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树林

编辑
本词条由“G1343225080” 建档。
红树林(Mangrove)是一种自然分布于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受周期性潮水浸淹,以红树植物为主体的常绿乔木或灌木组成的湿地木本植物群落。红树林在世界范围内出现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以及部分温带沿海地区的118个国家和地区,主要在北纬30°和南纬30°之间,赤道5°以内的红树林面积最大。其常生长在赤道气候中,通常沿着海岸线和潮汐河生长。红树林是耐盐树木,也称为盐生植物,适应生活在恶劣的沿海条件下。...

红树林(Mangrove)是一种自然分布于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受周期性潮水浸淹,以红树植物为主体的常绿乔木或灌木组成的湿地木本植物群落。红树林在世界范围内出现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以及部分温带沿海地区的118个国家和地区,主要在北纬30°和南纬30°之间,赤道5°以内的红树林面积最大。其常生长在赤道气候中,通常沿着海岸线和潮汐河生长。红树林是耐盐树木,也称为盐生植物,适应生活在恶劣的沿海条件下。它们包含一个复杂的盐过滤系统和一个复杂的根系,以应对盐水浸泡和波浪作用。

概念介绍

编辑

红树林是一种自然分布于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受周期性潮水浸淹,以红树植物为主体的常绿乔木或灌木组成的湿地木本植物群落,是海岸带独特的生态景观,素有“海上森林”之称。红树林与其所在的生境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红树林生态系统。它生长于陆地与海洋交界带的滩涂浅滩,是陆地向海洋过渡的特殊生态系统。

词源由来

编辑

红树林“Mangrove”一词由生物学家包曼首次提出,它源于葡语Mangue和西语mangle。原来是对美洲印地安人泰诺语 (Taino) 红树植物染料这一称呼的音译。瑞典植物分类学家林奈 (Linaeus) 于1753年曾以mangle作为美洲红树(Rhizophora mangle) 的种加词。由于葡语中的Mangue含有单种红树林或灌丛之意,故有人提议以Mangal代表各种红树群落。因此各国学者中有Mangrove和Mangal并用的情况。而“红树林”一词则是因其植物群落中优势树种为红树科植物,该科植物富含丹宁、树皮韧皮部和木材显红褐色,故而得名红树林。

起源演化

编辑

红树科植物最早出现在晚白垩纪至古新世时期,部分由于构造板块的运动而广泛分布。最早的红树林植物化石是美国东部晚白奎世希诺曼尼期的Paristan植物群落中发现的红树化石及晚白垩世纪地层中发现的TheaCeae花粉。在埃及的三叠纪地层中也发现有Rh12ophoraceae化石;在欧洲、南美洲与北美洲的三叠纪地层均发现有化石。 中国学者张宏达认为红树林植物区系起源于白垩纪与第三纪。

分类

编辑

红树林的分类一般使用红树分类系统进行,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红树林植物可以被分为不同的类型:

分类标准

类型

特征

海性程度

真红树植物

指只能生长在每日可受潮水浸润,有干湿交叠的潮间带的木本植物

半红树植物

指可以在潮间带个别地段集群生长为优势种,又可在陆地非盐土生长的两栖性植物,或只在洪潮可到达的陆岸边缘生长者

温度适应范围

嗜热窄布种

能适应最低月均温大于20℃

嗜热广布种

能适应最低月均温大于12℃~16℃

抗低温广布种

能适应最低月均温小于11℃

耐盐机制

泌盐红树植物

叶片或茎表皮细胞可分化成盐腺,以此来排出体内多余的盐分,维持体内低浓度的盐分,从而减轻盐对植物的危害

非泌盐红树植物

通过根部拒盐来调节叶片中的盐浓度

地理分布

编辑

分布范围

红树林在世界范围内出现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以及部分温带沿海地区的118个国家和地区,主要在北纬30°和南纬30°之间,赤道5°以内的红树林面积最大。红树林物种多样性最大的地区在东南亚,特别是印度尼西亚群岛。红树林植物种类的地理分布主要分为东方类群(或称印度-西太平洋类群)和西方类群(或称大西洋-东太平洋类群)。孟加拉国的孙德尔本斯保护区森林(SRF)是世界上最大的红树林,横跨孟加拉国库尔纳分区的巴莱斯瓦尔河到印度西孟加拉邦的胡格利河。中美洲地区的巴拿马湾红树林包括该国太平洋海岸东侧的红树林,从帕里塔湾到圣米格尔湾,包括介于两者之间的Chame湾和巴拿马湾。

中国的红树林属于东方类群,处于世界红树林分布区的北缘。中国红树林湿地断续分布于东南沿海热带、亚热带海岸港湾、河口湾等受掩护水域。在中国,红树林天然分布的北界为福建省福鼎县,分布南界在海南岛南岸,人工引种分布的北界为浙江省乐清县。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中国海南省东北部,属热带季风区海洋性气候,保存了中国连片面积最大、最完整、种类最齐全的天然红树林。广西山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内的铁山港海域,属于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生长环境

红树林的生境不同于一般的沙质滩涂,而是周期性经受海水浸泡的河口港湾潮间带环境。红树林植物常生长在赤道气候中,通常沿着海岸线和潮汐河生长,主要生长在沿海盐水或咸水中,多生长在低氧土壤的地区。在中国,红树林断续分布于东南沿海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海岸、港湾、河口湾等受掩护的水域。

红树林生长的区域是海水周期浸没的区域,因此海水的温度、盐度对红树林的生长均有影响。中国红树林分布区域海水表层一般年均温度为21~25℃,海水表层年均盐度大多在16~32。红树林生长地的土壤一般是较初生的土壤,且多数是精细的颗粒,呈半流体状,不坚固,含有高水分、高盐分、丰富的腐殖质、大量硫化氢、石灰物质,缺乏氧气,土壤无结构,其中的植物残体多处于半分解状态,pH值为3.5~7.5,多数在5以下。

特性

编辑

温度

在赤道地区的红树林高可达30m,组成的物种种类也最复杂,并表现出某些陆生热带森林群落的外貌和结构,林内出现藤本和附生植物等。且随着纬度升高,温度降低,红树林的高度可不足1m。最适宜红树林生长的海水表层温度为21℃~25℃。

耐盐性

红树林是耐盐树木,也称为盐生植物,适应生活在恶劣的沿海条件下。它们包含一个复杂的盐过滤系统和一个复杂的根系,以应对盐水浸泡和波浪作用。红树林植物为了适应潮间带高盐环境,在生理生化及形态方面形成了一系列适应机制。各种红树林物种能适应的盐碱条件可以从咸水到纯海水(盐度为3%至4%),再到蒸发浓缩的水,其盐度是海水盐度的两倍以上(盐度高达9%)。

盐生植物可以通过其根部与盐水接触。盐生植物通过根部排除盐分,通过地上部分分泌积累的盐分,并将盐分螯合在衰老的叶子或树皮中。例如,印度红树植物Avicennia officinalis的根部排除了植物吸收的水中90%至95%的盐,将排除的盐沉积在根的皮层中。此外,由于潮间带含盐土壤中可用的淡水有限,红树林植物还可以限制气孔(叶片表面的孔,在光合作用过程中交换二氧化碳气体和水蒸气)的开放。还可以改变叶子的方向,以避免正午刺眼的阳光,从而减少叶子的蒸发。

红树林

在植物叶子上结成的盐晶体

呼吸根

红树林生长的地方被潮水周期性浸渍导致通气不良,这些不足却让红树植物具有特殊的生态和生理适应性,如板状根、庞大的棋形支柱根、竖立笋状、膝状或葡萄蛇状呼吸根,“显胎生”或“隐胎生”幼苗、泌盐腺体和下陷气孔。红树林植物根部的木栓层特别、通气组织、 机械组织发达;大多数红树植物导管直径大、 数量不多,常含有侵填体。其根产生的各种适应特征都有益于适应缺氧、盐渍和风浪冲击的环境,尤其是气生根、板状根与拱形支柱根以及指状或膝状或笋状的呼吸根。

红树林

红树林物种呼吸根潮汐林

支柱根

许多红树林可以通过其密集缠结的支柱根来识别,使树木看起来像站在水面上的高跷上。这种根系的特点使树木能够应对潮汐的日常涨落,这意味着大多数红树林每天至少会被淹没两次。根部减缓潮汐水的运动,使沉积物从水中沉降并形成泥泞的底部。红树林稳定了海岸线,减少了风暴潮、洋流、海浪和潮汐的侵蚀。红树林错综复杂的根系使这些森林对寻求食物和庇护所的鱼类和其他生物具有吸引力。

红树林

退潮后露出红树植物的根

繁殖方式

编辑

红树植物有胎生和非胎生两种不同的繁殖方式。

胎生繁殖

红树林植物的胎生是适应特殊海岸滩涂生境的特殊繁殖方式,是一个耗能和贮能的过程,也是红树种群和群落得以繁衍和发展的基础。红树植物胎生现象分为显胎生和隐胎生。红树科植物的果实成熟时仍留在树上,种子在母树的果实内发芽后,从果中伸出,形成一个下垂的胚轴,为显胎生。果实成熟掉落后,胚根插入泥中,即可成苗;若掉入潮水中,由于胚轴有气道,可远漂传播。而白骨壤、桐花树等非红树科红树植物,种子萌芽后,仍留在果皮内,把果皮填满,当果实掉入水中,果皮吸水膨胀后,幼苗才伸出果皮,插人泥中,即开始生根固着下来,为隐胎生。

非胎生繁殖

中国非胎生红树植物种类占60%,有银叶树、榄李、水椰等,它们并非胎生,而是果皮具木栓纤维层,也可浮于水面,远漂传播。非胎生红树植物的繁殖体是种子或果实,一般生长在比较坚实的沙质土或泥沙质土上。但由于非胎生红树植物繁殖体的萌发脱离母树,成熟繁殖体难以直接在海滩造林。

以海桑属植物为例,海桑属是一类非胎生红树植物,以果实中数量巨大、质轻而小的种子进行繁殖。其成熟浆果落地后不久果肉变软,果皮开裂,释放出大量种子。果实是繁殖体传播的基本单位,但种子和萌发了的幼苗也具有漂浮能力。由于其果实内种子数量多、萌发率高,故种子一旦到达适宜地点就能定植和建群。

生态系统结构

编辑

红树林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是由红树植物,以及半红树植物、伴生物种和水体中的浮游植物共同构成的。相比于陆地的热带森林,红树林生态系统中的高等植物种类少,群落结构较为简单。这与它们所处的热带、高盐和潮汐水生境有关。在红树林中,种类繁多的兽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昆虫底栖动物和浮游动物等共同组成的消费者。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微生物群落,共同组成了结构复杂、物种多样、生产力高的生态系统。

生物多样性

编辑

红树林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非常丰富,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物种最多的区域。红树林生态系统能够为各类海岸带生物提供生存空间。

植物

全球范围内红树林可以分为9目20科27属,约70种。学者Sandilyan和Kathiresan在2012年报告了在印度红树林中记录的总共4011种细菌、真菌、藻类、植物和动物,其中包括39种植物。红树植物可以分为真红树植物(true mangrove)和半红树植物 (semi-mangrove)等,真红树植物是木本植物,兼性或专性盐生植物。而半红树植物是既能生长在潮间带上缘,也能在陆地生长的两栖木本植物,其对淹浸和盐分的耐受能力常低于真红树植物。

真红树植物

继汤姆林森2016年的分类之后,海榄雌属(Avicennia)、榄李属(Lumnitzera)、木榄属(Bruguiera)、角果木属(Ceriops)、秋茄树属(Kandelia)、红树属(Rhizophora)和海桑属(Sonneratia)的所有物种,以及水椰(Nypa fruticans)和对叶榄李(Laguncularia racemosa)物种都被认为是“真红树植物”,是全球红树林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他物种如卤蕨(Acrostichum aureum)、蜡烛果(Aegiceras corniculatum)等,也是真红树植物,但它们被认为是红树林的次要组成部分

而中国学者王文卿和王增在2007年报告了中国红树林中约有2305种动植物,其中有真红树植物24种,半红树植物12种,多分布于中国海南、广东、广西等省区。除红树科植物外,还有楝科、大戟科等植物。

红树林

卤蕨

半红树植物

据中国学者王文卿和王增在2007年报告,中国的半红树植物有12种,包括玉蕊(Barringtonia racemosa),海杧果(Cerbera manghas) 大叶猫尾木(Dolichandrone spathacea),阔苞菊(Pluchea indic)等。其中中国海南省是半红树林最丰富的省份,12种红树林全部分布于此。

红树林

玉蕊

动物

底栖动物

红树林中栖居着丰富的大型底栖动物,主要类群为甲壳纲(十足目类、端足类、等足目等)、腹足纲、双壳纲及多毛纲和寡毛纲。在红树林大型底栖动物中,蟹类因为数量多、生物量大而占主导地位,其穴居行为可以产生强烈的生物扰动作用。其常见类群包括沙蟹科、相手蟹科、弓蟹科、方蟹科、毛带蟹科等。

红树林湿地底栖动物群落多以珠带拟蟹守螺为优势种,这种贝类经济价值不高,常被用作养殖虾蟹的新鲜蛋白补充。但它和众多以小型藻类为食的拟蟹守螺、滩栖螺一样,是食物链的重要中间环节,支撑起更高级的营养类群。底栖动物中经济种类很多,如可口革囊星虫、裸体方格星虫、团聚牡蛎、文蛤等。

红树林

珠带拟蟹守螺

水生动物

所有红树林地理区中的水生动物以硬骨鱼类为主,海水鱼类占优势地位,河口鱼类或洄游性鱼类在种类及数量上均超过半数。中国红树林湿地的游泳鱼类记录有258种,其中软骨鱼纲4种,硬骨鱼纲254种。此外,塞内加尔的大型河口,有调查发现当地的鱼类超过130种;而较小型的红树林生态系统,如几内亚的Fatala湖也有100多种鱼类。

在红树林分布的4类区域中,鱼类的优势种大体相似,但也存在一定差异。印度—西太平洋区中东南亚赤道区以及其它区域中,石首鱼科为优势种之一。同时,大西洋热带红树林中的淡水鱼类群落显著高于印度一西太平洋区及东太平洋,尤其南美河口鲇科鱼类的物种多样性高;西非红树林鱼类群落中以鲇科和丽鱼科鱼类居多。但在非洲东部和澳洲海域,淡水种类在红树林鱼类区系中却不占优势。

红树林

红树林沼泽中的弹涂鱼

鸟类

尽管世界各地红树林中发现的鸟类种类数量相似,但红树林特有鸟类种类数量最多的是澳大利亚和东南亚。相对于其他森林类型,红树林栖息着的鸟类很少,这些鸟类是拥有许多具有广义觅食生态位的物种。根据学者Christina A等人2015年的调查数据显示,澳大利亚的两个红树林采样点的雨季和旱季共捕获了31种鸟类。据学者Ajeng Ramadhani等人2022年文献记载,印度尼西亚马都拉岛邦卡兰南海岸红树林区共有水鸟15种,分属鸬鹚目、鹳形目、鹈鹕目、鮈形目4目5科,多样性指数为1.547。除水鸟外,该地区还有九种树栖鸟类。

中国东南沿海红树林湿地位于重要的鸟类迁徒通道上,在迁徒季节,大量候鸟途经红树林湿地,它们往往在这里歇息取食,休整一段时间后再继续迁飞。中国重要的红树林湿地分布区均开展过鸟类调查,已记录有19目58科421种,占中国1331种鸟类的31.6%,其中中国国家一级保护鸟类有6种:黑鹤、白鹤、中华秋沙鸭等,二级保护鸟类有黑脸琵鹭等63种。红树林湿地是水鸟和陆鸟共存的生境,421种鸟类中水鸟177种、陆鸟224种,分别占42%和58%。

红树林

黑脸琵鹭

两栖动物

马来西亚拥有着包括红树林在内的各种生态系统,可以支持丰富的两栖动物物种生活。据学者N. Zakaria等人2019年的调查数据显示,在马来西亚登嘉楼州双溪格特红树林2平方公里的地区总共记录了5种两栖动物,共3个科,其中叉舌蛙科的数量最多,有13只。

中国红树林生态系统中的两栖类动物共统计出5科6属13种,均为无尾目种类,其中虎纹蛙为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以中国广西北部湾地区为例,红树林生态系统中海陆交错带的两栖动物隶属于1目5科10属17种。在科级水平上,蛙科7种,分别占两栖动物总物种数的41.18%;姬蛙科6种,占35.19%;树蛙科2种,占11.11%;蟾蜍科和雨蛙科各1种,分别占5.56%。蛙科占主要优势,而在属级水平上,姬蛙属中种类最多,为4种,其次为水蛙属3种,再次为陆蛙属和树蛙属各2种,其他属皆为1种。

红树林

虎纹蛙

爬行动物及哺乳动物

在马来西亚登嘉楼州双溪格特红树林2平方公里的地区总共记录了8个科的爬行动物,其中蜥蜴科最多,有18只。中国红树林湿地爬行类动物计有11科39种,包括龟鳌目3科8属8种,蝴蝎目3科4属5种,蛇目5科22属26种。其中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种鳞,二级保护动物有太平洋丽龟等5种。

红树林

太平洋丽龟

据2015年文献数据记载,在马来西亚婆罗洲沙巴东部的下京那巴当岸洪泛区,学者Henry Bernard等人拍摄到来自4个目6个科的9种陆生哺乳动物。其中最常见的物种是胡须猪,其次是长尾猕猴

中国红树林湿地哺乳动物类记录了15科24属28种,其中中华白海豚为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小灵猫等6种为二级保护动物。此外,在孟加拉国和印度交界处的孙德尔本斯红树林,栖息着孟加拉虎、斑鹿和沼泽鳄。在马来西亚婆罗洲红树林,栖息着植食性动物长鼻猴。

红树林

孟加拉虎

昆虫

红树林中昆虫的数量众多,其中,在新加坡红树林中最常见的昆虫类群是甲虫、飞蛾和蝴蝶、苍蝇、臭虫、蚂蚁等。学者等人于2015年在印度尼西亚东爪哇省特伦加莱克的红树林中调查发现,与红树林相关的昆虫有9181种,包括8目31科42种。

中国红树林湿地昆虫有434种。红树林湿地的昆虫在种类上与沿岸灌草丛、农田作物上的差异不大。一般而言,昆虫的飞行距离不远,种类和数量呈从靠岸林带向靠海林带减少的趋势。捕食性和寄生性天敌、授粉昆虫对红树植物的保护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但害虫的数量爆发对红树植物造成破坏。

蜘蛛

有学者对马哈拉施特拉邦孟买的Vikroli红树林中蜘蛛多样性进行了研究,记录了总共 38 种蜘蛛,分属12个科33个属。盐螨科占优势,有10属10种,其次是蜘蛛科,共有7属9种。斯里兰卡北部曼代蒂武岛红树林中的跳蛛动物群有跳蛛科一科,11属12种动物。

初步研究表明中国广西英罗港红树林区蜘蛛群落由12科31种组成,以圆蛛科和肖蛸科的种类占优势。红树林蜘蛛群落数量呈由靠陆林带到向海林带递减,以昆虫为食的蜘蛛与昆虫在种类和数量分布上规律一致。

红树林

斑络新妇

微生物

红树林独特的生境支撑着丰富多样的微生物群落,包括细菌、真菌、古菌、浮游植物及原生动物,它们在红树林的物质循环中发挥着重要功能,如降解凋落物、促进元素循环、富集养分等。红树林湿地的细菌有固氮菌、磷酸盐溶解菌、硫酸盐还原菌、铁/锰还原菌、缺氧光合细菌、产甲烷菌、产霉菌、反硝化细菌等。真菌多为腐生菌,主要是子囊菌纲中的半知菌类和担子菌类。放线菌主要为小单胞菌属和链霉菌属。同时,还有链轮丝菌属、链孢囊菌属、红球菌属等。

造林技术

编辑

红树林的造林方法根据种苗来源可分为容器苗造林、胚轴造林以及天然苗造林。容器苗造林是利用聚乙烯薄膜袋在海上苗圃进行人工育苗,培育出相应规格的容器苗进行定植造林。这种造林方法适合小型胚轴种类及特殊生境的造林。胚轴造林是将胚轴直接栽种于土壤基质中,插入深度为胚轴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这种造林方法简单易行,主要应用于大型繁殖体的造林。天然苗造林是直接从红树林群落中挖取天然苗来造林的方式,在挖苗和植苗时均容易伤根,主要是因为天然苗根系裸露,因而造林成活率很低,且挖取幼苗对红树林的群落发展有负面影响。

保护

编辑

群落现状

全世界红树林面积约1500万公顷,中国红树林面积仅占全球的0.2%。在全球范围内,主要分布在高潮间带和上游河口地带的红树林物种受到的威胁最大。例如海桑属植物Sonneratia griffithii在其活动范围内的许多地区已经在灭绝,在印度已知的成熟个体不到500只。截止2022年文献记载,受全球气候变暖、海岸线变迁、环境污染及各种不合理开发的影响,世界红树林面积减少超过三分之一。世界各地的红树林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消失。尽管有一些地方的红树林覆盖面积似乎在增加,但在2001年至2012年间,世界每年损失约35~97平方英里的红树林。此外,由于人为退化和相对海平面上升,沿海湿地的损失率是世界上最高的。同时,由于红树林栖息地的丧失,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数据统计,全球至少有40%的动物物种面临较高的灭绝风险。

致危因素

自然因素

生境退化是红树林面临的自然威胁之一,其主要表现为红树林群落退化、生境破碎化、栖息地质量下降和生态功能降低。气候变化也被认为是对所有红树林物种的威胁,特别是在海洋温度和其他环境变化可能最大的物种范围的边缘。其次,海洋一侧不断上升的海平面也会导致红树林的生境退化。例如,在泰国循南河河口三角洲地区,海平面的上升和地面下沉导致红树林岸线向陆地一侧后退了上千米。另外,水文、潮汐、台风、河流冲积、 土壤发生、太阳辐射以及植被岩体等也是影响红树林湿地的因素。

人为因素

造成红树林生态系统破坏和面积减少的重要原因涉及农业、旅游业、村庄扩建、建养虾池等人类活动,而对红树林的砍伐,陆源排污如红树林区居民的生活污水排放,把红树林简单地作为木材来源而无节制地采伐以用于薪材、建筑用木材、艺术品用材等。例如,亚太地区红树林的破坏率约为每年1%,其中有20%~50%都归结于围塘养殖鱼虾以及木材砍伐业。在印度,美国西海岸地区有超过40%的红树林面积已转变为农业和城市发展。

红树林

退潮中的红树林

保护措施

世界保护措施

孙德尔本斯红树林的四个保护区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红树林湿地作为重要的海岸湿地类型已于1989年被列入拉姆萨尔公约国制定的《拉姆萨尔湿地公约》中,该公约主张以湿地保护和明智利用为原则,在不损害湿地生态系统的范围内以期持续利用湿地。除了《拉姆萨尔湿地公约》外,还有10项国际条约和文书至少在纸面上对红树林提供了一些保护,其中一些已经生效50多年了。这些条约和文书包括《防止海洋污染公约》《濒危野生动植物种贸易公约》《国际热带木材协定》《保护和发展大加勒比区域海洋环境公约》和《生物多样性公约》等。202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每年的7月26日定为保护红树林生态系统国际日。

红树林

孙德尔本斯红树林景观

中国保护措施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中国第一个红树林保护区——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1990年,经中国国务院批准,全国建立了首批5个海洋类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别是广西山口红树林生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2011年7月,中国海南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22日通过《海南省红树林保护规定(修订草案)》,为海南岛沿岸的红树林全面撑起保护法网。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以及中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制定了《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2020-2025年)》,科学有序推进红树林保护修复工作,提高红树林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生态

编辑

食物链

红树林是数千种物种的重要觅食地,并支持多样化的食物网。有些生物会直接吃红树林植物的树叶,特别是螃蟹和昆虫,而其他分解者则等待红树林树叶掉落到地面并消耗腐烂的物质。红树林根部的微生物和真菌利用腐烂的物质作为燃料,作为回报,它们为红树林回收氮、磷、硫和铁等营养物质。

改善水质

此外,红树林具有改变和支持周围环境的能力。其复杂的根系能够吸收波浪的影响,从而使沙子、污垢和淤泥颗粒的堆积。红树林植物的根部甚至可以附着在这些沉积物上,达到改善水质并减少侵蚀的效果。但红树林一般会通过吸收径流中的营养物质进一步改善水质,否则可能会导致近海有害藻华。一些珊瑚礁和海草床都依赖附近红树林的水质净化能力来保持水质清澈和健康。

蓝碳循环

红树林在吸收和储存大气中的碳方面表现出色。随着树木的生长,它们从二氧化碳中吸收碳,并将其用作叶子、根和树枝的组成部分。一旦树叶和老树死亡,它们就会落到海底,并将储存的碳一起埋在土壤中。因为这些碳储存在红树林、海草床和盐沼等沿海生态系统的水下,故被称为“蓝碳”。红树林占海洋环境中的比例不到 2%,但却占碳埋藏量的10%~15%。

防风减灾

红树林植物沿海岸呈带状分布,其具有强大而密集交错发达的根系,在起到固结土壤、促游保滩功能的同时,还能抵抗强烈的风浪冲击,减缓水流。当外海波浪进入红树林沼泽地时,受到红树林植物灌丛及滩面摩擦力的作用,波长缩短,波高降低,波能被削弱,流速减小,大大减弱了波浪对海岸的冲击力而使堤岸得到保护。红树林属于防风林,能减少台风造成的损害,常被称为“海岸卫士”。

用途

编辑

园林景观

红树林是重要的旅游资源。“海底森林”等美誉对于红树林从不缺乏。红树林是热带、亚热带海岸特有的地理景观。当潮水上涨时,红树林只有树冠浮露在水面上,其躯干大半被淹没于水中。退潮后,它的全株又裸露无余。如中国海南省东寨港国家级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是科学考察基地和旅游胜地。红树林具有很强的抗贫瘠性,能在沙质滩涂上发育。因而,可以利用红树林改造沿海的游泥滩和沙质滩,改良滩涂土壤,美化海岸滩涂环境。

红树林

中国广东湛江的红树林景观

工业、渔业经济

大多数红树林植物具有特殊的经济利用效益,如海桑 、桐花树可作为造纸原料使用;海莲、角果木、红海榄等的树皮富含单宁,可用于提取化工原料。中国红树林生态系统为200多种鱼、虾、无脊椎动物提供了生存空间。可见,红树林然是鱼、虾、蟹、螺的天然饲料库。红树林地区的水产类物种生长迅速,因此其被誉为“天然养殖场”。此外,桐花树、角果木、海莲等也是很好的蜜源植物。

红树林

红树林沼泽地中的蟹类

医学药用

在中国民间,药用的红树林植物主要有13种,包括海莲、海漆、角果木等。据《中华本草》记载,海莲的叶、果实和胚轴可作为中药材入药,其叶主治疟疾等病症,其果实和胚轴主治久泻肠滑等病症;海漆的全株可作为中药材入药,主治体实便秘、手足肿毒等病症;角果木的树皮、叶和种子的脂肪油可作为中药材入药,其树皮主治疮疡溃烂、外伤出血等病症,其叶主治疟疾,其种子的脂肪油主治疥癣瘙痒等病症。

相关研究

编辑

净化作用研究

中国学者宋南等人在2009年通过研究沿海地区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结构特点,对重金属元素在沿海红树林生态系统中的累积与迁移及重金属污染的净化作用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提出了利用红树林生态系统治理沿海水域重金属污染的可能途径,为红树林生态系统的保护以及生态效益的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活性产物研究

中国学者陈必婷等人于2022年研究总结了从红树林内生真菌中分离得到148个活性产物,结构类型为生物碱、醌类、酚类;生物活性主要为细胞毒性活性、抗菌活性、抗氧化活性、抗炎活性等。为红树林内生真菌来源新型天然药物的开发提供了理论参考。

民俗文化

编辑

信仰民俗

在中国少数民族京族的民族信仰中,其中有2种红树林植物被供奉为神树,有2种被认为是神木,这些信仰与红树林和京族三岛的来历传说密切相关。京族人民将白榄、红榄赋予为保护家园的神圣之树,外形尖锐的老鼠簕、带剧毒的海杧果则被推崇为具有避邪消灾作用的神木。

社会民俗

京族社会民俗中对红树林植物的使用丰富多元,其中礼仪植物有10种,包括了恋爱、婚娶、诞生礼、寿礼、葬礼、祭祀等方面,节日庆典植物7种 (哈节和端午节) ,部分植物也被赋予了多重意义。例如,黄槿和杨叶肖槿在京岛广为分布,叶绿花美,采摘容易,便承担了“爱情使者”这一重要角色。对于年龄高过50的“格老”,最吉祥的寿礼是由水黄皮茎干制成的手 (寿) 杖。水黄皮致密精美的木纹被京族视为尊贵典雅的象征,能为寿者增福添寿。

物质民俗

京族人在物质生活方面也与红树林形成了密切关系。其中生产习俗类植物有4种隶属于 4科,生活习俗类植物有 6 种隶属于3科,部分植物具有纷繁多样的习俗功能。例如,京族渔户出海打鱼通常会携带一枝白骨壤或 红海榄的枝条相伴出海,希望能在航行中得到神树的保佑,平安归来。常用的渔具渔箔在海滩编造时,取少量榄李枝条为材料,渔人喜借“篮里”(榄李) 谐音来预祝鱼儿能装入箔中。

参考资料

编辑

展开[1]Giri, C.; Ochieng, E.; Tieszen, L. L.; Zhu, Z.; Singh, A.; Loveland, T.; Masek, J.; Duke, N.. Status and distribution of mangrove forests of the world using earth observation satellite data: Status and distributions of global mangroves[J]. Global Ecology and Biogeography, 2011[2023-07-01].

[2]Friess, D. A.; Rogers, K.; Lovelock, C. E.; Krauss, K. W.; Hamilton, S. E.; Lee, S. Y.; Lucas, R.; Primavera, J.; Rajkaran, A.; Shi, S.. The State of the World's Mangrove Forests: Past, Present, and Future[J]. Annual Review of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2019[2023-07-01].

[3]黄海萍, 陈克亮, 王爱军等. 我国红树林的历史变化、主要问题及保护对策[J].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23: 125-132. [2023-07-01]. DOI:10.20016/j.cnki.hykfygl.2023.02.011.

[4]Flowers, T. J.; Colmer, T. D. . Plant salt tolerance: adaptations in halophytes. Annals of Botany, 2015[2023-07-01].

[5]李卓航. 红树林生态优化算法及其在绿色混合流水线调度问题中的应用[D]. 广西大学, 2021[2023-07-01]. DOI:10.27034/d.cnki.ggxiu.2021.000733.

[6]刘冬梅, 高大文编著. 生态修复理论与技术[M]. 2019: 81-85. (5)

[7]易俐娜, 张桂峰, 魏征等. 利用无人机高光谱影像的红树林群落物种分类[J]. 测绘通报, 2022: 26-31. [2023-07-01]. DOI:10.13474/j.cnki.11-2246.2022.0320.

[8]The Ramsar Convention
On the Conservation of Wetlands.iucn. [2023-07-01].

[9]International Day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the Mangrove Ecosystem.unesco. [2023-07-01].

[10]吕宪国, 邹元春编著. 中国湿地研究[M]. 2017: 283-285. (3)

[11]宋南, 翁林捷, 关煜航等. 红树林生态系统对重金属污染的净化作用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09, 25(21): 305-309. [2023-07-01].

[12]闫晨. 深圳珠江三角洲地区红树林可持续恢复研究[J]. 绿色科技, 2015, (07): 9-11. [2023-07-01].

[13]单家林. 海南红树林植物区系与耐盐生物学研究[D]. 华南热带农业大学, 2006[2023-07-01].

[14]刘冬梅. 生态修复理论与技术[M]. 2017: 81.

[15]mangrove.web.archive. [2023-07-01].

[16]Sundarbans National Park.unesco. [2023-09-08].

[17]Central America: Pacific coast of Panama.WWF. [2023-09-08].

[18]陆明. 山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社区居民对生态旅游开发的认知研究[D]. 广西大学, 2009[2023-09-08].

[19]廖宝文, 张乔民. 中国红树林的分布、面积和树种组成[J]. 湿地科学, 2014: 435-440. [2023-07-01]. DOI:10.13248/j.cnki.wetlandsci.2014.04.005.

[20]恺卿, 袁甜甜, 刘超. 浅谈海南东寨港红树林生态旅游圈构建[J]. 热带林业, 2018, 46(01): 75-77+74. [2023-09-08].

[21]沈鸿坤, 赵博义, 陈铭洋等. 1995—2019年广西山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互花米草和红树林面积变化[J]. 应用生态学报, 2022: 397-404. [2023-09-08]. DOI:10.13287/j.1001-9332.202202.015.

[22]Akira Komiyama, Jin Eong Ong,Sasitorn Poungparn. Allometry, biomass, and productivity of mangrove forests: A review. Aquatic Botany., 2008[2023-07-01].

[23]桂峰, 樊超主编. 海岛生态环境调查与评价[M]. 2018: 76.

[24]Morphological and Physiological Adaptations.web.archive. [2023-07-01].

[25]Primavera, J. H.; Savaris, J. P.; Bajoyo, B. E.; Coching, J. D.; Curnick, D. J.; Golbeque, R. L.; Guzman, A. T.; Henderin, J. Q.; Joven, R. V.; Loma, R. A.; Koldewey, H. J.. Manual on community-based mangrove rehabilitation. Mangrove Manual., 2012[2023-07-01].

[26]A. Parida, B. Jha. Salt tolerance mechanisms in mangroves: a review[J].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10[2023-08-22].

[27]Wen-jiao Zheng , Wen-qing Wang ,Peng Lin . Dynamics of element contents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hypocotyles and leaves of certain mangrove species[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arine Biology and Ecology, 1999[2023-08-22].

[28]Role of root hydrophobic barriers in salt exclusion of a mangrove plant Avicennia officinalis. Role of root hydrophobic barriers in salt exclusion of a mangrove plant Avicennia officinalis[J]. Plant, Cell & Environment., 2014[2023-08-22].

[29]Mangroves for the Marine Aquarium.Reefkeeping.. [2023-08-22].

[30]方宝新, 但新球. 中国红树林资源与保护[J]. 中南林业调查规划, 2001[2023-07-01].

[31]What are mangroves?.floridakeys. [2023-07-01].

[32]张磊, 叶勇, 卢昌义. 非胎生红树植物繁殖体特征与分带关系[J].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48(06): 905-909. [2023-08-22].

[33]叶勇, 翁劲, 卢昌义等. 红树林生物多样性恢复[J]. 生态学报, 2006, (04): 1243-1250. [2023-08-22].

[34]王文卿, 石建斌, 陈鹭真作. 中国红树林湿地保护与恢复战略研究[M]. 2021: 100.

[35]陈鹭真, 杨盛昌, 林光辉作. 全球变化下的中国红树林[M]. 2021: 26.

[36]陈必婷, 梁振益, 温珍昌等. 红树林来源内生真菌活性产物研究进展[J].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 35(04): 373-385. [2023-07-01].

[37]曾江宁编. 中国海洋保护区[M]. 2013: 134-135. (2)

[38]黄嘉欣, 郑明轩, 黄颖彦等. 粤西沿海地区半红树植物群落组成和分布及其影响因子研究[J]. 湿地科学, 2020: 91-100. [2023-09-08]. DOI:10.13248/j.cnki.wetlandsci.2020.01.013.

[39]A. Quadros, M. Zimmer. Dataset of "true mangroves" plant species traits[J].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17[2023-09-06].

[40]Natural Products from Semi–Mangrove Plants in China.intechopen. [2023-09-06].

[41]彭逸生, 杨玉婷, 梁晋等. 大型底栖动物扰动对红树林微生物群落的影响[J].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 2023: 17-27. [2023-07-01]. DOI:10.13471/j.cnki.acta.snus.2023e002.

[42]林光辉, 林鹏主编. 红树林研究论文集 第7集[M]. 2010: 266-268. (3)

[43]徐姗楠, 陈作志, 李适宇. 红树林水生动物栖息地功能及其渔业价值[J]. 生态学报, 2010, 30(01): 186-196. [2023-08-22].

[44]David A. Luther, Russell Greenberg. Mangroves: A Global Perspective on the Evolution and Conservation of Their Terrestrial Vertebrates[J]. BioScience, 2009[2023-09-06].

[45]Christina A. Buelow ,April E. Reside,Ronald Baker,Marcus Sheaves. Stable isotopes reveal opportunistic foraging in a spatiotemporally heterogeneous environment: Bird assemblages in mangrove forests[J]. PLOS ONE, 2018[2023-09-05].

[46]Ajeng Ramadhani, R. Ambarwati, Ragil Satriyo Gumilang. Diversity and abundance of water birds in the mangrove area of south coast of Bangkalan, Madura Island, Indonesia[J].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22[2023-09-05].

[47]N. Zakaria, Mohamad Ikmal Hakim Allahudin,Muhammad Yazid Deraman. Diversity amphibians and reptiles at Sungai Kerteh mangrove forest, Terengganu, Malaysia[J].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22[2023-09-05].

[48]庾太林, 张良建, 刘晓辉等. 广西北部湾海陆交错带两栖动物对生境的选择[J]. 四川动物, 2013, 32(06): 883-888. [2023-08-22].

[49]Henry Bernard, Nelson Yew Seng Liew, Amanda Wilson, Joseph Tangah, Augustine Tuuga & Ikki Matsuda . Inventorying terrestrial mammal species in mixed-mangrove forest of the Lower Kinabatangan, Sabah, Borneo, Malaysia,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a new locality record of otter civet, Cynogale bennettii[J]. Mammal Research, 2021[2023-09-06].

[50]About arthropods and Insects in general.nus. [2023-09-06].

[51]Yendra Pratama Setyawan,Wakhid, and Suhadi. The Denser Canopy of Mangrove Drives the Structure of Insect Communities[J]. Trop Life Sci Res , 2020[2023-09-06].

[52]Z.L. Sheetal, P. Madhuri, K. Hemant. Spider (Arachnida: Araneae) diversity at Godrej mangroves, Vikhroli, Mumbai, Maharashtra, India[J]. Environmental Science, Biology, 2022[2023-09-06].

[53]Nilani Kanesharatnam. A Rapid Survey on the Mangrove Jumping Spider fauna of Mandaitivu Island, Northern Sri Lanka[J]. Biology, 2023[2023-09-06].

[54]蔡立哲编. 厦门大学南强丛书 滨海湿地环境生态学[M]. 2020: 20.

[55]《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2020~2025年)》新闻发布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 [2023-07-01].

[56]B. Polidoro, K. Carpenter. The Loss of Species: Mangrove Extinction Risk and Geographic Areas of Global Concern[J].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10[2023-09-05].

[57]MANGROVES.ocean.si.edu. [2023-07-01].

[58]牛红苹, 冯建祥, 殷祚云等. 广州南沙滨海湿地人工红树林植物生长量及多样性研究[J]. 林业与环境科学, 2023, 39(02): 6-16. [2023-07-01].

[59]傅海峰. 中国红树林地表高程变化以及海平面上升对红树林的影响[D]. 厦门大学, 2019[2023-07-01]. DOI:10.27424/d.cnki.gxmdu.2019.000539.

[60]邱明红. 红树林水产养殖与生态恢复对其环境的影响研究[D]. 海南师范大学, 2014[2023-07-01].

[61]Chandra Giri (a), Bruce Pengra,Zhiliang Zhu,Ashbindu Singh,Larry L. Tieszen.. Monitoring mangrove forest dynamics of the Sundarbans in Bangladesh and India using multi-temporal satellite data from 1973 to 2000.. Estuarine, 2007[2023-07-01].

[62]海南省修订法案保护海南岛沿岸红树林.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 [2023-07-02].

[63]我国东南沿海红树林保护现状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 [2023-07-15].

[64]自然资源部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印发《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2020-2025年)》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信息公开目录. [2023-07-02].

[65]王亚楠, 傅秀梅, 邵长伦等. 生态功能与价值[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699-704. [2023-07-01]. DOI:10.16441/j.cnki.hdxb.2009.04.024.

[66]邵长伦, 傅秀梅, 王长云等. 民间药用与药物研究状况[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712-718. [2023-07-01]. DOI:10.16441/j.cnki.hdxb.2009.04.026.

[67]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编委会. 中华本草(第五册)[M]. 1999: 700. (2)

[68]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编委会. 中华本草(第四册)[M]. 1999: 815-816. (3)

[69]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编委会. 中华本草(第五册)[M]. 1999: 701-702. (3)

[70]杜钦, 韦文猛, 米东清. 京族民俗文化中的红树林民族植物学[J]. 植物分类与资源学报, 2015, 37(05): 647-654. [2023-07-01].

该页面最新编辑时间为 2024年3月26日

内容由G1343225080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15742/

(62)
词条目录
  1. 概念介绍
  2. 词源由来
  3. 起源演化
  4. 分类
  5. 地理分布
  6. 分布范围
  7. 生长环境
  8. 特性
  9. 温度
  10. 耐盐性
  11. 呼吸根
  12. 支柱根
  13. 繁殖方式
  14. 胎生繁殖
  15. 非胎生繁殖
  16. 生态系统结构
  17. 生物多样性
  18. 植物
  19. 真红树植物
  20. 半红树植物
  21. 动物
  22. 底栖动物
  23. 水生动物
  24. 鸟类
  25. 两栖动物
  26. 爬行动物及哺乳动物
  27. 昆虫
  28. 蜘蛛
  29. 微生物
  30. 造林技术
  31. 保护
  32. 群落现状
  33. 致危因素
  34. 自然因素
  35. 人为因素
  36. 保护措施
  37. 世界保护措施
  38. 中国保护措施
  39. 生态
  40. 食物链
  41. 改善水质
  42. 蓝碳循环
  43. 防风减灾
  44. 用途
  45. 园林景观
  46. 工业、渔业经济
  47. 医学药用
  48. 相关研究
  49. 净化作用研究
  50. 活性产物研究
  51. 民俗文化
  52. 信仰民俗
  53. 社会民俗
  54. 物质民俗
  55. 参考资料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