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

编辑
本词条由“百科小编” 建档。
清华大学(TsinghuaUniversity),简称清华,前身清华学堂,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高校,入选985工程、211工程,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1901年,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1904年美国政府表示赔款过多,可用于“退款办学”,1908年中美确定退款办学相关事宜。1909年7月,清政府外务部、学部会同设立游美学务处,附设游美肄业馆,专办派遣学生赴美留学一切事宜。...

清华大学(Tsinghua University),简称清华,前身清华学堂,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高校,入选985工程、211工程,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历史沿革

编辑

清华学堂

1901年,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1904年美国政府表示赔款过多,可用于“退款办学”,1908年中美确定退款办学相关事宜。1909年7月,清政府外务部、学部会同设立游美学务处,附设游美肄业馆,专办派遣学生赴美留学一切事宜。1909-1911年,游美学务处选送三批共180名学生赴美留学,其中包括梅贻琦、胡适、赵元任、竺可桢等。

清华大学

1909年游美学务处第一期留美生

1911年4月9日,清政府批准将游美肄业馆改名为清华学堂,并订立章程。游美学务处总办周自齐兼任清华学堂监督。4月29日,清华学堂在清华园开学。11月,因武昌起义爆发以及清政府挪用办学经费,清华学堂经费断绝,宣布停课。

清华学校

1912年10月,清华学堂更名为清华学校。学校归北京政府外交部管辖,校长由外交部任命。学制8年,分中等、高等两科,高等科学生毕业后一般插入美国大学二、三年级。1916年,清华学校提出筹办大学的计划,得到外交部的批准。1925年,清华学校设立大学部。

清华学校大学部成立后,设立有17个学系:国文学系,系主任在;物理学系,系主任叶企孙;生物学系,系主任钱崇澍;政治学系,系主任余日宣;教育心理学系,系主任朱君毅;工程学院系,系主任周永僡;算学系,系主任郑之蕃;哲学系,系主任初暂缺,后为金岳霖;体育军事学系,系主任约翰;西洋文学系,系主任王文显;化学系,系主任杨光弼;历史学系,系主任陆懋德;经济学系,系主任朱彬元;农业学系,系主任虞振镛;东方语言系,系主任陈寅恪;社会学系,系主任陈达;音乐系,初缺,后为海门斯。

1925年,清华学校设立研究院,作为成立大学院之预备,研究院仅设国学科,也被称为“国学研究院”,研究院实行导师制,由吴宓任研究院主任,由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陈寅恪等人任导师,1929年研究院停办。

清华大学

1925年,国学研究院教授合影

大学部设立后,新招学生不再是留美预备生,称新制生;原有学生归于留美预备部,称旧制生。从1909年至1929年留美预备部结束,清华共培养、选送留美学生1280人。

五四运动期间,清华学生260余人进城演讲,被捕140人。清华教师闻一多曾抄录岳飞《满江红》,激励学生。

国立清华大学(1928.8 - 1937.8)

1928年清华学校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由教育部、外交部共管。1929年5月,南京国民政府决定,国立清华大学专属教育部管辖,校长由教育部提请国民政府任命。清华大学由校长“综理校务”,教务长、秘书长分管学校教务、行政事务,教师通过教授会、评议会、校务会以及各专门委员会参与学校管理。

清华大学

国立清华大学大门(今二校门)

1928年9月,罗家伦就任国立清华大学校长,他在任期间强调“以学术标准”招揽人才,推动清华进入国立大学系统,并开始招收女生。1931年,梅贻琦就任校长,他延聘著名学者任教,完善院系设置,重视科研、教学与社会服务。

清华大学

梅贻琦

1929年,清华大学成立文、理、法三个学院,1932年成立工学院。文学院下设中国文学系、外国文学系、哲学系、历史学系、社会学系,院长冯友兰;理学院下设物理学系、化学系、算学系、地学系、生物系、心理学系,院长叶企孙;法学院下设政治学系、经济学系,院长陈岱孙;工学院下设土木工程学系、机械工程学系、电机工程学系,院长顾毓秀。

1929年留美预备部结束后,从1933年起,清华大学面向全国招考留美公费生。1933-1936年招考四届共92人,其中清华毕业生39人,约占42%。

1937年,学校面积增加到1600亩,其中,生物馆1930年建成,气象台1931年建成,电机馆1934年建成,化学馆1933年建成,机械工程系馆1934年建成,水利实验馆1934年建成。

抗战时期

1937年“七七”事变后,清华大学迁至湖南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联合组建了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7年8月28日,教育部任命张伯苓、梅贻琦、蒋梦麟为长沙临时大学负责人。1937年底,南京沦陷,战火逼近长沙。1938年,长沙临时大学西迁至云南昆明。300名师生组成了湘黔滇旅行团,从上沙至昆明,路线全程1600余公里,步行1300公里。

1938年4月,国民政府教育部关于国防最高会议通过了国立长沙临时大学改称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学校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5月4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开学。在校学生约3000人,是当时中国规模最大的高等学府。校训为“刚毅坚卓”。西南联大未设校长,由三校校长梅贻琦、蒋梦麟、张伯苓担任校务委员会常务委员,日常校务由梅贻琦实际主持。

西南联大设置文、理、工、法商、师范等5个学院26个学系,2个专修班和1个先修班。文学院下设中国文学系,教师有朱自清、闻一多、胡适、陈寅恪等人;外国语言系,教师有吴宓、朱光潜等人;哲学心理学系,教师有汤用彤、贺麟、冯友兰、金岳霖等人;历史学系,教师有傅斯年、姚从吾等人。理学院下设数学系,教师有杨武之等人;物理学系,教师有叶企孙等人;化学系,教师有朱物华等人;生物学系,教师有殷宏章等人;地址地理气象学系,教师有赵九章等人。法商学院下设法律学系,教师有张企泰等人;政治学系,教师有张奚若等人;经济学系,教师有周新民等人;社会学系,教师有费孝通、潘光旦等人;商学系,教师有鲍觉民等人。工学院下设土木工程系、机械工程学系、电机工程系、航空工程学系、化学工程学系、电讯专修科。师范学院下设国文学系、英语学系、史地学系、公民训育学系、理化学系、教育学系、师范专修科系、体育部。

清华大学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门

除参加西南联大外,清华另设办事处,独立处理招考清华留美公费生,并办理本校事宜。

1946年5月4日,西南联大宣布结束。清华、北大、南开分别复员北上。西南联大师范学院留昆明成立昆明师范学院。结束后,在校生自愿选择学校,932人选择入清华。

先后在西南联大就读的学生约8000人,毕业生近4000人,其中有杨振宁和李政道2位诺贝尔奖得主、82位中国科学院院士、13位中国工程院院士。

国立清华大学(1946.10 - 1948.12)

抗战胜利后,清华大学接收清华园,并于1946年10月10日复员开学。复员后,清华大学增设了农学院,并在文、理、法、工学院中分别增设了人类学系、气象学系、法律学系、化学工程学系和建筑工程学系。

1947年,学校设有5个学院26个系,1个先修班,23个研究所。其中,文学院设有中国文学系、外国语文学系、哲学系、历史学系、人类学,设有中文、历史、哲学、外文等研究所;理学院设有数学系、物理学系、化学系、生物系、地学系、气象学系、心理学系,设有社会、经济、政治等研究所;工学院设有土木工程学系、机械工程学系、电机工程学系、航空工程学系、化学工程学系、建筑工程学系,设有土木、机械、电机、航空、化工、建筑等研究所,农学院下设农艺学系、植物病理学系、昆虫学系、农业化学系,设有植物病理、植物生理、昆虫等研究所。

1948年12月15日,清华园获得解放。1949年1月10日,北平军管会文化接管委员会正式宣布接管清华大学。5月4日,以叶企孙位主席的校务委员会成立,主持全校校务。

新中国建立初期

1950年6月,毛泽东应张奚若教授转呈清华大学师生员工的请求,为清华大学题写校徽。清华教师梁思成、林徽因等人参与了新中国国徽的设计。

新中国成立之后,清华大学在课程和教学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开办了各类专修科与工农速成中学,1949年学校开设辩证唯物论、历史哲学、马克思主义等一系列新课。1950年9月,清华大学开设了“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接收捷克、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等5个国家的33名留学生,这是新中国接受的第一批留学生。

1952年,高等学校进行了大规模院系调整。《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关于全国工学院调整方案的报告》提出:“将北京大学工学院、燕京大学工科方面各系并入清华大学。清华大学改为多科性的工业高等学校,校名不变。将清华大学的文、理、法三学院及燕京大学的文、理、法方面各系并入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

1952年院系调整

其中,清华大学的农学院于1949年9月调整至北京农业大学;文学院调至北京大学,部分人员调至中国人民大学;理学院地质系调至北京地质学院,部分人员调至中国科学院;法学院的法律、政治和社会系调至北京政法学院,经济系调至中央财经学院,社会系部分人员调至中央民族学院;1951年5月厦门大学航空系,西北工学院航空系,北洋大学航空系并入清华大学航空院,1952年7月调至北京航空院;工学院部分人员调至北京钢铁学院,采矿系调至北京矿业学院;石油工程系1953年9月调至北京石油学院。调整后,清华大学下设建筑系、土木工程系、水利工程系、机械制造系、动力机械系、电机工程系、无线电工程系。

1952年12月31日,蒋南翔就任校长。清华大学开始了“以学习苏联教育经验”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改革:学制由四年改为五年;设立教研组,组织教学和科研;实行学年制,制定和修改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增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教材改革,大部分课程选用翻译的苏联教材;速成俄语学习。20世纪5、60年代,清华大学先后聘请苏联专家63名、东德专家4名和捷克专家1名,在其指导下开设了103门课程,建立了37个实验室,培养教师504人。

1955年起,清华大学相继建立了原子能、半导体、远距离自动控制、燃气轮机、电子计算机等新技术专业阿,成立了工程物理、工程化学、工程力学数学、自动控制等系。1957年,在钱学森、钱伟长的倡导下,高等教育部和中国科学院合作在清华大学设立了工程力学研究班和自动化进修班。

到1963年,学校下设有冶金系、精密仪器及机械制造系、农业机械及动力机械系、电机工程系、自动控制系、无线电电子学系、土木建筑系、水利工程系、工程物理系、工程化学系、工程力学数学系、基础课部、体育教研组、音乐室等教学组织。

动荡时期

1966年,学校停止招生,1970年下半年,学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学制3年,共招6届,培养本科毕业生136000余人,专科生2600余人。1973年学校开办激光、固体物理、物质结构、有机催化4个研究班,共招42人,

这一期间,学校系科和专业设置都有调整,设有机械制造、电子工程、水利工程、建筑工程、电子工程、工程力学、工程化学、工程物理、工业自动化、精密仪器等系;还以原汽车专业和机械厂为基础办了汽车厂。无线电电子学系迁往四川,成立清华大学绵阳分校;水利系到河南三门峡“开门办学”,建立水利系三门峡办学基地。此外,还先后在江西鲤鱼洲和北京大兴县办农场,设立大兴农村分校,招收青年农民学员。

改革开放后

高考恢复后,学校制订招生计划并陆续撤销了绵阳分校、三门峡基地、团河农场、西山林场等,整顿教育制度和教学秩序,恢复各系教研组,成立基础课教研部。

1979至1985年间,学校先后成立或复建了经济管理工程系、应用数学系、物理系、外语系、生物科学与技术系、社会科学系、化学系、中国语言文学系;1984至1993年间,学校先后成立经济管理学院、理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1994年至2011年,学校先后成立或复建有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法学院、美术学院(1999年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入)、公共管理学院、土木水利学院、医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航天航空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生命科学院、环境学院。

1981年,学校取得了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1985年学校成为中国首批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高校。

2003年,401医院和402医院并入清华大学成为附属医院(华信医院和玉泉医院)。2006年,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更名为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2012年,成立五道口金融学院,成立人文学院、社会科学学院、材料学院。2014年,成立新雅书院

2015年,成立药学院,成立全球创新学院,成立苏世民书院。2016年,成立地球系统科学系,成立临床医学院。2017年,成立科学史系。2018年,成立深圳国际研究生院。2019年,成立天文系,成立车辆与运载学院。2020年,成立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成立致理书院、日新书院、未央书院、探微书院、行健书院。2021年,成立求真书院,成立集成电路学院。2022年,成立为先书院,成立清华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2023年,成立秀钟书院、安全科学学院。

2024年1月14日,决定将党委办公室和校长办公室的职责整合,组建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实行一个机构两块牌子,简称党政办。党政办为学校党政职能部门。3月,清华大学设立“颠覆性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成立虚拟“巅班”。

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委员会发布通知

办学条件

编辑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1月,学校共有21个学院、88个本科专业。

清华大学本科专业

专 业

院(系)

建筑学

建筑学院

城乡规划

风景园林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土木工程

土木水利学院

工程管理

交通工程

水利水电工程

水利科学与工程

土木、水利与海洋工程

环境工程

环境学院

环境工程(全球环境国际班)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机械工程

机械工程学院

机械工程(实验班)

测控技术与仪器

机械工程学院、为先书院

微机电系统工程

机械工程学院

车辆工程

车辆工程(车身方向)

工业工程

统计学

能源与动力工程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天航空学院

工程力学

航空航天工程

航空航天工程(飞行学员班)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能源互联网国际班)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

电子科学与技术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自动化

软件工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实验班)

交叉信息研究院

人工智能

工程物理

工程物理系

工程物理(能源实验班)

核工程与核技术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化学工程系

化学工程与工业生物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

材料学院、为先书院

数学与应用数学

理学院数学科学系

数学与应用数学

致理书院

数学与应用数学(英才计划)

求真书院

数学与应用数学(领军计划)本博贯通

求真书院

信息与计算科学

致理书院

数理基础科学

理学院物理系

数理基础科学

致理书院

物理学

理学院物理系

物理学

致理书院

应用物理学

理学院物理系

化 学

理学院化学系

化 学

致理书院

化学生物学

理学院化学系

化学生物学

致理书院

化学生物学(药学方向)

探微书院

生物科学

生命科学学院

生物科学

致理书院

生物技术

生命科学学院

行政管理

公共管理学院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经济管理学院

经济与金融

会计学

工商管理

金融学

经济学(学堂班)

经济学

社会科学学院

社会学

国际政治

国际政治(国际事务与全球治理方向)

心理学

政治学与行政学

哲 学

人文学院、日新书院

历史学

汉语言文学

科学史

人文学院

英 语

人文学院

英语(世界文学与文化实验班)

日 语

法 学

法学院

法 学(国际班)

新闻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

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学院、日新书院

广告学

美术学院

艺术史论

动 画

绘 画

雕 塑

摄 影

中国画

艺术设计

视觉传达设计

环境设计

产品设计

服装与服饰设计

公共艺术

工艺美术

数字媒体艺术

艺术与科技

陶瓷艺术设计

工业设计

药 学

药学院

生物医学工程

医学院、为先书院

临床医学(八年制)

医学院

临床医学

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

政治学、经济学与哲学

新雅书院

智能工程与创意设计

理论与应用力学(钱学森力学班)

行健书院

师资情况

截至2024年1月,学校有教师3837人,其中,国际重要奖项获得者6人,中国科学院院士54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8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6人。

荣誉

姓名

诺贝尔奖得主

杨振宁

菲尔兹奖得主

丘成桐、Caucher Birkar

图灵奖得主

姚期智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吴良镛、王大中

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大中、王小云、王光谦、王志新、王晓东、王梅祥、王崇愚、卢强、丘成桐、邝宇平、过增元、朱静、朱邦芬、李蓬、李亚栋、李衍达、李家明、李惕碚、李景虹、杨卫、杨万泰、杨振宁、吴良镛、邱勇、张希、张钹、张洪杰、张楚汉、陆建华、陈晔光、陈难先、范守善、欧阳明高、周炳坤、郑泉水、孟安明、赵玉芬、南策文、柳百新、段文晖、饶子和、施一公、美培学、费维扬、姚期智、顾秉林、黄克智、隋森芳、程津培、温诗铸、谢道昕、雒建斌、潘际銮、薛其坤

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玉明、尤政、龙驭球、曲久辉、朱永(贝睿)、庄惟敏、关肇邺、江亿、安继刚、孙家广、李骏、李三立、李龙土、李克强、吴澄、吴良镛、吴建平、张尧学、张亚勤、张建民、陈丙珍、范维澄、罗毅、岳光溪、金涌、金国藩、周济、郑纬民、郝吉明、柳百成、贺克斌、聂建国、钱易、倪维斗、董家鸿、韩英铎、程京、戴琼海

国家级教学名师

范钦珊、李砚祖、申永胜、吴庆余、袁驷、郝吉明、傅水根、钱易、华成英、柳冠中、陈信义、李艳梅、孙宏斌、师丽、李俊峰、胡洪营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1月,学校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一级学科63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1 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6 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还有3个交叉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5个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和8个二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有权授予的专业学位点27个;第一轮双一流建设学科34个;第四轮学科评估,21个学科获得A+评价。

清华大学学科建设情况表

类别

学科名称

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一级学科

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中国史、世界史、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大气科学、生物学、科学技术史、生态学、统计学、力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学、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航天宇航科学与技术、核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软件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网络空间安全、基础医学、药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艺术学理论、美术学、设计学、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国家安全学、碳中和系统科学与技术、古文字学、中共党史党建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

专业学位点

金融、应用统计、法律、社会工作、教育、体育、应用心理、新闻与传播、建筑学、城市规划、电子信息、机械、材料与化工、资源与环境、能源动力、土木水利、生物与医药、风景园林、临床医学、公共卫生、工商管理、公共管理、会计、工程管理、艺术、国际事务、医疗管理

一级学科重点学科

数学、物理学、生物学、力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学、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核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药学

二级学科重点学科

数量经济学、设计艺术学、专门史、分析化学、精密仪器及机械、环境工程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物理化学

第一轮双一流建设学科

法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力学、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学、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核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软件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设计学、会计与金融、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统计学与运筹学、现代语言学

第四轮学科评估A+学科

马克思主义理论、化学、生物学、力学、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学、水利工程、核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设计学

教学情况

截至2022年12月,学校64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专业入选北京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专业入选北京高校重点建设一流专业。10 个本科专业经过国内外专业认证,其中机械工程、环境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工业工程专业通过 ABET 专业认证。在 2020 年教育部公布的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的认定名单中,清华大学共有 168 门课程通过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其中线上一流课程 144 门,线下一流课程 20 门,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4 门。2021年,5 门本科课程入选北京高校“优质本科课程”。教学基地方面,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力学6 个学科进入教育部拔尖 2.0 首批基地。2020 年哲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入选教育部拔尖 2.0 第二批基地。2021 年经济学科拔尖学生陪基地入选教育部 2.0 第三批基地。

合作交流

截至2022年12月,清华大学已与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签署校地全面合作协议,与多个部委、企业、高校、事业单位签署全面合作协议。清华大学和多个地方政府合作,共设立16个校地合作研究院。清华大学还和与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开展定向选调合作,2009年以来累计培养输送2200余名选调生。

全球合作方面,学校建设有4个海外基地:全球创新学院、中意设计创新基地、东南亚中心和拉美中心,参与了多个世界大学联盟。学校已与英国剑桥大学、帝国理工大学、日本东京大学、东北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阿尔伯塔大学、俄罗斯圣彼得堡帝国理工大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等16所大学与科研机构签署战略科研合作协议,并启动联合种子基金项目近200项。

学术研究

编辑

科研资源

图书馆

图书馆系统由总馆及文科、美术、金融、法律、经管、建筑六个专业图书馆组成,馆舍总面积7万余平方米,截至2022年底,清华大学图书馆(含专业图书馆及院系资料室)的实体馆藏总量约578.61万册(件)。除中外文印刷型图书外,读者可使用的文献资源还包括:古籍线装书22.24万册;期刊合订本约63.44万册;年订购印刷型中外文报刊1965种;本校博、硕士论文17.12万篇;缩微资料2.82万种;各类数据库938个;电子期刊17.44万种;电子图书845.12万册,电子版学位论文1315.39万篇。

博物馆

艺术博物馆

艺术博物馆位于清华大学校园东区,整座博物馆占地1.5公顷,总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展厅总面积达9000平方米,截至2022年12月,藏品有1.3万余(组)件,绝大多数来自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自1956年以来的收藏、校友和社会人士捐赠。品类包括书画、染织、陶瓷、家具、青铜器及综合艺术器6大类。开馆首展共呈现了7个板块的11个展览,既有原藏于美术学院的大量珍藏艺术品,还有达·芬奇《大西洋古抄本》手稿等世界级艺术珍品,既有“清华简”文献,也有清华大学历史上著名学者教授的手札文稿。

清华大学

艺术博物馆

学术期刊

截至2024年1月,学校共主办有46份期刊:

清华大学主办期刊表

名称

描述

Tsinghu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报(英文版)》

1996年创刊,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孙家广担任主编。反映计算机和电子工程领域的研究成果。已被SCIE、Ei Compendex、Scopus、CSCD等国内外重要数据库收录。2018年获“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提名奖”。2019年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梯队期刊项目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15年创刊,曾获得“国家期刊奖”等多项奖励,并被Ei Compendex、CSCD等多家国内外检索机构收录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6年创刊,由清华大学主办,是首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入选“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成员单位

Nano Research

《纳米研究(英文版)》

2008年创刊,由清华大学和中国化学会联合主办,清华大学李亚栋院士和范守善院士任主编,主要发表纳米研究领域世界一流原创科研论文和综述论文。该刊于2010年被SCIE收录。2021年影响因子为10.269,继续保持在四个学科分类中处于Q1区;2022年发文量超过1000篇,累计发文量突破5000篇。先后荣获“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中国百强科技期刊”、“中国最具影响力学术期刊奖”等多个奖项,并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领军期刊项目

Nano Research Energy

《纳米能源研究(英文)》

2022年3月创刊,是一本国际化的多学科交叉期刊,由清华大学化学系曲良体教授和香港城市大学支春义教授共同担任主编。作为Nano Research姊妹刊,聚焦纳米材料和纳米科学技术在新型能源相关领域的前沿研究与应用,对标国际顶级能源期刊,发表高水平的原创性研究和综述类论文。该刊为开放获取期刊。已被DOAJ数据库收录。2022年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高起点新刊类项目

Nano TransMed

《纳米转化医学(英文)》

2022年3月创刊,由武汉大学叶青松教授担任主编。主要刊载纳米转化医学领域的最新热点研究成果。该刊为开放获取期刊

Friction

《摩擦(英文)》

2013年创刊,由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高端装备界面科技全国重点实验室提供学术支持,主编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雒建斌教授。已被SCIE、Ei Compendex、Scopus、DOAJ、CSCD等数据库收录。2019年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领军期刊项目,2021年荣获“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提名奖”

Journal of Advanced Ceramics

《先进陶瓷(英文)》

2012年创刊,由清华大学材料学院新型陶瓷与精细工艺国家重点实验室提供学术支持,主编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李龙土教授。该刊主要发表先进陶瓷领域的高质量原创性研究和综述类学术论文。已被SCIE、Ei Compendex、Scopus、DOAJ、CSCD等数据库收录。2019年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梯队期刊项目

Building Simulation

《建筑模拟(英文)》

2008年创刊,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技术科学系提供学术支持,主编为清华大学燕达教授。该刊涉及建筑技术、土木工程、建筑学、环境工程、能源及动力工程等。已被SCIE、Ei Compendex、Scopus、CSCD等数据库收录。2019年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梯队期刊项目

Computational Visual Media

《计算可视媒体(英文)》

2015年创刊,由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可视媒体研究中心提供学术支持,主编为清华大学胡事民教授。主要发表可视媒体领域的高质量、原创性研究和综述类学术论文。已被SCIE、Ei Compendex、Scopus、DOAJ、CSCD等数据库收录。2019年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梯队期刊项目

Astrodynamics

《航天动力学(英文)》

2017年创刊,由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航空宇航工程系提供学术支持,主编为清华大学宝音贺西教授、中国科学院高扬研究员和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Bong Wie教授。已被ESCI、Ei Compendex、Scopus、CSCD等数据库收录

Experimental and Computational Multiphase Flow

《实验与计算多相流(英文)》

2019年创刊,由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提供学术支持,主编为清华大学姜胜耀教授和澳大利亚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屠基元教授。已被ESCI、Ei Compendex、Scopus等数据库收录。2022年入选首批 “中国机构主办海外科技期刊回归”项目

Communications in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交通研究通讯(英文)》

2021年创刊,由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智能车辆与智慧出行研究所提供学术支持,主编为欧洲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曲小波教授和香港理工大学王帅安教授。已被Scopus、DOAJ等数据库收录。2022年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高起点新刊项目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rowd Science

《众智科学(英文)》

2017年创刊,由清华大学教授柴跃廷、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教授Chunyan Miao、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教授Cyril Leung共同担任主编。2022年开始,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发布众智科学交叉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已被Scopus、INSPEC、DOAJ等数据库收录

Big Data Mining and Analytics

《大数据挖掘与分析(英文)》

2018年创刊,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郑纬民和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讲席教授、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英国皇家公共卫生学院院士、乌克兰国家工程院院士潘毅共同担任主编。已被ESCI、Ei Compendex、Scopus、DOAJ、CSCD、dblp computer science bibliography等数据库收录

Intelligent and Converged Networks

《智能与融合网络(英文)》

2020年创刊,由清华大学宋健教授担任主编,出版范围包括传统的频道与广播、有线与无线、卫星与地面、通信与计算的融合,以及新兴的物理信息系统的融合,由清华大学和联合国国际电信联盟联合主办。已被Ei Compendex、Scopus、DOAJ等数据库收录

Journal of Social Computing

《社会计算(英文)》

2020年创刊,由芝加哥大学教授James Evans、德国哥廷根大学教授傅晓明、清华大学教授罗家德共同担任主编。已被Ei Compendex、Scopus、DOAJ、dblp computer science bibliography等数据库收录。2022年入选“首批海外回归试点期刊”

Complex System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复杂系统建模与仿真(英文)》

2021创刊,由清华大学教授范文慧担任主编,清华大学教授王凌担任执行主编。发表复杂系统建模、仿真、优化与控制领域的原创性研究和综述类文章。2019年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高起点新刊类项目。已被Scopus、DOAJ等数据库收录,被中国仿真学会列为T1级期刊,被中国自动化学会列为A类期刊

CA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esearch

《CAAI人工智能研究(英文)》

2022年创刊,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戴琼海担任主编,清华大学教授孙富春担任执行主编。主要发表知识智能、感知智能、机器学习、行为智能、脑与认知和人工智能芯片及其应用等领域的高水平原创性研究和综述。由中国人工智能学会(CAAI)和清华大学联合主办。2020年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高起点新刊类项目

Journal of Neurorestoratology

《神经修复学(英文)》

2013年创刊,由国际神经修复学会(IANR)创始主席黄红云教授和清华大学李路明教授共同担任主编。已被ESCI、DOAJ等数据库收录。2022年入选“首批海外回归试点期刊”

Brain Science Advances

神经科学(英文)》

2015年创刊,由清华大学教授张玉琪担任主编。已被DOAJ、CNKI数据库收录,曾获“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D类项目支持。2022年入选“科技期刊世界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

Stress and Brain

《应激与大脑(英文)》

2021年创刊,由首都医科大学教授徐志卿担任主编,中国神经科学学会应激神经生物学分会提供学术支持。主要刊发与应激神经生物学相关的基础性研究、临床研究、转化性研究以及多学科交叉性研究成果

iEnergy

《电力能源汇刊(英文)》

2022年创刊,由清华大学电机系何金良教授担任主编。该刊是一本跨学科学术期刊,刊发电气和能源领域的原创研究和综述等类型的文章,涵盖电力系统、高电压、电机、电力电子和能源材料、新能源、综合能源等领域。已被INSPEC和DOAJ数据库收录

Circular Economy

《循环经济(英文)》

2022年创刊,由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李金惠教授担任主编。该刊发表废物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和回收领域论文

iLIVER

《国际肝胆健康(英文)》

2022年3月创刊。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临床医学院院长、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院长董家鸿担任主编,中国工程院院士陈肇隆、中国科学院院士樊嘉和瑞士苏黎世大学Pierre-Alain Clavien教授担任共同主编。编委来自全球十余个国家。该刊发表肝胆医学领域临床医学、转化医学、公共卫生和基础医学相关原创研究论文。入选2019年“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高起点新刊

Infectious Medicine

《感染医学(英文)》

2022年3月创刊。由清华大学梁万年教授担任荣誉主编,武汉大学于学杰教授担任主编,汇集全球16个国家或地区的感染医学专家学者。入选2020 年度“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高起点新刊。已被Scopus数据库收录

Cancer Innovation

《肿瘤创新(英文)》

2022年6月创刊。该刊关注肿瘤以及与工学、心脏病学、药学等交叉学科的基础研究、临床应用、战略前沿等,已被Scopus、DOAJ数据库收录。2022年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高起点新刊类项目

Health Care Science

《科学医疗(英文)》

2022年8月创刊。由新加坡国家科学院院士和清华大学医学学科带头人黄天荫、清华大学医院管理研究院原院长黄洁夫担任荣誉主编,清华大学医院管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宗久担任主编。专家顾问由12位院士和5位国内外学科专家担任

《世界建筑》

1980年创刊。是国家一级杂志和建筑科学类核心期刊

《装饰》

1958年创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艺术类核心期刊

《清华法学》

2007年创刊,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清华大学主办,清华大学法学院《清华法学》编辑部编辑,双月刊,逢单月15日出版。2011年,被评定为CSSCI来源期刊(正版)、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核心期刊;2014年,被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评定为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2014年,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心认定为重要转载来源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1980年创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核心期刊

《实验技术与管理》

1963年创刊,是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实验室管理工作分会会刊、中文核心期刊

《物理与工程》

1981年创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包括介绍物理学和相关交叉学科的前沿进展,讨论物理学在现代工程技术中的应用,交流物理教学经验和教学研究成果

《城市设计》

2015年创刊。刊载城市设计领域原创性研究和综述类文章的专业学术期刊

《科技与出版》

1982年创刊,CSSCI来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CASS来源期刊

《计算机教育》

2003年创刊,CCF 推荐中文科技期刊、《计算领域高质量期刊分级目录》T2类期刊

《国际政治科学》

2016年创刊,CSSCI 来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CASS 来源期刊

《清华金融评论》

2013年创刊,以分析研究经济金融形势、解读评论经济金融政策、建言献策经济金融实践为办刊内容

《经济学报》

2014年创刊,由清华大学钱颖一教授担任主编,是CSSCI来源期刊、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社会科学领域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内容涵盖经济学科的所有学科领域,发表原创性的学术研究成果以及综述和评论性的研究论文。2022年被Scopus收录

《全球传媒学刊》

2014年创刊,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15年创刊,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2015年创刊,CSSCI 扩展版来源期刊

《政治经济学季刊》

2018年由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创办,2021年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复创刊(CN10-1809/F),2022年12月出版第1卷第1期

《公共管理评论》

2019年创刊,CSSCI 扩展版来源期刊

《清华校友通讯》

创刊于1934年,1980年和2020年两次复刊

Polyoxometalates 《多金属氧簇》

2022年创刊,由清华大学主办,清华大学魏永革教授担任主编的国际多金属氧簇领域跨学科学术期刊,Polyoxometalates发表内容涵盖多金属氧簇领域各方面的原创研究和综述论文,包括合成、组装、理论计算,基于多金属氧簇的超分子、分子器件及其它功能材料,以及多金属氧簇在催化、能源、环境、生物学和医学中的应用等。该刊为开放获取期刊。已被DOAJ数据库收录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1月,学校有政府部门批准建立的科研机构共171个。其中国家级科研机构有国家研究中心1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4个,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2个,全国(国家)重点实验室18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15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国家原子能机构先进核反应堆技术创新中心1个。

清华大学国家级科研平台

类别

名称

国家研究中心

北京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研究中心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国家蛋白质科学基础设施(北京基地)

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

未来网络试验设施

极深地下极低辐射本底前沿物理实验设施

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

北京电子显微镜中心

北京电子能谱中心

全国(国家)重点实验室

高端装备界面科学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

新型电力系统运行与控制全国重点实验室

清华大学柔性电子技术实验室

智能绿色车辆与交通全国重点实验室

精密测试技术及仪器全国重点实验室

互联网体系结构全国重点实验室

清洁高效透平动力装备全国重点实验室

时空信息精密感知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

粒子输运与富集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

人因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

水圈科学与水利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

分子肿瘤学全国重点实验室

疑难重症及罕见病全国重点实验室

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

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

低维量子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膜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新型陶瓷与精细工艺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

神经调控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蛋白质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下一代互联网核心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危爆物品探测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大数据系统软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光盘系统及应用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工业锅炉及民用煤清洁燃烧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燃气轮机与煤气化联合循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数字电视国家工程实验室(北京)

电子商务交易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特高压工程技术(昆明、广州)国家工程实验室

工业酶国家工程实验室

城市轨道交通绿色与安全建造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企业信息化应用支撑软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道路交通管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分中心)

国家原子能机构先进核反应堆技术创新中心

国家原子能机构先进核反应堆技术创新中心

学术成果

清华大学成立之初,物理系教师在《Nature》杂志上发表了多篇论文,1936年,机械系航空组自行研制了中国第一个5英尺的航空风洞。

清华大学

中国第一个航空风洞

1941-1945年,民国政府教育部举办了五届学术评奖活动,清华和西南联大有32项。华罗庚的《堆垒素数论》、周培源的《激流论》、冯友兰的《新理学》、陈寅恪的《唐代政治史论稿》、吴大猷的《多元分子振动光谱与结构》、汤用彤的《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劳斡的《君延谟简考释》等7项学术成果获一等奖。抗战期间,清华建成了中国惟一可供试验研究的航空风洞,研制了中国第一个电子管,直接为抗战服务。

新中国成立初期,清华大学建筑系在梁思成教授主持下,参与完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50年代、60年代,清华大学完成了华北最大的水利工程——密云水库的设计,建造屏蔽式试验原子反应堆和核燃料后处理溶剂萃取法新工艺,研制程序控制机床和中国高校中第一台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等重大科研项目。并建成了中国第一座自己设计制造的核反应堆。

清华大学

60年代核反应堆

1987年,梁思成等完成的“中国古代建筑理论及文物建筑保护的研究”获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潘际銮等完成的“新型MIG焊接电弧控制法的研究”和茅于海等完成的“自适应和数字电可控非相参频率捷变雷达系统”均获1984年国家发明一等奖;吕崇德等完成的“大型火电机组模拟培训系统”和王大中等完成的“5兆瓦低温供热实验堆”,分别获1985年和1992年国家级科技进步一等奖。

截至2020年度,清华大学累计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607项。其中: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奖者2人,国家自然科学奖84项,国家技术发明奖159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362项。

2020年,清华大学王大中院士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主持建成世界首座一体化自然循环低温核供热堆,建成世界首座模块式球床高温气冷实验堆,主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0MW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项目建设。

校园环境

编辑

李兆基科技大楼

李兆基科技大楼位于清华大学校园东南区域,总建筑面积约11万平米,地下4层,地上6-10层。大楼工程于2012年12月正式开工,2014年9月完成主体结构工程,2015年10月正式落成启用。机械学院、材料学院、机械系、汽车系、热能系以及基础工业训练中心、燃烧中心、信息化技术中心等多个院系、研究机构和直属单位均入驻李兆基科技大楼。

清华大学

李兆基科技大楼

甲所、丙所及园林

建校初期供校领导居住的甲所、乙所和丙所(现仅存甲所和丙所)位于工字厅以南,1917年~1919年建。均为西式单幢砖木结构。梅贻琦曾在甲所居住多年。乙所曾是冯友兰的居所,据宗璞(冯友兰次女)回忆:"在乙所的日子是父亲最有创造性的日子"。这里也是冯友兰掩护进步学生的庇护所,"一二•九运动"期间黄诚和姚依林在这里度过了搜捕之夜。

清华大学

甲所、丙所及园林

近春园

近春园原为清咸丰皇帝的旧居,原为康熙皇帝熙春园的中心地带。清朝道光年间,熙春园分为东西两园,工字厅以西部分称近春园。近春园园志上写着:"水木清华,为一时之繁囿胜地。"

清华大学

近春园

水木清华

"水木清华"位于工字厅北侧,被称为清华园的"园中之园"。"水木清华的荷花池是清华园水系两湖一河之一(水木清华荷花池、近春园荷塘和万泉河)。荷塘南侧之畔垂杨掩映着的秀雅古建筑本为工字厅的后厦,为"水木清华"正廊,正额"水木清华"四字,有记载说是康熙皇帝的御笔。"水木清华"四字,出自晋人谢混诗:"惠风荡繁囿,白云屯曾阿,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正中朱柱上悬有清道光进士,咸、同、光三代礼部侍郎殷兆镛撰书的名联:"槛外山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都非凡境,窗中云影任东西南北去来澹荡洵是仙居。"

清华大学

水木清华

工字厅

工字厅原名工字殿,是建校前清华园的主体建筑。因其前、后两大殿中间以短廊相接,俯视恰似一"工"字,故得名。共有房屋100余间,总建筑面积约2750平方米。2005年,工字厅曾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工字厅为清代康熙帝的长子所建,在乾隆时期为皇帝御园。后道光皇帝将其赐给他的第五个儿子,是称"小五爷园"。工字厅大门上面悬挂一匾额,上书"清华园",乃咸丰皇帝御笔。而清华园也由此得名。作为一座有近400年历史的古建筑,工字厅见证了清华的百年历史。1911年4月29日,清华学堂正式开学,即是在工字厅举行的开学仪式。工字厅是学校的行政管理中心、文化活动中心和对外交往中心。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就曾在这里下榻。

清华大学

工字厅

闻亭钟声

闻亭位于大礼堂西侧的一座土山上,是一座古式六角亭。闻亭原为一座钟亭,建校初即有之,为号令全校作息而设。亭内有大钟一口,径可四尺。钟声清脆,远及海淀。七七事变后,清华园落入日寇之手,校园惨遭破坏,钟亭被毁,亭内大钟及亭下铜炮被日寇掠走,至今下落不明。为了纪念在昆明遇害的闻一多先生,将钟亭命名为"闻亭"。亭内匾额由闻一多先生1921年的同级同学集资建成,"闻亭"二字由著名优生学家潘光旦教授所书。亭内大钟原悬挂于颐和园东大门对面,抗战胜利后移至此处。1986年清华师生在闻一多先生逝世40周年之际,修建了闻一多雕像。

清华大学

闻亭钟声

古月堂

古月堂为清华园古建庭院之一,建于清朝道光年间,与工字厅西院一巷之隔。总建筑面积约670平方米,古月堂初建时是园主的专用书房,清华大学建校后成为教师宿舍。梁启超、朱自清等都曾在此居住。1928年,清华初招女生,古月堂被辟为清华女生宿舍。汪健君先生有诗记曰:"古月堂前几变更,昔年济济聚群英。一从女禁开黉畲,两度繁花共月明。"古月堂目前为学校总务机关与外事部门办公所在地。

清华大学

古月堂

二校门

二校门位于清华主干道之一清华路,被认为是清华大学的象征。二校门为一座古典优雅的青砖白柱三拱"牌坊"式建筑,门楣上书刻有清末大学士那桐的手迹"清华园"三个大字。站在清华路,北望二校门,可遥看清华大礼堂、日晷和清华学堂等景观。二校门为清华最早的主校门,始建于1909年。1933年,校园扩建,园墙外移,有了新的大门(今日的西校门)。此后,这座最早的校门就被称之为"二校门"。动荡时期,二校门曾被摧毁,后恢复重建。

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二校门

清华大学

二校门

行政管理

编辑

现任领导

截至2024年1月,清华大学主要领导情况如下:

清华大学主要领导

职务

人员

党委书记

邱勇

校长、党委副书记

李路明

党委副书记

过勇、向波涛、赵罡、许庆红

副校长

杨斌、郑力、彭刚、曾嵘、姜培学、王宏伟

历任领导

清华学堂历任领导

职务

人员

任期

监督

周自齐

1911.4 - 1911.12

唐国安

1912.5 - 1912.10

清华学校历任领导

职务

人员

任期

校长

唐国安

1912.10 - 1913.8

周诒春

1913.10 - 1918.1

张煜全

1918.7 - 1920.1

金邦正

1920.9 - 1922.4

曹云祥

1924.5 - 1928.1

温应星

1928.4 - 1928.6

国立清华大学(1928年8月-1937年8月)

职务

人员

任期

校长

罗家伦

1928.9 - 1931.3

吴南轩

1931.4 - 1931.10

梅贻琦

1931.12 - 1937.8

国立长沙临时大学时期,未设校长,设立"常务委员会",由北大、清华、南开三校校长任常务委员。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时期

职务

人员

任期

常务会主席、清华校长

梅贻琦

1938.5 - 1946.5

国立清华大学(1946年10月-1948年12月)

职务

人员

任期

校长

梅贻琦

1946.10 - 1948.12

清华大学(1949年-2023年)

职务

人员

任期

校务会议临时主席

冯友兰

1948.12 - 1949.5

党总支书记

彭珮云

1949.3 - 1950.3

校务委员会主任委员

叶企孙

1949.5 - 1952.6

党委书记

何东昌

1950.3 - 1953.9

院系调整筹委会主任

孙仙洲

1952.6 - 1952.9

党委书记

袁永熙

1953.9 - 1956.5

蒋南翔

1956.6 - 1966.6

刘达

1977.4 - 1982.7

林克

1982.7 - 1984.3

李传信

1984.2 - 1988.9

方惠坚

1988.9 - 1995.9

贺英美

1995.9 - 2002.1

陈希

2002.1 - 2008.12

胡和平

2008.12 - 2013.12

陈旭

2012.1 - 2015.3

校长

蒋南翔

1952.11 - 1966.6

刘达

1978.6 - 1983.5

高德景

1983.5 - 1988.10

张孝文

1988.10 - 1994.1

王大中

1994.1 - 2003.4

顾秉林

2003.4 - 2012.1

陈吉宁

2012.1 - 2015.3

邱勇

2015.3 - 2022.2

王希勤

2022.2 - 2023.12

校友情况

编辑

以下为清华大学部分校友信息,统计时间为2024年1月:

政界

人物

职务或荣誉

孙立人、冯仲云

抗日将领

学术界

人物

职务或荣誉

杨振宁、李振道

诺贝尔奖得主

王淦昌、赵九章、彭桓武、钱三强、钱学森、王大珩、陈芳允、郭永怀、屠守锷、杨嘉墀、王希季、邓稼先、朱光亚、周光召

两弹一星功勋

黄昆、金怡濂、刘东生、王永志、叶笃正、吴征镒、吴良镛、郑哲敏、刘永坦、王大中

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

商界、文化及其他领域

人物

职务或荣誉

张朝阳

创建搜狐公司

王兴

创建美团公司

郝景芳

获雨果奖

李健

歌手

古力

围棋世界冠军

校园文化

编辑

校训

清华大学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来源于《周易》“乾”“坤”二卦的象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1914年,梁启超来到清华大学演讲,题为《君子》,对二卦象辞做解释:“乾像言君子自励犹天之运行不息,不得有一暴十寒之弊。……且学者立志,尤须坚韧强毅,虽遇颠沛流离,不屈不挠;若或见利而选,知难而退,非大有作为者之事,何足取焉。人之生世、犹舟之航于海,顺风逆风,因时而异。如必风顺而后扬帆,登岸无目矣……坤象言君子接物,度量宽厚犹大地之博,无所不载。君子责己甚厚,责人甚轻……当其名高任重,气度雍容,望之俨然,即之温然,此其所以为厚也,此其所以位君子也。”此次演讲后,学校即以此八字为校训。

校徽

清华大学的校徽是在梁启超演讲之后确定的,上面分别雕刻着清华的中、英文校名和校训。

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校徽

校歌

清华大学第一首校歌为美籍音乐教师 Miss Katharine Elizabeth Seelye所作,曾刊于1916年的《学报》上。

1923年前后,清华大学重新公开征集校歌,当时在清华大学教授国文与哲学课的汪鸾翔作词应征,张慧珍配曲,贺麟曾作文解释校歌含义。1924年原版歌词如下:

(一)

西山苍苍,东海茫茫,吾校庄严,岿然中央。

东西文化,荟萃一堂,大同爰跻,祖国以光。

莘莘学子来远方,莘莘学子来远方,

春风化雨乐未央,行健不息须自强。

自强,自强,行健不息须自强。

(二)

左图右史,邺架巍巍,致知穷理,学古探微。

新旧合冶,殊途同归,肴核仁义,闻道日肥。

服膺守善心无违,服膺守善心无违,

海能卑下众水归,学问笃实生光辉。

光辉,光辉,学问笃实生光辉。

(三)

器识为先,文艺其从,立德立言,无问西东。

孰绍介是,吾校之功,同仁一视,泱泱大风。

水木清华众秀锺,水木清华众秀锺,

万悃如一矢以忠,赫赫吾校名无穷。

无穷,无穷,赫赫吾校名无穷。

截至2023年6月,清华大学校歌歌词如下图:

清华大学

校歌歌词

校花

紫荆花和丁香花是学校的校花,陶瀛孙1934年写了题为《小议校花》的短文,解释为何学校校花是紫荆花和丁香花:“一、丁香花紫白二色,正符合清华校色;二、丁香花盛开季节,正是校庆到来之时;三、丁香花一簇簇群放,象征着清华莘莘学子亲密相处,共发芬芳……”

学校排名

编辑

2020年,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亚洲大学排名发布,清华大学位列第一。

2021年,QS世界大学排名发布,清华大学世界排名第15名。

2022年10月,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发布,清华大学世界排名第16名,亚洲排名第1名。

在2023QS世界大学排名中,清华大学位列第14名。

在2024QS世界大学排名中,清华大学位列第25名。

相关事件

编辑

2024年1月1日起,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的师生实现畅行互通,范围为在职教职工和学生(持学生证、工作证和校园卡人员),入校人员于校门经核验通过后可以步行或骑行入校。学校将在本人同意后向对方提供身份证信息核验权限,逐步实现身份长期报备在信息核验权限交互前,两校师生员工可凭新版学生证、工作证、校园卡经过人工核验进入对方校园。

2024年2月26日,清华大学针对近日多个自媒体账号称“清华大学停止土木工程专业招生”的情况做出回应:这纯属误解。清华大学自2017年起实施大类招生培养与管理,部分招生专业名称发生变化(详见清华大学本科招生网),原来的土木、水利以及工程管理等单一专业已合并使用“土木水利海洋工程”的大类专业名称,不再单独招生。这是教育改革中的正常专业更新,并非相关报道所称的“清华大学停止土木等专业的辅修学位招生”。

2024年3月,清华大学设立“颠覆性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成立虚拟“巅班”。该班级名称引争议。清华大学教务处工作人员回应称,清华大学确实有这样的育人项目,项目名称是“颠覆性创新人才培养项目”,所以班级名叫“巅班”。

注释

编辑

展开[a]

(不含深圳国际研究生院、附属医院面积)

[b]

含北京协和医学院

[c]

已逝

[d]

歌词如下:I

O come and join our hearty song,

As proudly here we stand;

For Tsing Hua College let us sing—

The best in all the land.

We'll spread her fame and win a name,

And put out foes to shame—

If you don't agree, come on and see,

And you will say the same,

the same, the same,

And you will say the same.

II

In contests all, of every sort,

We win whate'er we do;

Our athletes gain unbounded praise,

And number not a few.

And when someday we go away,

We'll always truly say:

"Our Tsing Hua pride does still abide,

And evermore shall stay,

shall stay, shall stay,

And evermore shall stay."

Chorus

O Tsing Hua, fair Tsing Hua, our College bright,

May we be loyal to the purple and the white!

O Tsing Hua, fair Tsing Hua, our College true—

We're loyal, we're faithful, we'll stand for you!

参考资料

编辑

展开[1]清华大学官网.清华大学. [2023-05-30].

[2]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名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23-05-30].

[3]现任领导.清华大学. [2023-05-30].

[4]界面快讯. 李路明任清华大学校长.今日头条. [2023-12-22].

[5]学校沿革.清华大学. [2022-11-03].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学校章程核准书第25号(清华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22-11-03].

[7]统计资料.清华大学官网. [2023-05-30].

[8]清华大学图史1911-2011[M].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9: 1-250.

[9]清华大学一百年[M].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1: 1-700.

[10]清华大学校志[M].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0: 6.

[11]清华大学党委办公室和校长办公室职责整合,组建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凤凰网. [2024-01-16].

[12]清华大学巅班班名引争议.百家号. [2024-03-21].

[13]本科专业.清华大学. [2023-05-30].

[14]国际重要奖项获得者.清华大学. [2023-05-30].

[15]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 [2023-05-30].

[16]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 [2023-05-30].

[17]国家级教学名师.清华大学. [2023-05-30].

[18]杨振宁.清华大学. [2023-05-30].

[19]丘成桐.清华大学. [2023-05-30].

[20]Caucher Birkar.清华大学. [2023-05-30].

[21]姚期智.清华大学. [2023-05-30].

[22]吴良镛.清华大学. [2023-05-30].

[23]王大中.清华大学. [2023-05-30].

[24]重点学科.清华大学. [2023-05-30].

[25]研究生教育.清华大学. [2023-05-30].

[26]专业学位点.清华大学. [2023-05-30].

[27]“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教育部网站. [2023-05-30].

[28]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 [2023-05-30].

[29]博士点.清华大学. [2023-05-31].

[30]清华大学启动三个新学位授权点建设.清华大学. [2023-05-31].

[31]清华将增列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健康、全球领导力学位授权点.清华大学. [2023-05-31].

[32]本科质量报告.清华大学. [2023-05-31].

[33]全面合作.清华大学. [2023-05-31].

[34]校地合作.清华大学. [2023-05-31].

[35]清华新闻.清华大学. [2023-05-31].

[36]全球合作.清华大学. [2023-05-31].

[37]合作交流.清华大学. [2023-05-31].

[38]图书馆.清华大学. [2023-05-31].

[39]校园风光.清华大学. [2023-05-30].

[40]学术期刊.清华大学. [2023-05-31].

[41]科研平台.清华大学. [2023-05-30].

[42]清华大学校志[M].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0: 1-700.

[43]获奖成果.清华大学. [2023-05-31].

[44]历任领导.清华大学. [2023-05-30].

[45]孙立人.清华大学. [2023-05-30].

[46]冯仲云.清华大学. [2023-05-30].

[47]百岁杨振宁.清华大学校友会. [2023-05-30].

[48]福建校友会与北大、南开联合纪念西南联大76周年.清华大学校友会. [2023-05-30].

[49]23位“两弹一星”功勋中有14位是清华校友.清华大学. [2023-05-30].

[50]历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中的清华人.清华大学校史馆. [2023-05-30].

[51]张朝阳:我想去清华大学教学生“打坐”.清华大学. [2023-05-30].

[52]王兴.清华大学. [2023-05-30].

[53]雨果奖入围者郝景芳:荒诞之地,写作发生.清华大学. [2023-05-30].

[54]“看见李健”首站在清华举办.清华大学. [2023-05-30].

[55]从棋手转型为教练 古力:中国围棋需要“乔丹”.央视. [2023-05-30].

[56]清华园风物志[M].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1-300.

[57]清华大学校歌的前世与今生.清华大学校史馆. [2023-06-16].

[58]中国大陆高校首次包揽泰晤士高等教育亚洲大学排行榜前两名.中国经济网. [2022-11-03].

[59]QS世界大学排名 2021.QS TOP UNIVERSITYIES. [2022-11-03].

[60]Tsinghua University.Times Higher Education. [2022-11-03].

[61]QS世界大学排名 2023.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2024-04-03].

[62]QS世界大学排名 2024
.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2024-04-03].

[63]1月1日起,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师生实现畅行互通.中国新闻网. [2024-01-01].

[64]清华大学辟谣土木工程专业停招:纯属误解.今日头条. [2024-02-26].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7677/

(86)
词条目录
  1. 历史沿革
  2. 清华学堂
  3. 清华学校
  4. 国立清华大学(1928.8 - 1937.8)
  5. 抗战时期
  6. 国立清华大学(1946.10 - 1948.12)
  7. 新中国建立初期
  8. 动荡时期
  9. 改革开放后
  10. 办学条件
  11. 院系设置
  12. 师资情况
  13. 学科建设
  14. 教学情况
  15. 合作交流
  16. 学术研究
  17. 科研资源
  18. 图书馆
  19. 博物馆
  20. 学术期刊
  21. 科研平台
  22. 学术成果
  23. 校园环境
  24. 李兆基科技大楼
  25. 甲所、丙所及园林
  26. 近春园
  27. 水木清华
  28. 工字厅
  29. 闻亭钟声
  30. 古月堂
  31. 二校门
  32. 行政管理
  33. 现任领导
  34. 历任领导
  35. 校友情况
  36. 校园文化
  37. 校训
  38. 校徽
  39. 校歌
  40. 校花
  41. 学校排名
  42. 相关事件
  43. 注释
  44. 参考资料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