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士墓

编辑
本词条由“G1343225080” 建档。
烈士墓指专为曾创造过英雄事迹的革命烈士或一些对国家有意义的做出巨大贡献的人因其他原因逝世的(不包括病死)修建的墓。人们用此来表达对烈士的追悼与怀念。 烈士墓位于学士路一侧,背依伏牛峰,前临碧玉溪。墓门上有粟裕将军所书“雁荡烈士墓”金色大字。陵墓依山而建,气势雄伟,庄严肃穆。是1953年中共乐清县委为纪念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牺牲的烈士而建的。墓左下侧有“安息亭”,亭柱上有叶圣陶手书一联:“烈士精神...

烈士墓指专为曾创造过英雄事迹的革命烈士或一些对国家有意义的做出巨大贡献的人因其他原因逝世的(不包括病死)修建的墓。人们用此来表达对烈士的追悼与怀念。

简介

编辑

烈士墓位于学士路一侧,背依伏牛峰,前临碧玉溪。墓门上有粟裕将军所书“雁荡烈士墓”金色大字。陵墓依山而建,气势雄伟,庄严肃穆。是1953年中共乐清县委为纪念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牺牲的烈士而建的。墓左下侧有“安息亭”,亭柱上有叶圣陶手书一联:“烈士精神不朽,雁荡灵秀所钟”。亭上的题联上:“雁荡奇峰拔地起,烈士精神映山红”。此外,各省均有其他烈士墓。

烈士墓

杨开慧墓

编辑

烈士墓

开慧烈士汉白玉雕像

烈士墓

杨开慧(1901~1930年),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毛泽东夫人,1930年11月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墓地坐西北朝东南,墓冢前有花岗岩石台阶,墓前有杨开慧汉白玉塑像,墓顶由磨光汉白玉安砌成长方体,长2,宽1,高8,墓穴为混凝土结构,墓碑体由红砖安砌,磨光全黑大理石砌面,碑面用金色字体镌刻着毛泽东手书《蝶恋花答李淑一》著名词篇。墓地广场为花岗岩条石铺面,整洁美观,周围苍松挺拔,兰桂馥郁。

生平

杨开慧,名霞,字云锦,汉族,著名学者杨昌济教授独女。1901年11月6日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县板仓一个进步知识分子家庭。1920年下半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时年冬与毛泽东结婚。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一直追随毛泽东同志从事革命活动,在及其艰苦、险恶的条件下从事党的机要和交通联络工作,开展农民运动、工人运动、妇女运动和学生运动。

烈士墓

杨开慧

大革命失败后,在严酷的白色恐怖中,杨开慧按照党的安排,带着孩子回到板仓(后更名为开慧乡)开展地下斗争。在与上级组织失去联系的情况下,参与组织和领导了长沙、平江、湘阴边界的地下武装斗争,努力发展党的组织,坚持斗争整整3年。1930年10月24日,杨开慧被捕。面对穷凶极恶的国民党长沙警备司令部“铲共队”的种种威逼利诱,严刑拷打,杨开慧坚贞不屈,大义凛然:“你们要打就打,要杀就杀,要想从我的口里得到你们满意的东西,妄想!”“砍头只像风吹过!死,只能吓胆小鬼,吓不住共产党人!”敌人逼问她毛泽东的去向,要她公开宣布与毛泽东脱离夫妻关系,杨开慧斩钉截铁地回答:“要我与毛泽东脱离关系,除非海枯石烂!”。

1930年11月14日,杨开慧英勇就义于浏阳门外识字岭(位于现今长沙市芙蓉路浏城桥识字岭处,有其纪念石像),年仅29。

东征墓

编辑

东征阵亡烈士墓位于广州市东郊黄埔长洲岛万松岭。墓园依山建筑,在纪念坊后为石砌墓道,凉亭、墓冢,最后是纪功坊成一轴线,南高北低,前临珠江,气势雄伟,连同军校入伍生和学生的墓群等总面积约5万平方米。

1924一1925年,黄埔军校师生先后参加了平定商团叛乱,两次东征,讨伐军阀陈烟明,平定滇桂杨希闵、刘震寰军阀叛乱,“六二三”沙基反帝示威游行,前仆后继,屡建奇勋,对统一广东,巩固广东革命根据地作出了重大贡献。1925年12月,军校在万松岭修建大型墓园,安葬各次战役中为国捐躯的师生。1926年由校长蒋中正主持墓园落成典礼。

纪念坊矗立江边,1928年建成,坊高约10米、宽约47米,全部用长方形花岗石砌成,正面开有3个大石拱门,中门较大,坊上石额的篆文“东征阵亡烈士纪念坊”为蒋中正题书,周围镌刻棕色陶瓷花边,棕色琉璃瓦顶,庄严美观。进入纪念坊,是依山势用花岗石铺成的宽敞墓道。墓道两侧,遍植常绿乔木,各建1座绿色琉璃瓦顶凉亭。烈士墓冢成正方形,高1.85米,四边各有宽约31米,面积为1000余平方米,四周绕有铁枝栏杆,碑亭在正中建石碑高约3.4米,中刻“东江阵亡烈士墓”7个大字。墓冢前面有l座水磨石米的长方型大拜桌。墓后有城楼式纪功坊,全为花岗石砌成,高约10、宽14.4米,坊上刻有“东江阵亡纪功坊”,款署“民国十五年八月张仁杰敬题"。坊内两侧分别有楼梯可拾步而登,坊内的石壁上镶嵌有《国民革命军军官学校东征阵亡将士纪念碑》、《陆军中将刘君墓碑》和《国民革命军军官学校东征阵亡将士题名碑》。原为1928年刻建,“文化革命”期间被砸毁,现碑石为1984年据原碑拓本重刻。题名碑上有烈士姓名、职务,共238人(收录不全,在各役中牺牲的黄埔军校师生共517人)。纪功坊后原为军校入伍生和学生墓“文化革命”期间亦遭破坏,1984年重建。

烈士墓园的两翼还有墓家,东翼为蔡光举烈士墓,面积约42平方米,墓四周有钢筋水泥栏杆,并以铁链环绕。石碑高约4米,正面刻楷书“蔡光举烈士墓”,款署“民国十五年八月”、“谭延闿敬题”(部分文字被凿毁)。蔡光举,贵州人,黄埔军校第一期学生,1925年2月参加第一次东征,任营党代表,在淡水之役牺牲。西翼为军校出身的国民党少将17人合葬墓。“文化革命”期间被砸,1988年修复。

东征阵亡烈士墓有“小黄花岗”之称。1962年7月,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和1988年省人民政府曾先后拨款修葺。

重庆墓

编辑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代已经成为重庆人民怀念烈士的圣地。

烈士墓

重庆烈士墓

歌乐山烈士陵园位于沙坪坝区歌乐山麓,系国民党政府时期“国民党军事调查统计局”(简称“军统局”)总部、电台、监狱所在地。二战后期,曾在此建“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歌乐山烈士墓、烈士纪念碑和展览馆于1954年修建,1984年改名。

国民党统治时期,这里是关押和杀害革命志士的人间地狱。“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军长叶挺将军曾被囚禁于此,著名共产党人罗世文、车耀先、江竹筠,爱国将领杨虎城、黄显声等均在这里惨遭杀害。1949年11月27日,国民党政权撤离大陆前夕,对囚禁在这里的300多位革命人士实行集体大屠杀,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一一·二七”大血案。如今,每年有上百万游人来此参观、悼念烈士英灵。

代表人物:江姐、小萝卜头

交通:歌乐山烈士陵园每日8:30~17:00开放。乘重庆轨道交通一号线烈士墓站下车、209、210、215、234、248、467、501、503、504、566、801、805、821路公共汽车可达。(210可直达烈士墓,其余均在烈士墓站或红岩广场站下车步行即可)

董存瑞墓

编辑

董存瑞烈士陵园位于隆化县城西北的苔山脚下伊逊河东岸,1954年始建,后几次扩建,现占地7.1万平方米。陵园是具有民族风格和鲜明时代特色的仿古建筑。

烈士墓

董存瑞烈士墓

陵园位于隆化县城西北的苔山脚下伊逊河东岸。1954年隆化县委、县人委为纪念全国著名战斗英雄董存瑞而始建。1955年正式施工,当年完成三项工程:大门、纪念碑、烈士墓。经1960年,1967年,1975年几次扩建,初步形成纪念体系。

1987年,重建烈士纪念碑,1991年重建董存瑞烈士纪念馆。现董存瑞烈士陵园占地71000平方米,有10项纪念建筑形式基本为具有民族风格和鲜明的时代精神的仿古建筑。平面布局为中轴对称式。在长396米的中央主轴线上,坐北面南,大门、牌楼、董存瑞烈士铜像、存瑞纪念碑和存瑞烈士墓以序坐落在其中。大门由中高侧低的四根白色方柱组成,中间横额上是萧克将军为陵园题写的园名。“董存瑞烈士陵园”7个大字笔姿跌宕,苍劲浑厚。仿古式牌楼侧后47米,是座于两条副轴线上的董存瑞烈士碑亭和革命烈士碑亭。两亭后平行延伸50米处为相对的蓝顶白体的董存瑞烈士纪念馆。在董存瑞纪念馆一层正厅长30米的琉璃瓦檐上部,是张爱萍将军题写的馆名。

亭、馆间两条对角钱交点上,是翠柏簇拥的董存瑞烈士铜像。英雄身着军装、昂首挺胸,左手高擎炸药包,右手紧握拉开的导火线,再现了英雄在炸药包爆炸瞬间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椭圆形的纪念广场上,屹立着高耸云天的董存瑞烈士纪念碑。碑体正面镶嵌在汉白玉碑心石上,镌刻着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元帅的亲笔题词:“舍身为国、永垂不朽”八个金色大字。碑座四周环绕着双层汉白玉栏杆,洁白的栏杆雕刻着造型美观、朴素的浮雕、花瓶和装饰花纹,使挺拔的纪念碑更加雄伟、壮观,纪念碑后两侧是董存瑞题词碑廊,东西各一座,每座总高4米,长24米,基座宽3.2米。2座共镶嵌着由中国黑花岗岩刻制而成的党和国家领导聂荣臻、杨尚昆、程子华、迟浩田、朱学范等及知名人士为董存瑞题词47块。在两座题词碑廊北面是一片松柏掩映下圆壁隆顶的董存瑞烈士墓。整个建筑群体构成了较为完整的纪念体系。

1998年5月25日开馆的董存瑞烈士纪念馆内,陈列着董存瑞烈士事迹图片、油画、烈士遗物、重要的文献资料、有关董存瑞烈士事故迹的文艺作品200余册、件;由著名播音员方明解说的半景画,反映1948年隆化攻坚战的电动沙盘,采用了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生动地展现了隆化攻坚战的浴血奋战场面和董存瑞的英雄壮举。在陵园外西南部200米的地方,是董存瑞当年炸毁的敌桥型暗堡处,建有高4米的花岗岩“董存瑞烈士牺牲地址”标志碑,占地1940平方米。

1982年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定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1995年1月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5年5月河北省委、省政府定为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6年9月被国家教委、民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共青团中央、解放军总政治部命名和向全国中小学推荐的百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7年9月被国家教委、民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共青团中央、解放军总政治部命名和向全国中小学推荐的百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7年6月被中宣部定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7年6月被中宣部定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现陵园实行全年日日开放制,每年接待参观者有10万余人次。

刘志丹墓

编辑

刘志丹烈士陵墓:刘志丹烈士陵园位于延安志丹县城北的炮楼山和瓦窑山之间的山坡上。依山傍水,环境优美。1940年,陕甘宁边区政府和当地政府为了永远纪念这位陕北红军和陕北根据地的创始人,在他家乡修筑了这座陵园。

6米多宽的柏油路由坡下直通陵园。陵园建有镶着镰刀斧头的铁栅栏门,门上有“志丹陵”3字。陵园面积约8000平方米,正中是纪念大厅,大厅正脊上镶着红五星,四面斜脊各竖一把红色的火炬,仿佛烈焰在熊熊燃烧。纪念厅正中的碑石上,镌刻着毛泽东主席在1943年志丹陵落成时的亲笔题词:“我到陕北只和刘志丹见过一面,就知道他是一个很好的党员。他的英勇牺牲,出于意外,但他的忠心耿耿为党为国的精神,永远留在党与人民中间,不会磨灭的。”纪念堂在纪念厅后边,是志丹陵的主体建筑,由3孔石窑洞和5间廊房组成。中间窑洞设有灵堂,正中悬挂着刘志丹的彩色画像,画像两旁摆放着洁白的花圈、挽联,灵柩安放在后堂。

纪念堂的两面墙上和东西两孔窑洞的墙上,镶嵌着毛泽东、周恩来、叶剑英、林柏渠、玉章、贺龙、陈云、徐向前、蔡畅、谢觉哉、李富春、徐特立、博古、邓发、王稼祥、凯丰、肖劲光、罗迈等同志及李鼎铭先生的20余块题刻。毛泽东的题词是:“群众领袖,民族英雄。”周恩来的题词是:“上下五千年,英雄万万千。人民的英雄,要数刘志丹。”朱德的题词是:“红军模范”。林柏渠的题词是:“长使丹心照日月,拼将热血洗乾坤。拯民卫国更忠党,史绩不刊千载存。”

马本斋墓

编辑

马本斋烈士陵园位于莘县张鲁回族镇南1000米处。1944年2月,冀鲁豫军区第三分区司令员兼回民支队司令员、著名的回族抗日英雄马本斋病逝后安葬于此。1954年,烈士灵柩移至石家庄华北烈士陵园。1985年在烈士原葬处重建。陵园坐北朝南,占地面积6670平方米。整个陵园由红砖花墙围合。主要建筑有阿拉伯式穹形大门、中国古建筑式六角形纪念亭等。坐置在一条南北中轴线上,由一条通道贯穿

烈士墓

马本斋烈士墓

马本斋烈士陵园

其中。园内翠柏掩映,绿草如茵。重建后的陵园融合古代建筑与阿拉伯建筑风格于一体,庄严、典雅、肃穆。每逢清明节,总有不少人到陵园扫墓。宋任穷、段君毅等也曾到此凭吊。该陵园是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场所。

王德泰墓

编辑

位于江源县松树镇大安村西北羊脸山上。时期为1936年。1981年4月20日,由吉林省人王德泰将军墓碑。

烈士墓

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王德泰(1908年—1936年)祖籍山东,少时迁居延边。1931年参加革命,1932年任延吉县反帝同盟部部长,1933年后任东北人民革命军二军独立师政委、军长、中共东南满省委委员,抗联一路军副总司令兼第二军军长等职。1936年八月在与日伪军战斗中牺牲于大安村小汤河,当时掩埋于此。1959年修葺、立碑,1982年重修。现占地600平方米,周有铁栏,正中为石砌水泥面的墓丘,直径,高均3米。前有高3.3米,厚0.23米,宽0.8米墓碑一座,正面镌刻“抗日联军第二军军长王德泰将军之墓”背面书烈士生平。

李兆麟墓

编辑

在黑龙江哈尔滨市道里区松花江畔兆麟公园内。李兆麟(1910-1946),原名李超兰,曾用名李烈生、孙正宗、张玉华、张寿笺。1932年参加中国共产党。九一八事变后曾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总指挥,中共北满省委主要领导人之一。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任滨江省副省长,反对国民党挑动内战,积极进行争取民主、和平的斗争。1946年3月9日在哈尔滨市道里水道街(今兆麟街)遭国民党军统特务杀害。哈尔滨数十万人民在道里公园举行隆重公祭和安葬仪式,于公园北侧建烈士墓和墓塔,并将公园改名为兆麟公园。

烈士墓

四八烈士

编辑

“四八”烈士陵园坐落在陕西省延安市。1946年4月8日,出席国共谈判与政治协商会议的中国共产党代表王若飞、秦邦宪乘飞机由重庆回延安向党中央汇报工作,同机回延安的还有刚被党组织营救出狱的新四军军长叶挺、出席在巴黎举行的世界职工代表大会回国的中共中央职工委员会书记邓发及著名爱国教育家黄齐生先生等9人,因飞机失事,不幸在山西省兴县黑茶山遇难。为了缅怀“四八”遇难烈士,延安各界群众3万多人,在飞机场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毛泽东题写了“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的题词和向“四八被难烈士致哀”的悼词。朱德、刘少奇等中共中央领导人亲自执绋,送灵下葬,将烈士的遗体,安葬在飞机场旁边,为烈士建起了陵园。

方志敏墓

编辑

该墓位于西郊梅岭山麓。陵园背依青山,面向东方。建于1959年8月,占地十余亩。墓前有台阶12层,170余级,两边青松翠柏环抱,庄严肃穆。墓为汉白玉砌成,大理石碑下面刻有方志敏简历。墓碑正中镌刻毛泽东题词"方志敏烈士之墓",墓前附设休息室,陈列方志敏烈士生平事迹和珍贵文物。方志敏,江西省弋阳县人,生于1900年。他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江西党组织的创始人之一,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者。他历任县委书记、特委书记、省委书记、军区司令员、红十军政委、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主席团委员,党中央委员。1934年,红七军团和红十军团合编为北上抗日先遣队,方志敏任总司令。1935年1月24日,他不幸被俘人狱,在狱中坚贞不屈,写下了《可爱的中国》、《清贫》等名著。1935年8月6日,方志敏在南昌英勇就义。

烈士墓

秋瑾墓

编辑

秋瑾位于浙江杭州市西冷桥南端,是经十次迁徙于1981年重新建造起来的,墓座上端立着英姿飒爽、手持宝剑的秋瑾烈士汉白玉塑像。墓座石碑正面,刻有孙中山先生手书的“巾帼英雄”四个大字;背面镌有《鉴湖女侠秋君墓表》,详细地记叙了这位巾帼英雄的革命一生。因其生前有“埋骨西冷”的愿望,经再三辗转,由好友吴芝瑛与徐自华将其遗体安葬在西冷桥畔。烈士墓是指专门为革命烈士建造的墓地,供后人瞻仰纪念。可分为某一单一烈士专门修建的烈士墓和为许多烈士集体安葬而修建的烈士陵园。

烈士墓

有关烈士墓的剧照

秋瑾简介

秋瑾(1875年-1907年)是我国近代女民主革命家。字睿卿,号竞雄,别署鉴湖女侠,浙江绍兴人,辛亥革命时期同盟会浙江分会会长。为推翻清政府统治,她积极投身于救国救民的革命运动。1907年7月13日在绍兴大通学堂被捕,15日在轩亭口英勇就义,牺牲时才32岁。

秋瑾,不仅是一位寻求真理的革命先驱,而且还是一位近代文学史上的杰出女诗人,“秋风秋雨愁人”一句,便是她的临终绝笔。西泠桥畔,面临外西湖,原秋社遗址前,有一座由十二根朱红柱子组成的四角亭,就是为纪念秋瑾而建的风雨亭。雁荡烈士

刘胡兰墓

编辑

刘胡兰烈士的忠骨就安葬在雕像后的高台下,墓碑由汉白玉雕刻而成,圆形墓堆周围是汉白玉砌成的环形墓墙,显得圣洁而肃穆。烈士墓旁15棵翠绿的青松挺立,象征着英雄15岁的青春永驻。从刘胡兰雕像到烈士墓的高台共有11级台阶,象征着在八年抗日战争、三年解放战争中英雄刘胡兰逐渐长成的艰苦岁月,也寓意着在革命斗争的风暴里千千万万个像刘胡兰烈士那样的英雄所走过的光辉历程。

烈士墓

刘胡兰烈士墓介绍图片

黄花岗墓

编辑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位于广州市先烈路,面积16万平方米,是为纪念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在广州起义战役中牺牲的烈士而建的。1911年4月27日(农历三月廿九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为推翻腐朽的清王朝在广州举行武装起义。起义失败了,同盟会骨干会员牺牲了百余人,同盟会会员潘达微冒死收殓烈士遗骸72具,丛葬于黄花岗后将此地改名为"黄花岗",黄花即菊花,象征节烈。1918年,爱国人士和海外华侨为了纪念这次起义的死难烈士,捐资修建了黄花岗烈士陵园。

这座陵园布局庄严雄伟,既有中国传统建筑特色,又具埃及和西方古典建筑风格。这在中国是罕见的。黄花岗墓园始建于1912年,孙中山书"浩气长存"四字镌于墓坊。烈士墓构筑在岗陵之上,纪功坊峙立墓后。墓道两旁苍松翠柏,烘托出满园黄花辉映碧血的庄严肃穆气氛。园内还建有八角亭、四方池、石桥等。

现陵园面积已扩大到16万平方米,园内栽有各种开放黄花的草木和木本植物,例如:黄素馨、黄穗冠、黄芍药、黄菊、黄梅、桂花以及黄花、夹竹桃等。四季黄花不断,象征烈士精神不朽。岗顶为72烈士陵墓,以麻石砌成方形墓基,四周绕以铁链栏杆,上有四柱方形钟顶碑亭,树"七十二烈士之墓"石碑一方。后面是一座麻石建成的纪功坊。上半部以72块矩形石块,砌叠成金字塔形坊顶,顶上矗立一高举火炬的自由神像,造型别具一格,颇为壮观。坊额镌有章太炎所题篆文"缔造民国七十二烈士纪功坊"。坊后还立有详细纪录武装起义经过的石碑。南墓道为碑林,镌刻有"自由魂"、"精神不死"等碑文,字字重千钧。两条3米多高的连州青石透雕龙柱,夹道相对。

整个墓园占地约3万平方米,园内苍松翠柏长青,繁花并茂,还建有黄花卉、八角亭、四方池、石桥等,是革命纪念地,也是参观游览的名胜景点。

烈士墓

此外,烈士陵园内还有冯如(中国第一个飞机设计师)墓、潘达微墓等。

建国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陵园建设,筑起围墙,加强整治保护。1961年被国务院第一批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和1986年政府两次拨款维修,使浩气重现,1986年被评为"羊城新八景"之一,名"黄花浩气"。

赵一曼墓

编辑

黑龙江尚志县在赵一曼烈士牺牲地修建了烈士陵园。新建的陵园占地总面积3000平方米,其中赵一曼烈士墓占地200平方米。陵园由巾帼英雄赵一曼烈士墓、赵一曼烈士骑马戎装铜像、赵一曼烈士事迹纪念碑和正在建设中的赵一曼烈士领导的左撇子沟战役四个部分组成。

烈士墓

赵一曼(1905年10月25日-1936年8月2日),原名李坤泰,学名李淑宁,又名李一超,四川省宜宾县白花镇人,1926年进入宜宾市女子中学(现宜宾市二中)读书,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著名的女民族抗日英雄。五四运动期间,赵一曼受到革命思想影响。1924年大姐夫郑佑之(中国共产党首届四川省委委员,革命先烈,人称川南农王)用通讯的方式介绍她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6年夏,她加入共产党,曾任共青团宜宾地委妇女委员和县国民党党部代理妇女部长。1927年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学习;7月,武汉政府反共,她转移到上海,随即去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8年冬,奉调回国,先后到宜昌、上海、南昌等处做地下工作。1932年春,她被派到东北地区工作,更名为赵一曼,先后在奉天(沈阳)、哈尔滨领导工人斗争。1934年7月,她赴哈尔滨以东的抗日游击区,任珠河中心县委委员,后任珠河区委书记。

1935年11月,与敌作战中,为掩护部队负伤后在昏迷中被俘。在狱中,敌人动用酷刑,她坚贞不屈。敌人为获得我军情报,送她去医院治伤。她却乘机晓以民族大义,教育争取了看守的伪警察和治伤的护士。1936年6月28日,3人一同逃离哈尔滨奔往抗日游击区。第三天清晨,在距离游击区不到10公里处,被伪骑警追上逮捕。敌人用尽各种酷刑,她严守机密,挫败了敌人的图谋。

1936年8月1日,敌人将她押往珠河县。8月2日,敌人将其绑在大车上,在珠河县城“游街示众”。面对敌人的屠刀,她大义凛然,毫无惧色,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壮烈牺牲于珠河县(今黑龙江省尚志县)小北门外,年仅31岁。

赵一曼的家乡四川宜宾为了纪念她的英雄的一生,在宜宾翠屏山上修建赵一曼纪念馆,占地面积4131平方米,建筑面积1136平方米,系清代翠屏书院。馆前中央是一尊汉白玉赵一曼的戎装全身塑像,正门上方是朱德同志题写的赵一曼纪念馆馆名。

中国人民会永远牢记女民族英雄赵一曼可歌可泣的抗日事迹。新中国成立后,朱德为赵一曼题写了“革命英雄赵一曼烈士永垂不朽”的题词,哈尔滨市将她战斗过的一条主街命名为一曼大街。

白求恩墓

编辑

白求恩墓,位于石家庄市中山路华北军区烈士陵园内西侧,花岗石墓基,白求恩墓顶为半圆型,白求恩墓前有汉白玉墓碑,上刻“白求恩大夫之墓”,两侧长廊有白求恩革命活动照片。白求恩墓前广场有白求恩全身塑像。

烈士墓

诺尔曼·白求恩1890年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1938年1月,身为胸外科专家的白求恩率加美援华医疗队来到中国,并转赴晋察冀军区担任卫生顾问。因伤口在手术中感染丹毒,1939年11月12日在河北唐县黄石口村不幸逝世,时年49岁。在延安各界追悼白求恩的大会上,毛泽东亲笔写了挽词。同年,毛泽东撰写《学习白求恩》(后改为《纪念白求恩》)一文,令其在中国妇孺皆知。

无名墓

编辑

1942年6月的一天,新四军一支小分队在茅山地区遭遇日本鬼子扫荡,一名18岁的新四军女战士在战斗中身负重伤。这名女战士来不及转移送后方医院,就被临时安置在丰产村顾家附近的一个磨房里。尽管当时村民们想尽了办法为女战士治伤,但因为缺少药品,再加上当时天气炎热,女战士在受伤之后,又感染了痢疾。几天之后,由于伤情和病情太过严重,女战士牺牲了。女战士是外地人,金坛市指前镇丰产村民顾锁保和其他几位村民给她买了一口棺材,将连姓名都不知道的女战士放在了附近的山岗上。

张思德墓

编辑

张思德墓坐落在陕西省延安市枣园的一个山包下,墓的正面有毛泽东手书“为人民服务”刻石,墓的正上方立有张思德胸像浮雕。

烈士墓

张思德简介

张思德是四川仪陇县人,生前为毛主席警卫班战士。1944年9月5日,张思德奉命到南泥湾挖窑烧炭,被塌落的炭窑埋住。朱旭明当时正在旁边砍柴,他第一个冲到现场救人,亲手把张思德从窑里扒出来。当时锨把顶着张思德的胸腹部,鲜血从嘴里流出,已经牺牲。毛主席知道这个消息后非常难过,要求把张思德的遗体运回延安,召开追悼会。9月8日,毛主席亲自把花圈敬献在这个普通士兵灵前,挽带上是主席亲笔书写的挽词:“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主席向张思德的遗体深深鞠了一躬,随后亲自主持追悼会,发表了著名演讲《为人民服务》。张思德牺牲时年仅28岁。

六十二墓

编辑

六十二烈士墓位于冠县杨召乡后田庄村东南200米处,此墓是1946年为纪念与日寇作战而壮烈牺牲的62名革命烈士而修建的,现为聊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2烈士的英雄壮举,一二九师师长刘伯承同志曾予以表彰,《新华日报》当时也发表了歌颂文章。

1946年,当地人民政府将62烈士遗骸由赵官寨迁葬于支队的诞生地后田庄村,树立墓碑,永久纪念。墓地座西朝东,墓为圆形,直径8.3米,高1.7米。四周翠柏环绕,绿荫掩映。墓上封土为圆丘形,前有砌砖封门墙及高台,北去数米建有烈士纪念碑楼。碑楼内石碑通高3.1米,由碑冠、碑身、碑座三部分组成。碑冠高0.6米,宽米,厚0.2米,上面刻有双龙戏珠,中间有“民族英雄”四个大字。碑身阴面刻有云朵花纹,中间有“碑阴题名”四个大字。碑身高2米,宽米,厚米。碑文为阴刻楷书,阴面题62烈士的英名。碑座为方石,高米,宽米,厚米。碑两侧有青砖镶裱,上顶覆有青灰瓦,起脊四角攒顶,形为亭楼。碑文由冀南军区七分区政治部主任于笑虹撰写,详细记述了62烈士的壮举。

雨花台墓

编辑

为了缅怀先烈,寄托哀思,继承和弘扬革命精神,党和政府决定在先烈殉难处南京雨花台兴建烈士陵园。1983年6月,邓小平亲笔为雨花台烈士纪念碑、雨花台烈士纪念馆题名。次年4月,纪念碑、纪念馆等新建工程全面启动。精心设计,精心施工,各方协力,几易寒暑,烈士就义群雕、烈士纪念馆、烈士纪念碑、烈士纪念碑廊、忠魂亭等相继竣工,形成了气势宏伟、庄严凝重的纪念建筑群体。

景点特色: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左权墓

编辑

左权将军陵墓北依太行,面临清漳,建在上下有台阶相连的3个台地的最上层。第一层台地的中间有一荷花池,第二层台地的中间建有左权将军纪念塔,左权墓在第三层。陵墓用青石筑成,呈长方形。墓碑上刻有"左权将军墓"5个大字。左权将军纪念塔的正面刻有朱德总司令的悼念左权将军的题词:名将以身殉国家,愿拼热血卫吾华。太行浩气传千古,留得清漳吐血花。彭德怀副总司令亲自撰写和手书的《左权同志碑志》,镌刻在左权将军纪念塔的左侧。解放后,在邯郸修建了国内规模较大的晋冀鲁豫烈士陵园,遂于1950年10月20日将左权将军等8位烈士的忠骨移灵此园。石门晋冀鲁豫抗战殉国烈士公墓旧址因其气势大、修建好,至今仍存。

烈士墓

毛岸英墓

编辑

毛岸英同志是毛泽东和杨开慧的长子,在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这次伟大的战斗中,壮烈牺牲。时年28岁。安葬于朝鲜平安南道桧仓郡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象征中朝传统友谊万古长青。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毛岸英同志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也多次到朝鲜代表祖国人民瞻仰烈士墓!

邱少云墓

编辑

邱少云(1926~1952),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英雄。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在一次执行潜伏任务时,不幸被敌人燃烧弹击中,全身被火焰燃烧,但邱少云为了不暴露目标,影响整体战斗部署,始终趴在火中,纹丝不动,直至光荣牺牲,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整场战斗的胜利。

烈士墓

邱少云烈士纪念碑位于展览厅正前方,碑高10米,碑身正面刻“邱少云烈士纪念碑”,背刻烈士传略,碑顶是5米高的烈士塑像,碑座正面有金星奖章、橄榄叶、冲锋枪组成的浮雕图案,后面为一级国旗勋章图案。

邱少云事迹展览厅面积1700多平方米。设有序厅、书画陈列厅和4个英雄事迹展览厅。共陈列烈士遗物、图片、中央领导题词以及朝鲜政府金日成主席表彰烈士证书、奖章和赠送烈士家属礼品等文物190多件,展现邱少云烈士光辉的一生。纪念馆是为了纪念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在391高地战场上,为了顾全整个战局,视纪律重于生命而勇于献身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英雄”、“特等功臣”邱少云而修建的,该馆于1962年10月建成开放。全馆有纪念碑和英雄事迹陈列厅两部分组成。“邱少云烈士纪念碑”高15米,碑顶是5米高的烈士青铜塑像,碑名由朱德题写。英雄事迹陈列厅展出烈士衣物、图片和辅助陈列共计250余件,展示和歌颂了邱少云烈士的一生。

邱少云纪念馆坐落在县城凤山之巅。馆内塔柏挺秀,香樟芳菲,古榕树撑开巨大的华盖点缀在绿草红花之间。陈列厅和纪念碑隔着天然水池,遥相雄峙在绿荫丛中,显得庄严雄伟,肃然壮观。纪念馆正门的石壁上,刻着原国家主席杨尚昆题写的馆名。正门两侧是烈火的造型建筑,使人联想到邱少云的事迹,寓有烈火金刚的象征意义。

内容由G1343225080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11146/

(38)
词条目录
  1. 简介
  2. 杨开慧墓
  3. 生平
  4. 东征墓
  5. 重庆墓
  6. 董存瑞墓
  7. 刘志丹墓
  8. 马本斋墓
  9. 王德泰墓
  10. 李兆麟墓
  11. 四八烈士
  12. 方志敏墓
  13. 秋瑾墓
  14. 秋瑾简介
  15. 刘胡兰墓
  16. 黄花岗墓
  17. 赵一曼墓
  18. 白求恩墓
  19. 无名墓
  20. 张思德墓
  21. 六十二墓
  22. 雨花台墓
  23. 左权墓
  24. 毛岸英墓
  25. 邱少云墓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