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鸨

编辑
本词条由“G1343225080” 建档。
大鸨[bǎo](学名:Otistarda),别名独豹、羊鵏[bū]、青鵏等,鸨科大鸨属鸟类,大鸨属下唯一种。雄性大鸨的体长为90~105厘米,雌性为75~85厘米;体重为3.3~18千克,繁殖期雄鸟头、前颈蓝灰色,后颈褐色;颌下、胸部两侧较低处有粗硬饰羽;上体有金黄、黑色相间条纹;下体白色。非繁殖期雄鸟颏[kē]部胡须状饰羽消失或不明显,雌鸟颏部无胡须状饰羽,下颈无棕栗色斑。 在中国,最早大鸨的名...

大鸨[bǎo](学名:Otis tarda),别名独豹、羊鵏[bū]、青鵏等,鸨科大鸨属鸟类,大鸨属下唯一种。雄性大鸨的体长为90~105厘米,雌性为75~85厘米;体重为3.3~18千克,繁殖期雄鸟头、前颈蓝灰色,后颈褐色;颌下、胸部两侧较低处有粗硬饰羽;上体有金黄、黑色相间条纹;下体白色。非繁殖期雄鸟颏[kē]部胡须状饰羽消失或不明显,雌鸟颏部无胡须状饰羽,下颈无棕栗色斑。

命名与分类历史

编辑

在中国,最早大鸨的名字为“鵏”“豉”“餔”等,这些名称大多具有地域性,于是在书面上统一了“鸨”这个名称,最早出现于《诗经》上。

在过去,通常把大鸨和小鸨(Tetrax tetrax)归为同一属,还有把新鸨属(Neotis)、小鸨属(Tetrax)和鹭鸨属(Ardeotis)归到大鸨属(Otis)中,后随着遗传学的发展,人们发现这些属在遗传性状上有较大差别,故大鸨属单列出来,大鸨为属下唯一种。

大鸨在早期被划分为3个亚种——指名亚种(Otis tarda tarda)、中亚亚种(Otis tarda korejewi)、普通亚种(Otis tarda dybowskii),后大多数学者认为中亚亚种与指名亚种没有很大差别,中亚亚种是指名亚种的异名,所以认为大鸨种下只有2个亚种——指名亚种、普通亚种(东方亚种)。

形态特征

编辑

大鸨的体型粗壮,雄性大鸨的体长为90~105厘米,体重为5.8~18千克,翼展为210~240厘米;雌性体长为75~85厘米,体重为3.3~5.3千克,翼展为170~190厘米。脚和前趾为灰褐色,无后趾,爪黑色。

繁殖期的雄鸟眼先的羽毛可达鼻孔前上部;虹膜为暗褐色;鼻孔较大,鼻骨沟宽;喙粗壮,稍短于头部,呈暗灰色,基部宽平,尖端缩小且稍下弯;头大且圆,头顶中央有一黑色纵纹;颈部又长又粗,头、前颈呈暗淡蓝灰色,后颈为褐色;颌下有胡须般的白色粗硬饰羽;体上部有条纹,金黄色和黑色相间,翅膀有白色宽纹;翅上覆羽灰色,羽端白色;大覆羽与大部分三级飞羽为白色;初级飞羽、次级飞羽黑褐色;体下部呈白色;胸部两侧较低处为褐色;腿为淡棕色到暗灰色;外侧尾羽浅棕色,具黑色斑和白色羽端、羽基,最外侧尾羽几乎纯白色,仅有一黑褐色亚端斑。

处于非繁殖期的雄鸟羽色基本与繁殖期相似,仅颏部胡须状饰羽消失或不明显。雌鸟与雄鸟相似,两翅覆羽均为白色,但颏部没有胡须状饰羽,下颈无棕栗色斑。

未发育成熟的雄鸟颌下无纤羽,整个颈部、胸部都为浅灰色。未发育成熟的雌鸟除在头部、颈部比成年雌鸟多一些绒毛,在身体上部还有少量的绒羽外大部分与成年雌性相似。

大鸨

大鸨形态

分布栖息

编辑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大鸨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从欧洲的伊比利亚半岛向东到亚洲的土耳其、蒙古、俄罗斯、朝鲜和中国等国家均有分布,偶尔也见于印度日本

亚种分布范围如下表:

中文名

学名

主要分布地

指名亚种

Otis tarda tarda

摩洛哥、伊比利亚东部、哈萨克斯坦到俄罗斯及中国西北地区

东方亚种

Otis tarda dybowskii

蒙古国、俄罗斯以及二者交界的西伯利亚南部、中国东北部地区

中国分布

在中国,大鸨的繁殖地多分布于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越冬地多分布在陕西省、辽宁省、山西省、山东省、河北省、河南省、江西省、湖北省,偶尔在福建省和吉林省西南部也可见其分布。

栖息环境

大鸨常栖息于低洼地以及开阔地带,避开陡峭多石的地形以及降雨量超600毫米的地方,会以稀树草原、荒漠、湿地或者孤立的树林为栖息地,偶尔也会到农田、河岸、稀疏盐碱地、荒漠造林边缘活动。大鸨较为耐寒,在俄罗斯会栖息在海拔2000米的地方。

生活习性

编辑

觅食行为

大鸨是杂食性鸟类,以植物性食物为主,也捕食脊椎动物和小型脊椎动物,通常清晨觅食,傍晚次之。春季成群大鸨会侵入农田,偷食种子及麦苗、玉米苗等;夏秋季会捕食大量昆虫,抚育幼鸟的雌鸟会捕食得更多,还会捕食些蛙类;秋末及入冬前,成熟的农作物及牧草种子可供其取食;冬季迁徙的种群会飞到农田觅食,部分不迁徙的种群会采食绿豆(Phaseolus radiatus)的根、茎、叶、角、籽等;迁徙后的种群到达越冬地仍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取食杂草种子、麦苗及少量昆虫等。

捕食过程中常会啄食几下便停息一阵,时而停下擦喙,行动稳健,但也会快速奔跑突袭运动敏捷的猎物,用喙猛戳捕食对象,吞食前会大力摆动头部,时而急停下吞食较大的猎物。

社群行为

大鸨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都为集群活动,其群体多由相同性别和年龄的个体组成。繁殖季节集群通常会解散,多为成对活动,当雌鸟进入产卵期和孵化期时,雄鸟会离开雌鸟,结成3~5只的小群活动,8月又逐渐开始集成大群。在种群中处于支配地位的优势雌鸟会驱逐和叼啄其他与雄鸟亲近的雌鸟。冬季多呈单一且松散的小家族,天气恶劣时,游荡个体还会加入其他群体,群体中个体数可不断增加到数千只,但秩序稳定的群体一般由100~200只个体组成。

在一个群体内,不同雄性个体之间具有明显的社群等级,该等级制度通常由年龄决定,在交配期前就已经建立,处于较高社会等级的雄性个体具有较多求偶机会。

节律行为

大鸨迁徙主要分为两种,第一种是从中亚到达俄罗斯和中国东部的欧亚大陆,第二种是在撒哈拉南部地区的萨赫勒和热带草原地带进行短距离迁徙。雄性迁徙距离较短。在亚洲,大鸨会向南迁移,迁徙距离有限。在中国生活的大鸨于每年3~4月迁回繁殖地,如新疆、内蒙古、吉林等地,于每年9~10月迁往越冬地,即黄河和长江的中下游,但也会有部分个体留在繁殖地越冬。

活动特点

大鸨是鸨类里最重的,善于奔跑,一般不飞翔。行走或者奔跑时,头和颈常垂直竖立;飞行前通常要在地上进行一段助跑,两翅缓慢但有力地扇动,但紧急时也可直接起飞。飞行姿势为引颈伸腿,身体呈直线;降落姿势为双翼压弯,两腿稍屈后缓落于地面。当受到小干扰需要进行短距离飞翔时,飞行高度通常小于30米,不会形成明显的队形;当受到较严重的干扰或需要离开栖息地进行长距离飞翔时,会形成明显队形,大致呈“W”形、“V”形或倾斜的“一”字形。

繁殖生长

编辑

求偶交配

大鸨通常为“一夫多妻”的多配制,其性成熟较晚,雌性1.9龄、雄性2.7龄性成熟,雌性3~4岁、雄性5~6岁开始参与繁殖。其在每年3月初便从越冬地迁往繁殖地,至4月初开始出现求偶行为。雄鸟多在特定的炫耀场地中发生求偶争斗行为。格斗前没有征兆,最初为交颈搭肩试探;后各退数步,后颈和前胸几乎贴地,还会耸肩和抖动羽毛;最后则猛然啄住对方喙部,开始打斗;

早春时节,处在繁殖期的雄鸟在争偶格斗结束后,胜者会在雌鸟面前炫耀,也被称为“气球式炫耀”。炫耀动作为扭动身体,通过吞咽和呼气使外咽喉囊膨胀成悬垂气囊,暴露出蓝灰色的裸露皮肤,头向下缩到肩部,尾高高翘起成,露出尾下白羽,内侧次级飞羽、小覆羽、中央覆羽向上旋转呈扇形。雄鸟保持此姿势用力走动并围着雌鸟转圈,平均可保持2分钟。

在雄鸟进行炫耀时,雌鸟会主动接近雄鸟,当雌鸟蹲下时,雄鸟则从侧面跨到其背上,展开双翅进行交配,整个交配过程仅持续数十秒。交配后雌雄鸟各自梳理羽毛。

大鸨

大鸨的炫耀行为

营建巢穴

大鸨通常会把巢穴建在向阳的平地、背风斜坡、低洼中地的高岗等地方,不靠近水源,有时也会在农田边筑巢以及利用旧巢。巢较简陋,即自然坑洼或用爪刨出的碗状坑,几乎不做修筑,巢内只有少量卵石及羽毛,土质疏松干燥,巢边通常会有植物标志物和隐蔽物。

产卵孵化

大鸨通常在4月末到5月产卵,6月末结束产卵,偶尔会有个体在8月末结束产卵。每只雌性可产1~3窝卵,每窝产卵时间相距5~18天,窝卵数为2~4枚,卵呈青灰色、土黄色以及橄榄绿色,有褐色斑点。如果卵被破坏则有补卵行为。

雌鸟负责卵的孵化,孵化期间,雌鸟采食量少,尤其是阴雨天。孵化前期,雌鸟非常恋巢,孵化后期会有晾卵习性。孵化期为21~28天。

雏鸟生长

大鸨属于早成性鸟,初生雏鸟平均体重为96.8克,24小时左右即可跟随亲鸟行走活动,5~6日龄可进行浴沙活动,9~10日龄开始采食小型昆虫及嫩草花序等,30~35日龄即可练习飞翔,50~60日龄的体羽已接近成鸟,80~90日龄时体型已接近成鸟。雏鸟前三个月生长速度最快,雄鸟的生长速度高于雌鸟。通常第一年冬天就可以独立生活。

物种保护

编辑

物种现状

大鸨种群数量整体呈现下降趋势,2010年,世界范围内的大鸨种群数量约为44100~57000只。2014年,指名亚种世界种群数量约为2647~54495只;2017年,东方亚种(O. t. dybowskii)的种群数量范围约为1456~2187只,截止到2022年,东方亚种的世界种群数量已下降到不足2000只。

2010年,分布在中国的指名亚种(O. t. tarda)约为400~2400只,东方亚种约为1500~2200只。

致危因素

导致大鸨种群数量下降的因素有如下几点:第一,农业集约化及人类活动。农业集约化、牧业发展、对自然资源的开采等,都对大鸨的栖息地环境造成影响,有时会导致其弃巢,繁殖率受到影响。第二、农药的使用不仅会致其死亡,且长期使用会降低大鸨的繁殖率,也使其易受寄生虫和病原体的危害。第三,大鸨种群数量受气温和降水的影响较大,在高温干旱季节,水源地的缺失会导致大鸨难以生存和无法顺利繁殖。

保护级别

1975年到2022年统计截止时,大鸨都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Ⅱ中。

2017年,大鸨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等级为易危(VU)。

2021年,大鸨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为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保护措施

1997年俄罗斯组织召开首届国际大鸨保护研讨会,加强大鸨保护工作的国际合作。西班牙、葡萄牙、奥地利、匈牙利、德国和塞尔维亚成功实施了农业环境和土地管理方案,保护大鸨的栖息环境。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德国和匈牙利建立了人工孵化和大鸨饲养项目。

2010年中国河北省首次规定野生动物禁猎区,将大部分大鸨分布地都列入其中。中国已建立多个大鸨自然保护区,例如内蒙古图牧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中国首个以保护大鸨为主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主要价值

编辑

大鸨有药用价值,其羽毛可以做装饰品,但其在中国是保护动物,禁止滥捕。《本草纲目》记载大鸨:“肉甘、平、无毒。”以及“不食鸨奥,奥者,膍胵[pí chī]也,深奥之处也,补益虚人,去风痹气。”其脂肪油味甘、性平,有润肤、生发、除肿痛的功效。

物种对比

编辑

中文名

大鸨

小鸨

学名

Otis tarda

Tetrax tetrax

形态

体型较大

雄鸟头、前颈呈暗淡蓝灰色,上体有金黄、黑色相间条纹,下体白色;雌鸟下颈无棕栗色斑

体型较小,上体沙褐色

雄鸟脸蓝灰,颈黑色具白带;雌鸟颈沙褐色

图片

大鸨

两只大鸨

大鸨

小鸨

鸣声

一般情况下不鸣叫,求偶炫耀时会深吟

飞行时第四枚初级飞羽可发出哨声;求偶时发出“prrrt”声,声音干涩但持久

保护级别

2017年,IUCN易危(VU)

2021年,中国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2018年,IUCN近危(NT)

2021年,中国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相关文化

编辑

文学

中国对大鸨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的《诗经·鸨羽》,其中有“肃肃鸨羽,集于苞棘”以及“肃肃鸨行,集于苞桑”的诗句,意思为“大鸨簌簌展翅飞,成群落在棘树上”以及“大鸨肃肃飞成行,落在繁密桑树上”。还有诗人谢朓[xiè tiǎo]曾为大鸨作诗:“天鹄[hú]远相叫,沙鸨忽争飞。”

意象

在中国,“鸨”常与妓院联系在一起,这是因为民间有大鸨是“百鸟之妻”的传说,人们以讹传讹逐渐形成的。明朝朱权曾在《丹丘先生曲论》中写道:“妓女之老者曰鸨。”清朝《古今图书集成》中写道:“鸨鸟为众鸟所淫,相传老娼呼鸨出于此。”

邮票

大鸨的形象多次出现在各国的邮票上,例如摩尔多瓦、南斯拉夫、塔吉克斯坦等国家。

大鸨

南斯拉夫邮票

大鸨

摩尔多瓦邮票

大鸨

塔吉克斯坦邮票

参考资料

编辑

展开[1]大鸨.中国生物物种名录.. [2022-12-30].

[2]刘阳,陈水华. 中国鸟类观察手册. 长沙: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1: 136.

[3]田秀华,王进军. 中国大鸨. 哈尔滨: 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 2001

[4]赵文珍,王恒瑞,赵宗英,刘冰许,郭凌,张建华,李进萍,马小峰,郝志香. 河南省越冬大鸨资源调查[J]. 野生动物学报, 2018, 39(03): 685-688. [2022-12-30]. DOI:10.19711/j.cnki.issn2310-1490.2018.03.041.

[5]赵正阶. 中国鸟类志 上 非雀形目[M]. 长春: 吉林科技出版社, 2001: 442-444.

[6]Otis[EB/OL]. ITIS, 2022-12-30[2022-12-30].

[7]The IUCN Red List[EB/OL]. iucnredlist, 2022-12-30[2022-12-30].

[8]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2022-12-30].

[9]李时珍. 本草纲目. (明)

[10]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 中华本草9[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 491-492.

[11]北京日报客户端. 世界濒危鸟类大鸨,时隔10年再临北京温榆河流域.百家号. [2023-12-18].

[12]李超,周景英,龚明昊,田秀华,孟德荣,刘春光,党大朋,刘刚. 大鸨东方亚种在中国的分布[J]. 生态学杂志, 2021, 40(06): 1793-1801. [2022-12-30]. DOI:10.13292/j.1000-4890.202106.009.

[13]旭日干. 内蒙古动物志 第3卷 鸟纲 非雀形目[M]. 呼和浩特: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2013:: 376-378.

[14]刘铸. 大鸨东方亚种遗传多样性的分析[D]. 东北林业大学, 2006[2022-12-30].

[15]汪沐阳,徐峰,杨维康,David BLANK,朱新胜. 大鸨生态生物学研究现状[J]. 生态学杂志, 2015, 34(05): 1435-1440. [2022-12-30]. DOI:10.13292/j.1000-4890.20150311.066.

[16]朱龙飞,刘莹莹,郭玉明,班永田,宋克明,牛红星,卜艳珍. 新乡黄河湿地大鸨的越冬生态研究[J]. 野生动物学报, 2018, 39(03): 584-587. [2022-12-30]. DOI:10.19711/j.cnki.issn2310-1490.2018.03.021.

[17]大鸨:风度翩翩的草原大鸟.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国家公园管理局. [2022-12-30].

[18]Checklist of CITES[EB/OL]. checklist, 2022-12-30[2022-12-30].

[19]逸群,王志平,程铁锁,许秀,沈杰. 大鸨的保护生物学研究[J].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6, 31(19): 9-13. [2022-12-30]. DOI:10.15924/j.cnki.1009-5128.2016.19.001.

[20]武明录,侯建华,高立杰,王秀辉. 河北省大鸨的分布与保护[J]. 四川动物, 2011, 30(05): 814-815. [2022-12-30].

[21]Tetrax tetrax[EB/OL]. The IUCN Red List, 2022-12-30[2022-12-30].

[22]王丽凤. 国家生态保护丛书 国家自然保护区卷 下. 北京: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5: 683.

[23]绿净. 诗经评注. 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 2018: 284-286.

[24]李湘涛. 自然感悟丛书 北京自然故事[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9: 310-311.

[25]康国文. 邮票上的"次鸵鸟"大鸨[J]. 野生动物, 2005, (03): 38-39. [2022-12-30]. DOI:10.19711/j.cnki.issn2310-1490.2005.03.018.

该页面最新编辑时间为 2024年3月26日

内容由G1343225080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9820/

(22)
词条目录
  1. 命名与分类历史
  2. 形态特征
  3. 分布栖息
  4. 分布范围
  5. 栖息环境
  6. 生活习性
  7. 觅食行为
  8. 社群行为
  9. 节律行为
  10. 活动特点
  11. 繁殖生长
  12. 求偶交配
  13. 营建巢穴
  14. 产卵孵化
  15. 雏鸟生长
  16. 物种保护
  17. 物种现状
  18. 致危因素
  19. 保护级别
  20. 保护措施
  21. 主要价值
  22. 物种对比
  23. 相关文化
  24. 文学
  25. 意象
  26. 邮票
  27. 参考资料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