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羊草(拉丁学名:Bothriochloa ischaemum)禾本科、孔颖草属多年生草本。秆丛生,直立或基部倾斜,节上无毛或具白色髯毛;叶鞘无毛,多密集于基部而相互跨覆,常短于节间;叶舌膜质,顶生者常缩短,先端渐尖,基部圆形,两面疏生疣基柔毛或下面无毛。脊上粗糙,先端钝或带膜质;中部以上具纤毛;脊上粗糙,边缘亦膜质;第一外稃长圆状披针形,先端尖,边缘上部疏生纤毛;第二外稃退化成线形,先端延伸成一膝曲扭转的芒,有柄小穗雄性;第一颖背部无毛,背部扁平,两侧内折,边缘具纤毛。花果期秋季。生于山坡草地和荒地。
形态特征
编辑多年生草本。秆丛生,直立或基部倾斜,高25-70厘米,径1-2毫米,具3至多节,节上无毛或具白色髯毛;叶鞘无毛,多密集于基部而相互跨覆,常短于节间;叶舌膜质,长约1毫米,具纤毛;叶片线形,长5-16厘米,宽2-3毫米,顶生者常缩短,先端渐尖,基部圆形,两面疏生疣基柔毛或下面无毛。总状花序4至多数着生于秆顶呈指状,长3-7厘米,纤细,灰绿色或带紫褐色,总状花序轴节间与小穗柄两侧具白色丝状毛;无柄小穗长圆状披针形,长4-5毫米,基盘具髯毛;第一颖草质,背部中央略下凹,具5-7脉,下部1/3具丝状柔毛,边缘内卷成2脊,脊上粗糙,先端钝或带膜质;第二颖舟形,中部以上具纤毛;脊上粗糙,边缘亦膜质;第一外稃长圆状披针形,长约3毫米,先端尖,边缘上部疏生纤毛;第二外稃退化成线形,先端延伸成一膝曲扭转的芒,芒长10-15毫米;第一内稃长圆状披针形,长约0.5毫米;第二内秤退化;鳞被2,楔形;雄蕊3枚,长约2毫米。有柄小穗雄性;第一颖背部无毛,具9脉;第二颖具5脉,背部扁平,两侧内折,边缘具纤毛。花果期秋季。染色体数2n=40,50,60 (Halan et Celarier,1955)。
多年生疏丛型禾草。具短根茎,分蘖力强,能形成大量基生叶丛。须根特别发达,常形成强大的根网,耐践踏,固土保水力强。性喜温暖和湿度中等的沙壤土环境,为典型喜暖的中旱生植物。多分布于暖温带的灌草褐土及黄土的低山丘陵地,一般高程不超过海拔1600~1700米,在华东及华中北部不超过1000米。适应温度范围为≥10℃积温3000~4500℃。因此,它的北界即为典型草原南界。白羊草群落实际是夏绿林带的一种较稳定的次生演替植被。由于白羊草生活力极强,兼具有性和无性繁殖,所以能迅速占据地面,成为显域性植被的建群种,并常与荆条(Vitex chinensis)、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细叶胡枝子(Lespedeza hedysaroides)、酸枣(Zizyphus jujuba)、达乌里胡枝子(Lespedeza davurica)、黄背草(Themeda triandra var.Japonica)、铁杆蒿(Artemisia gmelinii) 等组成喜暖灌草丛植物群落,面积很大,分布广泛。白羊草为下繁禾草,寿命长达10年以上。也较耐旱、耐贫瘠,甚至砾质坡地也能生长。白羊草返青较晚,夏季萌发期生长缓慢,后期遇雨则迅速生长。华北地区一般在4月下旬萌发,6月份生物量猛增,9月初花期以后生长缓慢,并很快停止,但下层营养枝分蘖仍继续缓慢进行。再生力较强,夏季放牧采食以后,一个多月即可恢复到原来的生物量。冬季枯萎较晚,残株仍为羊群采食,利用期较长。
繁殖方法
编辑播前准备
种子处理:将刚收获的带芒种子倒入容器中,用足量的水充分浸泡5-10分钟后捞出空净水分,然后放在-20℃冷冻30分钟后,取出用有弹性的细枝条反复敲打,即可脱芒。再将脱芒种子置于容器中,常温下用水浸泡并充分搅拌,5-10分钟后,捞出容器底部的饱满种子沥干水分摊晒至风干,用电风扇的微风除去尘埃,即可得到干净而饱满的种子。
地块选择:选择排水良好、土层深厚、中性或微碱性沙壤土或壤土地块。前茬作物最好为禾谷类作物,忌与豆科作物连作。
翻耕整地:翻耕前清除杂草、石块等杂物,耕地深度应在20厘米以上,耕后耙平,要求地面平整,土块细碎细匀,无根茬,无坷垃,耕层达到上虚下实。春旱地区利用荒废地种白羊草时,土壤要秋翻,来不及秋翻的要早春翻,以防失水跑墒。水浇地翻后播前灌足底墒水。
基肥施用:播种前应结合整地施用基肥。基肥应以农家肥为主,以化肥为辅。肥料应符合NY/T 496的要求。农家施用量22500-37500千克/公顷。化肥施氮肥60-100千克/公顷,磷肥105-225千克/公顷。
适时播种
播种量:条播时播种量10.5-15千克/公顷,撒播时播量15千克/公顷。
播种期:春播、夏播和秋播均可,春播应在土壤耕作层温度稳定在7-8℃以上后抢墒播种,夏播在雨季来临后播种,秋播在早霜到来50-60天前播种。
播种深度:根据土壤质地墒情而定,一般情况下播种深度15-20厘米。播后及时镇压。
栽培技术
编辑除草:返青期及每次收割后结合中耕、松土、追肥等措施清除杂草。化学除草严格按照农业部NY/T 1997的规定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高毒、高残留化学除草剂。
追肥:在拔节期、孕穗或刈割时追施氮肥,追施肥相当于纯氮肥75-105千克/公顷。追肥最好是刈割后结果灌水进行。
灌溉:灌溉水质符合GB/T 5084的要求。灌溉方式喷灌、浸灌均可。灌水量1500-1800立方米/公顷。每年灌水3-4次,返青水和越冬水为必浇。
生长环境
编辑生于山坡草地和荒地。
干旱河谷阶地,干旱荒坡,干旱山坡,沟边,河滩,路边,路边草丛中,贫瘠地,平原绿洲,丘陵干旱山坡,丘陵阳坡,沙砾地,山脚平原,山坡草甸,阳坡。
海拔下限:40米
海拔上限:3500米
分布范围
编辑白羊草是一种广布优势建群植物,遍布于中国暖温带的森林草原及夏绿林地带。主要分布于华北、西北区的南部,中南区的北部山丘坡地和黄土高原,山西省的中、南部,甘肃南部、陕西的渭河上游、辽宁南部、河北丘陵低山、山东泰山山麓、河南伏牛山区、湖北的西北山地及淮河流域的低山、丘陵,均有分布,大部呈地带性植被出现。白羊草在俄罗斯、美国及印度等国家的暖温带区均有分布。
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青海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山东省、江苏省、安徽省、上海市、浙江省、江西省、台湾、湖北省、湖南省、海南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四川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
巴尔干半岛:北非;北温带:地中海地区;非洲:旧世界温带、南温带、暖温带地区;欧洲:欧洲南部;温带;:温带广布;喜马拉雅地区:喜马拉雅地区西北部、喜马拉雅山地;小亚细亚地区;亚热带地区:俄罗斯西西伯利亚、伊尔特、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前苏联:前苏联高加索、前苏联欧洲部分、前苏联中亚地区。
主要价值
编辑本种可作牧草;根可制各种刷子。
饲用价值:为丘陵山地主要放牧草种,从萌发开始即为各种家畜所喜食,尤以羊最为喜食。家畜适口性评价顺序为绵羊-细毛羊及半细毛羊-兔-山羊-役用黄牛-改良杂种牛或肉牛-驴-马。夏末、秋初很短一段时间内适口性稍差,但到秋季则又为家畜所喜食,并为秋季主要抓膘牧草;冬季枯萎后仍为羊群所采食。营养丰富,据中国农业大学分析,蛋白质含量属中等以上,消化率较高。抽穗前蛋白质可与豆科草媲美;抽穗后蛋白质含量稍有降低。白羊草以种子和根茎两种形式繁殖,前者为主。种子小而轻,千粒重为0.34克,每千克种子数达310.6万粒。根系发达,细密成网。因此,耐旱与耐牧力均强,保土力也很好。根据在白羊草主要分布区的山西省白羊草群落测定结果,地下活根量为3296.6克/平方米,是地上青草产草量的3.66倍,根量较丰富;细根量比例大,0.5毫米直径的细根量占总根量的90%以上,为粗根量的12倍多。白羊草群落中地上生物量为900.14克/平方米。茎、叶(花)比为1.47∶1。无论是白羊草还是以白羊草为建群种的群落,产量结构都是基部比例大。下层(0~20厘米)占总产量的70%左右,是理想的下繁牧用草。在防止水土流失上效果优良。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16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