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

编辑
本词条由“G1343225080” 建档。
哈尔滨市,别称“冰城”,中华人民共和国黑龙江省下辖地级市、省会城市、副省级市,是中国东北北部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哈尔滨市地处黑龙江省西南部,松嫩平原东端。土地总面积53076.4平方千米。截至2022年末,哈尔滨市户籍总人口939.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528.6万人。九区人口551.4万人,九县(市)人口388.1万人。全年出生人口3.3万人,出生率3.6‰。死亡人口5.1万人,死亡率5....

哈尔滨市,别称“冰城”,中华人民共和国黑龙江省下辖地级市、省会城市、副省级市,是中国东北北部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哈尔滨市地处黑龙江省西南部,松嫩平原东端。土地总面积53076.4平方千米。截至2022年末,哈尔滨市户籍总人口939.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528.6万人。九区人口551.4万人,九县(市)人口388.1万人。全年出生人口3.3万人,出生率3.6‰。死亡人口5.1万人,死亡率5.4‰。人口自然增长率-1.8‰。

名称

编辑

1644年清朝入关后,哈尔滨地区属吉林将军所辖的阿勒楚喀(阿城)副都统管辖,汉语俗称“哈拉滨”,后称“哈尔滨”,关于其名称的语言族属和释义,自清末至上世纪七十年代,被普遍认定为满语“晒网场”。

1980年,哈尔滨为女真语“阿勒锦”,汉译“荣誉”“光荣”一说出现后,随即又出现一些其他说法。一说,哈尔滨为满语“搭尔浑托浑”汉译“肥水江湾”,又译“哈喇江湾”;二说,哈尔滨为满语“扁岛”;三说,哈尔滨为蒙古语,汉译“平地”,四说哈尔滨是满语,汉译“官渡口”;五说,哈尔滨为女真语“哈尔温”,汉译“天鹅”等,诸说并存。

哈尔滨市,多年无霜期150天左右,结冰期190天左右,亦有"冰城"之称。

历史沿革

编辑

先秦

距今两万二千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哈尔滨地区就有原始先民在这里劳动和繁衍生息。自帝舜时始,经夏、商、周三代,哈尔滨地区为肃慎族故地。

秦朝至隋朝

汉朝武帝时期,扶余国建立,两汉和魏晋时期,现哈尔滨市为扶余国属地。南北朝时,为勿吉族居住区。

唐朝至清朝

唐朝统一后,靺鞨归属于唐。唐圣历元年(698年),靺鞨族建立“振国”,也称“震国”,713年改称渤海国。渤海国仿行唐朝的府州县行政制度,哈尔滨为渤海国鄚颉府属地。

辽代契丹太宗天显元年(926年),渤海国为契丹所灭后,女真族分生、熟女真两部,哈尔滨为生女真属地。辽天庆五年(1115年),女真完颜部酋长阿骨打建立大金国,定都会宁府,设14个路总管府,哈尔滨属上京路会宁府辖境。

元代窝阔台汗六年(1234年),金朝灭亡。元朝实行行省制,下设7路1府,哈尔滨属开元路辖境。明朝时期,对东北地区实行都司卫所制管理,设辽东都司和奴儿干都司,哈尔滨地区属奴儿干都司兀失卫辖境。

清朝统一后,对中原地区实行省制,因东北地区是满族故乡,则采用有别于内地的军府制,裁撤明朝的都司卫所,在盛京(今沈阳)置驻防内大臣。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分设宁古塔昂邦章京,哈尔滨是宁古塔副都统属地。康熙十五年(1676年),宁古塔将军迁至吉林。雍正二年(1724年),设阿勒楚喀协领。乾隆九年(1744年),添设拉林副都统,此时哈尔滨松花江南岸地区属拉林副都统下阿勒楚喀协领管辖。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裁撤拉林副都统。阿勒楚喀副都统下设拉林和阿勒楚喀两个协领署。现哈尔滨松花江南岸地区,分属阿勒楚喀副都统下阿勒楚喀协领和拉林协领管辖。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设齐齐哈尔副都统。现哈尔滨松花江北岸地区,属黑龙江将军下齐齐哈尔副都统辖境。同治元年(1862年)设呼兰厅,哈尔滨松花江北岸地区为齐齐哈尔副都统下属呼兰厅所辖。光绪五年(1879年),增设呼兰副都统,哈尔滨松花江北岸地区仍为呼兰副都统属下呼兰厅辖境。

十九世纪末,沙皇俄国向远东扩张,获取中东铁路建设权。1904年以哈尔滨为中心,西至满洲里,东至绥芬河,南至大连的中东铁路建成通车。中东铁路的建设使它成为沙俄的侵华总埠,成为沙俄殖民统治的租借地,也因此加快了哈尔滨的城市发展。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哈尔滨成为俄国的重要战略后方。

宣统元年(1909年),设滨江厅,直属哈尔滨关道,后改为吉林省西北路分巡兵备道。1908年3月,哈尔滨自治公议会成立,对哈尔滨境内的铁路附属地实行“自治”,新市街和埠头区均在其管辖范围之内。

中华民国时期

1913年至1914年,吉林省西北路分巡兵备道先后改为西北路道、滨江道,辖滨江、长寿等8县,道署驻道外的傅家甸。1921年2月,设东省特别区市政管理局,哈尔滨的香坊、顾乡屯等区由其直接管辖。1925年9月,改为松浦市政管理处,设松浦市政局。1926年3月,解散哈尔滨自治公议会,成立哈尔滨市自治临时委员会,属东省特别区;后除埠头区、新市街属特别市,其余各区仍属东省特别区管辖,称“东省特别区市政管理局哈尔滨市”;9月,成立哈尔滨特别市。1930年2月,属黑龙江省。

1931年9月18日,驻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炮击中国东北军的北大营并向沈阳进攻,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1932年2月5日,哈尔滨沦陷。“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企图以武力征服中国的开端。

1932年3月9日,日本正式建立了伪满洲国傀儡政权,以溥仪为“执政”,以郑孝胥为“国务总理”。下设伪民政部、军政部、财政部、外文部、司法部、实业部等机构。

1932年7月,设哈尔滨市政筹备处,属伪满国务院。1933年7月,将哈尔滨特别市政局、滨江市政筹备处、松浦市政局及东省特别区市政管理局所辖香坊、顾乡屯等地区合并,并将呼兰县10屯和阿城县31屯划入,成立哈尔滨特别市公署。1937年7月,改为哈尔滨市公署,属伪滨江省公署。1946年5月,设哈尔滨市,属松江省政府,设道里、新阳、道外等8区。1949年3月,改哈尔滨市,属东北行政委员会;4月,哈尔滨市改松江省辖市,为松江省省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0年,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决定恢复区政府建制,实行市、区、村3级行政管理体制。

1953年7月,哈尔滨市改中央直辖市(由东北人民政府代管),11月,哈尔滨市设东傅家、西傅家、道里、南岗、太平、香坊、顾乡区7个市区,朝阳、王岗、天恒、松浦、平房5个郊区,撤销新阳区。

1954年6月,哈尔滨市划归黑龙江省,为省辖市,为黑龙江省省会。1955年2月,改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民委员会。1956年10月,将东傅家区与西傅家区合并为道外区,撤销天恒区,并入朝阳区,撤销顾乡区,并入道里区,平房区改为城区。

1958年8月,阿城、宾县、呼兰、肇东4县划归哈尔滨市。1960年6月,黑龙江省松花江地区的五常、双城、巴彦、木兰、通河5县划归哈尔滨市。1963年3月,设哈尔滨市滨江区。1972年8月,撤滨江区,将其下新农、榆树等农村公社划归道里、道外、香坊、动力等区,哈尔滨市新曙区更名为平房区。

1983年10月,呼兰、阿城2县划入。1987年2月,阿城县改阿城市(县级),由哈尔滨市代管。1991年2月,松花江地区的宾、方正2县及佳木斯市的依兰县划入。

1996年,松花江地区并入哈尔滨市。2004年,撤销哈尔滨市太平区,将其行政区域划归哈尔滨市道外区管辖,哈尔滨市设立松北区。撤销呼兰县,设立哈尔滨市呼兰区,以原呼兰县的行政区域(不含乐业、对青山2个镇)为呼兰区的行政区域。

2006年,撤销动力区、香坊区,组建新的香坊区。撤销阿城市,设立哈尔滨市阿城区。

2013年9月,哈尔滨成为国家战略定位的沿边开发开放中心城市,东北亚区域性中心城市,将大力发展面向东北亚的总部经济,推动临空经济发展。

2014年,撤销县级双城市,设立哈尔滨市双城区。

自然地理

编辑

位置境域

哈尔滨市地处中国东北部,黑龙江省西南部,松嫩平原东端,因黑龙江省版图形似天鹅,故哈尔滨被誉为“天鹅项下的珍珠”。位于东经125°42′~130°10′、北纬44°04′~46°40′之间,东与佳木斯、七台河、牡丹江市接壤,南与吉林省榆树市、扶余县隔松花江相望,西与大庆市毗邻,北与绥化、伊春市相连。全市行政区域土地总面积53076.4平方千米,是中国省会城市中面积最大的城市。

哈尔滨市

哈尔滨市地图

气候

哈尔滨属于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冬季漫长而寒冷,夏季短暂而炎热,春、秋季气温升降变化快。多年平均降水量569.1毫米,哈尔滨四季之间降水量差异很大,以夏季降水最为集中,其量多在330毫米左右,约占全年降水总量的64~65%;多年平均气温5℃,极端最低气温零下41.4℃;7月平均气温22.8℃,日较差多在4~13℃之间;全年日照时数2641~2732小时;全年冬、夏两季风速偏小,春、秋两季风速较大,年平均风速为4.1米每秒。无霜期年平均138天。

地质

区域地层

哈尔滨市地层主要有前第四系的中生界侏罗系、白垩系及新生界的第四系。第四系广泛分布于全市区,前第四系则掩伏于第四系之下。前第四系在哈尔滨市区地表未见出露,仅见于钻孔中。哈尔滨地区第四系甚为发育,全市区均有第四纪堆积,且从更新统到全新统均有分布。第四系的下更新统只在太平区东风镇荒山可见部分出露。第四系的中更新统主要分布于山前平原和河间平原,除在荒山剖面可见其出露外。哈尔滨的上更新统在山前倾斜平原、河间平原及河谷平原均有分布,其岩性为黄土、黄土状亚粘土、亚粘土、亚砂土及砂砾石。哈尔滨的全新统主要分布于松花江及其河谷平原,岩性为淤泥质亚粘土、亚粘土、亚砂土及砂砾石等。

地质构造

哈尔滨位于松辽断陷的东部边缘,其东部即为吉黑晚期华力西褶皱带。松辽地区由华力西运动结束了元古代及古生代以来的海洋环境,以后经过燕山运动的强烈改造和喜马拉雅运动的明显影响,奠定了大地构造的基本格局。进入第四纪以后,哈尔滨地区的地质构造虽然仍受新构造运动影响,但总体上进入了比较稳定的地质时期。哈尔滨的地质构造主要有隆起和断裂两个类型。其中,隆起在哈尔滨东、西部各有一处,均呈北东向隐伏状分布。部分为柳条沟——葫芦头沟——曲坊屯——阎家屯隆起,由平房以东的柳条沟向北延伸至城高子一带。断裂共有北东向和北西向断裂两组。北东向断裂主要有:双城——平房隐伏断裂位于平房北,走向为北东55°。北西向断裂主要有阿什河断裂、运粮河断裂、前太平岗—李家堡(万宝乡—头沟子)断裂等。

地形地貌

哈尔滨市地处松嫩平原东部,小兴安岭南麓,张广才岭西侧,地势北、东、南高,呈新月形状向西倾斜,呈东高西低的特征。因地质构造形态和新构造运动特点决定了本地区构造地貌的基本格局,哈尔滨地区的地貌可分为河谷冲积平原、洪积——冲积台地、剥蚀丘陵三个基本类型。其中,河谷冲积平原由松花江及其主要支流的河床、河漫滩和河流阶地组成。哈尔滨及附近的松花江河床属于冲积型平原河床。河床上发育有许多水下沙丘,一般高3米,个别高达5米。河床较平缓。阿什河、马家沟、何家沟、运粮河等松花江支流河床较窄,谷坡很缓。其中阿什河的舍利屯至河口段河床极度弯曲,发育有完美的自由式曲流。洪积——冲积台地分布于哈尔滨的东北部、东南部和西南部,向东直接与剥蚀丘陵相接,向西则过渡到松花江河流阶地。台地的组成物质下部为中更新统荒山组中粗砂、粉砂和亚粘土,上部为上更新统哈尔滨组黄土状亚砂土、黄土和黄土状亚粘土。台地的海拔高度一般为175—200米,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剥蚀丘陵分布于洪积—冲积台地以东的宾县、阿城和五常一带,属于张广才岭西缘的滨东山地。海拔高度为350—500米,相对高度为50—200米。形态多呈浑圆状,丘顶平缓,坡上覆盖较厚的沉积物和堆积物。哈尔滨的山地为张广才岭、完达山脉和小兴安岭余脉,主要分布在东部,多为中心区和低山区,海拔110~1600米,最高为尚志市三秃顶子,海拔1637.6米。

土壤

哈尔滨市土壤可分为草原土壤、水成土壤、盐成土壤、岩成土壤和耕作土壤5个系列,主要有黑土、黑钙土、草甸土、沼泽土、白浆土、盐土、碱土、风砂土和水稻土9个土类,下属20个亚类,分布总面积为142954.4公顷。以黑土、黑钙土和草甸土分布范围最广,约占市郊土地总面积的89.17%。

因为黑土土壤的有机质是黑色的,其有机质含量越高会使土壤颜色越深,所以它有“耕地中的大熊猫”之称。黑土的土质松软,腐殖质层深厚,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比黄土高数倍。腐殖质含有丰富的氮、磷、硫等营养元素,还能把土壤结成几毫米的团聚体,利于形成植物根系的“小水库”和“小肥料库”,这是黏土、沙土等无法相比的。东北的黑土地是中国最肥沃的土地。从统计数据来看,东北黑土区粮食产量占全国的1/4,其中商品粮占全国商品粮总量的1/3。但经过多年的开发利用,黑土耕地出现了变薄、变瘦、变硬现象,黑土地退化问题日益严重。2022年8月1日,《黑土地保护法》正式施行,对黑土实行科学、有效的黑土地保护政策。哈尔滨市共有呼兰、阿城、方正等8个典型黑土区,总面积2297.3万亩,占哈尔滨市市耕地面积的6.6%,占黑龙家省黑土耕地面积的14.7%。

水文水利

水文

哈尔滨市境内河道均属松花江流域,其中流域面积4平方千米以上河流186条,流域面积50平方千米以上河流132条,流域面积500平方千米以上河流23条,河流总长度4950.2千米。境内最大的河流为松花江,从西南至东北流经境内双城、道里、道外、松北等4区7县(市),市域段长约466千米,一级支流主要有呼兰河、阿什河、拉林河、少陵河、倭肯河等12条,二级及以下毛细支流300多条,年径流量276亿立方米,具有春汛、夏汛、结冰等两季三期特征。

松花江哈尔滨段两岸河滩地广阔,其上发育了众多的洼地、湖泡,比较典型的只有郝家大泡和长岭湖两处。郝家大泡位于松花江北岸的松浦区,面积约12000平方米,总蓄水量约30余万立方米。长岭湖位于西郊哈双公路北侧,这里原是东西延伸5千米以上的柳条通。

水利

截止2022年初,哈尔滨市共有万亩以上灌区数70处。水库252座,水库库容量426000万立方米,中大型水库20个,其中,龙凤山、磨盘山水库为大型水库,蓄水量分别为12303、25300万立方米。三江治理工程是黑龙江省有史以来投资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其松花江干流哈尔滨江段的建设,使哈尔滨市防洪标准由100年一遇提高到200年一遇。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截至2021年初,哈尔滨市共发现各类矿产73种,占全省已发现矿种的54%,其中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被列入省储量表的共有27种。查明资源储量居全省首位的有碲矿、硫铁矿、化肥用蛇纹岩、石棉、陶粒页岩、饰面用闪长岩、饰面用大理岩;居第二位的有铁矿、硒矿、熔炼水晶等;居第三位的有钨矿、铟矿、镉矿等。其中,黑色金属矿产、化工原料非金属矿产、能能源矿产、稀有、稀土、分散元素矿产、贵金属矿产的矿区数量相对较少。矿产资源具有成带、成片集中分布特点,金属矿产种类多,但小型矿床多、大型矿床少,贫矿多、富矿少,选冶难度大。建材用的矿种多,资源丰富。建筑用石、水泥用大理岩、水泥配料用粘土等非金属矿产均均较充足。哈尔滨市主要开发利用矿种有煤炭、铁矿、铜矿、铅矿、锌矿、钼矿、水泥用大理岩、建筑用石、矿泉水等。2020年,固体矿石年产矿量4216.38万吨。

哈尔滨市主要矿产基础储量

种类

储量

煤(千吨)

510328

钼(吨)

27851

锌(吨)

139594

陶粒页岩(万吨)

12326

水泥用大理岩(万吨)

5821

化肥用蛇纹岩(千吨)

34097

数据时间截至2022年初

参考资料:

土地资源

哈尔滨土地资源的优势比较明显,主要表现在:1、地势平坦,利用方式多样。哈尔滨地面相对高差一般不大,绝大多数属于平川和波状平原,地面坡度大部在3°以下。多种土地类型适合于多种利用方式,为发展农业多种经济提供了良好的资源条件。2、质量较好,适宜性广。土地多以宜耕地为主,气候条件差异小,肥力高,很少有特别低劣的土壤。3.土地利用率低,生产潜力大。截至2022年初,哈尔滨市共有耕地2453090公顷,园地9368.9公顷,林地2263252.3公顷,草地25575.2公顷,城镇村及工矿用地231840.3公顷,交通运输用地33220.5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197760.4公顷。

水资源

哈尔滨地区历史上无论地表水还是地下水都是清洁、透明、水质良好的水源。其矿化度低,总硬度不大,各种离子含量适中,接近中性,符合工、农、渔业生产及饮用水标准。但由于近些年城市建设和工农业生产发展速度加快且忽视了对水资源的保护,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均有污染。哈尔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14.23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98.97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36.26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量1140立方米。

湿地资源

哈尔滨市湿地资源丰富,拥有各类湿地面积19.87万公顷,其中国际重要湿地1处、湿地类型省级自然保护区8处、国家级湿地公园13处、省级湿地公园2处。湿地类型有河流湿地、沼泽湿地、湖泊湿地、人工库塘湿地,湿地物种有高等植物123科616种。有脊椎动物68科268种,其中珍稀濒危动物有东方白鹳中华秋沙鸭鸿雁、大白鹭等。哈尔滨市被国际湿地公约组织授予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近年来哈尔滨市连续开展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工程,以及三北防护林工程等重大生态工程建设,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连续多年保持了稳定增长。不断完善野生动植物保护法律体系和管理制度,对陆地生态系统环境、珍稀植物群落和野生动物物种提供有效保护。

哈东沿江湿地

哈东沿江湿地湿地位于松嫩平原南部,松花江南岸,总体呈狭长带状,东西长23.5千米,南北最宽处宽度为5.5千米,保护区核心区面积3991.84公顷。属于典型的内陆湿地生态系统,以河流湿地、沼泽湿地、沼泽化草甸为主要湿地类型,以水鸟、水生动物、陆栖生物及其生境共同组成的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哈东沿江湿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生物资源

哈尔滨市拥有有野生人参、刺五加、五味子等60余种药用植物;有野生黑木耳、臻蘑、元磨、刺嫩芽等300余种森林可食用植物;有松子、榛子等20余种干果类植物。

哈尔滨鱼类品种有90多个,其中50多种属平原鱼类。主要品种有鳇鱼、白鱼、鲤鱼、鳌花鱼、鳊花鱼、鲫鱼、鲶鱼、草鱼等。

生物多样性

动物

哈尔滨市有陆生野生动物450余种,其中鸟类345种,兽类78种,爬行类16种,两栖类11种。有丹顶鹤白头鹤、东方白鹳梅花鹿原麝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7种;有白枕鹤、鸳鸯、白琵鹭、白额雁梅花鹿、小天鹅、马鹿、熊类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26种;有普通夜鹰、短棘猬等黑龙江省级保护动物40种。

内容由G1343225080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3164/

(25)
词条目录
  1. 名称
  2. 历史沿革
  3. 先秦
  4. 秦朝至隋朝
  5. 唐朝至清朝
  6. 中华民国时期
  7. 中华人民共和国
  8. 自然地理
  9. 位置境域
  10. 气候
  11. 地质
  12. 区域地层
  13. 地质构造
  14. 地形地貌
  15. 土壤
  16. 水文水利
  17. 水文
  18. 水利
  19. 自然资源
  20. 矿产资源
  21. 土地资源
  22. 水资源
  23. 湿地资源
  24. 哈东沿江湿地
  25. 生物资源
  26. 生物多样性
  27. 动物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