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

编辑
本词条由“G1343225080” 建档。
合肥市,又称“庐州”,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徽省辖地级市、省会城市。合肥市是安徽省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交通、金融和商贸中心,是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合肥位于安徽中部,总面积1.14万平方千米。截至2022年末,合肥市下辖4个区、4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常住人口963.4万人,居安徽省1位。 合肥因东淝河与南淝河均发源于此而得名。“合肥”之名,最早出现在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中:“合肥受南北潮,...

合肥市,又称“庐州”,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徽省辖地级市、省会城市。合肥市是安徽省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交通、金融和商贸中心,是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合肥位于安徽中部,总面积1.14万平方千米。截至2022年末,合肥市下辖4个区、4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常住人口963.4万人,居安徽省1位。

名称

编辑

合肥因东淝河与南淝河均发源于此而得名。“合肥”之名,最早出现在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中:“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鲍、木输会也。”可见合肥作为地名出现至少已经有2100年历史。隋至明清时,合肥一直是庐州府治所,故又称“庐州”。

历史沿革

编辑

先秦时期

距今约50万年前,今合肥市境域内便有人类繁衍生息。有文字记载的历史长达4000余年。

合肥古为淮夷地,商代称虎方,西周称夷虎。

春秋战国时期,先属楚,后属、属越,再后又属楚。

秦汉至南北朝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废分封,立郡县,属九江郡

西汉初,合肥先后为九江王国、淮南王国辖地。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废淮南王国,为九江郡,辖合肥等县,合肥县名始见于此。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扬州治合肥。

三国时属魏国扬州淮南郡。南北朝时,侨置汝阴县,合肥先后为南汝阴郡、南豫州、合州等州郡治所。

建安十三年(208年)赤壁之战后,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态势。合肥隶属魏国,是江淮咽喉、军事重地。建安二十年(215年),吴王孙权趁曹操西征之际,率兵十万围合肥。当时张辽、李典、乐进等将只率有七千余兵士守城。面对强敌压境的局面,张辽招募800壮士,以攻为守夜袭敌阵,孙权猝不及防,狼狈退去。此为“张辽大战逍遥津”的史事,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隋唐至宋元

隋开皇三年(583年)恢复合肥县,属庐州,为州治。大业三年(607年),庐州改为庐江郡,仍治合肥县。

唐武德三年(620年),庐江郡改为庐州,属淮南道,合肥县属庐州,为州治。

五代时,属保信军庐州。

北宋淳化四年(993年),改属淮南道庐州,后改道为路。熙宁五年(1072年),淮南路分为东西两路,合肥县改属淮南西路。

南宋绍兴四年(1134年),金齐联军再次南侵,避开岳飞,从东线向两淮地区发动进攻。韩世忠在大仪镇大败金军后,金兵以10万大军转攻淮西,向庐州进攻,庐州守臣仇悆向岳飞求援,岳飞遣牛皋、徐庆出兵支援,打退金齐联军的进攻。绍兴十一年(1141年)正月中旬,兀术、韩常等人的部队越过淝水,攻占寿春。二月三日进入庐州。这时杨沂中、刘锜、王德等已在柘皋镇(今安徽巢湖东北)等地大败金军,后收复庐州。柘皋之战后金军退到淮河以北,宋军也退到江南,宋朝廷与金统治者签订了屈辱的“绍兴和议”。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庐州为路,合肥县属淮西江北道庐州路。

明清时期++

明初属江淮行省庐州府,后改属南京直隶庐州府,为府治。

清顺治二年(1645年),南京直隶改为江南省,属江南省庐州府,为府治。康熙六年(1667年),属江南安徽布政使司庐州府,为府治。清咸丰三年至十一年(1853~1861年),安徽巡抚治于合肥。

清咸丰八年(1858年),太平军将领陈玉成、李秀成、吴定规率部在今肥西县三河东、南、西一线筑九垒抵御湘军李续宾、曾国华部。11月6日到15日鏖战10昼夜,曾国华、李续宾先后毙命,湘军6000余人全军覆没,此为"三河大捷",其保证了大本营天京得以化险为夷。

中华民国时期

民国元年(1912年),庐州府废,合肥县直属安徽省。

民国34年(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安徽省省会由立煌县(今金寨县)迁至合肥。

1949年1月21日,合肥解放。2月1日,合肥县分为合肥市、肥东县和肥西县,合肥市人民政府成立,合肥市为江淮解放区直辖市。

1949年春,由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5人组成了渡江战役总前委,进驻肥东县瑶岗村,指挥第二、三野战军和四野十二兵团渡江作战。4月21日,毛主席、朱德总司令发出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7时,百万雄师千帆竞发,横渡长江,4月23日占领南京国民党总统府,蒋家王朝覆灭。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2年,撤销皖北、皖南二行署区,恢复安徽省,合肥正式成为安徽省省会。

1965年,由寿县、定远、肥东、肥西四县的边缘结合部划并而成长丰县,该县也成为合肥市第一个市辖县。

2011年,撤销地级巢湖市,庐江县划归合肥市管辖。新设的县级巢湖市由安徽省直辖,合肥市代管。

2023年11月21日,合肥城区总人口达到650.4万,迈过500万人的门槛,成为特大城市。

自然地理

编辑

位置境域

合肥市地处安徽省中部,长江、淮河之间。位于东经116°40'48”~117°58'02",北纬30°56'58”~32°32'31"。境域环抱巢湖,东接马鞍山市含山县、滁州市全椒县,东南接芜湖市无为县,南接安庆市枞阳县、桐城市,西南接六安市舒城县,西接六安市金安区,西北接六安市寿县,北接淮南市,东北接滁州市南谯区、定远县。合肥市境域东西最大距离122千米,南北最大距离176千米,总面积11445平方千米,约占安徽省面积的8.2%。

合肥市

合肥市地图

气候

合肥地处中纬度地带,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多年平均气温16.2℃,1月平均气温0.3℃;7月平均气温28.3℃。最低月平均气温零下3.4℃,最高月平均气温31.6℃。平均气温年较差8.1℃,最大日较差21.7℃。0℃以上持续期331天。多年平均降水量1000.8毫米,年平均降水日数为112.8天。极端年最大雨量1539.2毫米,最少雨量584.1毫米。降雨集中在每年6~8月,7月最多。多年平均日照时数1867.6小时,年总辐射106.2千卡/平方厘米。生长期年平均299天,无霜期年平均235天,最长达265天,最短为179天。

地质

构造

合肥市处于新华夏系第二隆起带和秦岭纬向结构带、淮阳山字型前弧东翼的复合部位。区内以东西向构造和北东向构造占主导,还分布有南北向构造和北西西向构造北北东向构造,断层主要有4组,即近东西、北北东向及伴生的北西向、北东向断层。区内新构造运动表现了明显的旋回性和沉积厚度(升降幅度)的差异性,并严格受活动性断层和古地形控制,说明新构造运动既有继承先期构造的一面,又有自身特点新生的一面。长期以来主要表现为间歇性的差异升降运动,近期则有不强的上升运动。从沉积物发育特征纵向看,每个统的底部和下部沉积物颗粒均较粗,向上逐渐变细,各自组成不完整旋回说明地壳升降频繁,而各统厚度差异也表示了各时期升降幅度不一。本区的新构造运动,可归纳为如下特点:以大面积振荡性的垂直升降运动为主水平运动也有明显反映;运动的强度和幅度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对早期的构造具有明显的继承性。

地层

合肥市属华北地层区鲁西地层分区的长丰小区(中新生代沉积区)为巨厚的中、新生代陆源碎屑岩堆积区。地表绝大部分为第四纪棕黄、褐黄色粘土、亚粘土所覆盖在河流中下游有近代冲积层分布。前第四纪地层主要有中生代侏罗纪晚世周公山组(J:z),白垩纪早世新庄组(Kx),白垩纪晚世下符桥组(Koxf))、张桥组(K.z)及新生代第三纪定远组(Edn)。

地形地貌

合肥地处江淮丘陵,北起舜耕山,南至巢湖盆地周围,大部分地域岗冲起伏,垄畈相间。地势西南高,中部和北部低。合肥市区分成丘陵、缓低岗和平原3个地貌单元。其中,合肥市丘陵面积很小,仅分布于西郊。丘陵孤峰突起为大蜀山,山顶海拔282米,山麓海拔40~100米。全山面积为550公顷。坡度一般是15—20度,山麓在10度左右,丘陵上生长着人工针叶林;合肥市市郊的大部分地区因受流水切割、剥蚀,形成岗冲相间、波状起伏的缓低岗,海拔20~50米,相对高度多在5~15米,地面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缓低岗区人口密集,水源、肥源条件优越;合肥市境域内平原河流两侧和湖滨地带,普遍发育成堆积平原。它包括河谷平原和湖滨平原两部分。 河谷平原分布在南河及其支流沿岸,呈条带状。它由河流沉积物冲积而成,地面平坦。湖滨平原位于巢湖北岸,包括大圩、义城等地,湖滨平原地势低平,在海拔15米以下 平原地区多开发成水田,农业发达,主要种植水稻。合肥市主要山脉有浮槎山、紫蓬山、大潜山、汤山、银屏山、冶父山、钟子山、雾顶山等。境内最高占为庐江县的牛王寨,海拔595.4米;最低点为瑶海区大兴镇双圩社区,海拔1.2米。

水文水利

水文

合肥市境域江淮分水岭以南为长江水系,以北为淮河水系。其中长江流域面积8823.7平方千米,占77.2%;淮河流域面积2606平方千米,占22.8%。境内主要河道有一级河东淝河、池河、窑河、滁河、裕溪河5条,总长126.3千米;二级河红旗沟、天河、万小河等23条,总长475.5千米;三级河南淝河、派河、烔炀河、鸡裕河等26条,总长680千米;四级河18条,总长516.2千米,河网密度0.16千米/平方千米。境内最大的河流南淝河,从长丰县岗集镇双庙村至肥东县长临河镇施口村,流经长丰县、肥西县、庐阳区、蜀山区等地,长67千米,流域面积1544平方千米,年均流量13.3立方米/秒,主要支流有四里河、板桥河、二十埠河、店埠河等。合肥市境内河流均发源于江淮分水岭两侧高岗地带,为山丘雨源型河流,其特点是集水面积小而分散,河道坡降较大,源短,常流水少,是形成合肥市水资源紧缺的重要因素之一。

合肥市常年水面面积10平方千米以上自然湖泊有4个,主要有巢湖、黄陂湖、瓦埠湖等。其中,巢湖是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流域总面积13544.70平方千米,其中合肥市辖巢湖流域面积7347.1平方千米,占巢湖流域面积54.24%。湖底海拔5米,湖水容量随水位高程的不同而不同,当水位高程达14米时,湖水容量为63.7亿立方米。有大小河流39条呈放射状汇入巢湖。合肥市是全国唯一独拥五大淡水湖之一的省会城市。

水利

截至2020年底,合肥市拥有大中小型水库752座,塘坝9.58万口,大中小型泵站1034座,万亩以上灌区61处,万亩以上圩口25个。

合肥市是中国重点防洪城市之一,防洪体系基本建成。合肥市主城区防洪标准为100年一遇。巢湖市50年一遇。重点镇、经济园区及部分有高铁、高速公路等重要基础设施的圩区防洪标准只有20年一遇。为改善防洪体系,合肥市先后建成大批国家、省级重点水利工程,其中,巢湖环湖防洪治理工程是国务院确定的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之一。主要建设任务为环巢湖堤岸线中尚未达标和存在安全隐患的堤段、崩岸严重的岸段以及支流河口段。该工程在建设过程中遇2020年汛期百年不遇洪水考验,已完成治理的堤段未出现一处险情,现已全部完工并通过验收。

合肥市有董铺、大房郢两座大型水库。其中,董铺水库位于长江流域巢湖水系南淝河上游,是一座以拦洪防汛和城市供水为主的大型水库,集水面积207.5平方千米,总库容2.49亿立方米。大房郢水库位于巢湖水系南淝河支流四里河上,是以城市防洪为主的综合性水利工程。集水面积184平方千米,总库容1.84亿立方米。董铺、大房郢水库连通管工程,将两库联合调度运行,将合肥市防洪能力提高到100年一遇,将城市供水能力提高到85万立方米。

合肥市的灌区主要有长丰县罗集灌区、肥东县岱山水库灌区、淠史杭灌区郭河片、肥西县托山水库灌区等。其中,淠史杭灌区始建于1958年,是以防洪、灌溉为主,兼有城市供水、水力发电、水产养殖和水利旅游等功能的特大型综合利用水利工程。灌溉皖豫2省4市17个县(区),是合肥市供水的主水源,是庐江、肥东等县城的主要补给水源。

土壤

合肥市的土壤分属4土纲4土类10亚类的16个土属。其中,水稻土是合肥市郊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的一种土壤类型,多位于海拔50米以下的塝、冲以及圩区。它发育于多种母质之上,根据水型和母质可分为浅马肝田、渗马肝田、沙泥田、马肝田等土属。合肥市郊的黄棕壤,分布较广,是面积仅次于水稻土的一种土壤类型。它包括砂砾黄棕壤、粘盘黄棕壤、马肝土、黄白土、暗石黄棕壤性土等土属。潮土和粗骨土两大土类分布较少。合肥市土壤有机质含量20.93克每千克,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全氮1.37克每千克,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有效磷17.5毫克每千克,低于全省平均水平。速效钾119毫克每千克。土壤肥力整体水平不高。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合肥市有资源储量的矿种33种,主要矿种有铁、铜、铅锌、硫铁矿、金、银、镁矿(冶镁用白云岩)、石膏、磷矿、高岭土、地热、矿泉水等。不同矿种的分布相对集中,其中庐江县分布的铅、锌、硫铁矿、明矾石储量居安徽省首位,铜矿储量居省第二位,硫铁矿储量占全省二分之一,铁矿储量占全省三分之一,故庐江县有“地下聚宝盆”之称。磷矿分布于肥东县郯庐断裂带内古变质岩区,居安徽省第二位。合肥市开发利用的矿产共16种,共有采矿权63宗,其中生产规模大型18家,中型9家,2020年全年矿石总产量2331.9万吨。

土地资源

合肥市共有耕地48.63万公顷。“四县一市”耕地面积较大,占全市耕地总量的94.30%。种植园用地1.35万公顷。种植园用地主要分布在肥东县、庐江县和长丰县境内,占全市种植园用地的61.54%。林地18.37万公顷。79.92%的林地分布在肥东县、肥西县、庐江县和巢湖市。草地0.57万公顷。草地主要分布在巢湖市、庐江县、肥东县和肥西县,占全市草地的72.54%。湿地0.12万公顷。湿地主要分布在肥西县、庐江县、长丰县和巢湖市境内,占全市湿地的80.04%。城镇村及工矿用地17.52万公顷。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0.41万公顷,占2.32%。交通运输用地3.70万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23.07万公顷。“四县一市”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面积较大,占全市水域的90.46%。

水资源

合肥是优质水资源短缺的城市,其地表水系较为发达,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39.76亿立方米。合肥市来水丰枯变化悬殊,水资源年际间变化可达8.9倍,连续干旱年或中等干旱年以上频繁发生。在年内分布上,水资源又多集中在汛期,以洪水形式出现,开发利用的难度大。以2020年为例,全市水资源总量89.15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87.41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9.23亿立方米,地表水资源量与地下水资源量不重复计算量1.74亿立方米。全市入境水量34.29亿立方米,出境水量112.50亿立方米。全年耗水总量15.83亿立方米,人均综合用水量352.49立方米。

湿地资源

合肥市水系发达,湿地资源丰富。全市湿地总面积11.82万公顷,湿地率10.33%,湿地保护率达75%,位居安徽省第一位。建有肥西三河、庐阳董铺、肥东管湾、巢湖半岛等国家湿地公园5处、省级湿地公园3处。其中,三河国家湿地公园位于肥西县三河镇境内,濒临巢湖,是由河流湿地、人工湿地组成的复合湿地生态系统,湿地率89.17%,发挥着行洪、灌溉、航运、净化水质、调节气候、维护区域生物多样性、休闲游憩等重要功能。2022年6月,合肥市被列为第二批国际湿地城市。

合肥市国家级湿地公园名录

名称

湿地公园面积(公顷)

公园内湿地面积(公顷)

新建时间

评定时间

肥西三河国家湿地公园

1887.22 

1682.83 

2014.12

2015.12

庐阳董铺国家湿地公园

4667.43 

2949.79 

2014.12

2016.12

肥东管湾国家湿地公园

664.24 

412.81 

2016.07

2016.12

巢湖半岛国家湿地公园

998.36 

623.45 

2016.12

2016.12

巢湖湖滨国家湿地公园

1535.31 

1317.76 

2014.12

2017.12

参考资料:

生物多样性

植物

内容由G1343225080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7236/

(22)
词条目录
  1. 名称
  2. 历史沿革
  3. 先秦时期
  4. 秦汉至南北朝
  5. 隋唐至宋元
  6. 明清时期++
  7. 中华民国时期
  8. 中华人民共和国
  9. 自然地理
  10. 位置境域
  11. 气候
  12. 地质
  13. 构造
  14. 地层
  15. 地形地貌
  16. 水文水利
  17. 水文
  18. 水利
  19. 土壤
  20. 自然资源
  21. 矿产资源
  22. 土地资源
  23. 水资源
  24. 湿地资源
  25. 生物多样性
  26. 植物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