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唐

编辑
本词条由“百科小编” 建档。
南唐(公元937年—公元975年),是五代十国时期李昪在江南建立的政权,定都金陵(今江苏南京),传三世一帝二主,享国三十八年。 升元元年(公元937年),徐知诰代吴称帝,国号“齐”,都金陵(今江苏南京),号江宁府,改年昪元。次年,徐知诰改姓名为李昪,以扬州府为东都,李昇自称是唐宪宗之子建王李恪的四世孙,故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中兴元年(公元958年),李璟去皇帝尊号,称唐国主;开宝四年(公...

南唐(公元937年—公元975年),是五代十国时期李昪在江南建立的政权,定都金陵(今江苏南京),传三世一帝二主,享国三十八年。

国号

编辑

升元元年(公元937年),徐知诰代称帝,国号“齐”,都金陵(今江苏南京),号江宁府,改年昪元。次年,徐知诰改姓名为李昪,以扬州府为东都,李昇自称是唐宪宗之子建王李恪的四世孙,故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中兴元年(公元958年),李璟去皇帝尊号,称唐国主;开宝四年(公元971年)十月,李煜去“唐”国号,改称“江南国主”。

历史

编辑

奠定基业

唐乾宁二年(公元895年),吴太祖杨行密攻打濠州,将李昪(当时叫彭奴)收为养子,杨行密将李昪交给徐温抚养,取名徐知诰。天祐五年(908年),徐温与张颢发动兵变,从弘农王杨渥手中夺得兵权,,随即徐温派钟章杀张颢,以左右牙都指挥使独掌吴国军政大权。天祐九年(公元912年),徐温升任行军、润州刺史、镇海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天祐十二年(公元915年),徐温被任命为两浙都招讨使,出镇润州(今江苏镇江),统辖升州、润州、常州、宣州、歙州、池州(今安徽贵池),留其子徐知训留在广陵(今江苏扬州)辅理朝政。天祐十五年(公元918年),徐知训被大将朱谨所杀,徐知诰从润州到广陵平乱,任淮南节度行军副使、内外马步都军副使,从而控制了南吴朝政。

南吴武义元年(公元919年),杨隆演登基为吴王国国王,改年号武义,任命徐知诰为左仆射、参政事,兼知内外诸军事,仍遥兼江州(今江西九江市)团练使。顺义元年(公元921年),吴王杨溥升任徐知诰为同章平事,遥领江州观察使,不久,在江州设奉化军,命徐知诰遥兼节度使。

顺义七年(公元927年),东海郡王徐温逝世后不久,南吴王国国王杨溥僭号称帝,改元乾贞,加授徐知诰为太尉、中书令、都督中外诸军事,封浔阳公,又改封豫章公。大和三年(公元932年),杨溥任徐知诰为金陵尹,其子徐景通(李璟)为司徒,次年,封徐知诰为东海王。

南唐立国

天祚元年(公元935年),南吴加封徐知诰为尚父、太师、大丞相、大元帅、晋封齐王,并将升州、润州等十州之地作为齐王采邑,另建齐国。徐知诰推掉尚父、丞相之职,并在次年开设大元帅府,设置官员分别主持吏部、户部、兵部、刑部、工部、盐铁事务。这时,闽国、南汉等国都遣使者前来,劝徐知诰称帝。

天祚二年(公元936年)十一月八日,南吴帝杨溥下诏命齐王徐知诰设置文武百官,定金陵(江苏省南京市)为西都。次年徐知诰建立齐国,并任命宋齐丘、徐玠为左右丞相,十月,徐知诰在金陵接受杨溥的禅让称帝,国号大齐,改元升元,并尊杨溥为高尚思玄弘古让皇帝,追尊徐温为太祖、谥曰忠武皇帝。以建康(今江苏南京)为西都,以广陵为东都。 

升元三年(公元939年),徐知诰恢复李姓,改名为昪,自称是唐宪宗之子建王李恪的四世孙,又改国号为唐。他为唐高祖、唐太宗立庙,追尊父祖四代为皇帝,改奉徐温为义祖,并对徐氏子弟大加封赏,迁杨氏全族于润州丹阳宫软禁起来,后杀之。

李昪正式建国后在用人上,推行招贤纳能得政策;刑罚上,主张慎刑狱,除酷暴,下诏实施新法《昪元法令全书》;吏治上,重文轻武,整肃吏治;经济上,推行轻徭薄赋的政策,改革税法,大力发展农业;外交上,主张息兵安境的睦邻方针。他的一系列措施使南唐的政权和社会生产得到巩固和发展。

开疆拓土

升元七年(公元943年)二月二十二日,李昪在升元殿去世,终年五十六岁,同年三月,齐王李璟继位。保大二年(公元944年)二月,闽国朱文进弑杀其君王延羲自立为君,其后王延羲弟弟王延政与朱文进互相征伐,闽国大乱,李璟趁机派查文徽及待诏臧循发兵攻打建州,次年,南唐联合王延政击败并杀死朱文进等人。保大四年(公元946年)八月,查文徽攻克闽国建、汀、泉、漳四州,王延政战败,闽国灭亡,李璟分出延平、剑浦、富沙三县,设置剑州,并将王延政家族迁到金陵,任命王延政为羽林大将军

保大八年(公元950年),南楚马希萼弑杀其兄马希广后自立为君,次年秋,楚人囚禁马希萼于衡山,立其弟马希崇,南楚大乱。李璟派信州刺史边镐攻打南楚,攻破南楚都城潭州(今湖南长沙),南楚灭亡。南楚灭亡后李璟将马氏一族迁到金陵,任马希萼为洪州节度使,马希崇为舒州节度使,但不久南楚复乱,南唐未能巩固所占之楚地。两年后,李璟分出洪州高安、清江、万载、上高四县,设置筠州。

李璟伐闽伐楚,耗虚了府库,于是采用李德明的建议,从保大十年(公元952年)开始,在江淮一带广置屯田解决军粮问题,同时加重赋税、徭役,社会矛盾加剧。与此同时,李璟先后下令铸“唐国通宝”“大唐通宝”“永泉通货”等钱,民间盗铸屡禁不止,使南唐币制紊乱。

降为国主

保大十三年(公元955年)十一月,后周世宗柴荣拜李谷为行营都部署,南征南唐,李璟派刘彦贞、刘仁赡等人抵御周军,刘彦贞中计被周军打败。周世宗扎营在淝水背面并将浮桥迁至下蔡,李璟派林仁肇等争夺,但周军转而攻取滁州。李璟派泗州牙将王知郎到徐州向周世宗奉上书信表示愿意献出贡赋,并以兄长之礼侍奉,周世宗不答应。南唐东都副留守冯延鲁、光州刺史张绍等四人弃城而逃,蕲州裨将李福杀刺史王承隽降周,李璟更加害怕,为避后周信祖(郭璟)讳主动改名为李景,然后派翰林学士钟谟、文理院学士李德明奉表向周世宗称臣,并进献犒劳周军的牛五百头、酒二千石、金银罗绮数千,请求割让寿、濠、泗、楚、光、海六州给周,以此来请求周世宗撤军,周世宗未答复,继续分兵攻下扬州、泰州。

次年三月,李璟再次派钟谟向周世宗进表表示将江北地区全部割让,周世宗同意。交泰元年(公元958年)正月,后周进攻楚州,南唐守将张彦卿、郑昭业坚守抵御,周军攻城四十天仍不能破城,周世宗亲自督军破城后,城内百姓遭到屠杀。接着周军由攻取海州、泰州等四州,李璟派陈觉奉表后周,请求传位给他的长子李弘冀而听命后周。陈觉奉命出使途中看到后周水师雄壮,于是表示愿意回国取李璟的国书,依约将江北各州全部奉上。周世宗同意,李璟上表称唐国主,使用后周年号。周世宗依李唐回复回鹘可汗的礼制回复“皇帝恭问江南国主”。自此,后周与南唐以长江为界,江北之地尽归后周。

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九月,太子李弘翼去世,李璟封六子李煜(初名李从嘉)为吴王,居住东宫,李璟升洪州为南昌府,建南都。北宋建隆二年(公元961年),李璟迁都南昌,封李煜为太子监国,留守金陵(今南京),不久又筹划迁回金陵,还未启程就生病,同年六月二十八日病逝于长春殿,时年四十六岁。太子李煜继位,派使入朝,向宋太祖请求恢复李璟德皇帝名号,宋太祖同意,李从嘉为李璟上谥号“明道崇德文宣孝皇帝”,庙号“元宗”,葬于顺陵(今江苏省江宁区)。

降宋亡国

李煜即位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改革弊政,如在经济上,李煜罢去了李璟时设置的屯田史,将屯田租佃于农民,并限制土地兼并;在加强中央集权上,设立了“澄心堂制度”,分散相权,同时继续列祖以来抑制藩镇的政策,多用文士担任地方长官,在州郡置官专掌财权,将军权与财权分割;在刑罚方面,采取了省刑恤罚的政策;在文化上,推行儒学,重视科举。此外,为了便于及时处理政务和突发事件,他还建立了“光政殿制度”,即宫廷值宿制度,大臣轮值可以随时召见。外交上,李煜多次派中书侍郎冯延鲁、户部侍郎韩熙载等人入贡北宋,乾德元年(公元963年)七月,李煜奉诏入汴京面见宋太祖,十二月,李煜上表宋廷请求罢除诏书的不名之礼,改为直呼其姓名,宋太祖未同意。

开宝四年(公元971年)十月,宋太祖灭南汉,李煜恐慌,请求去“唐”国号,改称“江南国主”,并派遣其弟李从善入宋朝贡,再次上表请求罢除诏书不名的礼遇,宋太祖同意李煜的请求,但扣留了李从善。开宝五年(公元972年)正月,李煜下令贬损仪制,将下“诏”改为“教”;改中书、门下省为左、右内史府,尚书省改为司会府,御史台改为司宪府,翰林改为文馆,枢密院改为光政院;降诸“王”为“公”,避讳宋朝,以示尊崇。宋太祖晋封李从善为泰宁军节度使,并赏赐他宅院,暗示李煜入京降宋,李煜派遣户部尚书冯延鲁为李从善受封入京答谢,冯延鲁因病未朝见宋太祖返回金陵。

开宝六年(公元973年)夏,李煜上表表示愿意接受北宋册封爵位,宋太祖未同意。次年九月,赵匡胤以李煜拒命不朝为由,发兵10余万三路并进进攻南唐,李煜过于依赖长江天险,失去在宋军渡江之时反击的最佳机会,十月,宋军顺利渡过长江,采石、秦淮河、皖口三战,南唐屡战屡败,在长江中游的精锐兵力全部丧失。

开宝八年(公元975年)三月,宋军攻至金陵城下,后主急召军队救援金陵,十月,由江西赶往金陵的朱令赟率领的15万水军在湖口一战中几乎全军覆没。十一月十二日,北宋曹彬率大军攻城,二十七日,宋军破城,守将呙彦、马承信、马承俊等力战而死,右内史侍郎陈乔自缢,李煜奉表投降,至此南唐亡国,国祚38年。

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正月,宋太祖封李煜为违命侯,同年宋太宗即位,改封李煜为陇西公。太平兴国三年七月初七(公元978年8月13日),李煜去世,时年四十二岁,宋太祖追赠其为太师,追封为吴王,葬于洛阳北邙山。

疆域

编辑

范围

南唐疆域的变化分为三个时期:第一阶段,从南唐昇元元年(公元937年)至保大三年(公元945年),南唐大体保持了杨吴的疆域。其北面、西北面与中原政权以淮河至大别山一线为界;西面与楚相隔,长江沿岸有蕲州、黄州和鄂州;南面隔南岭与南汉分界,东南面,早期的南唐隔武夷山与闽国为邻;东面与东北面,在苏州、无锡一带与吴越国相望。第二阶段,元宗李璟伐闽之后,得到闽国的部分领土,即今福建境内建、汀、泉、漳诸州归附南唐,南唐保大九年(公元951年)灭楚后,疆土扩大到今湖南和贵州东部,但次年即被逐回;第三阶段,后周显德五年(公元958年),南唐在淮南败给后周,李璟献上长江以北十四州给后周,南唐的疆域缩减到只剩下长江以南地区。

南唐

南唐疆域图

区划

南唐建国时承继吴国之旧,共有28州,新置泰、筠二州,共30州,攻灭闽、楚之后,得14州,又复置剑州,共计45州。由于湖南9州及福州得而复失,南唐实际拥有35州。其中泉、南二州先后北留从效、陈洪占据,处于半独立状态,南唐真正能通达政令的只有33州。南唐献给后周江北14州之后,只剩下江南21州(除去泉、南二州,只剩19州)。

南唐州(府)县区划情况列表

州(府)名

属县

变化

江宁府(冶今江苏南京)

上元、江宁、句容、溧水、溧阳、广德、芜湖、铜陵、繁昌、青阳

本升州,吴改为金陵府,南唐升元元年改为江宁府,建西都

江都府(治今江苏扬州)

江都、广陵、永贞、高邮、六合、天长

本扬州,吴改为江都府,南唐建东都,交泰元年割于后周

南昌府(治今江西南昌)

南昌、丰城、建昌、奉新、分宁、武宁、靖安、清江(不隶州)

本洪州,交泰二年改南昌府,建南都

楚州(治今江苏淮安)

山阳、淮阴、宝应、盱眙

交泰元年割于后周

泗州(治今江苏盱眙西北)

临淮、涟水、徐城、宿迁、下邳、虹县

滁州(治安安徽滁县)

清流、全椒、来安

和州(治今安徽和县)

历阳、乌江、含山

光州(治今河南潢川)

定城、光山、仙居、殷城、固始

黄州(治今湖北黄冈)

黄冈、黄陂、麻城

舒州(治今安徽潜山)

怀宁、宿松、望江、太湖、桐城

蕲州(治今湖北蕲春北)

蕲春、黄梅、广济、蕲水

庐州(治今安徽合肥)

合肥,慎县、巢县、庐江、舒城

寿州(治今安徽寿县)

寿春、安丰、盛唐、霍邱、霍山

海州(治今江苏连云港西南)

朐山、东海、沭阳、怀仁

濠州(治今安徽蚌埠东)

钟离、招义、定远

泰州(今属江苏)

海陵、兴化、盐城、泰兴、如皋

吴置海陵制置院,南唐升元元年改为泰州,交泰元年割于后周

润州(治今江苏镇江)

丹徒、丹阳、金坛、延陵

交泰元年,位于江北的汉阳、议川二县割于后周

常州(今属江苏)

晋陵、武进、义兴、无锡、江阴

宜州(治今安徽宣城)

宣城、泾县、太平、旌德、南陵、绥安、宁国

歙州(治今安徽歙县)

歙县、休宁、绩溪、黟县、婺源、祁门

池州(治今安徽贵池)

贵池、建德、石埭

鄂州(治今湖北武昌)

江夏、永兴、唐年、汉阳、武昌、蒲沂、永安、通山、汉川、嘉鱼、大治

饶州(治今江西波阳)

鄱阳、余于、浮梁、乐平、德兴

信州(治今江西上饶)

上饶、贯溪、弋阳、玉山、铅山

江州(冶今江西九江)

德化、彭泽、德安、瑞昌、湖口、东流

抚州(今属江西)

临川、南城、崇仁、南丰

袁州(冶今江西宜春)

宜春、萍乡、新喻

吉州(治今江西吉安)

庐陵、太和、安福、新淦、永新、龙泉、吉水

虔州(治今江西赣州)

赣县、虔化、雩都、瑞金、南康、信丰、大庾、安远、龙南、石城、上犹

筠州(治今江西高安)

高安、上高,万载、清江

武德八年废筠州,南唐保大十一年复置

建州(治今福建建瓯)

建安、邵武,浦城、建阳、松源、归化、建宁

保大三年攻取

汀州(治今福建长汀)

长汀、宁化

剑州(冶今福建南平)

延平、剑浦、富沙、尤溪、沙县、顺昌

保大四年置

泉州(今属福建)

晋江、南安、莆田、仙游、同安、清溪、永春、长泰、德化

保大三年攻取,升为清源军

南州(治今福建漳州)

漳浦、龙溪、龙岩

保大三年攻取,次年改名南州

福州(今属福建)

闽县、侯官、长乐、连江、长溪、福清、古田、永泰、闽清、永贞、宁德

保大三年攻取,次年为吴越夺去

长沙府(今属湖南)

长沙、湘乡、益阳、醴陵、浏阳、攸县、龙喜、茶陵

保大九年攻取,次年失去

衡州(治今湖南衡阳)

衡阳、衡山、耒阳、常宁、湘潭

澧州(治今湖南澧县)

澧阳、安乡、石门、慈利

岳州(治今湖南岳阳)

巴陵、华容、湘阴、平江

道州(治今湖南道县)

营道、延喜、江华、永明

永州(治今湖南零陵)

零陵、祁阳

邵州(治今湖南邵阳)

邵阳、武冈

全州(今属广西)

清湘、灌阳

辰州(治今湖南沅陵)

沅陵、溆浦、辰溪、卢溪、麻阳

参考资料:《南唐史略》

此外,南唐先后在天水、南城设置过建武军,入宋后改为建昌军;在江阴设置江阴军,在当塗设置雄远军,入宋后改为平南军。

国都

南唐实行两都制,南唐前期以金陵(之前称江宁府,今江苏南京)为西都,广陵(也称江都府,扬州,今江苏省扬州市)为东都。其中西都金陵为朝廷所在地,东都为陪都,陪都承袭唐代的旧制度,设有留司,或曰留台,留台的长官为留守。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李璟割让包括东都扬州在内的江北十二州给后周后,南唐前期的两都制就不存在了。同年,李璟升洪州为南昌府,建南都。北宋建隆二年(公元961年),李璟迁都南昌,封李煜为太子监国,留守金陵,此时南唐的两都制从“西都金陵府·东都江都府”变成了“西都金陵府·南都南昌府”。李煜即位后,将都城迁回金陵,南昌府依然为南都,这样的两都制一直延续至政权的终结。

人口

编辑

南唐作为十国中最强大的国家,人口大约有五百万,按照南唐末记载和统计计算,后主李煜时期全国19州3军108县为655065户,人口大概为三四百万。

南唐时期,其境内各地的经济发展程度不一样,江南丘陵在唐末受战争的波及较少,到了杨吴及南唐时,这一地区经济发展快。经济的迅猛发展也带来了当地人口的增多,从州县设置的变化可以看出南唐时江南地区人口的增长情况:

南唐所辖地区诸州唐宋之间户数变化

州(军)名

元和年间户数

宋初户数

备注

洪州

91,129

103,478

新淦县由虔州割入。原有高安县割入筠州,建昌县入南康军

饶州

46,116

45,917

-

虔州

26,260

85,146

-

吉州

41,025

126,453

-

江州

17,945

24,364

原有东流县割入池州,都昌县入南康军

袁州

17,226

97,703

-

信州

28,711

40,685

原有铅山县归宋朝廷直属

抚州

24,767

61,279

原有南城县入建昌军

筠州

-

46,329

-

建昌军

-

18,847

开宝二年(公元969年)建军,领原抚州南城县

南康军

-

26,948

宋初建于江州星子县,领原属江州之都昌县、洪州之建昌县

建州

15,480

90,482

原有归化、建宁、邵武县入邵武军,将乐县入剑州,沙县入剑州

泉州

35,571

96,581

原有蒲田、仙游入兴化军,长泰入漳州

漳州

1,343

24,007

长泰由泉州割入

汀州

2,618

24,007

原有莎县入剑州

剑州

-

56,670

南唐建,其地由建、汀诸州划入

兴化军

-

33,707

宋初自泉州分置

邵武军

-

47,881

宋初自建州分置

昇州

-

61,679

唐末置州

润州

55,440

26,547

原有上元、句容入金陵

常州

54,767

55,552

南唐于江阴县建江阴军

江阴军

-

14,551

南唐建于原常州江阴县

宣州

57,350

46,952

原有当涂县建太平州,广德县置广德军,溧水、溧阳入昇州,铜陵割出

广德军

-

10,913

原为宣州广德县,初建军

太平

-

14,060

原为宣州当涂县,宋初建军,领当涂、芜湖、繁昌三县

歙州

16,754

51,763

-

池州

17,591

33,424

割入东流、铜陵二县

鄂州

28,618

25,484

汶川、汉阳二县后入安州

黄州

5,054

10,951

-

蕲州

16,462

28,936

-

扬州

(61,471)

29,656

-

高邮军

-

20,756

宋初置于原扬州高邮县

天长军

-

14,780

南唐建军于原扬州天长县

建安军

-

9,855

后周建于原扬州迎銮镇

和州

(21,000)

9,750

-

楚州

(14,748)

24,417

-

舒州

(25,600)

32,180

-

庐州

(22,900)

45,228

-

无为军

-

-

宋初建于庐州巢县无为镇

光州

1,990

18,581

-

滁州

(20,100)

20,673

-

寿州

(20,776)

33,503

-

泰州

-

32,471

南唐建于原扬州海陵县

通州

-

10,787

南唐在海陵县之东境置静海制置院,后周建州

泗州

4,015

21,926

-

海州

23,738

-

-

濠州

20702

18311

-

参考资料:《南唐国史》

本表来源:《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元和郡县志》中缺淮南诸县户口统计资料,故本表淮南诸州唐代户口数以开元统计数代替,并加以括号以示差别。

内政

编辑

中央

南唐以继承唐王朝为口号,国家制度相对完备,在政治上,南唐的官制、科举、礼乐、衣冠基本承唐制。与唐朝不同的是,南唐设有勤政殿学士、文理院学士、光政殿学士承旨,掌咨政顾问;直宣政院,掌机密;清辉殿学士、直学士,负责审阅各种章奏;内苑设澄心堂承旨,在南唐末年,澄心堂承旨一度负责起草诏旨,发布命令。

南唐的中枢决策权有别于当时的中原王朝。李昪在位时,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分工仍沿袭唐朝旧制度,中书门下虽然为中枢决策机关,但决策权始终在皇帝手中,皇帝直接控制三省事务。李昪着力遏制相权,采取的措施是多用“儒者”为相,并且分散相权,如南唐初年,宋齐丘任左丞相,但李昪不允许他参与政事,同时将中书、门下两省的事多交给给事、舍人;为了削弱相权,他命儿子李璟为兵马大元帅,三省事由李璟参与决策,更多时候,李昪是亲自裁决庶务。

元宗李璟即位初期继续李昪时期的成策,政事多亲自裁决。后设宣政院,掌机密;枢密院脱离中书省,掌兵籍,李璟即位之初枢密院的权力受到抑制,后战事增多,枢密院的权力膨胀,逐渐成为南唐的中枢决策机构。

后主李煜时期决策权仍主要归枢密院,宰相权力不大。后主十二年(公元972年)二月,李煜下令贬损仪制,枢密院改为光政院,枢密使改称光政使,不久后,李煜又设澄心堂,中枢决策权转移到澄心堂。

同时,李昪即位后立下法度,不以外戚辅政,宦官不得参与政事。李昪对宦官严加管控,如李昪曾派宦官去庐山祭祀,宦官回来后谎称自己节俭,李昪立即揭穿他有买肉鱼的记录。南唐三代君王以抑制宦官为世训,宦官势力未对南唐国政造成影响。外戚干政是封建政治难以避免的弊端之一,李昪秉承国家大事,女子不能干预的主张,抑制因为嫔妃得宠外戚干政的现象发生。终南唐之世,外戚未能在朝廷中取得显赫地位。

三师三公

三师

太师、太傅、太保

三公

太尉、司空、司徒

三省六部

尚书省

大司徒

左丞相、平章事

枢密院使、副使

宣徽院使、副使

尚书令、左仆射、右仆射

左丞、右丞

六部各置侍郎、郎中、员外郎

-

其他部门

门下省

侍中、侍郎、左散骑常侍、左谏议大夫

中书省

中书令、侍郎、中书舍人、通事舍人

阁门

中门使、武功殿使

秘书省

秘书监、少监、丞、秘书郎

司天台

监、少监

殿中者

监、少监

内侍者

御史台

御史大卿、中丞、侍御史、殿中侍御史

诸寺卿

各设卿、少卿

参考资料:《十国春秋·十国百官表》

地方

南唐的地方行政建制基本沿袭唐代旧制,州、县是主要地方行政区划单位,南唐以州领县,州长官为刺史,县长官为县令,县以下还设有场、镇、乡等小行政区划单位。另外,南唐沿用唐制,设立监,以管理盐铁务。如泰州海陵监管理盐务,饶州平监主管铸钱。同时,南唐仍采用节度使制,节度使兼任其节镇所在州长官,且管辖数州军、政,权力大于一般州长官。

崇文抑武成为南唐统治者一贯的政策,李昪即位后,广用儒吏,武人在南唐政治中的影响被限制到最低程度,李璟、李煜同样也采取同样的措施,如李煜时期多用文士担任地方长官,在州郡置官专掌财权,将军权与财权分割。

法律

李昪即位后,便大刀阔斧地进行立法活动。首先,吴天祚二年(升元元年,937年),“诏狱讼未经本处立决者,毋得诣圈诉,丁丑改辞状司为清讼院”,“辞状司”的改名反映了这时候的南唐社会诉讼案件的繁多,同时也表明李昪对诉讼案件的重视。升元三年(939年)七月丙午,“命有司作《升元格》与吴令并行”,《升元格》的颁行,说明李昪对格的重视。格是依据旧制拟定的法律文本。三年之后,升元六年秋(942)九月庚寅,南唐“颁布《升元删定条》共三十卷。

军事

编辑

军事制度

南唐仿唐制,亦有十六卫的设置(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领军卫、左右金吾卫、左右监门卫、左右千牛卫),有上将军、大将军、将军、中郎将等官。除金吾卫负有京师巡警之责外,其他诸卫皆不统兵,其官员用于安置勋臣或作武官的迁转之资。十六卫官员不全置,因需设官,因人设官。

南唐在李昪统治初期置有诸道兵马副元帅、判六军诸卫事,为最高军事统帅。李璟即位后,置诸兵马元帅、副元帅。全国军队的调遣权在枢密院,南唐任枢密使的多为文人,但是兵权在禁军和地方将帅手中。

六军与侍卫诸军

南唐禁军包括六军和侍卫诸军两个系统。南唐的侍卫军由于马军军力不强,所以没有侍卫马、步兵之分,统称为侍卫诸军。其中六军为:神武、龙武、天威、雄武、神卫、龙卫。六军之外的禁军为侍卫诸军,即卫圣、宣威、殿直、龙骧、神威、龙翔、静江等军,其中龙卫、龙骧分别为六军和侍卫诸军的马前部队。

六军各置统军、副统军、都虞侯等军职。六军统军一般由功勋之臣担任,多兼任节度使,有的还兼任中书令等官。六军各分左右军,也称左右厢,各置都指挥使为统兵将领。除此之位,称都指挥使的还有南唐侍卫诸军的统帅,在其下置都虞侯为副职;节度使之下的统兵将领也称都指挥使。南唐侍卫诸军系统的各军又左宣威统军、左殿直统军、右卫圣统军等名号,到后主时期,才有都指挥使的名号,在其下设都虞侯、指挥使等军职。

南唐禁军除了驻扎在京师外,还会屯驻在军事要地,其中作战主要依靠六军部队,如龙武、天威、雄武、神卫等,尤其是神武军,常在战场上出现,如在与后周、北宋的战争中,神武军都是作为主力参战;侍卫诸军偶尔参加战争或屯驻地方,他们的主要职责宿卫京师和宫廷。

州郡军与乡兵

南唐各州郡也有兵,分由诸州刺史或都指挥使统率。南唐没有方镇军队,节度使统帅的地方军队也是州郡之兵。乡兵由地方招募用于自卫乡里,他们平时训练,并编制为伍,在外敌入侵时相结御敌,发挥了地方军队的作用,成了正规官军的补充力量和后备兵员,有些乡兵发展成为州郡之兵。

地方上州的统兵将领称节度使,方镇在节度使之下的统兵将领称都指挥使,在各军都指挥使之上置马步军都指挥使一人,或称内外军都指挥使,地位仅次于节度使。南唐地方上之置都指挥使一人为统兵将领,不设节度使的州郡,军队多由刺史统辖,重要州郡置有防御使为军事长官,地位略高于刺史。南唐乡兵之制广泛,设置团练使,或由刺史兼任,为州郡统兵将领,也称州将。

南唐军号一览表

国号

六军

侍卫诸军

州郡兵与乡兵

南唐

神武、龙武、天威、雄武、神卫、龙卫

卫圣、宣威、殿直、龙骧(马军)、静江、龙翔、龙安(水军)、神威、天雄、奉节、小殿直、黑云、长剑、控鹤、拔山、威胜、随身、天德、冲山

以地名命名,其乡兵名号有:义军、生军、新拟军、拔山军、凌波军、自在军、都门军、白甲军

参考资料:《五代十国制度史研究》

征兵制度

南唐主要采取的是募兵制,招募来的兵士,脱离社会生产,逐渐成为职业军人。如《南唐书》中就有记载从烈祖李昪开始就规定百姓有产缗二千以上的,出一兵卒为义军;分家后再出一男,号新拟生军;百姓有新置物产的,再出一男,号新拟军;家有三男的抽一男为围军,后改为拔山军。元宗李璟保大年间,朝廷将龙舟舵手编为凌波军;民间佣人奴仆、赘婿编为义勇军;市井无赖、亡命之徒编为自在军;平民百姓编为排门军。除了募兵制还有征兵制,即战事紧张时强行征伐境内农民为兵。

外交

编辑

南唐与吴越

烈祖李昪在位时,南唐与吴越为友好的邻邦。升元六年(公元942年),吴越国火灾,李昪慰问并支援他们相应的物质。李璟即位后,南唐与吴越的关系变得紧张起来,常有战事发生,李煜即位后,两国没有直接的军事冲突,但后来在北宋攻南唐时,吴越国与宋协同作战,联合攻入金陵使南唐亡国。

南唐与契丹

契丹为了得到南方的丝织品及茶叶、药品、珠贝等物产,与江淮政权保持着频繁的往来。出于军事上的考虑,南唐政权也有意加强这种联系。李昪得国后,采用宋齐丘得建议,通过海路与契丹取得联系,并赠之以美女、珍玩,契丹主亦遣使报聘,双方往来不绝。南唐与契丹之间的关系,既非文德所服,亦非真正的同盟,但李昪表面上始终维持着和契丹的友好关系,这样能让后晋有所忌惮。李璟即位后,也常派使节由海路北上希望跟契丹建立邦交,打算跟契丹合作共同夺取中原,但两国有互赠礼物,但是并未真正结成联盟。

南唐与后周

南唐保大九年(公元951年),郭威建立后周,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后周逐渐强大,而此时的南唐陷入闽楚战争,国力将要耗尽之时。保大十二年(公元954年)柴荣继位后开始进行统一天下的大计,从保大十三年(公元955年)开始,柴荣开始讨伐南唐,一共三次攻伐,南唐屡战屡败。李璟削帝号,自称国主,向周称臣。

南唐与北宋

李璟在位时,赵匡胤兵变称帝,南唐与北宋延续之前南唐与后周的臣属关系。李煜继位后,对宋更加谦恭,同时,每年派人向北宋进贡,甚至一年之中数次进贡。每次会见北宋使者都换龙袍为紫袍(北宋官服), 开宝四年(公元971年),李煜下令去除“唐”国号,改称江南国主;次年,又下令贬损仪制,撤去金陵台殿鸱吻,并先后多次上表宋廷,请求直呼其名,以示尊奉宋朝。

南唐与周边其他国家

李昪的对外政策是以息兵为主,他在位之时,与周边马楚、南汉、闽国等国友好来往,昇元四年(公元940年)南唐东南面的闽国王延政、王曦两兄弟开战,李昪派去使节调解,二人暂时盟誓和解。李璟即位后,有定中原复旧都之意,对外政策主要是武力征伐掠夺,先后剿灭南汉张遇贤、灭闽国、重创南楚,外交关系变得紧张。

经济

编辑

经济政策

李昪受禅后,推行了一系列利于国家发展的经济政策。首先,李昪下诏采取优抚政策,吸引劳动力,使抛荒的土地重新得以开发种植;其次,为发展生产,南唐实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并通过改革税赋使百姓的负担合理;第三,采取奖励农桑、兴修水利的举措;第四,减少各种徭役,节约民力财力,使百姓集中精力从事农业生产。同时三代君主能因地制宜发展国内经济,例如南唐长江以北是广阔的平原,这一带屡经过战火,农业短时时间难以恢复,但是有丰富的盐产,南唐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盐米政策,即江南民户缴纳稻米以换取江北食盐。

农业

李昪即位后为加强国家的统治,下诏有愿意耕织的人,朝廷可授予田地任其耕种,这一政策不仅促进了社会的安定,还吸引了大批的劳动力,使南唐境内的土地得以开发利用,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与此同时,李昪实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采取奖励农桑、兴修水利的举措,促进了南唐农业的发展。

稻米种植

在南唐经济发展中,随着农业经济重心的南移,南唐的稻米种植广泛,淮南、江南以及鄱阳湖畔、赣江流域及今抚河、信江流域,都是产米区。在稻米生产发展的同时,北方传统优良品种南渐势头也有增无减,小麦种植也比唐时普及,四川许多平原、丘陵、山区种麦。由于南唐农业生产的发展,其后江淮地区成了中原的主要稻米供应地,到北宋时,其首都开封每年都要从这里运去大批的米。史载:“江南平、岁漕米数百万石给京师,增广仓舍,命常参官掌其出纳,内侍副之。”米多得都要广增仓库,可见产量多。

经济作物

在稻米种植的同时,南唐的经济作物生产也有较快的发展。南唐政府非常关心种桑,李昪在位时就下令对种桑多且品质优良的百姓给予一定的赏赐。在政府的鼓励下,南唐的桑叶生产有很大的发展,与此同时,南唐境内麻的种植也十分普遍。加上南唐改革税法,以税钱折绢帛而虚提绢帛价格,农民种桑的积极性更高,“不十年间,野无闲田,桑无隙地。”皇家仓库德昌宫。“凡积兵器、缗、帛七百余万。”国家农桑之盛,前所未有,农业发展的深度与广度,南北无出其右者。

除了桑麻,南唐茶叶种植也广泛。南唐的茶叶生产以光州、扬州、常州和润州的茶园闻名于当时,宜兴产茶历史久远,其中“阳羡茶”为江淮名品。南唐时“阳羡茶”依旧为名茶,后随着产茶区域的南移,产于建州的京铤茶渐渐取而代之,成为贡品,朝廷方罢“阳羡茶”。

手工业

纺织业

南唐的纺织业,有民间作坊和官府作坊。民间机杼普及,织工无数,品质优良,如润州的方纹绫、水波绫,技术高超;除了民间作坊,官府里同样设有作坊,数量、品种也很多,国主赏赐常用丝帛,如“昇元初,许文武百僚观内藏,随意取金帛,尽重载而去”;李煜信佛,给很多寺院赠予大量丝帛,这都说明南唐丝织品富足。

制盐业

淮南扬州和楚州是古代主要的盐业产地。唐代已有“扬一益二”的说法。南唐立国后,以盐业为重要资本,制盐业成为江淮社会经济的大宗。南唐升元元年(公元937年),南唐改置泰州,置海陵监,加强了对盐业的管理。又在楚州设置盐城监,“管盐亭百二十三”。至北宋统一,盐城“岁鬻四十一万七千余石,泰州海陵盐如皋仓,小海场六十五万六千余石。”

造船业

南唐地处江淮水乡,湖泊纵横,造船业十分发达。南唐的洪州盛产大木,为南唐造船业奠定了基础,南唐的战舰均为洪州所造。由于江西盛产良材,故江州、饶州等地均有规模宏大的造船手工业工场,除此之外,扬州也是南唐的重要造船基地,由于江南多水,各州县均能造船。如田额镇守宣州时,本地船工不足,以厚利招上元(今南京市)冯宏铎船工为己造船。南唐大船可容千人,载重量增加,说明造船技术高。

制瓷业

南唐的制瓷业主要集中在江西,,今景德镇地区有多处五代窑址,主要是胜梅亭、石虎湾、黄泥头、湖田等窑。景德镇地区南唐时属饶州管辖,胜梅村窑是目前发现的南方地区烧过白瓷的最早窑址之一,此外还兼烧青瓷。湖田窑位于景德镇东南方的湖田村,窑场遗址与遗物堆积面积达40万平方米。该窑以及黄泥头窑均烧造白、青瓷器,景德镇出土的白瓷接近现代细瓷的水平,可见五代制瓷工艺水平高。

制茶业

南唐的制茶业,无论产量还是工艺,都在当时处于领先地位。南唐仅官府就有茶叶坊38处之多,专门生产供皇家和贵族使用的高级茶品。民间制茶作坊就更多,有1000多处。由于制茶业发达,茶税成为南唐重要税收项目之一,并且是军费的重要来源。

文具制造业

南唐的手工业和其他各国相比,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文化用品的制造比较发达。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和南唐文化繁荣,教育事业发达有密切的关系。文房四宝中的笔、墨、纸、砚,都有制作精良的产品涌出,如南唐造墨名家就有耿文寿、耿文政、盛通、盛真等,《十国春秋》还说,朱君德、柴洵、柴成务、李父远、张遇、陈赞等,皆善制墨,由于南唐制墨业兴盛,到后主时,置墨务官,统管此事。

南唐时的笔,以宣城诸葛笔最为著名,一枝笔价值十金,“号为‘翘轩宝帚’,土人往往呼为‘宝帚’;南唐时的砚以李少微所造龙尾砚最为名贵,南唐曾在歙州置砚务,“选工之善者,命以九品之服,月有俸廪之给,号砚务官,为官造砚。”

南唐的造纸技术尤为高超,南唐后主李煜还特地令四川造纸工匠来到澄心堂,仿照蜀纸制成一种质地优良的新纸,并命名为“澄心堂纸”。此纸除了南唐君主使用外,也“供名人书画”,南唐大画家徐熙画花果,就“多在澄心堂纸上”。澄心堂纸品质好,此后宋朝、清朝也都学习南唐的技术,生产并使用了这种纸。南唐文化发达,除了能生产名贵纸张外,日常使用的普通纸生产也很广泛。江、池、宣、歙、信等州都产纸,其中信州产的是藤纸。吴、南唐纸不仅产地分布广泛,而且质量也很佳。宋代科学家沈括曾在宣州宁国县发现吴国文书数十纸,“纸剳皆精善。”

商业

城市商业

商业市场发展:南唐金陵、扬州、润州等大城市都有专门的商业市场,如金陵的坊市多集中在城南地区,有银行,即金银器加工市场;有花行,即专门制作装饰用花的地方。润州紧邻长江,江边有市,如南唐有诗赞金山江面:“淮船分蚁点,江市聚蝇声。”南唐城市不仅城市商业繁荣,农村的草市、圩场很是兴旺,不少圩市升为县或者置为镇,如新置海陵东洲镇,清江,海陵,如皋等升为县,泰州则升为州,成为江北重镇。从这里可以看出商品经济的萌芽已经向沿江乡间集镇转移,成为城市商品经济的扩展与补充。

商人地位提升:南唐重商及商业的活跃造就了一个庞大的富商阶层,他们甚至与士大夫共同执掌国运,开历代风气之先,如南唐开国元老周宗,既是政客又是富商。南唐的大商人囤积居奇,一度使南唐财富集中到了商贾手中,李煜即位之初,国库储备不足以向宋进贡,就从金陵富商那里购得绢品以充贡物。在重农抑商的封建社会,富商地位的上升本质上是商品经济萌芽的积极表现,是我国经济重心南移过程中出现的新气象。

新的消费阶层出现:南唐建都金陵,经济文化中心南移,一大批皇家政要及其家属,经营盐,茶暴发的富豪,北方南下的士大夫,文人墨客以及妓女等成为金陵及其周边中心城市新的消费阶层,他们人数多,经济实力雄厚,他们的生活状态影响城市的消费习惯,对城市经济繁荣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城市服务业兴起:随着城市的发展,建筑木工、道路河道保养人员、脚夫、船家等各行各业的人增多,城市聚集的人增多,酒楼增多,南唐讲究美食,如在金陵就有“建康七妙”,饼可以映字作劝盏,面能穿结带,就连混沌汤也能注入砚中,堪称神奇。服务业细化,渗透的城市的方方面面,增强了城市的活力,带动了城市的经济繁荣。

海外贸易

海外贸易是南唐商业发展的组成部分之一。扬州是重要的港口,从这里出口的茶叶,丝绸和瓷器等商品,源源不断地运送到占城,新罗,高丽,远至大食等地。各地的消费品也从海外输入南唐。在太常博士陈致雍的《奏番国使朝见仪状》中,提到了“占城国献驯象”; 中主李璟“海国进象数头,皆能拜舞山呼”;南唐的宫廷之中也有照明用的“大宝珠”。

货币

南唐货币有大齐通宝、保大元宝、唐国通宝、大唐通宝、开元通宝、永通泉货。李昪称帝,国号为大齐时,曾铸造过“大齐通宝”,其子李璟造“保大元宝”钱,中兴二年铸“永通泉货”当十钱,此外还铸有“开元通宝”“唐国通宝”“大唐通宝”等。南唐的“唐国通宝”有篆、隶、真三种字体。初铸时一千钱重三斤十二两,后减为一斤重。有大小两种,大的一当开元钱二,小的二当开元钱一。唐国通宝比唐开元钱整齐,传世的南唐“永通泉货”多。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8813/

(50)
词条目录
  1. 国号
  2. 历史
  3. 奠定基业
  4. 南唐立国
  5. 开疆拓土
  6. 降为国主
  7. 降宋亡国
  8. 疆域
  9. 范围
  10. 区划
  11. 国都
  12. 人口
  13. 内政
  14. 中央
  15. 地方
  16. 法律
  17. 军事
  18. 军事制度
  19. 六军与侍卫诸军
  20. 州郡军与乡兵
  21. 征兵制度
  22. 外交
  23. 南唐与吴越
  24. 南唐与契丹
  25. 南唐与后周
  26. 南唐与北宋
  27. 南唐与周边其他国家
  28. 经济
  29. 经济政策
  30. 农业
  31. 稻米种植
  32. 经济作物
  33. 手工业
  34. 纺织业
  35. 制盐业
  36. 造船业
  37. 制瓷业
  38. 制茶业
  39. 文具制造业
  40. 商业
  41. 城市商业
  42. 海外贸易
  43. 货币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