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芩

编辑
本词条由“G1343225080” 建档。
黄芩(拉丁学名:ScutellariabaicalensisGeorgi),唇形科(Lamiaceae)黄芩属(Scutellaria)多年生草本植物,又名香水水草、黄筋子。在中国、俄罗斯、蒙古、朝鲜、日本均有分布。在中国境内分布广阔,大兴安岭余脉向西南连接燕山山脉北部山地为中国黄芩的重要分布区域,也是黄芩的主产区。黄芩多生于海拔60~1300米的阳光充足且干燥的地方,如向阳草坡地、休荒地、山顶、...

黄芩(拉丁学名: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唇形科(Lamiaceae)黄芩属(Scutellaria)多年生草本植物,又名香水水草、黄筋子。在中国、俄罗斯、蒙古、朝鲜日本均有分布。在中国境内分布广阔,大兴安岭余脉向西南连接燕山山脉北部山地为中国黄芩的重要分布区域,也是黄芩的主产区。黄芩多生于海拔60~1300米的阳光充足且干燥的地方,如向阳草坡地、休荒地、山顶、山坡、林缘及路旁等。喜温和气候和光照,耐旱耐寒;适应性很强,对土壤的要求并不严苛,但喜中性或偏碱性、土质疏松、肥沃的土壤。

历史

编辑

名称考证

在中国,黄芩始载于《本经》,作为中药材首载于《神农本草经》:“黄芩一名腐肠。”黄芩有多个别称,《普本草》云“黄芩一名黄文,一名妒妇,一名虹胜,一名经芩,一名印头,一名内虚。”南北朝时期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记载了黄芩的另外2个别称:条芩和枯芩。对于黄芩的老根和新根也有不同的叫法,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就对于其有详细记载,“宿芩乃旧根,多中空,外黄内黑...子芩乃新根,多内实,即今所谓条芩。”自宋以后,黄芩的别称逐渐减少,记载趋于统一,基本以黄芩为正名。

产地考证

中国古籍中,《神农本草经》最初记载黄芩产地仅为“生川谷”,无具体地名。《名医别录》首次出现了黄芩的具体产地“生秭归及宛朐”,即湖北秭归县和山东菏泽。唐宋时期产区进一步扩大,宋代《本草图经》将黄芩的原产地扩充至川蜀地区:“黄芩,生秭归山谷及冤句,今川蜀、河东、陕西近郡皆有之。”根据历代本草书籍记载可知,在中国,黄芩的产区从古到今是一个不断扩展的过程,且不同的历史时期黄芩的道地产区也不同。

形态特征

编辑

多年生草本;根茎肥厚,肉质,径达2厘米,伸长而分枝。茎基部伏地,上升,高15~120厘米,钝四棱形,具细条纹,近无毛或被上曲至开展的微柔毛,绿色或带紫色,自基部多分枝。

黄芩

黄芩的

叶坚纸质,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长1.5-4.5厘米,宽0.3~1.2厘米,顶端钝,基部圆形,全缘,上面暗绿色,无毛或疏被贴生至开展的微柔毛,下面色较淡,无毛或沿中脉疏被微柔毛,密被下陷的腺点,侧脉4对,与中脉上面下陷下面凸出;叶柄短,长2毫米,腹凹背凸,被微柔毛。

黄芩

黄芩的

花序在茎及枝上顶生,总状,长7~15厘米,常于茎顶聚成圆锥花序;花梗长3毫米,与序轴均被微柔毛;苞片下部者似叶,上部者远较小,卵圆状披针形至披针形,近于无毛。花萼开花时长4毫米,盾片高1.5毫米,外面密被微柔毛,萼缘被疏柔毛,内面无毛,果时花萼长5毫米,有高4毫米的盾片。花冠紫、紫红至蓝色,长2.3-3厘米,外面密被具腺短柔毛,内面在囊状膨大处被短柔毛;冠筒近基部明显膝曲;冠檐2唇形,上唇盔状,下唇中裂片三角状卵圆形,两侧裂片向上唇靠合。雄蕊4枚,稍露出,前对较长,具半药,后对较短,具全药,药室裂口具白色髯毛,背部具泡状毛;花丝扁平,中部以下前对在内侧后对在两侧被小疏柔毛。花柱细长,先端锐尖,微裂;花盘环状,前方稍增大,后方延伸成极短子房柄;子房褐色,无毛。

黄芩

黄芩的花

小坚果卵球形,高1.5毫米,径1毫米,黑褐色,具瘤,腹面近基部具果脐。

物种分布

编辑

分布范围

中国、俄罗斯、蒙古、朝鲜、日本均有分布。在中国境内分布于甘肃省、山东省、陕西省江苏省内蒙古自治区、湖北省、辽宁省、北京市、黑龙江省、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等地。大兴安岭余脉向西南连接燕山山脉北部山地为中国黄芩的重要分布区域,也是黄芩的主产区。尤其以坝上高原(现泛指张家口以北100公里处到承德以北100公里处)和燕山北部出产的黄芩最为著名。

内容由G1343225080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9146/

(5)
词条目录
  1. 历史
  2. 名称考证
  3. 产地考证
  4. 形态特征
  5. 物种分布
  6. 分布范围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