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

编辑
本词条由“百科小编” 建档。
东海(英语:EastChinaSeaShelfBasin),又称东中国海。是中国陆架最宽的边缘海,中国三大边缘海之一。地处北太平洋西部,位于上海、浙江和福建之东,中国台湾岛和日本琉球群岛之西;西北与黄海相接;东北通过对马海峡和日本海相接,南经台湾海峡与南海相连,位于北纬21⁰54′~33⁰17′、东经117⁰05′~131⁰03′。全长5800米,东北-西南长约1296千米,东西宽约740千米,面...

东海(英语:EastChinaSeaShelfBasin),又称东中国海。是中国陆架最宽的边缘海,中国三大边缘海之一。地处北太平洋西部,位于上海、浙江和福建之东,中国台湾岛日本琉球群岛之西;西北与黄海相接;东北通过对海峡和日本海相接,南经台湾海峡与南海相连,位于北纬21⁰54′~33⁰17′、东经117⁰05′~131⁰03′。全长5800米,东北-西南长约1296千米,东西宽约740千米,面积约77万平方千米。东海绝大部分处于大陆架区,平均水深370米,最大水深在冲绳海槽,为2719米。入海河流主要有长江、钱塘江、闽江、瓯江和浊水溪。主要海湾有杭州湾、象山湾、三门湾和乐清湾等。

命名

编辑

东海,英语:EastChinaSeaShelfBasin,又称东中国海,由于其位于中国大陆的东面而命名。东海的名称在中国历史上无大的变化,但其区划却因人而异。

古时期所谓的东海,即陆地东边之海,范围北起山东半岛,南至闽浙沿海。《庄子·外物》中记载的任公子“蹲乎会稽,投竿东海”,会稽就是今天的浙江绍兴会稽山;晋代葛洪的《神仙传》中曾借麻姑之口道出“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复到蓬莱”,蓬莱即今天的山东半岛,由此可见东海范围的广阔,涵盖了现今的黄海。自南宋后黄河改道夺淮入海,最终稳定由江苏入海的300年间,大量泥沙汇入东海,使这片海域渐渐变成了“黄水洋”,“黄海”之名才逐渐与东海区别开来。到了20世纪初,中国的地图上已分别使用黄海和东海的名称。

在南怀仁所撰《坤舆图说》一书中,谈及人们在古代给海洋起名时,主要以自己所处位置,与海洋所在方位而定名。在涉及东海向南的范围,《台湾府志》记载“台湾地属东海”,可以断定,东海的南界当在台湾岛南端或更向南。1940年出版的《最新中外地名辞典》一书中,东海区划为“在我国之东,自长江口以南,台湾海峡以北,统称东海。”给出了清楚的轮廓,即长江口以南,台湾海峡以北,但书中未说明是海峡的南界还是北界。在《辞海》中是划定东海为“中国三大边缘海之一,北起长江口北岸到朝鲜济州岛一线,南以广东省南澳岛到台湾省本岛南端一线同南海为界,东至日本琉球群岛。1987年,出版了《中国大百科全书·海洋科学》一书,关于东海是这样记述“东海位于中国近海的中部,西接中国大陆,北以长江口北岸的启东嘴与济州岛西南角连线与黄海相连。东北部以济州岛一五岛列岛一长崎半岛南端连线为界,并经对马海峡及朝鲜海峡与日本海相通。东以九州岛、琉球群岛和台湾诸岛连线与太平洋相隔。南以福建、广东省交界线经东山岛南端至台湾岛南端猫鼻头连线与南海为界,”这种划分是海洋学界较有代表性的意见。近年出版的《中国海域地名志》,对东海的区划为“中国大陆与台湾岛、日本的琉球群岛和九州岛之间。北起长江口到朝鲜济州岛一线与黄海为界东北以济州岛经五岛列岛到长崎半岛南端一线为界,并经对马海峡与日本海相通,东隔日本的九州岛、琉球群岛和我国的台湾岛与太平洋相接南以广东省南澳岛到台湾省本岛南端一线与南海为界。”

位置境域

编辑

东海是濒临中国大陆的陆架边缘海,由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岛、朝鲜半岛、日本九州和琉球群岛等围绕,位于21⁰54′~33⁰17′N、117⁰05′~131⁰03′E之间。东海海岸北起长江口北岸,南至广东省南澳岛,包括江苏省南部、上海市、浙江省及广东省北部部分海岸,全长5800千米。东海北部以长江口北岸的启东嘴至韩国济州岛西南角的连线与黄海相连;东北以济州岛东南端至日本福江岛及长崎半岛野母崎角的连线为界,并经朝鲜海峡、对马海峡与日本海相通;东及东南以日本九州岛、琉球群岛及中国台湾岛的连线与太平洋相接,西接上海市和浙江、福建两省,西南由广东与福建海岸线交界处至台湾猫鼻头的连线与南海相通。东海的东北至西南长约1300km,东西宽约740km,面积约为77万平方千米,平均水深370米,最大水深2719米,总体积约为40万立方千米。东海大陆架是世界上最宽的大陆架之一,长江在上海附近注入东海。

成因

编辑

东海的形成,是构造作用、沉积作用和海平面变化共同塑造的结果。在晚白垩世之前,华南大陆以东还未形成东海,而是古太平洋相伴。晚白垩世以来,西向运动的东海块体最终与华南大陆发生拼贴,并在其后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形成了现今东海的陆架盆地和冲绳海槽,奠定了东海陆架、陆坡和沟-弧-盆构造地貌体系。海平面的升降刻画了东海海底的地形地貌,尤其是15kaBP末次冰期结束后,海平面一直上升,不仅形成了现今东海宽广的水域,而且在陆源沉积输入和海洋动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包括水下三角洲,陆架广泛发育的线性潮流沙脊,以及陆坡区的峡谷群等在内的丰富地。

地理特征

编辑

气候

东海横跨温带和副热带,是典型的季风气候。春、秋季节是气候交替时期,具有过渡型气候特征,变化特征不甚明显。

东海纵跨温带和亚热带,冬季由于受到大陆高压的影响,东海区域大多为偏北大风,平均风速为9~10m/s,其南部海域主要以东北风为主,其中台湾海峡的风向比较稳定,风速较大。冬季有寒潮经过后常会出现6~8级偏北风,并伴有明显的降温现象。冬、春季在台湾以东、以北的海面,形成的温带气旋,常出现偏北大风,对东海产生很大的影响。夏季,东海大部分海区盛行偏南风,平均风速大约为5~6m/s。春、秋季为过渡季节,冷暖空气互有进退,风向比较紊乱,南北气流交替出现。春季是冬季风转为夏季风的过渡季节,偏北风的频率逐渐减弱,而偏南风的频率逐渐增多,全海区真正盛行夏季风一般要到6月份。秋季是夏季风向冬季风过渡时期,一般自9月已开始盛行偏北风和东北风,10月份以后,经几次空气爆发至秋末已形成频率高、风力强的冬季风。东海大风带在浙江沿岸、舟山群岛以及台湾海峡。东海西北部大风的日数为120~140天,台湾海峡为100~120天,琉球群岛附近10~40天,东海沿岸最大风速为38-41.7m/s。

气温

东海气温北冷南暖,等温线呈东西走线,随着纬度的增加,气温降低。由于受夏季风的影响,东海海域的气温大约为20~26℃,其夏季南北差值不显著,但冬季的南北差值却很显著,冷气团南下之后,从海洋获得热能而变性,气温明显升高,最大差值能达到14℃。东海气温的最大年变幅在北部可达到20℃,南部仅为10℃左右。

年降水量

东海西侧年平均降水量1000mm左右,东侧可达2200mm以上。台湾省东北部的基隆,年降水量可达2900mm以上,年降水日数多达214天;琉球群岛的名濑年降水量高达3032mm,比西侧大陈岛多1倍以上;东海的沪、浙、闽年平均降水量一般为1100~1700mm。沿海众多岛屿一般在900mm以下。东海的降水量各区域有明显的季节变动,冬季在东侧的台湾东北部及济州岛附近多雨,而西半部少雨;春、夏季台湾东北部的多雨区消失;5月份时,琉球群岛多雨,6月时江浙沿海多雨,相继进入“梅雨"期;7月以后至年底为东海少雨期,但强热带风暴和台风侵袭时,也会带来暴雨。

海雾

东海的雾期在春、夏两季,以4~5月最多。海区西部及济州岛附近海域为东海的多雾中心,例如嵊泗至坎门一带,年平均雾日可达53~66天,台山至三沙一带可超过80天。东海的东部和东南部则少雾,这与黑潮高温水的流经有关,因暖海面上的底层大气不稳定,不利于海雾的形成和维持。因此,终年高温的台湾东岸,全年很少有雾。在台湾海峡因风力较大,也不利于海雾形成,然而在台湾西南部的高雄,雾又较多,年平均雾日可达34天。东海沿海平均雾日数较多。

地质

东海盆地是中国陆架盆地中面积最大的中、新生代沉积盆地,面积约2.5×10的四次方平方千米,地位于太平洋俯冲构造域和印度-欧亚碰撞构造域之间,受到了欧亚、菲律宾和太平洋板块俯冲碰撞的影响,地处中国东南部,是欧亚板块东亚海域的一个一级负向构造单元,为西太平洋沟-弧-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渤海湾盆地、南海北部陆缘盆地群、苏北盆地相邻,与西部浙闽隆起带和冲绳海槽隔钓鱼岛隆起带相接。盆地属于一个发育于中-新生代的叠合型含油气盆地,地层以新生界为主,福州凹陷中部可见晚白垩系残余地层。盆地构造单元具有“东西分带”和“南北分块”的特征,东带以浙东坳陷为主,包含西湖凹陷、福州凹陷、钓北凹陷,沉积地层厚度大,最大埋深达15000米,带内断裂走向以NNE向为主,与区域构造线近似平行;西带南北分块明显,自北向南依次发育虎皮礁隆起、长江坳陷、台北坳陷、福州隆起,带内主干断裂走向以NE为主,控制着内部凸起和凹陷的形成和演化。

关于东海的地质构造单元,划分方案有着不同的观点。20世纪80年代初,划分方案强调北西西向渔山-久米断裂的控制作用,从“南北分块”的基本格局出发,将东海陆架盆地自北向南划分为福江坳陷、浙东坳陷、台北坳陷;1984年,开始出现“东西分带、南北分块”的观点,但没有东西分带的具体方案;1990年,强调基本构造格架以“东西分带”为主,将盆地西带自北向南划分出长江坳陷、钓北坳陷,将浙东坳陷划为东带;1992年,“东西分带”被认为是盆地区域构造的主要格局;2010年,有“早期南北分块、后期东西分带”的观点,对盆地构造单元进行了新的划分。目前,主流观点为“南北分块、东西分带”的构造特征成为东海陆架盆地构造格局。西带的坳陷的主控断裂走向为NE,活动时期较早,这些断裂控制了该带凹陷、凸起的分布,形成西带“南北分块”的格局;东带的坳陷主控断裂走向NNE或S-N向,活动时期较晚,这些断裂成为坳陷的东西边界。东带的坳陷与西带的坳陷构成盆地“东西分带”的格局。

东海陆架盆地内部发育两组断裂,即NE向和NNE向。在空间上具有非常明显的“东西分带”特征,西带以NE向为主,东带以NNE向为主。西带断裂主位于虎皮礁隆起、长江坳陷、台北坳陷、福州隆起,在南部的瓯江凹陷等地断裂延伸长、切割深度大,多数切穿基底,是控制沉积厚度超过万米的地堑和半地堑形成的边界断裂。在北部区域,断裂与南部断层产状一致,但是断层规模较小,延伸长度小,控制的凹陷面积小、沉降幅度小,沉积层厚度通常为3000~5000米。东带断裂系统位于浙东坳陷,自北向南可划分出福江凹陷、西湖凹陷、钓北凹陷。钓北凹陷南部的断裂近NE向,北部的断裂近NNE向,南部和北部断裂相互连接,有明显的弯曲特征,表现为弓形。西湖凹陷内部断裂走向普遍是NNE向,除少数与钓鱼岛隆褶带相临的边界断层走向线弯曲外,凹陷中部断层普遍是平面断层,断裂走向线平直。

地形地貌

东海的地形为西北高、东南低,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大约在水深150米附近,坡度突然加大而进入冲绳海槽,迅速转变为深海沉积环境。等深线基本呈SW-NE向分布,平均水深约为370米。根据海底地形特点,东海的海底地形地貌由两部分组成:一为东海西部的大陆架浅水区;二为东海东部的冲绳海槽深水区。

根据海底地貌变化的复杂程度、地质构造的区域性差异和沉积物组成与水动力条件,结合海底地形等深线的形态变化,在东海两大地貌区上再划分出8个地貌分区。东海大陆架地貌区包括长江水下三角洲地貌区、浙江近海岛礁区地貌区、台湾海峡丘洼相间地貌区、外陆架古滨海平原地貌区、大陆架边缘盆状洼地地貌区五个部分;冲绳海槽地貌区包括冲绳海槽西坡地貌区、冲绳海槽东坡地貌区、槽底平原区地貌区三个部分。

东海大陆架地貌区

东海大陆架特别发育,最大宽度达到640km,大陆架面积约为52.99万平方千米,占东海面积的66%。东海大陆架的东北部与朝鲜海峡相连,而其西南部则与南海大陆架相连,具有北宽、南窄和北缓、南陡的特点。以50~60米水深为界,又把东海大陆架分为东、西两部分:西部为内陆架,岛屿林立,三角洲覆盖,水下地形复杂,坡度稍陡;东部为外陆架,地势平坦开阔,只在其东南边缘处有一些水下高地、岛屿和岩礁。东海大陆架的外缘位置在水深为120~140m处,是东海大陆坡,其范围为南起台湾东北端,向东北延伸至五岛列岛福江岛以南。120米以下的海底,坡度开始逐渐增大,在120~170米的地方,为狭窄的陆架坡折处。陆坡长约1000km,宽40~50km,北宽南窄,陆坡上界水深140~160米,下限为600~1400米。

长江水下三角洲地貌区

该地貌区范围以长江口为起点,等深线近似呈扇形平缓地向东南展开,水深明显浅于周边海区,为叠置在大陆架古滨海平原之上的一个沉积体。15m水深以内地形平坦,平均坡降为0.22‰,发育有河口砂坝。10m等深线以内的河口附近,槽、滩相间分布,地貌变化相对比较复杂。15m等深线以外,地形坡降明显增大,为三角洲前缘斜坡带,平均坡降0.8‰,由西北向东南呈弧形展布,长江水下三角洲的外缘甚至延伸到水深60m附近。

浙江近海岛礁区地貌区

该地貌区范围为沿浙江省海岸分布的狭长条带地区,沿海岛屿星罗棋布,海岸线蜿蜒曲折,大小岛屿1921个,累计岸线长度4301.21km,其中的舟山群岛是中国最大的群岛。60m水深以内等深线大致与岸线平衡,其中20m等深线以内地形较为平缓,平均坡降0.5‰;20~60m等深线间距相对较密,为一明显的水下斜坡,平均坡降增大为0.8‰,约为大陆架平均坡降的3倍,但坡面比较平坦。

台湾海峡丘洼相间地貌区

该地貌区范围介于福建省和台湾岛之间。台湾海峡北窄南宽,南北长约500km,东西宽约150km,海底地貌变化较大。沉积物分选较差,主要为泥质粉砂和粉砂质泥,但在台湾岛近岸,沉积物以细砂为主。总体水深较浅,除澎湖水道外,大部分地区水深为50~60m。

外陆架古滨海平原地貌区

外陆架古滨海平原区,位于沪浙地貌区外侧,至东海陆架边缘。面积宽广,地形坦荡,呈阶梯状由北西向南东缓缓倾斜,平均坡度0.2‰。水深大致变化于60~160m之间。沉积物以含贝壳的细砂为主。古滨海平原上的潮流砂脊是本区最主要的地貌特征。

大陆架边缘盆状洼地地貌区

本区范围在北纬27˚30′以南,钓鱼岛、黄尾屿以北,大陆坡边缘,面积约5400平方千米,为簸箕形盆状洼地,长轴约100km,东南端与陆坡上的一个海底峡谷相接,水深一般为150m左右,最大水深188m,与周围地形的高差达60m,是东海陆架东南部的一个明显深水区。沉积物以贝壳细砂为主。

冲绳海槽地貌区

大陆坡呈弧状向东南突出,陆坡的主体是冲绳海槽。海槽西侧为东海大陆架斜坡,东侧为琉球群岛。海槽为一弧形的舟状,形状像月牙,向东南的方向凸起。长约1000km,宽140~200km,面积约为22万平方千米。海槽呈现出南边深北边浅的分布特征:北部水深600~800m,坡度较小;南部水深2000~2500m左右,坡度较大,最大的水深可达2717米。东海最深处便出现在海槽的南部。该海槽在海洋垂直剖面上呈现出“U”字形分布,谷底比较的平坦,而两侧的斜坡稍微较大,西坡大约为3°,东坡大约为10°。

冲绳海槽西坡地貌区

冲绳海槽西坡地貌区在地形上是一个狭长条陡坡,等深线非常密集,陡坡的上界即为大陆架边缘转折处。沉积物主要为细砂、泥质粉砂、粉砂质泥等陆源碎屑物,并含有较多破碎的生物介壳。冲绳海槽西坡东北部稍宽稍缓,坡度仅1˚,地貌单一,其中部宽度较窄较陡,坡度达4˚。其西南部宽度变大,坡度为2˚,平均宽度为47.7km,分布有数条大断裂谷。

冲绳海槽东坡地貌区

冲绳海槽东坡地貌区地貌简单,为北缓南陡,北繁南简,大致呈向冲绳海槽倾伏的斜坡。冲绳海槽东坡东北部和中北部海山、海丘、断陷洼地沿断裂线发育,致其地貌复杂,槽坡宽度加大。南部槽坡宽度较小,但坡度较陡。整个岛坡地貌以北纬26˚N为界,可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南部地貌相对比较单一,大致呈向海槽底倾斜的陡坡;北部海底地貌复杂,岛礁密布,海底山、山间谷、海底洼地和海底断崖等杂乱分布。

槽底平原区地貌区

槽底平原区地貌区是一个长弧形深水槽,是一个由北向南呈阶梯形变深的构造平原区,由北向南可分成三个部分:北部水深在1000~1500m之间,槽底相对宽阔,但槽底地形比较崎岖;时有海底山分布中部,水深在1500~2000m之间,地貌比较复杂,起伏多变;南部水深大于2000m,槽底相对较窄,其中一个海底洼地深度2940m,是冲绳海槽的最深点。

水文

东海为西北太平洋最大的陆架海,来自大陆的冲淡水在向海洋输送大量泥沙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营养盐,导致东海近岸海水浑浊,消光作用明显,透明度低,富营养化严重;同时受东北季风影响,高温、高盐的黑潮水在台湾岛东部出现分叉,其中一部分在涡旋的作用下以上升流的方式流入东海形成东海黑潮,因而在东海形成受陆架冲淡水和东海黑潮共同影响的复杂水文特征。

温度、盐度

东海的温度、盐度的分布不仅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还具有显著的季节差异。这些特征不仅取决于该海区的热量和盐量平衡状态外,还与地理位置、蒸发降水、环流强弱、气象条件以及水团的消长等有关。

东海的水温分布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秋季水温处于夏、冬季过渡阶段,海面开始冷却,偏北季风逐渐增强,跃层下沉直至消失,水温垂向分布逐渐均匀。水温可分为冬季型、夏季型和过渡型三种类型。冬季型出现在12月~次年3月,这个时期太阳辐射最弱,为全年温度最低季节。冬季表层水温高于气温,沿岸陆地气温低于海上气温,沿岸水温低,外海水温高,等温线密集,水平梯度大,等温线分布大体与岸线平行,暖水舌与海流路径一致。由于冬季风的盛行,导致东海陆架浅水区域的温度垂直分布呈均一状态。夏季型出现在6月~8月之间,这个时期太阳辐射最强,使表层水温普遍升高,成为全年水温最高的季节。因为气温高于水温,沿岸水温高于外海水温,使表层水温的地理分布比较均匀,水平梯度较小,等温线分布规律不明显,由于垂向混合的减弱,强温跃层形成。过渡型出现在4~5月和9~10月的季节交替时期,其中春季为增温型,秋季为降温型,温度状况复杂多变、且不稳定。

东海的盐度受到陆架冲淡水的影响,秋季东海近海海域盐度较低水温较高,外海则呈现出低温高盐的特点。东海的盐度分布取决于高盐的黑潮水及低盐的沿岸水的消长运动,等盐线分布略呈WS-EN走向,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除长江口、杭州湾舟山群岛一带外,东海的盐度高于黄海和渤海,年平均值约为33.00。其中,黑潮区的盐度最高,在34.00以上,在长江口附近的盐度则最低,一般在22.5以下。东海东北部存在两支明显的高盐水舌:一支由济州岛西南侧向西深入黄海;另一支伸向朝鲜海峡并进入日本海。东海西北部为苏北沿岸低盐水的南下扩散区,也呈舌状向东南伸展。东海西岸的长江冲淡水于冬半年沿岸南下,在浙闽沿岸区域形成带状低盐区。台湾以东海域终年为高盐区,其变化范围较小,盐度的年平均值约为34.5。

水团

东海西侧有长江、钱塘江、闽江等径流入海,东侧有高温、高盐的黑潮经过,北部又直接受到黄海环流的影响,西南部通过台湾海峡与南海相连,这些条件使得东海水团的配置和变化非常复杂。东海主要有三大水系:沿岸水系、黑潮水系以及位于两者之间的陆架混合水系。

沿岸水系

沿岸水系主要包括长江冲淡水和浙闽沿岸水两个水团,且以长江冲淡水最突出。夏季,长江冲淡水在长江口外海域扩展的范围很大,向北延伸至黄海西南部,与黄海沿岸水连成一片,向东极度扩张可达126⁰E以东,某些年份甚至可影响到济州岛附近海域。冬季,长江冲淡水的扩展势力会迅速减弱,在偏北风的影响下,冲淡水的主体也转而偏南,与浙闽沿岸水汇合,可影响到台湾海峡南部,甚至南海东北部近岸海域。

混合水系

混合水系主要包括黄-东海混合水、东海表层水和东海深层水三个水团。黄东海混合水冬季在西北部占据的范围相当大,到了夏季却受到长江冲淡水和黄海水的排挤,几乎完全退出了黄海,并且在东海的范围也比冬季小得多。东海表层水是东海陆架海域表层的主要水团之一,夏季,它分布于台湾暖流至对马暖流源区的广阔海域内,位于黑潮水系到沿岸水系的过渡海域。东海深层水又称为东海陆架区深层水,其形成为东海上表层水在春季增温后出现了温跃层,从而阻碍了海面热量的下传,使得深底层水仍保留着冬季的低温特征。这部分低温水便是东海陆架深层水,它只出现在4~9月的暖季,而在其余月份则与表层水混为一。

外海水系

东海的外海水系是著名的东海黑潮水系,它盘踞于台湾至九州一线的东海东部海域,具有大洋水团的典型特征和垂向层次结构,主要包括表层水、次表层水、中层水和深层水四个水团。东海黑潮表层水是覆盖于东海黑潮区域最上层的水体的集合,由黑潮源区的表层水进入东海并与琉球岛链两侧的表层水混合而成的。东海黑潮次表层水位于东海黑潮表层水之下,水温约为16~23℃,最典型的特征是高盐,其盐度是东海各水团中最高的。东海黑潮中层水位于次表层水之下,厚度约为200~500m,其盐度最小,最小盐度约为34.20。东海黑潮深层水是潜居于冲绳海槽深、底层的水团,水温低达5℃以下,盐度相对中层水团有所回升,可达34.40以上。

环流

东海的环流结构较其它海区复杂,主要由黑潮、台湾暖流、对马暖流和东海沿岸流所组成。

黑潮是北太平洋的西边界流,也是世界著名的洋流之一,以高温、高盐、流幅窄、流量大、流速强著称。它起源于菲律宾以东海域,沿台湾以东进入东海后流向东北,然后穿越吐噶喇海峡流出东海,最终经日本以南海域汇入太平洋。把在东海流域的黑潮称为东海黑潮,黑潮进入东海后,在台湾东北部和日本九州西南部各形成一个分支,即台湾暖流和对马暖流。对马暖流在济州岛东南方又出现一个分支进入黄海,形成黄海暖流。这些分支(台湾暖流、对马暖流以及黄海暖流)将黑潮的能量、热量、物质输送到东海陆架、黄海以及渤海。

台湾暖流是东海陆架西部海域的一支重要海流,它的消长变化直接影响着东海陆架西部海域的水文状况、水团配置、环流结构以及中国东南沿海的气候。台湾暖流大致沿50~100m之间的等深线北上,其流向和流速比较稳定,平均流速约为14cm/s,在31⁰N附近,受到长江冲淡水的影响,它偏向东流。夏季,受西南季风的影响,台湾暖流的来源主要是台湾海峡,进入东海后平行于黑潮北上,能到达对马暖流区域。冬季,由于偏北季风的逐渐增强,台湾海峡北上的暖流水受到阻碍作用,很难进入东海陆架海域,此时台湾暖流主要来源于黑潮。

对马暖流起源于东海,在东海的东北部,有一支海流经九州以西海域北上,然后转向东北流入日本海,因其经过对马岛而得名。东海沿岸流主要以从长江口至台湾海峡的西岸流为主,该沿岸流源于长江口、杭州湾一带,主要是由长江、钱塘江的入海径流与海水混合而成的,沿途还有其它江、河的淡水汇入,主要分布在长江口及其以南的浙闽沿岸。

自然资源

油气资源

东海陆架盆地是中国近海面积最大的中、新生代含油气盆地,西湖凹陷地处东海陆架盆地东北部,其油气资源丰富,是盆地油气勘探的主战场。西湖凹陷西次凹天然气资源丰富,总体呈现出“致密为主,少量低渗”及“中浅层低渗,中深层致密”的分级分布规律;埋深4000m以下深部储层的资源丰度高,是西次凹天然气勘探的有利部位;西次凹天然气及低渗气资源具自北向南逐渐减少的趋势。东海陆架盆地天然气资源量为6.05×10(12)立方米,截止2018年底,已发现16个气田,其中储量大于1000×10(12)m3的特大型气田4个。

生物多样性

东海区的生物资源物种丰富,其浮游植物773种(包括65个变种),其中棕鞭藻门470种(包含42个变种),甲藻门253种(包含23个变种),这些浮游植物中包括了赤潮物种135个,其中棕鞭藻门73个物种,甲藻门56个物种,定鞭藻门和蓝藻门各3个物种;浮游动物种类共鉴定611种;底栖生物种类共鉴定855种,其渔捞产量占全国渔捞产量的40%以上。

渔业

中国东海海域海岸线曲折,港湾众多,岛屿密布,浅滩面积广阔,有着丰富的营养盐,因此水质肥沃,初级生产力较高,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种类和数量都高于其他海区,渔业资源丰富。在河口附近浅海海域为主要经济鱼类的产卵场,在沿岸或近海海域分布着多种经济鱼类的索饵场所,东海近海的外侧和南部水域又是鱼类的越冬场。东海区的重要经济鱼类如大黄鱼、小黄鱼、带鱼、鲳鱼、鳓鱼、乌贼和梭子蟹等大多数都以东海沿岸海域和近海为中心,南起台湾海峡,北至长江口附近,自成一个独立洄游的群系。东海海域同时也是许多经济鱼类如鲐、舵鲣和鲨鱼等洄游的必经海区。东海海域渔业资源丰富,分布着以舟山渔场为代表的多个渔场。

人类活动

编辑

海峡两岸东海渔业资源开发与保护现状

大陆在东海的捕捞力量总体上呈增长状态,渔业资源利用经历了“利用不足、充分利用、过度利用”三个阶段。由于捕捞强度过大、结构不够合理,目前有渔获对象日趋小型化、生命周期缩短、营养价值降低。《中国渔业统计年鉴》表明,1966和1967年大陆在东海区的渔获量曾超过100万吨,1971年起一直超过100万吨;1980年代的捕捞产量稳步增长,1990年代增长非常迅速,1999年达618万吨;进入新世纪,渔业总产量也呈增长状态,2012年达517.81万吨。台湾地区西、北和东北部面临东海,其沿岸渔业主要分布在东海,20世纪90年代以后,沿岸渔业产量相对稳定,约5万吨,但近年的产量逐渐下降,2011年只有2.8万吨。近海渔业是台湾地区在东海的最重要渔业类型,上个世纪70~80年代的渔获量较高,基本维持在30万吨左右;由于1980年代后期采取“限制新造渔船和减船”措施,1990年代起近海渔业渔获量逐年下降,2010年为16.4万吨,为近20年来最低值。

环境问题和保护

编辑

环境问题

陆源污染严重,损害近岸海域生态系统

2015年《东海海洋环境公报》的数据显示:东海沿岸实时监测的陆源入海排污口共139个,污水排放总量约51.8亿吨,而这些沿岸排污口超标排放现象严重。东海海域80%~90%的污染物来自入海河流。2015年,东海区监测的36条主要江河中,携带入海污染物量较大的有长江、钱塘江、闽江和瓯江。携带入海的污染物总量达到1158万吨,超量严重。

赤潮、浒苔绿潮的发生

东海海域是中国典型的赤潮事件频发地区之一。由于大量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污水、养殖污水等排放入海,东海海域污染日趋严重,海水富营养化程度不断加剧,磷、氮营养过剩。水体出现富营养化现象时,破坏了海洋的正常生态结构,消耗水中的氧气,妨碍鱼类呼吸,导致窒息死亡,这些浮游植物死后腐烂在海里会造成严重的生态污染,阻碍船只的运行。浮游生物、藻类大量繁殖,使生物量的种群种类数量发生改变,破坏了水体的生态平衡,发生“赤潮”。赤潮生物的大量繁殖和死亡威胁海洋生物生存,破坏海洋渔业资源,造成渔业经济损失。东海海域的赤潮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在春季和夏季发生频次最高,一般在5~6月份到达顶峰。

渔业资源遭到破坏

近些年来,东海近海渔场已经到了几乎“无鱼可捕”的地步。东海四大经济鱼类中,大黄鱼早已濒临灭绝;乌贼一度濒临灭绝,现在有所恢复;小黄鱼还保持一定产量;种群恢复能力最强的带鱼近几年产量也是呈下降趋势。传统渔业资源遭到严重破坏,渔业资源结构发生了显著改变,各渔场的主要捕捞对象替代频繁,年龄结构复杂、经济价值高、个体大、在生态系统中营养级层次高的类群逐渐被年龄结构简单、经济价值低、个体小和营养级层次低的类群所替代。

环境保护

严格治理陆源污染物的排放

建立实施陆源排放总量控制制度。根据东海海域的环境总体目标、可以容纳不同主要污染物的容量情况、入海污染物总量的现状、削减能力等因素,合理分配和确定该区域污染源的允许排放总量,制定切实可行的污染物总量控制计划,并逐级实施排污计划。关停和淘汰污染严重、技术落后的企业,促使企业自觉推行清洁生产,继续推行海洋节能减排政策,完善涉海工程排污申报和排污许可证制度。

减少渔业违法行为

中国海洋渔业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种种问题,一个重要的因素在于执法监管不到位。由于各省海域毗连,各地的执法松紧度不一,给渔业部门的执法带来难题。海洋捕捞业的公共性和流动性,需要渔业管理和执法全国统筹,全国一盘棋、一条心、一把尺,依法严厉打击包括“三无船舶”在内的各种非法捕捞行为。做好渔业管理工作,关键是中央和地方要协调一致,政府与渔民要协调一致。要加强制度建设,落实好渔业法和相关管理制度的修订完善,进一步完善有关行业标准。

风景名胜

编辑

花果山

花果山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其所在的连云港市位于中国万里海疆的中部、江苏省的东北部,东临黄海,西接中原,北扼齐鲁,南达江淮。花果山古就有“东海第一胜境”和“海内四大灵山之一”的美誉,集山石、海景、古迹、神话于一身,具有很高的观赏、游览和历史研究价值。

舟山海岛、宗教、海岛民俗旅游区

舟山群岛是中国最大的群岛,海岛密布、风光优美。有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普陀山,被称为“海天佛国”,岛上还有潮音、观音、梵音、朝阳等海蚀洞和千步沙天然浴场,以其海岛风情、海天佛国进香、渔家民俗和节庆优势,形成了以海岛观光、度假休闲、海岛民俗风情和佛教文化为特色的海岛旅游区。

参考资料

编辑

展开[1]海洋名词:东海.中国海洋学会. [2023-05-17].

[2]齐继峰. 东海水团特征及黑潮与东海陆架水交换研究[D].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2014:: 1-8.

[3]东海.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023-05-17].

[4]李明森等. 中国大百科全书普及本中国自然地名[M]. 北京, 1999: 41-42.

[5]李晓玲. 基于环境DNA技术的东海秋季鱼类物种多样性研究[D]. 上海海洋大学,, 2022:: 1.

[6]赵松龄, 王珍岩编著. 海陆沧桑之变[M]. 北京, 2012: 47-52.

[7]东海.中国大百科全书. [2023-05-17].

[8]本书编写组编. 中国地理概览[M]. 上海, 1996: 120-121.

[9]邹颖俊. 东中国海海洋温度、盐度和叶绿素预报结果评价[D].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8:: 9.

[10]徐玲艳. 渔业政策和气候变化下东海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演变[D]. 上海海洋大学,, 2022

[11]李文渭. 中国渤海、黄海、东海名称及区划沿革考[J].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00(04): 75-80.

[12]李家彪, 丁巍伟, 自银, 孙湫词. 东海的来历[J]. 中国科学, 2017: 406-411.

[13]华夏山水由何而来—东海的来历.中科院地质地球所.. [2023-05-17].

[14]东海大陆架外缘和大陆坡深海渔场综合调查研究报告[M]. 东海大陆架外缘和大陆坡深海渔场综合调查研究报告[M]. 1984: 367-368.

[15]蒋德才, 刘百桥, 韩树宗编著. 工程环境海洋学[M]. 北京, 2005: 13-14.

[16]张俊锋. 东海盆地新生代构造变形机制的物理模拟研究[D].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 :7.

[17]赵谦. 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西部斜坡带平湖组潮河联控沉积体系研究[D]. 中国地质大学,, 2022:: 16.

[18]张洪沙, 陈庆, 孙家淞. 东海海底地貌特征研究[J]. 上海国土资源,, 2013,, 34(01): 46-52.

[19]黄琳絮. 东海黑潮流域降水时空分布特征研究[D]. 广东海洋大学,, 2022:: 1.

[20]叶加仁, 刘金水, 徐陈杰等. 东海盆地西湖凹陷西次凹天然气资源分级评价[J]. 地质科技通报,, 2020,, 39(03): 1-9.

[21]陈建文, 梁杰, 张银国等. 中国海域油气资源潜力分析与黄东海海域油气资源调查进展[J].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19,, 39(06): 1-29.

[22]陈楠生, 陈阳. 中国海洋浮游植物和赤潮物种的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二):东海[J]. 海洋与湖沼,, 2021,, 52(02): 363-418.

[23]李睿. 基于ECOPATH与RAPFISH东海区生物资源可持续开发与保护研究[D]. 上海海洋大学,, 2011:: 1.

[24]物种灭绝背景下东海渔业资源衰退的原因.中国科学杂志社.. [2023-05-17].

[25]邓启明, 杨莉莉, 张真柱. 海峡两岸东海渔业资源合作开发与保护策略[J]. 亚太经济,, 2015,, No.191(04): 138-143.

[26]田菲. 浅谈东海海洋环境问题与治理[J]. 价值工程,, 2016,, 35(21): 154-155.

[27]党晓岩. 基于遥感数据的东海浮游植物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分析[D]. 上海海洋大学,, 2017:: 12.

[28]黄震. 保护东海渔业资源刻不容缓[J]. 浙江人大,, 2014,, No.154(12): 28-30.

[29]东海第一胜境,花果山.凤凰新闻. [2023-05-17].

[30]相建海主编. 中国海情[M]. 北京, 2002: 378-379.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24917/

(44)
词条目录
  1. 命名
  2. 位置境域
  3. 成因
  4. 地理特征
  5. 气候
  6. 气温
  7. 年降水量
  8. 海雾
  9. 地质
  10. 地形地貌
  11. 东海大陆架地貌区
  12. 长江水下三角洲地貌区
  13. 浙江近海岛礁区地貌区
  14. 台湾海峡丘洼相间地貌区
  15. 外陆架古滨海平原地貌区
  16. 大陆架边缘盆状洼地地貌区
  17. 冲绳海槽地貌区
  18. 冲绳海槽西坡地貌区
  19. 冲绳海槽东坡地貌区
  20. 槽底平原区地貌区
  21. 水文
  22. 温度、盐度
  23. 水团
  24. 沿岸水系
  25. 混合水系
  26. 外海水系
  27. 环流
  28. 自然资源
  29. 油气资源
  30. 生物多样性
  31. 渔业
  32. 人类活动
  33. 海峡两岸东海渔业资源开发与保护现状
  34. 环境问题和保护
  35. 环境问题
  36. 陆源污染严重,损害近岸海域生态系统
  37. 赤潮、浒苔绿潮的发生
  38. 渔业资源遭到破坏
  39. 环境保护
  40. 严格治理陆源污染物的排放
  41. 减少渔业违法行为
  42. 风景名胜
  43. 花果山
  44. 舟山海岛、宗教、海岛民俗旅游区
  45. 参考资料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