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獾属

编辑
本词条由“百科小编” 建档。
狗獾属(学名:Meles)为食肉目鼬科下的一属,属下动物别名狟子、土猪、芝麻狟,共分为四种。其身长56-90厘米,体重7-14千克,体背和体侧被毛粗糙、呈棕灰色,胸腹和四肢被毛短细、呈黑色。其体型结实硕健,头小、眼睛和耳朵小,颈部较短,四肢短粗,均为黑色。足底裸露无毛、具5趾,前后足的趾均具粗长的爪。肛门附近具腺囊,能分泌臭液。尾短为棒状,被毛粗长、呈棕灰色。其最醒目的特征是面部毛色呈三条白色泛棕...

狗獾属(学名:Meles)为食肉目鼬科下的一属,属下动物别名狟子、土猪、芝麻狟,共分为四种。其身长56-90厘米,体重7-14千克,体背和体侧被毛粗糙、呈棕灰色,胸腹和四肢被毛短细、呈黑色。其体型结实硕健,头小、眼睛和耳朵小,颈部较短,四肢短粗,均为黑色。足底裸露无毛、具5趾,前后足的趾均具粗长的爪。肛门附近具腺囊,能分泌臭液。尾短为棒状,被毛粗长、呈棕灰色。其最醒目的特征是面部毛色呈三条白色泛棕色的纵纹间夹杂两条黑褐色纵纹,耳背黑棕色、外缘白色。

起源演化

编辑

狗獾属和猪獾属(Arctonyx)动物约于301万年前基因开始分化,前者的东部支系和西部支系的分化在距今约224万年前。欧洲狗獾与西南亚狗獾的分化时间在距今约127万年前,而亚洲狗獾和日本狗獾的分化时间在距今约99万年前。

根据化石资料,在中国山西、河北发掘出了大量上新世、上更新世、更新世和全新世的狗獾属化石,与现生种区别较小。石器时代的北京山顶洞人已用狗獾牙穿洞作颈项装饰。

命名与分类

编辑

最早命名狗獾属的人是法国博物学家布里森博士(Brisson, 1762),模式种来自瑞典。“meles”在古法语中是“混战”的意思。

1758年,瑞典博物学家林奈(Linnaeus)将首次获得的标本归于熊属(Ursus)下,1815年美国博物学家拉菲内斯克(Rafinesqus)更正其于狗獾属(Meles下。1921年学者波科克(Pocock),1938年学者阿伦(Allen)比较了北半球的狗獾属和猪獾属动物的区别,指出彼此类似,故均列入獾亚科( Melinae )之下。

由于不同地区狗獾形态差异大,狗獾的分类一直是科学家们争论的话题。狗獾属原为单种属,属下仅有1个物种即欧亚狗獾(M. meles)。2001年俄罗斯学者阿布拉莫夫(Abramov)等根据阴茎骨和头骨形态的不同将狗獾属分为欧洲狗獾(M. meles)、亚洲狗獾(M. leucurus)和日本狗獾(M. anakuma),并认为三者之间的差异达到了种的差异水平。2013年俄罗斯学者阿布拉莫夫(Abramov)和普佐琴科(Puzachenko)提出将西南亚地区分布的狗獾列为独立的西南亚狗獾种,并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欧洲狗獾有4亚种,亚洲狗獾有6亚种,详见下表:

中文名

学名及命名人

亚种及命名人

分布范围

欧洲狗獾

Meles meles(Linnaeus, 1758)

Meles meles meles (Linnaeus, 1758)

Meles meles marianensis(Graells, 1897)

Meles meles heptneri(Ognev, 1931)

Meles meles milleri(Baryshnikov, Puzachenko & Abramov, 2003)

欧洲

亚洲狗獾

Meles leucurus(Hodgson, 1847)

Meles leucurus leucurus(Hodgson, 1847)

Meles leucurus amurensis(Schrenck, 1859)

Meles leucurus arenarius(Satunin, 1895)

Meles leucurus sibiricus(Kastschenko, 1900)

Meles leucurus blanfordi(Matschie, 1907)

Meles leucurus tianschanensis(Hoyningen-Huene, 1910)

亚洲中东部及北部

日本狗獾

Meles anakuma(Temminck, 1844)

日本

西南亚狗獾

Meles canescens(Blanford, 1875)

亚洲西部

形态特征

编辑

狗獾属动物一般身长56-90厘米,体重7-14千克。结实硕健,体型呈楔形。狗獾面部有醒目的3条白色带棕色色调的纵纹,中间一条从吻到额,3条白色纵纹间有2条黑褐色条纹向上弯曲延伸,经过眼部后从耳基的上方向后。耳背黑棕色,耳缘白色,喉、颈、为黑色。背部和体侧粗糙的被毛由长而硬的针毛和稀短的底绒构成。颜色通常呈棕灰色,两侧被毛颜色比脊背浅。胸腹为黑色,腹部被毛短而细。尾毛粗长,与背部毛色相同。四肢均为黑色。

其头部较小,其头骨吻鼻部短窄,翼骨的钩状突星棒状超过关节窝,矢状峭隆起成一崎线。上颌第一臼齿呈矩形,中间由三个小齿尖组成一纵走的低峭,下颌第一臼齿的长度约为宽度之三倍,前部由下前尖、下原尖和下后尖组成,后部凹陷如盆状。吻鼻长有发达坚硬的鼻垫,形状略似猪吻。鼻垫与上唇间有毛。眼睛和耳朵小,颈部粗、短。四肢短粗,爪粗长适合用于挖掘。脚底裸露无毛,具5趾,趾行性。前后足的趾均具粗而长的黑棕色爪,前足的爪比后足的爪长。肛门附近具腺囊,能分泌臭液。尾短为棒状,长度约11.5-20厘米。

狗獾属动物中,欧洲狗獾的齿数为38。亚洲狗獾蒙古种群毛色相对较浅,而中国黑龙江省种群的毛色偏深,且该省内山区分布的个体毛色深于平原个体。日本狗獾有时深色区域会缩小到眼睛周围,类似于黑眼圈。

狗獾属

狗獾属形态

分布栖息

编辑

分布范围

狗獾属动物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北至斯堪的纳维亚和西伯利亚,南至伊朗巴勒斯坦和中国南部,东达日本岛,西界延伸到伊比利亚半岛。在中国境内广泛分布,除海南省、台湾省以外,几乎各地均有发现。

栖息环境

狗獾属动物主要生活在森林和植被茂密的地区。喜欢气候湿润,排水良好的土地。在山地、半沙漠地区及农田及人类居住地附近也有发现,其栖息地海拔一般不超过1700米。其中如欧洲狗獾在选择巢址时,更喜欢树木、灌木和岩石覆盖的地方,可使其洞穴入口更为隐蔽。在草原生存的亚洲狗獾会经常占据其他动物的巢穴。

狗獾属

狗獾分布范围

生活习性

编辑

觅食行为

狗獾属动物属于杂食性,吃所有可以得到的食物,肉食性食物包括小型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以及软体动物、昆虫等也会吃腐肉。植食性食物包括植物的果实(水果、浆果、坚果)、根茎(特别是块茎)、种子,也吃蘑菇等真菌。

领域行为

狗獾属动物营穴居生活,通常生活在一个占地约2500平方米的大型公共洞穴中。这个洞穴有许多入口、通道和房间。主巢的直径可达1.5米,位于离洞口10米,距地面2至3米的地方。一个洞穴可以被一代又一代的狗獾使用多年。狗獾会扩建洞穴,其面积可达数公顷。它们会在洞穴的一部分生活数月然后搬到另一部分。生活区保持得很干净。狗獾会用干草、类植物、苔藓或树叶铺满其住处,偶尔它们也会晾晒这些材料。洞穴周围有“厕所”、“日光浴场”和“游戏场”。狗獾会沿着固定路线从洞穴出来觅食,路线可以从洞穴向外延伸2-3公里。主要洞穴平均有10.5个出入口,临时洞穴则通常只有一个出入口。狗獾的“厕所”通常位于领地中心和边界地带,由许多浅坑组成。在边界地带排泄物较多,而且通常会有较为明显的反复进行的气味标记。而中心地带的“厕所”主要是为了排泄使用。但在繁殖季节,中心地带“厕所”的气味标记也会明显增多。

狗獾属

狗獾

群体行为

狗獾属动物的种群一般由1至6个成年个体及其后代组成,群体规模取决于栖息地的面积和食物的丰度。通常每个群体有一对处于优势地位的成年个体承担大部分的繁殖任务。但当资源充足时,其他成年个体也会参与繁殖。群体中没有明显的等级制度,成员也会发生变化。低密度种群中的个体往往更为独立,而高密度种群中的个体则倾向于群居生活。当食物供应不足时,个体可能会开始独居。群居的獾会降低雌性繁殖成功率,因为通常只有居于优势地位的雌性才能留下后代,它们也会杀死群体内不属于自己的幼崽。狗獾形成群体是因为在群体中喂养后代的成本较低。

交流行为

狗獾属动物经常使用声音来交流。当感到威胁时,其会发出咆哮声。更高音调的嚎叫表示受到攻击,咯咯的声音则表示威胁或雄性用于对雌性表达性要求。幼崽在玩耍或遇到麻烦时会发出“呜呜声”或“咯咯声”。其用尾下腺和肛门腺的分泌物被用来标记群体领土。此外,尿液的气味也可能表明雌性的发情情况。欧洲狗獾还会用尾下腺的分泌物对同类进行标记, 用于区别不同的一种群体。

节律行为

狗獾属动物通常直到日落之后才从洞穴中出来。在冬季它们可能会在窝里呆上几天或几周。在较为寒冷的地区如北欧等地狗獾在洞穴里可以呆上数月,在西伯利亚可以长达七个月。在此期间狗獾的体温没有明显下降,而且很容易被唤醒。它们在此期间主要依靠夏秋两季积累的脂肪储备维持生理活动。

狗獾属

狗獾

生长繁殖

编辑

发情交配

狗獾属动物一般有两个发情集中期,为3月末-5月初和7-8月,其中以3月末-5月初为发情旺季。每个发情季节雌性有多个发情周期,每个发情周期持续8-9天,发情持续期为7天左右。其发情周期和月球活动有较为密切的关系。雌性与雄性均会蹲下进行气味标记,雄性还会像家犬一样抬腿进行尿液标记。这些标记行为通常会在农历的月末,即月亮呈下弦月时达到峰值。交配行为也是在此时为最多。狗獾全年均可交配。一个群体中,平均会有2-3只雌性成功繁殖,当食物充足时,参与繁殖的雌性会增加;当食物匮乏时,参与繁殖的雌性会减少。

妊娠产仔

雌性狗獾每年产1胎。普遍有胚胎延时着床现象,延迟可长达10个月,着床主要受温度和光照条件控制。胚胎实际发育时间约为6-8周,但妊娠期可长达1年。幼仔通常在2-3月出生,雌性可能会经历产后发情。一窝幼仔的数量是2-6只,通常是3-4只。

幼兽成长

狗獾幼仔出生时重75克,大约一个月后睁开眼睛,哺乳期约为90天。仔獾经过3-4个月的生长发育,到秋末冬初时基本长至成獾大小,即可离开母獾独立生活。雌性在12月龄左右、雄性在18月龄左右性成熟。人工饲养下狗獾的寿命可达16年以上。

物种保护

编辑

种群现状

21世纪以来,由于狂犬病的减少,欧洲狗獾的密度有所增加。2006年在乌克兰西部其数量有所增加,在俄罗斯估计有3万只,在英国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总数量增长了77%,在芬兰欧洲狗獾的密度约为每平方千米约0.2只。2006年日本狗獾在东京郊区的密度约为每平方千米4只。2012年在以色列,它们是第二常见的小型食肉动物。

致危因素

欧洲狗獾面临的主要威胁是地产开发以及土地用途变化导致的栖息地丧失、外来物种主要是浣熊带来的生存竞争。被作为农业害兽及传染病源被在英国被捕杀。在德国、俄罗斯和芬兰,捕猎欧洲狗獾的行为较为普遍。在俄罗斯和蒙古,捕猎亚洲狗獾的行为较为普遍,俄罗斯每年的8-11月是传统的狩猎季节。日本狗獾有时会受到捕猎野猪的陷阱误伤,也会面临外来浣熊的生存竞争。

狗獾属

保护级别

欧洲狗獾、亚洲狗獾及日本狗獾均为2015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受威胁等级均为无危(LC)。西南亚狗獾未列入名录。

保护措施

欧洲狗獾被列入波恩公约(Bern Convention)附录III。它也被列入《英国野生动物和乡村保护法》(United Kingdom Wildlife and Countryside Act)附表6,并被列入《獾保护法》(Badgers Act)。在阿尔巴尼亚,它被认为是濒危物种。在朝鲜妙香山保护区,亚洲狗獾是区域内的保护动物之一。日本每5年对日本狗獾的数量进行统计。

主要价值

编辑

部分种类的狗獾动物毛可制笔和刷,其皮毛可用于制裘,肉和油也有一定经济价值。

欧洲狗獾食腐,有助于控制疾病的流行。因为它们的饮食中含有大量的果实,可以充当种子传播者。欧洲狗獾可以控制啮齿动物和黄蜂的数量。狗獾的毛经常可以做笔和刷子,毛皮可制裘。通过挖洞狗獾可以帮助土壤透气,增加水分流动。它们以昆虫和果实为食,有助于控制害虫,并可以传播种子。

主要危害

编辑

部分种类的狗獾有时会取食成熟的农作物。如欧洲狗獾在觅食时可能会破坏农作物以及果园,在挖洞时还会破坏建筑物、围栏和花园。它们有时会杀死家禽和家畜,如鸡和绵羊。也会传染疾病。牛结核病病菌的重要携带者就是欧洲狗獾。亚洲狗獾亦会捕食家禽和家畜,也会取食农作物及水果,可能会破坏农地的栅栏。

相关文化

编辑

“狗獾”一词中的“獾”和汉语中“欢”同音。在中文文化中,一些以其为形象创作的艺术工艺品中,由于双獾可寓意男女情爱的忠贞美好,所以雕双獾作为夫妻定情之物,图案为两只首尾相连的獾。常见的与獾相关的雕刻题材还有"欢天喜地",造型为獾和喜鹊的组合,取其“欢”和“喜”的寓意。

参考资料

编辑

展开[1]Meles Brisson, 1762.COL. [2023-06-17].

[2]Meles anakuma.Animal Diversity Web. [2023-06-17].

[3]Nowak R M. Walker's Mammals of the World[M]. 1999: 1006-1007. (2)

[4]罗晓, 李峰, 陈静, 等. 青海湖地区狗獾分类地位和狗獾属进化历史探讨[J]. 生物多样性, 2016, 24(6): 694. [2023-06-17].

[5]高耀亭, 汪松, 张曼丽. 中国动物志兽纲第八卷食肉目[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7: 214-218. (5)

[6]狗獾.《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 [2023-06-17].

[7]Meles meles: INFORMATION.animaldiversity. [2023-06-17].

[8]Meles leucurus.Animal Diversity Web. [2023-06-17].

[9]Meles meles (Eurasian Badger).IUCN. [2023-06-17].

[10]Meles leucurus (Asian Badger).IUCN. [2023-06-17].

[11]Meles anakuma (Japanese Badger).IUCN. [2023-06-17].

[12]英语词源字典. 趣词词源[英文版] . [2023-06-17].

[13]Meles.ITIS. [2023-07-11].

[14]Meles meles.ITIS. [2023-07-11].

[15]Meles leucurus.ITIS. [2023-07-11].

[16]Roper T J, Conradt L, Butler J, et al. Territorial marking with faeces in badgers (Meles meles): a comparison of boundary and hinterland latrine use[J]. Behaviour, 1993, 127(3-4): 289-307. [2023-06-17].

[17]Revilla E, Palomares F. Spatial organization, group living and ecological correlates in low‐density populations of Eurasian badgers, Meles meles[J]. Journal of Animal Ecology, 2002, 71(3): 497-512. [2023-06-17].

[18]Moore N, Whiterow A, Kelly P, et al. Survey of badger Meles meles damage to agriculture in England and Wales[J].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1999, 36(6): 974-988. [2023-06-17].

[19]Frantz A C, Pope L C, Carpenter P J, et al. Reliable microsatellite genotyping of the Eurasian badger (Meles meles) using faecal DNA[J]. Molecular Ecology, 2003, 12(6): 1649-1661. [2023-06-17].

[20]獾.《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 [2023-06-18].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8426/

(23)
词条目录
  1. 起源演化
  2. 命名与分类
  3. 形态特征
  4. 分布栖息
  5. 分布范围
  6. 栖息环境
  7. 生活习性
  8. 觅食行为
  9. 领域行为
  10. 群体行为
  11. 交流行为
  12. 节律行为
  13. 生长繁殖
  14. 发情交配
  15. 妊娠产仔
  16. 幼兽成长
  17. 物种保护
  18. 种群现状
  19. 致危因素
  20. 保护级别
  21. 保护措施
  22. 主要价值
  23. 主要危害
  24. 相关文化
  25. 参考资料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