | 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 | 白鹳Ciconia ciconia |
图片 | 白鹳 | |
相同点 | 喙直且强健,头颈背等均为白色等。 | |
形态学 | 在体形上明显大于白鹳嘴、脚和尾等都较白鹳长,而且嘴为黑色,微向上翘,嘴中部咬合不严,眼先、眼周裸露皮肤红色。 | 嘴为红色,嘴形直,中部咬合紧密,眼先和眼周裸露皮肤为黑色 |
生态学 | 性暴躁,攻击性强,生活在远离人类的偏远地方,在树上营巢,且单独分散营巢。 | 较温顺,攻击性弱,经常与人为伍,常成群在屋顶上营巢。 |
行为学 | 对各类入侵者均表现出威吓性行为反应。 | 仅在同类入侵时才有威吓性行为。 |
地理分布 | 繁殖在中国东北和俄罗斯西伯利亚东南部。 | |
参考文献 |
参考资料
编辑展开[1]郑作新等. 中国动物志 鸟纲 第一卷[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7: 158-162.
[2]东方白鹳.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2023-01-01].
[3]http://www.forestry.gov.cn/main/6036/20220406/213330907448953.html.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国家公园管理局. [2023-03-10].
[4]东方白鹳.中国生物物种名录. [2022-12-24].
[5]李天芳, 谢鹏, 李国富, 李晓民. 浅述东方白鹳的研究现状[J]. 防护林科技, 2018-01-01, (9): 65-66,68. [2022-12-24].
[6]杨陈. 越冬地野生和圈养东方白鹳繁殖生物学研究[D]. 安徽: 安徽大学, 2007[2022-12-25].
[7]东方白鹳.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 [2022-12-24].
[8]段玉宝.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东方白鹳繁殖期行为和生境选择的研究[D]. 黑龙江: 东北林业大学, 2011[2022-12-24].
[9]新调整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2022-12-24].
[10]蒋勇,朱宝光. 找寻东方白鹳[J]. 森林与人类, 2007[2022-12-25].
[11]焦洋. 洪河保护区东方白鹳繁殖期行为研究[D]. 东北林业大学, 2014-07-01[2023-01-01].
[12]田秀华. 笼养东方白鹳繁殖及行为的研究[D]. 黑龙江: 东北林业大学, 2006[2022-12-24].
[13]马建华, 高忠彦, 王文锋, 陈坤, 张显光, 谢敏. 扎龙自然保护区东方白鹳野生种群恢复与保护对策[J]. 黑龙江环境通报, 2007-01-01, 31(4): 30-31. [2023-01-01].
[14]刘志鹏. 洪河自然保护区东方白鹳不同季节觅食生境比较研究[D]. 东北林业大学, 2008-07-01[2023-01-01].
[15]程磊. 东方白鹳栖息地选择和觅食策略的研究[D]. 安徽大学, 2022-04-05[2023-01-01].
[16]宋鹏涛. 两千多只东方白鹳暂栖曹妃甸[J]. 华北电业, 2019-01-01, (12): 72-75. [2023-01-01].
[17]彭文. 基于卫星跟踪技术对东方白鹳秋季迁徙路线的研究[D].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6-01[2023-03-10].
[18]樊淑娟. 基于卫星追踪研究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的迁徙生态学[D].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6-01[2023-03-10].
[19]张铁成, 刘蕾, 王莹. 我国东方白鹳生物学研究进展[J]. 吉林林业科技, 2017-01-01, 46(5): 36-39. [2023-03-10].
[20]马雪峰, 田秀华, 何相宝, 陈灏, 郭楠. 笼养东方白鹳越冬行为的研究[J]. 野生动物, 2006-01-01, 27(2): 36-39. [2023-01-01].
[21]李文发, 赵和生, 栾晓峰, 兰旅凤. 东方白鹳的繁殖生态与幼雏的驯养[J]. 野生动物, 1990-01-01, (2): 16-17,27. [2023-03-10].
[22]金光耀, 王俊红, 郭玉荣. 笼养东方白鹳繁殖行为观察[J]. 林业科技, 2006-01-01, 31(3): 42-44. [2023-03-10].
[23]况绍祥, 谢阳志, 胡敬华, 缪泸君, 孙志勇. 鄱阳湖救护东方白鹳繁殖新纪录[J]. 野生动物学报, 2023-03-10, 44(1): 237-238. [2023-03-10].
[24]缪泸君,李言阔,李佳,谢光勇,袁芳凯. 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种群数量变化与气候的关系[J]. 动物学研究, 2013[2023-03-10].
[25]侯银续. 越冬地和迁徙停歇地东方白鹳生境选择[D]. 安徽大学, 2008-05-01[2022-12-25].
[26]朱宝光, 刘化金, 李晓民, 朱丽萍, 戴名杨. 三江平原东方白鹤种群现状与人工招引研究[J]. 湿地科学与管理, 2008-01-01, 4(4): 21-23. [2023-01-01].
[27]刘志鹏,李晓民. 关于东方白鹳的研究进展.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08[2022-12-24].
[28]姚悦. 东方白鹳惨遭毒杀引发的法律思考[J]. 决策与信息(下旬刊), 2013-01-01, (7): 57-59. [2022-12-25].
[29]关于发布《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的公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2022-12-24].
[30]刘鑫, 梦梦, 王强, 周学红, 赵英男. 东方白鹳保护经济机制探析[J]. 野生动物学报, 2019-01-01, 40(1): 240-246. [2023-01-01].
[31]金晓敏, 李颖, 付波霖, 殷书柏, 杨高. 基于东方白鹳生境的洪河自然保护区生态评价[J]. 土壤与作物, 2017-01-01, 6(2): 132-138. [2023-01-01].
[32]刘鑫. 三江平原东方白鹳保护经济激励机制研究[D].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4-01[2023-01-01].
[33]连海燕. 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方白鹳繁殖情况监测与分析[J]. 花卉, 2019-01-01, (2): 291-292. [2023-01-01].
[34]栾晓峰. 东西方白鹳生物学特征的比较[J]. 嘉应大学学报, 1998[2022-12-25].
该页面最新编辑时间为 2024年3月26日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7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