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

编辑
本词条由“百科小编” 建档。
古琴,又称为“琴”“瑶琴”“玉琴”“绿绮”“丝桐”,因为有七根琴弦,所以又称为“七弦琴”,它位列中国传统文化“琴棋书画”四艺之首,被誉为“国乐之父”,是中国最早的平置弹弦乐器。历史上有许多关于古琴起源的传说,但由于时间久远难以考证,在19世纪60年代,河南二里头遗址出土了两件青铜时代的琴状物,因此人们推测古琴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自古以来“琴”为其特指,19世纪20年代起,人们为了与钢琴区别而改称古...

古琴,又称为“琴”“瑶琴”“玉琴”“绿绮”“丝桐”,因为有七根琴弦,所以又称为“七弦琴”,它位列中国传统文化“琴棋书画”四艺之首,被誉为“国乐之父”,是中国最早的平置弹弦乐器。历史上有许多关于古琴起源的传说,但由于时间久远难以考证,在19世纪60年代,河南二里头遗址出土了两件青铜时代的琴状物,因此人们推测古琴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自古以来“琴”为其特指,19世纪20年代起,人们为了与钢琴区别而改称古琴,起初有5根琴弦,汉朝起定制为7根弦。

历史发展

编辑

中国

上古至夏商周时期

纵览历代文献与上古传说,中国古代文明之初各个不同时期的氏族领袖几乎都与古琴的创始有关。《太古遗音》《礼记•曲礼》《琴操》《孝经》《尔雅》有伏羲造琴之说;《新论•琴道》《琴赋》有神农造琴之说;《帝王世纪》《礼记•乐记》《尸子》有唐尧造琴之说;还有黄帝造琴、虞舜造琴等众多传说,这些传说与记载都有牵强附会的成分,没有确切记载古琴出现的时间和地点,也无具体实物考证,只有考古学家夏鼐(nài)在《中国文明的起源》中记载了19世纪60年代,在河南二里头遗址出土了两件琴状玉器,它属于中国青铜时代的二里头文化,由此人们推测古琴的历史,有近三千年之久。

春秋至战国时期

古琴在春秋时期已发展成为可用于独奏的乐器,并产生了许多演奏水平较高的琴家,和许多动人的作品。据史料记载,在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宫廷中,都有精于古琴的宫廷琴家,且大多以“师”为氏,其中以师旷较为出名,他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主乐大师,在《左传》《国语》《韩非子》《吕氏春秋》等典籍中,均有关于他的记载和传说;1997年,湖北随县(今随州市)曾侯乙墓出土了战国初期的十弦琴,这是最早的古琴实体,此琴用整木雕成,由琴身和一活动底板构成,分音箱和尾板两部分,琴面无徽,琴身下面垫有活动底板,形制大小基本与音箱底面吻合,琴面的岳山上有十条弦槽,岳山根部有十个弦孔,通向面板内的月牙槽,并放置了十个轸,旋动琴轸可微调琴弦。琴面略呈波浪式起伏,尾端翘起,同时出还出土了一张五弦琴。

先秦时期,古琴被广泛地运用于伴奏及歌唱,称之为“弦歌”。《史记·孔子世家》记载:“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就是这种现实的反映。《诗经》中也有不少诗篇提到古琴,可见,琴瑟的演奏在当时已有较丰富的表现力;战国时期,随着音乐文化的进一步繁荣,出现了“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的景象,在这种音乐文化发展的基础上,出现了伯牙、雍门周等杰出的琴家。

古琴

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战国十弦琴

两汉时期

1973年,在湖南长沙王堆西汉墓出土的七弦琴,式样与现在的相差较大,琴长不足现代琴的三分之二,面板浮扣在底板上形成共鸣箱,尾部是一板状狭长实体,无琴徽,琴体首宽尾狭,只有一个雁足, 而且没有龙池、凤沼等出音孔;这一时期古琴艺术有较大发展,统治者在征集民歌的同时,也在民间选拔了一批优秀艺人,在宫廷中任鼓琴侍诏,较为出名的有师中、赵定、龙德等人;同时民间的文人雅士也钟爱古琴,出现了司马相如、蔡邕、刘向、桓谭等著名的琴家;

古琴

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七弦琴

魏晋南北朝时期

这一时期哲学解放,思想活跃,文人们想要通过各种手段和媒介来抒发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态度,此时古琴的款式为了迎合文人的需要和时代的审美而改变,形制与前代有了较大的区别,呈现出成熟的“合体全箱式、七弦、两足、十三徽”的风姿,从嵇康 《琴赋》、南朝的砖刻画《竹林七贤与荣启期》中描述,古琴的外观和现在已大致相同,并出现了一批以嵇康、阮籍为代表的文人琴家。

隋唐时期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辉煌的时期,这一时期古琴的形制已大致确定,中空结构的长条形面底板上分别有首、肩、颈、身、腰、尾等部位,以及十三徽,一定长度的隐间,龙池、凤沼、岳山、龙龈、 冠角、尾托、雁足、护轸等,各处比例均较为合理,造型肥而圆润,通常在颈、腰内收部分作圆角处理,既美观又便于弹奏,与唐人的美学思想,审美取向一脉相承,较为出名的是伏羲式“九霄环佩”琴;文人雅士也与琴家之间有着深厚的交往,他们参与到古琴的弹奏和琴曲的创作当中,留下了蔚为可观的琴诗、琴词、琴文,并且还有对琴曲、琴家、演奏、欣赏方面的评论。

古琴

唐朝伏羲式“九霄环佩”琴

宋元时期

宋朝时,由于哲学思潮和美学思想的改变,古琴款式也有较大改变,具有文人审美和文人气息。宋初时依旧是模仿唐朝形制,后来琴面的弧度渐渐自浑圆向扁平变化,形成了扁平的风格。北宋琴身扁而长大,尺寸相对于唐琴较大,琴体造型较为简洁,只在颈腰处的内收部分做了圆角和方角的处理;南宋时除了仿古之作外,其体形则逐渐扁平狭小,尤其是仲尼式古琴,呈耸立、狭长的形状是南宋制琴的主要风格,较具代表性的是宋末元初的“龙吟虎啸”琴;这一时期的统治者也偏好古琴,在此影响下古琴在文人士大夫中也比较盛行,出现了诸如范仲淹、欧阳修、苏轼等闻名于世的琴家。

元代制琴是宋朝与明朝的过渡期,古琴基本保留着宋琴较为扁狭的特点,在外形上,仲尼琴仍占绝大部分。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一些文人雅士开始把思想情感寄托于文学艺术, 使得元琴在款式有所变化,它的造型对比宋朝来看比较有气魄,内部构造也较具新意,在沿袭传统的基础上去掉了项实,做成半月形围墙,为声池;琴尾实处亦是如此,二者起到修饰声韵、调解震动的功能;元朝统治者虽不懂琴乐, 但却能够重用琴人,收集并珍藏天下有名的古琴,这间接促进了古琴的发展和流传。

古琴

宋朝仲尼式“龙吟虎啸”琴

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由于统治者偏好,所以不论皇帝亲王还是官宦之家,好琴者甚多。明代是古琴发展的巅峰,其主要成就在于式样的增创,统治者大都爱好古琴,有的甚至喜欢造琴,其宗室制琴就有宁王、衡王、益王、潞王四大名家,其中较为出名的是宪宗的洛象式、宁王的飞瀑连珠式古琴。在美学思想影响下,还出现了强烈抒发个性的蕉叶式古琴形制;清朝时古琴的形制沿袭明朝,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发展。不过由于统治阶级追求的是一种富丽堂皇的美,所以古琴款式上也呈现出繁褥富丽的特点,其中较为出名的是乾隆御制的“湘江秋碧”琴。

明清时期私人集资刊印琴谱的风气较为盛行,不少文人士大夫也提倡琴学,将古代传承下来的琴曲、民间尚在流传的曲目编纂成谱集,并对其表现内容给以解释和说明。从15世纪初到19世纪末的五百年间,先后刊印的琴曲谱集达数百种之多,留传至今的尚有150余种,这不仅使许多古曲得以保存,也促进了不同琴派,师承之间的琴艺交流。自古以来“琴”为其特指,19世纪20年代起,人们为了与西方国家的钢琴区别而改称古琴。

古琴

明朝“飞瀑连珠”琴

古琴

清朝落霞式“残雷”琴

其他国家的发展

日本

日本关于古琴的最早记载出现在《粱琴新谱》,该书中描述了8世纪时,中国与日本经过海上通航,引进中国文化。隋唐时期(日本的奈良时代),日本先后派遣19批使者前往中国,古琴同其他乐器一起传入日本,随着中日往来的密切,古琴的曲目、演奏方法也相继传入日本,《日本国所见书籍目录》曾著录当时库藏的中国琴书多种,有晋孔衍撰《琴操》三卷、《杂琴谱》百二十卷、《雅琴操》和《弹琴用指法》各一卷,以及古琴谱《碣石调·幽兰》;古琴传入日本时,多在上流贵族世界中流传,在1008年前后的文献《宇津保物语》《源氏物语》中便描绘了主人公与古琴的密切联系;但是在日本平安时代,古琴艺术的发展停滞,逐渐衰弱。

明末清初(日本江户时代)是日本古琴艺术的复兴和发展期,仅有名的琴士就有六百多人,可见日本琴道的盛况。这一时期中国艺僧蒋兴俦携带五张七弦琴,以及《松弦馆琴谱》《理性元雅》《伯牙心法》《琴学心声》等琴谱东渡日本,定居于水户的祗园寺 ,对有意修习琴乐演奏技艺者进行指导 ,东皋心越及其弟子形成的的琴派是江户时代日本较具代表性的琴乐流派 ,他本人因此也被称为复兴日本琴乐的师祖,《东皋琴谱》他的弟子们将其传授的乐曲编纂而成的教材;浦上玉堂把日本传统的雅乐《催马乐》琴曲化,让这一雅乐在琴上复活,还为后人留下了一本《玉堂琴谱》,同时蒲玉堂也是一名制琴师,他使用的“玉堂琴”就是在二连珠式或连珠式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这二人在日本的古琴界上都有很大的影响力、对传授发展古琴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明治时代的开始 ,古琴艺术又逐渐衰微,到20世纪时 ,继承江户传统的演奏者愈加稀罕;21世纪,在日本除了热爱中国文化的或潜心从事音乐或文学研究的人之外 ,关心并研究琴与琴乐的人已经很少了。

日本现存于东京国立博物馆中的有一张原法隆寺珍藏的“黑漆七弦琴”,以及最早的文字谱的手抄古琴原谱《碣石调·幽兰》;而在日本的正仓院则收藏现存最早的古琴—金银平文琴。

朝鲜半岛

古琴最早在公元4~5世纪就传入朝鲜半岛,在《三国史记》卷三十二中便有详细的记载。虽然古琴与其他宫廷乐器一起传入,然而却从没有在流行起来;直到12世纪初,才运用于宫廷雅乐演奏之中;13世纪末期被文人雅士开始用以修身养性;15世纪,朝鲜经历战乱,政治经济遭到破坏,用于礼乐祭祀的乐器也毁坏殆尽,古琴也位列其中;18世纪以后,朝鲜半岛迎来了“古琴热”,朝鲜文人眼随燕行史到清朝购买古琴,积极学习古琴演奏,不仅发明创造了古琴和玄琴的结合体“紫阳琴”,并编撰古琴乐谱,让古琴和其他乐器结合演奏朝鲜传统音乐,这使得古琴在朝鲜半岛的本土化走向了高峰。

法国

琴作为中国音乐的代表,早在明清时期就被来华的传教士关注,他们翻译和写作了相关著作,最早的涉及古琴的西方著作是1780年法国传教士钱德明在巴黎出版的《中国古今音乐记》,此书是主要依据清华李光地所著《古乐经传》及其他写成,主要介绍了中国古琴,同时还附有绘制的琴的图形这是西方最早的具有音乐图像学意义的中国乐器介绍。

荷兰

荷兰著名汉学家高罗佩,在20世纪30年代任职荷兰驻日本东京使馆的外交官期间,先后发表《中国雅琴及其东传日本后源流考》《中琴道—琴的思想体系之论著》《琴道》等七种音乐论著,其中《琴道》正式将古琴音乐置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之下进行研究,使人们对于古琴音乐文化内蕴有更深入的了解。

美国

美国作为一个多元化的移民国家,广泛吸纳了世界上的各种音乐,其中便有中国的古琴。第一个把古琴放在主流音乐课上讲授的高等院校是美国的伯克利加大大学,并邀请北美著名古琴演奏家王菲讲授古琴理论、中国文化和古琴演奏法;美国民间的北美琴社还组织了互联网上的第一次雅集,与中国人民网合作,进行古琴史上第一次网上音乐会直播,这都提升了中国古琴在海外的影响力。

构造与式样

编辑

构造

古琴是一种狭长形的木质弹弦乐器,它最早是按照凤的身形来制作的,琴身与凤身或人身相对应,有岳、颈、肩 、腰、尾、足等。琴体通长约三尺六寸五(约120~125厘米),象征一年365天,或一个周天365度; 宽约六寸(约20厘米),厚约二寸(约6厘米)。它造型精美,款式繁多,结构简单,主要由琴体和琴弦系统两大部分组成,琴体即共鸣箱,由琴面、琴底和琴轸、雁足等部分组成;琴弦系统包括琴弦、岳山、龙龈、琴徽等部分。

琴体

琴体由上下两块木板胶合而成,上面的面板为琴面,多用桐木、杉木等松质木料加工成瓦弧形。下边的底面为琴底,多用梓木、塞木等硬质木料制成,多呈平面形,有的呈向上微凹状,起反射音响的作用,将琴面与底板胶合在一起,通体就成为了一个共鸣箱。

琴面

琴身较宽的一端是琴首,其顶部的面板称为“额”,额左面镶嵌承露,上开7个“弦眼”,用来穿系琴弦;承露左面镶嵌岳山,用以架高琴弦,是琴体最高的部分,岳山下有7个用以调弦的“琴轸”,琴头侧端设有“凰眼”和“护轸”;岳山左面2.5厘米处琴身两侧均向内凹进,称作“颈”,长约20厘米;颈后最宽的地方为“肩”;肩后逐渐狭窄的琴身叫“翅”;八徽至十一徽为琴腰,十一徽以后为琴尾,是琴体较窄的地方,尾端两边,镶嵌有两片略高起的硬木边饰,称为“冠角”;在尾端两片冠角间,镶有硬木制成的龙龈及龈托;琴面从岳山到龙龈,张有七根弦,自外而内,由粗到细,折向琴底分别系于雁足之上,象征七星,张七根弦的这一部分面积叫做“弦面”;紧挨第一根琴弦的外侧,安装有蚌壳做的圆形琴徽标志,从岳山到龙龈,依次为一徽到十三徽,象征着一年有12个十月和1个闰月,七徽以下为下准,七至四徽为中准,四徽以上为上准。

古琴

琴面结构示意图

琴底

琴底与“额”相对的位置为“嗪”,嗪的左侧与承露相对位置开有一长方形浅槽轮池,内设七个琴轮;琴肩底部约四徽至七徽间,开有一个出音孔为“龙池”;腰部中间约九徽与十徽之间的两旁,左右各开一个小方孔为“足池”,用于安放雁足;约在十徽与十三徽间,又有一较小的出音孔为“凤沼”,龙池、凤沼象征着天地万象,有的用硬木将它们镶边,叫“唇形边界木”;琴尾底端中央镶嵌一块硬木,与龙龈位置相对,为“龈托”,龈托两侧,与冠角相对,也镶有两片硬木,叫做“托尾”。

古琴

琴底结构示意图

琴腹

琴腹是琴身内部的槽腹,是整个共鸣箱的结构,琴面内腹斫成膛腔,琴头处设有舌穴、声地两个暗槽,与琴面岳山相对后面一厘米,为“起空”;起空至琴尾依琴身形状,留1.5厘米宽的边界木,中间挖成圆槽,为“承音”,若与底板相合,其横截面略呈椭圆形;腰的中部有足池,叫做“凤腿”;承音之后,尾底所留之边界木亦稍厚,叫做“尾实”;尾部一般也会设有一个韵沼暗槽,在与龙池、凤沼相对的位置处留有微微隆起的纳音,一般龙池纳音靠头一侧设有天柱,靠尾一侧设有地柱,两根音柱连接着面板底板,使发声之时传导振动,起到调整音色音量,防止琴体变形的作用。

其他

琴轮用硬木、牛角、玉石等硬质材料做成,长约3~4厘米,直径约1厘米,利用其伸缩作用,转动琴轮,来调整琴弦发音的高低;雁足安装在腰部中间的足池内,用坚实木料制成,有圆形和方形,其作用是支撑琴体,控系琴弦,同时还可用于悬挂之用;琴弦从岳山到龙龈,张有七根弦,自外而内,由粗到细,折向琴底分别系于雁足之上,古时多用丝弦,现在多用钢弦;琴徽是弦外侧面板上嵌有十三个圆点的标志,多用螺钿制成,也有用金、银、玉、石等质地的材料精制而成。它的点位为弦的泛音振动节点,自然而成,其音律为纯律,是按音弹奏时则作为按音音准的参考。

轸子、轸池、护轸多用红木、紫檀等坚韧耐磨的木料制成,轸子系绒扣调节琴弦松紧长度、改变音高之用;底板上储放轸子的浅平凹巢,称为轸池;底板琴头两侧向下垂凸的部位称为护轸,是用来保护轸子免受外力的碰击。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22077/

(19)
词条目录
  1. 历史发展
  2. 中国
  3. 上古至夏商周时期
  4. 春秋至战国时期
  5. 两汉时期
  6. 魏晋南北朝时期
  7. 隋唐时期
  8. 宋元时期
  9. 明清时期
  10. 其他国家的发展
  11. 日本
  12. 朝鲜半岛
  13. 法国
  14. 荷兰
  15. 美国
  16. 构造与式样
  17. 构造
  18. 琴体
  19. 琴面
  20. 琴底
  21. 琴腹
  22. 其他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