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州

编辑
本词条由“百科小编” 建档。
幽州,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幽州作为行政区划最早始于西汉武帝,以幽州突骑闻名古史。幽州作为行政区划最早记载于《汉书·武帝纪》。东汉时期,幽州下辖十郡一国,大致辖境是今河北省北部、辽宁省西南部、南北朝鲜地区。 幽州之名远早于它的行政区划时间。幽州之名来源说法不一,主要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尧或舜时期,《汉书·地理志上》中记载“尧遭洪水,襄山襄陵,天下分绝,为十二州,使禹治之。”,《汉书·谷永杜邺传》中记...

幽州,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幽州作为行政区划最早始于西汉武帝,以幽州突骑闻名古史。幽州作为行政区划最早记载于《汉书·武帝纪》。东汉时期,幽州下辖十郡一国,大致辖境是今河北省北部、辽宁省西南部、北朝鲜地区。

名称和定义

编辑

幽州之名来源

幽州之名远早于它的行政区划时间。幽州之名来源说法不一,主要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尧或舜时期,《汉书·地理志上》中记载“尧遭洪水,襄山襄陵,天下分绝,为十二州,使禹治之。”,《汉书·谷永杜邺传》中记载“九州之外有并州、幽州、营州,故曰十二。水中可居者曰州。洪水沉大,各就高陆,人之所居,凡十二处。”《汉书·谷永杜邺传》中也谈及尧遭洪水而天下分绝为十二州之事,孟康注曰“本九州,洪水隔分,更为十二州”,颜师古注说“十二州是冀、兖、豫、青、徐、荆、扬、雍、梁、幽、并、营也”。比照上述颜师古所注,九州则指冀、兖、豫、青、徐、荆、扬、雍、梁。《晋书·地理志》中记载“舜以冀州南北阔大,分卫以西为并州,燕以北为幽州,周人因焉。”由上可推知,尧或舜之前有九州,且九州中并无幽州之名,幽州是尧时遭遇洪水而分天下为十二州后或是舜划分州郡后出现的一个名字,也就是尧或舜之后十二州中的一个,如果当时不叫“幽州”,那它当时叫什么名字,史料中不见,我们也就无从查考。相反,据多处史料所记的“九州”和“十二州”之名,则多是以上述名称出现而不见它名,由此可以推断,“幽州”之名当最早始于尧或舜时并沿用于后代。

另一种可能始于周朝,并有据可考,根据《周礼·职方氏》中记载“职方氏掌天下之图,以掌天下之地,辨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与其财用九谷、六畜之数要,周知其利害,乃辨九州之国,使同贯利。⋯⋯东北曰幽州,其山镇曰医无间,其泽曰簇养,其川曰河、淄,其浸时,其利鱼、盐,其民一男三女,其畜宜四扰,其谷宜三种。”职方氏是掌管天下土地及帮国民族的官员,周知道他的厉害,于是就划分出九州并与之相通而得其利,其中之一就是定东北名曰“幽州”,幽州之名当始于周朝则由此可证。幽州之所在也见于《周礼·职方氏》“东北曰幽州,其镇山曰医巫闯。”郑注“医巫间在辽东。”贾疏“医巫闾在辽东,且验知之。汉光武十三年,以辽东属青州,二十四年还属幽州。”《周礼·职方氏》是以方位划分出幽州之地,从郑注贾疏中知即是中国东北部。

幽州行政区划

幽州作为行政区划最早始于西汉武帝,《汉书·武帝纪》里所述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初置刺史部十三州”。东汉时期,幽州下辖十郡一国,大致辖境是今河北省北部、辽宁省西南部、南北朝鲜地区。历史上幽州称谓有蓟城、燕都、涿郡、幽州、蓟州、范阳郡、燕京、南京、燕山府、汗八里、北平、北京、中都、南京、大都、顺天府、京师、京兆等。历朝历届对于幽州的定义管辖范围不断变化,但是幽州的核心所在区域并没有变,就是今北京市

区域范围及概况

编辑

西汉时期,据《汉志》记载,幽州下辖九郡一国,分别是涿郡、勃海郡、上谷郡、渔阳郡、右北平郡、辽西郡、辽东郡、玄菟郡、乐浪郡以及广阳国,东至今朝鲜狼林山东一带,西至今河北省万全县、高阳县一线,南至今河北省无椽县,北至今蒙古自治区、辽宁铁岭市一线,大致辖境当是今河北省北部、辽宁省西南部、南北朝鲜地区,这个时期是幽州历史沿革中辖郡县最多,面积最大,地域最广的时期。

东汉时期,据《后汉志》记载,幽州下辖是十郡一国,分别是涿郡、代郡、上谷郡、渔阳郡、右北平郡、辽西郡、辽东郡、玄菟郡、乐浪郡、广阳郡以及辽东属国,较西汉时少了勃海郡而多了一个辽东属国和代郡。另外,西汉时的广阳国改称为广阳郡。此时,虽然幽州所辖郡国数量上无所变化,但从其郡国所辖县的增减看,其面积较西汉对远远缩小,其辖境北至今河北省万全县及辽宁铁岭市一线,东至今朝鲜单大岭一带,南至今河北省保定市南,西至今山西省阳高县西,辖有今河北省东北部、山西省东部、朝鲜西部等部分地区。

三国、魏时期,幽州有十一郡一国,分别是范阳郡(两汉时涿郡)、代郡、上谷郡、渔阳郡、右北平郡、辽西郡、昌黎郡、辽东郡、玄菟郡、乐浪郡、带方郡以及燕国,其中西汉时的广阳国改为燕国,东汉时的辽东属国改为昌黎郡,乐浪郡西南部划出一个带方郡。

隋朝初年,涿郡又改幽州,治所在蓟县,即今北京城西南隅。辖境相当今北京市及河北省霸州市和天津市海河以北,蓟运河以西,赤城、涿鹿等县以东地区。隋炀帝时,开永济渠,南达于河,北通至此。

唐代设置幽州节度使,幽州节度使负责防御奚、契丹,治幽州,统辖幽州、蓟州、妫州、檀州、易州、定州、恒州、莫州、沧州等9州。

历史发展

编辑

秦朝之前时期发展

周武王灭殷后,封召公于幽州故地,号燕。战国时,燕国与其他六国并为七雄。燕昭王时秦开破东胡后,设置渔阳、上谷、右北平、辽西、辽东等五郡。

秦朝时期发展

秦始皇灭燕国后,沿袭燕国建制。西汉时,汉高祖时拆分上谷并将其设置为涿郡和燕国。涿郡的主要核心区域为今河北涿州市,辖境相当今北京市房山区以南,河北省易县、清苑以东,安平、河间以北,霸州、任丘以西地区。

秦朝以后时期发展(行政区划发展)

在中国历史上,对国家的管理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相对应的管理模式,自春秋战国时期至秦汉,中国对国家的管理一直都采用郡县制或郡国并行制。在中国行政区划中真正地出现“州”一级,始于西汉武帝。学者研究一般将行政区划与州成为政治区划同步,即州成为区划的时间就是幽州成为政治区划的时间。因此,幽州行政区划一般以西汉武帝为起始时间。

幽州

西汉-幽州

西汉初设行政区划

幽州作为行政区划最早见《汉书·武帝纪》讲述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初置刺史部十三州”。汉武帝设幽州刺史部,统管燕地各郡国。汉武帝开拓边疆,设置玄菟、乐浪等郡,亦属幽州。《尚书·舜典》记载,“燕曰幽州。”《春秋元命包》所述“箕星散为幽州,分为燕国。”意思是北方在五行中属阴,所以命名为幽冥。又据《周礼·职方》载“东北曰幽州”,意思是幽州的范围大致包括今河北北部及辽宁一带。

东汉时期

东汉时,幽州辖郡、国十一,县、邑、侯国九十个。幽州治所在蓟县,故址在今北京市城区西南部的广安门附近。辖境相当于今北京市、河北北部、辽宁南部及朝鲜西北部。又称幽州刺史部,管辖代郡、上谷郡、涿郡、广阳郡、渔阳郡、右北平郡、辽西郡、辽东郡、玄菟郡、辽东属国、乐浪郡。

幽州

东汉-幽州

魏晋时期

魏灭燕之战后,在晋武帝太康元年增置郡国23个后,幽州辖境日渐缩小。

幽州

三国-魏-幽州(公元262)

南北朝时期

北魏时幽州仅管辖燕、范阳和渔阳三郡。北齐、北周时为高宝宁管理。

幽州

西晋-幽州、平州(公元281)

隋朝时期

隋炀帝时期罢州置郡,改幽州为涿郡,后涿郡又改名为幽州,治所在蓟县,即今北京城西南。辖境相当今北京市及河北省霸州市和天津市海河以北,蓟运河以西,赤城、涿鹿等县以东地区。隋炀帝时,开永济渠,南达于河,北通至此。

唐朝时期

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改名回幽州,后又置东夷都护府。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年)设置幽州节度使,幽州节度使负责防御奚、契丹,治幽州(范阳郡,今北京),统辖幽州、蓟州、妫州、檀州、易州、定州、恒州、莫州、沧州等9州。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名为范阳郡,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改名为幽州。唐大历四年(公元769年)后为涿州治所,故治在今河北省涿州。“安史之乱”后,北京称幽州,或称幽州卢龙,或只称卢龙。幽州为“安史乱”后长期不奉朝命割据一方的河北三镇之一。

宋辽之后已无幽州

天福元年(公元936年),后晋石敬瑭以幽蓟十六州割让给契丹(辽)。次年辽升幽州为幽都府,辽太宗在唐幽州城的基础上兴建土木,定为“南京幽都府”。此后,幽州作为行政区划不复存在。北宋宣和四年,即公元1123年,宋、金联合伐辽,攻占辽国南京幽都府。宋、金议和后,宋朝重金赎回了幽州,设立了燕山府,因临近燕山脚下,故又称燕山。

经济

编辑

经过两汉、魏普数百年的发展,隋文帝实行“与民生息”政策,经济得到较大恢复和发展。唐初统治者在农民起义的血泊中夺得政权,吸取隋亡教训,注意发展经济,唐代幽州形成比较完整的封建地方经济,出现“人物殷阜”局面。

农业

建设水利工程,大量开垦土地,在卢沟河附近栽培水稻,扩大水田面积,并设常平仓储积粮食,用于荒年赈济和留存种子。唐朝后期,妫州(今官厅水库北岸、延庆一带)及北边七镇(在今平谷、密云一带)成为主要产粮区。此外经济作物也有一定发展,涿州(今涿州)盛产上好的贡品板栗。城内有果子行,专门出售干鲜果品。蓟城附近与密云一带还产土贡人参和麝香。

手工业

农业的发展带动了手工业。幽州地区手工业行业多,分工细,出现各种民营作坊,产品在市场上出售。农村有作为副业的家庭手工业,除用于消费之外,一部分在集市交换。建国以来发现隋唐墓不多,但仍能从其出土的文物中了解当时幽州地区经济发展情况,其中陶瓷业、丝织业、石雕工艺、冶铸业等是重要手工业部门。在发掘的唐墓中常发现铁、铜制品。唐初在此设铸钱监,唐玄宗时“采铜于黄山,使兴鼓铸之利”。

军事

编辑

隋唐时,幽州的军事地位重要。隋炀帝在涿郡筑临朔宫作为行宫,大业七年后三次用兵高句丽,都以涿郡为基地,集结兵、军器、粮储。唐贞观十八年(644)出兵高句丽,分水陆两路,陆路也以幽州为后方大本营。唐代中期,东北诸族势力强盛,先天二年(713)置幽州节度使于此,以控制奚、契丹等族。天宝元年改为范阳节度使,兵力九万余人,约占全国十节度使兵力的五分之一。天宝末,安禄山身兼范阳、平卢(治柳城郡,今辽宁朝阳)、河东(治太原府,今山西太原西南晋源镇一带)三节度使、河北道采访处置使,即以范阳为根据地,发兵反唐,掀起“安史之乱”。乾元二年(759)史思明自立为燕帝,以范阳为燕京。广德元年(763)改范阳节度使为幽州节度使,史朝义部下李怀仙降,唐即授为幽州节度使,时平卢已没于北族,惟存平州(今河北卢龙),平州城内驻有卢龙军,幽州节度使遂兼领卢龙节度使。此后或称幽州,或称幽州卢龙,或只称卢龙。幽州为安史乱后长期不奉朝命割据一方的河北三镇之一。直至五代后梁乾化三年(913)十二月为晋王李存勗所灭,割据达一百五十年之久。天福元年(936),后晋石敬瑭以幽蓟十六州割让契丹,次年契丹以幽州为南京。

相关文化

编辑

幽州地处农耕、游牧两大地理“板块”的结合部,地理位置决定了幽州为中原北大门的重镇地位,故幽州时期又名之为军事重镇时期。这一时期,两大地理“板块”上承载着的不同经济、政治、文化发生了碰撞。由于中原地区的封建社会正处于上升时期,“农夫”充满了勃勃生机,经济、政治、科技、文化上的优势均充分地发挥了出来,从总体上来讲,“农夫”对“骑士”也就具有优势。但“农夫”也没有能力让以不同形式“迁入”幽州地区的“骑士”汉化为州县编户民。所以只能“因其俗全其部”,实行“一区两制”。汉、魏、晋、唐均在幽州地区设置管理内迁、内附少数民族的行政机构,唐代设立在今北京行政区域内的羁縻州多达19个。“骑士”和“农夫”在共存共处的过程中逐渐走上了融合,所谓的融合就是文化上的认同。骑士的融入给幽州地区注入了生机,补充了新鲜血液。游牧民族的强悍武勇在幽州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韩愈认为“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苏辙亦云“幽燕之地自古多豪杰”。幽州的文化特征是熔南北京,胡汉为一炉。

唐代许多诗作,对幽州都有描述。卢照邻(635年一689年),字升之,“初唐四杰”之一,幽州范阳人。他的代表作《送幽州陈参军赴任寄呈乡曲父老》,表达了他身处异地对故乡父老的思念之情。武则天时,著名诗人陈子昂从征到幽州,登萄北楼,抚今感泣然流涕而歌,创作著名的《登幽州台歌》。开元二十年前后,著名诗人高适来到幽州,诗人王之渔也居在葡城郊区的葡门,他们在这里也写下了许多反映幽州风貌的诗篇。

相关遗址

编辑

幽州城址,位于北京西南郊。城址内有两种街道布局,即坊里式和长巷式,坊里式街道布局的部分是辽南京,亦即唐幽州的遗迹。

史藉记载

编辑

旧五代史》,“寻册晋高祖为大晋皇帝,约为父子之国,割幽州管内及新、武、云、应、朔州之地以赂之,仍每岁许输帛三十万。”

《辽史》,“晋复遣赵莹奉表来贺,以幽、蓟、瀛、莫、涿、檀、顺、妫、儒、新、武、云、应、朔、寰、蔚十六州并图籍来献。”

交通

编辑

幽州原是河北平原北端陆路交通的枢纽。隋大业四年(公元608年)开永济渠,引沁水南通黄河,北达涿郡,涿郡成为北方水陆交通的中心。幽州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在唐代国内贸易中的地位。唐幽州的交通十分发达。幽州到长安沿途设店肆,便于商旅往来。从幽州出军都关(今居庸关)至妫州(延庆)可到山西北部及蒙古高原。从江南到幽州除有运河外还有直达海运线。幽州与周围少数民族的贸易也很发达,关外主要输入马、皮毛等物品,而关内(山海关、居庸关内)的农、副、手工业品输出居多。不少胡商也以幽州为据点做转口贸易,唐末安禄山曾经允许胡商在幽州“岁输珍货数百万”,贸易额十分可观(嚷资治通鉴》卷二一六唐玄宗天宝十载)。江南的稻米与布帛都可以通过水路运到幽州。诗人杜甫“门转粟帛,泛海凌蓬莱”的诗句,就是描写当时商运的情景,

参考资料

编辑

展开[1]张永清. 两汉时期幽州之建置沿革浅述[D]. 郑州大学, 2007-5: 4.

[2]汉光武帝靠什么延揽人才.人民论坛网. [2024-03-05].

[3]张永清. 两汉时期幽州之建置沿革浅述[D]. 郑州大学, 2007-5: 6.

[4]两汉时期幽州之建置沿革浅述[D]. 郑州大学, 2007-5 (2)

[5] 艾君. 艾君:追寻北京称谓变迁历史的轨迹 | 智观地名NO.023OL.中国政务. [2024-03-04].

[6]韩光辉. 从幽燕都会到中华国都北京城市嬗变[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1-5: 65-67. 978-7-100-07378-3. (2)

[7]高申. 唐代名士的幽州印迹OL.中国作家网. 2023-8-16[2024-03-04].

[8]张永清. 两汉时期幽州之建置沿革浅述[D]. 郑州大学, 2007-5: 7.

[9]【志载冀往】淡出历史舞台的幽州OL.澎湃新闻. 2018-12-6[2024-03-04].

[10]苏天钧. 北京考古集成12[M]. 北京: 北京出版社, 2000-3: 124. 7-200-04086-X.

[11]苏天钧. 北京考古集成12[M]. 北京: 北京出版社, 2000-3: 124. 7-200-04086-X.

[12]苏天钧. 北京考古集成 12[M]. 北京: 北京出版社, 2000-3: 124. 7-200-04086-X.

[13]汪旭. 唐诗全解. 沈阳: 万卷出版公司, 2015-1: 116.

[14]朱耀廷. 北京文化史研究[M]. 北京: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8-5: 253-254. 978-7-80206-586-4. (2)

[15]苏天钧. 北京考古集成12[M]. 北京: 北京出版社, 2000-3: 124. 7-200-04086-X.

[16]北京大学历史系. 北京史[M]. 北京: 北京出版社, 2012-6: 62. 978-7-200-09305-6.

[17]北京大学考古系. 纪念北京大学考古专业三十周年论文集 1952-1982[M].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90-6: 282. 7-5610-0062-X.

[18]许嘉璐主编;曾枣庄分史主编. 二十四史全译旧五代史[M]. 上海: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2004-1: 1302. 7-5432-0889-X.

[19](元)脱脱. 辽史[M]. 北京: 中华书局, 1999: 16.

[20]赵永复. 《鹤和集》[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4-2: 191. 978-7-208-11962-8.

[21]苏天钧. 北京考古集成12[M]. 北京: 北京出版社, 2000-3: 124. 7-200-04086-X.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10092/

(23)
词条目录
  1. 名称和定义
  2. 幽州之名来源
  3. 幽州行政区划
  4. 区域范围及概况
  5. 历史发展
  6. 秦朝之前时期发展
  7. 秦朝时期发展
  8. 秦朝以后时期发展(行政区划发展)
  9. 西汉初设行政区划
  10. 东汉时期
  11. 魏晋时期
  12. 南北朝时期
  13. 隋朝时期
  14. 唐朝时期
  15. 宋辽之后已无幽州
  16. 经济
  17. 农业
  18. 手工业
  19. 军事
  20. 相关文化
  21. 相关遗址
  22. 史藉记载
  23. 交通
  24. 参考资料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