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抬头

编辑
本词条由“百科小编” 建档。
龙抬头(农历二月初二),俗称二月二,又称为春耕节、龙头节、农事节、青龙节、春龙节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之一。“龙”指的是二十八宿中的“东方苍龙”七宿星象,每逢农历二月初二,代表龙角的角宿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称为“龙抬头”。 龙抬头又称为二月二、春龙节等,其由来与中国古代的星象观测和农业节气有关。古人用二十八宿来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将其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称为东方苍龙。每逢农历二...

龙抬头(农历二月初二),俗称二月二,又称为春耕节、龙头节、农事节、青龙节、春龙节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之一。“龙”指的是二十八宿中的“东方苍龙”七宿星象,每逢农历二月初二,代表龙角的角宿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称为“龙抬头”。

名称及含义

编辑

龙抬头又称为二月二、春龙节等,其由来与中国古代的星象观测和农业节气有关。古人用二十八宿来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将其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称为东方苍龙。每逢农历二月初二,当日21时以后,角宿上的两颗星角宿一和角宿二(代表苍龙的两只犄角)从东方的地平线上浮出,人们认为这代表“东方苍龙”之首,故称“龙抬头”。

龙抬头

象征“龙抬头”的角宿一和角宿二(右下)

同时,二月二正值惊蛰前后,大地开始解冻,天气逐渐转暖,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蛰伏在泥土或洞穴里的昆虫蛇兽,将从冬眠中醒来,传说中的龙也从沉睡中醒来,农民告别农闲,开始下地劳作了。因此,古时也把“二月二”又叫做“上二日”。

历史演变

编辑

发展起源

“二月二”来源于先民的土地崇拜。周简段《神州轶闻录》一书中认为:“上古伏羲时代,农历二月初二日为龙头节,伏羲‘重农桑、勤耕田’,每年二月初二,往往亲耕,都是‘皇娘送饭,御驾亲耕’,自理一亩三分地。后来,黄帝、唐尧、虞舜、夏禹等也相继效法伏羲,在这一天下地耕种。到周武王时,不仅沿袭了这一传统做法,而且还当做一项重要的国策来实行。每年二月初二还要举行盛大仪式,号召文武百官都要亲耕。”至此,“龙抬头”开始起源。

唐宋时期

农历二月一日为中和节,兴于长安,始于贞元之初,首倡者是唐德宗李适。据《唐书·李泌传》记载,二月一日在唐朝时名为“中和节”。唐中叶之前,二月没有相关节日,于是征求宰相李泌的意见,李泌建议废除以往正月晦日(正月最后一天)为节的旧例,改贞元五年(790年)二月一日为“中和节”,当日皇帝要赐宴群臣,并赐刀、尺,表示裁度;百官要献农书,表示务本;民间要用青色的袋子装着谷物及瓜果种粒,互相赠送亲友;村社居民要酿制宜春酒来祭祀勾芒神,以祈祷丰收等等。德宗完全采纳其意见,立即颁布诏令,设立中和节,并规定每年此日给官员们放假一天。尉迟枢《南梵新闻》也对其有过相关记载。唐以后,因将土地神生日纳入中和节,故节期改为二月二日,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的淡忘“中和节”,只知“二月二”了。时至宋代,依然沿袭唐代风俗,且与唐代相比,其流行范围和热闹程度更盛。宋代风俗里面多了迎富、挑菜、以及踏青等活动,且有了专门的称呼。二月二相关风俗也被大量的应用于诗词中,比如唐代李绰在《秦中岁时记》、宋人魏了翁《二月二日遂宁北郊迎富故事》《太平寰宇记》等均对此有所记载。

元明时期

元朝时期,二月二就明确是“龙抬头”了。民俗专家罗澍伟指出,过“二月二”的习俗约从元代开始,形成于北方城乡地区,熊梦祥《析津志》中已记载有“二月二,谓之龙抬头”之说。在这一时期,节日活动增设了关于撒灰和禁忌的明确记录,比如用石灰在井周围引道入家中。据明代沈榜《宛署杂记》及于奕正、刘侗的《帝京景物略》记载有,农历二月初二,民间称之为龙抬头。乡民用灰布满屋内,围绕水缸,此举称为“引龙回”。因节日正值惊蛰时节,百虫活动频繁,古人认为“引来”鳞虫之首的龙,会使其他虫类隐藏,意在祈求农业丰收和人与动物平安。除“引龙”之外的填仓、驱虫、迎女、祭社等习俗均已出现。自此,龙抬头从一个内容相对单调、娱乐元素丰富的节日,转变为一个以崇龙祀土、驱害虫、祈求风调雨顺、农业丰收、生活康宁富有为核心内容的多元化节日。此类崇拜、习俗在明代嘉靖年间的《莱芜县志》和《淄川县志》《淳安县志》等均对此有所记载。

清代民国时期

清代民国时期是龙抬头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不仅其影响范围更为广泛,而且当地的习俗和活动也变得更加多样和丰富。并且清代以后,二月二撒灰这一习俗变得更加的普遍,人们不仅会把灰撒到各处,而且边撒还会唱一些歌谣。这些歌谣表达了人们驱虫的愿望。除了撒灰驱虫之外,还有各种驱虫赶毒的饮食活动和燃香、火照等方式。此时的民俗活动已经十分丰富,并且形成了特定的节日饮食和节日饰品。所以,这个时候是龙抬头的兴盛期。对此,中国学者丁世良和赵放共同主编的《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一书详细记载有着详细记载。

相关传说

编辑

传说一

根据民间传说,农历二月初二是掌管云雨的龙王抬头之日。龙抬头这天,雨水充沛,所以这天被称为“春龙节”。关于其来源,在北方民间还流传这样一个传说。相传唐朝时期,武则天登基做了皇帝,玉帝大怒,命令龙王三年之内不能降雨,因此无数百姓因饥饿而死。于是,龙王违背玉帝旨意为百姓降雨。玉帝得知后大怒将龙王贬入凡间,金豆开花之时才允许龙王返回天庭。百姓们为了救回龙王,四处寻找能够开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农历二月初二,就将玉米种子烘烤,然后炸开了花。于是,家家户户都爆炒玉米花,并作为贡品供奉。龙王见此也深受感动,玉帝看到“金豆花”竞相开放,便将龙王召回天庭,让他继续为人间布雨兴云。之后,每年农历二月二,人们都会炒料豆或爆玉米花,以此纪念龙王得救的日子。

传说二

很久以前,东海龙王育有三子,唯独缺少一位龙女。龙王心怀期许,希望再有一个公主。王母闻知此事,遂赐龙母仙丹,龙母服药后,怀胎十月,于次年二月二诞下一女。然而,这位小公主对龙宫生活心生厌倦,向往人间真情。尽管龙母劝阻,公主仍坚决离去。临别之际,龙母赠她锦囊一枚。公主携锦囊飞跃千山万水,来到一座山下,遇见一位勤劳的农夫,正艰辛耕作。公主用锦囊中的红豆降雨,拯救了这片土地。农夫感恩戴德,与公主结下情缘。然而,公主的行为触怒了龙王,龙王严禁龙母探望女儿。于是,每年阴历二月初二,龙母便浮出海面,她的哭泣化作雷声,泪水化为春雨。这故事日后化成了二月二的童谣: “二月二,龙抬头,春雨下得遍地流。霹雳一声惊天地,怎知龙王心里愁。”

节日习俗

编辑

北方地区

北方大部分地区常年干旱少雨,人们把龙看作是会兴云布雨、主管雨旱之神,产生了一套崇龙、敬龙的习俗,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所以“龙”相关的节俗在北方较为普遍,如舞龙、放龙灯、敲龙头、引龙、除虫等。

  • 围仓

龙抬头当日,一项重要活动叫围仓,围仓又称“打灰囤”“画仓”“填仓”等,围仓的圆圈,大套小,少则三圈,多则五圈,围单不围双。围好仓后,把家中所有的粮食都找出来虔诚地放在仓的中间,还有意撒在仓的外围,嘴里还要唱着念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象征着当年的大丰收,粮食已经多得茓子和斗都盛不下了。预祝当年五谷丰登,仓囤盈满。二月二围仓是村民勤劳的象征。其意是预祝一年四季风调雨顺,粮钱满囤,日子过得甜甜蜜蜜。

龙抬头

围仓

  • 引龙

引龙方法有二,其一撒灰引龙。北方地区当天用草木灰或者石灰等,从大门外一直撒到灶间,并且水缸一周,叫“引钱龙”,以求引龙出世,震慑邪魔。山东地区、晋西地区均有此习俗。清咸丰《武定府志》一书中对此有过相关记载。其二是汲水引龙。是指清晨汲水回家,谓之引钱龙回家。

  • 除虫、薰虫

二月初按照时令来说在惊蛰前后,此时春回大地、农耕开始,同时百虫出蛰、蠢蠢欲动,所以在民间就有许多驱虫的手段,当天人们纷纷摊烙煎饼、燃烧熏香,希望凭借烟气驱走毒虫。以清扫、拍打或者撒灰为主。此外还有咬虫、摔蝎、薰虫、击梁等活动。

  • 剃龙头

二月二前后,北方民间有理发的传统,也被称为“剃龙头”,儿童理发,叫剃“喜头”;大人理发,则寓意辞旧迎新,希望带来好兆头、好运气。故民谚说“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蒙古自治区《绥远省调查概况·清水河县》记载,二月二为“中和节”,俗称“龙抬头”,在这一天人们多会剃发,称之为“剃龙头”。剃龙头的传统在北方一直流传至今。

龙抬头

二月二当天,北京市民在街头休闲区理发

  • 食俗

“二月二”的很多饮食都以龙“冠名”,因此又叫“吃龙食”。吃春饼叫吃“龙鳞”,吃水饺叫吃“龙耳”,吃面条叫吃“龙须”,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眼”。吃猪头肉称“挑龙头”

  • 接女儿

北方农家有在二月初二日把已出嫁的女儿接回娘家小住的风俗,故有“二月二接宝贝儿”之说。

  • 开笔写字

《帝京岁时纪胜》记载,“(二月)二日为龙抬头日……小儿辈懒学,是日始进书房,曰占鳌头。”此时小孩上学入书房,叫“占鳌头”,举行开笔礼。祝愿孩子长大识文断字。这天,孩子们额头点朱砂“开蒙”,寓意孩童从此打开“天眼”,眼明心明。

龙抬头

点朱砂

南方地区

南方地区,山多、江河多而土地少,对于龙抬头节日的相关崇拜主要以土地神祭祀为主,“二月二”社日习俗内容丰富,主要活动是祭祀土地和聚社会饮,借敬神、娱神而娱人。

  • 祭土地神

客家人称“二月二”为土地节,其村边有土地庙。每年这天,村民备下三牲祭品,带上香火蜡烛、纸钱等到村边土地庙祭供,祭祀的时候也有讲究,要点燃一只香,绕门口三圈,以此敬土地神,以求土地神庇护。浙江畲族地区,也有此习俗,有俗语谓:“二月二,杀鸡请土地。”《周礼·大祝》对此有过记载。

  • 聚众宴饮,奏乐欢娱

社祭作为民众团聚节日的习俗,从春秋开始相沿至今。祭祀当日,除祭祀之外还有相应的娱乐活动,《荆楚岁时记》中说:“社日,四邻并结宗会社,宰牲牢,为屋于树下,先祭神,然后享其胙”。即就是村民凑钱买来猪、羊,然后敲锣打鼓,抬着猪羊,提着酒壶和各种供品,聚集社神庙前,焚香祭拜,祈求五谷丰登,人丁兴旺,村寨安宁。祭毕,按户分肉,并在庙前野炊,聚餐欢饮,还有擂鼓、对歌、斗草等娱乐,日暮方归。西汉刘安《淮南子·精神训》、袁景澜《郡岁华纪丽》等均对此有过记载。

  • 食俗

南方地区有饮社酒、食社饭、食糍粑的传统有传说称,社酒可以治疗耳聋,因此都是不醉不归。社饭是指祭祀的时候所提供的饭食,用葫芦盖好相互赠送。社日食糍粑的习俗多流传于广东、广西,广西贺州的客家人在土地节做糍粑吃,有时候要放棠梨叶。对此,宋代陆游《社日》诗、晋周处《风土记》等均有过相关记载。

  • 社戏

在社日这一天举行的一些演义为主的赛事,被称为“社戏”,又被称为“土地戏”。通常在农村搭临时的简易牌子进行演出。宋代陆游《稽山行》等有过相关记载。鲁迅在《社戏》一文中就有绍兴乡间社戏演出的描写。

龙抬头

社戏

相关禁忌

按照传统龙抬头节日习俗,该节日内不能做针线活,恐伤了龙眼;不能扫地,恐惊了龙眼。元代熊梦祥《析津志》:“房内,男子、妇人不用扫地,恐惊了龙眼睛。”;有的地方停止洗衣服,怕伤了龙皮;《山西永和县志》则记载早起不能去河边担水,恐担回龙子等等相关迷信禁忌。

文化意义

编辑

在文化意义上,龙抬头这一传统节日承载着多重意义。首先,作为春耕即将全面开始的季节,各种节俗活动如填仓围仓、驱虫熏虫、引龙等,体现了人们对农业丰收的期盼,希望五谷丰登、仓囤盈满。其次,在民众心中,龙是司雨的神,通过敲龙头、引龙回等民俗活动,表达了对风调雨顺的祈求,这是确保农业丰收的重要前提。此外,龙抬头正值惊蛰,百虫重生,人们通过撒灰、驱虫、熏虫等节俗活动,寄托了远离病害、身体健康的美好期待。同时,引龙又称“引钱龙”,体现了人们对财富的追求,希望家财兴旺。龙抬头也是社会交往的特定时间,如住春等习俗,把已经出嫁的女儿接回家来,这不仅是对社会关系的一种维护和强化,也对协调社会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保护传承

编辑

在现代社会中,二月二习俗的变化呈现出显著特点:在传承方面,其过程中的断层现象明显,人与自然关系被淡化,取而代之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一变化表明人们对节日的理解和庆祝方式在改变;在习俗方面,由于社会风尚变迁和食品选择多样化,使得其象征意义逐渐淡化,如“吃猪头肉”的地位不如过去重要;在行为禁忌方面,一些与节日相关的行为禁忌逐渐消失,如“二月二禁忌做针线活”的观念不再被广泛认同和遵守,这与科学观念普及和生活方式改变有关。二月二的许多传统节俗活动在社会转型、历法变更、传统节日价值贬抑和西方节日冲击下逐渐消失,反映了习俗演变和文化传承的挑战。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学者张勃、吉国秀等认为,在不同地区,保留二月二习俗方面存在差异,一些地区甚至出现新习俗,这表明习俗传播受到当地文化、历史和环境影响。二月二的现代化趋势也值得关注,传统习俗逐渐被现代化庆祝方式取代,这与当代社会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改变密切相关。为了更好地传承和保护二月二,需要加强宣传教育、保护和传承传统节俗活动、鼓励各地开展庆祝活动以及加强对二月二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保护工作。

相关作品

编辑

关于“龙抬头”的相关作品及民俗

相关诗文

诗文作者

诗文出处

表现节俗

明朝二月二,疾平斋复毕。应须挈一壶,寻花觅韦七

白居易(772—846)

《二月一日作,赠韦七庶子》,载《全唐诗》卷453

聚会宴游

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轻衫细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

《二月二日》,载《全唐诗》卷456

踏青出游

众皆赏春色,君独怜春意。……何日同宴游,心期二月二

《和梦得洛中早春见赠七韵》,载《全唐诗》卷459

聚会宴游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

李商隐(约812年或813年—约858年)

《二月二日》,载《全唐诗》卷539

出游

“巢人乞子以得富”注:“昔巢氏时,二月二乞得人子归养之,家便大富,后人以此日出野田采蓬叶,向门前以祭之,云迎富。”

韩鄂(晚唐人)

《岁华纪丽》卷1

采菜,迎富

唐岁时节物,元日则有屠苏酒、五辛盘、咬牙饧,……二月二日则有迎富贵果子……

庞元英(宋朝人)

《文昌杂录》卷3

吃“迎富贵果子”

参考资料

编辑

展开[1]二月二民俗:元朝时就有“二月二龙抬头”之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2024-01-21].

[2]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 “二月二,龙抬头”.中国民俗学网. [2023-10-30].

[3]周润健. “二月二”民俗专家详解“龙抬头”.中国民俗学网. 2019[2023-11-02].

[4]鸿运当头“二月二”,专家详解“龙抬头”.新华网. [2024-01-25].

[5]吕红艳. “二月二”节俗流变考析[J].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6, (05): 70-73.

[6]仲春二月节日多:中和节 春龙节 花朝节.人民网. [2024-01-17].

[7]二月二龙抬头是什么意思为何叫中和节 龙抬头剪头发风俗寓意.闽南网. [2024-01-17].

[8]岁时节日丨二月二:龙抬头,万物兴.南昌县融媒体中心. [2024-01-12].

[9]二月二:神龙出没,诸事不宜.界面新闻. [2024-01-12].

[10]二月二 龙抬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2024-01-21].

[11]张勃. 先有“二月二”,后有“龙抬头”——二月二的起源、流变及其文化意义 [J]. 《民间文化论坛》, 2012: 104.

[12]二月二的文化意义.天津文明网. [2024-01-01].

[13]廖慧贞. 客家民俗节日文化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探寻[J]]. 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 2012(1)

[14]民俗专家解读:二月二,为何龙抬头.中国民俗学网. [2024-01-21].

[15]“二月二”民俗专家详解“龙抬头”.新华网. [2024-01-24].

[16]二月二:春龙抬头 土地复苏.中国文明网. [2024-01-13].

[17]二月二龙抬头来历由来及传说故事 龙抬头是什么意思.闽南网. [2024-01-10].

[18]二月二:春龙抬头 土地复苏.中国文明网. [2024-01-13].

[19]民俗专家解读:二月二,为何龙抬头.中国民俗学网. [2024-01-13].

[20]钟芳. 二月二,龙抬头[J]. 湖南省怀化市湘维有限公司湘维报社, 2014: 60-61.

[21]吕红艳. 广西贺州黄田“二月二”节俗研究[D]. 广西师范大学, 2007

[22]【民俗常识】二月二,龙抬头.中国民俗学网. [2024-01-10].

[23]吕红艳. 南北“二月二”习俗比较[J]. 寻根, 2006, (01): 45-49.

[24]“二月二”民俗专家详解“龙抬头”.中国民俗学网. [2024-01-13].

[25]“二月二”为什么是“龙抬头”?除了理发还有这些.中国文化网. [2023-10-31].

[26]二月二龙抬头剃头日由来 二月二龙抬头为什么要理发剪发.闽南网. [2024-01-10].

[27]二月二“龙抬头”,这个“龙”从何而来?.人民网. [2024-01-10].

[28]二月二“龙抬头”,这个“龙”从何而来?.中国新闻网. [2024-01-13].

[29]山东民众二月初二“龙抬头”祈福 加码幸福生活.中国新闻网山东. [2024-01-13].

[30]吕红艳. 广西贺州黄田客家二月节之特色与当代价值[J]. 龙岩学院学报, 2014, 32(06): 21-27.

[31]吉国秀, 詹娜, 李阳. 东北地区“二月二”节日传承、记忆碎片化与主体缺失[J]. 文化学刊, 2009, (02): 136-144.

[32]唐寅. 全唐诗. 清代: 卷四百五十三.

[33]唐寅. 全唐诗. 清代: 卷四百五十六.

[34]唐寅. 全唐诗. 清代: 卷四百五十九.

[35]唐寅. 全唐诗. 清代: 卷五百三十九.

[36]韩鄂. 岁华纪丽. 唐代: 卷一.

[37]庞元英. 文昌杂录. 宋代: 卷三.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17390/

(24)
词条目录
  1. 名称及含义
  2. 历史演变
  3. 发展起源
  4. 唐宋时期
  5. 元明时期
  6. 清代民国时期
  7. 相关传说
  8. 传说一
  9. 传说二
  10. 节日习俗
  11. 北方地区
  12. 南方地区
  13. 相关禁忌
  14. 文化意义
  15. 保护传承
  16. 相关作品
  17. 参考资料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