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

编辑
本词条由“G1343225080” 建档。
周朝(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是由周武王姬发建立的王朝,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第三个奴隶制国家。分为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与东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两个时期,凡790年,共经历37个君王。 在甲骨文、金文中,“周”字本义为田野种禾、田间种禾。因种禾养口,衍生出从口之“周”字,并引申出赒给、周密、周遮、周匝等含义。 “周”字演变 《史记》之《集解》《正义》认...

周朝(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是由周武王姬发建立的王朝,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第三个奴隶制国家。分为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与东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两个时期,凡790年,共经历37个君王。

国号

编辑

在甲骨文、金文中,“周”字本义为田野种禾、田间种禾。因种禾养口,衍生出从口之“周”字,并引申出赒给、周密、周遮、周匝等含义。

周朝

“周”字演变

《史记》之《集解》《正义》认为,因周人祖先居住周原,被名为周族,而周族建朝之后也被称作“周”。西汉儒者认为因“周”有“道德周密、无所不至”的含义,所以才被周人当做国号。东汉末年名士刘熙所撰《释名》认为,因周人居住岐山南的周围,在取国号时把它的地理形势当做参考。当代学者张立宪、李硕则认为,甲骨文中的“周”字形如祭坛上鲜血淋漓的“用”(商代祭祀所用祭品),意指祭祀所用人牲。“周”为商朝对周人的称呼,意指周人是为商提供祭祀所用人牲的部族。而后被周人当作国号。当代学者胡阿祥认为,国号“周”源自周人族名,而周族名称与其祖先弃相关,弃号为后稷,后稷则意为务稷者、稷王,甲骨文“周”字或是周人的图腾和象征,进而成为族名和国号。

历史

编辑

周族溯源

周族原是商朝西方的一个姬姓部族,相传其始祖母为姜嫄,生男祖后稷(即弃)。封地在邰(今陕西武功西南),后陆续迁徙至豳(或在今陕西彬县)、漆沮(今陕西省渭河以北)、梁山(今陕西韩城县),达渭河流域岐山(今陕西省岐山县东北)以南之地。

随着周族部落发展,十三代公古公亶父在臣服于商的同时,今其长子太伯、次子虞仲率领部分周族,在今山西平陆以北地区创建虞国,作为东进的阶梯。并立其幼子季历为王,使其迎娶挚国(今河南汝南)国君次女挚仲(即太任)为妻。季历继位后,以维护商朝名义征伐附近的小国,周族势力日渐壮大。在他离世后,其子昌(即姬昌,周文王)即位,继续臣服商朝。据王玉哲在《中华远古史》里考证,该时期周族还处于氏族社会,物质文化较为落后,在周武王立国之前社会发展落后于商朝。

武王建周

商王朝自武丁中兴之后,社会经济逐渐下行,统治者生活奢侈,奴隶主阶级与广大民众之间的矛盾加剧。商帝辛元年(公元前1075年),商纣王帝辛即位,任用对其很是恭顺的昌为“西伯”。商纣王才干过人,但为人骄矜,东夷等周边少数民族不断发生叛乱,统治集团内部矛盾也日益尖锐,商纣王的亲信如微子、太师疵、少师疆等对他的施政均感到失望。

西伯昌趁机开始对商进行战略进攻,但大业未竟便离世。据《周本纪》载昌被帝辛囚亡,而刘毓庆在《文王之死献疑》中认为,昌可能死于商周大战——伐黎之役。他死后,太子发(即周武王)深恨商纣王,继承父业继续克商。

周朝

武王伐纣图示

周文王九年(公元前1048年),太子发带着父亲的木主(即木制的神位)兵至盟津(今河南孟县),与各路诸侯会师盟誓。两年后(公元前1046年)二月,做好准备的他率兵急行军至朝歌(今河南省鹤壁市淇县淇河边)郊外的牧野,连夜布阵。商纣王亦集合数倍于周兵的军队准备抵抗。然而,商军军心涣散,双方交战后反倒戈相击,最终惨败。周军进而攻入朝歌,商纣王赴鹿台自焚而死。两日后,姬发来到帝辛死处,对着他的尸体射箭,并用黄钺砍掉他的头颅。

之后,周王除道修社至商宫,举行隆重的登基大典,正式宣布周王朝建立,商王朝灭亡。封祀商纣王的儿子武庚,将原属商朝东部和北部的诸侯交由他治理。另派兄弟管叔鲜,蔡叔度、霍叔尹监视殷商封地。杀商纣王亲信恶来、费仲,放粮施财、大赏黎民,追封商代时因谏而死的王叔比干以及被贬为奴隶的王叔箕子。

周公旦摄政

周王朝建立后两年,周武王离世,此时,周王朝统治尚未完全巩固,太子诵(即周成王)尚幼,内外交困之下,王叔周公旦代为摄政(亦有一说周公旦践祚称王七年)。

周公摄政第二年(公元前1043年),留在殷都监视武庚的管叔和蔡叔怀疑周公旦趁太子诵年幼篡位,和武庚一起发起叛乱。周公旦率兵平定三监与武庚之乱,之后又东征东夷之族,征服了商奄、蒲姑、淮夷、徐戎及熊、盈当中的十之有七。学者王玉哲认为,周公旦此次东征不仅灭掉了商王朝的残余势力,还打垮了反对周王朝的潜伏势力,使周王朝基本上统一了黄河中下游流域。

之后,周公旦根据周武王在世时的规划,在东部营建新大邑(即洛邑,今河南洛阳)安置殷商遗民,将其当做东都成周。周公摄政第七年(公元前1038年),成周建成,天下初定,周公旦辞去王位,举行“殷礼”还政周成王诵,告诫其务行节俭,以及今后该有的施政纲要。周成王任其为太师,命他留守成周,主持东都政务,与太保召公以陕塬(今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为界各自施政,以辅佐周天子。

为了进一步巩固周王朝统治,周公旦推行分封制,分封鲁、卫、唐、齐、燕等国拱卫周室,对新征服的部族采取安抚与镇压相结合的政策,制作并普及礼乐制度,废除“兄终弟及”的王位继承制,规定此后历代王位均有长子继任,并按照宗法组织起一套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

成康之治

周公旦还政之后,周成王延续其制定的各种制度治国,使得“民和睦,颂声兴”四夷来宾,贡献方物。他的在位时长有七年、二十八年说,学者王玉哲认为改两种说法均不可考。周成王病终前,害怕太子钊(即周康王)无法胜任,托孤召公、毕公辅佐。

在召公、毕公的告诫下,周康王遵从周公旦所作的《无逸》《多士》等,对内奉行节俭、轻刑的施政纲要,对外使用军事手段平定东夷叛乱,北征略地,西伐鬼方(后来的周人称为玁狁,继称犬戎),使得人民生活安定,四方诸侯臣服,周王朝的统治也得以巩固和发展,进入强盛时期。周成王和周康王的统治时期,也被史称为“成康之治”。

西周衰落

周康王在位二十余年离世,之后周昭王即位,但其德行、施政能力都不如成康时期,边民和封国时有叛乱。周昭王十六年(公元前980年),楚国叛乱,周昭王率兵平乱,三年后获胜,但国力消耗严重,而周昭王凯旋回师途中也溺死于汉水之中。

其子周穆王继位后,重新规范执政,发布《臩命》,修复朝政,制定《吕刑》稳定社会秩序。对西北一带的犬戎发起战争,进一步向西拓土,两征荆蛮,东征攻灭徐国,在涂山(今安徽蚌埠市怀远县东南)大会诸侯,巩固了西周对东南的统治。据《竹书纪年》载,他还将国都迁至了西郑(今陕西华县)。

但周穆王执政期间,战争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他本人又喜好游幸,致使国力持续衰落。而他离世后相继继位的周共王、周懿王,周孝王、周夷王也没有改变周王朝衰落的趋势。期间边地少数民族袭扰不断,诸侯不愿听从王命,甚至时有反叛。为供给军需,周王朝对百姓的盘剥日益加重,民怨沸腾,社会矛盾激化。为避免西戎的侵扰,周懿王执政时还将都城内迁至犬丘(今甘肃省陇南市礼县)。

共和行政

周厉王元年(公元前877年),周夷王之子周厉王即位。为改善国家财政状况,他不顾辅臣芮良夫、召穆公的劝谏,使用“好利”的荣夷公为卿士,将以往开放给百姓的山林川泽之利收归国有;阻塞言路,打击那些对他施政有所不满的贵族;南征荆楚,西御戎族,与周边少数民族摩擦不断。周厉王三十七年(公元前841年),周王朝发生国人暴动。周厉王仓皇逃至彘(今山西霍县),太子静被召穆公藏在家中。国人进而围住召穆公家宅,逼他交出太子静,召穆公不得不用自己的儿子代替太子静去死,才平息事态。

之后,王位空悬十四年,期间共伯和(卫国诸侯)代周行政,史称共和行政。共和十四年(公元前828年),周厉王离世,共伯和还政,太子静继任王位,即为周宣王。学者白寿彝等认为,共和行政使周朝的宗法制度受到严重打击。

宣王中兴

周宣王即位后,为修复受损的宗法制度,召穆公在成周召集宗族,讲述亲亲之道,以发扬宗法之义。亲历过国人暴动的周宣王,也开始修政以恢复成康之风。在召穆公、尹吉甫、南仲、方叔、韩侯等贤臣辅佐之下,周宣王加强了南、北、东三面的边防,平定了淮夷、徐方、荆蛮、玁狁等地,国力得以恢复。之后,周宣王又大力扶植秦嬴势力去打击西部戎族以稳固西部边疆。

周宣王三十六年(公元前793年),周宣王派兵征讨条戎、奔戎(今山西夏县西南),结果大败。周宣王三十九年(公元前789年),羌戎又袭扰丰镐附近,周宣王此时已无兵可用,不得不向楚国借兵,最终王师惨败,周宣王在奄父的帮助下才得以突围。

而此时庶民不肯尽力于公田,国家财政困难。为补充人力、物力,周宣王对内实行“料民于太原"的统计人口政策以征收赋税,人民负担持续加重,内部矛盾加深。周王朝的国力再次转衰。

平王东迁

周宣王四十六年(前782年),周宣王离世,其子周幽王即位后,任用佞臣虢石父为卿,兵役繁重,政治昏乱。又逢自然灾害频发,农业受损严重。周幽王三年(公元前779年),周幽王因宠爱妃子褒姒,决定废掉申王后和太子宜臼,改立褒姒为后,以褒姒子伯服为太子。宜臼为保性命出奔外家申国。周幽王十一年(前771年),申王后之父申侯联合犬戎攻陷镐京,周幽王、伯服被杀。次年,鲁侯、许公、申侯拥立宜臼即位,即为周平王。

此时,镐京及王畿的西部多为犬戎所据,周王室的势力大大削弱,周平王不得不迁都成周,并把西部交由时任西垂大夫的秦襄公,许诺他若能克服犬戎,便可领有其地。不久后,秦襄公攻占岐山以西地区,建立秦国。而东迁后的周朝则被史称为东周。学者王玉哲认为,周王室东迁明为避犬戎,实则为避开日益强大的秦嬴。而周平王赐地秦襄公是后代的伪饰之说。

在周平王被拥立的同一年,东虢公另立王子余臣为王,即为周携王。周平王二十一年(公元前750年),支持周平王的晋文侯袭杀周携王,二王并立时期结束,周朝再次统一。

诸侯称雄

周平王为政时期,王室势力大不如前,他曾委任郑武公、郑庄公父子为卿士,王室朝政也逐渐被郑国势力把持。周平王心生忌惮,暗中分政给虢公。郑国察觉后不依不饶,周平王不得不与郑国交换质子以恢复互信。此外,齐、楚、秦、晋等诸侯国也逐渐强大。

周平王五十一年(公元前720年),周平王在内外交困中离世,由于王子孤早逝,王孙周恒王继任周天子之位。周恒王五年(公元前715年),因怨恨之前朝拜时周恒王不礼待自己,郑庄公将周朝赐给他的邑田与鲁国交换。同一年,周恒王任命虢公为忌父为右卿,而郑庄公则居于其下,为左卿士。周桓王八年(公元前712年),鲁桓公谋杀其兄鲁隐公,不向周桓王请求册封便自立为君。周恒王十年(公元前710年),与郑国关系不睦的宋国发生内乱:太宰华督为夺大司马孔父嘉之妻,设计将其杀害,被宋殇公察觉后,进而杀掉了宋殇公。之后,华督迎立流亡郑国的公子冯为宋国国君,宋国也多听命于郑国。

周桓王十二年(公元前706年),周桓王罢黜郑庄公在周朝的卿位,郑庄公怒而不朝见周桓王。次年,周恒王率兵伐郑,却被郑国大夫祝聃射伤左肩,不得不“宽恕”了郑国和郑庄公。周恒王二十三年(公元前697年),周恒王离世,周庄王即位。之后又经历周釐王、周惠王等20余个君王,而周王室的势力也越来越弱,中原各诸侯国相继开展争霸斗争,不再定期向周天子述职纳贡,周天子反而在政治、经济上必须依附强大的诸侯。学者翦伯赞认为,周王室自东迁成周后便失去了天子共主的地位。

周贞定王二十八年(公元前441年),周贞定亡离世后,他的四个儿子为争夺王位互相杀戮,长子周哀王,次子周思王均死于兄弟阋墙。三子周考王弑兄篡位后即位,于周考王元年(公元前440年),划王畿河南之地封赏给弟弟揭作为王城,让其统辖瀍水以西、洛河以南的地区,即为西周公国。周显王二年(公元前367年),西周公国公子根为争夺西周公之位叛乱,在赵成侯和韩懿侯的有意干涉下,周显王将周王室最后的王畿之地巩(今河南巩义市东北老城)封给公子根,是为东周公国。

周朝

西周公国图略

秦灭周朝

随着秦国势力的增强,周显王于其执政的第五年(公元前364年)祝贺秦献公称霸,此后,还将祭祀周文王、周武王的胙肉送于秦献公。到了周显王二十五年(公元前344年),秦献公在成周会盟诸侯,俨然以天子自居。次年,周显王扁又封秦孝公为诸侯之长。周显王四十四年(公元前325年),秦惠王干脆称王,诸侯也纷纷效仿。

周显王离世后,其子周慎靓王在执政的第六年(公元前315年)离世,其孙周赧王继位后。周赧王八年(公元前307年),秦国占据韩国关塞武遂(今山西垣曲县东南),引起很大轰动。而秦武王也欲入东周试举象征王权的周鼎,遭周赧王严词拒绝后,派去试探周王室反应的秦相樗里疾怒而周赧王逐出王宫,强迁其西周公国境内。

周赧王五十九年(公元前256年),秦国攻下韩国的阳城(今河南省登封县东南)、负黍(今河南省登封县西南),因二城靠近西周公国王城,引起周王室恐慌。西周公便听取楚国此前的建议,让周赧王以天子之名约六国诸侯到伊阙(今河南省洛阳市南)拒秦。但响应者甚少,最终无功而返。秦国却怒而欲攻打西周公国,西周公不得不入秦谢罪,尽献其三十六邑和三万臣民。

同年,周赧王和西周公均离世,西周臣民投奔东周公国。秦国取周之九鼎,把继任西周公迁到了惮狐(今河南临汝西北)。此时,东周公国据地仅为一县,周朝已经没有天子,并开始采用秦国纪年,周朝也随之灭亡。七年后(公元前249年),秦庄襄王即位,以偏居巩地的东周公国参与诸侯伐秦的军事行动为借口,令丞相吕不韦率兵伐灭东周公国。

疆域与政区

编辑

疆域变迁

周朝建立之前,周人的政治影响已到达了西南巴蜀和东南江淮流域。周武王伐纣建周后,又控制了商朝统治区,之后,周公东征、成康之治,周朝的疆土不断扩展,北达今辽宁朝阳一带,西面至今甘肃渭河上游,西北抵今宁夏一带,东面达至今渤海、黄海、东海之滨,南到汉江中游,东南抵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辖有今山东、河南的大部分地区, 河北、山西的南部, 陕西的中部, 甘肃的东部,江苏、湖北、安徽的北部。

其中陕、晋是周人的故土,鲁、豫、冀等为殷旧地,燕、辽、江、淮为新开拓的疆土。边地还有许多方国、部族,东北有肃慎,北部有鬼方,西有犬戎、羌,江汉平原有荆楚,荆楚之西有群蛮,西南有巴蜀,淮泗之间有淮夷、徐夷等。

周平王东迁后,周朝仅居有今陕西东部和豫中一带,后又被秦国、虢国等国割走。周朝灭亡前疆域缩小至洛邑附近的几百公里。

内容由G1343225080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9172/

(19)
词条目录
  1. 国号
  2. 历史
  3. 周族溯源
  4. 武王建周
  5. 周公旦摄政
  6. 成康之治
  7. 西周衰落
  8. 共和行政
  9. 宣王中兴
  10. 平王东迁
  11. 诸侯称雄
  12. 秦灭周朝
  13. 疆域与政区
  14. 疆域变迁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