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Pacific Ocean)是世界上最大、最深、边缘海和岛屿最多的大洋。
名称由来
编辑太平洋最初没有统一的称呼,中国古代把它笼统地称为“沧海”“东海”等。公元1513年9月26日,西班牙探险家巴斯科·巴尔沃亚从巴拿马海岸见到此洋,命名为“South Sea”,中文译为“南海”。现在使用的名称源自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1520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受西班牙国王委托,率领船队寻找通往东方的航线,横渡大西洋后到达南美洲的巴西海岸。接着他们沿海岸继续向南航行抵达南美洲最南端,然后自东而西穿过一条曲折、长达100多千米的海峡(后来以他的名字命名为麦哲伦海峡),进入太平洋海域。麦哲伦发现这里海面比较平静,与波浪滔天的大西洋形成鲜明的对照。因此,麦哲伦便把这个叫作“South Sea”的大洋改称为“Pacific Ocean”,中文翻译为“太平洋”。
形成假说
编辑关于太平洋的形成原因有多种假说,包括“收缩说”“分离说”“原生说”“次生说”“膨胀说”“撞击说”等。其中“1955年戴茂特提出“撞击假说”,认为太平洋是由2亿年前的一个巨大陨星体坠落到地球上 ,把地球硅铝质外壳冲撞开,一直穿进硅镁层中造成的。
上述假说已经被后来的科学考察证据所否定或消失,早期得到较多证据支持的是“大陆漂移说”,20世纪60年代又进一步发展为“海底扩张说”,1965年加拿大威尔逊将“大陆漂移说”与“海底扩张说”融合,多位学者进一步充实内容,从而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板块构造说”。
(1)“大陆漂移说”:1915年,魏格纳著《大陆与大洋的起源》标志“大陆漂移说”的诞生,书中描述陆地原来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称为泛大陆,被海洋(称为泛大洋)包围,泛大洋包含太平洋和特提斯洋的前身。因离心力泛大陆裂成6个大块和许多小块,在高温液态的地幔上漂浮、分离,特提斯洋被隔离,泛大洋渐渐缩小变成如今的太平洋。可是,“大陆漂移说”不能解释造山构造等重大现象。
(2)“海底扩张说”:地幔物质沿着中央裂谷上升,形成新的洋壳,地幔流带动洋壳向两边扩张,在边缘海沟下沉。由于下沉速度比扩张更快,原来的大洋总体缩小了,而海底靠近大洋中脊的洋壳不断在扩张和更新,形成如今太平洋的洋壳,大部分新洋壳沉入地幔深处,小部分新洋壳融为岩浆向上冲,变成现在太平洋的岛弧。
(3)“板块构造说”:全球有6个巨大板块(也有分12个或20个板块),包含大陆和大洋板块,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由海洋构成,其它5大板块则包含海洋和陆地。地幔物质沿着大洋中脊的中央裂谷上涌,形成新的洋壳后,新洋壳向两侧扩张,碰到大陆板块时,大洋地壳被挤压弯曲导致断裂,由于太平洋板块位置低于大陆板块,且密度更大,因而太平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使得太平洋板块的东西两侧边界为高热流值的岛弧、山弧,以及低热流值的海沟。
全球6大板块
位置境域
编辑太平洋位于亚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和南极洲五个大陆之间,具体位域为:
(1)北部从亚洲大陆最东端的杰日尼奥夫角(西经169° 39′ 7″,北纬66° 4′ 45″),经白令海峡,与美国阿拉斯加西端苏厄德半岛的威尔士王子角(西经168°5′5”,北纬65°37′40”)的连线为界,与北冰洋相连。
(2)东部两处与大西洋相连:一是经麦哲伦海峡东口,自南美大陆维京角(南纬52°19’40”、西经68°21’10”),与火地岛的圣灵角(南纬52°39’32”、西经68°36’28”)的连线;二是自火地岛东南的合恩角(南纬55°58’47.5”、西经67°16’18”),在德雷克海峡沿西经67°经线为界。
(3)南部与印度洋分界线有巴士海峡分界线和塔斯马尼亚分界线:自澳大利亚南角(南纬39°8’13”、东经146°22’27”),与塔斯马尼亚岛东北部的连线为巴士海峡分界线;自塔斯马尼亚岛东南角(南纬43°38’37”、东经146°49’39”),沿东经146°经线与南极大陆之间的连线为塔斯马尼亚分界线。
(4)西部与印度洋有两处分界线:一是自亚洲大陆南端的皮艾角(北纬1°15’58”、东经103°30’39”),经小伊乌岛、小卡里蒙岛,至克达布角(北纬1°5’36”、东经102°58’37”)的连线;二是自苏门答腊岛东南端图阿角,经桑吉昂岛北角,至爪哇岛西北端默拉克角的连线。
气候
编辑太平洋气候以热带、亚热带海洋性气候为主,位于北半球的北太平洋与南半球的南太平洋,气候有所不同。
气温
太平洋的气温随距离海平面的高度上升而减少,高度每上升100米,平均气温大约下降0.65°C。海平面气温分布主要受纬度和季节影响。例如,1月份赤道一带气温为30°C,北纬65°白令海峡一带的气温则为-30°C左右;7月份赤道气温依然为30°C,北纬65°白令海峡一带的气温则在20°C左右。
太平洋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不大,一天内最高值与最低值之间的差额(即日较差)仅为0.4°C;年最高值出现在2月份,最低值出现在8月份,年最高值与年最低值之间的差额(即年较差)在赤道附近最小,随纬度升高而增加。
海面风
北太平洋10月至次年3月为季风季,日本海、黄海以东的洋面盛行西北风,菲律宾附近则以东北风为主,台风高发季在7-10月,最大平均风速7节,70.39%的台风强度在一级以下;
南太平洋全年的风场变化不大,赤道附近到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的洋面上,为信风带。信风区风力较稳定,常年在3~4级。西风带随季节南北摆动,常有8级以上大风,又称咆哮西风带。
辐射
太平洋的总辐射量远小于同纬度的陆地,总辐射量夏季最大,辐射密度总体随纬度增大而减少,但最高值并非在赤道,赤道太平洋年平均通量密度为200~220W/㎡,最高值240W/㎡出现在纬度10°~20°之间。
太平洋区域的降水存在局地性分布,赤道西太平洋降水极多,而赤道东太平洋则极少降水;纬度20°~30°属于少雨带,不过,也有降水很多的东亚沿海,以及降水很少的中亚等地。太平洋日平均降雨量0.27毫米/小时,日内最高值0.30毫米/小时,最高值通常发生在上午6时;最小值0.24毫米/小时,通常发生在21时。台风期间降雨量日平均值为1.29毫米/小时,最高值1.39毫米/小时,最高值一般发生在3时-9时之间。
海雾
北太平洋海雾集中在30°N~50°N,春夏季较多,秋季较少,主要是平流雾,雾频率较高,大多数地区超过10%,其中千岛群岛东南海域雾频率达55%,是海雾出现频率最高的区域。
南太平洋西侧和东侧常有海雾形成,而中部很少,由于西风风速大,雾频率比北太平洋低许多,各月雾频率在2%-5%之间,7月雾频率最少,一般小于2%。
全年太平洋的大部分海域能见度大于10千米,鄂霍次克海、白令海、阿留申群岛、堪察加半岛南部海域等全年有部分概率能见度在4千米以下。
降水
太平洋区域的降水存在局地性分布,赤道西太平洋降水极多,而赤道东太平洋则极少降水;纬度20°~30°属于少雨带,不过,也有降水很多的东亚沿海,以及降水很少的中亚等地。太平洋日平均降雨量0.27毫米/小时,日内最高值0.30毫米/小时,最高值通常发生在上午6时;最小值0.24毫米/小时,通常发生在21时。台风期间降雨量日平均值为1.29毫米/小时,最高值1.39毫米/小时,最高值一般发生在3时-9时之间。
大气环流
太平洋大气环流水平范围数千千米,垂直空间在万米以上,主要因素为太阳辐射的非均匀分布、地球自转等。北太平洋1月受阿留申低压控制,冷空气活动频繁,阿留申岛低压最强,3月开始减弱,7月闭合中心几乎消失,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又称为夏威夷高压)开始控制,大部分洋面受副高影响,至10月开始收缩,直至冬季消退;南太平洋大气活动中心的季节变化小于北太平洋,全年在低纬度受副热带高压控制,中心位置在太平洋东部海域31°S、100°W一带。
年代际气候变化
太平洋年代际气候变化会产生较大振幅影响,比较典型的是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另外,还存在更低频率海平面变化,例如50-70年周期的太平洋年代际振荡现象导致的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
厄尔尼诺现象主要是赤道暖水异常向东漂流,东部的东南信风减弱,西部的西风带强劲;而拉尼娜现象与厄尔尼诺现象相反,东部的东南信风强劲,西部的西风带减弱,冷水沿赤道向西流动距离增加。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是自然气候变化现象,主要集中于太平洋海域,这两种现象出现的频率并不规则,约每3-7年发生1次,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周期性交替出现。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对气温和降水有较大影响,并通过大气的大尺度波和开尔文波传播,导致降水少地区易出现干旱、火灾,降水多地区易出现洪灾。并且,由于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过去几十年,太平洋海平面上升较多。
地质
编辑构造
太平洋海底底部是大洋地壳,处于地幔之上。太平洋地壳与周边的大陆地壳相比,缺乏硅铝层,厚度小、比重低,而且年轻。太平洋的大洋地壳平均厚度为8千米,主体部分是岩石圈,构成岩石为辉长岩、角闪岩、蛇纹橄榄岩等,地壳底层是地幔最上部物质,上层则由沉积物组成。
地层之上的海底沉积物主要是陆源碎屑、海洋生物骨骸以及海洋化学与生物化学作用的产物,其中,陆地近海区域主要为陆源沉积物,远洋区域主要为上覆水体的细粒悬浮物和沉落的生物骨骸。
地层
太平洋地层可分为4层:(1)沉积层:这一层平均厚度0.5千米,主要由各类碎屑和自生矿物组成;(2)基底层:该层平均厚度1.5千米,主要由火山岩构成;(3)大洋层:该层平均厚度4.9千米,是太平洋地壳的主体部分;(4)上地幔层:该层由地幔最上部的物质构成。
岩石
太平洋大陆架、岛弧等各部分的岩石构成有所不同:(1)大陆架、大陆坡的大部分区域属于大陆地壳,岩石构造主要为花岗岩;(2)大陆坡坡脚以下属于大洋地壳,主要由玄武岩构成;(3)岛弧、海沟主要由火山岩系构成,多为橄榄岩基底和伴生的绿片岩;(4)大洋中脊是由巨大的火山岩系构成,主要为斑状富铁碱性玄武岩、富铁拉斑玄武岩;(5)隆起主要由富含橄榄石、辉石的玄武岩以及铁玄武岩构成;(6)盆地主要由拉斑玄武岩构成。
矿物
成矿带
太平洋成矿带起于南美南端,沿安第斯成矿带向科迪勒拉成矿带延续,经阿拉斯加,后转入日本、菲律宾,最后终止于马来群岛、爪哇岛,全长3万多千米。该成矿带分为内、外两个带:内带靠近大洋一侧,以钼、金、银为主,以及第三纪的贵金属矿床;外带靠近大陆一侧,以高温的锡、钨、钼矿为主,边缘有铅、锌、锑、铋等矿产。
太平洋成矿带密集分布着斑岩型、矽卡岩型、浅成低温热液型、造山型、卡林型等大型、超大型矿床。其中,有不少代表性矿床,例如:比尤特铜矿床、贝茨-波斯特金矿床、埃尔特尼恩特铜-金矿床、拉科伊帕金-银矿床等。
主要矿产
太平洋海底的固体矿藏主要体现于多金属结核、锰结核、热液矿、砂矿、稀土矿以及油气盆地。
(1)据估算,全球大洋多金属结核资源总量为3万亿吨,仅太平洋就约有1.7万亿吨,分布于水深4000—600米的洋盆中,结核的核心主要为深海黏土、火山碎屑、生物骨骼等,含有70多种元素。
(2)太平洋锰结核的储量居世界各大洋之首。据估算,世界各大洋锰结核的总储量约为2—3×1012吨,而太平洋就有1×1012吨以上,主要分布于中南部,核心主要为下沉沉积物,成分中钴含量高。
(3)热液矿是热液成矿形成的块状硫化物和多金属沉积物,分布于大洋中脊、裂谷带等,在水深1500米-3000米之间,富含钴、锌、锰、铁等金属元素。
(4)砂矿是在滨海和浅海环境下形成的,主要矿物有石英砂、锆石、钛铁矿等,主要分布于太平洋沿岸的滨海和浅海海岸地带,富含金、铂、锆石、金刚石等金属和非金属。
(5)估算东南太平洋和中北太平洋每平方千米深海粘土中稀土资源量分别达2010年世界年消费量的1/15和1/5,整个太平洋深海稀土资源总量与陆地探明资源量相当。
(6)太平洋已发现18个油气田的盆地:(1)北美段:含油气盆地大多在海岸线上,已知的盆地有库克湾盆地、伊尔河盆地、大谷盆地等,已发现斯温孙河等7个油田和北库克湾等14个气田;(2)南美段:只有瓜亚基尔盆地含油;(3)澳洲段:主要有萨拉瓦提盆地,已发现5个油气田;(4)亚洲段:在太平洋沿岸发现千叶盆地等7个含气盆地。
地貌
编辑太平洋的平面轮廓为椭圆形,长度约19900千米,最宽处约15900 千米,平均深度4028米。太平洋的大陆边缘呈狭长状,大陆边缘地形主要为大陆架、大陆坡、岛弧、海沟、隆起;海底中部有一条大洋中脊将海底地形分成两边,因此太平洋从大陆边缘到大洋中脊的地形可分为大陆架、大陆坡、岛弧、海沟、海盆、隆起和大洋中脊。
大陆架
大陆架是大陆向太平洋延伸的部分,是大陆边缘浅海的部分,一般深度在200米以内,平均深度约130米。太平洋大陆架坡度平缓,面积1015万平方千米,平均宽度52千米,平均坡度0°49‘。在澳大利亚北部和新几内亚之间的阿拉弗拉海与卡奔达里亚湾大陆架的宽度为750-1300千米,属于宽阔大陆架,而澳大利亚东岸外大陆架则仅40千米宽,属狭窄大陆架。大陆架地形又分为阶地、谷地、边缘堤等。
阶地:大陆架分成多级深度不同的平台,逐级向海面下降,一般有5级,如中国东海在20米、50米、75米、100米、130米附近形成了5级下降平台。
谷地:指在大陆架中边壁较陡峭,中间较浅而且开阔的海底凹地。中国东海陆架上有长江延伸而形成的沉溺河谷,是一片长270千米、深仅5米的凹地。
边缘堤:大陆架的边缘多呈隆起的形状,被称为边缘堤,通常分为基岩脊岭堤、褶皱堤、断层堤、礁体堤、火山堤、底辟盐丘堤等6类,例如,中国东海陆架的边缘堤属于基岩脊岭堤。
大陆坡
连接大陆架和太平洋的部分,是向大洋盆底延伸的陡峭斜坡。太平洋临近南美洲西海岸一侧,狭窄的大陆架与秘鲁-智利海沟相邻。大陆坡分为平滑陆坡、不规则陆坡、断裂陆坡,通常坡度比大陆架大,并且分成数级平台。
碳酸盐台地:指碳酸盐沉积形成的平台地区,例如,中国南海发育了大量新生代碳酸盐台地,当海平面上升速度大于碳酸盐堆积速度时,碳酸盐台地会被海水或沉积物淹没,构成碳酸盐台地淹没事件。
海底峡谷:陆坡中有边缘很陡,太平洋大陆边缘的峡谷多为V形横截面的深谷地带,有些峡谷延伸或横跨大陆架。
浊流:指水和沉积物组成的混合物,受地心引力而沉陷。例如,中国南海北部陆坡平缓处出现浊流沉积,陆架坡折带成为浊流沉积的重要分界线。
珊瑚礁:由珊瑚骨骼堆积生长的珊瑚礁,一般发育在太平洋的浅水带,主要位于太平洋西南。根据礁基所处沉降阶段可分为岸礁、堡礁、环礁,按照珊瑚礁个体的形状又可分为月牙礁、泻湖平台礁、开放轮礁等19种。完整的礁体由礁核、礁前带、礁后带组成,礁核是珊瑚礁的核心,礁前带是向海侧的水下30°以内的缓坡,礁后带是向岸侧的礁坪或沙堤等地势比较平缓的地带。
岛弧
岛弧是指位于大陆边缘的呈弧形分布的群岛。岛弧大多在太平洋地区,使太平洋的大陆边缘与其它大洋明显区分开。岛弧是板块构造时挤压断裂后形成的,附近常有伴生的海沟。岛弧一般凹面朝向大陆边缘,凸面朝向太平洋中心盆地。岛弧有单弧形,即一条弧形与海沟平行的岛弧;也有双弧形,即有二条与海沟平行的岛弧;或者多弧形,即有多条平行的岛弧。岛弧并非都是弧形,在西太平洋就有一条明显的接近直线排列的列岛群,即汤加一克马德克岛弧群,其西北走向延伸1000千米。
海沟
海沟是太平洋底两壁陡峭、狭长的沟槽,通常伴生在岛弧旁,一般水深超过5000米。大部分海沟呈V形,岛屿或大陆一侧为陡坡,洋盆一侧为缓坡,长上千千米,宽百千米。太平洋西部的主要海沟有千岛海沟、马里亚纳海沟、汤加海沟等,太平洋东部主要海沟有中美海沟、波多黎各-开曼海沟等,其中,位于西太平洋马里亚纳群岛以东的马里亚纳海沟,是世界上最深的海沟,有几千万年历史,斐查兹海渊位于马里亚纳海沟中,深11034米,是已知的海洋最深处。。
大洋盆底
位于大陆边缘与大洋中脊之间的深海区域,即深度4000-6000米的海域。大洋盆底是从大陆坡底部向海延伸的巨大平原,称为深海平原,主要有海盆和海底山脉。
太平洋海底地形
海盆:是指大陆边缘、大洋中脊、海隆之间的深海平原。有一些盆地则位于大洋中脊和海隆之间。太平洋海盆内存在不同展布方向的大规模脊-槽地貌。
海山:海底山脉其实就是海面下的岛屿,与岛屿中的火山岛有相同的起源,在形态上也与岛屿有很多相似之处。太平洋高度大于1000米的海山约8000多个,多数在1000-2000米,基座水深一般为4500-5000米。海底山脉多为水平的顶面,少数具有明显的顶峰是由于沉降速度较快,剥蚀作用尚未来得及完全破坏其水上部分。
隆起
指范围大而高度低的海底凸起部分。太平洋的隆起相对于其它大洋不发育,主要有东太平洋隆起和达尔文隆起。其中,东太平洋隆起位于太平洋东部的西纬度区,长15000千米,宽2000-4000千米,高2-4千米;达尔文隆起位于太平洋西南部,长10000千米,宽4000千米,深2-3.5千米。
大洋中脊
从太平洋中部穿过的一条彼此相接的高峻脊岭,全长约65000千米,起自北冰洋,贯通四大洋,脊顶水深2-3千米,宽度在数百千米,统称大洋中脊。太平洋的大洋中脊略偏东侧,称为东太平洋海岭,也是火山活动带,部分火山露出水面成为岛屿。大洋中脊是海洋地壳的诞生地,板块的生长边界。
由于岩浆上涌形成新的洋壳,而板块拉张作用使板块分离,大洋中脊是新洋壳形成作用与板块分离作用共同导致的结果。东太平洋的大洋中脊属于快速扩张型,即新洋壳形成速度跟得上板块分离速度,因此在地形上缺少中央裂谷;位于北太平洋的胡安·得福卡大洋中脊属于中速扩张型。
水文
编辑太平洋是世界五大洋中面积最大、深度最深的大洋,水域面积17967.9万平方千米,约占世界海洋总面积的一半和地球表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包括属海的体积约71441万立方千米,不包括属海的体积约69618.9万立方千米,占整个地球水容积的49.5%。
水温
太平洋海水表面全年平均温度为19.1℃,大洋表层水温的分布和变化过程基本与洋面气温一致。大洋表层水温日变幅一般不超过0.5℃,昼夜温差小,年变幅比日变幅大,但也只有几度。
海水温度呈垂直分布,水深0-100米,水温变化不大;水深1000米处,水温降至4-5℃;水深2000米处,水温2-3℃;水深3000米处,水温1-2℃;太平洋海水体积的大部分水温在0-6℃。
盐度
太平洋平均盐度为34.62‰,海表盐度为负变化,总体上海水有变淡趋势;在赤道辐合带和南太平洋辐合带为负盐度趋势,在30ºN和20ºS~30ºS的高值区则为正趋势,即“咸更咸,淡更淡”。
南太平洋表面盐度最大值主要变化特征是位置变化,在2004-2011年期间,盐度最大值逐渐向西南移动,2011-2016年期间,盐度最大值又逐渐向东北移动;北太平洋表面盐度最大值主要变化特征是其盐度值的变化,盐度在2004年和2019年偏小,2013和2014年偏大。
密度
太平洋与大西洋在德雷克海峡的海平面有明显的分界线(见右图),就是因为水密度的不同。大洋表层水的平均密度为1.02754克/厘米³,随温度和盐度而变化,因此影响温度和盐度的各种因素都会影响密度的分布和变化。随着纬度的增高,密度增大。赤道地区温度很高,盐度很低,因而表层水密度很小,约1.023。亚热带海区盐度虽然很高,但温度也很高,所以水的密度仍然不大,一般在1.024左右。
太平洋与大西洋海平面分界线
潮汐
太平洋海水受太阳和月亮的潮汐力影响会出现涨落,白天海水涌动称为“潮”,夜间则称为“汐”。潮汐过程包括海水不断上涨期、到达高位后不涨不落的平潮期、海水逐渐下退的退潮期,整个周期一般为12-24小时。潮汐有4种:一是全日潮,即一个太阴日出现1次高潮和1次低潮;二是半日潮,即一个太阴日出现2次高潮和2次低潮;三是混合半日潮,即一个太阴日内的2次高潮和2次低潮,其潮高不同,涨落时间也不同;四是混合全日潮,即大部分时间为混合半日潮,小部分时间为全日潮。
海水物质成分
太平洋大部分海域总二氧化碳小于1960μmol/kg ,东太平洋高的二氧化碳分压区向西减弱,南太平洋上二氧化碳分压为正值;海水的DO和pH随水深增加呈逐渐下降再上升的趋势;微量元素在海水中也是随水深增加呈逐渐下降再上升;表层海水中钚浓度及同位素分布相对均匀,均值为0.247±0.025(1σ);海水中稀土元素的浓度为几个到数十个pmol/kg,其中轻稀土和重稀土的富集系数较高,而中稀土的富集系数则较低,海水Ho/Y平均比值为0.01,海水表面Y浓度70pmol/kg。
洋流
洋流是由于大气环流等因素引起的海水的大规模定向流动。例如,北太平洋黑潮暖流,简称为“黑潮”,是从菲律宾群岛海上向北行进,经吕宋岛、巴士海峡、台湾东岸,主流至琉球群岛的一股洋流,并且途中有两个分支,一只流入东海、黄海,另一只流入东北太平洋。“黑潮”最宽为200千米,最大流速150厘米/秒,盐度、温度都比较高,表层盐度34.6-35‰,表层温度在夏季高至30°;当“黑潮”行进至北纬45°时,在西风影响下,形成从西向东的一股暖流,称为北太平洋暖流,又称西风漂流。
太平洋主要洋流如下:
洋流序号 | 洋流名称 | 洋流范围 |
1 | 北太平洋阿拉斯加暖流 | 55°N,140-170°W |
2 | 北太平洋亲潮寒流 | 45-50°N,150-160°E |
3 | 北太平洋暖流 | 40-45°N,165°E-155°W |
4 | 北太平洋黑潮暖流 | 30-35°N,130-150°E |
5 | 北太平洋加利福尼亚寒流 | 25-35°N,120-130°W |
6 | 北太平洋赤道暖流 | 15-20°N,150°E-150°W |
7 | 北太平洋赤道逆流 | 5°N,150°E-110°W |
8 | 南太平洋赤道暖流 | 5-10°S,150°E-160°W |
9 | 东太平洋赤道冷水带 | 5°S,180°E-80°W |
10 | 南太平洋秘鲁寒流 | 20-35°S,80-100°W |
11 | 南太平洋东澳大利亚暖流 | 25-35°S,160-170°E |
边缘海
太平洋的边缘海主要有27个,在西部较为集中,如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黄海、东海、南海、珊瑚海等,其中,黄海、东海、南海是中国近海;南部有塔斯曼海、贝林斯豪森海、罗斯海等;东部接壤美洲大陆,那里只有个别海湾。在太平洋的边缘海中,珊瑚海的面积406.8万平方千米,是面积最大的海。
入海河流
太平洋边缘海有许多入海河流,其中最长河流是中国的长江,长度6300千米,发源于青海省念青唐古拉山脉,流经西藏等9省,最后汇入东海。中国第二长河黄河曾经从江苏沿岸,流入太平洋边缘海之一的黄海,1855年后因决口改道从山东流入渤海。
生物多样化
编辑太平洋生态系统按水平分布区分为沿海生态系统和大洋生态系统。
沿海生态系统
太平洋沿海生态系统分布于河口、湿地、海草场、岩礁、沙滩、红树林、珊瑚礁等不同区域。
(1)河口:太平洋各河口区域有大量微藻、鱼类和贝类,其中,鳀鱼类占太平洋沿海鱼类资源的很大比例;
(2)湿地:太平洋沿海湿地为咸水湿地,生长有盐角草、芦苇等藜科、禾本科盐土植物,以及双壳类、螺、蟹等动物;
(3)海草场:热带印度—太平洋区、温带北太平洋区是两大海草分布区,也是海洋小型动物幼体以及天鹅、大雁等候鸟的栖息地;
(4)岩礁:浅海岩礁上附着有大量海藻,一些贝类、海洋哺乳动物也栖息在岩礁中,例如,贝类中有数种鲍鱼分布于中国福建等太平洋沿海的岩礁区域;
(5)沙滩:太平洋沿岸沙滩生物主要有微藻和底栖藻类以及栖息于沙粒缝隙的贝类等小型底栖动物;
(6)红树林:中国、泰国、澳大利亚等太平洋沿岸国家以及热带美洲的太平洋海岸是红树林分布的重要区域,红树林植物主要为括木榄、秋茄树等盐生植物,动物类有泥蟹类、海螺类以及在红树林渡过仔鱼期的鱼类;
(7)珊瑚礁:珊瑚礁被称为海洋中的热带雨林,其构成生物主要为珊瑚虫类、石灰质藻类、有孔虫、贝类等,有捕食性鱼类和海胆类、海星类、海参类等生存于其中。在太平洋边缘靠近澳大利亚东海岸的大堡礁是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
大洋生态系统
太平洋大洋生态系统依据水平和垂直分布特点,又分为光照层、渐深层、深海区、海底边界层、热液喷口区、峡谷海沟区。
(1)光照层(0--200米):是浮游植物制造有机物的水层,各种生物量高。其中,0一100米处因光照強,易于浮游植物繁殖,太平洋海域以浮游植物为生的小型挠足类和小型甲壳类集中在此水层,鱼类包括剑鱼、鲨鱼等大型肉食性鱼类、小型鱼类,乌贼、牡蛎、扇贝等海洋无脊椎动物,以及海龟、海鸟、海兽等海洋脊椎动物,其中在北太平洋有海狮200万头;100-200米处因光照弱,不利于浮游植物生长,以浮游植物为生的浮游动物较少,灯笼鱼等小型鱼类较多。
(2)渐深层(200-2000米):在太平洋这一层水域,浮游植物完全消失,浮游动物种类增多,以介形类为主,可是生物量较少,可见体型小、体色黑、颌大的深海鱼。
(3)深海区(2000米以下):太平洋深海区分布有海绵、水螅、海葵等附着生活的物种、栖息于沉积物的沙蚕、双壳类小型动物以及深海鱼类。
(4)海底边界层:太平洋海域生物群落主要为水母、刺参幼体等胶质生物、小型甲壳类、海星、海蛇尾、蟹类、橘棘鲷等1000多种鱼类。
(5)热液喷口区:热液喷口附近处于高温、剧毒的环境之中,主要生物为细菌类、巨型管虫、热液口蟹等。东太平洋海隆热液区,有种蠕虫直接栖息于活动的热液喷口表面,种群密度高达每平方米500多个;在西太平洋深海喷口附近,桡足类动物的密度可达每平方米6.4×104个。
(6)峡谷海沟区:峡谷海沟生物群落包括附着生活的底栖生物和少量深海漂泳生物,例如位于西太平洋的马里亚纳海沟分布有太阳水母、深海琵琶鱼、哥布林鲨等。
主要渔场
太平洋渔场广布,按世界粮农组织划分,太平洋主要渔区为:西北太平洋渔区、东北太平洋渔区、中西太平洋渔区、中东太平洋渔区、西南太平洋渔区和东南太平洋渔区。
鲸鱼
太平洋的渔获量占世界渔获量一半以上,其渔获量居世界各大洋之首。其中,北太平洋西部渔场主要产鲑鱼、狭鳕、鲱鱼、秋刀鱼等;西北太平洋公海主要产日本鲭、远东拟沙丁鱼;长鳍金枪鱼渔业作业的主要海域位于太平洋南部,占整个太平洋海域长鳍金枪鱼产量的50%以上;东南太平洋沿岸则分布有较多秘鲁鳀、智利竹筴鱼渔场,其中,秘鲁鳀的捕捞季度在4月-7月以及11月-次年1月,而智利竹筴鱼的捕捞季则集中于4、5月份,并且集群重心渐渐由西北向东北方向移动;北美洲西海岸的一些地区盛产鲑鱼。
人类活动
编辑发现历史
古时,中国将指南针运用于航海,是航海大国。1330年和1337年,中国航海家汪大渊两次航海至西太平洋,在《岛夷志略》中记载了各国见闻;1405年至1433年,中国航海家郑和率领庞大的远洋船队,七次往返西太平洋,编制了航海图志,记载了航线、停泊港等要素;
1513年9月26日,西班牙探险家巴斯科·巴尔沃亚是最早发现太平洋的欧洲人;16 世纪下半叶开始的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等促进了世人对太平洋的认知;
1779年1月28日,库克船长发现了波利尼西亚群岛,并接触了当地居民;
18世纪末,谢清高口述、杨炳南执笔的《海录》是中国最早记录南太平洋岛屿的私人著作。
政治
太平洋区域共计44个国家,其中,沿岸国家主要有:中国、加拿大、美国、墨西哥、新西兰、澳大利亚等30个国家;太平洋岛国指除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以外的14个独立国家,包括斐济、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国。另外,太平洋区域还有多个澳、新、美、日、英、法、德等国的附属地区。
太平洋岛国都是从各国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独立出来的,例如,斐济原为英殖民地,于1970年10月独立;巴布亚新几内亚曾经先后由葡萄牙、英国、德国、澳大利亚管理,于1975年9月独立。太平洋岛国居民主要由波利尼西亚人、密克罗尼西亚人和美拉尼西亚人组成,外来移民则源于前欧美宗主国和印度等少数亚洲国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太平洋区域也卷入了战争:1941年12月,日本发起太平洋战争,世界人民联合反法西斯,至1945年8月15日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战争历时三年零八个月。
经济
太平洋沿岸国家如中国、美国、日本等都是世界主要经济体,各国围绕太平洋发展了包括渔业、油气业、矿业、船舶业、生物医药、旅游业等海洋经济产业及海洋设备制造业、海洋建筑与安装业等相关产业,其中渔业、油气业、化工业、工程业等占比较高。
而岛国经济则相对发展缓慢, 多数岛国陆地面积狭小而零散,常伴有火山和地震等自然灾害,人口数量较少,经济和社会发展处于欠发达状态,贫困国家和人口在世界各地区中占比较高。19世纪末太平洋岛屿地区完成了易货贸易向货币贸易的转变,虽然贸易额实现了快速增长,但是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却处于停滞状态。进入20世纪,太平洋诸岛历经“二战”和实行独立进程的洗礼,前宗主国的影响依然根深蒂固。自20世纪60年代起陆续独立的太平洋岛国,时至今日对前宗主国的经济依附依然很强。
交通通讯
(1)航线:主要航线包括亚欧航线、好望角航线、北太平洋航线、巴拿马运河航线、南太平洋航线、北冰洋航线,其中,亚欧航线也叫苏伊士运河航线,是最繁忙航线之一,从东亚横滨、上海、香港等港口出发,途经台湾、巴士海峡、东南亚的新加坡、马尼拉等,过马六甲海峡、印度洋、曼德海峡、红海,再穿过苏伊士运河、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英吉利海峡,到达西欧各国。
(2)海峡:海峡一般水流急且多涡流,主要海峡都处于海上交通要道,例如马六甲海峡处于苏门答腊岛和马来半岛之间,是联通太平洋与印度洋的主要通道,也是联通东亚与西亚的主要通道;白令海峡是连接太平洋与北冰洋的主要通道,又是连接亚洲与北美洲的主要通道。
(3)港口:太平洋的港口相对于大西洋比较年轻,在目前海上货物运输量居世界各种货物运输量的第一位的背景下,太平洋港口发展迅速,吞吐量大的主要港口有洛杉矶港、旧金山港、温哥华港、大连港等。
(4)基站:在科克群岛 、关岛、夏威夷群岛、马绍尔群岛、中途岛等均建有基站,通过基站使信息传输更准确便捷,提高了海洋上沟通效率。
(5)海底通信电缆:太平洋地区有 23条国际海底同轴通信电缆,总长度为4.5万海里,最长的是联邦太平洋电缆,长度8233海里,电缆线路从加拿大的温哥华,经美国夏威夷的基沃拉、斐济的苏瓦、新西兰的奥克兰,到澳大利亚的悉尼。另外较长的还有横过太平洋电缆,长5282海里,电缆线路从二宫(日本),经阿加尼亚(美国关岛)、威克岛(美国)、中途岛(美国),至马卡哈(美国夏威夷)。
(6)海底光缆:1996年,日本与美国合作铺设连接了横贯太平洋的海底光缆。
环境问题
编辑自然环境变化与灾害
海洋灾害
太平洋海洋灾害包括台风、风暴潮、巨浪、海啸、海冰、海平面上升、暴雨等,其中,西北太平洋平均每年有30个台风,占全球38%;由热带气旋和气压骤变等引起的风暴潮伴随着巨浪,会导致水位暴涨,堤岸决口;海底之处的地震引起的海啸在海面表现为几十米高的波,例如1964年美国阿拉斯加Valdez港海啸波高达51.8米;波高3一4米以上的灾害性巨浪,是海难事故的主要原因;海冰和冰山是高纬度海洋中的一大危害,历史上曾造成了若干次重大海难事故。
海平面上升
过去100年,海平面年均以1一2毫米的速度上升,而且由于温室气体排放量将增加,海平面有加速上升的趋势,预期到2055-2085年间年海平面将上升27一265厘米之间,二十一世纪末将上升144-217厘米。海平面上升将导致地下水被盐污染,海岸被侵蚀,湿地受损失,未来甚至可能使图瓦卢、基里巴斯这样的岛国被水淹没。
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甲烷等气体累积导致的,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使太平洋酸化加剧,预计百年后海水PH值将下降至7.8左右,酸化加剧导致珊瑚等类生物的壳和骨骼生成能力弱化。温室效应还引起太平洋海水温度升高、加剧海平面上升速度等,2006年大堡礁附近海域水温异常升高导致珊瑚白化;格陵兰海域水温升高导致太平洋环流在未来可能减弱甚至消失,而缺乏环流带来的氮等营养盐将使生物量进一步下降。
人类影响及危害
污染
航运中泄露的原油、陆地排放的污水、向海上倾倒的废弃物等,造成太平洋受到石油污染、重金属污染、有机物污染、放射性污染等,并使太平洋的水体富氧化,一些海藻因此过度繁殖,使大量海洋生物缺氧、窒息或中毒。在加利福尼亚州与夏威夷之间有个巨型太平洋“垃圾岛”,面积达343万平方千米,估计重达350万吨,其中80%为塑料垃圾。
过度捕捞
大量海洋哺乳动物被捕杀,鲸等濒危物种有灭绝风险;经济鱼类如蓝鳍金枪鱼、剑鱼、橘棘鲷等在哺乳期前被捕杀;大型拖网、流刺网的捕捞物中常含有海鸟、海龟等受保护物种;“炸鱼法”、投放氰化钾等非法捕捞作业使珊瑚等许多非目标生物成为牺牲品。目前的200种海产鱼类中有60%资源量下降,并且美国资源研究所的一份报告认为,世界58%的珊瑚礁有退化的危险。
栖息地破坏
填海造地、港湾建设、疏浚物处理场、旅游设施开发等,使湿地面积锐减,部分海域被填海,红树林被大量砍伐作为建材,淡水、泥沙减少,生物的栖息地遭到严重破坏,栖息环境恶化。
物种入侵
轮船装卸排出的压舱水中携带的大量微藻、底栖生物的卵、幼体等被迁移到新环境而导致原有生态环境的巨变,如1988年随压舱水来到黑海的栉水母繁殖迅速,捕食周边的浮游生物,使黑海的浮游生物量锐减九成;人类进行物种迁移时常会压缩其它物种的生存空间,导致原固有种群减少。
环境保护措施
发展阶段
国际海洋环境保护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1)二十世纪50年代初,关注重点是海洋环境污染;(2)二十世纪80年代起,关注点扩展到海洋生态恶化问题;(3)二十世纪90年代,生态系统的海洋管理成为新的关注焦点。
保护措施
人类在保护太平洋海洋环境方面做了多方面努力,例如:
(1)物种保护:许多太平洋国家已经停止了捕鲸,挪威、日本等国也对捕鲸业做出了限制,珊瑚也列入了被保护范围;(2)设立保护区:各国设立了禁止捕捞的禁捕区、限制渔业的海洋公园、珍稀生物保护区等;(3)沿岸管理:部分地区如太平洋沿岸的美国俄勒冈洲、加利福尼亚州、华盛顿州已经实施了沿岸区域管理计划,对沿岸开发、工程建设、污染处理等方面进行综合治理;(4)渔业限制:1989年11月,联合国发布了《禁止在南太平洋长流网捕鱼公约》;英国出台购买捕捞权政策来挽救新英格兰渔场的渔业资源;(5)清洁生产技术:指在生产的各个环节做到清洁生产,德国在清洁生产技术研发上处于领先;(6)环境监测:指定期对海洋生态环境进行监测以利于相应防御,但实施长期环境监测的只是少数地区,如罗德岛洲纳拉甘西特湾的浮游植物记录;(7)生态修复:部分地区做出了海水净化、疏浚底质、培养造礁珊瑚等努力。
探索研究
编辑1804年,人类开始了太平洋的深海调查,其中,英国的查尔斯·达尔文进行了海洋探险航行,采集了太平洋海底标本;1873年至1876年,美国科学调查船“挑战者”号第一次成功地实现了环球海洋考察航行,取得了太平洋地质、化学、物理等资料;在本世纪五十年代以后,通过一系列国际联合海洋调查,人们对太平洋海域、上空的大气层和大洋底层的结构有了新的认识。
科研计划
钻探
国际大洋钻探计划(1985—2003)的前身是深海钻探计划(1968—1983),是20世纪地球科学规模最大、历时最久的国际合作研究计划,30余年来在全球各大洋钻井近3000口,验证了板块构造理论,创立了古海洋学等。中国自1998年加入该计划,实现了南海深海钻探零的突破。
2001年,在国际大洋钻探计划的基础上,综合大洋钻探科学规划委员会推出了综合大洋钻探计划(2003—2013年),增加了新内容,如大陆边缘下震源带的性质、洋底微生物生态系的性质等。
2021年,浙江大学海洋科学系的研究人员就流体地球化学剖面等8个关键具体目标提出了钻探建议。
深潜
1991年3月31日至4月24日,阿尔文号深潜器观测到东太平洋中脊轴部出现持续的火山喷发;
2012年3月26日,美国导演兼探险家詹姆斯.卡梅隆乘坐绿色的潜艇"鱼雷",单身潜入海底一万米处,成为世界上单身抵达马里亚纳海沟的第一人;
2020年5月23日,俄罗斯"勇士-D"系统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下潜10028米,创造了无人深潜系统自主下潜的世界纪录;
2020年11月10日,"奋斗者"号创造了10909米的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
研究组织
太平洋国际学会:1925年6月,美国邀请澳大利亚、加拿大、中国、日本等太平洋区域沿岸各国家、地区代表在夏威夷檀香山成立“太平洋国际学会”。学会“以研究太平洋各民族之状况,促进太平洋各国之邦交为宗旨”,学会定期集会,设置议题,讨论移民、外交、经济、宗教、种族、文化等问题。
太平洋学协会:诞生于本世纪20年代,协会的宗旨是:促进太平洋区域的科学与技术方面的合作与交流,以及举办各种大会或学术会议。协会实行执行理事会管理,不定期地召开“太平洋学大会”。
相关作品
编辑与太平洋相关的文学作品有描述太平洋海洋世界的小说,如《海底两万里》;有讲述太平洋岛民生活的作品,如《南太平洋故事集》;还有反映太平洋区域事件的剧作,如《太平洋战争》。
海洋世界
《海底两万里》:法国小说家儒勒·凡尔纳1869年发表的小说,描述了太平洋等的海底世界;
《泰比》《奥穆》《玛迪》:十九世纪美国作家赫尔曼·麦尔维尔所著的三部以波利尼西亚航海经历为素材的自传体小说。
岛民生活
《南太平洋故事集》《骄傲之家及其他夏威夷故事》《太阳之子》《马卡罗阿席上》:美国作家杰克·伦敦1911-1919年所著的太平洋小说系列;
《在南洋》:英国作家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所著小说,描绘了南太平洋群岛原住民的众生相。
重大事件
《太平洋战争》:2010年由HBO公司出品,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导演的电视剧,涵盖了美军在太平洋战争中的重要战役;
《环太平洋》:2013年好莱坞的科幻影片,讲述整个地球将面临来自异界怪兽的袭击,所有国家携手打造“贼鸥计划”共同应对怪兽的侵袭。
参考资料
编辑展开[1]宋德康. 太平洋及其边缘海. 东海海洋, 1984(02)
[2]张秋微. 海洋知识测试. 世界环境, 2011-03-26
[3]五大洲 四大洋名称的由来. 交通建设与管理, 2007年12月
[4]樊杰. 地理(七年级上). 第1版.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2年5月: 30-36. ISBN:978-7-107-24502-2.
[5]袁心仪. Zebiak-Cane模式中赤道太平洋次表层海温的参数化研究及其应用.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06-01
[6]世界海洋日科普:8个你可能不知道的知识点.江苏自然资源. 2021-06-07[2023-02-22].
[7]李锬. “四大洋”名称的来历. 兰台内外, 2007(01)
[8]开健. 世界四大洋. 海洋世界, 2002(01)
[9]钱忠敬. 基于多重阅读策略的整本书阅读教学——以《海底两万里》整本书阅读教学为例. 中学语文, 2022-04-15
[10]王良明;李渊;张然;田永军;张俊. 西北太平洋日本鲭资源丰度分布与表温和水温垂直结构的关系.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49(11
[11] 张培超; 张孝民; 陈丙见; 李凡. 北太平洋秋刀鱼渔场与水温垂直结构的关系. 河北渔业, 2022(06)
[12]吕桂霞. 我国太平洋与太平洋国家史研究:现状、问题与愿景. 历史教学问题, 2021(05)
[13]李宏,吴绍刚 主编. 海洋文化馆. 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 2021年5月: 160-172.
[14]徐秀兰. 世界主要航线、海峡、运河的综合比较.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04年04期
[15]刘丹. 海洋生物资源国际保护研究. 复旦大学, 2011-04-15
[16]黄磊. 太平洋——海洋生物的坟场. 科学大观园, 2007(20)
[17]张兴铭,包澄澜. 海洋自然灾害对环太平洋沿岸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的影响及减灾状况概览. 太平洋学报, 1995(02)
[18]李宏,吴绍刚 主编. 海洋文化馆. 编委会主任 严汝建. 2021年5月: 11.
[19]夏之秋. 太平洋是怎样形成的. 地球, 1993(04)
[20]李宏,吴绍刚 主编. 海洋文化馆. 2021年5月: 4-10.
[21]吕炳全 编著. 海洋地质学概论.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8年11月: 81-90.
[22]吕炳全. 海洋地质学概论.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8年11月: 79-84.
[23]孔庆友 主编. 漂移的大陆板块. 李廷栋 科学指导. 2016年6月: 21.
[24]孔庆友 主编. 漂移的大陆板块. 李廷栋 科学指导. 2016年6月: 8.
[25]孔庆友 主编. 漂移的大陆板块. 2016年6月: 17.
[26]范毅,周敏. 世界地图集(地形版). 中国地图出版社, 2022年1月: 168-169.
[27]魏红霞. 世界地理百科. 北京教育出版社, 2015年1月: 26-27.
[28]王靓; 花传祥; 朱清澄; 李非 . 北太平洋小型中上层鱼类资源对气候–海洋变化的响应研究进展. 中国水产科学, 2020,27(11)
[29]陈登俊 主编. 航海气象学与海洋学. 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9年6月: 9-16.
[30]杨亮; 刘金芳; 张国友; 闫明; 尼建军. 南太平洋风场时空统计特征分析. 海洋湖沼通报, 2003-06-30
[31]张永宁 编著. 航海气象学与海洋学. 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 2008年4月: 34-44.
[32]缪启龙等. 现代气象学. 2018年9月: 33-43.
[33]缪启龙,江志红,陈海山,于锦华等 编著. 现代气候学. 2018年9月: 88-90.
[34]阮甄欣. 西北太平洋台风降雨日变化. 海洋学研究, 2015-12-15
[35]李培,俞慕耕,黄海仁,蔡夕方. 北太平洋气候若干特点分析. 海洋通报, 2002(03)
[36]张永宁 主编. 航海气象学与海洋学. 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 2008年4月: 220-225.
[37]周发琇. 第二讲 世界海雾的分布和季节变化. 海洋预报, 1988-07-01
[38]张永宁 主编. 航海气象学与海洋学. 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 2008年4月: 220-223.
[39]琳恩·塔利,佐治·皮卡德,威廉·埃梅里,詹姆斯·斯威夫特. 物理海洋学.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19年3月: 321-325.
[40] 金涛勇; 李建成; 姜卫平; 褚永海. 低频海平面变化及其与太平洋气候事件的相关性. 科学通报, 2012-06-20
[41]吕炳全 编著. 海洋地质学概论.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8年11月: 68-70.
[42](美)F.P.谢帕德 著. 海底地质学. 梁元博、于联生译.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79年12月: 第十四章.
[43]吕炳全 编著. 海洋地质学概论.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8年11月: 68-70.
[44]吕炳全 编著. 海洋地质学概论.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8年11月: 70-78.
[45]刘福寿. 西南太平洋地质构造特征. 黄渤海海洋
, 1989(04)
[46]李鸿业. 太平洋岛弧的形成和成矿带. 地质与勘探, 1986(11)
[47]张伟波,叶锦华. 环太平洋成矿域主要铜-金矿床地质特征、成矿作用及找矿潜力. 地质通报, 2017,36(01)
[48]吕炳全 主编. 海洋地质学概论.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8年11月: 262-288.
[49]安作相,马纪,庞奇伟. 环太平洋含油气带. 新疆石油地质, 2007(06)
[50]刘永刚; 姚会强; 于淼; 任江波; 杨永. 国际海底矿产资源勘查与研究进展. 海洋信息, 2014-08-15
[51]David Cronan,严宁. 海底矿床的价值. 世界科学, 1986(05)
[52]朱克超;王海峰;邓希光;何高文;姚会强. 太平洋深海稀土资源调查与研究项目进展. 第八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文集, 2017-12-09
[53]杨伟利,康永尚,姚永坚,张建军,李波,陈宏文,王伟洪. 南太平洋地区盆地形成演化和油气资源潜力分析. 海洋学报, 2019,41(05)
[54]Л.И.Красный,孙永华. 太平洋地质构造大区划. 地震地质译丛, 1981(03)
[55](美)H.W.米纳德. 太平洋海洋地质. 科学出版社, 1978年6月: 79-96.
[56]赵少峰; 王雅倩. 南太平洋岛屿知识在近代中国的传播. 世界历史评论, 2022,9(01)
[57][美] 基斯·A.斯韦德鲁普 / E.弗吉尼亚·安布拉斯 . 认识海洋. 2022年3月: 106-114. ISBN 9787533492434.
[58]崔京生 著. 海洋志. 2012年9月: 44.
[59]吕炳全 编著. 海洋地质学概论.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8年11月: 191-213.
[60]吕炳全 编著. 海洋地质学概论.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8年11月: 161-180.
[61]吕炳全. 海洋地质学概论.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8年11月: 161-180.
[62]吕炳全. 海洋地质学概论.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8年11月: 192-194.
[63]吴时国; 秦永鹏; 马永生; 田雷. 开展南海碳酸盐岩台地大洋钻探的建议:揭示台地演化的控制因素与淹没机制. 地质学报, 2022-08-15
[64]林恩·塔利,佐治·皮卡德,威廉·埃梅里,詹姆斯·斯威夫特. 物理海洋学.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19年3月: 14-15.
[65]王越. 南海北部陆坡海底峡谷浊流流动与动力地貌研究.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 2020-06-15
[66](美)H.W 米纳德. 太平洋海洋地质. 科学出版社, 1978年6月: 79-90.
[67](美)H.W.米纳德. 太平洋海洋地质. 科学出版社, 1978年6月: 79-95.
[68][美] 基斯·A.斯韦德鲁普 / E.弗吉尼亚·安布拉斯 . 认识海洋. 2022年3月: 114-116. ISBN 9787533492434.
[69]张志毅. 西太平洋雅浦海沟-马里亚纳海沟连接处及邻近海域的地貌特征及其对表层沉积作用的影响.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15
[70]章伟艳;张富元;朱克超;杨克红;胡光道. 太平洋海山地形分形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Proceedings of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uzzy Systems and Neural Computing(FSNC 2011 V5) 2011, 2011-07-16
[71]徐奎栋. 这类深海秘境人类只探索过其中1%,那里是生命“孤岛”还是“绿洲”?.中国科学院. [2023-03-12].
[72]齐云彩. 太平洋西北海盆南部若干地貌特征. 海洋地质动态, 1990(11)
[73]l. 太平洋海洋地质H.W.米纳德. 科学出版社, 1978年6月: 96-117.
[74]辛仁臣等. 海洋资源. 2013年1月: 11.
[75]李三忠等. 海底构造系统(下册). 科学出版社, 2018年8月: 14-17.
[76]吕炳全. 海洋地质学概论.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8年11月: 16-18.
[77]张德山 ,浦泳修. 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海洋特征与全球海水大循环. 海洋信息, 1999(02)
[78]石世玮. 热带太平洋海表盐度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对ENSO的调制作用.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06-17
[79]王心茹. 太平洋盐度的时空变化及气候效应. 青岛科技大学, 2022-04-08
[80]刘丽. 大洲、大洋及部分国家间的分界线. 新高考(高三政史地), 2013年10期
[81]吕炳全 编著. 海洋地质学概论.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8年11月: 42-46.
[82]李宏,吴绍刚 主编. 海洋文化馆. 2021年5月: 22-23.
[83]乔然,王彰贵,陈陟,李诗明,于艳红,吕洪刚. 太平洋中低纬海水中的二氧化碳分布特征及其与海洋环境条件的关系. 海洋学报(中文版), 2005(06)
[84]邓义楠,任江波,郭庆军,王海峰,于哲,刘晨晖. 西太平洋深水盆地海水及孔隙水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地球科学, 2019,44(09)
[85]李思璇; 黄雯娜; 许宏; 郭秋菊. 西北太平洋表层海水中239+240Pu浓度及240Pu/239Pu同位素比. 原子能科学技术, 2021,55(04)
[86]张劲,天川裕史,野崎羲行. 太平洋西北海域海水中钇与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 海洋与湖沼, 1996(01)
[87]吕炳全 编著. 海洋地质学概论.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8年11月: 47-50.
[88]罗树森. 全球主要洋流区的海温特征. 热带海洋, 1987(03)
[89]闾国年. 距今三万年来西北太平洋洋流系统变化的初步研究. 海洋科学, 1989(03)
[90]太平洋上又发现一巨大洋流. 气象科技资料, 1976(03)
[91]吕炳全. 海洋地质学概论.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8年11月: 39.
[92]吕炳全. 海洋地质学概论.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8年11月: 150-158.
[93](日)大森信,(美)Boyce Thorne-Miller. 海洋生物多样性. 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2019年6月: 60-89.
[94]高昭宏 ,袁成玉. 太平洋的生物资源——鳀. 水产科学, 1991(04)
[95]孟宪文; 薛占金. 漫谈湿地.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06(Z1)
[96]王锁民,崔彦农,刘金祥,夏曾润. 海草及海草场生态系统研究进展. 草业学报, 2016,25(11)
[97]徐英杰. 海味之冠——鲍鱼. 今日中国(中文版), 1985(09)
[98]Sanit Aksornkoae,唐永强 . 世界红树林的生态状况. 华东森林经理, 1992(04)
[99]董立万. 珊瑚礁厄运. 航海, 1992(02)
[100]汪丹. 太平洋的项链大堡礁. 天天爱科学
, 2017(10)
[101]郑重,郑执中. 海洋浮游生物研究的现状. 海洋与湖沼, 1962(Z2)
[102]辛仁臣、刘豪、关翔宇等编著. 海洋资源. 2013年1月: 24-25.
[103](日)大森信,(美)Boyce Thorne-Miller. 海洋生物多样性. 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2019年6月: 90-115.
[104]龙怡. 西太平洋浮游动物群落研究. 天津科技大学, 2021-06-01
[105]江锦祥,吴启泉,李荣冠,刘泉顺,郑凤武. 中太平洋西部深海底栖生物定量初步调查. 海洋学报(中文版), 1983(05)
[106]曾志刚. 海底热液地质学. 2011年02月: 第六章. ISBN:9787030299703.
[107]晴空飞燕. 马里亚纳海沟的奇特生物. 科学之友(上半月), 2019(06)
[108]韩增林,张耀光. 世界海洋经济地理. 2017年1月: 45-47.
[109]辛仁臣、刘豪、关翔宇等编著. 海洋资源. 2013年1月: 23.
[110]赵国庆; 石永闯; 樊伟; 崔雪森; 唐峰华. 西北太平洋灯光围网主要渔获物组成及渔场变动研究. 南方水产科学, 2022,18(01)
[111]赵国庆. 西北太平洋公海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渔业生物学及渔场变动研究. 上海海洋大学, 2022-05-13
[112]崔国辰,朱文斌,戴乾,朱海晨,刘文博,袁帆,刘连为. 西北太平洋远东拟沙丁鱼渔场时空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关系研究. 海洋湖沼通报, 2022,44(05)
[113]刘慧. 基于多模型融合的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渔场预报方法研究. 上海海洋大学, 2022-05-01
[114]丁鹏; 邹晓荣; 白思琦; 张鹏. 东南太平洋智利竹筴鱼渔场时空分析与资源丰度的预测.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0-11-27
[115]陈芃; 陈新军. 东南太平洋秘鲁沿岸秘鲁鳀渔场变化与海洋环境因子的关系分析. 2018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 2018-11-15
[116]李宏,吴绍刚 主编. 海洋文化馆.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2021年5月: 60-62.
[117](德)米夏埃尔·诺尔特 著. 海洋全球史. 夏嫱,魏子扬 译;责任编辑:李佳. 2021年5月: 181.
[118]赵少峰,程振宇. 19世纪太平洋岛屿地区对外贸易形式的演变论析. 苏州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39(02)
[119]克里斯蒂娜·汤普森著. 海洋的子民-波利尼西亚之谜.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1年8月1日: 11-20.
[120]太平洋沿岸国家和地区(省)的经济和增长速度. CIM Bulletin, 1985
[121]责任编辑:刘洪涛. 世界知识地图册. 中国地图出版社, 2023年1月: 189-190.
[122]孙璐. 中国深化与太平洋岛国合作的机遇与挑战——以中国与所罗门群岛签署安全合作协议为例. 和平与发展, .2022(06)
[123]编辑:秦越. 国家档案局发布《伟大胜利--中国受降档案》第五集: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共产党员网. [2023-03-15].
[124]编辑:焦健. 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共产党员网. [2023-03-15].
[125]单珊. 昭和天皇与太平洋战争. 曲阜师范大学, 2008-04-01 (5)
[126](英)温斯顿·丘吉尔. 《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四卷). 时代文艺出版社, 1995年版: 第63~64页.
[127]K.R.Howe,Robert C.Kiste,Brij V.Lal.eds. Tides of History:The Pacific Island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4 : 154.
[128]萧功秦. 太平洋战争是如何爆发的——从近代以来的战争看人类决策理性的局限性. 关东学刊, 2020(06)
[129]李宏,吴绍刚 主编. 海洋文化馆. 2021年5月: 17-18.
[130]孙宝珊. 北太平洋主要港口的地位与作用之演变. 上海海运学院学报, 1994-03-30
[131]世界主要港口及太平洋区域航空基站的重力测量成果. 海洋科技资料, 1974(06)
[132]韩增林,张耀光. 世界海洋经济地理. 科学出版社, 2017年1月: 157-160.
[133]京昌. 日美将铺设横贯太平洋海底光缆. 通信技术与发展, 1996(06)
[134]吕炳全 编著. 海洋地质学概论.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8年11月: 247-255.
[135](德)米夏埃尔。诺尔特. 海洋全球史. 2021年5月: 241.
[136]海洋生物多样性. 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2019年6月: 150-154.
[137]吕炳全. 海洋地质学概论.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8年11月: 258-261.
[138]李宏,吴绍刚 主编. 海洋生活馆. 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 2021年5月: 173-175.
[139]海洋生物多样性. 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2019年6月: 121-129.
[140]刘丹. 海洋生物资源国际保护研究. 复旦大学, 2011-04-15: 26-30.
[141](日)大森信,(美)Borne Thorne Miller. 海洋生物多样性. 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2019年6月: 129-131.
[142]海洋生物多样性. 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2019年6月: 145-148.
[143]刘丹. 海洋生物资源国际保护研究. 复旦大学, 2011-04-15: 31-35.
[144](日)大森信,(美)Borne Thorne Miller. 海洋生物多样性. 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2019年6月: 155-193.
[145]叶艳华,韩宇婷. 18世纪俄国在北太平洋海域的地理考察与科学研究. 西伯利亚研究, 2021,48(03)
[146]张红菊. 20世纪我国的两次“太平洋热”. 安徽史学, 2022(06)
[147]中国大洋钻探学术委员会. 中国加入综合大洋钻探(IODP)科学计划(2003—2013). 海洋地质动态, 2004(01)
[148]李春峰,周多,李刚,李志康,邓永康,刘文潇,温永林,陆哲哲,章露露,李珂迪. 西太平洋地球动力学问题与未来大洋钻探目标. 地球科学, 2021,46(03)
[149]高莉玲. 东太平洋洋中脊的火山喷发. 海洋地质动态, 1992(03)
[150]刘奎峰. 马里亚纳海沟迎来独闯第一人. 地球, 2012(05)
[151]姜永伟. 俄罗斯“勇士-D”无人潜航器首探马里亚纳海沟. 兵器知识, 2020(09)
[152]奋斗者” 创造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 仪器仪表用户, 2021,28(01)
[153]余双. 深潜“第四极”. 创新世界周刊, 2020(12)
[154]陈忠华,孙卫东. 太平洋学、太平洋协会与太平洋大会简介. 河北地质学院学报, 1993(04)
[155]张景添. 杰克·伦敦的太平洋书写与帝国想象. 宁波大学, 2020-07-31
[156]王磊. 目的论视角下影视字幕的翻译 ————以影视片《太平洋战争》字幕翻译为例.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13.S2
[157]吴正英. 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南太平洋岛国多元文化研究. 池州学院学报, 2022,36(04)
[158]朱喜奎. 寻梦乌托邦:麦尔维尔波利尼西亚三部曲研究. 华中师范大学, 2018-04-01
[159]傅悦. 史蒂文森《在南洋》中原住民的身份认同危机.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2-11-15
[160]张健成. 当代影视作品中的后殖民探究——以《环太平洋》为例. 戏剧之家, 2015(19)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15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