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獾

编辑
本词条由“G1343225080” 建档。
猪獾(学名:ArctonyxcollarisF.G.Cuvier,1825),别名沙獾、獾猪等,属于鼬科猪獾属动物。猪獾是鼬科中体型中等的种类。体长约0.6米-0.7米,体重约6.5千克-7.5千克。通体黑褐色,头部前额到额定中央有一短宽的白色条纹,体背两侧及臀部杂有灰白色。耳短圆可见。眼小,两颊在眼下各具一条污白色条纹。下颌及喉白色,与四周黑褐色区域明显隔离而形成白斑。腹部浅褐色。四肢黑褐色,短...

猪獾(学名:Arctonyx collaris F. G. Cuvier,1825),别名沙獾、獾猪等,属于鼬科猪獾属动物。猪獾是鼬科中体型中等的种类。体长约0.6米-0.7米,体重约6.5千克-7.5千克。通体黑褐色,头部前额到额定中央有一短宽的白色条纹,体背两侧及臀部杂有灰白色。耳短圆可见。眼小,两颊在眼下各具一条污白色条纹。下颌及喉白色,与四周黑褐色区域明显隔离而形成白斑。腹部浅褐色。四肢黑褐色,短粗有力,前肢掌爪比后肢发达,尾较长,冬季纯白色,夏季黄褐色,基部粗壮,向末端逐渐变细。猪獾有毛色的个体变异现象,根据其黑色毛区与白色毛区所占比例不同,将猪獾分为黑猪獾和白猪獾。

分类研究

编辑

2008年以前常常将猪獾属(Arctonyx)看作一个单种属,并将这一属下的唯一种称为Arctonyx collaris,后来提出该属是一个多种属,并将苏门答腊猪獾(Arctonyx hoevenii Hubrecht,1891)首先与该属下其它物种分离,北猪獾(Arctonyx albogularis Blyth,1853)和猪獾(Arctonyx collaris F. G. Cuvier,1825)都分布于亚洲,而且有部分分布区重叠,但是由于二者在大小、皮毛、颅骨形态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表明这两个分类单元没有整合,因此,猪獾属下有3个物种:苏门答腊猪獾(Arctonyx hoevenii Hubrecht,1891)、北猪獾(Arctonyx albogularis Blyth,1853)和猪獾(Arctonyx collaris F. G. Cuvier,1825)。

形态特征

编辑

猪獾

猪獾是鼬科中体型中等的种类。体长约0.6米-0.7米,体重约6.5千克-7.5千克。通体黑褐色,体背两侧及臀部杂有灰白色。从前额到额顶中央,有一条短宽的白色条纹,其长短因个体变异而多有差异,有的个体的条纹向后继续延伸直达颈背。耳短圆可见,耳背及耳下缘棕黑色,耳上缘白色。眼小,两颊在眼下各具一条污白色条纹。鼻吻较长,吻浅棕色,吻端似猪鼻,鼻垫与上唇间裸露。颊部黑褐色条纹自吻端通过眼间延伸到耳后,与颈背黑褐色毛汇合,自颈背到臀部为淡褐色,背部针毛长约4厘米,毛尖棕黑,基部污灰色;臀部针毛约9厘米,分三色,毛尖和基部为污白色,中段为棕黑色。下颌及喉白色,与四周黑褐色区域明显隔离而形成白斑,此斑向后延伸几达肩部。腹部浅褐色。四肢黑褐色,短粗有力,脚底趾间具毛,掌垫裸露,趾垫5个,猪獾的前肢掌爪比后肢发达,前脚掌宽约3.3厘米;后脚掌裸露部位不达脚跟处,后脚掌宽约2厘米。爪黄白色,长而弯曲,前脚爪强大锐利,爪长约2.3厘米;后脚爪长约1.3厘米。尾较长,约0.1米,冬季纯白色,夏季黄褐色,基部粗壮,向末端逐渐变细,尾毛较臀毛略短,约8.5厘米。

猪獾

猪獾头部细节

猪獾

猪獾整体形态

由于猪獾有毛色的个体变异现象,在中国,有产业部门依据猪獾体背到臀部,包括胸腹两侧的黑色毛区与白色毛区所占比例不同,将猪獾分为两种:若黑色毛区大于整个皮张面积之半,则称黑猪獾,反之,则称为白猪獾。黑色毛区的针毛毛尖黑色,毛基污白色,外观显黑色。白猪獾针毛分为三色,毛尖污白,中段黑色,而毛基污白色,故显白色。在同一地区同一季节两种色型均有。

猪獾

黑毛猪獾

猪獾

白毛猪獾

夏季的猪獾毛短而稀疏,冬季长而浓厚。猪獾换毛时,对于针毛,大腿和臀部先脱落,然后是背、肩脚和颈部,随着旧针毛的脱落,新生针毛紧跟着出现。对于绒毛,在夏季,猪獾的绒毛变得极度稀疏,颈部、肩脚部的绒毛先脱落,接着是背、臀和体侧。天气变冷时,就开始增加绒毛,增毛的位置顺序恰好与脱毛相反。

猪獾

褪毛的猪獾

分布栖息

编辑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在世界范围内,猪獾分布于亚洲南部地区。猪獾的分布区为孟加拉和印度东北部开始,向东经过缅甸、中国、泰国、老挝,到达越南,向南到达柬埔寨和泰国,水流是猪獾向西扩散的主要屏障。猪獾广泛分布于孟加拉国,印度东北部,老挝北部、中部和南部;越南的猪獾分布区高度破碎化。

猪獾

猪獾的世界分布

中国分布

猪獾广布于中国华北、华中、西北、华东、西南及华南地区。在华北地区多见于山西省大同市、阳泉市等)、河北省(承德、石家庄)、北京等省市;在华中地区多见于湖北省宜昌市、湖南省会同县等地;在西北地区多见于陕西省(佛坪县、太白县等)、甘肃省(岷山县等)、青海省(囊谦县)等地;在华东地区多见于江苏省(海门市、宜兴市)、浙江省浦江县杭州市)等地;在西南地区多见于四川省汶川市、云南丽江市等地;在华南地区多见于广东省罗定市。总体上看,其在南方地区更多见。

猪獾

猪獾的中国分布

栖息环境

猪獾的栖息地类型丰富,可以栖息于海拔最高可达约2300米的山野、森林(如热带雨林、热带常绿和半常绿森林)、灌木林、草原、农田中。猪獾的栖息环境主要有三种类型:首先是森林灌丛类型,海拔约1500米-2000米,建群种如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油松(Pinus tabuliformis)等,郁闭度约35%,在此类型中栖息的猪獾最多;其次为高山草原类型,海拔约1600米-2400米,草层高度约0.3米-0.4米,总盖度约90%,在此类型中栖息的猪獾数量仅次于森林灌丛类型;最后是农田和荒地类型,海拔在1600米以下,猪獾主要位于沟谷旁、河漫滩附近、林间空地。

猪獾

猪獾的栖息环境

生活习性

编辑

觅食行为

猪獾是杂食性动物,食性庞杂,最喜食无脊椎动物,如蚯蚓、青蛙、蜥蜴、泥鳅、黄鳝、蝼蛄、天牛和鼠类等;其次是植物的果实种子,如玉米、小麦、红苕和花生等农作物。猪獾全年基本上以动物为食,取食频次约85%,其他食物的取食有随季节变化的趋势。早春,猪獾会取食凋落的植物叶和种子;夏季,猪獾取食植物浆果;秋季,猪獾采食植物种子;冬季的食物来源基本与早春相似。

猪獾

猪獾正在觅食

猪獾在洞外觅食时间的长短与食物丰富程度有关,当食源丰盛易获时,觅食时间较短,反之较长。

猪獾的视觉差,但嗅觉灵敏,找寻食物时常抬头以鼻嗅闻,或以鼻翻掘泥土,酷似猪的动作。猪獾对不同的食物有不同的取食方式。猪獾会使用前掌爪拱扒寻找地表下动物和植物根,刨掘速度很快,在土地上一分钟之内挖掘的坑,便能将自身埋藏;拣食地面上的枯叶、干草及捕捉在地面上活动的动物如蝼蛄(Gryllotalpa africana)、中华雏蝗(Chorthippus chinensis);攀压啃食灌木所结的浆果,如红毛悬钩子(Rubus pintaensis)、金银忍冬(Lonicera maackii)等。

猪獾

猪獾觅食

社群行为

猪獾除交配期外,其余时间均独居、独行。通过粪便标记领域,排便处的使用与食物丰富度的季节变化呈反比,即当环境中的食物如蚯蚓、果实较少时,猪獾排便的频率更高。

猪獾

含有昆虫尸体的猪獾粪便

节律行为

猪獾为夜行性动物。黎明和傍晚是猪獾的活动高峰。猪獾一般在白昼蜷睡,傍晚和黎明前活跃,发出“gu-gu-gu”的叫声,雄性比雌性更活跃。

猪獾

猪獾在白昼蜷睡

猪獾有冬眠习性。通常在立冬后即隐伏于洞内,于次年开春前半月始出洞活动。中国江南群众称猪獾这一习性叫“冬伏”。在山区冷得较早,9月份已出现霜冻,此时,猪獾开始频繁活动,积极觅食,大量积脂,准备入蛰。冬眠前夕猪獾的体况最佳,皮下脂肪很厚,臀部脂肪厚约3厘米-4厘米,体脂重量超过体重的三分之一。10月份便开始往洞口拉草、树枝,为冬眠时堵封洞口准备材料。11月上旬绝大多数猪獾进入冬眠,洞口被紧紧地堵塞住,入蛰后有时也在中午气温较高的时候出洞口晒太阳,直至翌年2月底或3月初复苏。

防御行为

狗獾具有警示色,表示自身具有危险性,从而警示其他动物远离自己。在受到威胁时,还可挖洞逃跑。性情凶猛,当受到侵犯时,发出似猪叫的声音,前脚低俯,同时能挺立前半身以牙和利爪作猛烈的回击,有时能将猎狗咬伤。当猪獾遇到猎狗追赶时,逢陡崖便紧缩成团坠滚下去,最后逃脱危险。

猪獾

随处挖洞的狗獾

穴居行为

猪獾为穴居动物。多挖洞于荒丘或栖居岩石裂缝和树洞之中,或侵占其它兽穴,在不同环境中猪獾的穴居地点不同,在森林灌丛中,猪獾在石隙之间或天然石洞里营巢;在高山草原中,猪獾多位于坡坝,丘陵阴面;在农田荒地,猪獾洞置于浓密的草丛之中,洞口很少外露,多为土洞。洞穴比较简单,洞口1个-2个,多设在阳坡山势陡峭或茅草繁密之处。洞内1米深处常为直洞,亦有长达8米-9米的直洞。整个洞穴显得清洁干燥。卧处常铺以干草。但亦有露居林下的巢穴。

猪獾的活动时间与季节、天气阴睛和周围环境的安静程度密切相关,在夏季、晴天和远离村镇偏僻幽静之地,出洞较早。阴雨天很少出洞活动,暴风雨过后活动最频繁。猪獾出洞前先在洞口窥视周围环境,无危险时方缓步前进。猪獾返洞时,行走比较缓慢,在洞口稍息,环顾四周,然后入洞。

生长繁殖

编辑

发情与交配

在立春前后发情,此时多见雌雄成兽成对活动。发情时雄獾非常凶猛,吼叫撕咬,食欲下降,活动时间延长,由雄性追逐雌性进行交配。交配期的雄性猪獾十分活跃,四处寻找雌性猪獾,争雌斗争剧烈,雄性猪獾耳朵多有破裂,这也是参加配种的雄性猪獾的明显标志。

猪獾

寻找配偶的猪獾

猪獾

寻找配偶的猪獾

猪獾的交配活动在洞内进行。正式交配前,雌性猪獾有邀配行为,即雌性猪獾用吻端触碰雄性的臀部、腹部或下颌,雄性猪獾在受到雌性猪獾其刺激后,在5秒内迅速做出爬跨交配行为。交配时,雄性猪獾运动至雌兽身后或体侧后部,用嘴咬住雌兽颈部或肩部上方皮毛,前身跳跃置于雌性猪獾后背部、前肢紧贴或扣抱雌性猪獾腹部,后脚着地,雄性猪獾会阴部与雌性猪獾会阴部逐渐紧贴,之后伴有雄性猪獾臀部前后运动、或臀部扭动、或腿部肌肉抽搐现象,以及调整咬雌性猪獾皮毛位置,前脚向后抓扯雌性猪獾身体或紧扣其腹部,单只后脚抬高至雌性猪獾腿部,做出踩踏行为。交配后期,雌性猪獾后腿和臀部倒卧于地面时,雄性猪獾亦随之改变体位,但保持会阴部紧贴姿势,均发出急促的叫声。

猪獾

雌性猪獾与雄性猪獾

妊娠与产仔

像其它鼬科动物一样,雌性猪獾怀孕有潜伏期,即受精卵进入子宫角后,既不着床发育,又不死亡,而呈游离状态的阶段。猪獾的孕期约3个月,在每年的4月-5月产仔,北方产期稍晚。每胎2仔-4仔,猪獾在雌兽产仔结束之后,便立即进入交配期。刚出生的猪獾幼仔约1千克,身长约20厘米,双目紧闭,盲目哺乳,耳壳外露,四肢伸展,侧身躺卧,受到干扰摇头摆臀,幼仔约1个月后睁开眼睛,约3年后性成熟。哺乳期约3个月。幼仔在能出洞穴时,有的在灌丛中行走,有的在地面奔跑,同窝数仔常在一起打闹、玩耍、嬉戏,但活动及捕食能力均不如成体。在约5个月-6个月后幼仔独立。幼獾在生长过程中,雄性死亡率大于雌性。猪獾的寿命约10年。

猪獾

雌猪獾叼着幼獾

猪獾

刚出生猪獾幼仔

猪獾

雌猪獾叼着幼崽搬家

人工养殖

编辑

截至1994年,中国尚未见将猪獾作为毛皮动物进行人工养殖的报导,主要是作为动物园的观赏动物进行饲养。猪獾容易饲养,饲养时可以单只单笼进行饲养,其饲料是按不同的生物学时期,喂给玉米畜禽副产品及小杂鱼加工调制的混合饲料,猪獾在约半个月后就可适应笼养环境。

物种保护

编辑

物种现状

截至2015年,猪獾的种群呈下降趋势。2008年,缅甸各地的猪獾数量差异较大,2014年,该物种在柬埔寨东北地区、湄公河以西的北部平原,泰国和老挝是常见物种,在越南则为少见物种,同年,越南和老挝地区的猪獾密度的下降程度大于泰国和柬埔寨。在中国,南方的猪獾种群数量在逐渐减少。2022年4月,四川南充村民发现两个巴掌大的动物幼崽送至野生动物救助站,确认其为猪獾。

猪獾

保护区工作人员正在救助猪獾

威胁因素

猪獾数量减少的原因有三:第一,人为捕猎。因为猪獾经常偷吃农作物,以及农民播下的种子,如花生、玉米等,因此猪獾常被人们认为是害兽而进行捕杀。此外,在柬埔寨和中国等地区,猪獾也被捕猎用以食用。越南和老挝地区,人们捕猎猪獾用以贸易;第二,生存空间受限。原始森林的砍伐或破坏、山林的承包到户、山区经济林的开发等都造成野生猪獾生存区域越来越小,因此数量也就逐渐减少。第三,自然灾害。例如印度卡其兰加国家公园的周期性洪水减少了猪獾的数量。

猪獾

被抓的猪獾

保护级别

2000年,猪獾被列入中国《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2015年,猪獾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中,等级为易危(VU)。

2021年,猪獾被列为中国《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征求意见稿)》。

保护措施

在缅甸、印度和泰国,猪獾由于生活在保护区内而间接受到保护。猪獾在泰国受到法律保护,孟加拉国将猪獾列入2012年的《野生动物法》附录 I 中。中国等国开展了猪獾养殖业,对缓解野生种群数量持续减少有一定作用。2023年12月13日,猪獾入选南省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主要价值

编辑

猪獾会危害农作物,践踏庄稼,如小麦(Triticum aestivum)、玉米(Zea mays)、洋芋(Solanum tuberosum)等,但不严重,还可大量取食鳞翅目(Lepidoptera)幼虫、鞘翅目(Coleoptera)幼虫和成虫及蝉等昆虫,对农林牧业有利。猪獾在挖掘洞穴时,可为土壤通气;其遗留的洞穴也可以为其他动物创造栖息地。

猪獾的针毛具有刚硬挺拔的特点,多用作优质刷的原料以及作装饰品。拔掉针毛的猪獾皮是一种质量上乘的皮张,可做皮衣和皮褥,耐寒耐用。

参考资料

编辑

展开[1]Species 2000 China,Catalogue of Life China,CoL China 物种2000中国节点 中国生物物种名录.物种2000中国节点. [2023-06-25].

[2]Integrated Taxonomic Information System - Report. ITIS, 2020-01-01[2023-06-25].

[3]Arctonyx collaris(Greater Hog Badger). The IUCN Red List, 2020-01-01

[4]中国动物志. 中国生物志库, 1825[2023-07-04]. (3)

[5]程泽信, 刘武. 我国野生猪獾资源及其开发利用初探[J]. 经济动物学报, 2000, (04): 33-35. DOI:10.13326/j.jea.2000.04.017.

[6]郑生武, 李贵辉, 宋世英等. 猪獾的生态研究[J]. 兽类学报, 1988, (01): 65-72. DOI:10.16829/j.slxb.1988.01.013.

[7]罗蓉等编著. 贵州兽类志[[M]]. 贵阳: 贵州科技出版社, 1993: 342.

[8]跃峰,武明录,曹平萍等编著. 河北动物志 两栖、爬行、哺乳动物类[[M]]. 石家庄: 河北科技出版社, 2009: 323-324. (2)

[9]Arctonyx collaris.Animal Diversity Web. [2023-07-04].

[10]张亮. 湖北后河自然保护区獾类物种野外空间行为生态学初步研究[D]. 浙江大学, 2008[2023-07-04].

[11]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国家公园管理局. [2023-06-25].

[12]陕西省动物研究所主编. 陕西珍贵经济兽类图志[[M]]. 西安: 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1: 37.

[13]Zhou Y , Chen W , Buesching C D , et al. Hog badger (Arctonyx collaris) latrine use in relation to food abundance: Evidence of the scarce factor paradox[J]. Ecosphere, 2015, 6(1): art19. [2023-07-04].

[14]樊智敏, 张建军. 猪獾的繁殖习性初步研究[J]. 山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2, (02): 31-32.

[15]郭洪兴, 程林, 程松林等. 基于红外相机视频的猪獾交配行为观察[J]. 兽类学报, 2019: 344-346. DOI:10.16829/j.slxb.150209.

[16]程林, 雷平, 程松林等. 野外猪獾(Arctonyx collaris)交配行为观察[J]. 江西科学, 2019: 39-41. DOI:10.13990/j.issn1001-3679.2019.01.009.

[17]十堰市市政园林管理局编. 十堰市园林绿化论文集[[C]]. 1998: 150-151.

[18]萌!四川村民在路边发现猪獾幼崽.腾讯网. [2024-04-06].

[19]关于《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中国畜牧网. [2023-06-25].

[20]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公告(2023年第9号).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 [2024-04-06].

该页面最新编辑时间为 2024年4月6日

内容由G1343225080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7719/

(23)
词条目录
  1. 分类研究
  2. 形态特征
  3. 分布栖息
  4. 分布范围
  5. 世界分布
  6. 中国分布
  7. 栖息环境
  8. 生活习性
  9. 觅食行为
  10. 社群行为
  11. 节律行为
  12. 防御行为
  13. 穴居行为
  14. 生长繁殖
  15. 发情与交配
  16. 妊娠与产仔
  17. 人工养殖
  18. 物种保护
  19. 物种现状
  20. 威胁因素
  21. 保护级别
  22. 保护措施
  23. 主要价值
  24. 参考资料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