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县

编辑
本词条由“G1343225080” 建档。
宿松县(SusongCounty),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徽省安庆市下辖县,位于安徽西南部、安庆市西南角。东接望江县,南与江西省湖口县、彭泽县隔长江相望,西接湖北省黄梅县、蕲春县,北连太湖县。总面积2394平方千米。截至2022年末,宿松县常住人口88万人,下辖9镇12乡2街道。县人民政府驻地宿松县东北新城太白路政务中心综合楼1号楼。 宿松县地名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因为李白游历宿松,醉宿松树下,所以此地...

宿松县(Susong County),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徽省安庆市下辖县,位于安徽西南部、安庆市西南角。东接望江县,南与江西省湖口县、彭泽县隔长江相望,西接湖北省黄梅县、蕲春县,北连太湖县。总面积2394平方千米。截至2022年末,宿松县常住人口88万人,下辖9镇12乡2街道。县人民政府驻地宿松县东北新城太白路政务中心综合楼1号楼。

名称由来

编辑

宿松县地名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因为李白游历宿松,醉宿松树下,所以此地为“宿松”;一说宿松,含旧松兹之义。汉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年)称松滋县,隋文帝十八年(公元598年)为宿松县。

历史沿革

编辑

先秦

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宿松县境内活动。夏商周时,宿松县境属扬州。西周建分封制,设诸侯王国,县境先属舒国,后属皖国(治设今潜山县城址)。春秋时,县境先属楚,后属;周元王元年(公元前476年)越灭吴,属越。战国中期,周显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楚打败越,收回吴地,县境又属楚。

秦汉至南北朝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废分封制立郡县制,全国设36郡(后增至40郡),县境属九江郡(治所在今安徽寿县)。

西汉,并行郡县制与分封制,设郡、县时封若干郡、县为王国、侯国。西汉初改九江郡为淮南王国(都城在今安徽六安,英布为淮南王),县境属淮南国。高后四年(公元前184年)封松兹侯国,属庐江郡(楚汉之际分秦时九江郡置,治所在今安徽庐江县南)。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分淮南王国(英布谋反之故)为淮南、衡山、庐江3国,改松兹侯国为松兹县,属衡山国;不久废衡山国,改属庐江郡。

初始元年(公元8年)王莽称帝,国号新,改松兹县名为诵善。张何丹忤逆王莽,被贬为松兹令,迁县治于今宿松县城址。

三国时期,吴、魏割据今安徽省境南北,宿松县境于汉献帝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属魏。次年属吴,吴改松兹为松滋,属扬州庐江郡。

东晋成帝初年(公元325年),苏竣、祖约作乱松滋,松滋人逃往寻阳,朝廷设为松滋侨郡。安帝义熙八年(公元412年)改松滋侨郡为松滋侨县,属寻阳郡。

南朝初期,建置依晋。梁陈时期,宿松县境为江州高塘郡地,陈改高塘为高唐。北魏至北周,仍为高塘郡。到东魏、北齐、北周,高塘郡依次改隶谯州、南谯州、江州和晋州(晋州治所在今潜江县城址)。

隋唐至宋元

隋文帝统一全国后,改州、郡、县三级建置为州、县两级。开皇元年(公元581年),废高塘郡设高唐县,宿松县境称高唐县。十八年(公元598年)改高唐县为宿松县,属熙州(州治在今潜山县城)。隋炀帝时恢复郡县制。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改熙州为同安郡(郡治仍在潜山),领宿松等5县。

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改宿松县为严州(境内有严恭山,州以山名),废宿松县。七年(公元624年)辖望江县。八年(公元625年)废严州,恢复宿松县,属同安郡。次年,改同安郡为东安州,后又改为舒州(州治在今潜山县城址)。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并州、郡、县,全国设十道分辖州、郡,宿松县属淮南道舒州。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复改舒州为同安郡。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改同安郡为盛唐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又名舒州,仍属淮南道,均辖宿松县。

五代十国,宿松县仍隶舒州,相继属吴、南唐后周

北宋时,宿松属淮南道舒州。后变唐时的道、州、县为路、府(州、军)、县。至道三年(公元997年),全国分设15路,宿松县仍属舒州,隶淮南路。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分淮南路为东西两路,舒州宿松县属淮南西路。

南宋时宋金对峙。宿松县属南宋。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改舒州为德庆军,绍兴十七年(公元1147年)易名为安庆军,庆元元年(公元1195年)安庆改军为府,均领宿松县隶淮南西路。

元,设行省、路、府(州)、县,宿松县属河南行中书省安庆路。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改安庆府为安庆路,并设安抚司。次年改安抚司为总管府,属蕲黄宣慰司(治所在今湖北蕲春县之南)。二十三年(公元1286年)撤蕲黄宣慰司,安庆路总管府领宿松等6县直隶河南江北行中书省。元至正二十一年(公元1361年),朱元璋改安庆路为宁江府。

明清

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改宁江府为安庆府,辖宿松县。建都应天府(今南京)后,废除行省,在全国设13个布政使司,辖府、直隶州、县或散州,并划京城周围地区为直辖州,称南直隶。安徽是朱元璋的家乡,列属南直隶,宿松县属南直隶安庆府。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析南直隶之安庆、庐州、池州、太平4府设安庐巡抚,治所在安庆城。宿松属安庐巡抚安庆府。

清,初袭明制。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改南直隶为江南省,辖今安徽、江苏区域。宿松县属江南省安庆府。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江南省分设为左、右布政使司,宿松县属江南左布政使司安庆府。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在安庆府设安徽巡抚;六年(公元1667年)改江南左布政使司为安徽布政使司,安徽建省。宿松县属安徽省安庆府。晚清,安庆府所领各县先属安庐滁和道,后属皖南道。

中华民国时期

1913年,废安庆府。次年6月,省设3道,宿松等16县属安庆道。1928年,撤安庆道,宿松县由省直辖。1932年,安徽省设10区,分辖60县,实行首县制。宿松等5县属第一区(怀宁为首县)。同年10月,废首县制,全国推行行政督察专员制,设行政督察区(亦称专区,安徽省设10区)。宿松县属安徽省第一行政督察区。1938年,安徽省以长江为界,设皖南、皖北两个行署,分辖属地各县。宿松县属皖北行署第一专区。1940年,撤销皖北行署,宿松县属安徽省第一专区(专员公署驻太湖县城)。1949年3月28日,宿松县全境解放,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政权——宿松县人民政府,隶属同年4月成立的皖北人民行政公署(简称皖北行署)。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10月至1952年8月25日,皖南、皖北行署合并正式成立安徽省人民政府,宿松县属皖北行署。此后安徽省设7个专区辖70个县,宿松县属安庆专区。1954年,宿松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1968年8月专区改地区,宿松县属安庆地区。1978年,全县初中以上各级学校招生恢复统一考试,凭考试成绩录取新生。1986年,许岭撤乡设镇,管辖区域不变。经省政府批准,复设九城乡,辖原长湖乡白塔、九城、新成、祝山4个行政村。1988年8月17日,撤销安庆地区与安庆市,组建新的安庆市,实行市辖县体制。2001年9月1日 全县农村小学学制由五年改为六年。到2002年,宿松县与太湖县、怀宁县、潜山县、枞阳县、望江县、岳西县桐城市属安徽省安庆市。

地理

编辑

位置境域

宿松县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安庆市西南角。经纬度范围为东经115°52′~116°35′,北纬29°47′~30°26′。东连望江县,南与江西省湖口县、彭泽县隔长江相望,西和湖北省黄梅县、蕲春县接壤,北连太湖县。县境南北长约71千米,东西宽约67千米,总面积为2394平方千米。

宿松县

宿松县区域图

气候

宿松县地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特点为四季分明、日照充足、热量丰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该县年平均气温16.6℃,多年平均气温16~17℃,极端最高气温40.4℃,极端最低气温-12℃。冬季温暖,夏季炎热,冬季1月气温平均为3.8℃,为最冷月;夏季7月平均气温28.7℃,为最热月,年差24.9℃。多年平均降雨量1569.6毫米(1973~2001年),极大降雨量2373.6毫米(1999年),极小降雨量837.1毫米(1978年)。年平均降水量1307.2毫米,山区降水多于丘陵、平原。年均降水日136.7天,最多的161天(1970年),最少的19天(1966、1979年)。日均水量为166.3毫米(1983年6月29日)。暴雨多由梅雨锋、台风以及冷锋低槽、低涡切变等形成。梅雨发生于每年的6月中旬~7月中旬,降雨集中量大,笼罩面广。年平均日照时数2023.7小时,7~8月最多,在250小时以上;2月最少,只有110.7小时。无霜期254天。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北风,年平均风速为3.1米/秒。

地质

地质构造

宿松地质构造属于淮阴地质古大陆向南京拗陷过渡地带的大别山山脉东部末端。宿松县北部地区地层隆起,岩石变质。在隆起的边缘海槽中,接受了宿松群海相含磷岩系沉积。这套沉积物褶皱隆起,并伴有变质作用和超基性岩侵入。张八岭群形成海相火山岩系。破凉亭—河塌以北地区长期保持隆起状态(通称淮阳古陆),主体上是处于陆表海环境。沉积盖层全面褶皱,大陆边缘活动带发展并全面结束海浸历史,在湖泊及河谷地带,形成陆相沉积,此阶段以断块升降和造盆作用为特色,邻区火山活动相当频繁。

地层

宿松县属扬子地层区下扬子地层分区。晚太古代以来的各时代地层均有不同程度发育。沉积历史达25亿年以上,其中三叠纪以前(1.95亿年以前)基本上属海相沉积,其后全为湖泊相与河流相沉积。宿松县上太古界称大别山群,分布于北部。下元古界称宿松群,分布于二郎河一带,自下而上依次为大新屋组、柳坪组、虎踏石组、蒲河组。中元古界称张八岭群,出露该群上部之海相变质水山岩系(西冷组),分布于凉亭河—河塌一带,岩性为浅灰至灰白色变质石英角班岩和同类凝灰岩,夹有少量变质凝灰质砂岩和干梅岩。上元古界震旦系零星分布于县境西缘鄂皖交界处及破凉亭以南,为灰至深灰色白云岩和灰质白云岩夹硅质岩和硅质页岩。古生界寒武系分布于龙山一带和县城之西鄂皖交界处,主要岩性下部为灰黄、褐灰紫红色销质泥质白云岩、夹白云岩、灰岩和灰绿色页岩。奥陶系以龙山一带出露较多。中生界白垩系主要分布于县城东南吴雪岭西北地区,主要岩性为紫红色中厚层至厚层砾岩夹含砾砂岩和砂岩。新生界第三系广布于该县南部洪岭—吴雪岭—许岭一带的岗丘地带,岩性为红色砂砾岩夹砂岩。

地形地貌

宿松县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山地、丘陵、湖泊、平原依次排列,自然差异明显。根据绝对高度、相对高度及坡度和形态,可分9种类型:中山、低山、丘陵、岗地、断陷盆地、冲积平原、沿湖洼地平原、长江冲积平原、湖泊。

西北部为山区,中、低山区面积为346.22平方千米,占宿松县总面积的14.46%,分布在陈汉区、二郎区、梅墩乡、凉亭区。境内海拔800米以上山峰有8座,最高峰罗汉尖海拔1015.5米。中部为丘陵,面积854平方千米,为宿松县最大面积的自然类型区,分布在程集、许岭、九姑、佐坝、二郎和凉亭区的绝大部分以及城关镇、五里乡。该县湖泊湖面辽阔,水域面积为698.6平方千米。其余为岗地、断陷盆地、平原等,面积为376.06平方千米。南部冲积平原在丘陵起伏的岗地下统和湖区二级阶地以上的地段,含山麓平原和河坂平原,主要分布在二郎河、凉亭河两侧。沿湖洼地平原分布在泊湖、黄湖、大官湖、龙感湖等湖滨地带,海拔15~20米。长江冲积平原分布在复兴洲地。

水文水利

水文

河流

宿松属于长江流域河流水系,西北部河流多而长,东南部少而短。北有二郎河、凉亭河二大水系,南有长江,中有龙感湖、大官湖、黄湖、泊湖。长江在宿松县境段有63千米。凉亭河、二郎河发源于大别山,具有山区河流的一定特征,分别把大别山南麓的径流注入湖泊(县域中部和南部),自西向东经华阳流入长江。

凉亭河

宿松县凉亭河古称“县河”,发源于老岗岭的王家屋,自西北向东流,在白石滩注入泊湖。它上接趾凤河,贯穿4个乡镇,全长49千米(流经凉亭镇10.55千米),流域面积289.3平方千米,其主要支流有黑洋河、荆桥河。

二郎河

二郎河是宿松县境内最大的河流,发源于境内西北山区的罗汉尖和三面尖,流经县域9个乡镇,注入龙湖。主干河道长50.5千米,流域面积597平方千米,年均径流量3.85亿立方米,其支流有长溪河、车马河,桥梁有鸡公山大桥等。

内容由G1343225080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11733/

(16)
词条目录
  1. 名称由来
  2. 历史沿革
  3. 先秦
  4. 秦汉至南北朝
  5. 隋唐至宋元
  6. 明清
  7. 中华民国时期
  8. 中华人民共和国
  9. 地理
  10. 位置境域
  11. 气候
  12. 地质
  13. 地质构造
  14. 地层
  15. 地形地貌
  16. 水文水利
  17. 水文
  18. 河流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